企业全面质量管理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1-11-29
企业全面质量管理论文范文

  提高质量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素质,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能提高企业产品质量,改善产品设计,加速生产流程,鼓舞员工的士气和增强质量意识,改进产品售后服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企业质量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企业质量管理论文篇一:我国企业质量管理研究

  1中庸之道与现代质量管理之间的冲突

  1.1现代质量管理的理念

  现代质量管理主要包括全面质量管理和六西格玛管理,理念主要有:

  (1)企业以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为核心,以让顾客满意为目标;

  (2)企业必须重视产品或服务质量形成的全过程,要求全体员工积极参与质量管理活动;

  (3)树立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观念,协调好质量形成的各个环节,只有每个环节的质量都管理好,企业整体的质量管理水平才能上去;

  (4)看清质量与成本的关系,采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市场的需求和顾客的需求,在满足顾客的同时不断预测顾客的需求;

  (5)强调领导者在组织中的作用,要求领导者要起到模范作用,引导员工做好质量管理工作.

  1.2中庸之道对我国企业管理的影响

  一个社会的传统文化是形成这个社会成员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的基础,传统文化影响着我们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而对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产生一定的影响.首先,从企业战略方面来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安德鲁斯认为,战略是目的、意图、目标,以及为达到这些目的、意图、目标而制定的计划和方针的一种模式,规定着正在或者应该进行的经营领域和经营类型.由于我国传统文化中庸之道思想一贯主张,我们在做人做事时应遵守不偏不倚、无过和无不及、保持适度和合理的法则.也就是说,我们在做人做事时总是试图让自己处于一种最佳的状态,不会不遗余力地去做到最好,也不会无所作为.但是由于无法精确地确定这个最佳的标准,我们常常会凭借自身经验和感觉在最好和最差之间选择一个标准,并且认为这个标准就是离最佳标准最近的标准.正是由于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企业的领导者在做战略决策时,往往也会根据以往的经验和感觉来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而不是根据企业外部市场需求的变化和企业自身资源条件状况来决定企业的战略目标,从而使战略目标失去了统领组织全局行为的作用.其次,从企业制度方面来说,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了合理而严格的制度,这国家将会变得动荡不安.一个企业也是这样,如果制定的制度不合情理,企业的日常活动也将难以进行下去,但是在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之下,无论是管理者还是企业的员工都比较重视做人而较少重视做事,在我们中国人眼中,做人比做事更重要,所以只要人际关系做的好,什么事情都是可以解决的.国人更倾向于把较多的精力放在做人上,把较少的精力放在做事上,自然在做事上就容易出现问题.所以一旦企业出现问题时,肇事者往往就会通过人际关系来解决问题而不是诚心地承认并改正错误.最后,从企业员工行为方面来说,由于受到中国儒家经典文化思想的感染,企业的员工们在工作时倾向于保持适中的状态,他们既不会拼尽全力去工作,也不会不努力工作而是尽量做到适中,既做了工作又让自己不至于感到太累.他们认为保持一种合理的工作量对自己才是最有利的.须知,企业的成功,是企业的全体人员一起全力以赴、努力拼搏的结果.如果每个员工都只考虑自己如何可以过得舒服而不全力以赴工作,这样的企业是难以取得成功的.

  2我国现代企业质量管理现状及问题

  2.1发展现状

  当前世界经济已经席卷全球,企业间的竞争已经由价格竞争逐渐转向了质量竞争,质量对企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愈加重要.虽然我国企业也积极引进质量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思想,对员工进行质量管理培训,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质量管理环境,国家还设立了“质量奖”.虽然总的来说,我国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管理水平较改革开放之前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部分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已经接近甚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是我国企业质量管理似乎并没有适应现代化的质量管理潮流,大部分企业仍然存在着许多质量问题.大部分企业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企业的质量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些差距主要表现在:深加工产品少,粗加工产品多;传统加工产品多,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少;山寨产品泛滥,假冒伪劣产品多,自主创新产品少.

  2.2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企业质量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企业在质量上的投入较少,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标准不能得到很好地贯彻,创新能力不强;企业的领导层只顾眼前利益,对质量重视程度不够;企业在员工激励方面做得不够好,使得员工在提高质量上缺乏动力;企业没有建立一个适当的质量环境,这使得员工质量意识不强;质量检查部门的工作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企业员工在对待质量管理活动时态度不端正,认为质量管理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习惯于把责任推给别人,没有真正理解全面质量管理思想的内涵;在平时工作过程中,许多员工粗心大意,消极懈怠,贪图自我安逸,认为事情只要做的差不多就行了,没有必要做到最好等等.

  3结论及建议

  3.1研究结论

  本文在研究国内学者对我国企业质量管理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从中庸之道思想的角度研究我国企业质量管理陷入困境的原因,经过对社会现状的分析可以得出,由于受到我国传文化中庸之道思想的影响,使得我国民众在思维习惯以及行为方式上都有悖于质量管理的相关要求.在中庸之道思想的影响下,企业的全体员工以及管理层大都会持有这样一种思想:认为企业的成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企业需要重视质量管理,但无需在质量上过分关注,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质量与效益的关系,找到一个合适的标准,一个可以让企业获得更多利益的标准.不幸的是,正是因为这样的思想才使得企业无法专注于企业的质量管理,员工在质量生产的全过程中不全力以赴地去探索如何提高质量,做事时总认为做的差不多就行了,没有必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去追去最好,员工们还经常犯一些他们认为无关紧要的错误,凭借着经验来管理生产、装配等工作.员工的这些思想和行为都与质量管理的核心要点相违背,使得企业质量管理活动无法进行或者进行的效果不佳.因此,中庸之道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现代质量管理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推行.

  3.2对策建议

  因此,我认为要想解决这种现状,我们应该要做到以下几点:

  (1)国家首先要在质量教育上下功夫,从幼儿园开始就培养他们形成一种良好的质量意识,加强质量知识的教育;

  (2)领导层应首先要从意识上重视质量管理工作,其次要加强对员工质量管理的培训力度,增强企业员工的质量管理技能;

  (3)建立适合企业的质量文化,以新的质量文化来影响员工的思想和行为;

  (4)社会要加强媒体的宣传力度,要对那些因为企业产品质量问题而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给人们以警示,同时宣传那些通过不断加强企业质量管理而取得成功的企业。

  企业质量管理论文篇二:棉花加工企业质量管理创新

  一、质量管理工作要与品牌打造相结合

  纵观棉花行业的发展,重视质量、注重信誉的棉花品牌总是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各种危机中化险为夷,赢得客户的信任和钟爱,从而立于不败之地。而那些目光短浅、追逐一时利益而不重视质量的企业也许在一段时间内风光无比,却只会是昙花一现,很快就在行业中销声匿迹。棉花行业的发展趋势要求我们必须得创自己的品牌,建立与自己品牌相适应的棉花质量标准。但要创自己的品牌,就必须保证自己的产品质量过硬,才能在市场上赢得消费者的认同和赞誉,这就要求我们在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想到质量控制,想到质量对我们企业品牌的重要性。

  二、质量管理要与体系落实紧密结合

  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企业要想参与竞争,就必须要遵守国际规则和秩序,现代企业推行的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就是这种规则,应将这些体系和生产管理结合起来,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和实施来规范企业行为,维护质量体系,提升产品质量。

  三、提升质量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客户对产品的认可是关键,所以产品必须要适应市场,适应客户需求。当今所有客户需求都是“物有所值”或“物超所值”,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目标市场客户的潜在质量需求关注产品质量,特别是客户关注的异性纤维、长度、强力、短纤维含量等内在质量指标,利用自己的优势逐步生产出自己的特色产品、质量过硬的产品、与市场和客户需求适应的产品,才能保证产品销路不断。

  四、提升质量要抓好过程控制

  管理和系统是影响产品质量好坏的关键因素,一些偶然因素虽然存在但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提升质量要抓好过程控制,首先,棉花加工企业要严格收购管理,强化分级分垛,制定收购质量标准,细化收购质量控制措施,确保收购质量一致性和相符率;其次,围绕下游纺织企业差异化的质量需求,调整生产组织模式,分品种、分级别精细加工、均衡生产,强化“因花配车”,加强过程控制,逐步开发高标准、高质量产品;最后,要转变质量控制观念,把控制关口扩展并前移,延伸至生产线工艺设计、设备改造及提升原料质量为基础的产业化工作推进等全面质量管理方面,并关注过程指标的考核,这是质量控制的关键。事实证明,对过程越重视,对过程中的指标控制得越严、越细,产品质量控制上就越有利,最终产品质量也会越好。

  五、质量管理要勇于创新

  质量的提升往往与生产工艺、设备、技术等的改进息息相关。关注棉花加工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发展和利用情况,做好已有工艺设备的技术改革创新,直接关系着产品的质量优劣,也关系着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所以,为使产品的质量能上新台阶,必须随时将质量管理与棉花加工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等结合,关注技术的更新和利用。有了大胆的创新,有了可靠的质量,产品必然会发展成为名牌产品,而产品的名牌效应又会促进企业不断发展。

  六、使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

  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借鉴一些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通过一些质量管理活动或运用数据分析方法,找出影响质量的关键因素进而消除。建立起自己的质量信息网络平台,不断收集同类企业的产品质量信息,更新工艺和技术,针对消费者提出的产品消费情况和评价意见及时研究决策,调整生产经营策略和质量管理方法。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和数据考核体系,留存相关详细记录,比如收购、加工检验等详细数据记录都是质量追溯和质量分析的依据,我们可以从复杂的数据中找出控制规律,抓住重点,这是对质量的一种监督和保证。

  七、改善服务质量

  服务在质量管理中非常关键,由于销售部门直接负责与顾客交流,最了解顾客需求,也了解市场的变化,因此,服务信息对于改善、提升质量控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服务信息是生产控制部门的风向标,生产控制部门的数据信息又为产业化工作品种选定、棉花种植等提供依据,通过改善各环节、各层级间的服务质量,把需求及时反馈到相关环节,为进一步适应顾客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

  八、总结

  质量管理创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场持久战。只有创新,企业产品质量才能不断提升,企业才有生机和活力。作为棉花企业的一员,我们应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加强对质量管理的学习,多思考、多提建议,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提升消费者的满意度,继而创出自己响当当的品牌。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企业质量管理论文”

  企业质量管理论文篇三:论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

  【摘 要】随着质量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质量管理理论已经日臻完善。以质量管理的发展为脉络,通过对质量管理发展历史的简单介绍,概括了质量管理经历的阶段,进而对质量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作出了预测。

  【关键词】质量管理;阶段;发展趋势

  一、质量载体及质量管理的发展

  应该说,人类自从有了商品生产,就有了质量的概念,并开始了以商品的成品检验为主的质量管理。只是这个时期,并不一定有质量和质量管理这些专有术语,而是用“好”和“检验”来代替说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和社会文明的进步,质量管理也在不断进步和发展,质量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化管理阶段和质量文化管理阶段。

  (一)产品质量检验阶段

  产品质量检验阶段是指从20世纪初到30年代末,即从欧洲工业革命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一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仅仅把工厂生产的产品作为质量的载体,产品质量也仅指产品的使用价值,并把质量管理理解为对产品质量的事后把关或事后控制,即靠检验人员根据技术文件规定,使用一定的检测手段,对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进行检测和实验。

  (二)过程质量的统计控制阶段

  过程质量的统计控制阶段是指从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末。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已经认识到产品的生产过程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作用,认识到过程也是有质量的,过程也应作为质量的载体,并将数理统计与过程质量管理结合,不但预防不合格产品的产生,并且也检验产品质量。这一阶段由事后检验改为预测、预防质量问题的发生,并使用统计方法进行过程控制。

  (三)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全面质量管理大约是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发展起来的。费根堡姆于1961年在《全面质量管理》一书中最先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使产品的复杂程度和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人们对产品质量及可靠性的要求,对品种和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逐渐认识到,产品的形成不仅与生产过程有关,而且还与所涉及的其他许多过程、环节和因素有关,只有将影响质量的所有因素都纳入质量管理的轨道并保持其系统、协调的运作,才能确保产品的质量。

  (四)后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20世纪随着经济、科学及时、文化教育的发展,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日益推动着质量管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向前发展。

  1.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化管理新时期。随着iso9000系列标准的逐渐完善以及其被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所采用,有力地促进了质量管理的普及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质量体系作为质量管理的载体开始被大家接受,大多数企业推行质量管理都是在质量检验的基础上起步的,按照iso9000标准要求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使影响产品质量各因素和各项质量活动处于受控状态成为广大企业的选择。

  2.质量文化管理新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科技文化的不断发展,追求卓越、质量经营等质量文化理念开始盛行。质量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并相对固化的一系列与质量相关的管理理念的综合。质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基本路径是质量改进、全面质量管理和质量文化的形成,其在管理对象上突破了以产品质量、工序质量和工作质量为中心,开始强调以人为中心,通过人的行为管理和激励,促使全员正确地工作来保证质量的改进和提高;在管理方法上,从侧重于维持性质量保证的监测控制开始向着眼于持续性质量突破改进等等。

  二、国内外质量管理的特点

  美国和日本都是质量管理领域的领先者,在质量管理方面,美国和日本各有特色。

  (一)美国质量管理特点

  美国是现代质量管理的发源地。美国科学技术发达,工业基础雄厚,在质量管理的实践中形成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对世界各国都产生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西方工业化国家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美国重视质量管理理论的研究和创新,如质量检验理论、控制图理论、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等都首先产生于美国。美国企业的质量管理更强调程序化、规范化管理,注重质量控制。在管理方法上,重视标准化在质量管理方面的作用。美国注重个人的职责权限和划分,希望建立完善而细致的管理制度,同时强调强有力的领导作用和突出的企业价值观念。美国企业对质量方面的改善主要集中在关键程序、主要问题,而且要能在财务上体现出来,或者寻求整体大的突破或创新,因此美国比较重视成本分析工作,其质量改进的曲线是阶梯式向上的。

  20世界80年代,日本的成功迫使美国转身来学习日本的全面质量控制,创立了马尔科姆・波多里奇质量奖,帮助美国重新夺回了霸主地位,美国质量奖的成功也充分证明了政府在推动质量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日本质量管理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从美国引入了全面质量管理。近40年来,日本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时结合本国国情,形成了一套具有日本独特风格的质量管理理论、方法体系,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

  与美国相比,日本更注重将引进的各种现代质量管理理论与方法本地化,并应用于生产实践。日本质量管理的特点是强调自主、主动管理,重视质量改进。日本强调集体的力量而不是个人英雄主义,非常典型的日本式质量管理方式就是qc质量小组。在质量改进方面,日本推崇的是质量至上的文化,在这种文化的推动下进行持续地改善,全员通过团队方式参与。在质量改进方面,日本主导的改进方式是现场改善和质量小组的小项目推进,其质量改进曲线是一条平滑向上的直线。

  日本在1951年设立了戴明奖,戴明奖的总目标是确保对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控制。它对质量概念的描述侧重于质量是由过程决定的。戴明奖制度创立后,许多企业都将获取戴明奖作为提高本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手段,促进了日本质量管理广泛而深入开展。

  (三)我国质量管理特点

  在我国,明确提出“质量管理”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顾客的消费观念日益理性,对产品乃至服务的质量要求变得日趋挑剔。另一方面,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各种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很多企业开始意识到“以质量求生存”的重要性,并自觉引入“质量管理”的理论和实践。

  为贯彻落实《产品质量法》,表彰在质量管理方面取得突出成效的企业,引导和激励企业追求卓越的质量管理经营,提高企业综合质量和竞争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服务社会、用户、推进质量振兴事业,经中央批准,我国正式设立中国质量奖,其作为政府奖励,是我国在质量领域的最高荣誉。实践证明,设立国家质量奖,不仅能极大地增强企业的质量责任感和勇于竞争的信心,而且还能起到巨大的带动和示范作用,激励更多的企业在质量上追求卓越,促进国家质量水平的整体提高。

  三、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

  回顾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质量的概念在不断的拓宽和深化,人们在解决质量问题中所运用的方法、手段,也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而这一过程又是同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密切相关的。同样可以预料,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及由此而提出的挑战,人们对质量的认识也将促进质量的迅速提高。在21世纪,不仅质量管理的规模会更大,更重要的是,质量将被作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自然环境等社会要素中一个尤为重要的因素来发展。综合世界各国质量管理的发展演变情况及对今后发展的预测,普遍认为,今后的世界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质量的载体不再局限于企业的产品

  随着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质量管理的载体不再只针对企业产品以及过程和体系或者它们的组合。质量载体将由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企业产品向全社会的各种组织所产出的服务和产品转变,包括医疗卫生、交通运输、政府银行等单位,而质量载体不仅包括生产制造过程也将包括设计、规划、供应、销售和服务等相关过程。

  (二)质量管理的内容将向注重质量改进和质量保证转变

  从内容上看,传统质量管理的核心是对生产过程的控制来防止不合格产品的产生,以保证产品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国际环境将促使企业在关注质量控制的同时开始转向质量改进和质量保证。通过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活动,发现质量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再采取针对性的质量改进措施,进入新一轮的质量管理pdca循环,以不断获得质量管理的成效。

  (三)质量管理在方法上将与计算机更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在质量管理方法方面,对质量管理的单一检验方法将发展为各种管理技术和方法的一起应用。在质量管理活动中,将引入更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及机器人的应用。在自动化生产中,对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采用一系列在线检测技术,取代传统的事后成品检验方法。

  (四)质量管理监督主体将不只是企业和相关质检部门

  传统的质量管理监督的主体只是企业的质量检测人员以及政府的质监部门等,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网络和计算机等科技产品的普及,质量监督的主体、形式都将更加丰富。企业内部的质量监督不再局限于专业质检人员,而是全员参与;企业外部的政府监督、行业监督和社会监督将会发挥更多的积极作用。质量管理将会更加公开和透明。

  (五)质量管理的空间范围将朝着国际化发展

  以信息技术和现代交通为纽带的世界一体化的潮流正在迅速的发展,各国经济的依存度日益加强。其中生产过程和资本流通的国际化,是企业组织形态的国际化的前提;技术法规、标准及合格评定程序等,是质量管理的基础性、实质性的内容,采用国际通用的标准和准则,传统的质量管理必然跨越企业和国家的范围而国际化。全球出现的iso9000热以及种类繁多、内容广泛的质量认证制度得到市场的普遍认同,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质量管理的国际化。

  参考文献:

  [1]刘宇.现代质量管理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郝玉玲.浅议全面质量管理与iso9000族标准之间的关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

  [3]蔡耀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j].企业导报.2009(6)

  [4]郑立伟,商广娟,采峰.质量文化评价及实证研究[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8(10)


猜你感兴趣
1.质量管理论文范文

2.建筑质量管理论文范文

3.现代企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4.企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5.管理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