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喜与忧的政治论文

发布时间:2021-12-24
中国喜与忧的政治论文

  中国是中国,是以华夏文明为源泉、中华文化为基础的国家,发展时有喜也有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国喜与忧的政治论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中国喜与忧的政治论文篇一

  农村融资的“喜”与“忧”

  摘要:农村融资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对郴州市农村融资现状的调查,分析了农村融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促进农村融资发展的有关建议。

  关键词:农村融资;调查分析;政策建议

  近年来,郴州市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结合当地实际,不断健全农村融资体系,优化农村融资环境,积极探索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途径,促进了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为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大对“三农”的金融扶持力度,我们对郴州市农村融资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显示,在国家支农政策的有效扶持下,农村融资出现了可喜的一面,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需各方关注。

  一、农村融资现状

  (一)宏观调控下惠农政策取得实效

  根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为更好的贯彻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有效投入,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信贷需求,郴州市制定了一系列利农惠农政策,下发了《关于认真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全力支持扩大内需 促进郴州经济增长的信贷指导意见》、《郴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全市金融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这些政策的出台对有效刺激金融机构加大“三农”信贷投放,支持“三农”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09年8月末,全市农业短期贷款677079万元,比年初增加156153万元,同比多增107424万元,新增额同比增长220.44%。同时,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如本市安仁农发行将省级龙头企业-安仁县生平米业有限公司纳入重点支持对象,采取“龙头企业+订单农业”的综合授信贷款模式,为之提供综合授信贷款,三年来共放款7235万元,支持该企业与周边五县一市40 多个乡镇1万多农户、村组及优质稻协会,签订了优质稻种植收购协议。2008年,该企业共收购订单农户优质稻2563万公斤,进行统一加工销售,共实现产值1.02亿元,实现利税900余万元。

  (二)农村信贷服务环境不断改善

  一是贷款手续进一步简化,审批环节减少,大大方便了农户和农业企业贷款。调查显示76%的农户表示从申请贷款到获得贷款的时间不到半个月,其中56%的农户表示只需要1个星期。二是大力推广小额信用贷款临柜办贷业务,避免了担保难、手续繁的弊端,有效地满足了农村对小额资金的需求,调查显示61%的农户通过信用借款方式获得贷款。三是农户对信用社贷款满意度提高,其中86%的农户对信用社服务满意。

  (三)农村信用社依然是农村融资的主力军

  随着国有商业银行逐步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在国家各项政策的支持下,农信社实力不断增强,日益成为支持“三农”发展的主力军。2009年1-8月,农信社新增贷款224229万元,同比增长144.24%,占全市新增贷款的37.87%,占比同比提高了8.43个百分点;农信社新增农业短期贷款占全市农业短期贷款新增额的98.89%。

  (四)民间借贷逐渐成为农村融资的重要方式

  与银行贷款相比,民间借贷手续简单,借款金额、期限以及利率的确定更加灵活,当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不能满足农村资金需求时,民间借贷的作用显得越来越突出。调查显示,民间借贷成为继农信社之后的农村第二大融资渠道, 2009年上半年民间借贷比例达到40%,另外,23%的调查农户表示在资金紧缺时更愿意选择民间借贷。

  二、农村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信用社难以独担支农重任

  一是农信社支农信贷品种单一,仅限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个体经营户贷款等,对于资金需求时间集中、季节性强、固定资产及符合抵押条件的资产较少的中小型农业产业化企业和专业户,缺乏适宜的贷款品种。二是农村信用社支农资金压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在县域以吸收存款为主,并把吸收的存款上存到上级行以获取较高利润,很少向当地农户发放贷款。在调查的农户中,71%的借款来源于农村信用社,27%来源于民间借贷,来源于国有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的贷款为2%。三是农村信用社服务水平不足。由于农村金融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农信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提高服务水平的压力不够,动力不足,服务“三农”的理念逐步淡化,业务经营趋利化,贷款投放非农化的现象明显。

  (二)农村融资渠道狭窄成本偏高

  农村金融服务主体相对单一,农民主要从农信社获得银行贷款,融资渠道相对狭窄,农户的融资需求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融资成本偏高。调查显示,被调查农户中40%的农户创业是利用自有资本,30%的农户是利用自身信誉从其他农户中获取,10%的农户是从高利贷中获取资本,从农信社获取贷款的农户仅为20%。从农信社贷款的平均年利率大约为10.03%,比基准利率高出约88.89%;民间借贷平均利率为17.83%,高出基准利率235.78%;58%的农户表示他们用于生产经营的贷款利息支出占成本的比重超过5%。

  (三)银行信贷的满足率偏低

  调查显示,54%的农户表示金融机构贷款只能部分满足其贷款需求,23%的农户表示金融机构贷款不能满足其贷款需求,只有23%的农户表示可以满足,农村信贷融资的满足率偏低。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担保抵押难。目前,农村金融机构为降低经营风险,进一步严格贷款准入条件,强化贷款抵质押、担保措施要求,而农户、个体经营户大多是有存款的毋需贷款、要贷款的没有存款,自有房产、承包土地、林地等又不能提供正式的所有权证,无法办理抵押手续;要找到符合担保条件的公务员也少之又少,使得不少需贷农户被挡在“门槛”之外。二是农村金融机构恐贷、惜贷心理严重。由于历史上少数贷款户弄虚作假,骗贷赖贷,致使本地信用环境不够理想。为强化资产质量管理,金融机构普遍实行了贷款第一责任制和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层层建立清收不良贷款责任制和新增贷款风险考核责任追究制,这种刚性的信贷管理措施,使大部分信贷员存在“多贷多风险、少贷少风险、不贷无风险”的恐贷、惜贷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信贷资金的有效投入。三是期限不科学。调查显示, 75%的金融机构借款为短期贷款,与农民大规模种植和养殖长期资金需求不匹配。

  三、相关政策建议

  (一)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适时推出个人委托贷款业务

  一是发挥政策性银行的积极作用,农业发展银行等国家政策性银行要通过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产业化企业的支持力度,发挥商业性金融资源回流、反哺农村地区的合理引导作用。二是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农信社公司治理结构,明晰产权关系,提高资本充足率,降低不良资产,壮大农村信用社实力,进一步发挥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作用。三是积极开展个人委托贷款业务。鼓励银行大力发展个人委托贷款业务,将个人节余资金投向“三农”,实现银行和居民“双赢”。

  (二)完善涉农信贷机制,满足农村金融需求特点

  一是建立农业信贷绿色通道,简化信贷审批流程和时间,合理下发涉农信贷审批权限,发挥基层金融机构金融供给的便捷性、敏感性和积极性。二是适当放宽涉农贷款信贷审批条件,针对农户和涉农企业的特点,创新农业信贷的抵押担保方式,探索扩大农业抵押担保贷款范围。三是深化金融机构的涉农服务意识和水平,进一步创新涉农金融服务品种和手段,比如根据农业生产实际,对农业贷款的期限、金额、利率等作较宽松的规定。

  (三)加强农村金融环境建设,合理引导民间融资

  一是加大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力度,不断提高农民、涉农企业的诚信意识和信用观念。二是逐步建立健全农村保险体系,降低金融支农风险。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尽快建立农业保险体系,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市场,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原则,大力发展政策性保险业务,提高农业经济抗灾和补偿能力,有效降低农业贷款风险。三是进一步引导和规范民间融资健康发展。相关部门应加紧研究制定和出台有关民间融资的管理办法,从法律层面上明确管理部门和相关部门职责,规范民间融资行为,促进民间借贷合规发展,有效发挥“三农”资金补充作用。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中国喜与忧的政治论文

  中国喜与忧的政治论文篇二

  学科德育的喜与忧

  摘要:关注与思考学科德育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我们在理论上如何理解和认识学科德育问题,同时也关系到我们在现实中如何把握和开展学科德育工作,可以说学科德育思想和实践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学科德育问题的探索和认识,因此关注与思考学科德育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纵观学科德育的发展,笔者认为学科德育既有让人欣喜的地方,也存在着令人忧虑的问题,据此,笔者拟就这两方面提出自己的一点思考。

  一、 喜:应有之义与独特价值

  1.学科德育是学科教学应有之义

  教学活动承载着道德教育的使命,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在我国,早在教学这一实践活动诞生之初就十分重视教学中伦理道德内容所占的比重,强调在教学中倡导伦理道德教育,培养发展学生的伦理道德。在西方,赫尔巴特曾不止一次明确表示,“我拒不承认任何没有教育性的教学”[1],“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2]。可以看出,教学具有教育性,对学生的道德成长负责是教学的应有之义,也就是说教学的教育性是教学之为教学的内在规定性,而不是教学可有可无的附属品或装饰品,也不是教学能否达到的境界问题。从存在论意义上讲,“追求教学的教育性”、“争取教育性教学”等说法都违背了教育性教育或者教学的教育性的本来之意。事实上,“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3]。尽管早在人类诞生之初教育就相伴而生了,且随着人类的发展与进步相随而长,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说人类历史有多悠久教育之历史也就有多悠久。然时至今日,公允地说,教育虽历经发展、演进之变,却始终未能觅得其根本任务之所在并坚守之,且在此过程还曾有过对其根本任务之疏远、放逐,甚至背离。可喜的是,中共报告明确提出并着重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德”字当头。立德树人是教育之根本任务,而“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4],那么,面对立德树人,教学何为?也就是说,立德树人之教育根本任务的提出与落实必然涉及到教学,要靠教学活动来实现,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可见德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德育是一门大课程,不仅需要单独的德育课程,更要举各学科之合力,将德育渗透到学科教学的各个方面和教学环节。可以说,在立德树人这一背景下,学科教学理应也必须更加凸显德育性,学科德育是学科教学应有之义。

  2.学科德育具有专门德育所不具备之独特价值与优势

  进入21世纪以来,“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并深刻影响着国家各个层级的教育教学改革。而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更明确指出“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与“教学实践”的教育过程二者间的靶向关系。《纲要》明确指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夯实学校教育主渠道,把德育渗透到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融入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可以说,纲要确立了德育在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中的战略位置,同时亦强调了教学实践在践行德育目标中的重要路径功能。实际上,学科德育具有专门德育所不具备之价值与优势。我国著名德育专家檀传宝教授在其《德育原理》一书中指出,学科教学的各个方面和教学环节本身蕴含着很多重要的价值或道德教育因素[5],这也是学科德育得以开展的基础。美国当代德育学家托马斯・里克纳(t.lickona)也指出了学科教学和道德教育的关系,认为各科教学是进行道德教育的一块极具开发潜力的教育基地。[5]可以看出中外德育专家都看到了学科德育的价值。可能还有人说,专门德育与学科德育相比,不应该更系统、更有效果吗?事实上,以专门的德育课程开展的道德教育在学校的实际教学中备受其他学科的挤压。众所周知,现代学校学科教学任务繁重,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而专门留给道德教学的时间十分有限,如果仅仅通过极其有限时间的道德课进行道德教育,“学校教育的道德目的就极有可能落空”[6]。除了专门德育课时间方面无保障之外,还存在将德育知识化的倾向,将道德教育等同于道德知识教育,这样的德育实在不如说是智育。严格来讲,道德包含道德知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层面,进行道德教育不能像讲授其他科学知识一样来讲授道德知识,还要注重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和道德行为的培养,“安排一门独立的课程实施德育,容易导致知与行的分离”[6]。由此可见,直接、专门的德育教学不仅可能由于时间无保障而无法实现学校的德育目的,而且容易造成实施过程中的德育狭隘化,培养出具有道德知识却无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人,这样的结果是学校德育的失败。鉴于此,“与其寄希望于一周1~2课时的道德课,不如寄希望于更加经常性的、范围更加广泛的、更具活力的学校集体生活以及学科教学”[6]。学科德育通过提高各学科对道德教育的关注,“可以摆脱专门德育课程的知识灌输倾向,实现品德教育对于学校生活的整体覆盖”[7]。学科德育具有专门德育所不具备的独特价值与优势,是道德教育之有效路径,值得倡导与落实。

  二、 忧:重视不够与过犹不及

  1.学科德育“遭人弃”

  囿于诸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当前学科德育却常常遭人弃,不仅严重削弱了学科教学的教育性,同时亦遮蔽、浪费了学科德育的独特价值。具体来说,当前学科德育遭人弃主要由于以下几点原因。首先,受制于传统教育教学分工的惯性影响,至今仍有不少人认为德育与专门的德育课和德育教师有关,自己只是学科教师,所教学科与德育无涉,至少是关系不大,所以没有必要进行学科德育。这样的学科教学观严重影响了学科教师进行学科德育的积极主动性,将学校德育孤立进行,影响了德育效果。公允地说,现实中此类观点很广泛。毫不客气地说,这种不恰当的认识极易导致学科教师在教学时对学科德育的不担当、不作为。实际上,只要对学科德育概念抑或对学科德育之于学科教学存在意义稍有了解就不会出现上述情况。具体来说,学科德育顾名思义就是除德育课以外其他学科教学所进行的道德教育,这一概念从源头上强调了学科教师之于学科德育的道义担当与责任使然,道德教育本就不应只是德育教师一个人的事情。还有教学的教育性是教学之为教学的内在规定性,倘若在学科教学中不进行道德教育则教学不复为教学。其次,当前学科德育遭人弃除了人们的观念认识不到位外,还存在着结构性的制约与影响。具体来说,现实中不少学科教师也深知在学科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价值与意义,但教学内容往往要受到教学评价的影响,由于当前诸种测评尤其是考试仍注重对知识掌握的考查,再加上道德本身难以测量的现实制约,使得大家一心扑在学科知识教学上,而对“不重要”的学科德育则不闻不问,学科德育被“更为重要”的学科知识教学所取代。   2.学科德育“过了头”

  我们已经从理论上厘清了学科德育的独特价值,并且认可了学科德育的一片大好前景并致力于学科德育纵深发展,但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学科德育在实践中所显露出的新问题――学科德育“过了头”。具体来说,近年来,随着学科德育价值之发掘以及人们对学科德育关注与重视的加强,学科教师在其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已上升为一种外在要求或考评项目。新课改以来,“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三维教学目标中的一维,学科教师通过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和道德的引导成为一种外在要求,很多教师也意识到通过学科教学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的重要性,“学科德育已不再是教师偶然行为抑或教师个人行为,而是各科教师自觉、普遍的行为”[8]。这原本也是好事,然而不少学科教师在其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时却做过了头,他们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学科德育而非学科教学方面,费尽心思、想方设法在学科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学科德育成了其教学之重要、首要目标,甚至评价一节课的好坏也看是否有德育之环节。一时间弄得数学课不像数学课,语文课不像语文课,几乎都有德育课的身影。君不见,一堂数学课,数学知识和能力关注的不多,反而是如何诉诸数学史培养学生爱国精神等内容占了大半……君不见,评价一堂语文课的好坏并不是看语文知识的教学如何,而是先看这堂课有没有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学科德育“过了头”问题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首当其冲的就是对学科教学的遮蔽、僭越,这无疑阻碍了学科教学的正常开展与有效达成。此外,学科德育“过了头”也导致其间接性、潜移默化等独特优势将不复存在,其实效性也将难以保证。久而久之,无疑会影响到人们对学科德育之认同,继而影响到其存在的合法性。“总之,在学科德育的实施中,必须处理好学科德育内部的学科教学和道德教育之间的关系。”[9]既要发挥学科德育的独特优势,又要防止学科德育“过了头”。

  参考文献

  [1] 赫尔巴特.赫尔巴特文集:教育学卷一[m].李其龙,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 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

  [3] 王策三.教学论稿[m].第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 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 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 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m].第4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7] 叶飞.学科教师的困惑:在知识教学与品德教育之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6).

  [8] 汪明.学科德育别过了头[j].中国德育,2014(22).

  [9] 贾彦琪,汪明.学科德育应坚守自己的个性[j].现代教学:思想理论教育,2015(2ab).

  
看了“中国喜与忧的政治论文”的人还看:

1.政府与政治论文题目

2.中国长征精神政治论文800字

3.比较政府与政治论文

4.政治小论文中国梦范文

5.当代中国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