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政治论文

发布时间:2021-09-11
我的大学政治论文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出现了一股研究大学的热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的大学政治论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我的大学政治论文篇一

  大学语文是一门安静的课

  大学语文是一门什么课这个问题,一直是从课程自身定位来考虑的,到现在已有很多讨论,也已有了共识和基本的定论。但问题总是发展变化的,近来对大学语文的目的、意义和功用,笔者又有了新的感受。笔者的新感受是什么呢?就是从课程与学生的关系而言,大学语文从目的来说是一门品味修养课,从功用来说是一门为学生提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课,从意义来说则是一门幸福课。

  时下许多院校把大学语文作为能力训练课来看待,应用写作能力训练成为大学语文课的主干。这固然可行,但大学语文不单单是一门能力课。因为大学语文是当前高校里为数不多的带有文化品味修养性质的一门综合课,不能用能力训练挤走了品味修养。

  一般而言,品味决定能力,有什么样的品味,才能生发出什么样的能力;有多么深厚的品味修养,才能生发出多么深厚的能力。一个人会写公文,这是能力,但他不一定能够做秘书;反之,一个秘书一定能够写公文。大学语文不是写公文的能力训练课,而是秘书的修养课。品味品格的修养是根本性的,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人之所有,惟居人后”,有了修养和品味,才有其他的一切。所以我们可以更普遍地说,大学语文课的目的是培养一个文质彬彬的、有修养的、有品味的人。

  首先,从大学语文课设立的历史来看。大学语文源于国文,其人文理念的背景是王朝国家转向民族国家的历史观念变革:王朝国家培养的是臣民,学的是四书五经;民族国家培养的是公民,学的是国文。据资料发掘,民国前后用于普通教育的《最新国文教科书》《共和国教科书》《新学制国语教科书》等以“国文(国语)”命名的语文教材,都起于1904年至1926年间,其承担着那个转型时代立人立国的理想和情怀。商务印书馆当时在《编辑共和国小学教科书的缘起》一文中,就提出要“注重自由、平等之精神,守法合群之德义,以养成共和国民之人格”,还有“以养成独立自营之能力”“启发其审美之观念”等培养现代语文修养品味和能力的宗旨。[1] 所以,从发生学来看,大学语文从诞生之日起所要做的就是改造人的品味、修养,其所要塑造的品味就是人的现代(国民、公民)品味,使人具有做现代人的品格。当世界环境进入了现代,应声而起的国文就是要培养适应现代文化形势的人之修养。

  现代人由人的三种品格构成,即社会人、文化人和经济人。其实现代社会是一个个人财富成倍增长的社会,经济人意味着个人要有创造财富的能力,而财富的创造源于财富观念。这样看来,理财观念就是财富,而现代理财观念的形成在于一定经济文化的滋养。做现代人除了要能够接受新的文化观念,还要接受新的人际社会关系,这是由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社会的属性所决定的。语文是人际交流的工具,语文也生产着人际关系,语文也构成了人自身。现代有效的人际交往需要现代性的语文品味和素养,听说读写是其外化形式。

  总之,大学语文(国文)的宗旨,是要滋生现代人的品味修养,这是成为现代人的基础和前提,成为现代人,最终能够德福相配地生存于现代世界。要明确的是,大学语文尽管有培养公民(国民)权利观念和义务意识的责任,大学语文的目标,虽然是公民品格,但说到更深,则是绅士风度和淑女品味。因为绅士和淑女是比公民更根本的个体化存在。

  现代社会需要现代人,做现代修养的人才能立于现代世界。一个人的听说读写能力是一个人的外在表现,听说读写活动也滋养着现代人本身,所以现代人需要有现代的听说读写能力。

  大学语文的听说读写,既是一个能力问题,更是一个文化观念问题。听什么、说什么、怎样读、为什么写,这些在不同时代的社会中有不同的要求。一定的社会有一定的文化,有了一定的文化才能适应一

  定的 社会。韩少功的《马桥词典》有一个“晕街”的词条,说的就是一个乡下人进了城,他的所有与外界交往的能力失效的故事,他的听说读写能力到了城市这个新语境中全部失效了。所以,现代社会的听说读写跟传统社会的听说读写是不一样的,一个古代的举人秀才到了现代社会可能完全就是一个文盲。

  从语文(听说读写)能力构成的内涵来看,国文的听,现代有古代也有,不同的是听的内容性质大异。大学语文的听,是要听得懂世界文明的声音。“共和国”“平等”“自由”,还有“审美”等都是现代新名词、新语法,过去见之未见、闻所未闻,没有现成的概念。同样是汉字,新组合与新名词,形式、内涵迥别。一个乡下人进城,是不会听、不能听、不忍听的。

  再说国文的说,是要说白话,不是戏曲 语言,而是要说文明戏的语言,文明戏在民国一度流行,不能不说是为了满足白话普及要求而兴起的。国文的说,可不是王朝国家的语体五十九类,如谕诰、玺书、批答、诏、册、诰、制策、表、露布、 论谏……而是崭新的说。比如演讲这种形式内容,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

  演讲,尤其对大众演讲,这是一种现代社会新形势下的“说”,在世界进入现代之前是从来没有过的。翻开手边一本国际 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名叫《美国读本(上、下)》的书,里边一共收集了美国建国以来计194篇重要文本,其中收集的现场公共演讲(含辩护词)文就有53篇之多,占27%,近三分之一,可见演讲形式作为“说”的现代表达形式的繁盛。其他的文本形式,也具有显见的开放社会的大众传播属性。比如团体文告、团契宣言、报纸评论、实地考察出版物、公开信,还有超过百分之五十的流行诗歌,也都是面向全体公众的。也就是说,这里“现代版的说”所说的内容都是时下公共话题,具有大众传播交流信息的性质,不再是古典言说中大量的小众间、高阁里的“小说”或谏说。

  再说读。大学语文也读《聂隐娘》,读《牡丹亭》,读《杜十娘》,但视角变了,不是当故事来读,读才子佳人、英雄儿女;而是作为小说来读,从中读出人格独立、个性自由、女性解放。

  最后是写,不再写文言文,而是白话文,能够更细腻、深刻地表达情感思想。 写作的趣味也变了,胡适的《黄包车夫》,写出的是人文关怀。古典写作写的是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写命中注定;现代写作写的是对下层阶级的同情。这都是现代社会观念转换的结果。

  所以,听说读写只是形式,古今都有 。关键是听说读写的内容,决定了听什么、说什么、怎样读、为什么写。听说读写是一种借助大学语文而产生的修养功夫,提升的是个人主义人格、以人为中心的审美品味,渗透的是改造人自身的现代性。

  前文从历史和听说读写的内涵两个角度来看,大学语文是一门人品修养课。接下来,从课程的功能和意义来看,大学语文是一门幸福 实践课,也是一门提供给学生可持续 发展能力的基础课。

  关于这门课,有人说它是一门通识课,这是立足于 政治公民培养的角度说的;有人说它是一门人文素质课,这是从“科学主义”对立面,立足于反驳工具理性、计算理性,站在国家办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觉悟的文化人的宏观角度说的(现在,人文教育变味成了传统文化教育)。笔者觉得还要从个人出发,从个体安身立命的角度,来看大学语文。一切存在都是从存在于个体开始,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看到了大学语文是一门品味修养课,是培养淑女、绅士的课,是关乎个人幸福的课,是能够寻找幸福、发现幸福、开拓幸福,认识什么是幸福的课,这也是个人未来生活能够持续发展的基础课。 大学语文应该让学生认识到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功名利禄,而是要做自己喜欢的事,做使自己有幸福感的事,做一个幸福的人。这个幸福不是事先摆在那里的,而是你自己开拓出来的。它既有公共的一面,更有私密的一面。你能感受到什么是自己的幸福,你就有什么品味;你能获得多深的幸福,你就有了多深的修养。旅美学人薛涌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里边引用了哈佛大学一条办学至理名言:“一个开不出幸福课程的大学,不是一个合格的大学。”[2]而哈佛大学的开放课程里,就有一门“幸福课”。课程介绍说:

  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到底追求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

  有人说:“技能训练达到一定层次会出现同质化,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还在于人的素质。”这个素质是高于各种知识之上的一种开放性、建设性的人文伦理态度和人世生活品味。一个人语文修养好不一定能成为大师,但一个大师一定是语文修养品味好的人。

  前年笔者到湖北 经济学院人文传播学院交流,他们提出一个观点,就是“大学语文是一门保证学生可持续 发展的课”,并以毕业生发展情况调查为证。毕业生 工作三到五年后,都有一个瓶颈,或为“玻璃困惑”。凡是能够顺利度过瓶颈期的学生,都是文科素质比较好的同学。这也说明,开设在非文科专业的大学语文,是支持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门课。

  到此,简说了笔者的新感受。即大学语文是一门修养课,也是一门幸福课,还是一门为学生提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课!

  回想笔者在美国探亲两个月,所到之处,人心安详、一片宁静气氛。即或在繁忙的飞机场,在万米高空的飞机上,不管长途短途,美国人一般坐下来就读书,不急不躁,行动很安静、体态很安然、遇事很平静。这是因为 他们的 文化 环境和平静的内心,笔者看到美国人生活优渥、文明、简单、实在。其实,凡人在世上并不事事如意,但美国人总给人安详之感。笔者想,大学语文就应该是一本这样的书,给人在喧嚣的生活中带来安宁;大学语文也应该是这样一门课,给学生在未来急剧变化的生活中获得安宁的心思。

  最后,翻出《大学》里边一句话,在开篇,说得多好!说大学之道就是要使一个人“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语文就应该是现在大学里一门这样“知止”“能静”且存遗大学之道的课;是在现有的课程中,在轰轰烈烈市场经济大潮中,唯一能够使学生获得并享受“安静”的课。

  人有了静,人生的得也就不远了。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我的大学政治论文

  我的大学政治论文篇二

  浅探中学数学到大学数学过渡问题

  对高中数学而言,大学数学的理论性更强,也更加抽象。作为大学的数学教师,只有区分了大学数学教学与中学数学教学的特点,充分运用不同于中学数学教学的方法,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才能让大学生对大学数学学有所获。

  1 大学、中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差异

  独立学院学生普遍存在理解能力较差的现象。理解能力差不但影响了学生学习效果,同时导致学生在学习上缺乏科学性和目的性。学生往往只关注于一些能够引发自身兴趣的课题。学生身处环境、思维方式、观察习惯的不同而发生偏差,接收、兴趣等也会因人而异,这样就会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

  由于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影响,对于有难度、不易懂的数学存在一定的抵触,导致其注意力不够集中,而失去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对学习上存在的被动心理,无法理解实际意义,对大学数学的重要性没有成型的认识,这样也导致了学习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其不足:

  1.1 教学方法上的差异

  对于中学的数学教育来说,虽然提倡的也是学生为主体,但是教师依然是学生的领路者。在中学的教学中,依然注重熟能生巧,学生仍然属于“被动状态”。而大学数学教学,更多的是为了培养创新型、适用型的人才,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数学的能力,懂得使用数学思想去分析事物。两种教学方法的差异,也使得刚进大学的学生极不适应。作为独立学院,考虑到其本身的特点,没有过多的注重学生的能力与兴趣,只是一味的讲究推理能力,忽视了道理,讲求走一条“捷径”,学生就会失去学习数学兴趣。

  1.2 教学内容上的差异

  数学教育在从中学向大学过渡时,中间是不连续的。大学阶段的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理论性,内容颇为丰富,可以应用的范围也很宽很广泛;相比较而言,中学阶段的数学知识的理论性比较弱一些,内容比较浅显,所具备的应用性也不强。大学数学知识所特有的高强度的严密性和抽象性难倒了许多学生,他们一接触到大学数学课程,就望而却步,产生了较强的畏难心理。

  大学时期的数学课程主要包含了高等数学、概率论、统计学、线性代数等,其研究的对象不仅抽象,而且还很广泛,理论知识也很精深,在理解上存在很大的难度,且所具备的应用性综合而广泛,即便是能够很好地理解课堂的内容、知识,对于作业难题也不一定能够成功解决,只有将所学到的知识内容融会贯通之后才能使问题难题的解决达到有效;而在中学数学的课程教育中,“数形结合”思想被频繁提及,书本知识大多数都能够在实际的生活应用中找出或者设计出相应的实物模型,而较那些颇为抽象的理论、概念,中学阶段就只要求学生理解最基础的特例,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只要对课堂内容有一个很好的理解,就能够独立完成作业,做到“举一反三”。

  1.3 学习方法上的差异

  在中学,教师喜欢将每一个知识点加以归类,而且讲的比较详细,其出发点更多的是针对高考,并且大多数时间,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接收知识,采用了兴趣课、创新等新型教学法。而大学教师对于学生在中学的学习方法、心理需求都不是很明白,大学的知识体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教师在讲授的时候一样是满堂灌,但是对于概念的讲(下转第141页)(上接第108页)述都很粗略,这样使得学生在没有掌握概念的情况下,听不明、弄不懂。中学,需要学生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然后自主的去探究,学会举一反三做数学题;大学,需要学生勤于思考,要懂得自己去总结学习中的规律,对于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创造性等都有了更高水准的要求,这也使得中学与大学数学学习不能正常的衔接,导致独立学院的学生适应不了大学数学的学习方法。

  1.4 学习心理上的差异

  当中学学生通过了高考进入了独立学院时,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刚刚通过了高考,迈出了人生的第一个重要阶段,并且考上了大学,都会为自己留下“很长放松”的阶段。接触形形色色的人,更容易失去学习兴趣。而刚进入大一,面对的就是很难的概念理解以及教师授课的匆匆带过,使得他们从大一开始,就从心理上产生了对数学的畏惧,最终影响数学知识的学习,也就更容易被“外界”带离学习的“轨道”。

  2 大学、中学数学成功衔接的途径和方法

  2.1 改革教学方法

  大学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熟悉中学数学的内容特征,考虑到独立学院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学习习惯以及认知特点等有所不同,为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进行针对性教学打下基础。

  (1)作为独立学院的教师,不仅要知道三本学生的特点,还要了解中学数学教学模式与特点,了解到新生对于大学数学知识的认知、学习习惯以及思维等方式,以便对大一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来提升学习兴趣。

  (2)适当的放缓脚步,注重兴趣,注重新旧知识的接轨。一进大学,考虑到学生刚进大学思想上的放松,需要给学生一个适应课程的时间,让学生产生兴趣。而大学数学是一门系统性极强学科,所以大学数学教师在备课时,需要联系旧知识,引入新知识,运用类比法,让学生以旧知识为基础学习、获取新知识,从而做好中学教学与大学教学的衔接。

  2.2 做好教学街接

  在进行中学数学与大学数学知识之间衔接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对于绪论的讲解。一门课程的绪论包含了课程的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性质以及教学的方法、目的等。作为教师,讲好绪论,学生能够及时的掌握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基本理论、学习方法。在基本的理论、技能与知识的背景之间了解到中学数学与大学数学之间的本质区别。此外,大学教师需要懂得将部分中学数学知识引入大学的预备知识中去,从而减少学生在学习大学数学知识中所面临的困难以及缺陷。

  2.3 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法

  大学数学教学进度更快、理论知识更加抽象,学生不可能靠课堂上听一听就吃透全部知识。所以,做好大学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组织学生开展广泛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懂得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2.4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兴趣陪伴

  大一新生已具备一定的运算、空间想象及逻辑思维能力,但是仅从逻辑上弄懂数学教学的某个定理的证明,并不等于就能够理解到这个定理的含义,还要将数学中阐述的思想变成学生自己的思想。自学能力的提高要求学生具有对思维的批判性。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就是培养学生善于对事物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进行探讨,并得到正确论断的方法,不轻率盲从,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总而言之,要想平稳地从中学数学过渡到大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必不可少,我们需要的是立足现实,从而提高学生大学的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荣,罗铁山.对中学与大学数学教育衔接问题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1).

  [2] 张文琦.浅谈中学数学与大学数学的衔接[j].山西科技,2010(1).

  
看了“我的大学政治论文”的人还看:

1.大学励志论文3000字

2.大一思修论文范文

3.1500字的思修论文范文

4.我的大学我的梦优秀演讲稿

5.大学德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