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当前国际安全形势论文

发布时间:2021-10-11
2017当前国际安全形势论文

  当前的国际安全形势的基本特征是 热点多、挑战大和应对难,众多传统安全问题与非传统安全问题呈并发态势。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2017国际安全形势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7国际安全形势论文篇一:《试谈当前国际安全形势与中国对外战略选择》

  摘要:

  随着世界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的前途命运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对国际各种力量的此消彼长,中国既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复杂激烈的国际竞争。因此,全面理性认识和把握当前国际形势特点和趋势,对于制定正确的对外战略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当前国际安全形势发展趋势及特点分析

  一、国际安全形势总体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

  首先,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促使各国人民下定决心维持和平,以使后代免除战争的浩劫。其次,核武器的大规模杀伤力和威慑力足以将地球毁灭很多次,因此谁也不愿意因打核战争与地球同归于尽。再次,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使世界各国依存度提高,共同利益的领域扩大,进一步减小了爆发世界性大战的可能性。

  二、传统安全领域中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并有新的表现

  首先是局部冲突与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尤其是这些热点问题都发生在国际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敏感地带,直接或间接牵动世界主要国家在这些地区的战略利益,导致大国利益关系的复杂化,更增添了大国关系中的隐患和变数。其次是各国的国防开支逐年增长。这种状况意味着各国仍然把军事发展作为保障自身安全的重要因素,国家之间发生战争的威胁依然存在。再次,主要核大国进一步加强战略力量,全球核武扩散问题依然严重,这对世界安全构成了极大隐患。

  三、非传统安全构成的威胁甚至超过战争

  首先是国际恐怖主义问题。2010年以来,恐怖主义活动出现新的反弹,打击恐怖主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更加突出。恐怖主义袭击频率增加,活动范围及袭击规模扩大;恐怖袭击方式令人防不胜防;国际反恐斗争中双重标准问题使得国际反恐阵线有破裂的倾向。其次是环境安全问题。全球气候变暖引发世人对环境安全的极大担忧。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气候灾害频发,甚至使部分小岛屿国家生存面临威胁。再次是金融安全问题。这次金融危机不仅重创了发达国家,也严重打击了新兴市场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虚拟经济及实体经济,并引发了诸多社会及政治问题。最后还有愈演愈烈的贩毒走私、严重传染疾病扩散、肆无忌惮的海盗活动,以及日益严重的非法移民等问题,这些都对国际安全产生了很大负面影响。

  当前国际形势对中国的影响

  一、中国的传统安全环境面临的挑战

  首先表现在亚太及中国周边各国军费开支不断增长。目前,不少亚太国家普遍加大军费投入,加速军事战略调整,提高武器和人员的作战水平。这种状况如果持续下去,对中国的安全影响将是不言而喻的。在各国军费开支不断攀升的背后是世界各国进行新一轮深刻的军事调整与变革。其次是中国的周边环境带来的安全隐患也不可小视。中国与周边多国存在领土与领海争端,但由于这些问题涉及面广,历史与现实问题错综复杂,又有国际势力介入,解决起来难度相当大。另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也给中国带来安全威胁。核武器的垄断已被打破,世界进入到一个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时期,这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威胁。

  二、从非传统安全来看,中国也同样面临重大威胁

  当前,中国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最主要来自新疆“东突”和西藏 “藏独”民族分裂势力、宗教狂热势力及其境外势力。恐怖主义给中国新疆和西藏带来的威胁无疑将成为国家安全软肋及未来国家安全之心头大患。西藏和新疆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但在西方政治势力看来,这就是它们有效制约中国的战略手段,北京奥运会期间,西方利用涉藏问题诘难中国就是证明。涉疆问题也是如此,“9・11”之后,西方尤其是美国虽然出于反恐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将反恐与人权区分开来,但在涉疆问题上还是坚持双重标准。长期以来,“东突”和“藏独”分裂势力的破坏活动耗费了中国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不能有效应对,必然会对中国的内政外交造成消极影响,不利于中国国家利益的实现。

  三、中国在和平崛起的过程中还须承担来自美国的压力

  奥巴马上台后,美国政府明显加大了对亚太地区的关注和投入,力图推动美国战略中心向亚太转移。2010年以来,美国在这一地区频频进行军事演习,在强化日韩同盟与美印关系的基础上拓展与泰国、菲律宾等国的同盟关系,努力使双边同盟向三边和多边同盟进行有力延伸。为了推进“重返亚洲战略”,奥巴马政府还全面参与亚太事务,积极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高调介入中国南海问题,对中国的领土问题指手画脚,试图遏制中国日益强大的影响力,维持其在亚太地区的优势和领导力。目前,美国在中国周边加紧构筑针对遏制中国的“c”型军事包围圈,美军在中国周边地区的基地密度已比冷战时期针对苏联的还要密集。

  当前国际安全形势下

  中国应对策略

  一、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和资源,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软实力建设

  和平、发展与合作是历史潮流,我们必须顺应潮流,紧紧抓住这来之不易的战略机遇期,加速和平崛起的进程。只有自身实力强大了,才能更有效地保证本国的安全,维护世界的和平。

  从国际上来看,世界经济格局大变革、大调整必将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我国应该以这次金融危机为契机,努力推动国际金融监管合作与秩序重建,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经济新规则制定,在国际经济事务中力争获取更多发言权,提高中国的话语权和国际地位;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调整的机遇,凭借充足的外汇储备加快海外收购力度,壮大中国银行和企业的实力。从国内来看,要立足扩大内需保增长,坚持把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放在首要位置,改变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问题。

  金融危机不仅削弱了美国的硬实力,也重创了其软实力。这说明美国模式存在很多的问题和隐患。当然这里既有宏观层面上的问题,也有微观层面上的问题;既有经济上的问题,也有政治和社会、文化上的问题。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普世价值影响力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大大降低,而以政治和社会稳定、渐进改革、政府对经济活动的有效调节、注重实体经济等为特点的中国模式则经历住了全球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这无疑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当然,中国在软力量建设上还应继续培育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有效的意识形态及有感召力的生活方式和基本制度。

  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妥善处理好中国与美国及周边国家的关系

  (一)中美关系。与美国相比,目前中国仅仅是一个地区性大国,从某种角度而言,中国并没有很大的战略回旋余地,中国持续的经济成功严重依赖西方资本和技术的流入和外国市场的准入。[1]近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额均超过中国经济总量的60% 以上,在世界主要大国中对外贸易依存度最高。倘若中美关系恶化,中国经济发展无疑将受到极大的影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也将严重受挫,甚至难以实现。因此,总体稳定的中美关系是中国对外关系的重中之重。近些年来,中美两国在很多领域的合作总体比较顺利,在许多问题上中国秉持了务实灵活、温和求实的原则,这确实符合小平同志提出的韬光养晦战略,但是中美两国的结构性矛盾决定了两国今后无论在政治、军事领域,还是在经济、文化领域都会存在不可避免的摩擦,但无论出现怎样的矛盾,中美关系都不会全面恶化,两国的共同利益仍然大于分歧。

  (二)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中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这些国家在政治经济制度、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方面不尽相同,一些国家还与中国存在领土争端等历史遗留问题,情况相当复杂。进入新世纪,中国坚定不移地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加强了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积极解决了绝大部分边界等历史问题,营造了一个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周边环境,创造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历史最好时期。中国现与东南亚、南亚、中亚、东北亚和南太平洋诸国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各个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和深入,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三、努力推进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变革,最大限度地获取参与国际事务的话语权

  目前,主要战略力量围绕国际格局调整转换中的权利重新分配展开激烈博弈,发达国家与新兴大国及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和温室气体减排方面的较量空前激烈。尽管现存的国际秩序是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有着不合理和不公正的地方,并不能完全适应国际格局多极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要,但这一体制仍对世界和地区安全及世界经济的发展起着一定的重要作用,因此不能推倒重来和“另起炉灶”,而应该积极参与,推动改革。对中国来说,要认识到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必然性,并善于抓住机遇,以建设性的方式推进变革,确保变革过程的稳健和结果的合理性,以最大限度地获取参与国际事务的话语权和决策参与权。

  由于全球经济力量对比变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再加上经济权力的再分配不像政治权力再分配那样敏感,因此,推动国际体系的变革应该首先从经济层面入手,通过提升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话语权促使中国参与国际游戏规则的制定,更好地维护和体现中国的国家利益。其次要推动国际政治体系的改革。具体来说,就是支持联合国安理会的改革,使其具有更好的代表性,特别是通过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常任理事国席位,扩大中国在这一重要的决策机制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此外,对联合国安理会的改革持积极态度还有助于防止中国被视作反对改革的既得利益者,提升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2]

  (作者单位:宁夏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

  (责任编辑:刘娟娟)

  参考文献:

  [1] [美] 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m].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137.

  [2] 高祖贵.后危机时代国际战略形势及其发展趋势[j].和平与发展:2010(2):6.

  2017国际安全形势论文篇二:《浅谈国际安全形势发展与我国国际安全应对对策》

  [摘 要]从国际权力结构和大国关系的角度看,新兴大国的地位明显上升,而随着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国际安全形势也进入新的时期,中国也需要作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文章将就国际安全形势的变化及我国国际安全对策的变化进行探讨。

  [关键词]国际政治;国际安全;我国国际安全对策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的背景下,国际安全形势也不断的发生变化。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中东局势动荡的加剧,以及欧洲债务危机的不断扩大,国际安全形势也日趋复杂化。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新兴国家的兴起,大国间的关系也面临新定位,国际政治秩序也正在不断的调整,整个国际安全形势也随大国间关系的变化,而出现新的趋势。下文将就国际安全形势的变化,以及我国采取的应对措施进行探讨。

  一、国际安全形势的发展

  (一)大国关系发生结构性变化

  最明显的变化是:西方大国陷入金融危机,影响力明显下降,而新兴大国的地位明显上升。举例而言,美国深陷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欧洲各国陷入金融危机,它们掌控世界事务的能力被削弱;同时,g20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论坛,为新兴大国的地位的提高提供国际舞台。在这样的变化进程中,新兴大国在国际关系中的话语权不断增强。

  同时,新兴大国各自以积极的外交为解决国际热点问题发挥独特的影响,尽管就当前的形势看,这种结构性变化仅限于经济领域,不过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新兴大国的经济实力和地位的上升必然会逐步延伸到安全领域,尤其是非传统安全领域。这些新趋势,构成了世界政治多极化的重要表现。

  (二)我国地位凸显,中美关系成为最重要的双边关系

  在西方饱受经济危机困扰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受到的影响明显比较小,并且继续保持了很高的增长速度。我国不仅在gdp的数字上表现突出,而且在应对经济危机的过程中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高速火车等新兴产业,在质的方面也有很大的飞跃。在这种此消彼长的态势下,美国完全支配世界事务已经力不从心,而作为新兴大国代表的我国则成为解决世界经济和全球问题的关键角色之一。我国地位凸显,跌宕起伏的中美关系成为大国关系中最重要的一对。任何重大的全球问题,如果离开中美任何一方,都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方案。由于双方的互动受到了权力竞争与相互依赖的双重结构的影响,因此尽管一年来双方冲突的一面趋于尖锐化,互动摆幅明显增大,但仍能保持在“斗而不破”的范围之内。

  (三)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突出,安全挑战日益全球化和多元化

  非传统安全威胁,是相对传统安全威胁而言的,是指除军事、政治冲突以外的其他对主权国家及人类整体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的因素。经济安全、资源安全、恐怖主义、核武器扩散、信息安全、严重传染性疾病、海盗活动、环境安全、全球气候异常、走私贩毒、非法移民等新安全问题,都属于非传统安全威胁范畴。非传统安全问题有跨国性、不确定性、突发性、转化性和动态性等特征。

  二、国际安全环境变化应对政策

  在日趋复杂的国际安全形势下,中国要想更好地应对外界的变化,就需要充分利用国际安全环境变化带来的有利条件,防范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和风险。

  (一)制定积极型国际安全战略与政策

  从国际安全形势出发,变“被动型安全保护与防御”为“主动型安全保护防御”,制定有针对性的国家“积极型国际安全战略与政策”。

  1.针对我国面临的军事安全威胁全球化和网络化特点,制定我国的全球军事安全与网络安全战略,根据国家利益的变化不断拓宽国家安全的领域和地理空间范围,使国家安全意识和能力能够全方位覆盖国家安全利益。

  2.针对海内外反华势力同盟化、利益集团化和实体化的特点,统一制定应对海外反华势力的国家安全保卫总体战略与对策,铸成遏制与打击海外反华势力的统一策略与铜墙铁壁

  3.针对周边安全威胁国际化与常态化特点,审时度势,在必要条件下采取必要的进攻性防御措施,变被动型安全防御为主动性的安全保护,维护国家领土、主权、领海的安全利益。

  4.针对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一体化特征,从“大安全”角度统筹考虑国家的安全战略与政策,应对可能出现的任何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

  5.针对外部极端宗教势力与意识形态利益集团渗透多元化和暴力化的特征,不断构建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意识形态体系与信仰体系,弥补可能出现的意识形态与信仰空白,需要建立我国的“国家宗教安全”、“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与“国家核心价值与信仰体系安全”的理念,维护国家的宗教安全利益与意识形态安全利益。

  6.针对境外网络入侵与境外操纵破坏性群体事件体系化与组织化,从全球化、国际化和网络化角度构建国际国内“安全维稳”机制与体系。

  (二)制定有针对性的地区性、专门性国家安全战略与政策

  为应对多方面的安全压力和风险,就必须从多个地区和多个领域出发,制定和实施有针对性的安全策略与政策。

  1.针对美国及其盟友在军事方面对我国构成的安全压力与威胁,制定专门针对美国及其亚洲盟友给我国带来的安全威胁和风险的地区安全策略与政策。

  2.针对能源安全特别是能源通道安全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安全的重要外部因素的情况,制定专门的国家能源安全特别是能源通道安全战略,特别是应对我国能源通道安全的“马六甲困局”的安全策略,加快我国与缅甸、

  巴基斯坦及中亚国家之间的能源通道建设,推动新兴能源建设。

  3.针对周边国家和地区出现的不稳定和动荡对我国的冲击和影响效应扩大,特别是朝鲜半岛、中亚地区、阿富汗与巴基斯坦、东海与南海、中印边界地区对我国安全的冲击和影响,制定和实施“积极的周边地区安全防御战略”,在条件成熟时采取必要措施维护我国的地区安全利益。

  4.针对全球化背景下非周边地区出现的冲突与对抗对我国的影响特别是海外针对海外华侨华人的安全威胁与恐怖袭击出现的新情况,制定我国的非周边地区安全战略例如我国的中东安全战略、非洲安全战略、欧洲安全战略、拉动美洲安全战略需要尽快提上议事日程,同时制定专门的法律并组织机构加强我国对海外华侨华人及其他公民的安全保护。

  (三)构建国际安全冲突与控制机制

  制定防范突发国际安全冲突的各种议案,控制可能出现的国际安全突发事件与大规模冲突给我国带来的安全风险。

  1.对我国可能面临的国际政治冲突及风险进行科学预测与评估。

  2.根据对我国政治利益造成的损害和风险,将可能的国际政治冲突和风险进行分类和分级。

  3.根据不同类型和不同级别的国际政治冲突和风险,制订相应的应对预案。

  4.国际政治冲突与风险发生时根据预案和具体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与措施;

  5.对已经出现和发生过的国际政治冲突与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吸取经验教训,以资后用。

  三、结论

  总之,国际安全形势正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各国间的政治关系,对国际政治依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国际安全形势的发展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为保证国家的安全,我国必须适应国际安全格局和环境的变化,着眼世界安全形势的变化,改变传统的国家安全战略思维,制定和实施“积极型”和“主动型”的国家安全战略与政策,从宏观上制定应对策略,从区域地区制定具体措施,积极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安全压力与威胁。

  [参考文献]

  [1]高子川.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基本态势解析[j].当代亚太,2011,(01).

  [2]林永亮,林炳青.朝鲜核危机及中国的应对策略[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2017国际安全形势论文”

 

  2017国际安全形势论文篇三:《试论国际安全形势变化与未来趋势》

  【摘要】西亚北非等地区的持续动荡正在带来全球性的安全环境变异,国际安全形势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新态势和更加多元与复合的新特征。对于复合型冲突所凸显的国际安全新形势与未来趋势进行分析,特别需要注意国际社会内部的协调断档与分歧持续的问题,以便为进一步开展有效的国际冲突治理提供有利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复合型冲突 国际安全 国际社会 冲突治理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西亚北非地区的持续动荡经历了从街头政治到武装冲突再到大规模战争,从突尼斯、利比亚、也门的政权更迭到叙利亚内战、乌克兰冲突,从美国建立国际联盟打击“伊斯兰国”到俄罗斯空袭叙利亚极端组织等等,纷繁复杂的变化使西亚北非地区的动荡不仅外溢到整个欧亚大陆,而且影响到西方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对国际冲突的相关治理。

  纵观近年来国际冲突的整体演变态势,越来越多的国际冲突现实表现出复合化的趋势,不仅涉及直接对抗的显性冲突,还涉及间接对抗的隐性冲突。着眼于复合型冲突这一国际安全形势的新特点,为当前国际安全形势评估提供了一种路径选择,也对进一步理解国际社会的冲突及其治理进程具有启发意义。

  国际冲突的复合化特征

  随着利比亚、也门、叙利亚的国内对抗升级为大规模冲突与战争,特别是随着西亚北非地区持续动荡与冲突的扩散,复合型冲突的特点得以在更多的区域显现。由此,国际社会对冲突概念本身的重新解析也开始出现。对于复合型冲突的理解,首先需要重新明确国际关系理论中关于冲突的概念界定。“冲突”一词通常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形:某一可认同的人群(不论是部落群体、种族群体、具有相同语言的群体、具有相同文化的群体、宗教群体、社会经济群体、政治群体还是其他群体)有意识地反对一个或几个其他可自我认同的人群,原因是它们追求的目标相互抵触或看上去相互抵触。①根据这一定义,大致可以对涉及冲突的相关认知做出一定的归纳:冲突是一种有意识的反对,同时涉及不同的目标对冲。结合西亚北非地区的持续动荡及其扩散效应看,对于国际冲突的理解需要进一步加以充实:

  第一,冲突的实施出现更多形式,信息、法律、媒体等变量纷纷介入冲突,传统模式的冲突仍然具有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地位。结合当前国际冲突现实,利比亚战争、叙利亚战争和乌克兰东部的冲突模式仍然是相对传统的军事冲突。在“伊斯兰国”势力崛起的过程中,以网络为载体的媒体、信息正在得到更加明确的、有效的运用。因而,相对新颖的变量介入的新型冲突与相对传统的军事冲突,形成国际冲突模式复合化的新鲜场面。

  第二,国际冲突的实施主体更加复合化,不仅主权国家在相关冲突中所发挥的作用,包括“伊斯兰国”、卡哈尼网络、黎巴嫩真主党、叙利亚自由军和伊朗革命卫队等,凸显出各种非政府组织在国际事务中不可忽视的角色与地位。从当前国际冲突的基本态势看,整体上主权国家仍然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冲突基本走向的控制方面。比如,自2015年9月俄罗斯开始针对叙利亚境内的极端组织目标进行空中打击以后,叙利亚政府军随即从防御转入进攻。然而,随着冲突主体的复合化,多种冲突主体出现各种具有政府背景支持的非政府组织,正在各种国际冲突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它们可以在避免政府之间正式宣战的情况下,开展大规模对抗而获取相应的利益或实现相应的目标。

  第三,冲突的辐射范围更加深远。与冷战时期或冷战后初期相比,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国际冲突已然呈现出从西亚北非向整个欧亚大陆扩散的局面。2015年年初的《查理周刊》恐怖袭击、11月的巴黎恐怖袭击等重大恐怖主义事件发生。在法国,前者被誉为自纳粹占领以来最严重的事件,是基地组织反对西方运动的里程碑。②后者直接触发了法国政坛的剧烈动荡,代表法国极右势力的“国民阵线”趁机发难,并试图争取更多支持。尽管国民阵线在第二轮选举中全面落败,但马丽娜・勒庞仍然是2017年法国总统选举的热门人选。复合型国际冲突的影响在地理或者地缘政治方面扩展的同时,其对国际秩序、国际制度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目前从西亚北非到乌克兰再到东亚地区,各种国际冲突对于现有国际秩序、国际制度的冲击已然相当明显。除了“伊斯兰国”势力借助其针对叙利亚、伊拉克的冲突,冲破自近代以来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版图之外,东亚的日本安倍政府正试图通过不断激化涉及日本周边的海洋权益争端,达到彻底颠覆二战后国际秩序的目标。

  第四,显性国际冲突愈加明显,隐性国际冲突在暗自提升。南海地区的国际冲突呈现为显性与隐性并存,紧张程度不断提升。更值得注意的是,显性与隐性并存的国际冲突,正在海洋权益争端乃至大国关系的互动中日益显现。2016年年初随着俄罗斯进一步强化在叙利亚的军事部署,造成美国在叙利亚的军事行动不得不顾忌来自俄罗斯的影响。同样,在乌克兰,北约的主要战略核心在于使乌克兰脱离俄罗斯的轨道而融入西方。③为了实现这一战略规划,与北约密切相关的西方国家借助克里米亚危机与乌克兰东部的紧张局势,发起针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面对西方的制裁,俄罗斯总理梅特韦杰夫指出,无限制的制裁所激化的反应不仅仅是经济的。上述事态说明,显性与隐性并存已经成为国际冲突的现实趋势,其带来的国际影响更加复杂。

  第五,冲突的影响效果更加多元化,即复合型国际冲突不仅影响到与之密切相关的地区安全局势,更重要的是已经构成对很多国家国内政治与外交政策的冲击。换言之,国际冲突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影响扩大,甚至在影响更多国家的国内政治走向。以2017年的法国总统大选为例,随着法国政坛左翼政党式微,失去大批公众的支持,这次大选很可能成为右翼政党与极右政党之间的博弈,而一旦极右政党“国民阵线”执政,将带来法国整个国家从政治生活到社会管理的诸多变化。随着这种变化的深入,将进一步影响到欧洲穆斯林数量最多的国家法国在欧洲内部、在国际社会所发挥的作用。

  国际安全形势日益受到复合型冲突的影响

  从日益复杂化的国际安全形势的现实可以看出,复合型国际冲突不仅在国际安全形势变化中扩展其影响力,而且也正在深入影响到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关系互动,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开展针对国际冲突治理的积极努力。尽管目前这种努力并未出现更为有效的协调,但这种积极努力的方向仍可以视为国际冲突治理的可以期待的选择之一。国际安全形势的表现是复合性的,而非单一性的,其根源恰恰在于国际冲突的复合性。如何既在复合型国际冲突的现实中寻找冲突相关方之间的对立焦点,又能在国际冲突的相关方之间,尤其是大国之间寻求可能的协调接点,是国际社会必须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

  在国际安全形势日益受到复合型国际冲突影响的现实中,以下两个方面需要给予格外关注:一方面,在国际安全形势出现值得担忧的方向和进程中,大国间的相应协调与行动正受到来自内部的挑战。更具有现实意味的是,在中国等国家在为国际冲突的有效治理提供相应的协调与支持的同时,美国等国家却在国际协调过程中暗中包裹对他国的遏制意图。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全球范围内国际冲突所带来的种种现实表明,美国的全球战略权势正在受到挑战。换言之,冷战终结以来,压倒一切的美国军队仍然被视为国际政治中心的现实存在。然而在三个决定性的区域―欧洲、中东与东亚,美国的对手已经开始检验其使用权力的决心。美国由此产生了一种相当主观的判断,即美国将中国、俄罗斯对地区安全的积极作为视为对美国的挑战,进而采取遏制中国与俄罗斯的战略部署。

  另一方面,国际安全形势的变数在不断增加,国际冲突治理的国际协调必要性也在进一步凸显。随着美国权势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的某些动摇与美国对他国参与国际冲突治理的种种怀疑乃至误判的深入,加之包括“伊斯兰国”势力、基地组织与“博科圣地”等极端组织在欧亚大陆和非洲的不断做大,从整体上出现了国际安全态势变数频生的局面。

  一份以美国中东战略部署的利益视角来分析俄罗斯空袭叙利亚的报告指出,俄罗斯开始实施在叙利亚对恐怖组织的空中打击这一事实意味着,在叙利亚的内战已经转变为美俄之间代理人战争并升级为华盛顿与莫斯科之间利害关系平衡的新舞台。这一局面使得美俄关系在经历乌克兰危机、美国发动对俄制裁后的变数更加凸显。无论是美国战略决策层还是美国国内的政客,不仅需要考虑是否坚持对正在打击极端组织的俄罗斯进行进一步制裁,还需要考虑是否与俄罗斯进行必要的合作与协调。美国也更需要明确在发动针对俄罗斯空袭叙利亚军事行动的舆论战后如何收场以及如何协调美国与中东盟友在应对中东地区国际关系变幻中的种种问题,比如沙特与伊朗的断交等。

  在上述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下,针对国际安全形势变化所进行的国际关系互动正在呈现出更加不确定不明确的发展趋势。如在南海问题上,尽管中美两国存在着事实上的对峙事态,甚至存在来自美国军方的有意挑衅,但从中美关系发展的大局形势分析,中美两国似乎并未做好在南海真正意义上兵戎相见的准备。更为重要的是,尽管基于中美两国共同利益、共同发展的现实分析,中美两国因南海的海洋权益争端而出现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相对较低,但中国控制南海对美国来说仍是不小的挫折。虽然这并不构成对美国的实质性战略威胁,但美国借助南海问题遏制中国的战略企图却无法掩饰。

  国际安全形势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加

  面对国际冲突所呈现出的复合型局面,西方国家正在开展争取更多的社会动员,不仅要“捍卫”所谓的政治价值观,而且要实现对国际冲突的有效治理。在西方学者看来,面对来自暴力的伊斯兰极端主义与全球自由的衰退,世界所需要的是一个强有力的、坚强的普世性自由价值。西方国家对国际冲突治理的参与,正在呈现为更加全面的进程:首先,西方国家对国际冲突治理的参与更多地是出于对其基本国家安全利益的维护。这种安全利益的维护不仅是维护西方国家的传统的国家安全,而且也是维护其基本的价值观念。

  其次,西方国家对国际冲突治理的参与,正在积极推动西方国家内部社会整合,这种内部整合突出地体现为西方国家内部政治互动中,应对来自极右势力的渗透与影响的努力。然而,随着西方国家内部社会治理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包括民族、宗教、经济等形势的影响,这一整合进程未必能顺利进行。再次,西方国家对国际冲突治理的参与,正在积极推动西方国家之间的有效协调。而这种有效协调的实现,也将为西方国家参与国际冲突治理提供必要的、不可忽视的助力。

  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其针对国际冲突治理较为明显的倾向是,需要采取更为强硬的措施应对现有的危机,无论是对待中国、俄罗斯还是对待来自“伊斯兰国”势力的威胁。比如针对南海地区出现的“中美对峙”的局面,有学者提出,当“北京持续改变整个地区的现状”时,如果美国再一次放弃自己的盟友,华盛顿将在全球范围内被怎样认知?任何人会再次相信美国的承诺么?问题的关键在于,西方社会上述认识所立足的前提具有致命的缺陷。南海地区的国际形势演变中,美国所谓的“航行自由”完全是其人为制造、干涉南海国际局势的伪命题。

  在现实中,对于美国南海战略的持续变化,不仅需要关注其政策宣示层面所谓的美国在“主权争端”中“不选边站队”的立场,更重要的是需要关注美国在南海可能采取的更加冒险的行动。对此,有两点值得特别关注:

  第一,美国军方可能采取类似2001年南海撞机的冒险行动。美国持续实施对中国的抵近侦察等行动,仍然必须保持高度警惕。中国在南海的军事部署与实力已经今非昔比,“拉森”号与“兰州”号的对峙说明,中国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但对于美国可能投入的濒海战斗舰等新装备,仍有必要做好相应的准备。

  第二,美国政府与军方的立场可能出现脱节。这种脱节很可能在为美国南海战略带来危险的同时,引发对中国南海地区乃至周边地区安全的新的冲击。

  第三,美国可能将更加充分地运用其在南海地区的盟友与伙伴关系,而强化美国在南海的军事态势。从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趋势来看,美国在其重返亚洲战略推进的过程中,依旧会保持这样的立场与态势,即当中国试图“改变现状”时,美国必须“以坚定的决心维持现有的安全秩序”。④为了确保地区安全和阻遏中国采取威慑手段解决海洋权益争端,美国需要维持其在亚洲的存在,建立与提升美国同地区伙伴之间更强的军事、外交与经济关系。尽管美国也在同时避免过于表现出旨在遏制中国的言论与实际行动,但作为其现实的选择来说,在中美关系的互动博弈中,美国对中国的遏制不能也不可能终结。

  在未来的国际冲突治理进程中,西方国家的冲突治理将可能采取以下三位一体的治理模式:第一,将采取更加强硬的战略设计与言论攻势,包括进一步利用复合型冲突的诸多形式等,开展相对有效的国际冲突治理行动。第二,更加明确的军事行动,构成缓解乃至终止国际冲突的直接手段。第三,更加有效与全面的外交举措,构成推动国际冲突治理协调的有效保障。随着西方社会国际冲突治理进程的全面展开与深入,未来涉及国际安全形势的国际关系互动将更加具有不确定性的特征。

  结论

  对于复合型国际冲突特征下的国际安全形势演变,不单需要做出更加充分的分析、顾及更多的变量,还需要关注到复合型冲突影响下的国际关系变化对安全形势的影响。本文所论及的复合型国际冲突与相关国际治理案例已经表明,一方面我们需要认真对待相关国际冲突治理的进程中,来自西方国家的种种举措,其背后所具有的隐晦含义或目的,另一方面也要正确认识和积极应对国际安全形势演变的新形式新特点以及未来方向的不确定性。

  【注释】

  ①[美]詹姆斯・多尔蒂,小普法尔茨・格拉芙著:《争论年中的国际关系理论》,阎学通译,2003年,第200页。

  ②jytte klausen, france on fire--the charlie hebdo attack and the future of al qaeda

  ③john j. mearsheimer, why the ukraine crisis is the west's fault, foreign affairs, september/october, 2014

  ④rod lyon, the us and assurance anxieties in asia, sep16, 2015,


猜你喜欢:

1.国家安全形势心得体会

2.浅谈中国国际地位与形势论文

3.浅析国家安全与大学生的形势论文

4.2017形势与政策论文国际形势

5.2017年国际形势形势与政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