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人生价值政治论文2000字

发布时间:2021-12-01
思修人生价值政治论文2000字

  人生价值的实现能创造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思修人生价值政治论文2000字,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思修人生价值政治论文2000字篇一

  试论人生价值与社会发展

  摘要:人生价值的实现与社会 发展二者之间不可分割,相互依赖。一方面,人生价值的实现能创造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另一方面,社会越发展,会为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更多的物质基础和机会,改善实现人生价值的环境和条件。

  一﹑实现人生价值

  (一)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臧克家在《有的人》一诗中写到:“有的人虽然死了,他却活着;有的人虽然活着,他却死了”如此等等。这都说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人生价值观的支配下,成就了不同的人生,像李素丽﹑丁晓兵﹑孔祥瑞﹑雷锋等人,他们以“为人民服务”为自己的行为导向,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从而赢得了他们的辉煌人生,取得了丰功伟绩,然而正好相反,像秦桧﹑陈希同等人却处处以个人为中心,一切从个人出发,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不惜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他们的行为是 历史所不齿的,他们的人生是毫无价值可言的。

  因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便显得非常重要。因为正确的价值观属于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能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还有,它不仅能够正确的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引导我们选择道路,选择人生,它还能净化我们的思想,升华我们的灵魂,从而使我们做出有利于他人,有利于集体,有利于国家的事来。

  那么怎样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呢?首先,正确的价值观是符合事情发展 规律的,所以我们应该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具有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其次,正确的价值观是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故我们应该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投身社会,为社会创造价值。

  2.拥有良好的 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当今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也是一个文明时代,缺乏科学文化知识和良好的道德素质,很难在社会中生存立足,只有不断从社会中学习,从学习中获得知识,培养道德情操,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同时,还要重视和加强国民个体自身素质的提升,党的十六大把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奋斗目标之一,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高价值标准。国民素质的内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决定于时代发展的需要。时代的发展要求个体主体对自身的素质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不懈的努力来提升自身素质以适应一国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一个人的素质,决定了他事业的成败和家庭生活的幸福与否,提高每个人的素质也就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这样一来,就可以在为社会作贡献的同时实现人生价值。

  3.良好的社会条件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现实物质世界的反映。社会环境改善,社会发展,更有利于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正确的指导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人的各种活动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都受到社会现实的制约,只有社会发展,社会条件改善,才能更有利于人的发展和价值观的实现。

  (二)实现人生的意义。

  1.满足个人需求

  每个人的行动都是为自己需求得到满足而进行的,并不是没有目的的进行,人们为了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的创新和延续,他们就开始更加努力着,为了自己的私利,为了自己的功名和物质利益的满足,付出一切代价,而不去管别人的痛苦,并且还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样的人生价值何在!毕竟像雷锋同志﹑像沈浩同志的人屈指可数。雷锋是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榜样,他那助人为乐﹑爱国精神﹑热情似火、默默无闻、勤俭节约、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热爱劳动﹑.忠于革命,忠于党﹑.钉子精神都可作为好榜样来学习,雷锋仅在短暂的生命里,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他的这种精神永远保留在人民的心中。  2.促进社会 发展

  人生价值的实现,更多的着重于其社会价值的实现。人要想实现自身的价值,就必须通过劳动实践,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快速发展。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要与 自然相和谐,并不可以把损坏环境作为代价。还记得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吗?他的贡献也是不可估量的,从盘古开天辟地,人类诞生的那一刻起,摆脱饥饿,奋力生存便成了人类的主题。滚滚 历史长河中的历朝历代,各个君王,虽在不同王国用却拥有着同一个亘古不变的梦想——解决粮食问题。

  二﹑社会发展

  (一)社会发展的主体。

  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主题,因此不管是人或是社会,都必须寻求发展。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历史的起点,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在社会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主题,因此不管是人或是社会,都必须寻求发展。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关注人的处境,重视人的发展是马克思一直坚持的观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和归宿。同时,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来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推进社会进步和发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人类现在从事的活动概括起来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造更多更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其目的是使人类更好地生活:身体更健康、更完美、更强大,精神更愉悦、更满足,对未来的掌控更加有把握。即是说人类总的追求为:不断进步,不断发展,走向完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强调了人在社会发展目标中的最终地位,即社会发展终究是人的发展,并提出了在社会发展中实现人的发展目标的指导原则。社会是人社会,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人,为了人能够更好的实现其人生价值。

  结语:人生价值的实现与社会的发展二者密切相关,人生价值的实现会促进社会发展,社会发展后又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在推动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更应该把握这样的关系,同时,在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时,就要我们用心去把握,用行动去开创,把我们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投入到为祖国繁荣,民族振兴的奋斗中去,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 中国伟大崛起!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思修人生价值政治论文2000字

  思修人生价值政治论文2000字篇二

  从佛教教义看人生价值

  【摘 要】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是我国人民信奉的第一大教,佛教传入中土之初就以其深厚的教义积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文章主要介绍了佛家基本的教义对人生价值选择的重要影响,通过与具体的理论相结合,最终做出正确的实践选择。

  【关键词】佛教;四谛;十二因缘;四法印;人生价值

  佛教作为印度文明成果传入中国2000年,经国人吸收消化后,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组成部分之一,在社会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发挥着重要作用。佛教有很多功能,例如传统的治理与改善人心,稳定社会的功能,宣传文化与提升文化发展功能,加强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功能,以及促进自身道德修养,实现人生价值的功能等等。

  一、 佛教基本教义

  (一)四谛说(又名“四圣谛”)即苦、集、灭、道。“谛”是“真理”的意思。苦被概括为生、老、病、死、怨憎会、恩爱别、所欲不得、五阴盛,共八苦,正是这种种的苦一直困扰着芸芸众生。集(集谛又名“习谛”、“苦集谛”)说明造成人生痛苦的原因在于欲望,有欲望就会行动,身心活动、造作称为“业”。“爱与欲相应,心恒染著,是谓苦集谛”。灭(“苦尽谛”)说明消除欲望和“无明”,达到不生不死的涅�境界,才能消灭苦因、断绝苦果。涅�意译寂灭,谓寂灭一切痛苦、烦恼。佛经讲“寂灭为乐”,认为可得解脱之乐。道(“苦出要谛”)说明要消灭痛苦必须修道,修道方法概括起来有八正道(又名“贤圣八品道”),即: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二)缘起说。“缘起”意为“诸法”(一切现象)由因缘而生起。缘,就是关系和条件。佛教对“缘起”或“因缘”做了如下定义:“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实际包含互为因果条件的意思。佛经中强调说:“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缘起说是佛教区别于其他宗教所特有的教义。但需要指出的是,“缘起”是针对世间法而言,至于出世间法,如佛经所说,“此法常住”。缘起说用以观察人生,遂有十二因缘说。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支”,即把人生分析为相互关联的十二个环节: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释迦牟尼观察人生从生、老、病、死为起点,但追究其根源却归结为无明。无明,即对于诸法由因缘生起、无我无常的道理无知,而认为有一常往不灭的我在起主宰作用,由对我的执着而起行,由行而生识,由识而有名色,执迷不悟,最后老死。

  (三)四法印说。将四谛说与十二因缘说的基本精神提取出来,概括就是“四法印”。“法印”意谓判断、印证是否佛法的标准。四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苦、涅�寂静。即是说人们的行为方式是在不停变化的,诸多的法规约束也是没有固定性的,人生来就是受苦的,众生皆如是,有漏皆苦,只有达到了涅�的境界才能彻底消灭一切的苦难。

  (四)轮回说。佛教主张轮回,轮回思想是佛教的普遍观念,属于“当然如此”的问题。因此,初期佛教时期,凡与轮回有关的问题,都无人怀疑,无需讨论,外道对轮回主题问题的讨论,当时也被释迦牟尼视为“戏论”,部派佛教时期,理论开始细密,从不疑处生疑,用“诸行无常”理论统率并发展了“无我”理论。此时的“无我”指在现实世界中,一切有为法都无常迁变,人的肉体中也不可能有常一不变的“我”这样,“无我”理论便与轮回转世理论产生矛盾:既然没有常一不变的东西,人死轮回靠什么联系前生后世?各部派对此解释不同,发展了自己的理论。最基本的解释是以变动不居的“识”担任轮回主体。“识”本质是一股不断迁变的意识之流,五蕴而成。这样便解释了五蕴之体如何在三世轮转,使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苦、涅�寂静等“四法印”成为一个圆满而无矛盾的整体。

  二、 对人生价值的影响

  (一)克己自察,自我行善。谛说中提及人生痛苦的原因在于有欲,初期佛教已有“无我说”,但当时的“无我”意为“非我”,即不要把“非我之物”执着为“我”,目的是破除贪欲。中国古代法家思想家韩非也曾说过人性本恶在于有欲,有欲则有求,有求则有争,有争则生乱,有乱则事不成,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佛教同样提出了灭欲的方法,即道谛之八正道。我们处于这样一个日新月异,变化万千的社会环境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诱惑,稍不留神,便可能会一失足成千古恨。因此,我们更需要正语,正业,正命,深察克己,约束自我,慎重行事。人生是一种修行,修行的根本在于自身。

  佛教讲究轮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同样强调“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在这种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因果循环下,今生行善事的人,在六道轮回时会得到善果,进入西方极乐世界,而作恶多端之徒只能被打入地狱,生成恶鬼,过着惨绝人寰的哀苦生活。基于这样一种逻辑关系,这种形式的推论是很容易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这与个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本领强弱,是没有关系的。只要是现实存在的生灵,都可以遵循此种教义来约束自己,多行善事,积累功德。中国传统文化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孔圣人也曾经说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只有不断提高自身善行修养,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二)为人民服务。佛教强调普度众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集体主义,也主张为人民服务,虽表述不同,但根本点是一致的。普度众生,度己再度人,形似于中国传统中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所强调的都是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奉献社会,人生价值的大小也是由他对社会贡献的大小所决定的。对社会的贡献是衡量人生价值的首要标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作为新时期的硕士研究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应时刻怀有主人翁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首位,时时牢记:一切为了群众。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才是人生的真谛,这才是人生应当实现的真价值。

  作者简介:樊涛(1989- ),男,河南信阳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研究生。

  
看了“思修人生价值政治论文2000字”的人还看:

1.关于人生价值的思修论文2000字

2.关于人生价值2000字的思修论文

3.关于人生价值的思修论文2000字(2)

4.关于人生价值2000字的思修论文(2)

5.2000字的思修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