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问题政治论文3000字

发布时间:2021-12-18
中国台湾问题政治论文3000字

  大家都知道,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台湾问题是又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台湾问题政治3000字论文,欢迎大家阅读!

  台湾问题政治3000字论文篇一:《台湾当前的经济金融形势》 

  最近台湾不少企业出现巨额跳票(即大量票据到期不获承兑或付款所引发的支付危机)等财务问题。甚至票券公司也相继陷入困境。连锁反应之下,台湾金融市场一片混乱,银行体系的安全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挑战。台湾一改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相对平静的氛围,成为当前众人关注的焦点之一。

  一、岛内企业出现财务危机的主要原因

  台湾出现企业财务危机的重要原因是经济不景气。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台湾经济的增长率1998年估计要比1997年低1.4个百分点。由于新台币汇价及台湾股市比1997年7月初下跌近20%,海外市场萎缩,厂商在东南亚的投资失利,导致企业投资减少,民众消费意欲降低,岛内经济景气与1997年相比明显转差。在外贸方面,台湾1998年前10个月的出口总额为912亿美元,比1997年同期减少9%。台湾对亚洲的出口更出现了18.8%的负增长率,在总出口中所占比重也从1997年同期的50.6%下降至目前的45.2%。正是由于内外需求不振,1998年前8个月,岛内工厂倒闭家数已达3000多家,较1997年同期增加40%左右;其中,金属机械、民生工业、资讯电子业及化工行业分别关闭至少600家以上。台湾失业率在8月份曾超过3%,创下了近年来的新高。据台湾学者估计,农历年关之前台湾还会出现企业倒闭的另一高峰,如果当局处理不当,最终可能会对经济体系构成更大威胁。

  在经济前景不被看好的情况下,岛内企业经营困难明显增加,负债比率偏高者更容易出现跳票危机。当然,企业出现财务危机除了经济环境转差外,还有其他一些原因。这些原因大致有:

  1、不少企业的负责人好大喜功,大肆举债,盲目扩张业务,导致企业财务杠杆放得太大。这一点与韩国的情况有些相似。只不过在台湾,如此不谨慎的企业规模较小、程度相对轻一些而已。岛内财务状况恶化的大企业,大都与过去扩张太快,运用财务杠杆以小博大,以及将短期贷款用于长期投资等行为有很大关系。以发生跳票危机的安锋集团、东隆五金、禾丰集团和新巨群为例,除去其他负债,其银行借贷总额均超过其资本的一倍以上,企业体质如同泡沫经济的缩影,被迫引爆只是迟早的事。

  2、企业涉足股市太深,即使靠交叉持股和哄抬股价也很难抵御股市的持续性挫跌。90年代以来,台湾曾致力于抑制过热的房地产和股票市场,泡沫成份得以大量消减。但是,企业大量举债与恶性炒股的活动依然存在。部分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投资法人及股友社还隐身幕后,大玩内线交易游戏(即本港所指的内幕交易),一些具有党政背景的企业也交叉持股,使联盟成员股票的股价被抬高至不合理的价位,最终加重了企业自身的债务负担和投资成本。更为严重的后果是,自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台湾股市已持续一年低迷不振,一些涉足股市太深的企业因遭受巨大损失而陷入严重的财务危机之中,并通过企业原有的股权交叉关系及债务链产生骨牌效应,引致一系列的跳票事件。

  3、少数企业的管理阶层出现严重的腐败行为。最近一轮的跳票潮,与东隆五金10月22日被停融资券交易有一定的关系。而该公司之所以会受到如此处罚,主要是因为台湾证期会和证交所在查账时发现,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已涉嫌挪用公款53亿新台币。同时,查核人员还发现该公司与一些法人“策略联盟”有交叉持股和哄抬东隆五金股价的行为,而且东隆五金及其他持有该公司大量股份的联盟成员,在东隆股票9月25日挂出跌停板之前,早已趁高大量沽出股票,使无数不知企业内情的投资者深受其害。

  二、企业财务危机殃及台湾整个金融市场

  企业接二连三的跳票事件很快就波及金融机构。像东隆五金一样,一些也发生财务危机的公司如罗杰建设、安锋集团、万有纸业、联蓬食品、瑞园纺织等,都在中央票券公司有授信额度。外界于是开始怀疑中央票券的偿付能力,银行也要求它增加担保品,并冻结其部份抵用额度。中央票券在克服数次资金周转困难后,终于在11月3日不支,也出现了7亿新台币的跳票行为。由于中央票券信誉受损,许多银行不愿接受由“央票”保证的票券(担保余额为212亿新台币),“央票”保证的企业商业汇票在市场上要加码才能卖得出去,原先持有该类票据的客户便纷纷要求解约,使中央票券公司陷入更大危机之中。继中央票券之后,宏福票券公司也紧接着发生支付危机。该公司11月7日出现了高达29亿新台币的资金缺口,在台“财政部”和许多银行的资助下才暂渡难关。

  台湾票券公司出事不是偶然的,除了相当一部分企业的财务状况恶化外,其原因还有如下几点:

  1、台湾自1994年开放新票券公司以来,相关的法律尚未健全,存在不少漏洞。如国际上一般不允许票券公司拥有授信业务,而台湾的票券公司则既可以发行票据,又可以为企业提供授信额度,风险程度明显较高。

  2、最近几年来,新的票券公司成立过多(设立票券公司仅需20亿新台币的资本额),竞争显得越来越激烈。为了保持一定的业务量,新票券公司一般只能抢到从银行借不到钱的边际客户。其危险性可想而知。

  3、在票券公司发行票券的客户,往往把发行票据所获资金投入股市,获得以后再来归还欠款,但如果股市长期不振,或短期炒作失利,则不仅客户自身倒霉,票券公司遭受损失也在所难免。正因为如此,中央票券和宏福票券出事之后,岛内银行纷纷冻结了其他新票券公司的抵用额度(作周转金用途的授信额度)。而这些票券公司又是货币市场的重要成员之一,所以台湾的货币市场也迅速卷入开市20多年来最严重的支付危机之中。

  由于票券公司地位非同一般,万一倒闭将累及整个金融市场,并出现广大客户群连锁“跳票”的严峻局面。所以,台湾当局非常重视,并及时采取了一系列的解困措施。但是形势比人强。票券公司问题出现以后,在连锁反应之下,企业财务危机的影响面不断扩大,东帝士集团、中兴纺织和高雄银行因受传言所困,股价下泻,资金周转也渐趋困难。局势的进一步演变,使信用危机迅速从企业和票券公司扩散至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甚至银行体系。

  1、股票市场。由于中央票券公司缺钱,依赖“央票”调度资金的新巨群在股票交易时发生了违约交割事件,“国产汽车”也受波及,结果引发11月3日股市大跌146点。其后,台湾股市更因传言部分上市公司财务状况欠佳而一路下滑,11月11日共有48家股票挂出跌停板,加权指数跌至6654.79点,比11月2日跌去整整600点,减幅达8.3%。

  2、外汇市场。在10月底之前的一段时间,新台币汇价因日元回稳原本已呈逐步上升的势头,但近期在跳票事件影响下却再次向下调整。其中,中央票券出事当天,新台币对美元小贬1.4分,11月5日再贬值近1角至32.56元。

  3、租赁公司、投资公司及证金公司也可能因连锁反应而陷入困境。据指出,中央票券的持股人比较分散,许多股东都用“央票”股票作质押向租赁公司借钱,现在“央票”股价下泻,租赁公司可能会因押品不值钱而出现财务危机。对投资公司来说,它向来依赖票券公司,靠取得票券公司保证额 度后发行票据来取得资金,然后投入股市;当票券公司缺钱时,投资公司的财务状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对证金公司来说,它常常发行可免保证的商业汇票,从货币市场中筹资来买卖股票;如今货币市场信用紧缩,证金公司周转也可能会出问题。

  三、台湾银行业面临严峻考验

  从企业跳票,到票券公司的财务危机,再发展到整个金融市场都被牵涉其中,台湾银行业自然难以置身事外。一方面,不少企业的财务素质下降,银行如不谨慎放款,资产质量有下降的危险;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企业资金调度紧张,银行如不救“火”,企业出了问题,银行也得不到什么好处。特别是票券公司出事以后,新票券没人肯卖,企业发新券还旧券的希望不大,对银行信用的依赖程度更大。再加上台“央行”多次劝喻银行要“雨天送伞”,银行肩负的担子越来越重。

  但台湾银行业自身的日子明显不如往年,基层金融机构的体质更因金融自由化以后市场竞争过于激烈而有所下降。幸好近年来资讯、半导体等产业成长快速,带旺了股市、贸易和消费行业,金融业才算平安无事。但亚洲金融危机持续一年多以来,岛内经济不景,企业投资缩小,民众消费下降,银行收入也出现大幅倒退,逾放比率则不断上升。

  1、逾放比率显著升高。据台“央行”统计,1998年第三季度台湾整个银行体系逾放比率高达4.35%,创下了历史新纪录。这当中,资产在2000亿新台币以上的老行库逾放比率为4.17%,资产不足2000亿新台币的新银行逾放比率为4.99%。另据台湾合作金库的计算,全体农会信用部(共28家)的逾放比率1998年第二季度更高达12.05%。

  2、银行回报率衰退。据台“央行”10月15日发布的资料,资产规模超过2000亿新台币的大型行库1998年第二季度的净值回报率为14%,其他大型行库则为8.6% ,分别比1997年同期减少了1.6和0.7个百分点。

  3、外资银行开始缩减岛内业务。由于经济不景,金融自由化政策较前收紧,外资银行纷纷裁员并重组业务,有的甚至淡出台湾市场。据报道,瑞士联合、加拿大皇家、美国信孚、荷兰巴林等银行近日纷纷通知客户,将在年底前或明年初收回授信额度,有的甚至裁撤贸易融资部门。其中,加皇裁员近30人,荷银将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部门合并以缩减人力,法国兴业和东方汇理则陆续缩减部分商银业务。

  4、穆迪评级公司调低台湾十家银行的信贷评级。根据11月20日公布的报告,穆迪认为,虽然台湾的银行不会出现类似邻近地区银行的危机,但由于出口衰退,企业频频发生财务问题,以及金融体系中的结构性弱点,有必要调低华南商业、第一商业、世华及交通等十家银行的信贷评级(上述四家银行的长期信贷评级分别从p—1调低至p —2)。

  四、台湾发生全面经济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不大

  尽管企业的跳票现象已引发票券公司的财务危机,并对岛内金融市场和银行体系构成一定的威胁,但由于问题的严重性引起当局的高度重视,加上台湾外汇政策比较保守,经济金融的基本要素又相对较好,台湾发生全面危机的可能性基本可以排除。

  1、相对于东盟、日本和韩国来说,台湾经济的基本要素是比较好的。即使岛内经济增长率显著下降,1998年仍可达到5.3% 左右,居亚洲四小龙之首。出口也是一样,尽管下降近一成,但1—10月仍有46亿美元的贸易盈余。台湾几乎没有外债,外汇储备截至9月底达到842亿美元,与那些靠外债来发展经济并达致国际收支平衡的国家或地区相比,其优势是不言而喻的。台湾的产业结构转型比较成功,技术密集型工业的比重已升至32.5%,这是支撑目前岛内经济景气的主要动力之一。

  2、台湾的涉外金融政策相对保守,国际炒家趁机发起攻击的可能性不大。虽然推行金融自由化政策多年,但外国资本目前在台湾所受规限仍然比较多。按照规定,单一外资在岛内的持股上限仅为15%(1998年8月放宽后的标准),所有外资的上限也只有30%。这一政策导致境外投资者占台湾股市的比重仅3.5%左右,远低于韩国的10%、泰国的34%和印尼的59%。在银行业务方面,台湾不仅限制较多,还经常对外资银行采取查账查税行动。在外汇交易方面,台湾5月25日宣布禁止境内法人承做无本金交割期货合约业务;8月9日出台新措施,规定银行承做个人买汇50万美元以上、法人100万美元以上的交易时,必须立即电话报告“央行”;8月22日又宣布禁止所有证券经纪商代理索罗斯旗下的基金业务。台湾相对保守的金融政策,使当局较易控制金融局势,国际炒家进行操纵炒作的难度极大。

  3、岛内金融形势尚未恶化到无可挽回的地步。到目前为止,尽管企业的“跳票”现象以及中央票券和宏福票券的财务危机,已产生连锁反应,并对股票市场、外汇市场和金融体系构成很大威胁,但台湾的金融形势尚未到严重恶化的地步。对股市来说,11月上旬的跌幅虽然较大,气氛也不同寻常,但在基本经济要素的支撑下,股市崩盘的可能性应该甚小。对风暴中的票券公司来说,尽管一些新票券公司质素较差,度日维艰,但作为市场主力的三家老牌票券公司(即中兴、国际和中华票券公司)财务状况则比较稳健,逾放比率更控制在0.3%左右。对银行业来说,尽管整体逾放比率创下了4.35%的历史新纪录,但是,除农会信用部外,台湾银行业的资产质量尚在安全线之内。

  4、在金融动荡的情势下,台湾当局采取的措施比较得力,对稳定市场能起一定的积极作用。为了避免局势恶化,台湾当局对事件本身非常关注,所采取的措施也相当及时。这些措施主要有:(1)中央票券传出跳票消息后,台“央行”旋即于11月3日指派银行团进驻接管,并推出五项纾困措施,如适度延长发生危机企业的债务期限,对资金周转困难的企业伸出援手,以及为陷入营运困境的中小企业提供专案和紧急贷款等。(2)宏福票券出事后,台湾当局不仅指示银行帮助纾困,积极介入协商,促成上海商业银行、世华联合银行、国际票券公司及中国国际商业银行购入宏福51%的股权,以改善其资金状况。(3)台“央行”对银行多次进行道德劝喻,要求他们协助企业渡过“经济的冬天”,不要对企业紧缩银根。11月7日,在当局的促使下,62家金融机构达成不抽银根的共识,台“央行”也规定,因配合纾困而引起的逾放款将不被列入统计范围之内。(4)台“央行”释出邮政储蓄金300亿新台币,并从11月11日起降低担保放款融通利率及再贴现率各半厘。台湾各主要银行随即宣布降低挂牌利率。(5)11月12日公布五大稳定股市措施,成立稳定股市专案小组,协调基金法人以2000多亿新台币来护盘,并允许发生财务困难的上市公司申请暂停交易。在出台上述措施的同时,台湾当局还表示要检讨金融监管制度,加强执行“扩大内需方案”,以提高社会大众对企业和金融体系的信心。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当前台湾经济增长放缓,出口减少,银行逾放率上升,企业和票券公司的财务状况恶化,“跳票”事件屡屡发生,经济金融形势确实比较严峻,但是,凭借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当局积极有效的干预政策,国际投机势力趁机兴风作浪的难度很大,台湾应有能力,也有可能避免全面危机的爆发。

  台湾问题政治3000字论文篇二:《浅谈台湾问题有可能安南化》

  从目前趋势来看,台湾问题有较大可能向安南化的方向发展。这一两岸关係发展的趋势与大陆目前力图推进的路线图有关。当然,两岸各方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应对策略和外部因素等等決定了台湾问题安南化能否最终实现。本文试从旁观的立场,从纯博弈的角度,对此作一分析。

  一、台湾问题的长期化

  与安南化異曲同工

  在中国历史上,中原朝廷与一些边陲之地如安南、高丽等之间曾有过长期的博弈。有时这些地方成为中国的一部分,有时又分离出去了。作为力量弱小的边陲之地,它们常採用的策略就是见机而作,顺势而为,每逢中原动乱,便乘机拥兵自立,而每逢中原尘埃落定,便奉表称臣。屡服屡叛,经过长期博弈,导致中原朝廷逐渐默认其分离事实和存在的合法性,最后出现历史机遇,一一变成了完全独立的国家。对这种靠自身力量,以小博大、顺势而为、通过长期博弈而最后分离出去的方式,我们不妨称之为安南化。

  安南化实际上是一个溫水煮青蛙的过程。这一过程具有两个方面的效果:一是由於对边陲之地主权长期的名存实亡,而导致中原政权对该地的主权意识的自然消退。长期的事实分离、对抗、妥协、屡服屡叛和劳师糜饷,最终导致了中原朝野的疲劳和“正视现实”,将其看成化外之地,失去亦不感到痛惜。二是边陲之地与中原地区长期的分离,而导致该地人民的本土自主意识日渐增強和曾经随征服而被注入的中国意识的减弱,也即导致逐渐的“去中国化”。

  台湾问题的长期化与历史上的安南化有異曲同工的效果,即导致北京逐渐默认对方的事实存在和某种合法性。儘管两岸分离才六十年,但这其中的疲劳效应就已经显现出来。北京从“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卻到“两岸同属一中”的立场,再到近年来一些大陆智囊主张再退到承认对方国号,就反映了这一长期化的潛移默化的实际效果。

  台湾问题的长期化也意味著台湾内部逐渐的“去中国化”。在国家的认同上,日久情疏是一个普遍法则。如当年美国独立战爭的支持者,大多是英国移民的后代,今日在国外的中国移民的后代,普遍拒绝承认自己是中国人,都反映了这一点。在台湾,随著时间的推移,老一代有中国情结的大陆籍人士逐渐消失,佔人口大多数的本土籍人口和在本土出生的大陆籍人士的后代已日益认同台湾的本土意识,岛内分离自主的意识日益強化,对中国的认同日益减弱。

  二、统一路线图及其不同解读

  近年来,在大陆有一份两岸统一的路线图,即由经贸交流,到军事互信,到和平协议,再到一国两制,一步一步,最终实现两岸统一。这份路线图似乎已经成为目前大陆官方的长期对台战略。

  对於这一路线图,大陆、国民党和民进党三方有不同解读。大陆当然坚信这一路线图能最终实现统一目标,因而力求将台湾引上这条路线。而民进党则坚信,这是大陆的阴谋,因而坚決拒绝。只有国民党对此有不同认识。马英九关於台湾安全的三道防线(两岸和平制度化、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台湾自有的军事力量)中的第一道防线“两岸和平制度化”,说的就是军事互信与和平协议。在国民党看来,如果台湾能够与大陆达成军事互信与和平协议,实现两岸和平制度化,则台湾的安全便有了第一道防线的保障。如果再加上另外两道防线,台湾便可以维持事实独立的状況。

  这一来,我们就看到一个奇特的景观:在远期评估上,大陆和民进党所见略同:如果循这一路线图,两岸将最终实现统一。在近期操作上,大陆与国民党有交集:双方都愿意签署军事互信与和平协议。在终极目标上,国民党与民进党有共识:维持台湾的事实独立。

  可见,关於这份统一路线图,存在著截然相反的两种评估。大陆和民进党看法一致:如果按这一路线图,台湾将失去独立。国民党看法相反:如果按这一路线图(至少按这一路线图前几步),台湾将维持事实独立。从逻辑上说,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估不可能同时都是正确的。要么大陆和民进党的看法是正确的,要么国民党的看法是正确的。

  其实,台湾国民党的认识,从策略上看,更接近正确一端。与许多大陆人所期望的结局恰恰相反,如果台湾人接受这一路线图,则意味著台湾问题的长期化,即台湾问题向安南化方向发展,而可能最终导致两岸的分离。下面我们将分析为什么。

  三、统一路线图的推进

  和台湾的操盘应对

  让我们假定,台湾是由一个精明的博弈者操盘。作为一个精明的博弈者,他会认识到两岸力量对比的悬殊和台湾自身力量的不足,会儘力利用今日大陆统一路线图中对台湾有利的地方,採用务实策略,爭取实现台湾利益的最大化。他也会在下列两种操盘策略之间作出权衡:

  假定大陆的路线图始终不变,则台湾最佳操盘策略无疑是,台湾在路线图中的每一阶段都爭取时间的最大化和利益索取的最大化,即力爭每一步都让大陆耗时费日,並给台湾以足够的补偿(如经济让利或国际空间松绑)以换取台湾接受大陆的路线图。倘若每一步都耗上几十年,则全过程走下来,就得一二百年。而今日大陆既然也愿意花五十到一百年,並愿意不惜代价,来诱使台湾走这一路线图。这对台湾当然是天大的好事。这等於是使台湾问题期长久化而向安南化方向发展。另一点好处是,在讨价还价中所获得的巨大补偿,也有助於台湾打造另外两道安全防线:累计获得的巨大经济实利有利於建立第三道防线,即购置更先进的军备,增強台湾的拒统武力,累计增大的外交空间有利於建立第二道防线,即扩大台湾的国际支持。当然,作为精明的博弈者,他会在每一阶段,在离大陆忍耐的临界点不远处见好就收。这种明推实就、步步延阻、儘力索取、见好就收的策略,可使台湾爭得时间,获得实利,暗增拒统谋独实力,又不至於使大陆动武。

  假定大陆的路线图可能会变,则选择有所不同。第一种操盘策略虽然能使台湾利益最大化,但不是没有风险的。因为倘若在未来某一天,大陆看穿台湾的把戏,抛棄今日的路线图,而採用“毕其功於一役”的路线,则台湾等於前功儘棄。要避免这种不可预见的情況发生,唯一可靠的选择就是马英九所看到的,趁大陆尚在溫柔时,较早地达成两岸之间的某种政治协议,即构筑起安全防线中第一道防线“两岸和平的制度化”。倘若台湾如此选择,则两岸关係的发展,可能会呈现如下过程:

  台湾在充分利用今日大陆的对台政策,获取儘可能多的利益之后,“勉为其难”地与大陆签署两岸和平协议。於是在万众欢呼中两岸进入长期和平局面,由此不排除两岸领导人共获诺贝尔和平奖。接下来的问题是:对台湾来说,因自身力量弱小,除非大陆出现内乱而有机可乘,当然不会违约而宣佈独立。这样一来,除非大陆想结束这一阶段,否则,两岸间的事实分离将一直存在下去。倘若如此,这就变成了一个溫水煮青蛙的过程,等於是以时间换空间。台湾当然乐观其成。

  则随著时间推移,大陆无法接受永久的两岸分离。当大陆不愿再继续停留在和平协议阶段时,假定台湾不让步,则两岸会有一战。让我们假定台湾因胜算不大而委曲求全,接受一国两制。如此则大陆如愿以偿。多年来,大陆上下将一国两制当成国家统一的法宝。在许多人看来,只要台湾接受一国两制,就标誌著国家统一大业完成了。其实,这不过是一些人的一厢情愿而已。下面我们会分析为什么。

  四、节节胜利和溫情脈脈下的安南化

  不难明白,两岸关係的发展如果按上述路线图走,倘若一切顺利,则至多意味著在节节胜利、万众欢呼中,大陆以溫和的方式和长期的过程,赢得名份上的统一。届时,在一国两制的名义下,台湾之於大陆的关係可能会是下列几个选项之一:(1)邦联制,或联邦制,一中两宪或三宪,一国两府之类。一中屋顶,地位平等,互不统属。(2)蒙藏化,类似於清朝时蒙古和西藏之於中国的关係,不如附属国那般独立,但比内地各行省更自主,军政自理,且拥有一定的对外关係。(3)藩镇化,类似於古代藩镇,或民国初的地方割据,明尊中央而自行其政。

  上述一国两制只是名义上统一,无论哪一选项,台湾均是军政自理,事实独立依旧。一国两制其实古已有之。历史上的郡县制与分封制或土司制的並立,就是两种不同制度在同一国家里並存。甚至藩镇割据也可以看成是一国两制的一种形式。虽然割据一方的边陲之地未必会有问鼎中原之志,但卻难免不会有分离之心。这就是说,一国两制对弹丸之地而无一兵一卒的香港有用,而用在孤悬海外和自拥武力的台湾则是另一回事,因为台湾即便接受 一国两制,实际上仍等於是历史上拥兵割据一方的藩镇或封国。

  有人会说,只要台湾独立,大陆就会依据反分裂法动武。然而,事情不是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让我们假定两种相反的可能性。如果台湾拒绝大陆的路线图,而导致大陆转向強势路线。台湾将面临大陆动武的危险,安南化道路被台湾人自己堵死了。

  如果台湾接受大陆的路线图,情況则是两样。台湾的节节抗退和委曲求全,会造成大陆节节胜利的表象,使大陆赢得面子。对於一个溫顺的台湾和节节推进的路线图,大陆感觉良好,自我陶醉,不可能对之动武。当台湾接受了一国两制后,国家已经在形式上统一,目的已经实现,天下太平和谐,大陆也失去对台湾动武的理由。

  古代的安南和高丽、清朝的外蒙和西藏,在机会尚未到来时,他们是臣服的,中原朝廷无理由对之动武,而一旦天下有变,机会来临,他们趁机而反时,中央政权要么已经崩溃或自身难保,要么群雄混战,已无力阻止其分离。

  可见,对台湾而言,无论接受和平协议还是一国两制,可看成是一种等待未来机会的生存策略,好似脚踏两隻船:进可见机独立,退可维持现状。这也好似是站在通向终极目标的阶段性跳板上:若有机可乘,便跳向独立;如没有,则停在原地,继续安享和平协议或一国两制下的事实独立,延续时间换空间的过程。多年来,北京指责达赖喇嘛关於在中国宪法下西藏高度自治的要求是想以此作为跳板,实现西藏独立。如果这种说法成立的话,那么对於军政完全自理的、有更大自主权的、天堑相隔的台湾,这岂不是更可以作为跳板?

  当代世界 发展加速,观念变化加快。二战结束才几十年,和平、自由、平等、民族独立、住民自決、人权至上等观念就日益被人接受,两岸分离才六十年,大陆就表现出疲劳和正视现实。这意味著,在古代需要数百年的安南化分离过程,在今天台湾再有五十或一百年的时间可能就足够了。

  甚至,台湾不需要过分介意今日在台湾执政的人是否有中国心,只要存在一定的在野制衡力量即可。因为时间可以冲淡一切,包括国家认同。纵使今日的马英九尚有某些中国意识,二十年后,当后起之秀都是本土籍或在本土居住已有三代四代的人,情況自然会两样。北京和民进党都不明白,今日国民党从大陆所获得的一切利益输送,无论是否是“统战阴谋”,对台湾其实都是多多益善,因为台湾由此而增长的实力会成为台湾未来世代实现自身目标的资源。要指望一个在台湾居住已有三代或更久的群 体会更认同其祖先的故国,而不是台湾,显然只是一些大陆人的一厢情愿。

  甚至,台湾並不需要由一个老谋深算的人操盘,只需要顺著大陆推进其路线图的推力,听其自然,不自杀性对抗即可。前苏联和南斯拉夫的加盟共和国在独立之前的相安无事和后来的分离就是典型例子。它们甚至还不是自拥武力的藩镇或封国,也没有谁在几十年前就为它们谋划了百年大计。因为长期的分治本身就是未来分离的基础。所谓安南化,其根本秘诀就在这里。

  四、台湾问题安南化的动力、

  阻力和有利因素

  今日台湾问题安南化与历史上边陲之地脱离中国的过程不完全相同。历史上的安南化的主要动力来自於边陲之地本身,而今日台湾问题安南化的主要动力则是来自於大陆,来自於今日大陆力图推进其路线图的努力。而台湾问题安南化的阻力卻是来自民进党,至於国民党则是乐观其成!这真是一种古今罕见的博弈。

  台湾问题能否安南化,不仅取決於大陆的推动力有多大,也取決於民进党的阻力有多大。当然这並不是说,今日台湾内部蓝綠相爭,拒绝大陆的路线图,台湾即刻就会有安全风险。实际上,在近期存在诸多有利於台湾问题安南化的因素:

  (1)大陆近期的首要目标是发展 经济。大陆在江朱主政时期,曾对台湾採用过武力恫吓,在遇到台湾的激烈反弹后,北京之所以没有兑现恫吓,是因为在权衡“发展”与“统一”两个目标之后,作出了优先发展、暂缓统一的选择。这一选择今天仍然是北京的基本国策。

  (2)今日大陆视国民党为统一的同盟者和依靠力量,试图不惜代价去左右台湾民意,以削弱民进党的 政治基础,支持国民党当选。这就使得台湾蓝綠相斗对台湾来说会有近期好处。每一次蓝营当选,都会被大陆看作自己的胜利。於是在大陆涉台部门庆功嘉奖的欢呼声中,台湾获得了安全、时间和更大的让利让步。可见,台湾由蓝营执政比由綠营执政,更有利於台湾问题的安南化。

  (3)大陆目前的顶层決策体制是“常委共识制”。在这种決策体制下,除非出现极端情況,北京发动一场战爭的可能性较小。因为它不象毛泽东或邓小平式的強人统治可以独断专行,力排众议,也不象现代的总统或内阁制那样可以个人全权负责。

  (4)今日大陆政治体制改革举步不前,台湾卻已经实现了民主选举。这使台湾佔有了政治道德高地,导致一部分大陆精英和民众对台湾的民主制度心生仰慕,台湾的形象已悄然由“分裂者”一变而成了“民主榜样”。既是榜样,自当爱护,而非摧毁,更何況还有人想借重这一榜样来推动大陆民主化。而大陆自身问题的增多和民主诉求的升溫也分流了大陆人对国家统一问题的关注,从而减轻了针对台湾的压力。这样就无形中构成了对台湾来说是在三道防线之外的第四道安全防线。在大陆实现民主化之前,这道人心防线会一直起作用。

  (5)美国军事力量在东亚的存在,对大陆仍有威慑作用。而大陆对自身“核心利益”的泛化认识和不当处置,对台湾也是有利的。曾有台湾人在朝韩局势紧张时称,朝鲜对中国是如何重要,台湾倒是没那么重要。不难理解,对台湾而言,挑动北京在朝鲜、东海和南海与人较劲,对台湾意味著:一可转移对台湾的压力,二可使美国军事力量在东亚滞留和集结,从而构成对大陆的制衡。虽然从总的趋势看,美国的力量在消退,中国的力量在增长,但中美两国军事力量对比的现有格局不可能很快改变。

  上述对台湾有利的因素可能会存在一段时间,也许十年二十年。不过,无近忧不等於没有远期风险。如果大陆持续的溫情攻势始终未见进展,即不能推进到大陆统一路线图的军事互信或和平协议阶段,而上述对台湾有利的主要因素又一一消失,则大陆对台政策终将会反转。一旦大陆抛棄现有一厢情愿的路线图,而採用更老成的战略,如当年清朝收复台湾的路数,这对台湾就意味著通向独立的安南化道路的消失。

  可见,从长远来看,台湾问题安南化的可能性如何,受制於两点:一是大陆自身对现有统一路线图的认识是否会改变,能否坚持到底;二是台湾能否在大陆对台路线改弦易辙之前,各派达成共识,以某种妥协而与大陆达成一种政治协议,即按马英九的思路,借制度化的定型效应而使两岸现状的维持长期化。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台湾问题政治3000字论文”

  台湾问题政治3000字论文篇三:《台湾和台独问题》

  争取台湾的民心,这是最高层次上的“斩首”。争取民心应当做“三项工作”:①搞好大陆的政治体制改革。②处理好香港问题。第三,经济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讲也是台湾的“首”。——作者

  海外报刊评论说,台湾已完全沦为美国的战争代理人。此说不确切,应该是台独已沦为美国的战争代理人。台独和台湾不是一回事。当年日本侵略中国,做了那么多坏事,我们只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不喊打倒日本,就是把日本人民和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区别分开来。台独分子,是我们的敌人。大多数台湾同胞包括广大的台军官兵,永远是我们的骨肉兄弟。台独和台湾这两个概念一定要区别开来。我们不要笼统地提对台作战,那样就不加辨别的把所有的人都当成了作战对象。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下来的尾巴。你听我军的军歌最后一句:“向最后的胜利,向全国的解放。”解放军为什么到现在还叫解放军?就是因为还有领土没有解放。1949年,毛泽东本想一鼓作气取台湾,但金门战役的失败改变了这一历史进程。接着爆发了朝鲜战争,美国介入,两岸就这么分开了。这一分就是五十五年。我记得,毛泽东逝世时,中央的讣告里有这样的话:继承毛主席的遗志,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这难道不是他老人家最后的遗愿,或者说最后的遗憾吗?现在把“解放”这个字眼换成了“统一”。字眼不管如何变化,反映的都是一种内战未停的状态。内战的实质是国民党和共产党谁为正统,也就是谁合法代表中国的问题。台湾的国民党政府和军队,充其量就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敌人,它再坏,也是中国的。台独问题是由台湾问题衍生出来的。就像一块长期疏于料理的荒地会滋生杂草一样,在两岸长期对峙中,慢慢孕育了台独。台独的性质和当年国民党的性质完全不同,它要把台湾分裂出去,单独成立一个国家。它不光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的敌人,还是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整个中国人民的敌人。但有一点还须指出,台独分子也是中国人,而不是日本人或美国人。因此,我们与国民党的斗争是内战,与台独分子的斗争仍然是内战。

  内战是什么?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家务事,与其它民族没有关系。但我同时还生出一丝羞愧和隐痛。睁眼看看,今天世界上还有几个民族在打内战?中华民族难道命里注定是一个内斗的民族吗?请注意,我在此批评的是台独分子,因为内战是他们挑起的。大陆早仁至义尽矣。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都主张和平统一。台湾也好,大陆也好,发展到今天都不容易。两边都是中国人。两边的家当也都是中国的家当。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美国为什么强大?你看看它的历史就知道了。它两百年间只打了一场内战。日本两百年间一次内战也没打过,打的都是对外战争。中国两百年来打了多少内战?从清朝镇压太平天国、捻军、义和团、白莲教等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到武昌首义、护国战争、北洋军阀混战,再到国共战争,多不胜数。中国为什么落后,为什么弱小,为什么连日本也敢动灭亡中国的念头,就是因为中国老打内战。在几乎全世界列强都欺负中国,把中华民族撕扯得遍体鳞伤的时候,自己还拼命跟自己打!我记得有篇文章中说过这样的话:是谁发明了“中国人不打中国人”这句话呢?它的背景肯定是中国人只打中国人的缘故。否则为什么不曾听说有“日本人不打日本人”这类的话语呢?我们以批判日本为己任,即使日本全部都是缺点,也有一个优点:它团结。“和”就是日本人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食物叫“和”食,衣服叫“和服”。日本称自己“大和”。“和”是什么?就是团结。

  历史上,中国一次次丧失成为强大国家的机会,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内战频仍。194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全世界都在搞建设,唯有中国还在打。蒋介石抗日战争时保存实力,这时候却大打出手。他这一打,把中国政治史上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打掉了。当时,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一个联合政府的建议。孙中山搞了那么多年没有搞成的两党制、多党制民主政府,此时有了完全成熟的条件。我党是真心实意的。毛泽东还派人专门到扬州勘察,准备在那儿建一个副总统府。他准备当副总统呢。中国历史数千年,这时出现了一丝曙光。这真是再造历史的良机。蒋介石若接受我党的建议,他就是中华民族的功臣。美国就是在南北战争结束时建立了以民主政体为基础的联合政府。可是蒋介石拒绝了我党的建议,发起了内战。战端一起,良机顿去。去则不返,万古叹息。内战还直接导致了今天台海的对峙局面。

  正如1946年执意要打内战的蒋介石一样,今天执意要打内战的是陈水扁和台独分子。陈水扁和吕秀莲是中国人中最坏的一批人。他们早已没有了是非。颠倒黑白最成功的不是颠倒黑白,而是没有了黑白。他们只会用谎话来欺骗台湾人民。一个人撒一次谎不难,难的是一辈子撒谎。从深层看,中国人的内斗性来源于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小农社会,而小农社会的最高理想和观念就是大一统。中国历史上始终没有出现正常的商业社会。农民最大的心愿是在自己的土地上当家作主。陈水扁绝对就是这种心态。历代中国统治者都重农轻商,毫不重视契约与法律,所以人们的存在状况只能建立在混战和争斗上。混战又需要出现秦始皇式的统一英雄,进一步又要求思想统一。一个无法用契约而共存,只能用武力统一的国家是悲哀的。古希腊诞生了深刻的哲学、法学和文学,但竟然没有诞生一部兵书。可中国自古出现了多少兵书!陈水扁在中华民族中煽动战争,为什么很容易得手?因为这个民族缺乏理性。民族主义的诉求越强烈,表现出来的民族气质就越虚弱。民族理念直接影响到外交方针。所以我们民族的外交政策总是情感成分居多,理性成分居少。强硬就是爱国,妥协中庸就是卖国。民间有法西斯化的倾向。还有一种人稍强,有着狂热的理性。但狂热的理性仍然是对理性本身的否定。在网上经常可以看到“灭绝”、“血洗”、“杀光”之类的字眼。我想起鲁迅的话:“‘灭绝’这两个可怕的字,岂是我们人类应该说的?只有张献忠这等人曾有此主张,至今为人类唾骂。”先生的话简直就像针对今日的冷血言论而言。冷血言论不单是民族主义情结。从一些青年的冷血言论可以看出,这一代中国人缺乏爱的教育,缺乏道德关怀意识,当然更缺乏一个成熟的大民族所需要的胸襟与思维。血管不是自来水管。

  我关注台湾台湾问题二十多年。二十多年过去,台湾问题越来越严重。台海形势越来越紧迫。

  台独问题和台湾问题不是同一个问题,所以不能用同一种办法,更不能用同一个时间表。台湾问题可以等。处理得好,是非敌对性的。但台独问题是不可调和的。台独的性质和东突、藏独一样,是敌对势力。对于它,只有打击。以前它还是街头混混,现在台独已经攫取台湾地区政权,可以挟台湾整体实力对中华民族造成危害了。台独问题不能等,要解决,但要有好办法。如果我们马上用战争手段解决台独问题,则会对中华民族造成更大的危害。战争不一定会消灭台独,反而可能让台独坐大。

  没有人能够超越历史,也没有人能不被历史所超越。但有一句话我不吐不快:历史直到今天还站在邓小平这一边。邓小平什么时候说过要对台动武?他提出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就是针对武力而说的。“一国两制”是划时代的,首先是和平的。和平是这个时代的主流。我记得这么一件事:三峡大坝落成时,举行记者招待会,一位记者问三峡大坝的总工程师:“谁对三峡贡献最大?”总工程师说:“是反对的人。”有时候,当一当反对派没什么不好。反对的声音往往让我们清醒。真理不一定掌握在多数人手中,真理掌握在智者手中。真理掌握在硬骨头手中。

  高金钿说:“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国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的国家利益总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则是头二十年的阶段目标。二十一世纪初我国国家安全战略的目标就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安全保障。我国安全战略谋划必须围绕着这个核心来展开。中国现在最大的国家利益是什么?我认为不是立即统一,因为条件不成熟。中国目前最大的国家利益有两个:一是发展,二是阻止台独。这就是我下面重点要谈的发展与统一的关系。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主要是发展。你的一切问题都来自于不发展。不能发展就谈不上安全。发展问题对于中国来说不是“是不是最佳的战略选择”的问题,而是必然选择的问题。发展和统一是国家的两个目标,不可能同时兼得,但可能同时失去。我们必须在两个国家目标中做出痛苦的选择。痛苦的选择也许就是正确的选择。人生有两个目标,一个是得到你想要的,一个是享用你所拥有的。只有聪明的人才能实现第二个目标。国家何尝不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台湾不是中国的核心利益所在。当然,不动武不意味着不反台独。台独必反。反台独要在国家的发展中进行。在处理发展和统一的关系上,有三种选择:在发展前解决统一问题;在发展后解决统一问题;在发展中解决统一问题。从民族复兴的根本利益出发,第三种选择是必然的选择。如果为了反台独,彻底中断了我们的现代化进程,牺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发展目标,即使把台湾收回来,大陆也可能分裂。必须把统一的成本和风险尽可能地降低到国民经济和民族利益可以承受的程度之下,保证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得以继续。

  我几乎熟悉中国古代发生的每一场战争。还研究过世界上著名的战争。但我对战争是有选择的。我再也不愿意看到在我们民族内部爆发一场惨烈的战争。这样的战争正是陈水扁和美国人、日本人所希望的。我不主张轻易对台湾动武,尤其是玉石俱焚的动武,除了复杂的国际因素外,就是对战争成本的考虑。我们不要忘了,解放台湾是一场内战。内战的胜利再辉煌,对自己国家和民族也是一个损失,一种伤害。解放战争中,毛主席特别注意这一点,打大城市都不让用重炮。对国民党军号召起义,投诚,绝无滥杀。这一切,都是不愿意让国家的物力财力受太大损失,尽可能地保存民族元气。我不否认,这十年的对台军事斗争准备,极大地提高了我军的战斗力,但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我们同时把作战对象锁定南中国海,钓鱼岛,甚至那个强占了我们九万平方公里的邻居,会不会对全民族有更强的凝聚力?我可以说,在正常的情况下,海峡两岸不管以何种方式,最终的统一是不可避免的,而统一的方式也一定是和平的,统一的结果一定是双方共赢的——不可能是谁压倒谁的结果。

  现在最渴望在台湾海峡看到一场战争的有两种人;一种是台独分子,一种是民运分子。陈水扁不仅是无赖,而且是精于算计的商人。他知道时间不在自己一边。时间是大陆的朋友,却是台独的敌人。他才是“时不我待”呢。台独为了满足一己的私欲,把自己的灵魂和肉体都出卖了。日本做美国的走狗是被动的。台独做美国的走狗是自愿的。它这么不顾廉耻地当一种动物,或者说是一种宠物,主要还是希望得到主人的赏赐。什么赏赐呢?就是美国为它打一仗,把台湾赢回来赏给它。陈水扁之流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着让中美两个大国打起来,就像当年朝鲜战争一样,他再来一次火中取栗。蒋介石当年就热切盼望着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他好有光复大陆的机会。结果中美两个国家真的打起来了,他的梦还是梦。陈水扁还不一定有蒋介石的运气。中美是两个大人,台湾是个孩子。大人只会为大人的事情打架,很难为孩子的事情打架。而且这两个大人还不是等闲之辈,都是有枪的人。世界上还没有发生过两个有核武器国家的战争。当台独分子把台湾的命运和美国的战略图谋拴在一起的时候,台湾的悲剧就注定了。它已经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美国不会让自己为它而战。它只能为美国而战。做走狗就是这样,你不能决定主人的意图,而必须服从主人的意图。

  然而,有一个事实我们必须面对:台海一旦爆发战争,美国肯定会以某种方式介入。现在不是美国介不介入的问题,而是怎么介入的问题。中美开战,那就不是统一与台独的对决,而是当今世界两种制度的对决了。这显然不符合时代潮流,也不符合中美两国的根本利益。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也是两种制度的对决,但今天的世界形势已与彼时大不相同。那两场战争之所以没有波及到中国本土,是因为苏联这个超级大国的战略威慑作用所致。我们的后方和侧翼完全是由苏联来保障的。今天,苏联已死。我们在世界范围内失去了战略依托。美国可以用昔日对付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来集中对付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还有一个根本区别,那两场战争是有中国人参加的对外国的战争,而台海战争将是中国人与中国人的战争,是一群黄雀注视下的螳螂捕蝉式的战争。

  中国如果在台海开战,还可能马上变成美国需要动用全部力量对付的头号战略敌人。中国就有可能越过俄罗斯,

  甚至越过穆斯林极端组织成为美国的第一对手。

  台湾问题可以等,台独问题不能等。假如不动武,怎么遏止台独呢?怎么消灭台独呢?

  在台湾问题上,我们有长期优势,但没有短期优势。短期优势不足,可能使我们在一个个具体问题上感觉无奈,或遭受挫折,因而失去绝对必要的战略耐心和信心。设立底线就是失去战略耐心的表现。我们的善意正在造成我们的被动。我们不能总是设定红线等待台独来踩,然后再后退设定新的红线。这样会退无可退。现在我们祭出法律的大旗来阻滞台独的渐进,可以把它当作与台独分子过招的一种手段,不能全部依靠它。玩法律,陈水扁更有经验。他不仅会玩法律还会玩舆论。“3·19”枪击案到现在还没有结果,就是明证。当年他还在街头时就练就了一套无耻无赖的本事,今天窃取了台湾地区的“神器”,更无法无天。陈水扁第二次上台,急忙给美国送去六千多亿新台币,名义上买武器,实际是交纳保护费,像妓女给黑社会交保护费一样。这些下三滥伎俩,他太精通了,而且都能找到美丽的遮羞布。他是律师出身。狗掀门帘光用一张嘴。

  凡事要抓主要矛盾。抓主要矛盾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美军的作战原则是:重要的事情总是简单的,简单的事情总是难做的。台湾问题现在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就是分裂与反分裂。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台独。解决了台独,就抓住了台湾问题的核心。在这个主要矛盾解决之后,两岸统一问题才上升为主要矛盾。这是我们的大战略。战略决定战术。在大战略下,可以有无穷无尽的战术。在战争与和平之间存在着很大的操作空间,不一定非黑即白。黑白之间还有巨大的灰色地带嘛。要么就是不打,要么就是大打的思维过于僵化,忽略了战略艺术。

  最近有一个名词很时髦:“斩首行动”。这是美军进攻伊拉克的一次作战行动的代号。我们可以借用这个代号,作为解决台独问题的思路。“斩首行动”不是一个新鲜的提法。早就有人提出对陈水扁、李登辉等台独中坚分子采取“斩首行动”,即派出特种部队,或采用火力精确打击的方法,消灭他们。这些,不失是一种军事手段吧,但和我说的“斩首行动”是两码事。一个商业案例讲,一个袜子制造商居然把绣花图案全部绣在袜子的底部了。绣在底部的图案给谁看呢?大家都不理解。这些袜子直到穿到婴儿脚上,人们才恍然。袜子商没有错。婴儿是爬行的,所以图案要绣在脚底。

  我们应当有这个袜子制造商的思维。我讲的“斩首行动”共有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让我们的眼睛越过台湾岛,紧紧盯住美国。美国才是台独的“首”。首先要把这个“首”斩去。不管我们承认与否,中美关系事实上就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基石。没有中美外交,就没有现在的中国外交。中美关系实际上又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外部标志。美国对中国的终极战略目标是什么呢?表面上是要鼓励中国建立一个民主政府,其真正目的是谋求中国最终出现一个政治软弱、内部涣散分裂的“软”政府。美国多希望苏联解体的大戏在中国再唱。美国并不想背台湾这个包袱。它希望中国把台湾管着,但又不受大陆控制。台湾问题所有的表象背后,都有深刻的战略图谋。中美真正的较量将始终是围绕台湾问题展开,胜负也将由台湾问题的结局来决定。台湾对于中国和日本,远比对于美国重要的多。美国认为,即使让中国统一了台湾,也不会对美国在亚洲的地位构成多大威胁。美国是在这儿玩游戏。它尽管也宣布不支持台湾独立,也不反对中国和平统一,但显然愿意让这一游戏持久地玩下去。对美国而言,它在台湾问题上的心态是很轻松的。台湾变成了中美之间的人质。中美双方一旦有了磨擦,就拿台湾问题做点文章。

  目前,台湾问题的主动权掌握在美国手中。美国利用了各方的复杂因素,设计了一套牵制和驾驭各方的大战略。细细琢磨,乃一盘好棋!它先控制台湾,手法与控制日本如出一辙。不管台湾哪股政治势力上台,都要倚美国为父。然后鼓动、纵容台湾的政治势力给大陆找麻烦,但又阻止大陆给台湾找麻烦。它是一定要台湾跟大陆闹的,不然台湾对它就没有一点价值了。它要台湾闹到大陆不得不理的程度,以此消耗掉大陆非常有限的外交资源。它不仅搞得大陆有求于美国,还让大陆有求于全世界。我们每到一国都要感激对方只承认一个中国不就是有求于人吗?有时甚至得花重金买一句不着边际的承诺。美国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台湾这粒棋子战略牵制作用,阻碍着中国在世界上发挥一个政治大国的作用,延缓中国崛起的进程。最后,再利用中日历史宿怨和日本对中国统一台湾后将切断日本海上运输线的恐惧,唆使日本参与台湾问题,使问题更加复杂化。实际上,美国的台湾战略根本就是它亚洲战略的一部分,美国在对待中国时,是把日本和台湾问题一体考虑的。中日军事对决很可能是谁也胜不了谁。两败俱伤。日本依然回到美国的裤裆下。中国则彻底丧失成为现代化国家的唯一机会。不仅成不了“全球性的政治力量”,甚至连“全球性的政治声音”也成不了。现在我国至少还是后者。

  还有经济上的原因。美国是个商业国家,很现实的。它利用台湾问题两边收取红利。它不停地敲诈台湾的金钱,又小心翼翼地不被台湾拉下水;同时也不断索取大陆的政治利益,心口不一地重复几句外交辞令,给中国面子。它在两岸玩平衡。美国是政治平衡木冠军。

  中国绝不应再做有利于美国达到其战略意图的任何事情。我们要重点处理好对美关系。只有从我们的国家根本利益出发,牢牢掌握中美关系中的主动权,才能使局势向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处理对美关系,既要有份量感,也要有分寸感。份量感让人感到你有力量。分寸感让人感到你有运用力量的艺术。关于如何处理好中美关系,我们必须牢记,在对美关系上,没有对与错,只有成与败。首先,我们不能与美国为敌。中国没有朋友,并不是因为我们做错了什么,而是因为中国总是和世界最强的国家为敌。中国某些智囊们总是想着要制衡超级大国。你老是把最强的国家当作敌人,还会有哪个国家敢和你保持亲密关系?今天中国还远不是一个真正的大国。那种急于打肿脸充胖子的心态是极其危险的。我们刚刚温饱,可精英们已开始谈论美国的兴衰。我们尚不是陆地上的军事大国,可精英们已经向海洋军事大国投去强烈的一瞥。又是进军太平洋,又是打通大西洋。仿佛太平洋里“好耕田”。如果我们以拥有航空母舰为骄傲这个出发点去造航空母舰,就会导致“大跃进”式的急躁冒进的错误在军事领域内重犯。但是,不以美国为敌,决不意味着不与美国保持战略均势。我一直认为,我国有限的国防力量不应当放在与台湾此消彼长的军备竞赛上,而应当用来重点保持与美国的战略均衡。下面我将着重探讨这个问题。只要与美国的战略均势还在,台湾就独立不了。它想独而不敢独。永远不和美国摊牌。中美避开了全面摊牌的危局,台独分子的丧钟就敲响了。

  若想不与美国最终摊牌,除了经济增长外,就是军事崛起。在美国控制世界之前,发展自己就是硬道理。和平崛起是靠军事实力保卫的。和平崛起必须有军事实力托底。清朝当年挨了打不想强大吗?它也想和平崛起,搞了个洋务运动。但你武备不行。列强一步步挤压你,你要和平只有拿银子去换,结果越求和平越弱小,越没有和平。和平是强大的奢侈品,不是别人恩赐的东西。新中国五十五年的历史难道不是和平崛起的历史吗?但是我们经历了多少次战争和战争威胁。中国军队是伟大的军队。台湾才不是我们的主战场。我很欣赏以色列本·古里安讲的一句话:“以色列士兵的脚下就是以色列的国土。”这意味着,以色列军队打到哪里,哪里就是以色列的边界。

  第二,民心是最重要的“首”。这就是说,要争取民心。既争取美国的民心,更争取台湾的民心。这是最高层次上的“斩首”。我要谈的是以实质性统一反击实质性台独的问题,台独,不是指台湾独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受我管辖。这种事实上的中国割剧状态自1949年以后就存在了;而是指台湾独立于中华民族大家庭,从历史的与现实的中国分裂出去。陈水扁搞的就是实质性台独,所谓渐进式台独是其形式,正在偷走台湾人的中国心。台独的标志是改号易帜,而台独的本质却是台湾人心对中国认同的彻底崩溃。只要是人心不“统”了,人心不“中”了,台湾作为政治实体叫什么名字,是“中华民国”还是“台湾共和国”,意义都不大。值得我们反省的是,这些年我们反台独的重点是放在台独的外在形式上还是台独的本质内涵上?人家搞的是实质性台独,我们只满足形式上的统一。即仅仅在乎美国是否坚持“一个中国”,台湾当局是否改变国号。面对台湾人心的巨大变化却束手无策。如此下去,形势不言自明,胜负不战自分。

  以前我们吃过只重形式的苦头。当年,我们在国际场合中坚决反对“两个中国”的提法,只要求别人都承认一个中国,那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但出乎我们意料的是,陈水扁上台后,居然对我们“一个中国”的政策积极“响应”,主动“配合”。他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那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且下令台湾政府部门发出公文凡涉及对岸的一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相称,不再提“大陆”二字。陈水扁的险恶用心,明眼人一看就知。真令我们骑虎难下。“两个中国”还包含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意思,“一个中国”呢?台湾成了外国领土。

  争取民心应当做“三项工作”:

  ①搞好大陆的政治体制改革。欲不战而胜必先自胜。一个国家必须具备一定的精神吸引力,而大陆的现代文明显然不具备这种吸引力。高金钿说过:“安全不安全,关键在制度有没有生命力。”从寻求台湾回归,到台湾寻求回归,这里面有很大的区别啊。真正的战争,发生在战争开始之前。

  ②处理好香港问题。我们创造性地用“一国两制”解决了香港的回归问题,还必须创造性地用“一国两制”解决香港的治理问题。提出“一国两制”需要巨大的胆略和气魄,落实“一国两制”需要更大的胆略和气魄。没有这样的胆略和气魄,就难于在香港与美国争锋。“一国两制”在香港成功与否,是一个超越香港本身的全局性问题。陈水扁说:“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失败,助长了台湾认同和台湾意识的抬头,这是我有幸在2000年当选并且在今年胜选连任的原因。”香港问题不是经济问题,而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前些年我们看浅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竞争共处,是我们时代的一大潮流。两制既相互借鉴,又相互斗争。在世界范围内如此。有一国范围内也如此。所以,在“一国两制”的框架内,如何化解两种制度必然会产生种种矛盾,这才是长期稳定和发展香港的关键,也是香港问题的实质。③最终解决台湾问题的方式是“整合”而不是征服。用征服实现统一无助于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实现,反而可能成为民族复兴的包袱。胡锦涛说:“坚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争取人心上。”譬如,是否可以把“一国两制”的理念改换为“一国两治”的理念。譬如,可否提出新的统一模式?如“分而不离,合而不并”。再如,是否考虑可以让台湾多一些国际生存空间。我有一个台湾国民党将军的后代,坚决反对台独,他抱怨说:“连一个国际卫生组织的观察员,也不让台湾有。为什么香港可以有?香港二十年前就已是国际民航、货币基金及世界银行的会员,这些组织是非政治性的,却一个也不给台湾,对台湾人的打击可想而知。要说连宋的选败,大陆要负一定责任。而阿扁的胜利,也可以说是大陆帮了忙,把许多人推到阿扁那一边去了。”

  第三,经济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讲也是台湾的“首”。斩这个“首”就选中了要害。我们曾把台海两岸关系的近期目标定位于维持现状,我认为这是一个误区。维持两岸关系现状是美国台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我们要实现的近期战略目标。正如我们有的理论家讲“反恐怖是世界性的主要任务”一样滑稽。对中国来讲,恐怖主义从来没有成为主要威胁,连次要威胁都不是。我们怎么能把人家的重点当成自己的重点呢?我们的近期目标是搞垮陈水扁的政府,沉重打击台独势力。台湾的战略弱点不在政治和军事,而在经济。外向型的岛屿经济,能源、市场两头都依赖海外,是经不起任何风浪的。两岸经济总量对比,我们占绝对优势。打经济仗,我们打得起,也赢得起。在去年进行的台湾大选中,泛蓝阵营打经济牌不行,不是因为经济好坏对选举无足轻重,而是因为台湾经济还未真正陷入危机,仍有百分之二的增长率。而这点增长率,很大部分是拜大陆所赐。现在海峡两岸的情势真有些诡异:政治和军事上尖锐对立,台湾还搞“去中国化”,可双方又是重要的经贸伙伴。大陆外贸对美、对日、对欧,都是顺差,唯独对台湾是逆差。台湾缴给美国的军火钱,有多少是大陆给的?台湾反过来还嘲笑大陆穷。两岸流行文化几乎同步,那么多台湾男子娶大陆老婆。那么多台湾人到大陆特别是上海买房子居住。这哪一点不与经济有千丝万缕的挂扯?前不久,有个大陆学者提出用人民币跟台湾结算贸易,台湾就着实紧张了一阵。如果大陆对台湾实行经济制裁,台湾受得了吗?同陈水扁做斗争,虽然要在政治、外交、文化、军事各个领域内下手,但最管用的是经济手段。经济打主角,其它领域打配角。所谓“文攻武备”,“文攻”的重心要从打嘴仗转移到经济仗上来。如果能使台湾经济连续三、五年负增长,陷入空前的经济危机,就会使台湾边缘化,就能摧毁陈水扁的底气。别看他今天是威风凛凛的公鸡,明天就会变成威风扫地的鸡毛掸子。我们一定要摈弃一个观念:“两岸共同发展,共同繁荣”。那是统一以后的事。经济制裁台湾,釜底抽薪,我们经济也可能要受一些影响和损失,但这比战争带来的损失要小得多。


猜你喜欢:

1.关于两岸关系的形势政策论文3000字

2.台湾问题与中国前途

3.台湾问题形势与政策论文

4.关于台湾问题的政治论文

5.关于台湾问题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