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政治论文2000字

发布时间:2021-12-02
经济发展政治论文2000字

  现在经济发展目标转向提高居民收入,现实要求就是提高居民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经济发展政治论文2000字,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经济发展政治论文2000字篇一

  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后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摘要]我国的gdp总量达到世界第二后有必要对经济发展方向重新定位,推动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其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其内容包括:经济发展目标的转型,即由追求gdp总量增长转向人民收入增长;科技进步路径的转型,即由跟随转向引领,由引进创新转为自主创新;参与经济全球化战略转型,即由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摈弃出口导向,着力推进产业创新。

  [关键词]经济大国;发展方式;转型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0)12-0025-04

  我国在2010年gdp总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可以成为定局。这是经济发展的中国道路、经济改革的中国模式的成功。这也意味着进入了建设世界经济强国的新的历史起点。需要有世界经济大国的创新思维,从而创新发展模式。

  对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确实不需要太在意,更不能盲目乐观,原因是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均gdp还处于世界100位之后,更何况gdp计算还有汇率变化的因素。但是在我们研究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新定位时还是要考虑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个新特点。主要有以下两点考虑:首先,在中国gdp总量将进人世界前2的同时,2009年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和外汇储备国,世界第二大制造业大国。这反映中国的世界经济地位的根本性改变。其次,虽然我国人均gdp还处于世界100位之后,但是进入世界前2的经济体发展能力显著大于人均gdp排名处于前列的小经济体的发展能力,尤其是中国的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放大大国经济作用。基于这些分析,有必要对经济发展方向重新定位,推动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其基本前提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一、经济发展目标的转型:由追求gdp总量增长转向人民收入增长

  我国过去作为发展中大国实施赶超战略,以gdp总量增长为导向,基本路径是投资推动。现在我国的gdp总量达到世界第二大。就有必要从根本上克服gdp崇拜,停止作为发展中大国长期实施的投资推动的gdp赶超战略。原因是,虽然gdp总量的增长有可能提高人民收入水平,但是,由于以下两个原因产生挤压人民收入水平增长的效应:一是单纯追求gdp总量实际上就是为马克思所说的“为生产而生产”,其基本路径是投资拉动,不可避免产生挤出消费的效应,必然结果是人民收入增长严重落后于gdp的增长。二是追求gdp增长的机制无力同时解决公平分配收入问题,由此产生gdp增长越快,分配越是不公的效应。因此,在我国gdp总量达到较高水平后要及时调整发展目标。

  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我国gdp总量达到世界第二后,发展目标转型方向就是由追求gdp增长转向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这就是十七届五中全会所提出的“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的要求。反映我国经济发展目标由“强国”到“富民”的转型。针对我国近年来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富民目标也有转型要求,这就是由改革初期提出的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转向让大多数人富起来。发展目标的这种转型,同时也反映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由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转向由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富民”的中心是低收入群体的富裕和扩大中低收入者比重。根据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基本途径有两条。

  一是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国民收入分配最终形成国家收入,企业收入和居民收入。长期以来,服从于长期实行的追求gdp总量增长的战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事实上存在追求高积累的倾向,现实表现是财政收入增长长期高于gdp增长速度,相应地,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现在经济发展目标转向提高居民收入,现实要求就是提高居民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基本路径是降低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以及扩大财政支出中的民生份额。

  二是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基本上是按要素投入进行分配的,涉及资产收入,经营收入和劳动收入。改革以来先富起来的群体基本上是依靠资产收入和经营收入。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初次分配结构中劳动报酬比重过低。过去有一种理论是初次分配讲效率,再次分配讲公平。实践证明,在初次分配中产生的分配不公的问题,再分配领域是无力解决的,因此在初次分配领域就要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其基本途径是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过去允许一部分人富起来是要在体制上解决推动gdp增长的动力,现在强调大多数人富起来就是要使人民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成果。这反映经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从人均gdp水平考虑,在我国总量gdp达到世界第二的同时,人均gdp也将超过3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后,经济发展自身矛盾难以克服,发展战略失误或受外部冲击,经济增长进入回落或长期停滞状态。这种状况即所谓“中等收入陷阱”。观察我国的经济发展矛盾,如果要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最有可能的是日益扩大的收入差距所产生的社会矛盾。因此,为了避开“中等收入陷阱”,我国现阶段的任务不只是防止和克服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还需要根据公平正义的要求缩小收入差距。公平正义不是要拉平收入,而是要克服权利不公平问题。这符合“包容性经济增长”的要求,即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

  首先是克服收入分配中的权利不公平问题,除了通过严格的反腐败措施克服以权谋私问题外,最为突出的是解决靠垄断地位维持高收入的问题。这是目前收入的行业差距过大的主要原因。垄断问题是经济问题。现在的行业垄断大都是国家垄断。依靠国家垄断地位获取的高收入,不是靠自己的努力得到的,也不是靠经营得到的,而是靠国家资源垄断得到的。其垄断收入应该交给国家归全体人民所有。

  其次是克服由资产分配不公平所造成的收入差距扩大问题。一般说来,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收入分配即使是多劳多得差距不会太大。出现多种所有制经济后,资产分配不公则会明显扩大收入差距。在这种条件下,防止和克服资产的不公平分配将成为公平分配收入的重要路径。解决这方面分配不公的途径除了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外,还需要创造条件让居民获得更多的财产,从而有条件并有能力获得更多的财产性收入。

  第三是政府的积极作为。这主要是指政府在再分配领域中以公平为目标。途径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政府为主导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等。

  二、科技进步路径的转型:由跟随转向引领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基本上是依靠物质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是投资推动型经济。这种经济发展方式不可避免要遇到资源和环境不可持续供给的极限。在我国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后需要转变发展方式,最为重

  要的是以创新驱动替代过去的物质投入推动,从而在节能减排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是十七届五中全会所指出的,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也是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

  ’

  从世界经济大国的角度而不只是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思考创新的方向。我国现在只是在经济总量上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但要实现迈向世界经济强国新的跨越,需要科技和产业创新。科技和产业创新有个路径选择和转型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科技经济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而每一场新科技革命都是首先在西方发达国家产生,因此我们不可能与这些国家进入同一起跑线,只能是实施跟随策略,通过学习和引进。在发达国家之后,发展高科技和新产业。问题是,跟随发达国家之后发展的高科技在发达国家已经是成熟技术,发展的新产业也可能是国际市场上开始产能过剩的产业。这就是说,跟随策略不可能建设世界经济强国。就我国目前的发展水平看,虽然我国的gdp总量进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制造业产出份额在2009年就仅次于美国(美国19.9%,中国18.6%)。但在全球制造业出口品份额中,美国22.4%,日本17.8%,中国只有8%。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创造份额更低。这是由中国当前的工业化水平决定的。停留在跟随策略上推进工业化,所发展起来的制造业相当部分不是先进的,可能是产能过剩的。这同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地位不相称。

  现在当我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后,具有与过去完全不同的条件。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的互动,使新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机会对各个国家都是均等的。特别是在这次世界金融危机过后将会迎来新的世界科技和产业革命。这次在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领域产生的新产业革命的机会同样也给了我们。过去由于发展水平等原因我国错过了几次产业革命的机会,这次的机会不能再错过。我国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后有条件在科技和产业创新上完全可以和发达国家进入同一个科技和产业创新的起跑线。人家能够开发的新产业,在这里我们同样也可以开发。大家机会均等,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特别是大国经济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我国还有“举国”体制,有能力在某些领域重点突破。这样,我国的科技进步路径就有条件由过去的跟随发展转向引领发展,甚至在某些重点领域实现跨越,占领世界科技和产业的制高点。从我国科技进步的现状考虑,实现由跟随向引领的转型,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方面的路径转型。

  首先是由引进创新转为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然涉及技术进步模式的转变。我国目前的技术进步模式主要还是加工代工型,技术模仿型。这种技术进步模式基本上属于国外创新技术对我国的扩散。创新的源头在国外。采用的创新技术,是国外已经成熟的技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不在我们这里,因此引进创新至多只是缩短国际差距。创新是指新发明第一次引入到商业中去的全过程,学习和引进的新技术只能算是模仿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要求的技术进步模式应该是自主创新型的,自主创新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创新。突出自主创新的必要性有二:一是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后,与其他发达国家进入了同一个创新起跑线,中国不能只是靠引进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需要依靠自主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和技术创新,在部分领域赶上甚至领先国际水平;二是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成为经济强国是西方发达国家所不愿意看到的。他们会在“中国威胁论”的幌子中竭力打压中国的经济发展。其对中国的高技术封锁和贸易摩擦会明显加大。这就逼着我国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业。

  第二是由技术创新向科技创新提升。已有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基本上是企业根据市场导向提出创新的需求和课题,这是以企业技术创新为主导的技术进步。从20世纪末开始的新科技革命以及由此推动的新经济和知识经济的特点是新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和进程加快,科学的新发现直接推动技术进步,特别是科学技术的新突破直接推动产业创新,如新兴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等。这是以科技创新推动和主导的技术进步。只有这种由科学技术重大突破所产生的科技创新并由此推动的产业创新,才能在科技和产业发展上真正实现由跟随向引领的转变。由于我国现阶段科学研究水平的国际差距比科技产业的国际差距小,再加上科学和知识的国际流动性比技术的流动性强,因此推动科学和技术创新互动结合,就可能在许多领域得到当今世界最新科学技术的推动。

  三、参与经济全球化战略转型:由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

  全球化经济存在中心和外围的格局。长期以来,世界经济的中心一直在美、德、日等发达国家。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一直处于外围。其特点是,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突出自己的资源和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以劳动或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换取发达国家的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以利用劳动力、土地和环境资源的环节吸引和利用外资。这种参与全球化经济的基本格局虽然能够获取一定的贸易的利益,但不能改变自身对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和市场的依附地位,缩短与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差距。现在建立在利用我国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基础上的开放型经济模式的发展效应明显衰减,难以为继。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对外开放就不能再只是靠劳动和自然资源之类的比较优势来谋求贸易利益,而是要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差距。其可能性在于,我国在劳动和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衰减的同时,资本和技术等要素的供给及其作用也大大增强。我国的开放战略需要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发挥资本和技术的作用。这样,开放战略的转型目标就是,由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

  何为竞争优势?它与比较优势有什么区别?首先,一百多年来,人们所信奉的比较优势理论,基本上是指导企业如何参与国家分工和贸易的。而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新的竞争优势理论必须从比较优势的观念提升到“国家”竞争优势的层面,以国家作为经济单元。竞争优势更多的指向国家层面的开放战略。其次,传统的贸易理论把成本和产品差异看成贸易条件,竞争优势理论则是把技术进步和创新列为思考的重点。第三,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依据的是一国的资源禀赋,竞争优势理论则是依据:“一国产业是否拥有可与世界级竞争对

  手较劲的竞争优势”(波特,1996)。显然,由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是在开放型经济领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

  由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需要摈弃过去主要在沿海地区实施的出口导向战略。出口导向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引擎,是在国内经济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条件下实施的。而要实施出口导向的战略只能是依靠比较优势。现在这种出口导向型战略的基础正在瓦解。特别是当国家经济发展能力提高时单纯的出口导向和低水平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就会明显减弱。扩大内需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的发动机。显然,摈弃出口导向战略,谋求竞争优势,基本途径是推动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特别是发展与其他发达国家相同水平的新兴产业,需要的是科技和产业占领世界制高点。在这个基础上实施开放战略就能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形成能与世界级竞争对手较劲的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结构。

  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增长的引擎由外转向内,不是回到封闭经济,恰恰是还要发挥开放型经济的引擎作用。与由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相关,摈弃出口导向,着力推进产业创新,体现增长的内生性和创新驱动性。表面上看这是由外向拉动转向内生发展,增长的引擎由外转向内,实际上并没有限制开放,这是在更高层次上的开放。是依靠科技和产业创新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此基础上我国参与全球化经济中实现两个出口替代:第一个替代是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出口品,对低科技含量和低附加值出口品的替代,由出口高科技的绿色产品替代出口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第二个替代是由服务出口替代产品出口。实现了这些替代,开放型经济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就会继续起着引擎作用。这个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其基本条件是开放与创新结合,依托创新发展开放型经济。

  创新无国界。当今的国际经济是要素流动为主导的经济。尤其是创新要素,不可能都从国内取得,需要通过对外开放从国外获得。原因是虽然我国的经济总量进入世界前列,科技和产业创新可能与发达国家进入同一创新起跑线,但是由于历史和发展水平的原因,先进的创新资源主要还集聚在发达国家。因此新阶段开放型经济的重点是引进创新要素。过去发展的重点是增长,基本上是资本推动的,其他如技术和管理等发展要素基本上是跟着资本走的。因此我国的开放型经济基本上是通过引进外资来利用其他国际资源(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现在发展的重点转向创新,各种创新要素是跟着人才走的。因此发展创新型经济需要通过引进高端创新人才来利用其他国际创新要素。

  综上所述,我国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后的经济思维决不是说我国要在世界上“称霸”,而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更何况,我国的人均gdp在世界上还位居100位以后,我国不但不是经济强国,还是发展中的大国,我国的发展进程还会面临一系列的不确定因素。但是,既然将要进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就不能维持过去思维定势,需要适应这种转变,进一步解放思想,从世界经济大国的历史起点上思考我国建设世界经济强国的发展走向,寻求推动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发展的战略,以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梦。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经济发展政治论文2000字

副标题#

  经济发展政治论文2000字篇二

  国际经济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摘要:国际 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 社会经济 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应加快国内制度的改革和建设,使之更适应全球市场规则;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扩大对外贸易;注重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源培养战略;树立全球化发展战略,积极培育跨国公司,进一步促进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关键词:国际经济;中国经济;影响

  中图分类号:f11 文献标识码:a

  1 国际经济一体化给我国外贸发展带来的机遇

  1.1国际经济一体化给我国经济带来的机遇。

  国际经济一体化给我国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具体表现为:(1)国际经济一体化有助于我国利用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先进技术与设备和 管理 经验。(2)经济全球化促使我国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从而加快了经济发展的速度。(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贸易比重的逐步提高有助于我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开展国际贸易,以获取更大利益。(4)经济全球化有助于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

  1.2国际经济一体化给我国在外贸领域引资带来的机遇。

  国际经济一体化为我国等发展中国家外贸发展建立了一座桥梁。使我们清楚的看到,它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从目前世界投资的发展趋势看,中国引资面临许多有利条件:第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势头强劲,跨国公司正在成为各国大公司的主要经营模式,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将更加频繁。第二,由于我国经济目前增势良好,有望保持一个稳定快速的增长,这将对国际大量的剩余资本形成有利的吸引。第三,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大批新兴国家清偿力和信心迅速下降,对外信贷评级降低,在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中,流入这些国家的外资将大大减少。这些国家对外信贷评级的降低,会使我国的竞争力相对上升,在吸收西方投资中占有不断上升的优势。

  1.3国际经济一体化给我国外贸发展带来的机遇。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之后,我国不断进行对外开放,因而扩大了我国的对外贸易。我国经过近20年的改革 实践,对外经济贸易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经济最重要的增长点。近年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增长速度大约为7%-8%,其中靠对外贸易拉动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百分比大约是两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我国每年1/4左右的经济增长是靠对外贸易来实现的。在此情况下,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我国国际贸易的增长,贸易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我国资本流动加快,并呈多元化趋势。由于可以便利的进行国际间资金的划拨和结算,从而为我国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是我国的资金余缺能在世界范围内调配,闲置的资金可以转变为盈利的资本,使我国的贸易可以不完全受制于国内储蓄和资金的积累,从而可以更好的发展对外贸易。

  2 国际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外贸发展带来的冲击

  对于中国而言,经济一体化犹如一把“双刃剑”,既为我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诸多问题。从而使我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1国际经济一体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第一,经济全球化使我国经济发生波动的可能性增加。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性的经济波动如通货膨胀、通货紧缩、金融危机等现象将通过国际经济的传递机制影响到本国。我国的市场发育不太充分,经济结构比较脆弱,更容易受到外部不利因素的冲击。如果国内政策不当,就有可能发生较为严重的金融危机甚至整个经济危机。第二,经济全球化对国内产业和市场将造成一定的冲击。经济全球化使我国把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连结为一体,通过封闭市场来保护本国产业的做法变得越来越不可能。过去,我国凭借严格的贸易保护建立了许多本国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随着外国商品和直接投资的大量涌入,这些产业将面临外国竞争者的巨大冲击,有的产业不可避免地要被淘汰。第三,经济全球化可能危及到我国的的经济安全。这具体表现在:(1)经济全球化使我国处于空前激烈的国际竞争之中,原来具有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2)全球性的自由贸易规则使我国敞开自己的大门,保护自己产业和市场的能力大大削弱。(3)我国的重要经济领域可能受到发达国家跨国企业的操纵,使还很小且不健全的市场和脆弱的民族工业处于困境。(4)国际金融资本流动的不稳定性特别是大量投机资本的存在使我国小而不健全的金融市场更容易受到冲击。

  2.2国际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外贸领域引资的影响。资金是贸易的源泉,我国对外贸易要得到良好的发展,就必须很好的招商引资。在国际经济一体化之后,从我国贸易引资情况看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第一,东南亚危机所导致的该地区对外信贷评级的降低将会使欧美国家对亚洲的贷款和投资更加谨慎,使流向亚洲的资本大量减少,从而给中国21世纪的引资带来更大困难。第二,直接投资在发达国家间的双向流动为主的趋势在当前不会有根本的改观,同时许多新兴地区也在大力引进投资,这使中国引进外资所面临的地区竞争更加激烈。第三,拉美地区和转轨后的东欧与独联体各国也都放宽了引资政策,使国际资本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国际投资 热点的增加,各国竞相吸引外资,将使中国利用外资在21世纪初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2.3国际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影响。

  第一,从货物贸易看:科技进步推动着全球化,科技产品的贸易增长最快,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交换比率日趋不利,削弱了贸易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第二,从服务贸易看:信息革命促进了全球化,信息密集型服务业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支柱,我国服务贸易的滞后会拖住国民经济的后腿。第三,从加工贸易看:“产业内分工”是全球化的基础,加工贸易便是其表现形式,但我国的加工贸易处于低级阶段,难以更多地获得分工的利益。第四,从贸易政策看:贸易和金融自由化与全球化结伴而行,我国的经济体制正在转轨,若不加快改革,贸易政策将难以适应自由化的过程。

  3 我国外贸应对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对策

  3.1面对国际经济一体化我国经济作出的对策。

  面对国际经济一体化,我们应该积极作出回应,根据我国总体的经济发展水平来制定出相应的对策:(1)改革应着力于制度创新,开放要着眼于提升水平,提高国际竞争力。(2)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3)提高国民素质,提高人才资源利用率。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全球化的发展的要求,才能既充分利用国际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有利条件,又能抵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某些消极因素。

  3.2面对国际经济一体化我国外贸作出的对策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大前提下,制定出我国总的发展对策之后,根据我国外贸发展的具体情况,我们还应该做到:(1)发展对外投资,逐步形成自己的跨国公司和著名品牌。(2)扩大外贸出口,改善外贸结构。以投资带动技术、设备、产品和服务的出口,改变以往主要依赖产品贸易出口的模式。(3)转移我国明显过剩的生产能力,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4)到境外利用外资,在当地利用直接、间接和政策性融资。(5)通过参与全球资源分配,获取或直接利用当地资源,缓解我国资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约束。

  国际经济一体化加速了国际竞争,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增长。由于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在空间上的距离大大缩短。面对这个国际大市场,我国参与到了激烈的竞争中来,利用自己本国的比较优势,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努力开发新技术,开拓新市场,促进了本国生产力的提高,因而我国的贸易也得到了长足的增长。

  
看了“经济发展政治论文2000字”的人还看:

1.经济政治论文2000字

2.经济政治论文2000字论文

3.当代世界经济政治论文2000字

4.经济政治论文2000字论文格式

5.大学生政治论文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