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管理论文

发布时间:2021-11-30
环境监测管理论文

  环境监测管理是随着环境监测的发展而孕育、产生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环境监测管理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环境监测管理论文篇一

  基层环境监测站监测管理现状

  摘 要:随着我国环境保护政策的不断完善,我国对于基层环境监测站的监测管理,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基层环境监测站,是指对于辖区内环境质量、污染源、应急、执法等的监测,为环境管理服务进行各种监测任务的开展,从而更好地促进当地生态环境的发展,但是随着我国对基层监测站的责任划分,使其环境监测站的管理不得不进行革新;而要想满足新时代对于环境监测工作提出的标准,就要加强对于基层环境监测站的现状、管理问题等分析。本文就对基层环境监测站监测管理现状进行仔细分析,希望对环境监测工作效率的提升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

  关键词:环境监测;管理现状;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x830 文献标识码:a

  目前我国基层环境监测站,在职责上、地位上、经费上、能力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按照我国理想的工作水平、质量标准,仍有一定的差距,更比国外先进的国家落后一大截;同时其在发展的过程中,明显存在管理意识不强、专业人士缺乏等问题,对此加强此方面的研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更好地提高生活质量是非常有必要的。

  1. 基层环境监测站现状

  1.1 职责逐步明确

  环境监测工作是环境评价、采取措施的关键工作环节,而基层环境监测机构的成立,使该项工作得到了有效的推动和落实;目前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有效地改善了以往其管理、技术不分离的状况,对于其管理和技术在分开落实的同时,也有效地提升了政府对于监测管理工作的重视和发展,将其环保部门,与其他水利、卫生、农业、林业等部门,有效地进行调节和配合,使其监测行政管理、行政许可等方面的内容,更加的规范、科学;使得责任得到有效的落实,直接避免了以往对于监测站的指责,使其以往混乱的监测报告局面,变得更加清晰和科学。直接推动了监测业务、监测技术、监测管理的发展和改善。

  1.2 地位有所提高

  通过我国在2007年颁布的《环境监测管理办法》,以及近期颁布的《环境监测管理条例》中,对于其环境监测工作、事业的定义,能够明显地看出,我国对于环境监测站的管理,还是有一定意识的;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也对于其环境监测站工作人员,环境监督职权的行驶和管理,做出了一系列的规定,使我国基层环境监测站的社会地位有效地提升。同时随着各项法律的完善,对于基层环境监测站,随意执法的现象进行管控,使其业务运行逐渐步入正轨。

  1.3 经费逐步缓解

  在制约基层环境监测站发展的众多因素中,经费紧张是主要的原因之一,地方、县级监测站,对于财务创收,存在一定的困难;工作人员的工资、办公、业务拓展等得不到资金保障;随着我国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加,我国对于环境监测的工作,也逐渐地重视起来;此时政府对于环境监测工作,进行了全新的定位,财政支持,有效地缓解了其经费紧张的问题;同时通过《环境监测管理条例》的颁布,也明确地指出了将其基层环境监测工作的经费纳入到财政预算中,使其监测能力、技术提升,所需的经费,得到了有效的保证。

  1.4 能力逐步加强

  监测能力,对于环境监测工作开展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不同地区的基层环境监测站,受到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使其不同地区之间监测能力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这对于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是导致监测能力薄弱的因素。随着我国家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财政支持的增加,使得不同地区监测站的监测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例如,以往监测工作的开展,主要依靠的是手工操作、化学分析,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政府的鼓励和支持,加入了一些先进的技术,像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等化学分析方法,以及先进检测设备的应用,使其基层监测站的监测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2. 基层环境监测站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管理意识不够

  管理工作落实的质量,对于基层环境监测站的发展,以及监测业务的开展,是有直接关系的;对此加强完善落实基层环境监测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实际上,很多的基层单位,并没有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存在轻视环境监测管理,重视监测业务拓展的现象;使其监测工作的开展,逐渐地成为了走形式,反而使基层环境监测管理工作,未能形成体系,导致恶性循环。甚至很多的基层环境监测站,在评审、认证前后,完全是两个态度,表面化的工作,对此很多的基层环境监测站,不能发现自身存在问题的危害,导致其经济利益得不到改善。

  2.2 缺乏人才和资金保障

  人才保障,是基层环境监测管理体系的基础,而专业的技术人才,是促进管理体系形成的重要因素;同时在其环境监测相关的法律条文中,也直接表明了要想更好地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必须要进行相关的培训,使其工作人员,具有专业性的操作知识、能力,使其成为环境监测工作顺利开展的专业性人才,具备一定的从业资历。但是实际上,我国基层环境监测站,存在一系列严重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我国基层环境监测站,存在严重的资金紧张的问题,并不能对其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做出保障;甚至是没有相关管理的预算,只能够维持监测任务的开展。其次,基层环境监测站,相关管理部门人员,并不具备管理的能力,甚至很多的环境监测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身兼多职,并没有指挥的权利,只是听从相关部门的调遣,使其专业人才得不到合理的利用。最后,很多的基层环境监测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并不具备是国家规定的专业水平,缺乏操作知识、专业技能,针对于专业性的问题,并不能进行合理、科学的评估判断,使其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3. 对策

  3.1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

  基层环境监测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一项复杂且繁琐的过程,因为其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作,常会受到多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对此要全面地进行考虑。首先,注重领导责任意识的加强,通过对于领导人员岗位责任的明确,使其基层环境监测工作得到有效的开展,然后通过专业水平、管理水平的提高,通过内审、管理评审等工作的开展,使其管理工作初见模型;同时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合理措施,进行有效改善。其次,领导人员要积极地认识到自身的岗位职责,积极地带领工作人员,开展相关管理规定学习的工作,在宣传环境监测管理内容的同时,也有效地提升了环境监测管理工作,在员工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让员工在不断地学习实践中,更好地感受其内涵,从而更好地完善、革新,基层环境监测管理体系,有效地促进基层环境监测管理工作的开展。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环境监测管理论文

  环境监测管理论文篇二

  浅析环境监测管理技术

  摘要: 伴随着全球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类的物质生活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但随之而来的却是环境污染的逐步加剧。近几年来,突发污染事件、生态破坏现象时有发生,已给人类的生活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威胁。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恶化与加剧,各个国家都已意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性,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球社会共同面临的一个难题。然而传统的环境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当今环境监测的实际需求,迫切需要一种行之有效的环境监测体系。因此,为保障人类社会的健康及生命安全,采取强有力的环境保护措施来实现对环境的监测管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通信等技术,来建立健全动态的环境管理信息体系已势在必行。本文通过论述环境监测管理的特点和基本内容, 阐述了如何使环境监测管理更好地为环境管理服务。

  关键词:环境监测;管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环境监测管理是随着环境监测的发展而孕育、产生的, 是为实现科学监测, 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现代管理科学为理论指导, 用定性和定量的各种科学方法, 深入研究环境监测活动中的规律, 并以监测质量效率为中心对环境监测系统进行全面管理的学科。我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建立监测制度, 制定监测规范, 会同有关部门, 组织监测网络, 加强对环境监测的管理。”环境监测是环保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高对监测工作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 克服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对做好新时期的环境保护工作十分重要。

  2、环境监测管理的特点

  2.1目标性

  环境监测管理的目标, 宏观地说是不断提高为环境管理服务的水平, 即及时性、代表性、准确性和科学性;从微观角度看最重要的是环境监测数据的可比性、代表性、精密性和完整性。

  2.2层次性

  环境监测按目的分类可分为研究性监测管理、监视性监测管理和特定目的性监测管理三类, 分层次进行管理。(1) 监视性监测管理, 是指对已知环境中污染因素的现状和变化趋势的监测, 确定环境质量, 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 判断环境标准实施的情况和改善环境取得的进展。可细分为: 第一, 环境质量监督监测管理。管理定期定点的城市大气、水质、噪声等各项环境质量状况的监测, 按时发报质量状况公报。第二, 污染源监督监测管理。掌握所管辖区域内污染物排放状况, 为实施强化环境管理的各项制度做好技术监督和技术支持。(2) 特定目的性监测管理又称为应急监测, 随机性大, 形式多样, 多为横向服务。主要包括: 第一, 污染事故监测管理。确定各种紧急情况下的事故污染程度和范围。第二, 仲裁监测管理。主要为解决环境执法过程中发生的矛盾, 处理排污收费及污染事故纠纷向司法部门提供的仲裁监测。第三, 考核验证监测管理。如应急性考核监督监测及治理项目竣工验收监测等的管理。第四, 咨询服务监测管理。为有关部门提供科研生产的各类监测数据, 为社会承担一些科研咨询工作。(3) 研究性监测管理。主要是对某一特定环境的监测, 首先要鉴定需要注意的污染因素, 研究确定污染因素从污染源到受体的运动规律。如果监测结果表明存在环境污染问题时, 还必须确定污染因素对人体、生物体和其他受体的危害性质和影响程度。

  2.3 动态性

  环境问题不是一成不变的, 不同时期也各有侧重点, 所以环境监测管理必须适应环境质量态势的变化, 及时调整管理目标, 如监测项目的增减、监测频率的增减、监测点位的变化等。只有做到监测工作顺应各时期的特点, 才能始终保持监测工作的高质量、高水平。

  2.4 整体性

  环境监测过程是由布点、采样、测试、数据处理和综合评价等基本环节组成的复杂系统, 在每一环节都有管理问题。如监测点位的管理、采样技术的管理、测试方法的管理、监测数据的管理、监测综合管理等各环节之间既有特定的目标, 又是密切联系的, 是有机的整体, 共同构成环境监测全过程的科学管理。

  3、环境监测管理的基本内容

  环境监测管理的内容很广泛, 一般按管理的性质、要素、过程、部门及污染关系划分。

  3.1 按监测管理的工作性质划分按监测管理的工作性质划分可以分为: 监测计划管理、监测技术管理、监测质量管理和监测网络管理等。(1) 监测计划管理。根据监测工作的总目标和总任务, 通过制定监测规划协调好各级监测工作, 更好地为环境管理服务。 (2) 监测技术管理。依据监测计划任务, 通过制定技术标准、技术规范、技术制度、技术政策、技术路线及监测技术发展方向并开发实施各种技术方法和规范、制度, 确保环境监测优质高效地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3) 监测质量管理。质量管理的核心是环境监测质量保证, 确保监测数据有效, 即使其具有准确性、精密性、代表性、可比性、完整性。(4) 监测网络管理。环境监测网络设计既要尊重科学规律又要符合国情地情, 并且便于管理。

  3.2 按监测过程划分

  按监测过程划分可以分为: 监测点位的管理、采样技术管理、测试方法管理、监测数据管理、监测综合管理等。(1) 监测点位管理。监测点位管理包括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的管理,确定最佳点数和最佳点位及测点代表的覆盖面积。(2) 采样技术管理。环境总体质量变异性大, 环境样品复杂多变, 必须加强对环境样本的技术管理。环境样本是随机分布的, 所以随机化是监测采样的重要原则。样品随机化的办法是采样规范化, 不同的环境样品有不同的采集方法和保存方法, 要严格按照规范的技术要求和程序实施并辅之以质量保证。(3) 测试方法管理。测试方法是监测工作的重要手段, 是保证监测任务如期完成的关键。

  4、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环境监测工作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数据不准”。监测就是靠数据来说话的, 数据不准就不能准确地分析原因。因此, 必须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继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出现“数据不准”的主要原因有6个方面: 一是认识不高。极少数人对监测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错误地认为监测就是给个数据, 导致对监测数据不重视、不认真、不严肃, 马马虎虎, 随随便便。二是技术不行。极少数人在技术上不过硬, 做不到精益求精, 不能严格按照监测技术规范的要求做到准确无误, 真实可靠。三是作风不硬。少数人思想作风不过硬, 工作中弄虚作假, 没有真正到污水、废水、垃圾中去取样。四是仪器、标准落后。工作中有部分仪器精密度不够, 达不到检测项目的要求。这样的仪器设备测不出高水平的数据。此外, 人民生活水平在提高,但是监测标准还停留在低水平, 满足不了对现代环境监测数据的要求。五是行政干预。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存在, 行政干预很厉害, 真实的监测数据出不来。六是不廉洁。一些干部以权谋私, 被一些企业收买, 搞假数据, 篡改、更改监测数据, 提供不真实数据, 报喜不报忧。以上这几个原因虽然是少数现象, 但也会影响环境监测的质量和威信。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监测系统行风建设, 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 提高对监测的工作责任心和责任感。

  5、结语

  本文通过对目前环境管理的背景入手,在详细分析了环境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我国在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引出了环境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近年来,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引发了许多环境问题,为了切实保护环境,国家不断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为环境监测和环境保护事业带来了新的领域与新的机遇和挑战。《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要更新观念,创新发展,在主管、主办单位的正确领导下,抓住机遇、开拓进取,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紧跟学科发展的前沿,随时关注学科发展动向,了解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促进学术交流。为环境保护事业和科技出版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市容环境卫生社会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组.北京市市容环境卫生社会评价体系概述[j].

  城市管理与科技, 2006,(06):22~23

  [2] 朱永新. 关于中国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机制的思考[j]. 城市问题, 2000,(02):33~34

  [3] 王江. 城市人居环境监测管理体制的创新[j]. 城市问题, 2002,(01) :47

  [4] 戚本超,周达. 美国的城市环境监测管理及对北京的启示[j]. 城市问题, 2009,(08):16~17

  [5] 林军. 城市政府建立环境监测管理体系的绩效分析[j]. 环境保护,2002,(02):40

  [6] 王鑫,安海蓉,孙晓蓉. 美国环境监督性监测实施体系掠影[j]. 环境保护, 2006,(23) :37~38

  
看了“环境监测管理论文”的人还看:

1.环境监测技术论文

2.环境监测职称论文(2)

3.环境监测技术论文(2)

4.生命科技院系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论文

5.城市环境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