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筑的职称论文发表范文

发布时间:2021-10-23
关于建筑的职称论文发表范文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品味提升到更为严苛的标准,建筑俨然已经成为新时期行业发展的主体工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关于建筑的职称论文发表范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关于建筑的职称论文发表范文篇一

  试论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山石植物的应用

  摘要:新时期社会发展状态下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已经成为支撑整个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性内容,将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效果,所以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建筑设计实践证明发信,在风景园林设计的过程中加以适当的地形、植物以及水体,对于整个风景园林的使用 性能不可取少,所以要求相关设计工作人员要做好地形、植物以及水体之间的有机结合。关键词:风景园林 建筑设计 应用原则 景观建设情况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品味提升到更为严苛的标准,所以在现代建筑日益兴起的今天,越来越注重风景园林的景观设计,俨然已经成为新时期建筑行业发展的主体工程。自然园林景观设计之所以会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主要是由于此类建筑的展开能够为人们的生活环境营造一个更为舒适美观的形式,而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展开的过程中应用到了越来越多的地形、植物以及水体成分。对于整个设计来说地形条件是其展开的依托,而植物的构成则成为了整个设计的生命活力状态,再加上对水体的形态以及流行进行科学合理的塑造,最终就直接勾勒出一幅极具魅力的自然风景图画,人们在生活过程中也达到了享受愉悦的目的。

  1 分析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地形的具体应用情况

  总结其具体应用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首先,与建筑布局相结合。传统的建筑设计中就已经明确提出,建筑设计与建筑用地之间的有机结合局面,对于风景园林建筑设计更是如此,如果无法与地形进行协调的统一,就会直接造成格格不入的局面,最终影响了设计的美观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还会为交通环境造成不便之处,所以地形对于园林建筑生成形式造成了限制性影响。在展开园林景观设计时要做好地形、地势以及周围环境之间的有机结合,具体的框架、轴线布置要以整个园林设计的走势情况为原则,这样不但达到了自然条件与设计之间的完美结合,赋予园林建筑设计地域性效果,还能够有效的减少了整个设计过程中所需要的材料问题,节省了成本。其次,做好地形设计的视觉协调处理。在视觉角度中将建筑与地形进行构成则形成了相对明确的天际轮廓线,所以不难发现视觉角度对于整个建筑设计的外形、轮廓以及体量与具体的地形研究显得更为重要。在进行设计时当地形的尺度超过了建筑就会直接形成一个以地形为背景的图底关系情况;而当具体的地形以及建筑物之间的尺度情况出现相接近的情况时则会真正达到自然融合之美,对于整个园林建筑起到积极的影响。

  2 对于植物运用的具体阐述分析

  植物景观所发挥的意义不单单是提供单一的自然美,还能够产生积极的生态效应,更加符合人类对于生存环境的高要求状态,而在园林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人工造景、有效的种植以及科学合理的养护工作,最终形成了完美的植物造景。植物造景有其自身要遵循的艺术原则,主要涉及到色彩相宜、季节相宜、因景制宜以及位置相宜等相关方面的原则情况。所谓色彩相宜就是使得具体进行种植或是塑造的植物与整个设计周围的环境状态达到相互协调的美感,这样人们在当人们置身其中时会真正感受到美感以及轻松;在进行植物造景的过程中要严格遵从每一种植物的季节特性,这样才能保证每一个季节都可以感受到不同的色彩美感,持续了欣赏者的观赏效果;为了保证植物设置的效果,在进行植物种植时要综合当地的具体风土人情,这样才能避免出现造景的忌讳状况,更加满足人们的需求;植物造景时会出现地势上以及具体自然气候上的特点差异情况,所以具体植物的种植选择要以地理条件为原则。同时要注意植物的针对性设计特点,乔木作为主要供人们观赏的对象,可以进行孤植也可以和其它要素进行有机结合,但是由于乔木有其自身存在的突出性特点,所以乔木的设计不适宜在相对狭小的位置;相对于乔木来说,灌木在极度封闭的位置上能够起到引导人们视线的效果,所以要结合设计应用的实际状况来采用灌木完成;对于那些株丛密集、低矮的地被植物来说,只要进行相对简单的处理就会直接成为具有经济价值以及观赏价值的代替性植物,由于其自身存在的特殊性特点不但能够起到供人们观赏的效果,还能够保证生态景观的多样化。

  3 做好水体的应用控制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通常需要用到两大材料,一种是硬质景观材料,主要包括山石、水体和建筑等;另外一种就是软质景观材料,即植物,园林植物体现了自然属性和因为季节变换产生的时空序列变化的景观表现特征。因为植物和山石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用不同的形式表现了园林的美好,吸引了人们的兴趣,满足了人民群众休闲娱乐活动的需要。

  水体含有流动性和可塑性特点,所以现在的应用范围也更加广泛,总结水体的设计原则主要包含几方面原则控制:首先,展开水体小型设计。在进行水体设计时主要进行小的水体设计原因在于小的水体更加便于建造以及后期养护,而且当水体出现污染情况,也缩小了整个治理的范围,而这些小水体所具备的优势特点恰恰是大水体所无法比拟的。其次,设计的展开要遵循向下的原则。设计的向下原则其针对的主要是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喷泉设计,喷泉我们都比较熟悉,具备动态美的形式存在着,但是在进行喷泉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其大小情况,一般情况下要禁止出现大的喷泉,主要是由于大喷泉既消耗能量,还会影响美观效果,所以在进行设计时可以选择相对小型的喷泉景观类型,并结合水的动力作用情况,最终保证喷泉景观设计的完美性状态。最后,添加虚景设计。所谓虚景设计是新时期建筑设计中的一种新型设计模式,主要涉及到流沙、野草等,其存在的优势就是代替了长期存在的景观水资源浪费以及变质的情况,通过对水体运行的模仿,来最终起到水体的效果观赏价值。

  4山石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4.1.山石在风景园林中的布置

  景石在风景园林中的布置营造,应该遵循“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原则。认真进行景石的选材和山石景观的造型,创造山石的意境,体现石材自身自然和个性的优点。在对风景园林建筑设计进行置石和山石景观的艺术创作过程中,保证山石的自然性,注意整体景区的构造,保证山石的自然特征和环境协调关系。根据风景园林的不同建筑要求和景区的不同特征,对山石景观进行不同的艺术构造。

  4.2.山石景观的分类

  风景园林景观的建筑设计中,对山石景观的构造分为:自然地貌式山石景观、艺术造型式山石景观、意境式山石景观和抽象式山石景观。风景园林自然地貌山石景观的构造,应该根据岩性和地质构造不同,进行景观构造,使观众感受自然的美好;对自然山石景观进行概括和重组,通过夸张和变形等艺术手段对山石景观进行处理,体现山石景观的艺术性;用抽象的意境进行山石景观的构造,引发观者的联想;运用抽象的艺术表现手法,山水造型进行抽象处理和构造,,表现风景区园林景观建筑设计的内在意境。

  结语

  近年来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质量的不断提高,对于其生活环境的要求也变得越发严格起来。众所周知,风景园林建筑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生活标准,所以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也开始受到了各个层面上的关注,而人们对于生活质量高标准的要求,就势必要在原本的基础上不断加以新颖的设计,所以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开始广泛的使用到地形、植物、水体等,为居民营造了一个和谐美观的自然环境,对于现代建筑行业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性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 毕迎春,张骏,王未.地形、植物、水体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1,34:34-35.

  [2] 蒋剑静.地形、植物、水体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5).

  [3] 周传东.试谈人性化设计在园林景观建筑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5).

  [4] 张洁文.理想居住空间的构筑――水墨天宸住宅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解读[j].四川建材,2010(4).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关于建筑的职称论文发表范文

  关于建筑的职称论文发表范文篇二

  别致建筑风景散发历史气息

  关键词:师范馆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厂甸旧址 丁字楼 丽泽楼

  在戊戌政变、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等社会动乱的背景下,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在“办理学堂,首重师范”的理念下应运而生,不仅开启了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先河,而且也是京师大学堂学生高扬爱国精神的策源地。它作为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虽然经百年发展,仍有部分建筑屹立在校园内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就像一位历尽沧桑的老人向每一位师大学生诉说着历史的风尘。

  回头望 有说不完的历史风尘

  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于1898年戊戌变法时预备筹建,但因戊戌政变而夭折,直至1902年,在清末新政的大潮下才正式设立。它作为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百年来始终同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进步事业同呼吸、共命运,在“五四”、“一二九”等爱国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又以李大钊、鲁迅、梁启超、钱玄同、吴承仕、黎锦熙、陈垣、范文澜、侯外庐、白寿彝、钟敬文、启功、胡先、汪仁、周廷儒等为代表,一大批名师先贤在这里弘文励教。所以,在中国近代师范教育的发展历程中,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创设和发展是不能忽略的。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政府制定《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分普通学与专门学两类,同时设师范斋和编译局等部门。随着历史车轮的不断滚进,它先后经历了戊戌政变、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等变故,屡遭摧残,导致学校停办。至1901年,清政府派张百熙为管学大臣,主持重建京师大学堂。因考虑“国家需材孔亟”,先设速成科,下分“仕学馆”和“师范馆”,校址设在景山东马神庙。师范馆第一批共录取79名学生,于1902年12月17日正式开学,他们大都是在京城直接招收的,后来也有各省保送的。师范馆给予师范生的待遇较优厚。报考学生必须有举人、贡生、监生等资格。

  1903年,因抗议沙皇俄国掠夺我北方领土,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学生首先发起拒俄运动,师范馆学生谷钟秀草拟《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仕学馆学生上书管学大臣代请奏拒俄书》,师范馆有67人签名,仕学馆也有6人签名,同时师范馆学生丁作霖创立“抗俄铁血会”,组织武装抗俄,成为著名的爱国民主主义者。拒俄运动是我国近代学生运动史的开端,影响深远。

  1904年,根据新制订的学堂章程,京师大学堂改师范馆为“优级师范科”,扩大招生规模,在校生达三百多人。当时招生有两种方式:自愿投考录取和由各省保送复试后录取。张百熙悉心办学,延揽国内外名流学者充任大学堂教务、行政各职,如桐城派古文家吴汝纶、阳湖派古文家张鹤龄、著名学者蒋式分别担任总教习、副总教习等,还聘用多名外籍教员。

  1908年5月,清政府决定将师范科从京师大学堂中独立出来,改名为“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校址迁往和平门外厂甸五城学堂,派陈问咸为学堂监督。这是我国高等师范学校独立设校的开始。

  辛亥革命后,1912年5月,北京政府教育部改京师优级师范学堂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一下简称“北京高师”)”,曾留学日本的著名教育家陈宝泉出任校长。7月改五城中学堂为附属中学,同时增设附属小学(即现北京第一实验小学)。根据部颁规程,学校分预科、本科二级,本科设有国文、英语、历史地理、数学物理、物理化学、博物六个部。1917年又开办了体育专修科。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1919年2月,北京高师一些较贫寒的学生在社会主义新思想影响下,以学习互助名义组成进步团体“工学会”。1919年北京高师的学生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使北京高师成为“五四”运动策源地之一。经过“五四”运动,高师学生的思想面貌发生很大变化。

  1919年11月,学校废除学监制,成立学生自治会,这是我国最早的学生自治会。出版《工学》杂志,宣传进步思想。开办平民学校和工友夜校,为贫穷的工人、市民补习文化。

  北京高师成立后,聘请了许多著名学者任教。李大钊在学校开设“史学思想史”等课程,宣传马克思主义,介绍进步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师大也是鲁迅先生任教时间最长的学校之一,他开设的“中国小说史略”等课程深受学生们的欢迎。还有许多专家学者在校任教,比较著名的有王烈、丁文江、王祖训、王桐龄、陶履恭、邓萃英、陈映璜、毛邦伟、钱玄同、马裕藻、马叙伦、白月恒、沈步洲、何炳松、蔡钟瀛、张贻惠、翁文灏、马寅初、黎锦熙、林砺儒、高步瀛、张贻侗、张耀翔等,其中许多人是从日本和欧美回国的留学生。

  1920年,学校在本科之上开办了教育研究科,学生修业两年可授予教育学士学位。1921年增设数学和化学两个研究科,修业两年亦授学士学位。1922年,第一批教育研究科学生16人毕业。被授予学士学位,此为该校授学位的开始。

  1923年,学校改为“国立北京师范大学”,范源廉为校长,主持修订了师范大学组织大纲。本科设教育、国文、英文、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九个系,另有体育、手工图画两个专修科。至此,北京高师已经成为学科门类较齐全,不仅能培养师范与中等学校师资及教育行政人员,而且能够培养各科专门学术人员的高等师范学校。

  1926年3月18日,北平学生抗议日本帝国主义炮袭大沽口炮台和日、英、美、法等八国的“最后通牒”,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北京师大与女师大两校积极参与,成为这一运动的主力军。段琪瑞执政府开枪镇压学生,北京师大学生范士融和女师大学生刘和珍、杨德群遇害。鲁迅先生为此撰写了题为《纪念刘和珍君》的著名文章。1927年4月,李大钊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同时遇害的还有北京师大学生、中共地下党员吴平地、谢伯俞和曾在女师大学习的张挹兰。

  1927年,北京的九所国立高等学校被安国军政府强令合并为一所京师大学校,师范大学是其中的师范部。1928年北伐军占领北京后,南京政府教育部将京师大学改为国立北平大学,师大又变成为北平大学中的第一师范学院。师范大学的师生们始终反对将学校并入他校,前后进行了多次的请愿、示威等活动,经过种种努力之后,1929年8月,教育部当局同意学校从北平大学中独立出来,重新成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任命李煜瀛为校长。

  1931年7月,北平师范大学又进行了一次大的改组,与北平大学中的第二师范学院合并(即原女子师大),定名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下设教育学院(教育系、体育系、实用艺术系)、文学院(国文系、外文系、历史系)、理学院(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地理系)及研究院(从事史学、文学、文字学、地学、哲学、教育学等学科研究工作)。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徐炳

  昶任校长。同年9月,“九・一八”事变爆发,全校师生积极投入抗日和反对蒋介石不抵抗主义的斗争。

  1935年12月,北平学界爆发了伟大的“一二・九”运动,北平师大学生是主力和中坚。北平师大国文系毕业生周小舟是这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是由师大学生首先提出并在师大举行成立大会,第一届队长也是师大学生。

  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日本侵略军占领北平,北平师范大学迁往西安,与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等学校组成“国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春,西安临时大学迁至汉中,并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北平师大为西北联大教育学院。同年8月,根据当时国民政府颁布的《战时教育实施方案》规定,西北联合大学教育学院改为师范学院,并于次年改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原北平师大校长李蒸任师范学院院长,院本部设在陕西城固文庙,又在校场坝辟地30余亩。1 940年,西北师院奉命迁往甘肃省兰州市,从1941年起老生在城固逐年毕业,新生在兰州招收,至1944年西北师范学院全部搬迁兰州,成为除陕西以外的大西北地区第一所国立高等学校。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春,学校师生陆续迁回北平,部分教师留在西北,充任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学院教师,支持了西北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学校定名为“国立北平师范学院”,仍在原校址办学,聘袁敦礼为院长。1946年10月,学校在北平开学上课,原日伪时期在学校校址上办学的师范学院的学生也并入学校内。1947年,河北省立师范专科学校也并入学校,全校已有12个系两个专修科,在校生1600多人。经过学校师生的多方争取,1948年11月,恢复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的校名。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2月27日,人民政府军管会正式接管师范大学。10月后,学校定名为北京师范大学。

  50年代初,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市体育专科学校、中国大学理学院、燕京大学教育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研究室和教育专修班以及辅仁大学先后并入师范大学,著名历史学家陈垣任校长。师大的规模有了较大发展,教师增至340余人,在校生达2300余人,校舍增加近一倍,原和平门外新华街旧址称南校,定阜大街辅仁大学校址称北校,并在海淀区北太平庄建新校舍,占地82万平方米。

  1954年起北京师范大学陆续迁至北太平庄新址后,厂甸原址主要用作和平门中学校址,旧房大部拆除;保留至今的主要为沿南新华街的图书馆(1922年建成,今为杏坛宾馆)、丁字楼(30年代建成的学生宿舍,今为宣武区校办企业管理中心)和丽泽楼(教学楼,今为住宅)。

  风雨历程中有道不完的历史,北京师范大学的成长过程结合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完美演绎了一场荡气回肠的历史剧。

  建筑班 向世人诉说时代印记

  如今,北京师范大学穿越一个多世纪,见证百年沧桑,刻画历史巨变,生命竟如此厚重。它所燃烧的激情,不仅仅在史书的字里行间里,其屹立在校园里的特色建筑也能形象的找到它的过去。

  1902-1923年间,北京师范大学在经历时代变迁的同时,校舍也陆续建成。大门面东,沿东西轴线两侧各布置3座2层砖木结构教学及实验楼,教学区的南北分设大操场、健身房、食堂、男生宿舍、女生宿舍、行政管理用房等。

  旧房大部分已经拆除,保留至今的为沿南新华街向北排列的丁字楼(今为宣武区校办企业管理中心)、图书馆(今为杏坛宾馆)、一层办公室(今为宣武区老教育工作者协会)、二层办公楼(原丽泽楼,今为住宅)、北宿舍楼、东宿舍楼。

  丁字楼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平面原呈“丁”字形(2002年改建后将西侧凸出部分拆除)坐西朝东,三层砖混结构,体现近代折衷主义风格。该楼体量高大为仿清宫殿式建筑,两侧歇山夹中间硬山式组合屋顶,青砖墙体。主立面东临南新华街,用屋顶形式的变化将立面划分成三部分,中间为五间硬山式建筑,灰筒瓦调大脊,带正吻、四垂兽、五小兽,南端开一烟囱。墙身每间以水刷石砖壁柱纵向分隔,贯通上下三层,每间开方窗二扇。两山做出墀头、铃铛滴水。两边的耳楼各三间,形制与主楼基本一致,与主楼屋顶相接,仅屋顶高度比主楼略低,并改为歇山式屋顶。一层立面无装饰,处理成建筑基座,二、三层圆形砖柱柱脚放在一层檐部,上承仿木檐椽。山面为三开间,以水刷石砖壁柱分隔,南侧有一出入口。西立面中部的凸出部分现已拆除,改建为三角山花式墙面,其余部分与东立面略同。

  图书馆建于1922年,系中国第一座高等师范教育图书馆,是由德国、丹麦、瑞士、美国四国建筑设计师联袂设计。建筑坐南朝北,平面呈方形,庄重沉稳,体现西洋古典主义风格。该楼地上三层,面阔五间,砖混结构,四坡尖顶,水泥机瓦屋面,青砖墙体,花岗岩块石基础。外面用突出的檐口和腰檐将建筑装饰成四层。入口位于北立面正中,由四个爱奥尼柱式构成三间门廊,前出四级台阶,上为檐壁和檐口,檐壁原刻有“图书馆”三字,顶部为弧形三角山花,中置牛眼装饰,两侧带一弧形三角窗。建筑的门廊、腰檐、檐口、壁柱、窗套等处均为花岗岩制作,雕刻精细。图书馆后部接出“t”字形四层平顶建筑,原为后添建的书库,现已翻建。

  办公室(一层办公室)坐北朝南,面阔五间,约建于清末民初,为砖木结构,灰砖墙,三角桁架两坡顶,水泥机瓦屋面。明间门前突出一门廊,四角有砖砌壁柱,上承三角山花,在壁柱间又附有尺度缩小的壁柱和拱券。此处现为宣武区老教育工作者协会、宣武区教育系统离退休老干部活动站,建筑保存较差,墙体多已改建。

  丽泽楼(二层办公楼)原为理学院教室,约建于民国早期,体现近代折衷主义风格。建筑坐北朝南,平面呈矩形,地上二层,砖木结构,三角桁架,五脊四坡,筒瓦屋面,灰砖清水墙,花岗岩块石基础。该楼南立面中部突出墙体,用冲天式方砖壁柱承托檐口的三角山花,山花内开方窗,两侧以短砖壁柱装饰。中部一层为人口,前出垂带踏跺二级,二层开半圆拱券窗。两边侧间每层各开四扇拱券窗;一层窗为平券形式,一、二层间置横向冰盘腰檐装饰;二层窗为半圆券形式,窗楣处以连续的弧形线脚装饰。屋顶檐口处以小砖砌出仿木檐椽效果。北立面每层各开九扇拱券窗,东、西立面每层各开三扇拱券窗,形式与南立面相同。楼内装修为石膏吊顶,木质楼梯、楼板,现状保存较差。

  宿舍楼北侧、东侧的宿舍楼均为建国以后改建的砖混结构,形制改动颇大,已难窥旧貌。

  北京师范大学的每一段记忆,都刻画在了校园的每一栋建筑上,他们形成了一道别致的风景,不仅散发着独特悠远的历史气息,而且体现着强烈的时代感。

  结束语

  北京师范大学的创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备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的中国人民对新文化、新知识的追求,体现了在苦难中觉醒的中华民族振兴教育、变革图强的愿望。其校舍的别具一格体现了民国早期的建筑特征,是东西方建筑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是北京近代史上重要的实物遗存,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校园建筑的陆续建立就像一本在延续的书,不断经历着、记载着、诉说着它所经历的历史风霜。

  
看了“关于建筑的职称论文发表范文”的人还看:

1.建筑职称论文发表范文

2.建筑评职称论文范文

3.建筑类职称论文范文(2)

4.工程职称论文格式范文

5.工程师职称论文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