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科学论文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1-12-02
初中生科学论文怎么写

  科学是关于发现发明创造实践的学问,是人类探索研究感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的总称。小编整理了初中生科学论文怎么写的方法,欢迎阅读!

  写初中生科学论文的方法

  1 科学论文的选题

  科学论文的选题一方面要选择本学科觅待解决的课题,另一方面要选择本学科处于前沿位置的课题。选题有大有小,有难有易。太大了,由于学力不足,无法深人;太小了轻而易举。写作时要确定科学论文的具体题目和论证角度,应该量力而行,实事求是。

  2 选题确定后,就要确定题目

  题目要求准确恰当、简明扼要、醒目规范、便于检索。

  常见的繁琐题名如:"关于饮用水中所含化学成分的快速分析方法的研究"。在这类题目中,像"关于"、"研究"等词汇如若舍之,并不影响表达。凡是论文,总包含有研究及关于什么方面的研究,所以上述题目便可精炼为:"饮用水化学成分的快速分析法"。这样一改,读起来觉得干净利落、简短明了。

  若简短题名不足以显示论文内容或反映出属于系列研究的性质,则可利用正、副标题的方法解决,以加副标题来补充说明特定的实验材料,方法及内容等信息,使标题成为既充实准确又不流于笼统和一般化。

  3 科学论文的准备

  确定科学论文的题目和论证角度后,就要做搜集材料的工作,尽可能了解前人对于这个问题已经发表过的意见以及取得的成果。汲取前人已有的经验,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新问题。在搜集有关材料的过程中,应该时刻以自己论题为中心去思考这些材料,区别其正确、错误,找出其论证不足与需要增补、发挥之处,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论文的观点。搜集材料的过程,就是调查研究、思考钻研、形成论点的过程。

  制定提纲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去检验每一个部分所占的地位,所起的作用,相互间是否有逻辑联系,每部分所占的篇幅与其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否相称,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是否恰当和谐,每一个字、每一句、每一段、每一部分是否都为全局所需要,是否丝丝 入扣,相互配合,都能为主题服务。

  4 科学论文的撰写

  科学论文提纲确定了,就要撰写初稿。原则上要简明扼要,指出问题,说明问题,分析问题。提纲只是预拟一个轮廓,不可能对每一细部都考虑周密完善。在写作时,顺着写作思路而作,对于论点、例证和论证步骤等等细部,很可能发现原来提纲中某些设想计划是不恰当的,就应该加以修改和调整;临时发现某些论点、例证和论证理由不确切,还应该重新查书、思考、斟酌和推敲,给予增补,使之完善。

  初稿写成以后,应再三修改,审查是否符合要求。

  一篇好的科学论文不光主题突出,论点鲜明,还应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要安排好结构,一般应遵循以下5个原则:

  一是围绕主题,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材料,根据需要,加以适当安排,使主题思想得到鲜明突出的表现。

  二是疏通思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就是说,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内部联系,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

  三是结构要完整而统一,符合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客观事物的发展必然经过开始、中间、结尾3个阶段,同样每篇文章也必然经过3个阶段。

  四是要层次分明,有条不紊。文章结构中最重要的是层次。层次就是文章中材料的次序。写文章时把所选材料分成若干部分,按照主题思想的需要,适当安排,分出轻重缓急,依次表达,前后连贯,充分而鲜明地把主题思想表达出来。

  五是要适合文章体裁。体裁不同,结构也不会完全相同。各种文体都有自己的结构特点。一般说来论说文是以事物的内部逻辑关系来安排结构层次,因此论说文以说理论证为主,同记叙文以“事”为主不同。

  5 科学论文撰写的格式

  摘要

  摘要是对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主要内容包括:

  1)该项研究工作的内容、目的及其重要性。

  2)所使用的实验方法。

  3)总结研究成果,突出作者的新见解。

  4)研究结论及其意义。

  关键词:包括叙词和自由词。

  1) 叙词--指收入《汉语主题词表》、《mesh》等词表中可用于标引文献主题概念的即经过规范化的词或词组。

  2) 自由词--反映该论文主题中新技术、新学科尚未被主题词表收录的新产生的名词术语或在叙词表中找不到的词。

  引言的主要内容

  1)简要说明研究工作的主要目的、范围,即为什么写这篇论文和要解决什么问题。

  2)前人在本课题相关领域内所做的工作和尚存的知识空白,即作简要的历史回顾和现在国内外情况的横向比较。

  3)研究的理论基础、技术路线、实验方法和手段,以及选择特定研究方法的理由。

  4)预期研究结果及其意义。

  引言的写作要求

  (l)引言应言简意赅,内容不得繁琐,文字不可冗长,应能对读者产生吸引力。学术论文的引言根据论文篇幅的大小和内容的多少而定,一般为200~600字,短则可不足100字,长则可达1000字左右。

  (2)比较短的论文可不单列“引言”一节,在论文正文前只写一小段文字即可起到引言的效用。

  (3)引言不可与摘要雷同,不要写成摘要的注释。一般教科书中有的知识,在引言中不必赘述。

  (4)学位论文为了需要反映出作者确已掌握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开阔的科研视野,对研究方案作了充分论证,因此,有关于历史回顾和前人工作的综合评述,以及理论分析等,则可将引言单独写成一章,用足够的文字详细加以叙述。

  (5)引言的目的应是向读者提供足够的背景知识,不要给读者悬念。作者在引言里不必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或自己的能力过于表示谦意,但也不能自吹自擂,抬高自己,贬低别人。

  正文

  科学论文是用论据经过论证证明论点而表述科研成果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以下部分或内容:调查对象、基本原理、实验和观测方法、仪器设备、材料原料。实验和观测结果、计算方法和编程原理、数据资料、经过加工整理的图表、形成的论点和导出的结论等。

  正文可分作几个段落来写,每个段落需列什么样的标题,没有固定的格式,但大体上可以有以下几个部分(以试验研究报告类论文为例)。

  1)理论分析。包括论证的理论依据,对所作的假设及其合理性的阐述,对分析方法的说明。其要点是,假说、前提条件、分析的对象、适用的理论、分析的方法、计算的过程等。写作时应注意区别哪些是已知的(前人已有的),哪些是作者首次提出来的,哪些是经过作者改进的,须交待清楚。

  2)实验材料和方法。材料的表达主要始对材料的来源、性质和数量,以及材料的选取和处理等事项的阐述。方法的表达主要指对实验的仪器、设备,以及实验条件和测试方法等事项的阐述。写作要点是:实验对象,实验材料的名称、来源、性质、数量、选取方法和处理方法,实验自的,使用的仪器、设备(包括型号、名称、量测范围和精度等),实验及测定的方法和过程,出现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等。材料和方法的阐述必须具体,真实。如果是采用前人的,只需注明出处;如果是改进前人的,则要交待改进之处;如果是自己提出的,则应详细说明,必要时可用示意图、方框图或照片图等配合表述。由于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必须接受检验,介绍清楚这些内容,目的在于使别人能够重复操作。

  3)实验结果及其分析。这是论文的价值所在,是论文的关键部分。它包括给出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定量或定性的分析。写作要点是:以绘图和(或)列表(必要时)等手段整理实验结果,通过数理统计和误差分析说明结果的可靠性、再现性和普遍性,进行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的比较,说明结果的适用对象和范围,分析不符合预见的现象和数据,检验理论分析的正确性等。给出实验结果时应尽量避免把所有数据和盘托出,而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并采用合适的表达形式如插图或表格等。在整理数据时,不能只选取符合自己预料的,而随意舍去与自己料想不符或相反的数据。有些结果异常,尽管无法解释,也不要轻易舍去,可以加以说明;只有找到确凿证据足以说明它们确属错误之后才能剔除。结果分析时,必须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出发,以理论为基础,以事实为依据,认真、仔细地推敲结果,既要肯定结果的可信度和再现性,又要进行误差分析,并与理论结果做比较(相反,如果论题产生的是理论结果,则应由试验结果来验证),说明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要切中要害,不能空泛议论。要压缩或删除那些众所周知的一般性道理的叙述,省略那些不必要的中间步骤或推导过程,突出精华部分。此外,对实验过程中发现的实验设计、实验方案或执行方法方面的某些不足或错误,也应说明,以供读者借鉴。

  4)结果的讨论。对结果进行讨论,目的在于阐述结果的意义,说明与前人所得结果不同的原因,根据研究结果继续阐发作者自己的见解。  写作要点是:解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说明成果的意义,指出自己的成果与前人研究成果或观点的异同,讨论尚未定论之处和相反的结果,提出研究的方向和问题。最主要的是突出新发现、新发明,说明研究结果的必然性或偶然性。  论文正文的写作必须做到实事求是、客观真切、准确完备。合乎逻辑、层次分明、简练可读。

  具体要求有如下几点:

  (1)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2)事实准确,数据准确,计算准确,语言准确;

  (3)内容丰富,文字简练,避免重复、繁琐;

  (4)条理清楚,逻辑性强,表达形式与内容相适应;

  (5)不泄密,对需保密的资料应作技术处理。

  正文写作时主要注意下述2点:

  (l)抓住基本观点。正文部分乃至整篇论文总是以作者的基本观点为轴线,要用材料(事实或数据)说明观点,形成材料与观点的统一。观点不是作者头脑里固有的或主观臆造的,正确的观点来自客观实际,来自对反映客观事物特征的材料的归纳、概括和总结。在基本观点上,对新发现的问题要详尽分析和阐述,若不能深入,也要严密论证,否则得不出正确的、有价值的结论,说服不了读者,更不会为读者所接受;而对一般性的问题只需作简明扼要的叙述,对与基本观点不相干的问题则完全不要费笔墨,哪怕只有一句一字。

  (2)注重准确性,即科学性。对科学技术论文特别强调科学性,要贯串在论文的始终,正文部分对科学性的要求则更加突出。写作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绝不能弄虚作假,也不能粗心大意。数据的采集、记录、整理、表达等都不应出现技术性错误。叙述事实,介绍情况,分析、论证和讨论问题时,遣词造句要准确,力求避免含混不清,模棱两可,词不达意。给出的式子、数据、图表,以及文字、符号等都要准确无误,不能出现任何细小的疏漏。

  结论

  科学论文一般在正文后面要有结论。结论是实验、观测结果和理论分析的逻辑发展,是将实验、观测得到的数据、结果,经过判断、推理、归纳等逻辑分析过程而得到的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整篇论文的总论点。读者阅读论文的习惯一般是首先看题名,其次是看摘要,再次看结论,读完结论后才考虑这篇论文是否有阅读价值,决定是否看全文。结论既是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重要内容,又是文献工作者作摘要的重要依据,因此,写好论文的结论很重要。结论的内容主要包括: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得出了什么规律,解决了什么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对前人的研究成果作了哪些补充、修改和证实,有什么创新;本文研究的领域内还有哪些尚待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关键。

  对结论部分写作的要求是:

  1)应做到准确、完整、明确、精练。结论要有事实、有根据,用语斩钉截铁,数据准确可靠,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

  2)在判断、推理时不能离开实验、观测结果,不作无根据或不合逻辑的推理和结论。

  3)结论不是实验、观测结果的再现,也不是文中各段的小结的简单重复。

  4)对成果的评价应公允,恰如其分,不可自鸣得意。证据不足时不要轻率否定或批评别人的结论,更不能借故贬低别人。

  5)写作结论应十分慎重,如果研究虽然有创新但不足以得出结论的话,宁肯不写也不妄下结论,可以根据实验、观测结果进行一些讨论。

  11参考文献

  在科学论文中,凡是引用前人(包括作者自己过去)已发表的文献中的观点、数据和材料等,都要对它们在文中出现的地方予以标明,并在文未(致谢段之后)列出参考文献表。这项工作叫做参考文献著录。

  参考文献著录的目的与作用

  对于一篇完整的论文,参考文献著录是不可缺少的。归纳起来,参考文献著录的目的与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1)录参考文献可以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和论文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也反映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

  2)录参考文献能方便地把论文作者的成果与前人的成果区别开来。论文报道的研究成果虽然是论文作者自己的,但在阐述和论证过程中免不了要引用前人的成果,包括观点、方法、数据和其他资料,若对引用部分加以标注,则他人的成果将表示得十分清楚。这不仅表明了论文作者对他人劳动的尊重,而且也免除了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的嫌疑。

  3)著录参考文献能起索引作用。读者通过著录的参考文献,可方便地检索和查找有关图书资料,以对该论文中的引文有更详尽的了解。

  4)著录参考文献有利于节省论文篇幅。

  5)著录参考文献有助于科学情报人员进行情报研究和文献计量学研究。

  参考文献著录的原则:

  1) 只著录最必要、最新的文献。

  2) 一般只著录公开发表的文献。

  3) 采用标准化的著录格式。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初中生科学论文

  初中生科学论文

  科学论的转向:科学哲学的新发展

  由逻辑实证主义者所创立的科学哲学最初是基于“科学逻辑”的定位来探讨科学知识的构成、辩护方式及界限等问题,而库恩改变了整个科学哲学的面貌。后来者正是沿着库恩开创的进路,一改以往对科学进行元层次研究的传统,转而从不同的维度来考察科学,从而开辟了一系列新的研究领域或方向,如科学的社会研究、科学的文化研究、科学的政治学研究和科学的人类学研究等。其实,这些新的研究领域或方向目前均可囊括在“科学论”(science studies)的标题之下。更值得注意的是,科学论的“后学科”视角和“描述性”立场不仅有助于弥补传统科学哲学研究思路的局限,而且为整个科学哲学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一、“正统”科学哲学的转向

  传统科学哲学的研究任务在于搞清科学的本质、科学知识的起点、发展动力及其进程、科学知识真伪的判断标准等问题。对此,我们看到,传统科学哲学的实际工作基本局限在认识论和方法论领域内,其主题是研究各门科学的程序和结构以及科学解释的逻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逻辑实证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及其以前的科学哲学通常被看作是“正统的”科学哲学,而库恩、费耶阿本德等历史主义则被看作是“非正统的”。

  不过,如果经过一番仔细考察,我们就会发现,这种所谓“正统的”科学哲学,要么是静态地、非历史地研究科学,认为“科学的特征就是理论和数据间的形式关系”,要么是从内部以及规范性的理性视角给出了一种规范性的概念,即“科学是一种规范的行为”,并由此得出“表象主义”(representationalist)的科学观。换言之,那种所谓的“正统的”科学哲学,“无非就是一种把科学及科学活动理解为非社会的、非人类活动的‘既有观念’——副实证主义的、甚至是机械论的图景:科学自己决定自己的逻辑与发展,决定自己的价值与目标。”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趋社会化和政治化,人们逐渐意识到了这种“正统的”科学哲学认识的局限性,即科学并不能被简单地视为一种理性知识。科学活动说到底是一项社会的公共性事业,它始终无法脱离社会文化情境,若是按照传统科学哲学家的理想,完全排除社会、历史和心理等因素,纯粹用逻辑和理性将科学哲学建构成类似物理学那样的精密学科,显然是不可能的。此外,由于科学本身的发展以及新的科学哲学流派提出的挑战,科学哲学被分割为不同问题的哲学,传统普遍主义的元方法论的缺陷也由此暴露无遗,并最终导致了元方法论的失败。实践表明,“正统的”元方法论并没有达到其预期的效果。实际上,不论是逻辑实证主义的“证实原则”还是波普尔的“证伪原则”,它们都没有真正实现对科学的划界。这不仅仅是因为它们有各种各样的理论缺陷,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太过理想化,与事实不符。正是在这样的进路之下,传统科学哲学观及其方法论遭到了当代科学哲学家的强烈质疑,学者们进而探求研究科学的新进路。

  二、科学论的重组与超越

  大科学的特点之一就在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日趋社会化和政治化,传统科学哲学之所以成问题就在于它无视这一显著的特征。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如何将认识因素和社会文化等因素密切联系起来成为科学哲学的主要课题。在这方面,托马斯·库恩无疑是先驱者。

  在《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一书中,库恩提出了其革命性的思想:“我们都关心获得科学知识的动态过程,更甚于关心科学产品的逻辑结构”,从理性角度把“发现的情境”(context of discovery)与“辩护的情境”(contextof justification)分离开来是不恰当的,“发现”与“辩护”之间应该没有鸿沟。科学知识的生成和辩护实际上都是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的。离开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去抽象地谈论知识,这样的做法已经过时。与传统科学哲学致力于科学的逻辑分析不同,库恩对科学知识的研究不再局限于科学的逻辑和经验基础,而是致力于对科学发展动态模式的研究。这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关注科学的历程,更要关注对科学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大制约作用的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等非理性因素,并通过这些因素来呈现“科学当时的完整历史”,从而解释科学的本质和特征,这即是库恩所主张的“解释学转向”(hermeneutlcs)。这样,不仅传统科学哲学元方法论的思维方式被库恩抛弃了,而且科学史和科学哲学这个全新的跨学科领域也在这里应运而生。在hps中,科学哲学的工作必须充分倾听历史并与其紧密结合,而不是对科学进行非历史的逻辑重构。

  库恩“解释学转向”可归结为一种“情境化”策略。这一点很重要,因为70年代前后,几乎每个科学社会研究者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库恩的直接影响,“库恩的功绩在于给以地方性的方式来思考科学实践留出了空间,……他深深地影响了后续者对科学、技术的思考方式。”因而,在库恩“解释学转向”之后,社会理论领域也在酝酿着一场认识论的革命。最终,兴起于70年代的欧洲纲领取代了美国传统或默顿纲领,科学的社会研究从“科学体制社会学”走向了“科学知识社会学”,被称为“社会研究的转向”。这种“转向”的实质是要进一步推进库恩的“解释学转向”,彻底实现科学的情境化和地方化,其特点在于从规范走向描述,并通过情境化策略来重构或解决科学哲学的传统难题(如归纳问题、科学划界问题等)。在他们看来,只有通过情境化,才能有效地把知识的内容与其社会、文化形式结合起来,才能把被默顿学派黑箱化了的“认识内容”重新解救出来。

  因此,我们看到,经过库恩的“解释学转向”与“社会研究的转向”,科学哲学通过分化与重组彻底改变了自身“科学逻辑”的定位。并由此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理论视角—科学论。事实上,这种“科学论”正是一种汲取科学哲学、科学史、科学社会学转向的研究成果的“三位一体”式的新的研究进路。

  可以说,在库恩之后,科学论有两条主要的研究进路:一是科学的社会研究(social smdief science);二是

  科学的 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 of science,简称css)。这两者的交织呈现了科学论独特的研究趋向。科学的 社会研究的最新进展主要体现在科学知识社会学(ssk)中。在70年代,以巴恩斯、布鲁尔为代表的爱丁堡学派从库恩、费耶阿本德等人的相对主义认识论立场中汲取灵感,主张“把社会历史的方法 应用到现代科学进步的重要事件中,以便对这些事件的广泛的社会、文化和 政治背景有特别丰富的记载。”到80年代中期,ssk的内部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法国,以卡龙、拉图尔为代表的“巴黎学派”利用有关民族方法论、反身性和行动者 网络的研究,对ssk“强纲领”、宏观知识社会学的说明模式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大多数所谓的科学的社会研究主要是社会外在论者的研究,甚至是社会学科学主义的变种,它们并没有重视科学知识自身的情况。

  1992年,皮克林在《作为 实践和文化的科学》中再一次把“反思性”问题提到了首位,把“社会”看作实践与文化“反思”的对象,而不再是终极的、无批判的实在。随着一种新的“反思性研究”的崛起,科学的社会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劳斯就把这种新的“反思性研究”定位为“科学的文化研究”。我们看到,css抵制任何用特权的话语方式来实现科学的殖民化,它在认识论和社会研究方法上都贯彻了反实在论与相对主义的立场。可以说,css实际上就是把科学看作是文化群系(formations),认为我们对科学的考察,其实是科学对自身的文化意识,包括自身的认识论意义、政治关系的反思。因而,其研究者的典型做法是“在历史特定性和本土化的物质 环境中揭示[科学知识】意义的产生或呈现。

  我们知道,新近科学论的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库恩所开辟的将科学 哲学、科学史、科学社会学相结合的研究进路。然而,从学理上说,这种科学论的方法论立场还可追溯到维特根斯坦后期所创立的新型哲学。在后期代表作《哲学研究》(1953)中,维氏完全放弃了前期那种视逻辑分析为哲学主要任务的本质主义的哲学观,抛弃了用逻辑分析的手段建构世界和命题的逻辑结构的理想,转而考察日常 语言的用法,并提出了“语言游戏”、“生活形式”、“家族相似性”等核心概念,进而主张“哲学不应以任何方式干涉语言的实际使用;它最终只能是对语言的实际使用进行描述”。事实上,维氏利用这些概念重构了一种具有批判色彩的新哲学。在这里,“本质”概念为“家族相似性”概念所取代,传统的世界观与认识论规范为精心地描述特定的“生活形式”与“语言游戏”所取代。

  尽管对维特根斯坦后期反本质主义的思想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维氏所创立的这种只对过程作具体的描述而不想给出一般解释的新型哲学,超越了传统科学哲学的基础主义及规范化的研究进路,这无疑动摇了传统的科学哲学观,并给现代科学哲学的思维方式带来了关键性的变革。或许更重要的是,这种新哲学的真正遗产不在于某些确定的结论,而在于对问题的一种求解方式和对时代的批判精神。这就为当今哲学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当今几乎所有的文化 热点问题,包括一体化与多元主义、局域性与普遍有效性的科学等问题都能得到妥帖的讨论与处理。可以说,维特根斯坦后期所建立的这个研究平台意味着哲学的自我转变,而这种转变与库恩“解释学转向”相互融合,共同为科学论的转向提供了理论支持。

  三、科学论:描述的抑或规范的?

  可以说,库恩是科学哲学 发展进程中的分水岭,他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科学哲学的“科学的逻辑”的定位,进而使“说明的”科学哲学进入到了“解释学”的科学论阶段。后续科学论者沿着库恩开创的研究进路,一改以往对科学进行元层次研究的传统,开始从哲学、历史学、社会学、 心理学和政治学等不同的维度来考察科学,“这里有一种自然的趋势,即每一个研究领域都试图从独特的学科视角来考察科学,并详细说明其在本学科领域中的显见的主要特征。”需要注意的是,在考察科学活动时,尽管这些学科各自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进路,但要在它们之间截然地划分边界已经不可能了,因为这些学科兼容并蓄地存在着互动关系。也就是说,科学论决不是各个学科的简单集合,而是一种研究理念的转变。

  其实,“科学论”与其说是一个多学科、跨学科甚至是交叉学科的研究领域,不如说是一个“后学科”(或“超学科”)的研究领域。它不仅是一个试图打破学科边界的概念,而且它的研究始终试图消除各学科之间的门户。再进一步说,科学论也不是一种固定的方法论和单一的视角,因为它常常是涉及 哲学、历史学、 社会学,甚至是 文化学、 政治学、修辞学、人类学等更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因而我们可以看到,科学论对科学的考察是哲学的、史学的、社会学的、人类学的,甚至还是政治学的,它更详细地解释了跨学科间的交叉讨论。

  不可否认,“科学论”是建立在反学科建制化的基础上的,并具有反思性,因而人们很难一下子就把握住这个领域的特性。美国人类学家赫斯就曾表明:“我还很好地记得,我自己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刚进入这个领域时就感到这个领域对于新来者来说是非常混乱的,它甚至连一个统一的名称都没有。”不过,只要把握住了科学论的“后学科”视角,我们就不难发现,尽管科学论的研究进路与传统科学哲学的方法论之间具有较大的争议,即考察科学知识的外部视点与内部视点之争、描述性方法与规范性方法之争,但与传统科学哲学相比,“新近科学论提供了一系列概念性的工具,以更加复杂的方式来思考科学以及技术的专业知识。”

  在方法论上,科学论并没有不简单地追随传统哲学从内部展开的对科学知识进行规范性研究的目的及方法论立场,然后听之任之。相反,它把自己定位于与传统哲学发生冲突的竞争位置上,甚至感到有责任明确否定为规范 计划提供基础的传统哲学的论题。正是通过这一否定性的举措,新近科学论者接受了一个明确的哲学任务,即科学论的方法论立场要超越传统规范化研究的束缚。事实上,这是进一步张扬了维氏后期那种只对过程作具体描述而不想给出规范性解释的“描述性”立场。总之,科学论认为,科学认识活动并没有绝对不变、普遍有效的规范;哲学家不应该发号施令要认识者或科学家遵循这样或那样的规范,而应当从一种非评价性的视角,把自己局限在科学 实践的实际情况中,忠实地描述历史上和现实中的认识活动过程,描述和解释人们实际上相信了什么,而不是阐明人们应该相信的事物的结构。

  四、结语

  不可否认,后库恩时代的科学论在方法论上引发了哲学界的担忧:科学论还算得上是一种哲学吗?一种纯描述而不具有规范意义的理论是否会像罗蒂那样宣告了哲学的终结呢?即便它仍称得上是哲学,它对于现实的科学事业来说又能起什么样作用呢?无论其动机如何,这样的担忧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要不然,诸如科学论这样的新生事物将永远被排斥在哲学的大门之外。

  从逻辑 经验主义肇始的科学哲学逐渐走向与各种编史理论武装起来的科学史的相互融合,再走向成熟的科学社会学以及以“后现代”理论为核心的科学批判,科学论的转向随之出现。从科学哲学的 发展和科学论自身的情况来看,我们认为,科学论是科学哲学自我分化与重组的结果。当今科学哲学已被划分为不同问题的哲学,哲学家已经无法像传统研究那样可以找到某种奠基性的普遍方法,或者说是元方法。事实上,正是由于元方法论的失败,科学论才应运而生。它扬弃了为普遍性科学寻求统一基础、方法与边界的努力,转而选择具体地考察并呈现各门科学的具体构成和有效性的研究进路。

  循此进路。我们就发现,新近科学论是“一个有活力的理智领域,它充满着新奇的研究和观念”。进一步说,正是由于新近科学论以不同的立场看待科学,对“科学是什么?”的回答从潜在的预设变成了经验现象的明确表述。科学的社会研究、文化研究、人类学研究甚至是政治学研究,对于科学哲学来说无疑是一种补充和拓展,使我们对科学的理解从一元走向多元,从一维走向多维。从片面走向全面,从表层走向深层,进而丰富和深化了我们的认识论。

  需要明确的是,尽管科学论的“描述性”立场似乎是趋向“非哲学化”的,但这种“非哲学化”并非是要把哲学取消,而是想终结哲学原有的使命,并赋予其新的更艰巨的使命,并且以前所未有的角度和一种新的方式,对原有的哲学问题加以重新解释或提出一些新的问题。此外,科学论的转向还拓展了科学知识的研究主题,开辟了研究科学的新进路,深化了我们对科学知识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它给我们提出了新一轮的问题:如何看待科学论外部视点和描述性立场?如何看待新近科学论相对论的倾向?等等。事实上,科学论的研究风格、学术理念、对传统科学哲学的批判性及其相对论倾向,也正是持传统科学观的众多学者抵制它的一个主要原因,因而,如何避免其滑向极端的相对论或许是科学论下一步必须回答的问题,这样才能使科学论走得更远。而不至于被排斥在科学哲学的大门之外。可以说,当我们思考并试图回答这些新问题的时候,我们必定会发现科学哲学的新特征和新趋势,而这些新趋势必定会进一步丰富和拓展科学哲学的研究视野,为科学哲学的发展开辟一番新天地。

  
看了“初中生科学论文怎么写”的人还看:

1.中学生科学论文范文3篇

2.初中生科学论文范文

3.初中科学论文范文格式

4.3000字初中生科学论文范文

5.初中科学小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