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政治论文2500字

发布时间:2021-10-09
形式政治论文2500字

  政治是人类群体生活中可欲的价值,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有重大影响和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形式政治论文2500字,希望你们喜欢。

  形式政治论文2500字篇一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创新之浅见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11-0037-03

  摘要: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及收入分配形式的多样化,导致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多样化着手,论述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创新的客观必然性,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创新的方法及收到的明显成效,并提出了继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有机统一的新途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形式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创新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通过有效的教育实践活动,使客体获得理论化、系统化的意识形态体系的过程。换句话说,就是通过行之有效的形式使客体接受主体赋予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思想政治教育从诞生之日起,不仅它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它的形式也应随着形势和任务的不同而创新。近几年来,各局院、控股公司紧紧围绕产业经济发展与和谐建设两大主题,通过探索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形式,加强和改进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了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使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

  1 传统的思想教育形式难以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需要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及收入分配形式的多样化,导致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多样化,各种文化、思想相互激荡,相互碰撞,传统的思想教育方法难以解决职工思想认识上的矛盾和问题,必须对思想教育的形式进行创新。

  1.1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是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不仅具有丰富内容,而且具有灵活多样的形式。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我党长期形成和创建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对于激发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应当看到,在思想教育领域,历史的教训和现实的惩罚是,我们把带有一定时代指令性的单项灌输式的照本宣科奉为万能的模式,总是千人一面,千人一腔。因为忽视了社会在变,时代在变,人在变的现实,其结果是把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枯燥无味,让人产生了逆反心理,使思想政治工作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实践证明,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丰富的精神世界领域里,那种固守于一种框架、一种模式的简单的灌输式教育形式已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在中国冶金地质这个大舞台上,地勘单位管理体制、运行模式和职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的前提下,如果仍然沿袭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思想政治工作就会失去生命力和感召力,应当对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进行创新。

  1.2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只有借助灵活多样的形式才能有效发挥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教育形式不能是一种颜色,一种声音,一种光度,一种风格。应当探索思想教育的多维化、广角镜、全方位与独特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个性独特,行之有效。通过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达到“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目的。通过思想教育,使广大职工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有一种共同的精神:忠诚祖国、忠诚党、忠诚社会主义事业;有一种共同的责任:献身冶金地质事业;有一个共同的追求:实现冶金地质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形式是内容的载体,是根据教育内容和对象来确定的。在冶金地质系统,我们面对的教育客体是有知识、有思想、有一定实践经验和鉴别能力的职工。在国内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条件下,要使广大职工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事业发展的需要,成为一名“四有”职工,就必须赋予教育内容以新的形式,既能适应职工心理特点和思想变化的基本规律,又能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万众一心地为实现冶金地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做强做大主业、打造企业品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发挥聪明才智。

  1.3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实践性生成过程也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必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实践性生成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完善。这也决定了教育形式必须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并通过行之有效的形式促进内容的升华和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还取决于教育客体生活环境、产业发展环境、作业场所和施工任务的不同。这些不同决定了教育对象的心理变化和认识问题的思路和态度的不同。面对不同的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应当是紧密联系实际的、发展的、并且是不断创新的过程。换句话说,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动态变化决定着教育方法和教育形式的变化。企业应当围绕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联系本单位、本部门实际,遵循职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结合职工思想认识发展变化的阶段性特点,确定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把握时代脉搏,正确引导客体,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通过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方法,自觉服务经济建设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地勘单位中的独特作用。

  2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探索与实践

  近几年来,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我局坚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发挥功能的工作思路,探索创新和实践了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收到了明显成效。

  2.1 亲情式:思想政治工作要改变简单、生硬、呆板式的说教套路,善于挖掘和激发职工人性中最易激活的亲情关系,通过亲情式互动,起到其他教育形式难以起到的作用。亲情式是以重大活动为载体,利用亲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两年来,在“百日安全无事故”活动中,我局党委在工勘、地矿一线职工家属中开展了“百日安全职工家属亲情互动活动”。局组成行动小组,先到分公司职工家属中现场采访,摄制成短片,再选出一线职工家属代表和行动小组一起到工地播放,将短片和亲人撰写的一份份安全嘱语传送到一线职工手中。当这些远离亲人、奋战在异地他乡的地勘人从银屏上看到父母、妻子、儿女思念祝福和叮咛的镜头、从行动小组人员手中接过亲人的安全嘱语时,一个个热泪盈眶,殷殷嘱语变成了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自觉行动。之后,行动小组再将野外现场活动镜头到家属中回放。这种亲情式教育不仅提高了野外职工的安全意识,推动了安全生产,而且活动的意义远远超出活动的概念和安全的范畴,铁骨柔情的一线职工和深明大义的职工家属的真挚与朴实、心胸与境界深深地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位工作人员,使思想教育升华成一次情的接力、爱的传递,大大激发了一线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促进了生产经营任务的完成。   2.2 文娱式:探索在文艺表演中展示企业形象、宣传企业文化的途径,使职工在愉悦的心境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为了聚合局党委的重大决策尽快贯彻到一线职工之中,我局多次组织了巡回演出(讲)活动,将活动内容编导成文艺节目,把群体和个人的事迹写成演讲稿,演出时穿插进行决策知识互动问答。巡回演出(讲)遍及四个省区,行程八千余里,辗转野外工地、各分院、分公司和基地,收效显著。一次次文娱式教育,一次次激动的热泪,一次次振奋的激情,一次次被感染的同行和业主……不仅使职工受到一次很好的思想教育,也是一次重大决策的宣传贯彻、企业形象的宣传和企业品牌的扩展。内蒙古乌审旗世林化工项目业主在观看我局演出后动情地说:“你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几个节目,而是把你们的企业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体现了你们单位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理念,带来的精神力量是无穷的……”

  2.3 自教式: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以大型活动为依托,引导职工进行自我教育,推进活动开展。例如,配合实施科技兴局、人才强企战略实施,发挥青年职工在实现经济发展中的突击队作用,组织青年开展精英讲坛、才艺展示活动,由青年团自己组织专题论坛活动,现场展示才艺,成为团组织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服务企业、服务生产经营的一个好形式。青年围绕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尽快成长成才等共性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展示自我才艺。这两项活动给青年职工提供了一个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激发了青年的求知热情,通过讲学习、讲工作、讲收获、献才艺,增强了工作责任心,提高了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焕发了他们为冶金地质发展建言献策的天性,调动了他们开拓进取的积极性。

  2.4 电子式: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利用现代网路媒体快捷、新颖、职工易于接受的特点,达到其他教育手段难以收到的效果。我局围绕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月活动这个专题,在副处级以上干部中广泛开展了电子式互动教育交流活动,教育效果明显。此前,党委下发文件进行布置,局纪委在全局副处级以上干部中进行廉政短信征集活动,对征集到的63条短信进行评比后,局纪委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平台,每月给全局副处级以上干部发送两条廉政短信,使领导干部努力进入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的境界。“局纪委的廉政短信就像贤内助一样及时给我提醒,让我做到警钟长鸣。”这个副处级干部的形象比喻,道出了受教育者的心声。

  2.5 引导式:通过举办群众性的评比表彰活动,达到职工自我教育的目的,营造比学赶帮的氛围。我局连续十六年开展的“十大优秀青年”评比表彰活动,就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有效途径。通过全体青年投票选举,大会隆重表彰,与青年代表现场交流互动,引导激励作用十分明显。现在,这些被表彰的青年有的走上局级领导、产业公司领导岗位,有的成为生产经营和技术骨干。这种引导式教育大大激发了青年干事创业的激情,形成了持续的竞赛氛围。2005年以来,我局离退休管理中心在离退休人员中开展的“三自四好”先进个人群众性评选活动(三自:坚持自我教育、坚持自我管理、坚持自我服务。四好:在党内做一个好党员、在社会做一个好公民、在单位树立一个好形象、在家中做一名好家长)。旨在引导和鼓励离退休老同志永葆革命本色,做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思想常新、政治坚定、理想永存。“三自四好”群众性评选活动,激发了老同志的热情,改变了他们的精神面貌,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环境。三年来,没有发生一次大的越级上访事件,长期形成的问题多、意见多、告状多的“三多”局面得以改变。

  3 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创新的启示与思考

  我局紧贴实际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探索和实践,对于加强和改进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培育了干部职工的干事创业精神,促进了事业发展,给人以启示与思考。   3.1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创新要致力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创新:一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全局上、战略上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重点实现“四个拓展”,即由单向性向多向性拓展、由偏重灌输向注重渗透拓展、由居高临下向深入基层拓展、由单一层次向多层次、多侧面拓展。二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干部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探索新形式,拓展新渠道,努力实现“全方位育人”,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技术教育、系统教育与专题教育、理论武装与育人实践、形势政策教育与法纪厂规教育结合起来,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职工,用优秀的企业文化凝聚职工。三是积极探索各种思想性、实践性、趣味性相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方式,营造健康向上、高品位、高格调的企业文化氛围,培育企业精神、创新精神和进取精神。四是积极探索和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创新的长效机制,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促进创新创业相结合,与打造企业品牌相结合,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结合,让职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知识、长才干、作贡献,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五是正确处理加强和改进、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使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在加强的基础上改进,在继承的前提下创新。

  3.2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创新要致力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创新: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理服人。这个道理说明,除了教育内容本身的正确,还有一个方式方法问题,怎样教育的问题。职工对事物的本来面貌,对一般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都有基本的判断能力。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坚持五个注重,注重民主原则和疏导方针,讲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耐心细致,潜移默化,力戒空洞说教和简单粗暴。注重集体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和提升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既注重会议教育,又重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专题教育;既注重讲道理,又注重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注重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企业日常管理之中,使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紧密结合起来,有效引导职工的思想和行为。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职工、贴近生活的原则,使思想政治教育更贴近地勘实际,更具时效性、针对性,真正做到思想政治教育进项目、进机台、进班组。信息网络的发展,使思想教育的方式、手段、条件、效果发生了全新的变化。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块新阵地,运用网路教育这一新手段,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网站或网页,不断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3.3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创新,要注重培养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型人才:①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创新应注重培养人才、重用人才,尤其要建设好一支富有创新精神和懂得现代管理与网络技术的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在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员素质上下功夫。②抓选拔培养,要采取切实措施,建立有效的激励和保障机制,举贤选能,把有敬业精神和较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重点加以培养,并通过各种渠道,使他们尽快脱颖而出,选拔充实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来;③各级党组织、党群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保证他们应有的待遇,解决他们的职称,树立他们的威信,提高他们的地位。

  3.4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创新,要不断创造、总结和推广新经验:在新形势下要不断创造、总结和推广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形式创新的新经验。①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要实现从传统教育方式管理向现代教育方式管理的转变。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责任制管理机制,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决策、管理权力、管理运作、管理方法、管理责任、管理利益一体化。要学习和借鉴优秀企业先进的经验和方法,把民主性教育管理与制度性教育管理、自觉性管理与他律性管理有机统一起来。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创新要按照工程管理的办法来抓。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可以借鉴工程施工的科学程序与办法来抓,近几年一些单位创造的“思想教育建设工程”、“兴业工程”等,就是很好的范例。③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创新应实行责任制。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创新是精神文明建设十分重要的内容,必须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抓好落实,这就首先要求责任到位。在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应把创新形式的各个环节落实到每一个单位和部门,实现有效推进。

  总之,新形势下地勘单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尽快走出传统模式封闭的象牙塔,积极探索内容与形式有机统一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感染力。同时,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创新也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需要付出百倍的努力和辛勤的工作。只要我们不断分析出现的新情况,及时总结和探索新方法,就一定会开创冶金地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形式政治论文2500字

  形式政治论文2500字篇二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 内容 提要】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 和评论这两位 哲学 家在这个 问题 上观点的异同,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 影响 。

  【关键词】生活形式/生活世界/维特根斯坦/胡塞尔/现象学

  【正文】

  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和胡塞尔的“生活世界”这两个概念,与现实生活有相当密切的 联系,受到国内外哲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着重阐述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同时把它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最后还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看法。

  “生活形式”(lebensform)是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与“ 语言游戏”这个概念紧密相连。在前期著作中,“逻辑形式”这个概念占有重要地位。在他看来,语言之所以能够表现实在,正是因为语言和实在具有共同的逻辑形式。到了后期,生活形式这个概念取代了逻辑形式这个概念的地位,因为此时维特根斯坦已不认为语言和实在具有共同的逻辑形式,转而强调语言是生活形式的一部分。

  在提出“生活形式”这个概念之前,维特根斯坦还使用过“世界”(welt)、“世界图景”(weltbild)、“世界观”(weltanschauung)以及“ 环境”(umgebuug)这几个概念,它们与“生活形式”这个概念或多或少地相似。

  在《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喜欢用“世界”一词。他在该书开头部分侧重于从本体论角度说明世界与事实的关系:“世界是所有发生的事情。”[1](p189)“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非事物的总和。”[1](p189)“世界是由事实规定的,是由诸事实即是所有的事实这一点规定的。”[1](p189)“因为事实的总和既规定了发生的事情,也规定了所有未发生的事情。”[1](p189)在这里,维特根斯坦把“世界”与事实的总和等同起来,与所发生的一切事情等同起来,与逻辑空间中的各种事实等同起来,它既包括所有已发生的事情,也包括所有尚未发生的事情。在此书的后一部分中,维特根斯坦侧重于从语言和逻辑的角度来考察世界,认为“我的语言的界限意谓我的世界的界限。”[1](p245)“逻辑充满世界;世界的界限也是它的界限。”[1](p245)并且把世界与生活联系起来,提出“世界与生活是一回事”。[1](p246)这里需要指出,他不是从生 理学 或 心理学的意义上使用“leben”(“生活”或“生命”)一词,因为他在《1914~1916年笔记》中声明:“生理学的生命当然不是‘生活’,心理学的生活也不是。生活乃是世界。”[1](p160)

  在其后期著作中,维特根斯坦使用“世界图式”、“环境”等概念。例如,在《论确定性》一书中,他提出“世界图景”这个概念,把“世界图景”看作我们所继承的那个背景,它是我们赖以生存而必须接受的一切,也是一切语言游戏赖以进行的基础。他说:“但是,我得到我的世界图景并不是由于我曾经确信其正确性,也不是由于我现在确信其正确性。不是的:这是我用来分辨真伪的传统背景。”[1](p208)他把世界图景比喻为一条河流,河岸的一边是不发生变化或者变化很小的坚硬的岩石,另一边是随时随地可能被水冲走或者淤下来的泥沙。他用这个比喻表示世界图景既是固定不动的,又是流动不息的。他有时把描述世界图景的命题看作语言游戏的规则,他说:“描述这幅世界图景的命题也许是一种神话的一部分,其功用类似于一种游戏的规则,这种游戏可以全靠游戏而不是靠任何精确的规则学会。”[1](p208)

  在《关于颜色的评论》一书中,维特根斯坦提出“环境”这个概念,他说:“一种颜色在一个环境中发光(如同一双眼睛在一张脸上微笑)。”[1](p290)他举了许多事例说明颜色对环境的依赖性,例如,一块绿色的玻璃把绿色赋予了它后面的物体,使得它后面白色的物体变成绿色的物体,红色的物体变成蓝色的物体,如此等等。“因此,一个东西上只有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才是灰色的或者白色的。”[1](p341)

  在《 哲学 研究 》中,维特根斯坦还在更加广泛的意义上使用“ 环境”一词,谈到“ 语言”这个制度以及它的整个环境,认为如果没有语言这种制度以及它的整个环境,我们就不能说“设想雨很快就要停了”,并且意指这件事[1](p204)。在这里,“环境”这个词的含义似乎与“生活形式”这个词的含义一样辽阔。

  不过,在他的后期著作中,特别在《哲学研究》中,维特根斯坦使用得最多的还是“生活形式”这个词。他没有对这个概念作明确的界定,但说过许多关于生活形式的话。在《哲学研究》中,他往往把期望、意向、意谓、理解、感觉等等 心理活动都看作生活形式,它们是由于人们共同生活和使用语言而成为生活形式的。在他看来,人与动物的区别不在于人能说话,人具有语言能力,而动物不能说话,不具有语言能力,至多只掌握语言的一些最原始的形式,如吼叫、呼啸等等。动物不能说话,是因为动物没有心智活动;人能说话,是因为人有心智活动。他曾对此举了这么一个事例:我们能够设想动物会发怒、害怕、高兴或不高兴等等,但能否设想动物会期望、怀疑或者推论。一条狗可能会想像它的主人 目前 在门外,但它能否想像它的主人明天会回家来。他认为狗不能如此想像,人却能如此想像,即能推测某人可能何时回来。这个事例说明动物没有心智活动,人类才有心智活动。他强调说,心智活动,如命令、怀疑、期望、意向、推理等等是人的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些重要的生活形式。这些心智活动是以人使用语言的能力为条件的,没有使用语言的能力的动物就不会有这样一些心智活动。他说:“是否具有能够说话的人才能够希望?只有掌握一种语言的用法的人才能够希望。这就是说,属于希望的种种现象是复杂的生活形式的一些变体。”[1](p244)

  不过,在维特根斯坦看来,语言或语言活动才是最重要的生活形式。他明确指出:“我们不难想像一种只是由战斗中的命令和 报告组成的语言。——或者一种只有问句和表示肯定或否定的答句组成的语言。——以及其他无数种类的语言。——想像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想像一种生活形式。”[1](p14)在谈到语言游戏的多样性时,他把语言游戏的多样性与生活形式的多样性直接 联系起来考察,指出“语言游戏”一词在这里旨在强调:“语言的说出是一种活动的组成部分,或者是一种生活形式的组成部分。”[1](p19)这两段引文都谈到语言与生活形式有关,只是在用法上略有差别:前者把语言本身看作一种生活形式,后者则把语言的说出、即语言活动看作一种生活形式。不过,在维特根斯坦那里,这种差别是无关紧要的。因为,在他看来,语言是人们用来在相互之间传递信息的手段,它是一种活动,而且是人的全部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在《哲学研究》中考察的始终是处于动态之中的语言,即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他始终把语言本身看作一种活动,语言就指的是语言活动,语言由于作为一种活动而成为一种生活形式。

  由于语言活动与生活形式有如此密切的联系,由此可以说生活形式是语言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把一种语言与作为它的基础的生活形式隔离开来,就无法对这种语言作出正确的理解。例如,我们来到一个从未接触过的陌生部落,完全听不懂他们所说的那种陌生的语言,情况之所以如此,原因就在于我们不了解那个陌生部落的生活形式。当我们在那个部落生活了一段较长的时期,从与他们的交往中逐步了解他们的生活,我们就会逐渐懂得他们的语言。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人们可能会对同一个语言表达式作出大不相同的理解,或者对同一种生活现象使用截然不同的语言表达式,这一切都表明我们要正确理解一种语言,就必须正确理解作为那种语言的基础的生活形式。他说:“我们是否对一个与世隔绝的原始部落的某个词作出正确的理解和翻译,这取决于我们是否理解那个词在这个部落的全部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这就是说,取决于它被使用的时机,取决于在通常情况下与这个词相伴出现的那种情绪表达,取决于这个词所引发的印象,如此等等。”[1](p136)

  他还认为,不同的部落、民族或国家里的人们尽管使用不同的 语言,但他们仍然能够通过翻译交流思想,这正是由于不同的语言植基于不同的生活形式之中,而在不同的生活形式之间存在着许多或人或小的相似之处,他把这些相似之处称为“人类共同的行为方式”。他说:“人类共同的行为方式是我们借以解释陌生语言的一个参照系。”[1](p144)因为,任何语言活动都必须遵守一定的语言规则,而语言规则是以生活形式的一致性为基础的,因此语言活动也以生活形式的一致性为基础。他明确指出:“语言现象立足于 规律 性之上,立足于行动一致之上。”[1](p261)试问:人们的意见一致是否决定了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他回答说:“人们所说的事情是真的或者是假的;人们在所使用的语言上取得意见一致,这不是意见上的一致,而是生活形式上的一致。”[1](p123)

  维特根斯坦还强调说,语言活动或语言游戏是生活形式的主要 内容 ,但不是生活形式的全部内容。因此,生活形式是一个比语言活动覆盖面更为广阔的概念,除语言游戏外,生活形式还包括其他许多内容。可以说,生活形式包括人们在特定 环境中、特定 历史 条件下形成的各种风俗、习惯、制度等等,包括人们在特定环境中、特定历史条件下所进行的各种 实践活动。他说:“一种游戏,一种语言,一条规则,就是一种制度。”[1](p254)“‘语言’、‘命题’、‘命令’、‘规则’、‘ 计算 ’、‘遵守规则’这些词,与一种技巧、一种习惯相 联系。”[1](p264)这就是说,他强调语言是一种习惯、一种制度、一种 社会 文化。他说:“属于语言游戏的是整个文化。”[1](p331)这就是说,设想一种语言,就意味着设想一种文化。从这种广泛的意义上来理解语言活动,或者说,来理解生活形式,就可以说:“那种必须接受的东西,被给予的东西,就是生活形式。”[1](p318)

  维特根斯坦还认为,生活形式是人们的各种概念由此形成的基础,人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生活形式之中,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概念。他说:“我们的概念好像受到事实框架的制约。”这就是说:当你以一种与事实本身不相同的方式去思考、描述这些事实时,你就再也想像不出某些概念的用法,因为这些概念的使用规则在新的环境中没有相似物。[1](p203)又说:“一种完全不同于我们 教育 的教育或许是一些十分不同的概念的基础。”[1](p210)因为,那里的生活形式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我们所感兴趣的事物,他们未必会感兴趣。另一些不同的概念或许在那里不再是不可想像的。其实,从根本上说,不同的概念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是可以想像的。

  在《心 理学 哲学 评论》中,维特根斯坦把“生活形式”称为“生活事实”。他说:“与那些不可 分析 的、特殊的和不确定的东西相同,我们以这种或那种方式进行的活动,例如,惩罚某些行动,以某种方式确定事态,发出命令,作 报告,描绘颜色,对别人的情感发生兴趣,都是事实。可以说,那些被接受下来的、被给予的东西,都是生活事实。”[1](p164~165)按照维特根斯坦强调家族相似而否认本质的观点,把“生活形式”称为“世界”、“世界图景”、“环境”或者“生活事实”,都是完全适当的,因为它们之间都存在着家族相似,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在 现代 西方哲学家中间,“生活形式”这个概念不是维特根斯坦首先提出的。在他提出这个概念之前,德国哲学家斯勃朗格(f.e.spranger)已在1914年出版的《生活形式》一书中提出这个概念。其后又有德国符号逻辑学家苏尔茨(h.scholz)在1921年出版的《宗教哲学》一书中提出这个概念,用生活形式意指宗教意识的方式。不过, 目前 没有证据表明维特根斯坦读过这两个人的这两本著作,而接受他们的启发。

  值得注意的是,在维特根斯坦提出的“生活形式”这个概念之前,胡塞尔已提出一个与此十分相似的概念,这就是“生活世界”(lebenswelt)。胡塞尔在他后期的 语言 哲学 中,试图从语言追溯到语言活动,并进一步追溯到更加原始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这个概念最初出现在他的《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1913)一书中,但在《欧洲 科学 危机的先验现象学》(1936)一书中才得到详细的阐述。

  在前一本书中,胡塞尔侧重于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这一角度考察生活世界 问题 。他说:“我们把那个在他的 经验中在相互理解中,在一致同意中形成的那个周围世界,称为交往的周围世界。”[2](p193)在这个世界里,人们进入相互交往之中,语言作为一种客观的结构出现了。可见,在他那里,过渡到生活世界意味着过渡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附带可以指出,胡塞尔的“周围世界”(umwelt)概念与维特根斯坦的“ 环境”(umgebung)概念在字形上也有一些相似之处。

  在后一本书中,胡塞尔侧重于从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这个角度来考察这个问题,认为生活世界是 自然 科学的那个被遗忘了的意义基础。所谓“生活世界”,他指的是那个“唯一实在的、通过知觉实际地被给予的、被体验到的世界,即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3](p58)在他那里,科学与哲学的观念世界、 实践活动的生活世界以及纯粹自我和纯粹意识的世界这三个世界是有区别的。他试图利用他的还原法把科学和哲学的观念世界还原为实践活动的生活世界,表明科学和哲学的观念不过是生活世界中的 理论 和技术的实践活动的产物;然后再把实践活动的生活世界还原为纯粹自我和纯粹意识的世界,表明生活世界是纯粹自我的意识活动的产物。在这三个世界中,生活世界处于核心地位。因为,一方面,科学和哲学的观念世界不过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为生活世界创造的一件“观念的外衣”,是各种观念化了的、抽象的东西的总和。在科学和哲学产生之前,早已存在着一个前科学和前哲学的生活世界,人们已经有某种关于世界的看法,即某种前科学和前哲学的世界观以及与此相应的说话方式。在科学和哲学产生之后,那个生活世界依然存在,它本身没有改变,仅仅改变了一些对生活世界的描述方式,这就是用科学和哲学的说话方式取代了原来的素朴的说话方式。他说:“这个实际地直觉到的、被经验到和可被经验到的世界(我们的整个实践生活是在这个世界中发生的)在它自己的本质结构和在它自己的具体的因果样式方面总是依然如故,不管我们进行技术化或不进行技术化。”[3](p60~61)另一方面,纯粹自我和纯粹意识的世界本身严格说来不是世界,它只是作为超越于生活世界的一个极而存在着,纯粹自我通过它的意识活动构成世界。因此,在严格的意义上,可以说只存在一个世界,即实践活动的生活世界,它是人们的各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的总和。

  胡塞尔还强调生活世界与 文化 历史 世界之间的区别,认为生活世界是文化和历史中各种差异性和偶然性的基础,是一切可能经验的一般视野,是现象学的真正主题。生活世界始终是作为基础起作用的,它是文化世界中相互交流成为可能的条件。生活世界是包罗万象的,它把一切特殊的世界都吸收到自身之中,构成一切世界所共同的那种客观性的基础。文化世界是事实与本质的一种特殊混合物,生活世界本身则是纯粹的本质,因而成为现象学的惟一合适的主题。

  从上所述可以看出,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与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十分相似,这两个概念都强调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活动在概念形成中的重要地位,强调语言在 社会 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强调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活动是一切语言活动和一切语言现象的基础。不过,这两个概念并不是等同的,因为胡塞尔侧重于从社会角度考察生活世界与科学和哲学的观念世界的关系,从哲学角度考察生活世界与纯粹自我和纯粹意识的关系,维特根斯坦则侧重于从语言角度考察形形色色的生活形式如何成为各种各样的语言游戏的基础。

  至于维特根斯坦在提出他的“生活形式”这个概念时,是否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中受到启发,根据 目前 的资料尚无法对此作出明确的判断,至少维特根斯坦没有提到过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在与维也纳小组成员交往时期,石里克(m.schliek)曾向维特根斯坦询问胡塞尔提出的先天综合判断能否成立的 问题 ,维特根斯坦对此作了否定的回答,这表明维特根斯坦对胡塞尔的著作有或多或少的了解。

  维特根斯坦虽然没有在其著作中直接提到胡塞尔这个人以及他的“生活世界”概念,但他多次使用“现象学”这个术语,特别是在30年代上半叶这段时期里,首先在1929~1930年间在剑桥所写的头四本笔记中,以及在1929~1930年间完成的《 哲学 评论》和1931~1933年间完成的《哲学语法》中。在他的《大打印稿》( the big typescript)中,还专门有一章以“现象学”这个词为标题。他还试图提出一种纯粹现象学的颜色 理论 ,在他的后期著作《关于颜色的评论》中,他声明他所讨论的不是关于颜色的物 理学 理论,而是关于颜色的现象学理论,即关于颜色的语法。他还对其友人德吕里(m.o’cdrury)说:“你可以把我的著作称为现象学。”诚然,与30年代相比,他在40年代的著作中较少使用现象学一词,但他并没有否认现象学问题的存在。他说:“虽然没有现象学,但也许有现象学问题。”[1](p290)

  根据帕斯特(b.c.past)在他的《维特根斯坦哲学中的现象学观点》一书中所作的 分析 ,维特根斯坦的现象学观点可能受到马赫(e.mach)和博尔茨曼(l.bohzmann)的启发。“现象学”一词是一个比较古老的概念,康德、黑格尔、皮尔士等哲学家都使用过这个概念,马赫、博尔茨曼、爱因斯坦、普朗克等物理学家也使用过这个概念。马赫试图建立一门普遍的、尽可能把各个物理领域包括在内的物理现象学,以便对尽可能广泛的物理事实作出直接的描述。他强调感官是对各种 科学 事实进行直接显示的惟一泉源,应当通过还原为感觉 经验而不采取任何科学假设的办法来描述世界。例如,当把这种 方法 应用 于热这种物理现象时,就能形成一种现象学的热力学,它往往使用压力、体积、温度等等可以直接观察的、从而可以计量的量进行操作,而不像 统计热力学那样超出我们的感觉经验之外,假设一些无法觉察的原子而对热这种物理现象作出解释。

  与马赫相似,博尔茨曼也主张在考察物理现象时,只需依据我们的感觉经验,而不作任何假设。他说:“物理学必须追求这样一个目标,即对于每一个现象系列,都写出一些可以从数量方面对现象过程作出决断的方程式,而不求助于任何假设、模型或者力学说明。”他把这种方法称为数学现象学的方法,因为它主要使用微分方程式来表述物理事实。他把马赫的现象学称为普遍的现象学,而把自己的现象学称为数学的现象学,认为这两种现象学在描述物理现象时都依据于感觉经验,而不依据于任何假设。

  与马赫和博尔茨曼相似,维特根斯坦在20世纪头20余年内也强调在描述现象时要依据于自己的直接经验,而不作任何假设。在这段时期内,他主张使用现象 语言或原初语言来描述直接经验,这种语言是一种用以描述现象的实际情况的语言,它描述的是直接所与之物,没有附加任何假设,只是纯粹的描述。到30年代中叶,他才从主张使用现象语言或原初语言转向主张使用物理语言或派生语言。从这种情况推论,可以说维特根斯坦可能在现象学的这个基本观点上或多或少接受过马赫和博尔茨曼的 影响 。维特根斯坦特别把博尔茨曼称为对他青年时期的思想发生过重大影响的主要人物之一。他在1931年写道:“博尔茨曼、赫兹(hertz)、叔本华、弗雷格、罗素、克劳斯(kraus)、卢斯(loos)、威林格(o.w eininger)、施本格勒、斯特拉法(straffa)就是这样地对我发生影响的。”[1](p27)维特根斯坦在青年时期读过博尔茨曼的著作,甚至打算成为博尔茨曼的门生,只是因为博尔茨曼于1906年自杀身亡,才未能实现这个愿望。博尔茨曼关于现象学只是描述我们的直接经验,而不附加任何假设的观点,对撰写《逻辑哲学论》时期的维特根斯坦颇有影响。博尔茨曼对于如何使用一种适当的语言去表述直接所与之物的探索,也许也对维特根斯坦试图建立一种理想的形式语言的想法有所启示。关于博尔茨曼对维特根斯坦的影响这个问题,还可以作专门探讨,这里就不多说了。

  【 参考 文献 】

  [1]维特根斯坦全集[m].保定:河北 教育 出版社,2003.

  [2][德]胡塞尔文集[c].德文版.

  [3]胡塞尔.欧洲 科学 危机和先验现象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看了“形式政治论文2500字”的人还看:

1.2500字大学政治论文格式范文

2.2500字大学政治论文范文

3.2500字以上政治论文范文

4.传统文化的政治论文2500字

5.大学政治论文2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