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学术论文写作

发布时间:2021-08-24
科技学术论文写作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的兴起为科技新闻的传播提供了更加广阔而便捷的平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科技学术论文写作,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科技学术论文写作篇一

  以“中庸”观科技

  摘要:“中庸”既是一种伦理学说,同时也代表了一种思想方法和行事原则,它注重的是内心之“中”与外在之“节”的精确契合,以达到“ 和”的目的;科技是科学和技术的结合体,两者有不同的内涵,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一种“纯”知识;技术则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知识,对整个人类而言,技术既是主体彰显自我的力量的象征,也是自我毁灭的力量,这是技术的二元性决定的;因此,致中和,恰到好处,追求“中道”,内外协调,保持平衡,这种思维方式与行事原则在人类追求科学及其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庸;科技;科技伦理

  中图分类号:n06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5(c)-0124-02

  一、正确理解“中庸”和科技

  “中庸”一词被很多人的误解为“平庸、折中、调和、保守、妥协,不求上进”,这都是对儒家“中庸”思想的曲解,中庸思想绝不是木讷死板平庸和庸俗的折中主义,更不是无原则和虚伪的善意,它体现着和谐、整合、“中和”的价值取向,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方法论。现在人们之所以对中庸之道有误解,是因为中庸之道的某些观念在孔子以后的发展过程中被其继承者慢慢曲解,把中庸引上唯心主义的道路。如汉代的董仲舒把中庸之道同阴阳五行学和天人感应学说结合起来,就把中庸之道带上了神秘主义的道路,而宋代的理学大师们在心性上大做文章,使中庸之道变成唯心主义重要元素,这正是现代很多人对中庸哲学误解的根本原因。然而孔子所提倡的中庸的本质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1]”,它所体现的是审时度势、沉着稳健、守善持中的处理客观问题方法和原则,是理性主义的具体运行的状态。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从原本的中庸之道的角度出发,来观察科技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科技造福人类的问题无疑是有建设性的。

  人们一般认为科技是一种事物的统称,其实科技是科学和技术的结合体,两者有不同的内涵,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科学的任务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科学是一种“纯”知识,所谓“纯的知识”指的是这种知识一般不考虑直接的生产应用,不能直接用于生产,特别是不解决如何把生产要素投入转化为产出的问题,它包括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作为知识规则意义的科学技术,是价值中立的。人类对它只能作出真与假的真理评价而不能对它作善与恶的伦理评价然[2]”,而技术则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技术则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知识,是关于如何把生产要素投入转化为产出的知识。可见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手段,是一种真理性的存在,是一种真。技术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手段,具有双面性,它的“善”和“恶”由人类掌控。

  二、中庸对科技的理解

  对于科学的理解,中庸观认为,追求科学是一种美德,而且把追求科学作为人们积极努力的目标,把探求人的内在规律和外在世界结合起来。“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这句话意思说是君子尊崇道德修养而追求知识学问;达到广博境界而又钻研精微之处;极端高明而又奉行中庸之道,这表明中庸思想对追求真理性的知识极为推崇。而对知识的运用采取守善持中的态度,体现的是超越境界与现实态度的统一。其次我们应对“诚”进行分析,我们用现在的眼光分析,“诚”的内涵应该分为两部分,它包括人本性规律的呈现和自然规律的呈现,所谓“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和“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关于中庸观对技术的考察应从技术的二元性角度去分析,“一方面,是技术把自由由潜能带向现实,自由只有依靠技术才可能表达出来,因为正是技术展开了人的可能性空间。另一方面,技术所展开的每一种可能性空间,都必然会遮蔽和遗忘了更多的可能性,使丰富的可能性扁平化、单一化。技术既是去蔽,又是遮蔽,既成就时间,又遗忘时间,既使记忆成为可能,又导致记忆的丧失。对整个人类而言,技术既是主体彰显自我的力量的象征,也是自我毁灭的力量。[3]”即技术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能够破除愚昧和落后,另一方面也带给人类无尽的灾难。我们强调技术给人类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正是为了这把双刃剑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它的正面作用造福人类,这是因为对于技术的理性而全面的思考才能够使得其始终在人类的掌握之下不会反过来祸害人类。“不及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狂”和“狷”指的是事物的两个极端,前者是“过”,后者是“不及”,“中行”就是“中庸”,“狂”的弊端在于容易在进取中导致偏激,“狷”的弊病在于容易导致人们“该为而不为”,唯有将“狂”和“狷”这两个对立事物中合理的因素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才能做到“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当今社会把科学转化为技术的速度之快,甚至还没有预计到它会带来的什么样后果,就被投入了应用,在这种莽撞的行为中,技术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往往大于幸福和期望的受益。这就需要研究、实施技术的人和社会组织对科技的转化有充分的认识和审慎研究,必须考虑科技的“狂”和“狷”两个方面,以守善持中的方法论为某项技术的运用及其后果的防范做出充分的考量并制定相应的对策。既要得其利,又要担其义。所以为了克服技术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我们必须重视科技伦理在技术活动中的作用。

  结合上面所述我们知道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而不是科学,科学是对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的认识,是通过抽象思维得到的,具有中性的纯知识性的认识,是一种事实判断。因此大家所谓的“科技理论”是把科学转化为技术以及技术运行过程中的价值评判问题,人类如何更好的利用技术的过程,就是科技伦理所蕴含的精神发挥作用过程。所以笔者倾向于:把科技伦理分为“追求科学”的伦理和“运用科学”的伦理的可行性。“追求科学”的伦理是人类探求客观事物的规律过程中精神与目的以及对客观事物规律性的认识是否符合人们善的需求的价值判断,而“技术”伦理是大家通常称的“科技伦理”即把科学转化为技术以及技术运行过程中的价值评判问题。通过两者的结合使人们树立正确的科技观,从而使人、自然、社会、和谐统一,在今后经验研究、理论研究、特别是应用研究中应以“至诚”、“至善”为价值取向。

  三、中庸关注积极的契合

  科学技术是主体用来认识和改变的世界的方式和手段,或是将其作为研究对象,而方法和手段发挥都不能离开主体的活动。所以人类对自己的活动目的、方向、范围及其后果应该有明确的认识,人类通过科学的技术运用对自然界摄取应该是有限度、有节制的,我们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就是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强调经济目标、社会目标、环境目标、科学技术各个层面与要素之间多向互动与和谐的,它注重的是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性,同时体现科学技术在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及制约因素。孔子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所谓“中”的理念是适度,“和”的理念是整合统一。只有这样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能生长繁衍。因此,它所追求的是:整个人类的发展和自然的发展应达到和谐的境界。

  “中庸”既是一种伦理学说,同时也代表了一种思想方法,强调内心之“中”与外在之“节”的准确契合,以达到“和”的目的;致中和,恰到好处,追求“中道”,内外协调,保持平衡,这种思维方式铸成了中华民族稳健笃实的民族性格。在面对21世纪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各种挑战,理性的人类高瞻远瞩,自觉建立起与21世纪高科技时代相适应的科技伦理观,通过科技道德的调控,实现对科技的“扬善抑恶”,使之朝着造福于整个人类的方向发展。应注意到科技伦理是一种道德规范,它在人们科技实践活动中只能起到倡导作用,并没有强制性力量,如果有人反其道而行之,其规范、调整作用就显得苍白无力,因此仅靠行为人的自律是不行的,还必须加入法律的手段来约束其失范行为。

  总之,“中庸之道”是孔子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它追求人内在道德境界的提高,要求内外协调,保持平衡,达到太平和合的一整套思想理论与行事方法,又是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一种人生哲学,[4]而这种人生哲学与当时的社会伦理结合起来,形成的一整套伦理观,必定有其历史局限性,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特定的、历史的伦理观都不应简单地肯定或否定某种科技的发展,根本原因在于人的利益、价值观和伦理观本身是变化发展的,在这种变化发展中才能确定科学技术存在的合理性”。因此,我们今天探讨的中庸思想主要是侧重于它的方法论以及这种方法论对现代的价值,如孔子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所谓“时中”是一切以时间和具体条件为转移进而在运动过程中把握事物的“中”。本文所探讨的中庸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也为解决自然中心主义价值观与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之间的冲突提供可以参考的路径,特别在人类追求科学、运用技术的过程中应该尽量关注内在之“中”与外在之“节”的准确契合,以达到“和”的目的的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法学院

  作者简介:葛印国(1979―),男,山东聊城人,重庆大学法学院民商法学研究生。

  参考文献:

  [1]引自《中庸》[m],文中引用的文言句式,如无特别说明均来自《中庸》

  [2]引张德昭,杨庆峰,石敦国.“论伦理评价对科学技术的张力”[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年).第1期第32页。

  [3]引自,吴国盛.“技术与人文”.[j]《北京社会科学》(2001)第2期第92页

  [4]参见胡伟希.《中国哲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39页―40页

  科技学术论文写作篇二

  科技与文化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一场由信息革命带来的深刻的社会变革。 以网络科技为核心的这场信息革命,将极大地改变着人类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

  一、网络科技的概念概述

  严格讲,我们上面使用的网络科技概念与计算机科学中使用的不是同一个概念,这一概念更多的是我们日常意义上包含丰富人文意义的用法,是指以人们在使用计算机及网络时产生的所谓网络科技人文世界,与计算机科学中的网络科技概念有区别的。如果把计算机科学中的网络科技概念比作是网络建设者们创作的一部规模宏大的作品,那么网络科技人文世界就是使用者对这部作品进行的五花八门的解读,这些解读与网络建设者的本意或者符合,或者根本不沾边,或者正好相反,充分体现了使用者阅读时的狂欢状态,这从当前对网络科技形形色色、大相径庭的评价和解读上可以看出。

  区分网络概念的这两方面含义有着积极的意义,首先,可以让我们从不同视角对网络科技进行审视和反思,理清思路,不把一些应该分开的问题混为一谈,当前对网络科技的一些争论往往就是在概念上混淆了这两者造成的;其次,可以让我们对网络科技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不以偏概全,得出一些偏激、经不起考验的结论;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区分揭示了网络科技的一个根本性特征:网络与文化一样,有创作者,有解读者,正是在这种创作和解读的解释循环过程中,网络科技直接介入到我们最基本的存在层面,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和生存于这个时代的人存在的场所、样式和背景。首先探讨网络设计和建造者在网络科技这一作品中所要刻画和体现的意图,然后考察网络使用者对这一作品的狂欢式解读,通过分析使用者何以能够进行网络狂欢的哲学、计算机理论及网络建设实际的原因,揭示出网络科技时代的主要存在模式:整一化或者多元个体及其内在的运作方式,以及它作为网络时代存在基本模式的存在论意义。

  二、网络科技与人文的关系

  也许有人认为,谈到哲学人文意义,那就只应该关注网络人文世界,科学是与人文对立的概念,其实人文的概念远远大于科学,科学也是人们对世界和人生的一种理解和规划方式。具有科学外表的计算机科学术语“网络”同样具有人文意义,同样是人们居于特定生命理念和目的构造出来展示自身生命和存在的一种生存方式,是一种和我们以前赖以生存的自然实在完全不同的方式构造起来的人造实在,人为的秩序从根本上贯穿其间,它构成了网络人文世界的实在基础,同时自身也从根本上融入并构成了这一人文世界的核心基础。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网络的实在基础开始对网络的存在论哲学意义进行分析,并进而为全面理解更高一层的网络人文世界的意义打下基础。

  (一)网络经济学理论造成冲击

  在传统经济概念中,生产取决于所用生产要素的数量,特别是劳动、资本、设备和资源,信息或知识只被视为外部因素,不是生产函数的完整组成部分;而在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知识成为可再生的重要资源,经济增长更直接地取决于知识的投资,它使商品的质发生了某种改变,其目的不仅是为了交换,而且还有分享的含义。网络科技作为信息时代的标志,它的出现,涉及到广泛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尤其和哲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新闻学、国际问题研究等诸多学科关系密切,引起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的极大关注和兴趣

  在哲学领域,网络科技突破了传统哲学的理论思维和逻辑框架,改变了传统的时空观,同时赋予哲学一些基本概念――“实在”等以新的内涵。如“虚拟实在”也是“实在”,在信息网络空间是人类生活空间的延伸这个意义上,它是实在的,同时它不仅超越了物理的四维时空,而且造成了更多维数的可能性空间。

  在社会学领域,对网络给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带来的影响和变化,用传统的社会学观点和概念难以解释或不能涵盖。如社区概念、社会成员互动模式、社会分层理论等等,都面临着挑战。

  在法学领域,网络科技将改变传统的法律思维方式,即习惯于对与错的非此即彼式的思维方式。同时,网络科技对现行的法律制度提出了挑战。网络科技超越了国界和时间,网络形成了新的时空,这对传统上习惯以地缘界限建立的法律制度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在新闻学领域,网络冲击大众传播理论。在大众传播理论中,职业传播者、媒介和受众这三大必不可少的要素均已发生重大变化。它改变了传统媒介的“传―受”关系,建立的是新型、平等的交互关系。大众传播理论的基本问题是大众传播的性质、过程和影响,特别是它是如何在心理上、社会上和文化上影响人们的。面对网络传媒的迅速发展,这些基本问题都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化,需要对原有理论进行扬弃或重构。

  在国际问题研究领域,网络科技的发展将会影响思维方式,进而引起研究国际政治、国家安全模式的变化;同时,对一系列在信息时代产生的国际政治与经济问题,需要作出预测,进行理论概括。

  (二)网络科技向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大量新课题

  网络科技代表着一个正在到来的新时代,伴随着大量还未被认识、有待认识的新问题,引起社会科学研?a href='//www.xuexila.com/yangsheng/kesou/' target='_blank'>咳嗽钡墓刈ⅰu苎чぷ髡咴谔教郑和缈萍嫉某鱿郑匀嗣堑墓勰钣胨嘉绞酱戳四男└谋洌颐怯σ允裁囱墓勰钣有畔⑸缁?它给予社会生产方式、人们的交往方式带来了那些变化,并对已经发生、可能发生的社会变化进行探讨;研究从工业化社会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文明的转型。

  经济学工作者在研究:宏观上,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知识经济的特征、主要内容和运行规律,知识产品、信息产品的价值度量问题,知识经济的现状、未来以及我们的对策等。微观上,研究电子商务带来的新变化。开展网上贸易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体现,如何进行金融结算?如何保证国家行使主权,进行国家监管?另外,如何搞好网上的服务贸易?对网上“虚拟社会”的研究等等正在成为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法学研究人员在密切关注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发展网络科技方面的政策法规和基本思路,并着手研究与网络相关的立法问题。第一,对已有法律进行补充,如新刑法,网络犯罪的界定与制裁;著作权法;出版法;保护消费者权利法;针对电子商务发展所涉及到的有关法律如合同法、民商法等制定政策,等等。第二,进行新的立法。对网络带来的许多新的法律问题,必须进行新的立法。如网络域名管理,isp(服务商)的管理,知识产权保护问题,隐私保护法--针对网络既是公开的、又是隐蔽的情况,凡属于个人在网上从事信息交流、发送活动过程都应受到法律的保护。

  网络引起新闻学研究的关注,成为新闻学研究的新领域。未来信息传播的发展打破了新闻学传统的表现形式:即表现为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和其他任何人、进行任何形式的信息交流。当前新闻学对网络研究的热点问题有:第一,网络出版物的管理。网络出版物却处于无人管理状态,涉及版权、法规等问题,网上什么是需要保护的,怎样有效地保护等。第二,网上色情等不良信息问题。它们妨碍了网络的健康发展,应该怎样克服。第三,网络传媒与传统传媒在特点、功能和作用等方面的比较研究。第四,网络对国际问题的研究增添了新内容。如国家安全问题而网络使时空观念发生变化。研究领域在扩大:信息安全正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恐怖主义的内涵增加了黑客、信息犯罪的内容;国际冲突除了战争、经济等形式外,信息战已经开始点起烽烟。

  (三)网络科技对科学发展产生的影响

  目前对网络的研究,虽然还处于介绍、普及阶段,但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对网络的研究将会逐步深入,产生一些新兴学科或新的研究领域。如网络经济学、网络传播学、知识经济、网络立法、信息安全、网上贸易研究等,这些研究有些处于学科的前沿位置,有些尚处于学科的边缘。尽管研究的侧重点和内容不尽相同,但有几个趋势是共同的:一是多学科、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的研究趋势明显增强。二是对网络科技的研究,不仅是纯理论意义上的研究,而是更加侧重于应用性。当前,学术界主要关注的并不是网络的一些抽象概念和原理,而是更注重它带来的变化、影响和问题,使社会科学研究的应用性大大增强,与社会实际联系更加紧密。三是对网络的研究,正在向着全面、纵深的方向发展。学者们在研究中,既充分肯定、认识它的社会功能和积极影响,也不回避它的负面效应和存在问题,特别是注意借鉴发达国家在信息化方面走过的弯路,以推动网络在我国的健康发展。

  因此就想捍卫个体作为独立存在价值的使用者而言,网络科技的人文意义更多地体现在:它为多元个体提供了一个其自身具有颠覆可能性的对象,这一颠覆活动的总和就构成了网络狂欢的图景。正如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所揭示的,反对现代工业文明最坚决的恰好是伴随工业文明一起出现的现代艺术,现代艺术对现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批判,对矫正这种文明的弊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取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正如我们已开始就指出的,整一化不是一种外在强加给我们的东西,恰恰相反,它是我们人类数千年来一直孜孜以求对自然和人类世界秩序化要求的具体实现,人类的生存和进步,以及对世界的理解极大地依靠这一进程。但同时它为人自身的认识提供了认知背景和参照系,考察人类的历史可以发现,人们不同时代实现的不同的秩序水平,为人们提供了定义和刻画自身形象的基础,整一化与人这两者在人类历史中玩着一场没有终结的权力游戏,恰如福柯指出的,权力结构可以被揭示出来并加于批判,也可以选择是否加入到某种具体权力游戏中,可你不可能逃脱所有权力游戏,你逃脱这一个,就必定得加入另外一个,有些游戏是任何人都逃避不了的,它是人类生存不可逃避的结构和状态,这里谈的就是这一种。历史上,我们的先辈们看比较老的版本,今天轮到我们来玩“网络版”。是幸还是不幸,无从说起,因为我们无从逃避,对每一个个体而言,只能说我们玩得尽兴与否,高明与否,无所谓成功与失败,因为游戏远远没有终了。从这个角度看,丹尼尔?贝尔断言的现代主义已经消失了的反抗又以一种新的面目在网络科技时代诞生了,这种由多元个体倡导的反抗将构成这个新时代的根本性特征。

  参考文献:

  [1] 朱煜.浅议网络科技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青海科技,2009(4).

  [2]王国有.文化哲学的文化自觉与哲学自觉――从卡西尔的文化哲学观看[j].2010(1).
 

  看了“科技学术论文写作”的人还看:

1.大学生学术论文范文大全

2.大学生学术论文范文

3.大学学术论文范文

4.关于科技论文范文

5.大学学术论文格式范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