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旅游管理论文

发布时间:2021-12-12
浅谈旅游管理论文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对旅游人才也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旅游人才发展需要靠教育供给,教育功能和效果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旅游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浅谈旅游管理论文范文一: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评价研究

  校方在为市场输送人才时往往存在着与市场实际要求的时间差,也就是从学校理论围墙中走出的学生还囿于概念上对实际职业的理念,这种误差只能通过在实践工作中增加时间成本来弥补。这就给企业带来了人才在培养的成本与压力,校方因为企业人才选择上偏向于具有经验的人才,因此也面临着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的现实情况。校企合作打通学生能力与企业需求人才期望值间的隔阂,将人才提前输送到企业中培养,在理论与实践的组合套餐中增强人才的能力。校企合作是解决了人才输入的困境,但是其实施效果却值得进行在验证,在硬件结构上拥有校企合作平台机制,在软件上有实施效果评价模型约束可以保证校企合作能够真正的落实到实处。

  一、校企互动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旅游管理专业涉及到多个行业,在旅游领域,旅游景点以及餐饮酒店住宿共塑与同一个闭合环境中。校企合作并不局限于某一个行业或者特定的地区,在和不同的企业进行联合培养人才时所采取的合作方案以及形式都不是同一的,正是多样化的培养模式才形成多元化的人才局面,增强企业的活力。

  (一)订单式培养模式

  订单式培养模式将学生作为学校以及旅游企业培养的目标,通过市场变化情况来安排学生名额。学校向企业输送优秀的学生名单,通过在师资力量上以及技术设备上共享,改善教育教学条件,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订单式培养模式合理的安排学生的数量,避免了就业市场饱和所带来的人才溢出反应。通过校企合作的平台,学生利用学校和企业中的资源,三方实现了利益共享。

  (二)以企业为主的办学模式

  以企业为主的办学模式突破了校方与企业间人才输送的瓶颈,具有强大实力的企业通过加大资金以及人力资本的投入进行旅游院系的建立。这种类型的院系建立一般都具有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同时,旅游企业也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无论在可见的资本上还是无形的信誉上,能够从宏观上规划院系发展,并根据自己对行业发展的了解灵活的调整人才培养策略。

  (三)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将学生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学生通过在学校中学习理论知识,在企业中工作学习实践知识,没有一定的时间束缚性,同时学生能够在共建平台中找到利益保障,不会出现不安全的因素。学生在这种模式中不断的将自己的角色进行转换,从学生向工作劳动角色转变,在角色分工中逐渐的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成为学生进行职前教育中的关键一步。工学结合模式学生从企业中获取相对多的实践知识为理论的洽和提供依据,同时出现的矛盾与冲突之处可以借用学校专业知识教师进行解决,这就为研究理论的教师提供了现实性指导。另一方面,学生将理论知识引入企业中,为企业员工提供了了解工作运行机理的窗口。

  二、校企互动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问题

  校企互动型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涉及到多个行为主体,高校、学生以及企业三方,尽管在利益上拥有共同的耦合之处,但是在实践中还是会出现一些问题。从程序上进行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是可以简化复杂现象的思路。

  (一)校企互动三方对人才培养模式重要性认识不够

  就高校而言,就业指导是其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高校同时兼任着研究的任务,高校要以综合性素质人才培养为重点,而忽略与企业的对接,这样就将企业中出现的困境置之不顾。学生片面的在学校中学习理论知识完成教学培养的任务,与实践知识完全脱节。企业在选择公司员工时往往重视一些具备相关经验的人,而学生往往社会知识较少,进行校企合作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以及物力,在某些情况下,企业投入和产出比不能持平,这就打消了企业进行合作的意愿。学生身处校园中对自己的未来定位不明确,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不会从事具有服务性质的旅游业,即使学习旅游管理专业,但是没有相当大的吸引力来驱使学生精细企业中的实践。

  (二)实践教学师资力量紧缺

  高校在教学上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忽略在实践领域师资力量的培养,理论与实践的联结需要学生自己在生活中进行探索。即使建立了校企合作的平台,学生也是在企业实习中自己去了解企业发展的概况以及运行的理路。没有理论上指导的实践必然要走很多弯路甚至付出巨大的成本。

  (三)教学课程设计不合理

  在高校教学安排中,学习理论课程占据着大半的学习时间。高校不了解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情势,高校在专业发展中也依靠学术发展情况来评定学科的竞争力,在就业方面依靠虚假数字来膨胀就业市场,事实而言,教学是依定学术来发展而不是定位在市场的变化上。学生本应该具有的实习时间但是却严重的缩水。尤其是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以及一些没有完善实习基地的地区,这些外部性的条件限制了学校课程设计的进一步拓展。

  三、校企互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评

  价体系原则校企互动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是应市场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战略提出并不等于战略完美的得到实践,要保证战略的预期效果能够满足各方利益需要在培养模式外开发相应的评价体系,促进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不断的得到优化。在对其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时需要遵循一些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对校企互动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进行评价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态度,特别是对一些具有衡量效果的关键性因素进行量化分析时一定要能够保证其分析的科学性。包括一些指标的选择,所占比例的权衡,以及从旅游管理课程发展的脉络和旅游市场发展的规律中总结出校企合作的特征。在定量分析和定性研究中得出校企合作的实际模型,特别在模型的构建中要有科学的逻辑性存在。

  (二)系统性原则

  对校企互动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实施效果的评价需要从整体上来分析,既要求能从系统中宏观把握发展趋势,又要求能够对系统各要素间的联系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在设计评价体系时要能够考虑各种因素但不至于显的累赘。校企互动必然要考虑到学校以及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结构上要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对指标选择要恰当合适。

  (三)应用性原则

  校企互动型人才培养模式最终目的是为市场需求培养复合型人才,因此其实施效果评价模型也要围绕这个目的进行构建。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上,培养目的以及培养质量等等各种因素进行考虑,抓住校企互动性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宗旨,从实用性的角度来定位其战略的实施效果。

  四、结语

  校企互动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评价模式构建要从现实情况出发,了解校企互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以及现实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从系统的角度来科学的制定评价体系,特别是评价指标的选择上要将指标的权重和实际生活中的权衡相照应,在定量分析中要细致的搜集数据并进行处理,防止数据误差出现造成评价体系的失衡,同时作为对战略实施的评价体系,在操作上需要与校方以及企业不相关的第三方涉入进行评价,这样才能确保评价的公正性与合理性。

  浅谈旅游管理论文范文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

  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新形势下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所进行的一种创新,与传统的“中职+高职”或“普通高中+高职”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采用一体化设计,拓宽了技能型人才的上升渠道,合理构建了技能型人才的终身学习体系。

  本着该原则,基于中高职衔接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思路如下:

  一、科学定位,明确培养目标

  本方案立足黑龙江省,人才培养目标充分适应黑龙江省旅游业发展的需要。黑龙江省在未来五年将继续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快实现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大省的跨越。我省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本方案结合我省旅游资人才需求现状,定位于培养基础扎实、适用面宽、实践和创新能力强、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综合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

  二、立足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中高职课程体系设置首先要立足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即中高职阶段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认知水平,明确各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课程设置依据“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突出实践技能培养、注重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优化,兼顾教育部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计划制定的规范性和统一性,在专业课程的安排上保持中高职阶段课程的连续性,中职阶段注重基础性教育,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开设语文、中国历史常识、音乐等公共课,以及旅游概论、管理学、服务礼仪等专业基础课,此外,为了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教育,开设职业素养课程,让学生对自己学习的专业和未来所从事的行业和岗位有所了解,帮助其形成良好的职业观念和职业态度。

  三、以“岗位能力”要求确定课程体系及内容

  要培养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综合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就必须将人才培养与旅游企业人才市场需求相接轨。因此,只有通过到旅游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和行业的需求才能确定学生未来从事的岗位及所需要的具体能力,从而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以岗位能力要求为核心,结合行业特点,形成知识、技能、应用一体的职业课程体系;首先坚持以旅游管理职业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来设置课程,加强课程设置的职业功能性;其次,充分考虑中高职学生的特点,在中职阶段注重学生技能的训练,而在高职阶段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四、“2+3”培养方式+“旺工淡学、工学交替”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