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管理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1-11-29
城市社区管理论文范文

  社区,原是一个外来名词,源于欧美,在日本被称为地域社会,而在以前的中国又称居民小区。下面是小编整理了城市社区管理论文范文,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城市社区管理论文范文篇一

  城市社区管理及社区改造初探

  摘要:以济南市科技城片区的社区研究为实例,探讨城市社区管理及社区改造的政策性建议。针对实际案例从社区组织和管理、社区物质空间两个层面对城市社区进行研究,提出了社区管理的具体方法和社区物质环境的改造建议。

  关键词:社区管理;服务单元;管理单元;社区物质环境

  abstract: in the community of ji'nan c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ity area as an example, the policy suggestions on city community management and community reconstruction. research on real cases from the community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community physical space in two aspects of city community, puts forward improvement suggestions specific methods of community management and community environment.

  keywords: community management; service unit; management unit; community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推进,中国社会结构急剧变革,单位制解体,老龄化社会到来,城市流动人口的增加,城市人民的生活亟待改善使得城市社区建设日益迫切。本文针对济南市科技城片区的社区研究,探讨城市社区管理及社区改造的政策性建议。

  研究工作的方法

  调查研究工作

  本规划采用访谈和抽样问卷的调查方式,对科技城片区居民的人口状况、居住环境、生活方式、生活需求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以期能在充分了解片区居民现有生活状况的基础上,为科技城片区社区的发展和未来的社区管理提供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本次抽样问卷调查以居民委员会为单位进行。科技城片区现有居民委员会11个,在每个居民委员会以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其中各50份个案,共计550份。对于片区现状物质环境及设施条件等的调查,则通过规划人员实地考察取得第一手资料,并从抽样问卷的主观感知性问题中获知居民对片区环境等的评价等数据。

  研究框架

  社区研究框架主要分为问题的发掘、问题的分析、提出策略和寻求解决途径四个阶段。分别从社区组织和管理、物质空间两个层面进行研究。

  社区现状调研

  社区人口

  现状人口规模为114726人,其中户籍人口106877人,暂住人口7849人。现有居民相当一批是随着城市的蔓延发展,由农民转变成城市居民,故总体受教育程度和职业层次相对不高。但需要指出的是,教育水平呈不均质分布,本区内受过高等教育者主要聚居在富翔天地、天鹅堡、泉印兰亭、逸东花园、山大西宿舍、世纪园和新天地等新建小区。居民呈现人口老龄化,由此可见,社区要承担的抚养和赡养任务十分沉重。

  社区环境

  住房

  现状小区大部分建设年代较晚,房屋质量相对较好。住宅以多层住宅为主占74.5%,住宅建筑面积以60—90平方米为主。调查发现,本区内居民对住宅通风、日照的满意度尚好。但居民普遍反映楼距偏小,建筑密度过高。

  公共卫生

  本区内相当一部分小区存在缺少垃圾收集站的问题,造成居民垃圾倾倒不便利。基本实现垃圾袋装化,但多数居民使用的是随意的塑料袋。虽然已做到了垃圾袋装化,但尚未实现垃圾分类,居民在这方面的意识也比较淡薄。

  环境绿化

  本区内严重缺少绿化,92%的受调查者称所住的地区周围缺少绿地。

  交通

  本区内人口密度较大,众多的人口必须依赖公共交通。本区受调查者中,47%左右的居民出行交通方式为公交车,其次是自行车、步行,用其他出行方式的比重很小。

  问卷统计数据显示,居民上下班所用时间平均在0.5—1.0h之间。多数居民认为公交运输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公交站点分布不合理,以及公交服务时间太短,末班车结束时间太早。

  治安

  安全程度是衡量一个社区生活环境优劣的标准之一。在西方城市里,贫民区、少数民族居住区通常被认为是犯罪发生的集中地。本区外来流动人口所占比例不是很大,因此治安状况尚好。

  公共设施

  居民普遍反映本区的居民公共活动场所较为缺乏,虽然有些居民委员会已经安排有一部分可供居民活动的健身活动场所,但比起居民的实际需求来还是远远不够。

  社区管理

  科学与高效的社区管理是落实社区发展规划、实现社区发展目标的重要前提。要做好社区管理工作,首要的任务是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准确把握社区管理的对象和内容,明确社区管理的主体,并在此基础上,适时调整社区的管理机构,形成健全的社区运作机制。通过组织机构和运作机制,为各种社区活动的开展以及社区建设目标的实现提供有效的保障。

  社区管理的对象、内容与主体

  社区管理的对象、内容与主体都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就整体而言,城市社区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满足社区成员即居民需求的功能,包括社会服务的功能、社会保障的功能、人的社会化的功能以及文化的功能等;(2)推进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互动的功能,包括社会互助的功能、人际关系协调与社会整合的功能、社会参与的功能、社会民主的功能等等;(3)保障国家管理正常运行的功能,包括政府行政的功能、社会控制与社会稳定的功能、政治动员与政治参与的功能等等。

  与此相应,社区管理的对象既包括全体社区居民、家庭及有关的流动人口,也包括社群组织、宗教社团、社会服务机构以及介入社区事物的政党及其他社会性团体。

  从社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本社区管理的内容主要表现为:提供社区服务、社区保障、社区救助;维护社区物业、社区环境、社区公共卫生与保健;开展社区教育、社区文化、社区文体健身活动;强化社区治安、提升社区风尚及保障社区民主和社区治理的效率等。

  关于社区管理的主体,从发展方向看,应该按照政社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努力构造一个由政府(包括行政派出机构和司法派出机构)、社区自治组织(如居民代表大会和居民委员会)以及各种专业性社区服务和社区工作机构所组成,形成具有良性互动关系的三重管理主体。

  社区管理的组织调整

  社区管理组织

  目前科技城片区的社区管理体制基本上还是处于以街道办事处或镇政府为依托的传统行政管理模式。街道办事处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是社区管理的唯一有效主体,通过行政体系对社区内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实施全面管理,管理的运作以行政力量推进为主;居委会处于街道办事处的“下级”地位,自治性不高。

  表2.现状社区居委会一览表

  社区管理的组织调整

  从改进社区管理、促进社区发展的要求出发,以“政社公开”、“还社于民”以及组建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社会工作者队伍为发展方向,从组织结构上努力加快建立现代社区的步伐。在街道社区层面,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改善和加强政府机构的效率,以建设“小政府、强政府”为目标。

  社区单元重组

  为了满足社区服务网络、管理网络覆盖的合理性与经济性,以及社区居民邻里互动的社会性两方面的要求,本规划提出对社区进行服务单元和管理单元两上层面的社区单元结构重组建议。

  服务单元重组的原则

  系统性原则,即本社区与其周边的居住社区在区域服务设施的配套上应统一考虑,优化城市整体的资源配置,共享大型的公共服务设施;

  完整性原则,即本社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活单元,社区服务设施配套的种类与规模应能满足整个社区居民各种基本的生活需要;

  方便性原则,即为了便利本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应根据人口密度的分布,将整个社区分步骤调整为若干个邻里服务单元区,每个服务单元区设置邻里服务中心。各邻里服务中心的服务覆盖本街坊,以保证居民能就近得到各种最基本的生活服务。

  管理单元重组

  管理单元重组主要涉及各种居民自治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完善,以及有关的专业化社会工作团体的建立。目前社区内的居民自治组织主要是居民委员会和业主委员会。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历史原因,这两类组织目前都很不完善。居民委员会的职能和角色错位,而业主委员会在相当一部分居住小区中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或发挥作用。此外,由于本地区物质性开发建设的阶段性特征十分明显,因此社区内的物业管理格局比较混乱,亟待整治。因此管理单元的重组应当分步有序地进行。

  现阶段比较可行的是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将科技城片区整合成一个社区,解决因行政区划造成的行政划分边界地段城市建设的政府不作为现象;

  (2)组建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者队伍,负责所辖范围内的各种专业化较强的社区事物的处理,如为老年人、残疾人服务的工作、青少年的社会帮教工作、计划生育和妇女工作、小区治安和环境卫生工作等等;

  (3)从物业管理工作中分离出与小区环境直接有关的社区管理工作,如公共治安和公共卫生,使之明显区别于与小区环境非直接相关的楼宇物业管理工作。前者统一由邻里服务中心负责组织(委托),后者继续由有关物业管理公司负责。在此基础上,尽可能拆除有碍小区环境和通行的围墙及其他障碍;

  (4)通过与各处物业管理区的协商,积极引导居民建立空间范围合理的业主委员会,合理归并物业管理区,引进专业化的物业管理公司,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从而为社区环境的进一步整治以及社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5)重新审视和认真理清居委会的社会职能,在促其角色复归的基础上,积极发挥其在社区建设和管理中的自治作用。

  社区物质环境

  道路交通系统

  为保证社区良好的可达性、居民出行的便利性以及区域交通的畅通性,需调整并完善社区的道路交通系统。

  绿地系统

  为构筑良好的社区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通过用地的局部调整,建立完善的社区级公共绿地、街坊邻里级绿地、道路绿地、防护绿地网络,形成点、带、面结合的社区绿地景观系统。

  社区公共绿地:主要包括现状保留扩建的东方公园、结合丁家庄改造形成的公园、各街坊邻里中心的集中绿地及组团绿地。它们是为整个社区居民提供日常的活动及休闲的主要公园场所。

  小区宅间绿地:每栋住宅建筑周围及住宅与住宅之间的空间都要绿化起来,服务相邻住宅中的居民,可配套设置一定的休憩设施。

  道路绿地:包括车行道绿地、人行道绿地及步行小路绿地。规划建议增设沿华能路、华科路、百花路、祝甸路和花园东路两侧的道路绿化带及行人驻留空间,形成串连各街坊的休闲绿带。

  防护绿地:完善沿胶济铁路、二环东路的防护绿地,使之成为有特色的绿化景观带。

  服务设施

  为实现建立全功能社区服务网络的目标,与本社区的服务网络与社区服务单元的分级划分相适应,根据服务级别的不同、服务覆盖范围的不同及服务人群的差异,按照需求设置。主要分为区域服务、社区服务和街坊邻里单元服务三个层次。

  区域服务的内容包括本社区及周边居住社区的服务设施,以及社区服务的人力资源的协调和共享。具体包括文体中心的共建、大型商业设施、医疗设施及养老服务、教育设施的共享,规划建设中的轨道交通站点的共享等。

  社区服务的范围覆盖整个社区,在区域服务的内容和时空距离不适宜或不能满足本社区需求的前提下设置。内容包括社区服务中心,社区级医院、商业网点、教育网点(包括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就业培训等)、社区文化设施(包括社区图书馆、体育活动场地及设施,部分可与社区内的学校共享)。

  街坊邻里服务的内容包括普教设施、商业设施、医务站、文化设施以及作为便民服务的设施配置,其规模及种类依据各街坊内部居民的实际需求而定。

  在社区服务机构充实完善方面,近期可积极引入各类社区服务的中介机构,为居民提供多方面的中介和咨询服务。在小区的社区服务网络建设的同时,也可解决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

  公共环境

  社区空间环境及设施整治的目标是改变科技城片区在过去分期分散建设的条件下形成的社区空间分隔,通过对社区外部环境的统一规划设计和整治工程,提升社区生活的整体环境品质。针对社区已建成环境的特征,建立节点、领域和界面三类环境要素的控制框架。

  (1)环境要素控制——节点

  节点在社区环境中具有活动和景观两种功能,同时节点也有主次之分,位于社区不同地段的节点,其主导功能各有侧重,根据社区的外部环境特征及节点位置,可分出绿轴、道路和街坊内部三种类型的节点。

  绿轴节点:沿华能路、华科路、百花路、祝甸路和花园东路两侧形成的沿路休闲绿带,以及沿窑头大沟、丁家庄沟、丁家庄截洪沟和大辛河形成的防护绿带及郊野绿地,作为本区区别于其他社区的独特景观之处,也应是居民活动相对聚集的节点。应强调其生态景观的主导功能,同时分段安排内容,形成若干休憩活动性节点。

  道路节点:本社区的道路节点可分为主节点和次节点两类,主节点位于道路交叉口,结合建筑后退形成绿化空间或小型广场。这类节点的主要功能在于丰富社区街道空间和景观,并结合人的行为特征提供驻留场所。次节点位于路段各街坊的主要出入口,通过规划设计和控制来保证良好的交通功能和可识别性。

  街坊内部节点:以街坊邻里服务单元的划分为依据,在街坊邻里单元的中心设置供居民交游、活动的节点,并提供一定的设施支持。

  (2)环境要素控制——领域

  领域感是社区生活空间层次划分的基础,也是居民对社区邻里产生归属认同感的基本心理反映。为强化这一心理感受,依据社区外部环境的特征及整治要求,规划将社区外部空间(除私密空间外)划分3个领域层次来区别对待。

  半私密领域:这一层面的社区领域空间在私密性方面仅次于住宅内部领域空间,它指住宅群围合的、属于某几幢住宅的院落领域空间,包括住宅的绿地、场地、入户道路及停车设施等。

  半公共领域:指社区中由若干住宅群落共同构筑的,属于这些住宅群落居民共同拥有的街坊外部领域空间,还包括社区内各类配套设施的用地范围,如街坊邻里中心及活动场地、绿地及教育、医疗设施等可以对外开放共享的领域空间。

  公共领域:就本社区本身而言,公共领域指归属整个社区的共享外部空间。

  (3)环境要素控制——界面

  为塑造社区各层面领域空间感,并形成良好的社区形象,有必要对形成社区公共领域空间的围合界面进行要素控制。对界面细部,在越靠近人行道的地方越需要重视,因此界面控制的重点是在近人尺度的1-2层高度,可分建筑和围墙两类要素进行具体控制。

  (4)新建设的控制

  本项控制针对社区中尚未开发建设的用地而制定。为达到社区整治的目标,对社区内的地块开发,必须从用地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化率,主要出入口方位等方面进行控制;并对地块开发的各类控制要素进行规定。

  街坊管理单元控制

  街坊管理单元的划分,以邻里服务中心为基本的管理单元平台,本着便于规划的编制和规划管理,土地使用性质和功能具有内在关联性,范围以城市道路、河流等为界限。科技城片区共划分为8个街坊,统一制定街坊编码。本文摘取其中一个街坊进行说明。

  右图所示街坊总面积168.04公顷,现状以居住、工业和仓储用地为主,其余为商业用地文化娱乐用地和教育科研用地。规划对东方公园进行扩建,保留商业及绝大部分居住小区,对工业用地进行用地置换,开发闲置土地。

  规划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整:搬迁街坊内部分工业用地;优化、完善居住区用地布局,规划街坊邻里级公共中心一个,增加商业、文化设施等居住区配套设施;增加街坊内绿化面积;增加街坊内城市支路;对大辛河进行环境整治。

  结语

  城市社区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也是民生工程。科学与高效的社区管理是落实社区发展规划、实现社区发展目标的重要前提,良好的社区物质环境是居民健康生活的保障,因此对这两方面工作的探讨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瞿宁武. 论城市社区建设经济与管理. 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6):69—71.

  方盛举. 论城市社区建设中居委会的改革学术探索论文. 学术探索,2003,(6):38—40.

  姜艳君. 试论城市社区建设模式.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2,(7):97.

  汤晋苏. 试论城市社区建设的总体思路. 社会主义研究,2004,(1):91—94.

  赵选忠. 社会转型时期城市社区建设的新思路. 改革与战略,2005,(12):63—67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城市社区管理论文范文

  城市社区管理论文范文篇二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

  社区,原是一个外来名词,源于欧美,在日本被称为地域社会,而在以前的中国又称居民小区。为此,对社区如何定义,则是第一个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其次,社区的性质和功能又受人的认识的制约。既然社区是居民集中居住和生活的场所,它就必然涉及到生活、就业、教育和娱乐等各种活动。这些活动之间应如何协调、如何统筹、又如何制度化和法制化,则是社区管理体制的第一个重要课题。

  一、传统城市街道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国城市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事业单位与政府脱离,单位组织与个人之间也出现了分离,使得城市社区出现了多元化的利益主体。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得大量的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社会保障功能与企业剥离。行政管理体系的改革,也使得一部分社会管理、社会服务职能从政府职能中分化出来,所有这些转移出来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直接由社区承担下来,社区功能呈现出社会化、多元化的趋势,城市社区建设的要求非常迫切。我国城市社区建设还是一件新生事物,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总结,不断摸索。传统城市街道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有:政治行政色彩较浓,居民自治意识不强;经济功能强,管理、服务功能弱化;管理各自为政,缺乏协调,缺少人文建设,居民缺乏归属感等等。

  二、新型社区管理的启示和经验

  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社区建设也在蓬勃发展,各地开始了社区管理体制的构建实践,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社区管理模式。社区管理模式是对不同类型城市在各自特色的管理体制、管理机制组合基础上,实现城市高效有序运行目标的特定方式的形态概括。城市基层的政权结构、社会结构都处于动态的演变过程中,中国的社区建设应该呈多元模式进行。上海模式、沈阳模式、江汉模式、深圳莲花北模式……从1999年12月28日南京锁四社区在全国第一家进行社区体制改革以来,许多城市陆续推出各具特色的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模式。

  这些模式各有特色,对社区管理体制改革都具有推动意义。目前,城市基层的政权结构、社会结构都处于动态的演变过程中,各种社区管理模式的形成与发展,都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一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归根到底又不能脱离不同地区、不同社区的具体条件和客观实际。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不能搞“一刀切”,必须遵循“渐次推进,梯级发展,全面带动”的思路,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和选择最合适的改革路径,达到政府提高管理效率、居民当家作主、社区和谐安宁的目的。

  三、建设新型社区管理体制的实现途径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

  要顺利进行社区管理体制建设,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是准备。加强宣传教育可采取召开教育大会、各种类型的座谈会和发公开信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努力使改革精神深入人心,统一思想形成共识。这种共识主要包括要充分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长期性。充分认识重要性是指建设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是城市基层政权建设新的突破口,是全方位拓展社区建设的一项有力举措,它有利于推动基层民主和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是关系到发展稳定大局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要增强改革的紧迫感,并要树立长期作战、常抓不懈的思想,正确理解渐进规律,指望在短时期内把所有问题都解决的想法是不现实的,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克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要作长期的思想准备,循序渐进,才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并最终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和逐步完善。

  (二)调整居委会管理规模,科学合理地划分社区

  适当调整居委会管理规模,科学合理地划分社区是搞好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的前提。要按照便于服务管理、便于开发社区资源、便于居民自治的原则,以及地域性、认同感等社区构成要素,对原有街道、居委会规模作适当调整,以调整后的居委会辖区作为地域,并命名为社区。上海、深圳、沈阳、南京、青岛、合肥、石家庄、哈尔滨等城市的实验区,对街道和居委会的管辖范围进行了调整,其中以沈阳市的做法最具有代表性。沈阳在沈河、和平两个实验区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市重新划分社区。新型社区主要分为四种类型:一是按居民居住和单位自然地域划分出来的“板块型社区”;二是以封闭型居民小区为单位的“小区型社区”;三是以职工家属聚集区为主体的“单位型社区”,四是以不同功能特点划分的“功能型社区”。这种按照居民居住的自然地缘关系,社区的资源配置,适度的管辖人口和人们的心理认同感来划分社区的方法,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可以达到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加强党和政府对社区的管理

  实行社区管理必须以党的领导为核心,并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充分发挥党和政府在社区中的促进作用和服务作用。必须加强社区各类基层党组织的联系,培养高素质的党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并始终坚持党对社区建设的方向进行政治上的引导和组织上的保证。政府是社区管理中的重要力量之一,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负责制定和组织落实社区发展规划,对推进本地区的社区建设负总责。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协调企业、社团、志愿者和社区成员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工作,解决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困难,形成社区建设工作的整体合力。在具体做法上,政府应建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并在分析一些社会现象、社会结构、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数量特征,以及国内外各种模式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指标体系,并逐步量化,以便于对各种各社区管理的质量状况进行评价、监督、预测和服务。政府要现代化,政府从直接提供公共物品到对公共物品的质量进行监督和保障;居委会要民主化,居委会对居民负责,工作贴近居民。

  (四)建立健全社区的自治组织

  在建立健全社区自治组织过程中要遵循“直接民主”的原则,社区自治组织应该包括社区成员大会或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社区协调议事委员会等。在民政部启动的“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的试点工作中,各实验区在居民自治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做法。大力发展社区民间组织,提供公共产品;居民公民化,在社区为居民服务的同时,居民要为社区作贡献。如上海卢湾区在社区内建立了社区居委会议事层与执行层的分离的工作体制;沈阳市在重新划分管辖区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自治体系,分为决策层―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招考执行层―社区委员会,议事层―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领导层为社区党组织;北京西城区建立了社区管理体系和社区中心。虽然这些组织的名称各异,但他们为如何在社区建立新的自治组织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创新社区组织机构。按照“议行分设”的理念创新社区组织,创立“一会(分)两站”模式,从组织结构、性质、职能、人员、经费、场地等关键问题一一分离,理请社区工作站和社区居委会及社区服务站相互关系,创新新型的社区工作站和社区服务站两个社会组织,使社区居委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居民自治组织。

  (五)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方法

  转变政府职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须要求,也是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这就决定了政府各职能部门必须按照新体制的要求,切实转变职能,真正把赋予社区的各项职责落实到位。应理顺政府与社区、社区与社会各组织之间的关系。为规范新型社区组织运作,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和办法,明确了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职责、社区居委会的任务及其相互关系,使政府在社区腾挪出空间给社区居委会搞居民自治,培育了公民社会,积累了社会资本。政府“减肥”――将社区公共事务作细致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准确定位政府的责任,让其从直接提供公共服务转变为间接提供公共服务,从靠设立机构提供公共服务到靠政策工具提供服务;从给钱、给物、给机构到培育各类民间组织,让民间组织承担起政府下放的职能,从而使政府的职能归位,社区的自治力量增长。在转变职能过程中,要把着眼点放在充分调动基层工作积极性的基础上来,放到为群众服务上来,服从大局,适应城市新体制的变化,根据社区管理的要求,切实转变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实现重心、权利、财力的下移,并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运作方式,把该放下去的权不折不扣的转移下去。

  (六)加强法律法规和制度等的建设

  一是法律支撑。目前,因无明文规定,连专家都很难说清楚社区组织的定位和性质。据统计,理论界关于“社区”的定义多达76种。这个事实,成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不得不迈的“一道坎”。专家呼吁:有关部门应尽快在相关法律中明确“社区”的概念和范围。在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同时,应对与社区相关的1000多条法律、法规尽快进行修改和调整。有专家提议: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组织法》,或将它作为母法,根据实际需要制定一些必要的细则,逐步建立、完善有关社区管理法制体系。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改革,涉及到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方方面面,当前一些需要城市建设和管理只能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有时存在着相互推委的现象,还没有形成很好的合力,这就需要对一些工作进行一个明晰和划分的过程,并用制度、法规加以保证。二是改革居委会干部制度。可对社区干部实行公开招聘,通过民主选举,竞争上岗。这有利于提高居委会干部的素质,形成一支年轻化、职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又能安置下岗职工和大中专毕业生,开辟新的就业渠道。三是加强硬软件建设,主要是指加强理论研究,加大对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知道力度。硬件建设包括对街道办事处、社区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办公场所等。

  (七)创新社区服务体系

  各社区居委会成立社区服务站,各街道办成立了社区服务中心,在社会福利中心建成了区一级社区服务中心,初步形成了区、街道、社区居委会的三级社区服务网络。并对社区服务站进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使其按照产业化、实体化模式运作,出台相关规定等配套措施,成立社区服务专项资金,规定政府按照购买服务项目的方式,对社区服务站从事为居民提供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区残疾人服务、社区老人服务等无偿服务进行评估、补贴,并鼓励社区服务站低偿运营,享受税收减免政策,实现社区服务的社会化。使政府提供了品种多样的福利和服务等新公共产品。

  另外,还要提供社区居民交往平台,以政府信用为起点,积累城市社区人际关系的信任基础;在社区公共事务中倡导平等和宽容的原则,强化居民合作与参与的意识。

  随着新世纪的来临,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城市相应地要求改革原有的管理体制。实践已经证明,社区管理体制是我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具体内容,建设新的社区管理体制在城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的地位日显重要,在加强城市管理、服务市民生活、促进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我们一定要增强建设新的社区管理体制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同时追求精神需要的不断满足,在尊重历史和关注现实的基础上,一个小区一个小区地建设,一个社区一个社区地拓展,最终把各级各类城市都建成人们安居乐业、文明的城市,有力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李匡夫,李天好.论社区自治.东岳论从,2002(3).

  2、奚从清.构建中国社区建设理论的框架体系.社会学月刊,2002(8).

  3、夏建中.当代中国城市社区的组织与服务,社会学,2000(7).

  4、吴新叶.城市社区管理中的政府失灵,城市发展研究,1999(6).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文理学院美术学院)

  
看了“城市社区管理论文范文”的人还看:

1.城市社区管理论文

2.社区管理论文

3.农村社区管理论文

4.城市社区教育论文

5.政府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