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职称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2021-08-24
基础医学职称论文发表

  医学是一个从预防到治疗疾病的系统学科,是通过科学或技术的手段处理人体的各种疾病或病变的学科。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基础医学职称论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基础医学职称论文篇一

  预防医学学生从基础到临床的见习方法

  摘要:鉴于目前我国预防医学见习生“岗前”培训没有统一的教材,部分同学在见习过程中感到茫然,找不到见习医生的感觉,找不准预防医学生在临床见习中的定位。笔者近年来通过对见习生的观察及调研得出一些体会,供预防医学见习生参考。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before the present our country preventive medicine probationer “the hillock”, the training unification's teaching material, partial schoolmates has not felt in the application process vacant, could not find intern's feeling, looked does not permit to prevent medico's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localization. the author in recent years through obtained some experiences to probationer's observation and the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referred for the preventive medicine probationer.

  关键词:预防医学 实习 临床

  key words: preventive medicine; practice; experiences;clinical

  一、做好实习前的准备

  1.思想方面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见习之前,应该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树立搞好见习的信心。见习中遇到困难是不可避免的,如见习的内容、见习的环境、与带教医生关系的处理、医患矛盾等等。因此,树立必胜的信心是能否在见习中取得较好成绩的关键;充分估计见习中的困难,并作好应对措施是能否顺利通过见习的前提。

  2.医学知识方面 在校所有的知识都是为了成为一名合格医生所必备的。与医学知识密不可分的临床医疗制度是医院正常运转的法规、是避免发生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保障,而这些临床医疗制度的课程学校又没有开设。因此,建议见习生在见习前有必要重温与临床密切相关的科目和基础知识,尽快了解和熟悉所到科室有关医疗制度。

  二、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份

  对于预防医学生,临床见习的地位改放在何处,这个问题总是干扰着同学们。要解决要这个问题,首先要意识到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关系,要意识到二者的紧密的联系,任何预防医学的发展都是在临床疾病的基础上,不了解临床知识也就无法进行预防医学的研究,所以要以预防医学的整体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

  三、实习过程中提问的学问

  许多见习生在临床上遇到问题不知道如何向教员提出,其实提问还需学问。有的教员不愿意回答学员提出的诸如“某某疾病的临床症状、体征有哪些?”之类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在教科书中已经写得十分清楚,因此应尽量少问这类问题,即便要问,最好这样提问:“书里对某某疾病的症状、体征、x线表现写了很多,我有点抓不住重点,您能给我讲讲该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吗?”其他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有许多,其中有一个能让教员给你传授更多的知识,暂且叫它“迂回提问法”。所谓“迂回提问法”就是,不是直接向教员提问,而是通过暴露自己的不足或错误,让教员来给你补充纠正。例如,对于某种疾病的发病机理,你不太清楚,说出你自己的认识,“某某疾病的发病机理是不是…,从而导致…”,如果你分析得正确,教员自然会首肯,如果你的分析不全面,教员就会给予补充,如果你的分析错了,教员肯定会给予纠正,这样教员也会乐意回答你通过思考提出的问题,而且你也可以了解自己的有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做好“四勤”及“小本子”的妙用

  有句俗语叫“师父引进门,修行在个人”。进入临床见习犹如进入了临床医学的大门,剩下的就要看同学们如何“修行”了。在这临床医学天地里,到处都是知识宝藏,付出越多,收获就越大。有人总结了一条经验,称为“四勤”,即“手勤”、“腿勤”、“嘴勤”、“脑勤”。所谓“手勤”,就是勤动手,多做各种临床操作,熟练掌握体格检查方法以及各种临床诊疗操作。所谓“腿勤”就是要求见习生经常深入病房观察病情变化,常到辅助科室学习有关的知识,常跑图书馆解决临床上遇到的困难,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疾病,只有认识了疾病,才能治疗疾病。所谓“嘴勤”,就是要多问,实习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不懂就问,遇到问题,不管是谁,只要能够解决问题,都是请教的对象。所谓“脑勤”,就是要勤于思考。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这句话辩证地揭示了“思与学”地关系。主动、积极、向上地思维方式,应该贯穿整个临床实践。

  谈到实习的经验和秘诀,许多教员以及一些著名的医学专家,都会提到“小本子”的妙用。所谓“小本子”,就是指在实习中随身携带一个袖珍笔记本,用它来记录教员或上级医生的查房指示以及遇到的各种临床问题。有人称为“临床随笔”、“医海拾贝”,甚至有人称为“医学小百科”。不要小看这“小本子”,它的妙用确实不少。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小本子”的好处,首先可以弥补人的记忆不足,教员或上级医生查房所讲的内容,常常是对疾病的高度概括或是自己多年积累的临床经验,这些是书里学不到的内容,记录下这些经验之谈,可以终身受益。另外,从教员的心理上来讲,看到实习生虚心好学,记录他所讲的内容,他会讲授更多的内容,满足同学们的求知欲望,而从同学自身来讲,遇到比较陌生的知识点、概念可以随时记录下来,以备回顾温习使用。一旦你体会到了“小本子”的好处,它将伴你渡过整个医疗生涯,使你受益匪浅。

  以上从几个方面介绍了有关预防医学学生见习前及见习过程中的经验之谈,相信对见习的同学会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这些经验不可能完全解决同学们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希望同学们在实习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从而达到从临床知识到专业知识的转变。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基础医学职称论文

  基础医学职称论文篇二

  生态医学模式的理论基础研究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当前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逐渐暴露出其局限性,特别是它无法体现生态环境在人类健康中的重要作用,因此,需要一种新的医学模式――生态医学模式。本文从生态自然观、系统论思想、生态伦理思想等多个方面进行归纳分析,生态医学模式的产生与发展已具备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是医学模式的必然走势。

  [关键词] 生态医学模式;理论基础;研究

  [中图分类号] 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4(c)-01-03

  study on theoretical basis of ecological medical model

  yu xiuping,liu dianen,liu wenxiu,wang xiaoqin

  (weifang medical college,shandong province,weifang 261042, china)

  [abstract] “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 has exposed its defect gradually with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especially it can't reflect the importa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human health.therefore,we are likely to need a mew medical model ecological medical model.this paper analyses ecologic view of nature,system theory,ecological ethics and so on,then find there has a solid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medical model.it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medical model.

  [key words] ecological medical model; theoretical basis; study

  20世纪70年代,一些专家提出,当前的医学模式已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即以前人类的疾病主要由生物因素引起的传染病,而今后的主要疾病则是由社会和心理(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引发的“慢性病”,这一理念也得到了who的认同[1]。但是近年来的一系列传染病,如2003年的sars、在部分地区流行的禽流感、2009年的h1n1流感等,不仅给人类上了一堂生动的生态教育课,同时也对该医学模式进行了一次全面检验,迫使人们不得不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后sars时代存在的合理性作些思考[2]。

  虽然不少学者已经看到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存在着缺陷,并在系统思维指导下提出了有别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概念,甚至有人提出了“大生态模式”、“四元医学模式”、“人工-自然-生态医学模式”、“整体医学模式”、“大小宇宙相应模式”、“卫生生态学医学模式”等,但作为一个科学概念的医学模式,应该符合科学的要求并与已有的科学概念相融洽。“生态医学模式”就是符合这样要求的一个概念,它的产生有其广泛的理论基础。

  1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是随着生物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的发展而提出的,马克思、恩格斯理论也有丰富的生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直接的理论来源[3]。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在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描述上认为,在人类物质生产活动中,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自然界始终处于优先地位,因为科学史证明了,自然界是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界;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类不断改造、支配自然界, 使自然界深深地打上人类的烙印,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20世纪,科学特别是生态学的发展,丰富了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使马克思生态自然观又有了新的发展,强调人类与大自然及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主张人与自然要和谐一致。这些充满生态智慧的光辉思想,在医学上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马克思生态自然观指导下的医学认为,人类本身应与自然环境和体内环境和谐一致、共生共存、相互适应、共同发展,这也是生态医学模式的主要观点。

  2 系统论思想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是以人类的疾病谱以及健康观念的变化为依据的。通过分析发现,这种医学模式的思维方式仍然是以“分析、还原”为特征的线性思维方式,它虽然考虑到了致病因素和治病方法不仅仅只有生物方面,还包括社会、心理方面,但是并没有考虑全面,忽视了生态环境等因素。显然,以“还原论”为指导思想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人类医学研究的需要,这时就需要更先进的方法论及更完善的医学模式,以“系统论”为指导思想的生态医学模式便进入了人们的研究领域。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系统论强调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其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它认为,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系统论的基本方法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优化系统观点看问题。系统论不仅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也为解决现代社会中各种复杂问题提供了方法论基础,系统观念正渗透到各个领域,也为医学模式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

  生态医学模式以系统论为指导,强调把健康和疾病放在全方位的背景下考察, 认为人是一个多层次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人的健康和疾病取决于这个复杂系统中各层次、各子系统的相互作用以及人体与外界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4]。疾病的发生除病原体这一外因外,还与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生态平衡受到破坏有关。

  3 生态伦理思想

  生态伦理又称环境伦理,是伴随着全球环境危机的到来而形成的一种全世界的伦理观念。生态伦理观以尊重和保持自然生态环境为宗旨,以未来人类继续发展为着眼点。生态伦理强调人的自觉和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存共融。但是在社会化、工业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无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导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引发了一系列传染病,如疯牛病、sars等,严重危害了人类的健康。因此,人们必须吸取教训,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泥潭,学会尊重自然、尊重其他生物,在生态伦理思想的指导下实现人与自然的依存、共生、和谐。

  生态伦理思想自古有之,如“天人合一”的生态观便符合当代的生态伦理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古代医学形成了“人体阴阳五行说”、“自然诊治”等具有现代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和实践,这些都对当代医学模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5]。生态医学模式继承了我国传统的生态伦理思想,摒弃人类中心主义,把人摆在了自然界的正确位置上,认为人类应与不同层次的内外环境保持生态平衡,达到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使人的寿命达到理想水平。

  4 学者对生态医学模式的观点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比生物医学模式更具科学内涵,赢得了国内外学者对它的认同。但是随着人类的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的长足发展和进步,该医学模式已经不能正确引领、指导医学的发展,许多学者在如何消除其缺陷、建立新的医学模式方面进行了探讨。

  将生态纳入现代医学模式的观点早就有人提出过。陶功定教授在17年前就提出了“大生态医学模式”的观点,其专著《大生态医学模式论-医学未来发展战略之哲学和伦理学论证》首创大生态医学模式理论。他认为医学正面临新的革命,最佳的医学研究方法就是确立一个充分体现人类理性精神而不是满足于现有有利技术手段的宏观的医学理论形态。应该建立最佳的“医学模式”,即以“大生态医学模式”取代“生物医学模式”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卢焯明、陈诗慧等提出了“基因、生物、心理、自然、社会模式”。梁兆科认为:“目前倍受推崇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仍存在很大缺陷,能全面和深刻反映现代医学实践和认识的模式应为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他认为这一医学模式既能全面地反映人的本质,反映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因素,也能全面概括当代实践领域,并能给健康下一个较完美的定义。在对中西医学的比较研究中,很多学者认识了中西医学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探讨了在当前医学模式下二者互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又提出了人体生态医学、人工自然生态医学模式等观点。

  从认识发展的逻辑上来看,树立生态理念,并适时将其纳入医学模式已经有了一定的思想认识基础,生态医学模式将成为引领未来医学发展的基本模式。

  5 传统的生态医学思想

  传统的中国医学文化中有着丰厚的社会人文与医学相统一的辨证思想,也体现着生态观。

  《黄帝内经》将人的生命活动放在自然和社会的生态环境来考察,确立疾病的形成原因、诊断、防治原理和思路、方法,生态医学思想是贯穿全书的主线。《黄帝内经》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在医学实践整体运动中贯穿平衡论思想,它的平衡观十分丰富,包括自然界的平衡、人体内的平衡,以及体内外环境的平衡[6]。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即从两个生态环境失调论疾病形成的原因。《黄帝内经》还有着顺应环境四时、“形与气相任则寿”、“志闲而少欲”的养生观,“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心身健康观,“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的自然死亡观等顺应自然发展的生态医学观[7]。

  同样,中医学中的生态医学思想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历史。中医理论的本质和科学内核,始终是一种生态医学适应理论,中医强调整体观、辨证施治和治未病都很好地反映了这一点[8]。如中医的整体观不仅重视人体自身组成的生态体,同时也强调人和自然生态环境应和谐统一,“人与天地相参”,就指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在观察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同时,不能仅着眼于人体本身,应看到人与自然界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中医治病强调辨证施治,它认为,疾病的不同阶段,可以出现不同的证候;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同样的证候。因此,同一疾病的不同证候,治疗方法就不相同;而不同疾病如果证候相同,也可运用同一治疗方法。

  6 科学发展观呼唤新的医学模式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这一战略目标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时期,各个社会层面的矛盾不断加剧,全球性生态危机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发展理念的进步,也显示出发展战略和政策调整的方向,它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面临的改革方向、总体模式和发展战略等重大问题上的指导意义不言自明。特别是思考医学模式变革这样重大问题,更应该自觉地遵循科学发展观指引的方向[9]。

  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前提。同时,还要求必须把人的发展同资源的消耗、环境的退化、生态的胁迫等联系在一起。而生态医学模式也是以此为前提的。

  生态医学模式持有和谐平衡观,与自然界及其他生物共生共存、相互适应。要求在对医学中关于人的健康、疾病、诊断、治疗、护理等相关学科理论的构建时,必须给包括病原体在内的自然界的其他成员以相应的存在空间;对于那些不和谐的因素、影响平衡的因素应通过相互磨合与调整的方式加以解决,对不适应问题的干预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手段,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去除或回避。生态医学模式还主张协调发展。某些科学技术成果的运用,有可能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造成重大冲击,破坏人类自身的协调发展。在现代医学中表现为医源性与药源性疾病、不合理的医疗资源配置、医疗高新技术的过度应用、医患关系的僵硬、高额的医疗费用等,而这些都有望在生态医学模式中得到缓解甚至是解决,从而使现代医学回到协调、科学发展的良性循环中来。同时,现代医学的协调发展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又是相互依赖的。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改善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为现代医学的协调发展提供外部条件;现代医学有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这就使得人人都能享受同等的医疗资源,生理、心理、社会健康都有保障,也能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为人们真正做到从生态学、社会学的角度防治疾病提供了可能性,既是生态医学模式的主导方向,也是建立生态医学模式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张田勘,宋立新.疫病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182-184.

  [2]刘典恩,杨瑞贞.生态医学模式:后sars时代的选择[j].医学与哲学,2003,24(11):27.

  [3]黄顺基.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4.

  [4]谭得俅.以系统论为指导,全方位贯彻现代医学模式[j].医学与社会,1999,12(4):29.

  [5]纪文静.中国古代医学中的生态伦理思想[j].柳州师专学报,2006,21(3):123.

  [6]陶功定.《黄帝内经》生态医学思想溯源(待续)[j].山西中医,2005,21(2):44.

  [7]陶功定.生态医学思想是贯穿《黄帝内经》的主线[j].山西中医,2004,20(3):36.

  [8]马伯英.中医学是优质的生态医学[j].发明与创新,2007,1(3):29-3o.

  [9]郭照江.科学发展观呼唤新的医学模式[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6,13(1):8.

  
看了“基础医学职称论文发表”的人还看:

1.医学职称论文发表要求

2.公共卫生职称论文发表

3.基础医学类科技论文

4.医学职称论文发表(2)

5.核心医学职称论文发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