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论文

发布时间:2021-12-2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不仅在理论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在实践中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论文篇一:《试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摘要】本文主要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历史和现实出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内容、总体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三位一体”;“四位一体

  改革开放,使我国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国家开始从全局和顶层角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由原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发展到现在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这一提法,建国以来,我们重视的不够,但有关于“社会建设”理论却由来已久。我国历史上有着内容十分广泛的朴素的社会建设思想,为我们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提供了传统文化的借鉴。例如,儒家的政治理想,是把社会变成一个和谐的大家庭。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我们党不断探索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首先对社会主义建设这一重大课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是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科学地阐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其中包括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论断。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们党肩负的新任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任务,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特别是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新生事物,尽管社会主义代表的是当代世界发展的前进方向,但具体怎么建设社会主义,我们过去和现在生活中的许多矛盾和走过的弯路,都与这个问题的认识有关。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任何事物一样,它有特定的要素构成,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人类社会的结构通常被理解为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其实,这样的划分是不全面的,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全面的观点应该是把整体的社会结构看成是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文化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统一。基于这个认识,我们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从“三位一体”发展为“四位一体”。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相对独立的“一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四位一体”概念的提出,特别是“社会建设”概念的提出,使我们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新的认识。

  有人认为,社会建设建设科学、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建设,这显然把社会建设的涵义理解过于狭隘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的社会建设,其涵义和内容要广泛、深刻的多。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一样,社会建设也有丰富的内涵,我们党不仅提出了“社会建设”的新理念,并对它已经作了多方面的阐述,初步回答了社会建设的目标、社会建设的原则、社会建设的理念、社会建设的重点、社会建设的主体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上,社会建设新理论正在形成之中,随着实践的深入,社会建设理论将逐步完善,也会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理论一样,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基本框架包涵以下内容。

  在社会建设的原则上,强调科学发展和公平正义。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就是在社会建设的实践中,坚持科学发展观,这是社会建设的首要原则,社会建设的公平正义主要体现在:教育的公平正义,就业的公平正义,分配的公平正义,保障的公平正义,医疗的公平正义等,坚持公平正义是社会建设的基本原则。在社会建设目标上,强调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的有机结合。近期目标是在2020年实现“六个基本”,即:基本形成终身教育体系,使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要更加充分,要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人人要享有基本生活保障,要基本形成合理的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中等收入者占多数,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要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要基本健全,远期目标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社会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在社会建设的理念上,强调既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既要积极进取,尽最大努力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抓紧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图出问题,又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和承受力,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随着经济发展逐步解决问题,稳步提高社会建设的水平,而不能要求过高过急。社会建设的重点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问题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改善民生既要统筹兼顾,又要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突出重点、着力推进。在社会建设的主体上,强调政府的有效主导和社会组织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参与,在实践中,要充分考虑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公益性质,要切实强调政府职责,同时,也必须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不是大包大揽的全能政府。

  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需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均衡发展、“四位”缺

  一不可。社会建设是构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加快推进社会建设,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和重要保障。把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是对广大群众迫切要求的积极回应,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社会建设是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必然要求,是体现党的执政使命的客观要求。改革攻坚面临深成次的矛盾和问题,都要求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我们党站在执政兴国的高度,要实现党的执政使命,就必须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正如经济建设有投入才有产出一样,社会建设也要有投入。特别是涉及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医疗等事业、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空谈不行,必须出实招,而核心就在于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经济、轻社会”的财政支出,建立“民生服务型”财政。

  长期以来,之所以产生经济和社会“一腿长”,一条腿短|”、财政支出结构严重失衡等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发展思路存在的偏颇。所以,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树立正确的社会建设发展观观念是关键中的关键。具体而言,我们要树立以下几个观点。一是投资于社会建设不影响经济发展,二是解决不公平问题不会降低发展活力。三是给社会力量让出空间不会影响政府权威。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论文篇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

  民主,无论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领域,还是在国际政治领域,都越来越成为重大、敏感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弄清楚民主的本质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一问题。

  一、民主的涵义和实质

  在历史上,“民主”一词源于古希腊语。“民主”(democracy)由demokratia演变而来,由de-mos(民众、人民)和kratos(统治)两部分组成,意思是人民的权力、人民的统治或人民当家作主。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首次使用这一概念,是用来概括和表述希腊城邦这样一种政治实践,即,城邦事务是由公民所参加的公民大会通过直接讨论和投票表决的方式来做出最终决定,这种方式既不同于某一君主的独裁统治,也不同于少数贵族的寡头统治。在这里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 作为一种制度,民主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以公民的意志作为其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政治决策以公民的意见为最终依据。

  二是作为具体组织形式、机构、机制、操作层面的民主,就是通常所说的民主政治的具体组织形式、运行体制、机构、机制和具体运作程序、原则、规则。它是为一定的国家制度、一定的政治、一定的阶级服务的,为什么服务,就从属什么,就具有什么性质。一般说来,它本身没有特定的政治性、阶级性和意识形态性。

  三是作为民主价值观、民主思想、民主作风的民主。如对民主的价值追求、价值判断等价值观,关于民主的理论、观点、认识等思想,密切联系群众、多听不同意见的民主作风。这些作为观念形态的民主,是有意识形态性、阶级性的。同样的民主理论,可以是资产阶级的民主观,也可以是工人阶级的民主观。在这里我们所讨论的是作为国家政治制度的民主。作为国家政治制度的民主政治,是具体的、历史的、变化的,从来就没有抽象的、超阶级的、超历史的、永恒的、普世的民主政治。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二、不存在普世的民主

  民主是具体的、历史的,表现为一个一个具体的、特殊的过程,没有抽象的、超历史、超时空、超国情、永恒、静止、普世的民主。所谓民主是具体的,就是说民主是一个一个特殊的、具体的客观社会存在,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美式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英式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等,没有离开具体民主而单独存在的抽象的、普世的民主。所谓历史的,是说民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的变迁、实践的推移而不断变化发展的,民主表现为一个历史过程,没有永恒的、固定的、不变的、绝对的民主。民主,为政治制度的民主政治,作为观念形态的民主思想,作为从属于民主政治制度的具体形式、程序和规则,都是一定历史时代、一定特殊国情、一定具体条件的产物,它是历史地形成的,有一个生成、完善的过程,是与某一具体国家、具体政党、具体阶级、具体人群相伴随的。

  如果承认了一些人所说的“普世民主”,也就等于承认了存在绝对的、超阶级的民主。列宁曾拿出:“这种错误观念的根源就是从资产阶级那里继承下来的偏见”,“从无产阶级看来,问题全这样提:是不受哪个阶级压迫的白由?是哪一个阶级同哪一个阶级的平等?是私有制基础上的还是废除私有制的斗争基础上的民主?如此等等”。如果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时空环境、发展过程,而把某一历史阶段的民主制度作为适用于一切历史阶段的民主,把某一国家的民主制度作为适用一切国家的民主,是不现实的。

  三、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

  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对封建专制主义和资产阶级虚假民主的批判中,并在总结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民主实践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

  首先,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认为,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马克思提出:“人民是否有权来为自己建立新的国家制度呢?”他回答说:“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绝对肯定的,因为国家制度如果不再真正表现人民的意志,那它就变成有名无实的东西了。”在这里马克思提出了要建立一种真正表现人民意志的新的国家制度。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民主的”的这个词,在德语里意思是“人民当权的”。总之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

  其次,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认为,民主是目的与手段、历史性与继承性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应该把夺取政权建立自己的民主制度为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上层建筑的民主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存在超越历史阶段的 “一般民主”。恩格斯指出:“我们的党和工人阶级只有在民主共和这种形式下,才能取得统治。民主共和国甚至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特殊形式,法国大革命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再次,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认为民主与法制、权威是辩证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法律不过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是把统治阶级的意志上升为社会的普遍意志,实质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权力和统治秩序。马克思强调:“使法律成为人民意志的自觉表现,也就是说,它应该同人民的意志一起产生并由人民的意志所创立。”列宁也强调:“我们应当保障革命所争得的宪法”。恩格斯强调无产阶级的民主不排除权威,而且是要和权威相结合。

  最后,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终极价值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马克思毕生奋斗的目标,就是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首先是广大劳动人民的解放,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使每一个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高命题,同样它也是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终极价值。马克思把要实现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界定为一种“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以 “每个人自由发展”来界定“人的解放”,而人的“自由发展”则是最为终极的民主价值。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民主,是未来向社会主义更高阶段直至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民主;是适合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民主,是与该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民主;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包括一切爱国的阶级、阶层在内的最广泛的人民民主;是以中国特殊历史形成的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基本特征的民主;

  是对多数人实行民主、对少数人实行专政的民主。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既不要一切照抄照搬西方民主政治的做法,又不要脱离现阶段国情而超越时代,不能认为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是一个长远的过程,而放弃一步一步扎扎实实的努力,不能为今天我们的民主尚待完善而自我否定、自我矮化,更不能把资产阶级民主说成是千年文明而主张全盘接受,实行民主西方化。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论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论文篇三:《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摘 要】文章从西方民主起源到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确立,从中国古代民主到近代中国民主的探索出发,讨论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创造性的将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得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充分体现我国的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具体表现形式。

  【关键词】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不仅在理论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在实践中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对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一些基本规律也有了系统的认识,形成了一系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理论。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坚定不移的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走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道路。使得公民权利不断向纵深拓展,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民主权利更加广泛、更加具体、更加直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然而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绝对不是一帆风顺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不断向前推进的同时,中国社会内部的各种矛盾也开始浮出水面。例如:贪污腐败问题、收入差距问题、教育问题、医疗卫生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本来都是社会发展阶段所必须面临的问题,是生产力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的矛盾。但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趁虚而入,将所有的社会矛盾全部归根于我们民主制度缺陷,大肆宣扬西方的政党制度以及三权分立,有意的扩大矛盾并加速矛盾的激化,使我们的社会意识形态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现在我们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来对比一下西方的民主制度与我国的民主制度之间的异同,并说明我们为什么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民主制度,而必须要结合实际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之路。

  一、西方民主制度

  (一)西方古代民主观念起源

  古希腊城邦民主是西方历史上一种早期的民主政治形态。流传至今的古代西方典籍,如希罗多德的《历史》、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等名著记述了古希腊的民主制度。雅典之所以能建立一个如此的奴隶制民主社会,并产生早期的民主观念,是与当时的历史条件分不开的。实行公民大会、民众法庭等民主制度,一方面是与自然地理条件及生产方式联系在一起的。雅典实行奴隶制,奴隶劳动维系支撑着整个社会,贵族和自由民不为日常生活操心,才有了参与政治生活的条件。另一方面,古希腊城邦是小国寡民,公民基本生活都能够得到满足。

  就是在这样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古代希腊的民主制度真实的产生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失去了各种人为的或者偶然的因素之后,当希腊式民主制度破灭后,取而代之的是罗马人所建立的综合君主制、贵族制以及民主制多种因素的混合政体。然而希腊的民主制度消失,并不代表着民主观念的消失。在后来的人类历史中,这种民主观念已经渗入了西方人的骨髓。

  (二)西方近代民主制度产生

  近代西方民主起源于中世纪英国的议会制,1215年签署的《大宪章》则是英国议会制度的起点。《大宪章》的签署是在当时的历史发展条件下必然的选择,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它的社会根源。

  第一、当时正处于封建制度的上升期,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城市的扩张和商业的繁荣促使全国统一市场形成并使得市民阶层力量不断壮大。国王、封建主以及城市贵族对市民的掠夺也不断加强,促使城市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表面化。第二、大封建主依靠加强封建压榨过日子,大力发展养殖业和生产粮食活动,从而维持其世袭领地经济,使得农民与领主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化。第三、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同样非常激烈,国王的权力过于集中,使得贵族们人人自危。另外,“失地王”约翰为夺回失地,组织军队与法兰西开战,期间大肆向贵族和教会征收军费。1214年英格兰再次战败,收复失地的希望化为泡影,终于引起了贵族的不满,发起叛乱。翌年,反叛军进入伦敦得到中小贵族、教会以及市民的支持。1215年6月19日国王被迫签署了《大宪章》。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清楚的看到,西方的民主是历史的产物、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在历史的偶然中发现了一种能够为人们所接受的观念,并随着历史的推进过程有意识的将其发展完善和利用,从而达到表面的和谐。

  二、中国的民主制度探索

  (一)中国古代的民主概念

  中国古代典籍中曾经不止一次的出现过“民主”这个词。《书・多方》中记载“天惟时求民主,及大降显休命于成汤。”《左传・文公十七年》中记载“齐君之语偷。臧文仲有言曰:‘民主偷必死。’”《资治通鉴・晋惠帝太安二年》中记载“昌 遂据江夏,造谣言云:“‘当有圣人出为民主。’”在这些记载中“民主”意为民之主宰者,多指帝王、君主。

  虽然也会出现“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样的民主思想,但是都不能代表中国古代的主流思维方式,不论是统治阶级还是被统治阶级都是如此。这一点从历朝历代农民起义的换代口号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苍天已死,黄天当立。”“虎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毋庸置疑这些改朝换代的口号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官本位的思想,根本没有任何民主的成分。几千年的历史中,我们的皇帝、官员以及人民都已经习惯了这种“统治和被统治的生活方式”。

  (二)中国近代民主建设的尝试

  如前文所述,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并没有民主的概念,那为什么民主思想会在短时间内以破竹之势在中国大地传扬开来?难道真的是被西方人的坚船利炮所威慑?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曾经不止一次的被外族打败,成吉思汗、努尔哈赤也曾带领着自己的铁骑以压倒性的优势击败我们并建立自己的王朝。在那样的时刻我们可曾丧失制度和文化的自信?那时不但没有丧失自信,我们的大儒们也保持着高位者的骄傲。那为什么在西方人的入侵下,我们就如此之快的全盘崩溃呢?

  要解释上面的问题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中国社会一直以来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它所憧憬和为之奋斗的理想社会既是平等、富裕的社会,亦是文明、和谐的社会。“和谐”既是“儒家最高的价值标准”也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标准”。但清末的大儒们走出国门以后,发现西方国家内一片和谐的景象,即使在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活动中依然能保持相当程度的秩序,而政府官员亦是和善待人,对自己的臣民予以安抚。相比国内的官暴民刁、官逼民反,这西方社会让大儒们为之震撼,欣然向往。西方的民主制度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他们所追寻的理想制度。   在西方民主制度传入中国以后,前仆后继的仁人志士在中华大地上掀起了西学的风潮,其中有主张循序渐进改革的保守派,也有主张立即全盘西化的激进派。但这些尝试无一例外的都失败了。笔者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国家缺少直接实行西方民主的土壤,即群众基础。在那个年代广大的人民群众仅仅是要求平静安宁的生活,关于民主他们知之甚少,政府或革命家所宣传的“先进思想”很难与群众产生共鸣,所以他们的行动注定是失败的。直到中国共产党诞生,思人民之疾苦,虑人民之所求,以人民为根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奋战,才最终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从此中华民族的民主建设之路才真正的走上了正轨。

  三、当代中国民主与西方民主的对比

  关于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必须首先要将它与西方的民主制度相区别开来。正如之前所说过的,在古代中国是没有“民主”这个概念的,然而那并不代表我们没有民主的观念,我们所宣扬的民主是一种和谐的状态,追求的是一种事实上的和谐。而西方民主制度是通过不断的斗争和妥协而建立起来的,是西方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他们所宣扬的代议制的民主选举、多党轮流执政、三权分立两院制等等,是在西方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发展完善而存在的,是适合西方社会的制度,但在中华大地上是没有它生存的土壤的,这一点从历史的经验也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必须立足国情,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实事求是的制定出适合我们自己的民主政策,这个政策必须要符合中国现实和传统文化的中国式民主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形成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比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更高类型的民主,具有自己的制度优势和鲜明的特点。我们必须把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统一起来,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不断总结人民创造的民主建设经验,即吸收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成果,包括西方资本主义民主中对我们有益的东西,又必须坚决反对照搬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模式,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划清界线,积极稳妥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并在实践中展现其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临的一项长期历史任务。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目标,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还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付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有信心、有能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好、发展好,对世界政治文明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中国当代社会主义民主的途径建设

  马克思指出,在非民主的政治体制中,国家的基础不是现实的人;而在民主制中,国家的基础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民大众。他说:“在民主制中,国家制度本身就是一个规定,即人民的自我规定。在君主制中是国家制度的人民;在民主制中则是人民的国家制度。民主制是国家制度一切形式的猜破了的哑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就是保证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选举制度、司法制度、民主监督制度、一国两制等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和保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系列制度。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到,民主即人民当家作主。

  在民主政治条件下,国家的意志上升为普遍意志的人民意志,国家的规则由人民制定,并服务于人民。换句话说,在民主制中,国家本身并不是目的,组成国家的活生生的人才是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目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中政党合作思想和统一战线学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度是实现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这一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政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组成部分。

  民族区域制度是多民族国家实现民主的一个重要条件。在多民族国家里,民族平等、民族自主都是国家民主的重要内容,人民的民主权利,包括各民族的当家作主权利都是国家民主组成的一部分。民族区域制度也是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的产物,是符合我国实际的具体民主政治表现形式。

  中国的基层群众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民主自治理论与我国的城乡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农村的村民自治制度、城市居民区的居民自治会制度和公有制企业的职工自治制度是中国的基层群众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就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标志和基本形式。人民大会制度是充分体现我国民主的表现,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所以必须保证充分的民主,才能让人民当家作主。我们必须要坚决维护人民的利益,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参考文献

  [1] 刘璐.论中国特色民主政治模式的国情基础及目标定位[j].世纪桥,2011(01).

  [2] 靳旭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研究[d].河北大学,2010.

  [3] 刘世文.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与优势[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0(03).

  [4]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特征与功能[j].红旗文稿, 2013(22).

  [5] 贝丽静.江泽民民主政治建设思想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5.

  [6] 邹升平.中国共产党与瑞典社会民主党的民主观比较-兼论不同的民主观对社会基本制度选择的影响[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13(02).

  [7] 王远启.论发展中国特色协商民主[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03).

  [8] 梁爽.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d].新疆师范大学,2009.

  [9] 谢玉洁.社会民主主义民主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比较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2.

  [10] 何萃法.论我国多党合作的历史必然性[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


猜你喜欢:

1.浅谈长征精神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

2.有关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毛概论文

3.高二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说课稿

4.社会主义建设为主题的毛概论文

5.建设美丽中国梦的毛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