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论文模板

发布时间:2021-11-15
马克思主义论文模板

  马克思主义在继承前人思想和理论的基础之上,揭示了人类社会生产和发展的规律,下面是小编整理了马克思主义论文模板,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马克思主义论文模板篇一

  浅析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摘 要: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无产阶级的历史观,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普遍的规律,正确指导人们对于社会现象和历史发展规律的认知,促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向科学转变,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关键词: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 科学 社会发展规律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2-036-02

  一、唯物史观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发现,是人类科学思想的最大成果之一。如同马克思本人所说;“要发现这种唯物的历史观,没有前提是绝对不行的。”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在马克思和恩格斯诸多著作中都有阐述,不同时期的著作对唯物史观的形成发展都有着不同的影响。

  1.1844年《政治经济学手稿》初步形成唯物史观。马克思在做《莱茵报》编辑时通过与官方关于莱茵省议会林木盗窃案和地产分析以及摩塞尔农民状况的论战之后,开始逐渐探索经济问题。他认为自己当时“善良的‘前进’愿望大大超过实际知识”,所以通过在巴黎的进一步学习,于1844年发表《政治经济学手稿》。这篇文章指出,将市民社会作为唯物史观的重要切入点。马克思借用“市民社会”概念鲜明地概述了,市民社会作为生产关系,是构成政治国家和其他观念形态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这一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并不像黑格尔所说的政治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作为经济基础的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等上层建筑。将市民社会作为经济基础,顺着这个思路马克思引入了唯物史观。与此同时,马克思还发表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提出了生产分配原理,是马克思探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规律的重要前提。同时期的恩格斯发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人阶级状况进行了科学的调查研究和分析综合,揭露了资产阶级同工人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和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本质。

  2.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唯物史观的创立。《提纲》对费尔巴哈不彻底的唯物主义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实践的重要性,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明确了社会实践在社会历史中的基础作用。以科学的实践观为整个唯物史观的基石,《提纲》正确解决了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同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完成了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彻底清算。从论述人类历史的前提和社会政治结构同生产的相互关系,阐明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揭示了国家的阶级实质,并对唯物史观作了概括性的论述。1844年马克思发表的《神圣家族》完成了对黑格尔派的彻底清算。批判黑格尔的唯心史观及其称群众为“精神的敌人”,把群众说成是“非批判的”、是消极被动的“群氓”。阐述了无产阶级的重要历史作用。

  3.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唯物史观的进一步发展。《序言》从五个层面为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经典性的表述。文章从宗教的批判到哲学的批判,从哲学批判到国家和法的批判到私有制的批判,逐步深入,直到资产阶级社会关系,最终达到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这一最深层结构的批判。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从唯物史观切入剩余价值理论。其所蕴含的经济学的科学理论范式,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硬核”。1844年恩格斯发表《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原始社会的一部全面、系统的重要著作,是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国家的重要成果。它科学探讨了原始社会的家庭关系、私有制、阶级的起源和国家起源,进一步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并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说。

  二、唯物史观的基本内涵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里的生产关系主要包括: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如何分配。这些显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体来说它是一种物质关系、经济关系。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五种生产关系:原始共产主义,奴隶制下的生产关系,封建制下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关系和共产主义初始阶段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关系。这些不同生产关系的更替不是由人类意识而定,是社会生产力状况发展所产生的。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生产的物质生活过程,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意识即精神生活过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马克思正是科学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从而才使自己的社会历史理论——历史唯物主义成为科学的理论。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决定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演进。社会发展和变革的根源和动力就是人类社会的矛盾。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使落后的生产关系不能与之相适应,于是便出现了社会革命来变革旧的生产关系而代之以新的生产关系,这样才能解放生产力,才能解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翁,是社会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在不断延伸发展的实践活动中,以海纳百川的智慧力量,为社会前进、改造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工人阶级政党只有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取得人民群众的拥护,才是不可战胜的。”正如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三、唯物史观的应用

  唯物史观的第一次应用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对于资本主义的剖析。马克斯、恩格斯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由此决定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整个社会日益分化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为了彻底摆脱受剥削受压迫的苦难命运,使自身和全人类获得彻底的解放,就必须拿起阶级斗争这一有力武器,彻底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摧毁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起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通过历史唯物主义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一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正是在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列宁的俄国共产党领导俄国无产阶级推翻了沙皇的反动统治,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在当今社会运用唯物史观来解决问题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承认历史,尊重历史。承认历史,认为历史正是所有事物的来源,这本身就解决了哲学中的一个命题——事物的来路问题。任何事物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其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都是相互联系的。承认历史,尊重历史,取其精华,扬长避短,这既是一种美德,也是坚持了历史的观点。勃兰特有一句名言:“谁忘记了历史,谁就在灵魂上有病。”历史是人类实践活动最客观的见证,是民族的根,大树没有了根的存在,哪怕枝繁叶茂绿叶成荫,也无法长久存活。尊重历史,承认事实,才能分清是非。只有尊重历史,才能赢得未来。

  2.联系历史来观察和分析问题。以史为镜,以史为鉴,用历史的观点来观察和分析问题,使得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客观和实际地看待、分析以及处理问题。有了历史的观点,我们就会有更强的理解力和包容性,联系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一步理解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出现;有了历史的观点,我们就会更加准确地判断形势,分清利弊,从而有针对性、侧重点地开展工作。历史提供的不只经验,还有教训,我们在前辈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可以提高效率少走弯路。

  3.有选择地继承并发展历史。历史具有继承性,它的产生和发展要以前人所积累的思想、材料为前提,继承前人的思想和劳动成果。而历史的继承,不是对旧事物的全盘否定或肯定,而是有选择性的,克服其陈腐落后的东西,保留其合理先进的因素。纵观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理论,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史为鉴、立足历史、坚持实事求是,做人类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历史的推进者,做脚踏实地的实践者,这就是一个革命者应该采取的科学的态度。

  四、唯物史观的重大意义

  唯物史观的创立,是马克思一生中最伟大的功绩之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从根本上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 使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的避难所中,从历史观中被驱逐出去了。从此,马克思就在唯物史观这块坚实的基础上,开始了全面建造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的伟大事业。今天我们重新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著作,探讨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对于我们把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这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澄清西方某些学者在唯物史观形成问题上的种种混乱,划清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界限,具有重大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

  [2]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人民出版社,1995

  [3]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

  [4]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

  [5]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陕西西安 710000)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马克思主义论文模板

  马克思主义论文模板篇二

  浅析马克思的人道主义

  一、传统的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它最初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即民主主义的理论基础。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用人道主义来反对封建统治和论证民主主义。这是因为,他们认为民主主义才是符合人性的,即人道主义的,而封建专制是违反人性、人道主义的。所以,当时的人道主义是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但有人认为现在人道主义却扮演着资本主义伪善的面具的角色。在我看来这点认识是不正确的。我们应该从更广泛的角度理解人道主义,人道主义应该是超越一切时代,一切阶级,具有永恒价值和意义的概念。具体而言,就是以人为一切目的和出发点,肯定人的价值,追求人性解放,维护人的尊严和权利。

  马克思主义中蕴含着人道主义思想的。但是有很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完全对立起来,我认为他们首先看人道主义太狭隘了,他们将之定位于资本主义性质的,而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性质的,所以在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之间划了一道鸿沟。其次他们把马克思主义思想割裂为前期和后期,以简单继承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为由否定前期思想中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共产主义的无产阶级性为由否定后期思想中的人道主义精神。所以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就是无法共存的。如果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马克思主义思想确实有前后期之分,但是后期是从前期发展而来,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将前后期割裂,从人本主义的残余越到共产主义是不可思议的。其次我认为人道主义思想是贯穿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在前期和后期都有体现。他自己曾说“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又说共产主义就是“以扬弃私有财产作为自己中介的人道主义”所以马克思主义中有人道主义的思想使显而易见的。

  二、青年时期马克思的人道主义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问世后在西方思想界引起了轩然大波,青年时期的马克思的思想也被众多学者抨击与批评,尤其是对人道主义以及异化进行了抨击,认为青年马克思并没有摆脱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因而还停留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范围内。然而,青年马克思具有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他痛恨普鲁士专制政府,向往自由和民主。青年马克思一开始就保持着对政治的敏感性及参与政治事务的巨大热情。马克思曾经写道:“既然我们已经沦落到政治动物世界的水平,那末更进一步的反动也就不可能了。至于要前进,那么只有丢下这个世界的基础,过渡到民主的人类世界。”[1]他在《手稿》中提出的“异化劳动”的问题,虽然仍然跟黑格尔有关,尤其是费尔巴哈著作中大量出现的“异化”这个词,但他的思想已经远远超出了费尔巴哈所关注的“宗教异化”的领域。所有这些都表明,仅仅从青年马克思所使用的术语上来判断他的思想实质是不够的。因而马克思在《手稿》中把共产主义表述为“以扬弃私有财产作为自己的中介的人道主义”[2]。但青年马克思的著述中所包含着传统的人道主义这件狭窄的外套所无法容纳的革命性的内涵都是马克思对传统人道主义的继承与发展。所以说青年马克思主义发挥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伦理原则然而扬弃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历史观。[3]

  三、成熟时期的马克思的人道主义

  (一)从从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的目的与手段看人道主义

  讨论成熟时期的马克思的人道主义就免不了讨论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的目的与手段之间的关系。弄明白这些我们就可以完整的,准确的,全面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的内涵。我们要明白马克思主义革命的目的跟手段是什么还要直到他们之间的关系。一旦二者倒置,就会加深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裂痕:

  第一,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的目的。人们知道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的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里谈到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和“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所以共产主义的特征就明了了。

  第二,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运用的手段。马克思强调,发现现代社会的阶级存在和阶级斗争并不是自己的功劳,无产阶级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6]显然,马克思这里所说的“无阶级社会”就是共产主义社会,也就是说,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乃是马克思主义在社会革命的进程中所运用的基本手段。

  (二)从革命建设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看人道主义

  在革命建设时期,人们所接受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占主导地位的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的学说。其实,人们了解的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还有革命队伍的团结、友谊、爱情和亲情;军民之间的鱼水情、对犯错误同志的帮助、救死扶伤、不虐待俘虏等等。然而这样的理解方式已经体现出观念上的巨大变化,但它毕竟还带着种种历史因素的限制,在残酷的革命斗争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只能凭借可以读到的少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作品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而不可能全面地把握它的丰富内涵。当然,当人们的主要视线集中在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的革命斗争中的时候时可以理解的,当时的革命的主力军对西方知识分子在启蒙时期就已提出来的人权、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等新观念还缺乏了解,更不要说对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学说的了解了。

  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旦人民内部矛盾成了主导性的矛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了主导性的政治口号,就必须严格限制关于阶级斗争的提法,而把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的学说提到主导性的地位上。如果说,在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是主导性理念的话,那么,在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学说则理应上升为主导性的理念。

  (三)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与传统人道主义的本质区别

  马克思初步确立起历史唯物主义的新理论以后也始终体现着人道主义的伟大情怀。在晚年人类学笔记中,马克思谴责殖民主义者写道:“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开始了。”[7]所以在成熟时期的马克思的著作中,也处处体现着对受压迫人民的人文关怀。

  事实上,马克思通过对传统人道主义学说的反思,已经远远地超越了它:首先,传统人道主义的出发点是抽象的人,而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则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传统人道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人自身,而马克思主义则强调,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次,传统人道主义把历史理解为伟大人物及其思想的演化史,而马克思主义则把历史理解为普通个人的生活史。所以,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跟传统人道主义有及其大的差别。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扬弃了传统人道主义,也把人道主义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四、总结

  总体来说,马克思的一生始终是西方人道主义传统的伟大继承者和超越者。人们也不该把成熟时期的马克思的思想与人道主义尖锐地对立起来。诚然,我们并不否认,马克思批判过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观点,但这并不表明他拒斥人道主义,恰恰相反,他是为了把人道主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总之,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传统人道主义的精神遗产,并把它改造、提升到一个崭新的水平上。(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政行学院)

  参考文献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74页

  [3]刘书林.人道主义在马克思思想地位中的变迁.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6年第4期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看了“马克思主义论文模板”的人还看:

1.马克思主义论文2000字格式范文

2.马克思主义论文3000字格式范文

3.马克思主义论文

4.大学马克思主义论文格式范文

5.大学马克思主义论文格式范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