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高中生政治论文

发布时间:2021-08-13
经济危机高中生政治论文

  经济危机具有波及范围广、影响大、危害深等基本特点,尤其是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给人类社会造成了超乎其想象的影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经济危机高中生政治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经济危机高中生政治论文篇一

  基于哲学原理的经济危机分析

  马克思在先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了一套科学的哲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目前我们研究世界万物最普遍的方法。经济危机的研究,我们也应当从哲学角度去考虑。

  一、经济危机形成的原因

  经济危机具有波及范围广、影响大、危害深等基本特点,尤其是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给人类社会造成了超乎其想象的影响。探究其背后产生的原因,有利于我们修正和深化现有经济理论,从而缓解经济危机。

  1.内外因原理

  内因和外因分别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因素和外部条件,内外因的相互结合共同推动者事物的发展。类似理论还有主次矛盾,两者都强调内部问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源。

  马克思在他的《资本论》中从资本主义的生产、流通和分配三个方面论述了爆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性,指出“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缺陷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这一理论得到了经济学界的普遍认可,各学派也大多基于此理论展开研究。事实证明,从资本主义产生始,经济危机就周期性地爆发,资本主义的私有化正是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资本主义的存在才导致经济危机无可避免。

  但是,经济危机的产生也有其他因素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自然灾害论(最著名的是威廉·杰文斯的太阳黑子理论),认为太阳黑子的周期性变化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农业减产——相关工业、商业收缩——经济萧条;政府干预论,这一理论来源于20世纪30年代以罗斯福新政为代表的政府干预政策,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涨衍生出了货币主义等反对政府干预的学派,他们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政府的盲目过度干预;心理因素论,该理论的学者认为经济危机的产生与投资、消费有关,而投资与消费与人们的心理情绪成正相关,即人们的心理积极,投资消费就会增加,而消极心理则会减少,陷入经济萧条。此外还有企业创新论等理论。总而言之,这些理论都有一定的可取性,所以在分析经济危机的缓解措施时,除了考虑根本原因外,还应注意外因的影响。

  2.联系与发展观点

  联系是普遍存在的,万事万物都处在一个联系之中,或直接、或间接,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世界这一主体。

  以2008年的经济危机为例,此次经济危机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传递,最开始是由美国的信贷危机引起的,进而引发了经融危机,最后演变成经济危机;扩散区域由美国、美洲向全世界波及,也正是因为全球一体化加强了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经济危机不仅是商业危机,更是工业危机、农业危机,其影响涉及各个领域,也正验证了马克思普遍联系这一科学论断。

  3.物质与意识

  意识是对大脑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在上文提到的产生经济危机的外因中的心理因素就是意识对物质能动作用的体现。一方面,意识能推动物质的发展,人的消费需求、投资活动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人们消费的下降,会使经济进入萧条。此外,在金融风暴中,银行家们受到利益的驱使忽视客观经济规律,进行投机活动,使经济危机规模扩大,也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的体现。

  4.矛盾的观点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方向的观点,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占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所以要坚持“重点论”,寻找事物大的根源;同时,次要矛盾也会影响事物的发展,所以要坚持“两点论”,关注影响事物变化的因素。

  基于马克思的观点,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内部存在“生产相对过剩”,即资本家追求高额利润——扩大生产——社会生产增加,但是社会需求远远落后于社会增长,这就造成了生产的相对过剩,引发了信贷危机、经融危机,进而导致经济危机的产生。这是经济危机产生的主要矛盾。这一主要矛盾只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存在,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存在,就无法调和,这就决定了经济危机不可避免,且随着资本主义经济中供需关系、生产与消费等因素的此消彼长,经济危机也呈现出周期性。

  5.量变质变规律

  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当量变达到一定限度就会引起质变,所以要把握适度原则。

  经济危机的产生体现了量变到质变的哲学原理。一般而言,经济危机的产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自由经济,即缺少政府的有效监控,这就刺激了资本家的私欲膨胀;另一方面,资本家为追求高额利润,加剧对劳动者的剥削,两极分化加重,从而产生了经济危机。

  二、探讨经济危机根源及演变的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贯穿于经济学中,其经济研究都是以哲学的思维方式为基础的,如唯物辩证法中的抽象思维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等,这些都是分析研究经济危机的重要方法。

  1.矛盾分析法

  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矛盾分析法,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其核心是从众多矛盾中找出主要矛盾,进而找到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症下药。尤其是现实经济矛盾错综复杂,我们更应寻找突破点。吕志燕在《论经济危机成因新解:资本扩张性与资本控制力的矛盾》一文中提到:“危机的历史有多长,关于危机的理论研究史就有多长”。理论研究一直是跟随经济现象进行的,这也正是马克思历史唯物史观的体现。经济危机形成以来已经有一百多年,在此期间社会各界不断研究,就经济危机形成的原因就形成了一百多种理论观点,其中主流观点也有二三十种,但是这些观点都不足以解答历史上不同阶段爆发的经济危机之间的某种必然联系,因此至今也无法解决所有经济危机的成因以及其解决措施。但是我们应当认识到当今世界,劳资矛盾仍是主要矛盾,而资本还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研究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我们还得从从资本自身去寻找答案。

  2.定性与定量

  经济危机这一矛盾,甚至是现实经济的任何矛盾,其构成要素都是质和量,当量变达到一定限度就会产生质变,进而爆发经济危机。所以在研究经济危机问题时,必须注意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统一两者才能揭示和论证经济矛盾。定性研究,是指在研究经济类问题时,要确定经济矛盾的性质,就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而言,其性质(或根源)是资本的扩张性与控制力之间的矛盾。定量研究,是对经济过程中的数量关系进行研究,在论证经济危机产生原因时,则是对产业资本矛盾、金融资本矛盾、虚拟资本矛盾等特殊矛盾的具体论证,而其支撑和依据正是这些矛盾的形成、变化的大量数据资料。这种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统一质量,有利于揭示资本形态的演变,明确主次矛盾之间的关系,是研究经济危机等经济问题的重要方法。

  3.系统抽象法

  关于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马克思曾说过“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 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 联系”。也就是说我们在分析问题时,面对各种现实材料,我们所能接受的是实际经济活动的直接映像,并不是经济矛盾的本质,这就要求我们对其进行系统的抽象加工和制作,从而反映出各种客观经济关系的范畴原理,即本质,这就是系统抽象法。目前阶段虽然有很多有关经济危机产生原因的理论,但大多运用的是现象描述法,即关注的是经济危机前后投资、货币、人们的 心理等有变动的因素作为研究对象,认为这些因素就是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但是应当认识到,经济的上下波动必然会引起相关因素的变化,但这只是结果,而不是其产生变化的原因。马克思在研究经济问题时就运用道理系统抽象的方法,解释了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

  4.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严密的逻辑思维(包括思维方式、思维过程、思维结果等)是分析经济类问题必不可少的因素。但其前提是以历史事实为基础和依据。例如2008年的经济危机此次经济危机与历史上出现过的经济危机都不同,但并非毫无关系,它同之前的经济危机一样,都不是一个孤立的经济现象,与很多现实因素有着密切关系,而且与之历史中曾出现过的经济危机有着某种必然联系。因此我们在研究经济危机时,应当结合经济危机的历史演变过程,分析历史遗留材料的分析,从经济现象这一表层入手,按照由表及里、由彼及此的经济分析顺序,将事物的本质从复杂的现象中剥离出来而不脱离实际。

  三、结语

  马克思主义 哲学原理是分析和解决政治、经济类问题的方法所在,因此我们要想进一步研究经济危机,就必须运用唯物史观等哲学原理和方法,分析经济危机形成的原因,进而寻找缓解甚至解决经济危机影响的措施。全球化的加速使经济危机对我国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我们应该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吸取教训、积累 经验,加强改革,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维护经济安全。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经济危机高中生政治论文

副标题#

  经济危机高中生政治论文篇二

  从经济危机到精神危机

  摘 要: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带来了中国社会中的破产、失业等现象。生存的困境带来了精神的绝望与困境。30年代的文学作品反映了经济危机背景下的社会经济生活与反抗。而穆时英等新感觉派作家另辟蹊径,以现代主义的艺术手法展现颓靡放纵的都市洋场生活,以“含泪的笑”的形式展现了经济危机背景下的生存危机与精神危机。而反传统的现代主义的艺术手法强化了这种表现方式的效果。本文以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等作品为主进行文本分析,从小说的社会经济背景、人物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危机、小说的现代主义手法、小说的悲剧性主题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尤其着重探讨小说的现代主义手法,从结构和节奏、意识流手法、光影和色彩的对比和夸张、人物精神困境的展现等来进行详细的解读。展示新感觉派小说对于30年代精神危机的表现成就。

  关键词:经济危机;精神危机;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现代主义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经济危机于30年代波及到中国,当时的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较为紧密,国内外市场的萎缩及金融危机带来了工业、金融界、农业破产等经济现象。经济危机的社会背景下,生存困境造成了破产者与社会中下阶层的精神危机,共产主义思潮兴起,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及社会上的自杀现象此起彼伏。社会与经济的变化反映在了文学中,30年代前期出现了大量以经济破产、知识分子困顿、工人失业与罢工、农民破产与暴动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如30年代前期的茅盾的经济破产题材的小说和散文、左联推动下的反映城乡经济破产的小说浪潮,这些作品反映了经济危机背景下独特的社会和经济现象。翻阅当时影响较大的《现代》杂志,包括后期主编杜衡在内的创作,也都大量地涉及到了经济破产及失业的题材。除了这些以城乡经济破产和工人、知识分子失业为题材的小说,在上海这个与国际接轨的大都市,还存在着一个独特的具有现代主义特征的新感觉派,他们的创作表面看来以大量光怪陆离的笔墨展现了颓靡、放纵、疯狂作乐的都市洋场生活,他们的创作也因此受到大量评论者的质疑。但仔细分析文本便能够发现,部分作品尤其是被称为“新感觉派圣手”的穆时英的作品,在放纵颓靡的表象之下,通过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展示了经济破产及生存困境的社会背景中的普遍的精神危机,以“含泪的笑”这种独特的方式透露出了对现实的批判。

  在对现实的表现上,与三十年代大部分左翼作家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不同,新感觉派作家的作品较多地采用了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同时,从对现实的表现内容来看,左翼作家基本都集中表现经济破产、工人农民破产、失业等社会现实,而新感觉派作家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了人物的精神层面上。

  二十世纪初,西方现代主义大量地传入中国。当时很多的作家都受到影响,尤其是上海的新感觉派。西方现代主义包括了众多的文艺思潮和创作主张,如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意识流等多种流派,艺术形式也有小说、诗歌、戏剧、电影、绘画等多种形式。翻阅施蛰存、杜衡先后为主编的三十年代初创刊的《现代》杂志,可以见到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达达主义等西方现代主义的多种文艺理论和作品以及日本新感觉派等具有现代主义风格的创作被大量地介绍到了中国。而《现代》这个影响较大的刊物也是上海新感觉派的主要阵地之一。上海新感觉派的这几位作家与外国文学尤其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关系都很密切,如穆时英学习过法国文学,刘呐鸥则是较早将日本新感觉派文学介绍到中国来的人。他们都受到了西方现代主义文艺理论和创作的影响,并且进行了自己的创作,他们的小说是中国现代主义小说的典范之作,代表了西方现代主义运用在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最高水平。

  穆时英是三十年代上海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被称为“新感觉派圣手”。从三十年代开始主要出版了小说集《南北极》、《公墓》、《白金的女体塑像》和《圣处女的感情》。《夜总会里的五个人》是《公墓》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是新感觉派小说典型的代表作品。它和其他新感觉派小说一样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代表了中国现代主义小说的成就。通过对这篇小说的分析,可以看出三十年代穆时英小说中具有的现代主义的艺术特征。

  《夜总会里的五个人》具有了很多与传统小说不同的现代主义的特征,如采用了独特的结构和较快的节奏、使用了意识流手法、光影和色彩的对比和夸张,对内心世界的深入,以及这些现代主义手法所共同烘托的异化主题。

  《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以同一时间段、不同空间的五个人物不幸的命运各成一个个小的故事,再通过五个人在星期六的晚上汇聚到皇后夜总会,进行集中的叙述,描写以他们为主皇后夜总会里的情景以及各自潜在的心理,最后以舞会结束、破产的胡均益自杀其他四人送殡作为结局。小说的结构看似松散,但是“采取多条线索向一点汇聚,或‘九派汇流’的聚散结构”,前松后紧,张弛有度。小说主要部分的节奏也给人以紧张、急促的感觉,视觉、意识的变化和跳跃较快,给人以压迫的感觉。

  小说第一部分结束以后,对五个人开始进行集中的描写。小说的节奏开始加快,出现了节奏较快的画面转接和描写,如星期六晚上街景和意识的快速转换,让人有目不暇接、视觉和意识快速跳跃、转换的压迫感。运用了受到意识流影响的蒙太奇手法, “用于组织场景,剪辑情节,从而增强场景的可视性和情节的节奏感。”当作者对众人快乐、放纵的场面进行描写时,节奏更加紧促,如描写众人下到舞池时的描写:

  “咚咚地敲起大鼓来,那么急地,一阵有节律的旋风似的。一对对男女全给卷到场里去啦,就跟着那旋风转了起来。黄黛茜拖了胡均益就跑,缪宗旦把市长的手书也扔了,郑萍刚想站起来时,�他进来的那位朋友已经把胳膊搁在那位小姐的腰上”这段描用“急”、“有节律的旋风”、“卷”、“转”等来形容鼓声和表现众人进入舞场,而主要人物的描写更达到了夸张。

  小说其后情节的进展、事件的转换和场面的描写也都使用了较快的节奏,直到小说的最后一部分,四个人给自杀的胡均益送殡,故事降下帷幕,小说结尾暗示了几个人心理的疲惫和人生旅程的悠长、寂寞,小说的节奏相应地才又变得缓慢。 穆时英的小说在很多地方都使用了意识流的手法或电影中受意识流影响的蒙太奇手法。这与小说较快的节奏是相得益彰的。如《白金的女体塑像》就采用了大量典型的意识流描写去展现谢医师内心的性欲冲动。《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中的星期六晚上街景画面和意识的快速转换也使用了意识流和蒙太奇手法。在描写了充满霓虹灯的天空后,作者接着描写了天空下的街景,描写视线所看到和意识所注意到的眼花缭乱的广告牌、霓虹灯、店铺以及最后皇后夜总会的招牌:   “请喝白马牌威士忌酒…吉士烟不伤吸者咽喉……

  亚历山大鞋店,约翰生酒铺,拉萨罗烟商,德茜音乐铺,朱古力糖果铺,国泰大戏院,汉密而登旅社…

  回旋着,永远回旋着的霓虹灯―一

  忽然霓虹灯固定了:

  ‘皇后夜总会’”。

  这样一方面描写出了街景的繁华复杂,让人有置身在布满广告牌、霓虹灯和店铺的环绕中眼花缭乱的真实感,同时视线和意识的快速跳跃、转换的紧张和压迫感也与小说较快的节奏相一致。

  还有些地方也很明显地运用了这类手法。如:

  “又是黑和白的一堆!为什么在她们的胸前给镶上两块白的缎子,小腹那儿镶上一块白的缎子呢?跳着,斯拉夫的公主们;跳着,白的腿,白的胸脯儿和白的小腹;跳着,白的和黑的一堆……白的和黑的一堆。全场的人全害了疟疾。疟疾的音乐啊,非洲的林莽里是有毒蚊子的。”

  这段文字描写他们看到的跳舞的舞女,由看到黑衣服上的白缎子黑的和白的一堆,感觉到视觉模糊,是一堆白的和黑的在跳着舞,视线再扩大到全场的白的和黑的跳着的一堆,也就过渡到了全场的人跳着舞,就像都害了疟疾打着摆子一样疯狂舞动,再想到全场快速疯狂的音乐也像疟疾一样让人疯狂抖动,再由疟疾,想到传播疟疾的非洲的林莽里的毒蚊子。也正是像有毒蚊子传播疟疾一样,视觉所到之处都是这样疯狂抖动着。这一段舞蹈的描写,通过黑暗环境中黑白色彩的对比、动作的夸张描写、画面的组接以及过渡,给人一种狂乱的感觉,也正是使用了意识流的手法,让意识的自然流动带动整个场面和想象的描写。让舞场更加给人迷乱、眩晕的感觉。很形象地表现出了都市重压下舞场中人们外表放纵起舞、内心实则迷惘、绝望的真实感觉。

  与施蛰存等其他新感觉派代表作家不同,穆时英的小说画面感较强,他非常善于选取与要表达的情绪相一致的光线和色彩。在《红色的女猎神》夜晚酒吧里的画面中,具有黑色的眼珠、红衣的女子坐在“我”对面,桌上叫了红印威司忌、黑印威司忌……,光线昏暗,色彩鲜艳、对比强烈,使得故事中神秘的红衣女子更加给人热情、神秘和令人眩晕的感觉。《夜总会里的五个人》对色彩的运用体现得更加明显。画面选取了夜晚的街景、昏暗的夜总会作为故事的主要背景,光线偏暗。选取了对比强烈的红、绿、蓝和黑白等颜色,在昏暗背景的烘托下,这些颜色鲜艳而昏暗,更显出五光十色、纸醉金迷的都市生活和外表疯狂放纵而内心迷惘、绝望的情绪。如夜总会舞场的描写中大量地使用黑白色,在最开始的舞场环境和舞蹈的描写中,作者在事物和人物上交错地使用黑和白这两种颜色,黑和白作为颜色出现了四十次以上。昏暗的背景中,大量的黑、白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视觉冲击,让人感到迷乱、紧张和压迫感。如夜晚都市中霓虹灯光照着的报童和天空的描写:

  “‘《大晚夜报》!’卖报的孩子张着蓝嘴,嘴里有蓝的牙齿和蓝的舌尖儿,他对面的那只蓝霓虹灯的高跟儿鞋鞋尖正冲着他的嘴。

  ‘《大晚夜报》!’忽然他又有了红嘴,从嘴里伸出舌尖儿来,对面的那只大酒瓶里倒出葡萄酒来了。

  红的街,绿的街,蓝的街,紫的街……强烈的色调化妆着都市啊!霓虹灯跳跃着――五色的光潮,变化着的光潮,没有色的光潮――泛滥着光潮的天空,天空中有了酒,有了灯,有了高跟儿鞋,也有了钟……”

  描写了夜晚的都市街道中,随着移动和不同颜色的霓虹灯的照射,报童身上呈现出不断变换的强烈对比的颜色,上面则笼罩着泛滥着各色的霓虹灯和光潮的天空。

  小说没有理性地叙述,而是通过色彩的对比和视觉的变化来呈现出街道环境,紧接着对众多广告牌、霓虹灯和店铺运用了意识流手法来呈现,将报童、霓虹灯和周围景物融合在一起进行描写,这种结合在一起的描写“使人感受到殖民地,半殖民地都市的畸形繁华与紧张跃动的气氛”。形象地反映了主要人物生活的繁华颓靡的背景――上海,这个“造在地狱上面的天堂!”(《上海的狐步舞》)。

  对于穆时英的小说有这样的言论:“一切都在作者的心理印象之中,是断续地组合起来的,构成了动态的、闪现的、散乱的景、物、人的光影和色彩。”然而细读和认真体会之后,便能够体会出作者这些“散乱”的描写都是为了更加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而有意为之的,这篇小说在“散乱”的、色彩艳丽、对比强烈的描写中表现出了人物迷惘、无助和眩晕的被都市挤压的感觉,现代主义的手法在这里得到了最适宜的运用,和小说的主题也是相一致的。

  有的学者总结:“读穆时英的小说,真有点像观赏夜晚南京路的霓虹灯广告,虽然五彩缤纷,炫目多姿,但总觉得有一种浮光掠影之感,少了一点厚重,一点深沉。”然而作者的描写其实远非现代主义技巧的展示和没有分量的场面描写。作者描写的是疯狂作乐的洋场生活,然而透露出来的却是故事人物在被生活挤压跌下后,孤独无助、悲哀绝望的内心世界。看似快乐、放纵的描写却具有震撼力地展示出了一种无泪的悲哀。正如作者在《(公墓)自序》中所说的:“在我们的社会里,有被生活压扁了的人,也有被生活挤出来的人,可是那些人并不一定,或者说,并不必然地要显出反抗,悲愤,仇恨的脸来;他们可以在悲哀的脸上戴了快乐的面具的。每一个人,除非他是毫无感觉的人,在心的深底里都蕴藏着一种寂寞感,一种没法排除的寂寞感。……生活的苦味越是尝得多,感觉越是灵敏的人,那种寂寞就越加深深地钻到骨髓里。”

  《夜总会里的五个人》写到服务生约翰生在悲剧时刻跳起舞来时,其他几个人的表现:

  “芝君笑弯了腰,黛茜拿手帕掩着嘴,缪宗旦哈哈地大声儿地笑开啦。郑萍忽然也捧着肚子笑起来。胡均益赶忙把一口酒咽了下去跟着笑。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黛茜把手帕不知扔哪儿去啦,脊梁盖儿靠着椅背,脸望着上面的红霓虹灯。大伙儿也跟着笑――张着的嘴,张着的嘴,张着的嘴……――越看越不像嘴啦。每个人的脸全变了模样儿,郑萍有了个尖下巴,胡均益有了个圆下巴,缪宗旦的下巴和嘴分开了,像从喉结那儿生出来的,黛茜下巴下面全是皱纹。   �宗旦瞧见了那解剖刀似的眼光,那竖着的耳朵,忽然他听见了自家儿的笑声,也听见了别人的笑声,心里想着:――‘多怪的笑声啊!’

  胡均益也瞧见了――‘这是我在笑吗?’”

  这里写到几个主要人物夸张的大笑,然而张开的嘴和脸部却逐渐扭曲、变了形,只有季洁一个人用着解剖刀似的眼睛冷眼望着。这是两种极端的表现,然而在截然相反的表象下,却蕴含着同样的悲剧的心情。在这里,作者表现的是一种无泪的悲哀,在快乐的面具下,放纵的笑声、脸部的变形和无所依靠的心理描写,暗示出人物被社会抛弃后的悲哀、害怕、寂寞和无所依附的心情,正如接下来所写到的:

  “一会儿这四个人全不笑了。四面还有些咽住了的,低低的笑声,没多久也没啦。深夜在森林里,没一点火,没一个人,想找些东西来依靠,那么的又害怕又寂寞的心情侵袭着他们”

  作者没有用直接描写的手法去表现人物的悲剧心理,而是通过快乐、放纵的表象去暗示出人物所感到的内心的孤独、害怕和悲哀。所以小说的描写会被有的学者称为“颓废”和“末世的狂欢”,但真正深人人物的内心去阅读,便会发现,这种无泪的悲哀是相当真实的,也更加震撼读者的内心。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对现实的批判和对被悲剧人物的同情。

  小说对胡均益自杀后四个人去送殡的表现进行了描写。在这里采用了缓慢的节奏,剩下的四个人说出了压力下充满疲惫或者迷惘的语言。景物的描写也与人物的心理进行了配合:

  “一长串火车驶了过去,驶过去,驶过去,在悠长的铁轨上,嘟地叹了口气。

  辽远的城市,辽远的旅程啊!

  大家太息了一下,慢慢儿地走着――走着,走着。前面是一条悠长的,寥落的路……

  辽远的城市,辽远的旅程啊!”

  这段描写暗示了小说的主题:悲剧的都市生括是一个辽远的旅程。剩下的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辽远的城市,辽远的旅程”上,他们还要承受着都市的挤压继续悲剧的人生。小说叙述到这里,也就更加清楚地呈现出了小说悲哀的气氛和悲剧性主题。

  至此,通过现代主义的手法,小说在放纵糜烂的都市洋场生活的表象之下,以夜总会为舞台,展示出了经济危机冲击之下的国际大都市上海的冰山一角。经济危机背景下的金融破产、知识分子的迷惘、失业、自杀等社会现象均浓缩在了小说中,在这些现象之下展示的,则是社会重压之下普遍存在的迷惘、绝望、孤独的精神危机。

  参考文献:

  [1]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697页

  [2]吴立昌:《穆时英小说论》,《复旦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2期

  [3]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8月版

  [4]郭志刚、孙中田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修订版)》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1月版

  [5]穆时英《公墓》,上海现代书局,1933年版

  作者简介:

  邬冬梅,女,四川德阳人,绵阳师范学院文学与对外汉语学院教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看了“经济危机高中生政治论文”的人还看:

1.关于高中生政治小论文

2.高中生政治论文范文

3.高中生政治小论文

4.高一消费政治论文800字范文

5.高中自由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