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政治论文

发布时间:2021-08-06
中华文明政治论文

  中国作为一个对世界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华文明政治论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中华文明政治论文篇一

  中华文明的高度

  摘要:字画、对联、诗词歌赋,在展示美感传递情感的同时,也侧重于寓吉祥、醒警示。画的是纹(纹通文),写的是字,文字记载着我国历史的点点滴滴,延续着中华灿烂文明与智慧结晶。常见的中华文化中,有着被忽视的哪些大文明,大福气与科学真理?

  关键词:蕴意;能量;涵容

  abstract: paintings, couplets, poetry, beauty passing emotion in the show, while also focusing on blending auspicious, awake alert. painting is grain (grain through the text), written word, written records of our history, bit by bit,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brilliant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wisdom. common in chinese culture, which has been neglected great civilizations, a large fortune and scientific truth?

  keywords: meaning; energy; assimilative

  中图分类号:b95文献标识码:a

  自中华民族创造出文与字,历经衍变,其形、纹、体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有说是退步,有说是进步。没有什么是偶然的,“凡存在偶然性的地方,其背后总是隐藏着必然性”。古之纹、字,单一状则表义、型;连字则为述意。其单字单纹展物状、现实相的情况,在历代衍变中,已基本失去。但是,自古至今,中华文字随着日益厚重的历史,已坚实地铸就了一字多义、多寓、多构、多音,一音多字,寓意互通的传承基础。也就是说,当今之一个汉字,就具有众多的史典、型器、说传、实况等作为释义基础。这是当今汉字的特点所在。古今文字都是文化的使者,是中华的宝贝,它们各有所长,不可偏废,而无须拘泥。因此可以看出,我国单一文字的信息容量极为丰富。笔者斗胆,搜集既有信息以作整理、描述。

  一、字的蕴意广度。

  ① 进,从“走”从“井”。在此,先释“井”意,“走”的意思也将随之而出。1,“为有源头活水来”,人们凿井为用。此进之意可视为走向源头,找到生生不息之源泉。既有欣欣向荣的吉祥兆意,又暗示要找到并尊重文化的根源、生命的源泉。(过年的龙、狮在表演前都要拜堂下、井前)2,井,实体圆,而字体方。圆以规作,方以矩量。规、矩为实体工具,合词为“规矩”——此“进”之意为行走天下有方圆,且须合乎规矩。中华民族的规矩从何而始,从谁而始?3,井字,先两横,再两竖,成九格;始于一格而后九格皆成。邓公:“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在此,井还可意为“渠道”,表明既要防止国外垄断剥削势力占据中国的战略资源,也要避免国内势力私有战略资源;当国有、集体获得资源后,要合理分配利润。4、天下之棋局,皆以“井”型为格式化,不论中西。这只是偶然?游戏之中尚有规矩,那人命、国运之规矩会没有吗?美国以超强军事力量在世界各地打造其军事基地,目的也是要将世界格局格式化,并力求符合美国的游戏规则,不可一世。中国古言云:“今舍其慈且勇,舍其检且广,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春秋战国至今2500多年的世界历史证明,这话是对的。且看“出格”的美国能否跳出人类规矩之外?5、得“井”这源泉后,行于天下,布于四方。以实现国家崛起,并达到共同富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源泉。此之外,还有源泉吗?我们中华民族除了党和人民的力量外,还有没有强大的能量,可共同加速中国的崛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明确、坚定、长久的科学路线。中华民族在最危难之际选择了社会主义,看似偶然,实则是源于中华民族深厚文明底蕴选择的历史必然。明线的正确选择,源于隐线的文明。“永不称霸”不是弱,不是屈,而是文明。受世界瞩目并真正尊重的,不是经济(拜)、不是军事(惧),而是文明(尊),真正有精神高度的文化传承。中国作为世界四大古文明中仅存于世的文明存在,她的能量真的彰显了吗?② 教字的信息蕴意教→→孝+文。是“宣示”孝的文化?还是也“告示要”孝敬、尽孝于文明文化?是孝形成了中国的文明,还是说它也合成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脉络?孝,也意味着传承。在此,以宗教为例,区分文化与文明的区别:文化与文明有交集而不等义;宗教则处于两者的交集之间,全属于文化而不全属于文明。再高级的曾经文明,若没有流传下来,就不能定义为其本质意义的文化存在。现时之各国文化,很多已经脱离曾经的文明。道、佛、儒、基督、天主、伊斯兰等等,皆有伟大的光环。但无论这些宗派有多大光环,只要在中国,都自然会归宗于“教”字,归宗于“孝文”。难道这信息能量蕴含的仅仅是字面意思吗?1、宗教依附于人类社会,其在中国,首先体现为遵从“孝的文化”。 但凡正统的、能够源远流长的宗教,必然不悖逆天理人伦。孝道乃人伦之根本,也是我国文明的体现之一,因而宗教要在中国发扬传承,必然要遵从于既有文化,从而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状态之中。其存在并能得以发展的前提,就是满足符合人性、发扬善性,并能融合于实际生活的条件。2、纵然宗教光环无限,但也必然、自然符合于孝敬、尽孝于人类真正文明文化的传承。若一个宗教体现不出应有的文明高度,则难以扎根人类社会。这是自然选择,也是必然现象。我国的文明文化是一条难觅其首,不见其尾的大河,宗教好比各类船舶在这条大河中徜徉;自然生活在河水中的人们往往忽略了河水的本质,或争着要攀上船舶,或想尽快离开这大河……大河依旧默默地孕育着一切,塑造出东方古老民族的种种美德。我们中华民族这一条涵容人类、运载宗教的默默流淌的大河体现在哪?③ 国→→口+玉,国家的定义:具有国际公认而又有相对明确政治边界的某一国土区域。地球上任何一个符合此定义的区域,在汉字里被归意为“国家”。无论德英法美,都涵纳于汉字之一“国”。我们且看“国”字的文字意义——既有祝福,亦有警醒。1、国有界,此界弯曲延绕,没有规律,但最终都圈成一圈,美化其型则为“口”。“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玉常被隐喻为君子,君子寓意具有美德者。若一个国家的官民越多地成为有君子美德的人,则此国可当之无愧称之为——贵国。玉音同御,有御在内,国界无忧。毛主席不爱持枪,爱笔耕,领导众多忠贞如玉之士,共率仁义之师,排万难、全中华、建新中。2、框玉,留住、彰显具有美德之士,国之格将自正。玉音同欲,若欲望不受、不被节制,极易出格、出国。3、含玉,玉在里面。内里如玉,其言端正柔仁。反观奥巴马、希拉里、罗姆尼的种种言辞,可知其里,可知其礼,可知其理。唯有符合了人类各种善之天性,同时展现出人类作为万物之灵的高度智慧,并将善与智慧自然孕育于百姓生活教化之中,那么这样的文化存在,就是高度的文明,就是那条大河。只是后人们疑惑,中华民族的先祖,有这样的大善、大智慧吗?

  二、经典对促进科学发展的意义——物质普性之一的探究——用于生物科技与人。

  现以新版《老子•德道经》为据(此版以1973年马王堆汉墓帛书甲本为底本,经校勘后问世),摘录其中句段,分别解释经典对现代投资理财、国家局势判断、科学研究发展方向的一些建议。由于经典的意象万千,笔者一来限于所知,二来取之为定向所用,因而只阐述当下能解释的片段。

  1、“民之不畏畏,则大畏将至矣”。意:当人们对可怕、反常的事物都不感到害怕的时候,大难也就快降临了。这话,对2007年相信股市会涨到10000点的人们和我自身来说,很中用;对《内地富豪香港理财集体巨亏 知名地产商亏损百亿》的人们很中用;对大量囤积国际大宗商品的人们很中用;对积极奔向负债大国美国的人们,也很中用。这比巴菲特“别人恐惧时我买入,别人疯狂时我卖出”的话,早了2500多年。

  2、“……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对此段古文的最好演绎,可以看曹操留云长——锦衣玉食美女加豪房豪车,大呼力挽,却留不住真义士。只可惜但必然的是,张飞云长先失礼,后因失礼而亡。在最近一次的美国大选中,罗姆尼的排华嘴脸,毫无遗漏地展示着什么叫“如此失礼”。美国的金融、贸易等,也处处体现出“失信”与剥削的本质道理。是以建言有之曰:危邦者,不可久居。择商机、择友也是如此。有礼而失信,伪也,何况无礼者。

  3、“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致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至、致两字,足见古人用字之考究。天下之至柔,包含自然存在与人为造就的物质;天下之致坚,则指出造就所致,有了人为因素。当今世界,无论是最硬的单一元素金属“铬”,还是最硬的合金“钛合金”,都需要人为的提纯、化合。纵然致坚,射线却可以轻易穿透它们。这些强射线是人为所致,那么自然界的“至柔”被发现了吗?被运用了吗?自然界之“柔”有多少种类?其中声波、意念波、光波、辐射等对物质都会发生作用,已被验证。先哲老子所处时代是铁器时代,当时的“致坚”为铁器,为破“软”之用。但他已作出“驰骋、无有入于无间”的规律总结。光线驰骋于水中的现象,是我们日见日用,而无须仪器用肉眼就可见的。发明了相应仪器后,人们可用拍x光片来检查身体。那“无有入于无间”的意义能继续放大范围吗?太空育种,因现代高科技发展而得以实现。但是,种子在太空中所产生什么变化、为什么产生变化,却仍然是尚未突破的研究领域。科学界普遍认为这是太空中某种存在的射线,导致种子“基因结构”发生转变。但,试想:对比矿石因去杂、提纯而金属性更加优化的情况,那太空中的种子变化,究竟是基因结构发生转变呢;还是被能量或某种波所纯化,进而本身固有特性得到发展呢?在此,或有疑问会说:“金属不存在基因结构,且能被人熔化提炼,因此不能拿来与具有生命活性的种子相比较。”但我们是否也可以反过来思考,或许恰恰是因为种子的蛋白质、淀粉、水等易分解的结构,反而容易被自然界存在的能量、某种波所改良或改造。而种子是在太空舱内被无形改良或改造的。著名的“水试验”,已经多为人们知晓。但这个原理没有被用于形成科学的教育方式则很是可惜。水试验中有一个案例是把“善、爱”与“丑、恶”等字分别贴在水杯上,而水结晶完全迥异,贴正面意义之字则水结晶非常美丽。其实这样的原理,在中国的画作、对联、“福禄寿”、朗诵、佩戴吉祥物等形式中,不早就形成我国的一种文化了吗?如今需要细究的是水为h元素与o元素形成h2o,而人体是多细胞、多元素结构,且情绪波动频繁。因此把“善”字帖在人身上,人基本不会有啥变化。但是!若人们思维中常思考正善的意义,观看或构想美丽开阔的景致,朗诵正面意义的文字,那么坚持这样的思维意识波动,就一定会对人体产生良好的改善作用。所以,诵读“正文”、理解文字图画的内涵寓意,才是真正对改善人体、开启思维有正向作用。这原理,早已经被我国百姓日用,只是没有放大其效应。观之我国百姓家庭都有诗词书画至少一二,日本百姓家庭都有色情书刊不止一二。清浊已分,高下已显。人体内70%都是水,现代人类疾病中很多是心因性疾病。一念明而豁然开朗,一念滞而病气郁结,人们日用意念波而不自知。这些良性意念的波长频率能否测出来并应用、造福于人们,或许也是医学可以考虑的一个方向。……心软如水,心如钢铁,人心兼具柔与硬。仁义在,而人心平;树武力,而各坚壁。美国已失仁义礼信,国势将去。只是,美国被消耗完,不等于消耗美国的势力也已完。物性不明则须有为,明则少为,通可无为。生命,都是不同形状包装的水,纯洁其性,很关键。先哲老子对此的建议:“上善,治水。”“志愿军”一词,见之肃然。这个词是当年毛主席与众人多次协商后敲定下来的。此词,统一了全国人民认识,调动了全军作战积极性和勇气,站在了国际舆论的道德制高点,让敌人毫无口舌把柄,最终却敌于国门之外,为新中国发展开拓了安定局势。可见,上善之善言的作用力。一个国家的舆论,若能侧重警恶扬善,内昭生命之美,外展仁义之风,岂不也是国之利器?依旧是:无有入于无间。人同此心,故“得人心者,得天下”。

  三、老子青牛图

  正心,诚意。

  1、牛立于地,是一“生”字,寓意生生不息。牛也代表勤劳、敦厚和开拓。

  2、青色,五行属木,主仁,仁和;其位在东,喻意东方;其神物为龙,龙的传人;其时在春,生机盎然。然金性克木,但木亦须利用金属雕琢而成材成器。故须学西方之精粹,且在接受西方“文明”时,需要避其弊而用其利。木性之根本与主动性,不可弃,弃则全失。“中国特色”,是为熔融而不失根本。木生火(南),中国强大文明后,第三世界国家将以中国为尊。东方大地仁爱和煦,龙的传人生生不息。

  3、老子同名《德道经》;老子合一为“孝”字,孝道为人伦之根本,中华优良之禀赋;家中有老有少,人丁兴旺,代代相续,生生不息。承上启下是个中要义。这就是一幅展现中华之美德、祝福华夏之儿女的大吉大利图,祝福生生不息。中国人口已兴,以何开拓不息?立足根本。道教创立不足2000年,尊老子为教祖。老子距今2500多年,著《德道经》。而东方大地忠孝、仁和、勤劳之风早已成,规矩先已有,远不止2500年。老子入周求学,后任周朝守藏室史(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而后名闻遐迩,今已声播天下。给天才看一千万遍小学教材,怕是也难得出大学水平。我们有足够理由相信周朝之前的文智水平肯定不低。老子作为个中集大成者,其深度与广度,怕是需要我们再次反思。同是华夏儿女,老子比我们先生于2500多年,我们真正敬重于心,而无须过于纠结。最主要的是,认识我国文明的源远流长。智者云:“现在人们都想创造、创新,这个‘创’字其实已经在告诉大家了——仓库人人都有,一旦开仓,什么宝藏都在。” 刀可意有为、慎重地在过程中修辑、掌握、运用;也有守卫的意思,难怪现在这么兴申请专利。创——“放下屠刀”,“本自具足”(佛典为汉字所用)。人之仓库,在自身;中华民族之仓库,就是我们的文明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四、中国文明的涵容

  1、既有的现实。

  画作可现气势,山川形胜气魄尤强,那难道中华民族的这条大河会没有能量场吗?这条大河的涵容几何?需要参照物。历史和现实的反思:西方宗教战争层出不穷,以耶稣之能亦受惨酷,可窥其民风之一二,值得深思;佛教诞生地的印度,如今已难言平安。都说印度几乎人人有宗教信仰,很神圣,但事实她已被此所束缚。摘:“在中国,各种宗教地位平等,和谐共处,未发生过宗教纷争;信教的与不信教的公民之间也彼此尊重,团结和睦。这既是由于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兼容、宽容等精神的影响,更是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制定和实施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建立起了符合国情的政教关系”。确然。所以,是说“中国有幸”成为众多宗教的落户、诞生地呢,还是说“宗教有幸”落户、诞生于中国更恰当?人类需要精神信仰,宗教需要文明土壤。或许有人说中国的宗教信仰者仅1亿多,不具代表性。但,恰恰是这点,反而衬托出主体12亿多的中国民众可以无须宗教信仰依赖,而精神具足。这精神来自哪里?来自感恩:感恩新中国的成立,感恩领袖,感恩国家领导,感恩人民子弟兵,感恩公仆,感恩中国共产党。懂得感恩的本质,难离忠孝、仁和、勤劳的传统美德,这奠定了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最厚实的基础。真的不能辜负了厚重文明文化下铸就的人民精神。

  2、既有的条件。

  宗教脉络绵长,跨越国界,能量巨大,可为我国所用。当中国文明文化的这条大河再次涨潮时,国内各宗教船舶亦能随之“涨高”,在文明底蕴滋养下的宗教文化,当可成天下信徒朝圣之地。各宗教,久者2000多年,短者也数百年,都基本铺好了通往世界各国的大道。因此我们中国若不把自家文明大河涨起来,一来问心有愧,二来难以宏图大展。纵观世界,毫无疑问的一点是,唯有我们中国能具有、利用这个既有的宗教脉络。当河水涨时,台湾同胞们也会毫不犹豫地说:“我是中国人!”须注意的是,务必水涨后,可扬其帆。水若未涨而欲张帆者,或添乱,或生乱。文明文化乃人类共同之宝藏,若得彰,何忧牛(人)鬼(计)蛇(欲)神(圣)。行之天下,何不能平?

  全文总结:

  善德与经典智慧,是大河之水,而文字就是河床。文与字,展现着中华文化极强的信息涵容性,是上善之物。我们自己家的文明文化具有如此高度(己文→改),当以认识、尊重并传承自身文明文化为依托,来文明自家整体。如此,“改”则易成。难道西方与日本物质发达而精神不文明的现状还不明显吗?难道我国人民收入翻番后,也是走向投机、黄毒泛滥,而后寅吃牟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国整体发展提供指导;中国文明文化的传承,将是中国整体建设的最佳保障。毛主席:“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创中华新纪之强国,造国民千秋之福祉;兴神州万代之盛世,开全球永久之太平!”社会主义事业必胜,中国文明定“章”。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中华文明政治论文

  中华文明政治论文篇二

  中华文化走出去,中华文明传四海

  作者简介:李静,作者单位:聊城大学,英语笔译专业

  1、引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也日益加速。人类的生活形态也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时间、空间距离被拉近了。在这样一个小小的“地球村”里,人们应该更加注重自己的文化修养,而一个国家在与别国交往的时候也是更加注重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形象、自己的影响。文化实力的竞争日益成为各国之间的焦点。提高自己的文化实力,树力良好的国际形象,能够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一个国家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社会规范,从而尽可能地避免在国际交往中可能会出现的文化冲突。

  2、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的去交流。跨文化交际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它的研究无疑是为了适应这样一个日益发达的跨文化国际交往和人际交往的需要应运而生的。

  3、中华文化软实力

  中国作为一个对世界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尤其是在经济崛起、国力大增之时,也十分注重挖掘文化的潜力。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3.1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如果我们把由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组成的国家力量称作“硬实力”的话,那么通过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和文化创造等体现出来的国家力量就可以称作国家的“软实力”,而文化方面的国家软实力就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体现出来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任务,也是我国提高国际影响力、塑造良好国际形象、营造和平发展国际环境的必然要求。

  3.2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要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行为相联系,自觉实现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转换。要大力推进民族文化创新工作,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加快构建文化传播体系,使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通过各种媒体传递到世界各地。

  3.3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近些年来,中国经济日渐崛起令世人瞩目,与之相匹配的文化魅力和影响则亟待拓展。新世纪中国文化不仅是中国的,也应该“走出去”而成为人类的和世界的。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需要中华文化“走出去”,使中华文化能够更多地融入到世界,以让更多人了解和尊重中华文化。

  政府积极开展以中国语言、文化和思想等的推广活动为代表的文化外交和公共外交、通过“走出去”使中华文化能够更多地融入到世界,以让更多人了解和尊重中华文化,从而提升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企业可以开拓国际市场,通过文化产品和服务获得世界各国消费者的青睐,并在市场上被人们接受。

  4、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

  中国在寻求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以及中国文化在海外的吸引力的过程中,积极开展以中国语言、文化和思想等的推广活动为代表的文化外交和公共外交。这样的外交活动有助于展现中国文化魅力,激发外国公众对于中国文化的兴趣并帮助他们了解中国的价值观与文化,消除他国对于中国崛起的担忧与戒备以及树立一个文明的、负责任的、值得信赖的中国形象。

  4.1树立有亲和力的国际形象

  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的直接体现。我国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全方位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特别要重视国内政策和外交政策的统筹协调。

  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我们不仅在口头上而且在行动上把“和谐”、“共享”的理念当作外交政策和国内政策的共同理念,积极履行国际义务,认真执行国际规则。近几年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重要国际组织,签署了多个公民权利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国际公约,倡导并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同时为推动“南南合作”、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抵御亚洲金融危机、推动朝核问题六方会谈、解决非洲国家债务问题、促进伊朗核危机和平解决、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等等作出了不懈努力和重要贡献。

  4.2建立孔子学院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和文化载体,成为各国人民之间增进了解和友谊的纽带,对加强各国之间的学习和借鉴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广泛和深入,汉语的文化价值和使用价值也在提升,汉语学习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和民众的重视。

  各地孔子学院,做到了让世界人民对中国、对“大和文化”价值观的尊敬、理解和赞同。孔子学院通过平和、吸引、寓教于乐的方式营造理解,释放善意,以此打破隔阂、误解,使不同信仰,不同宗教的人加深对中国国情以及中华文明的了解,从而有助于优化中国国际形象;有助于展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无穷魅力;有助于展示中国文化外交的独特魅力。

  孔子学院是中国文化外交当中一项创新的举措,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最鲜亮品牌。它实现了“让中国走进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文化外交战略目标,搭建了文化国际传播的双向桥梁,在这种双向文化传播中,通过自身的发展、与外来文化的不断碰撞中不断走向成长和成熟。

  4.3培养跨文化交际管理师

  跨文化交际管理师是由上海儒鸿书院首推的一个新兴职业。“跨文化交际管理师”的学习重点是学习“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同阶层、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各类人群文化价值观的差异是什么”;“东西方文化比较”;“怎样从审美视角学习国学,进而挖掘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优秀品格”等概念。“跨文化交际管理师”技能就是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点出发,结合中国传统琴、棋、书、画、茶之国学技艺修养,通过东西方文化的比较和具体话语沟通艺术、跨文化交际艺术、形象与礼仪艺术的实践技巧与案例,掌握业务实务中跨文化交际管理技能。(作者单位:聊城大学)

  指导教师:辛红

  参考文献

  [1] 汉办:第二届孔子学院大会特刊[j],北京,2008.29.

  [2] 彭新良:《文化外交与中国的软实力——一种全球化的视角》[m].北京:外研社,2010.475-476.

  [3] 李智:《文化外交—一种传播学的解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9.

  [4] [美]肯尼迪.沃尔兹著:《国际政治理论》[m].胡少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1992.152.

  [5] 刘乃京:文化外交—国家意志的柔性传播,新视野[j],2002(3):66-68.

  [6] 李智.《试论美国的文化外交:软权力的运用》,《太平洋学报》[j],2004年第2期.

  
看了“中华文明政治论文”的人还看:

1.关于传统文化政治论文3000字

2.中国形式与政治论文

3.中国哲学与人生智慧论文

4.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5.论教育与文化关系的有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