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形势与政策大学生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1-09-24
2017年形势与政策大学生论文范文

  2017年形势与政策论文——正确认识国内国外经济政治局势2017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这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于形势与政策的范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7年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一  

  摘要:对中国的出口形势与宏观经济的关系进行了客观判断,认为出口负贡献时代来临,结合经验数据进行分析,提出出口转型势在必行,建议政策应该根据出口变化这一趋势进行调整。

  关键字:出口;负贡献;国际收支;劳动力;资源消耗;产业结构调整

  一、出口的负贡献形势

  过去10年中进出口贸易是经济增长的重要一环,2010年我国外贸依存度超过50%,而全球平均水平为25%左右。(见图1)比较全球与中国的外贸依存度数据发现:中国经济对出口的依存仍然保持在较高的状态,这与中国经济全球化对出口方面的鼓励调整政策有很大关系。

  然而,出口拉动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使得中国在整个全球化过程当中能够分享很多好处;另一方面,出口拉动使得经济受到国际影响的程度增加从而使得经济的脆弱性加强。中国经济的几次硬着陆几乎都是因为外需迅速下降导致的。最近的一次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gdp掉到6.6%,出口最大幅度跌至-23%。2001年有短暂全球经济衰退,单季度gdp也在8%以下,对中国来说8%以下是比较差的水平。2001年网络经济破灭以后,中国出口下滑幅度很大,最低增速3%左右。而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gdp增速下降到6%左右,出口增长为-8%。当时由于国内的宏观调控,没有发生比较明显的硬着陆。国内的宏观调控一般不是经济硬着陆的原因,比较典型的例子是2004年中国国内在进行严厉的宏观调控,但是当年gdp并没有很低。因此,如果中国的经济出现硬着陆,大体都是外部冲击带来的影响。(见图2)

  另外,出口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在减弱。从图3以及表1中可以看出,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最近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2003年-2007年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比较大,2007年以后出口的贡献开始有所减弱,从趋势来看现在要进入出口负贡献的时代。从政策调整来看,政府不应该阻挡这种趋势,应该顺应这个趋势做一些调整以逐步平衡国际收支。

  二、出口负贡献常态化的原因

  以上趋势表明中国经济正进入出口负贡献时代。出口负贡献在未来一段时间将会常态化,这一判断主要有三方面依据。首先,长期的出口可能已经达到天花板的状态。从日本、英国、德国这些国家的历史数据分析,大体上可以发现的特点是一国出口占全球gdp的比重很难超过3%,出口占全球贸易比重也很难超过10%。关于这个规律从理论上还没有发现很好的解释,但是从直观上可以做一些说明。因为当出口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以后还要保持高速增长不仅会给出口国带来很大的国际压力,同时出口国国内也会面临结构调整的压力。

  中国现在基本接近上述状态,目前出口占gdp比重达到2.8%左右,占全球出口比重大致10%左右。从今年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出口已经大体上达到天花板的状态,再继续大幅增长难度比较大,会引起贸易摩擦和汇率方面的压力。所以从总体趋势分析,中国现在的状况需要改变。

  第二,中国的出口行业特别是一些利润比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盈利严重依赖财政退税补贴,这是不科学的。中国出口行业中几大重要出口行业的盈利水平低于平均水平,如果把出口退税剔除,这些行业的盈利水平会更低。中国的几个重要出口领域比较低端,从经济结构合理性上分析保留这些产业并不是好事情,因此需要淘汰。用政策来扶持这些行业虽然可以勉强维持,但是对整体经济会有不利影响。

  第三,中国逐步积累的巨额外汇储备带来的经济政治风险也在增大。2010年我国外汇储备占gdp比重达47%(见图4),投资品种非常集中,这容易被其他经济体绑架。如果中国外汇储备规模越来越大,被绑架的程度也会越来越高,调整起来也会非常困难。

  三、出口转型势在必行

  “十二五”时期是一个转型的阶段,出口部门的转变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经济转型大体在三个方面展开:第一是需求层面,如表3所示,从需求层面看外贸顺差占gdp比重目前是4%,与之前8%~9%相比有所下降。因此目前出口进行转型调整是必须的。第二是产业层面,大量的出口会产生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在经济结构相对合理的条件下这个状况也有其相对合理性。但是如果从目前情况看,出口产生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问题都非常严重。例如,冰箱里包含很多钢铁和有色金属的部件,这些部件在加工提炼过程中会消耗很多能源需要大量进口铁矿石同时造成很大污染。

  第三是区域层面,相关的因素是劳动力。过去中西部经济还未崛起时,劳动力很富裕,中西部劳动力转移到东部就业。但是现在格局发生了变化,最近几年政府政策的扶持使得中西部经济开始崛起,对于低端劳动力的需求构成了对东部地区低端劳动力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做调整对整个经济不是很有利,从大格局来看应该鼓励劳动力在中西部就业。这些劳动力如果在当地经济快速增长时就地就业对经济结构调整有一定的合理性,所以东部出口部门做调整是必要的。

  以上分析表明,出口负贡献时代已经来临并且难以逆转,中国要顺应形势推出促进出口转型的政策。这些政策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出口退税,过分支持出口刺激政策不利于出口转型。现在的条件很适合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即使从就业方面来看也需要做这些调整。

  第二,推进要素价格重估。目前出口竞争力实际上是刺激因素作用的结果,要素价格低估使得出口竞争力很强。因此应该鼓励要素价格重估,放开要素市场。

  第三,应注意发挥人民币汇率在出口调整中的作用。保持汇率的弹性,在结构调整中发挥合理的作用,而不是把汇率看做一种刺激出口的手段。第四,调整产业鼓励目录,要对资源能耗多、污染大的企业做一些限制。

  第五,应加强金融服务,降低内销企业资金链风险。出口部门现在确实出现比较大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成本、订单和资金,其中最大的问题还是融资方面。金融方面从目前的状态还有改进的余地,从中长期来看也需要做新的制度安排。现在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措施是动员大银行的分支机构,但是大金融机构的结构功能特点决定了它们很难承担对微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因此,应该建立一些微型银行或者社区银行,这些小机构跟大机构分支功能的本质不同在于他们能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

  2017年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二  

  摘要:2013年中国工业及实体经济部门稍显低迷,房建市场交易相对活跃;生产价格与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新增就业人数增多;内需有所不足。认为经济需求不足与金融结构变化密切相关。对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与新兴经济体发展的不确定性、人民币汇率大幅度升值将影响出口、投资规模下降将、消费增长将保持平衡、通胀压力有所减轻、金融风险不容忽视等。建议应该抓住现在经济有较快增长的潜力的时机,尽可能挖掘这个潜力,使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势头;同时加大财税政策力度,把握货币政策力度与结构;适当放慢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大国际热钱的审查力度;调控目标至合理区间等。

  关键词:宏观经济;人民币升值;金融风险;合理的调控目标

  基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3年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和主要数据,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对整个宏观经济形势做分析与判断。一是当前的经济形势;二是关于金融形势;三是对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四是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建议。通常宏观经济的发展状况主要由四个方面反映,即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从这四个方面来看,我国经济确实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应该说,2013年在面临外部经济环境诸多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实现了宏观经济整个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成绩来之不易。

  一、经济形势分析

  2013年中国经济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比较显著:一是工业及实体经济部门稍显低迷,房建市场交易相对活跃;二是生产价格与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三是新增就业人数增多;四是内需有所不足。

  (一)工业及实体经济部门稍显低迷,房建市场交易相对活跃

  相对来说,我国整个工业、实体经济部门稍显低迷,而房建市场交易比较活跃。通过对比可以看到,消费价格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上涨,2013年全年上涨2.6%,工业品和生产资料价格下降。因此,结构上体现的一些运行状况特点,带来了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率问题的一些争论,这种争论年终前后较多。中国现在增长率是否偏低?当然,和以往的增长率相比,显然偏低。但现在整个经济处于一个换挡期,不太可能维持过去接近10%左右的高速增长。根据以往的经验来判断当前形势,参考意义已经不是太大。但是,根据近两年经济形势的变化,笔者仍坚持现阶段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还在8%或更高一些的水平。2013年7.7%的经济增长,包括2012年这两年的增长速度可能还略微低于潜在增长率。受需求扩张步伐不足够快的影响,还略微有一些偏低。这也反映在目前面临的通胀压力不是很大。如,消费价格全年上涨2%以上,工业品生产价格和供应价格,实际上就是反映生产资料的价格,这两个价格全年还是延续了2012年一季度同比下降的态势,这更多反映的是对于工业品、对于生产资料的需求还不够旺盛。

  (二)生产价格与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

  1995年我国开始有工业品的生产价格和生产者购进价格统计。历史上曾出现三次下降的情况。2012年二季度开始至今已是第四次下降。这对于判断我国是否出现总需求不足,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依据。因为此处有一个重要的、明显的对比。我国从2012年二季度开始至今,将近两年时间的两种主要产品价格指数均处于下降的情况。而其他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日本、欧洲,欧洲形势在同期两个价格指数都没有出现下降的情况。因此,价格出现下降的情况,更多的可能需要从国内去找原因,主要原因是对于实体经济方面的需求不足。当然,还有人民币汇率升值幅度较大方面的原因。这两个方面判断是比较重要的依据,是判断国内经济形势的重要参考指标。

  (三)新增就业人数增多

  从就业方面来看,我国整个就业指标统计不是全口径的。如登记失业率、每年新增就业人数等,均不是全口径指标。因此,从数据上看,2013年较早地超额完成了新增就业人数的年度目标。但是否能够准确地反映实际的就业形势,这还要看就业指标背后所反映的情况。就业形势的好转并不能完全说明现在增长态势很好。一些经济学家依据我国现在的新增就业人数超额完成的指标说明现在经济增长情况与经济增长的指标是相对应的。但是,笔者认为,近两年新增就业人数增加较多的原因如下。一是我国近年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更多的人进入退休年龄阶段,实际新增就业人口弥补了原来到龄的退休人员工作岗位。二是与增长结构发生变化有关。过去都是工业部门增长最快,服务部门增长慢于gdp增长,这两年服务业增长往往快于gdp增长。可以说,增长结构变化对于就业形势的好转起到了支撑作用。

  (四)内需有所不足

  内需还有所不足与我国贸易顺差变化有关系。近两年,整个经济都是在8%以下的区间运行,但是2012年和2013年每年贸易顺差增长几百亿美元,2012年比2011年增长700多亿美元,2013年比2012年增加了400亿~500亿美元的规模。现在全球经济还十分不景气,我国出口也面临比较严重的困难。顺差明显扩大,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贸易顺差是由于国内需求不足造成的,这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每逢经济处于周期性谷底的时候外贸顺差增加的规律相符。因此,2013年我国经济外部环境不确定,国内面临困难的情况下实现7.7%的增长,价格上涨的压力不大,就业形势按照统计指标来看,还有所好转,成绩是来之不易。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目前整个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潜力还没有完全、充分地发挥出来。经济增速下滑,一是与产业增长率下降有关,另一方面即使是增长率下滑,但笔者认为仍应该维持在8%甚至略高一些。7.7%的经济增长率略微低于潜在增长率,这主要和需求不足有一定的关系。

  二、经济需求不足与金融结构变化密切相关

  2013年经济需求不足,与金融方面的变化有较为明显的关系。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但全年股市波动的幅度比较大。出现了几次起伏,年初上涨,年中下滑,三季度又出现一波上涨,四季度出现一波下滑。2013年总体上呈现一个小幅下降的情况。根据国际清算银行所计算的人民币有效汇率,2013年12月份和2012年12月相比较,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一年期间升值了7%以上。变化幅度较大。2013年年内两次出现的“钱荒”现象不仅和金融市场波动有关系,与整个宏观经济形势出现了小幅波动也有较为密切的关系。2013年年初,公众更多地还在在讨论中国流动性泛滥问题。2012年底,中国货币与美国货币相比较,中国m2规模是美国的1.5倍。但是,2013年中期,中国出现了“钱荒”现象。经中国人民银行采取措施后,有几个月出现了缓解情况,但是年底又一次出现了“钱荒”现象。对于这个现象怎么看?在这种形势下货币供应是宽松还是紧张?   (一)钱荒与货币供应是否充足的讨论

  中国人民银行与一些金融机构认为,现在整个货币供应增长态势包括信贷投放量和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社会融资总额和信贷投放的规模都是比较大的,在这种情况下,不应该出现货币供应紧张而导致“钱荒”的现象。但是,有一些情况仍可反映目前投资规模和信贷情况并不充足,至少在某些时段上不充足。比如,过去通常会依据一个经验公式,在gdp的名义增长率上略加几个点考虑货币化进程。因此,将gdp名义增长率再加上2~3个百分点与货币m2的增长率做比较,如果差不多相等,一般即可以满足整个经济运行的需要。2013年名义gdp增长率是10%或略微多一些,加上三个百分点,即全年m2是13.6%。从经验角度来看,不应该造成货币供应紧张而屡屡出现“钱荒”的现象。

  (二)m2统计口径发生变化导致经验估算发生偏差

  笔者认为,以上述经验来判断我国整个金融形势发生了变化,认为m2达到13.6%的增长表明货币供应量宽松并能够满足当前经济运行需要,存在问题。2011年下半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将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进行了调整,开始将住房准备金、公积金、一些微存款金融机构和存款金融机构的存款纳入m2的统计口径中。m2的统计口径发生了变化,将统计口径发生变化的m2代入上述原有的经验公式中,不能客观的反映实际情况。中国人民银行在2013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提到,6月由于“钱荒”的出现,由于同业存款的下降,使得当时的m2的增长率有15.8%降到12%左右,在报告里显示同业存款下降是造成m2增速下降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

  (三)同业存款变化是m2波动的主要因素

  近两年,同业存款的增长对m2的增长起到了很大作用。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资产信贷收支平衡表可以看到,从2011年底至今,中小金融机构同业资金量从三万多亿增加到七万多亿,约翻了一番。这部分增长的数据纳入m2的统计口径中,成为带动m2增长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根据经验估算,目前同业存款增长对m2的影响至少达到2%。如果将中国人民银行13.6%左右的m2增长率减去2%,实际上m2的增长率在11%左右。从这个角度分析,货币供应量并不宽松,甚至有一些紧张。

  在整个货币供应略为紧张的情况下,企业的贷款需求相对旺盛,造成从中小银行贷款资金量增大。近年来,中小型银行资产运用增长快,但自身吸收存款的能力很弱,必须通过其他途径来吸收资金,否则无法符合相关政策的要求。(如存贷比)。因此,吸收资金很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吸收同业存款将其存款规模扩大,才能放贷,使得同业资金的需求比过去旺盛很多,而同业资金的供给方主要是大银行。大银行没有明显的增加或者说增加并不明显,使得整个货币市场资金供求非常紧张,一直处于紧绷状态,遇到一些短期因素,“钱荒”现象就出现了。

  2013年中发生钱荒时,金融结构变化剧烈。2013年1~5月我国全国性的中小型银行新增存款是2.2万多亿,比国家大型商业银行新增规模大;另一方面,中小银行在资金运用方面的增长也很快,而且在结构上变化也很明显。中小银行将大量资金投向有价证券,甚至比贷款数量都大,比2012年同期增长超过2倍。另外,中小银行股权投资增加了7000多亿元,也是2012年全期的5倍。来源方与资金运用方同时发生变化,使整个金融机构由大银行向中小银行转移,而同业存款是最重要的转移渠道。

  近两年,“工(中国工商银行)、农(中国农业银行)、中(中国银行)、建(中国建设银行)、交(中国交通银行)”加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这六大银行给其他银行提供的同业资金,实际上增加并不多。但是,中小银行同业资金来源由3万亿增加到7万亿,资金源主要是过去的农村信用社和农商行等一些小型金融机构与信托机构等等。将这些资金通过同业市场聚拢后,从事贷款和投资等。这样,就出现了前文所述的整个同业市场资金供应量增加不大,处于紧绷的状态。

  (四)资金拆借减少导致中小银行资金短缺

  2013年下半年的情况比上半年有了好转。虽然增长势头不及上半年快,但是,存、贷、资金运用、资金来源等各方面向中小银行转移的趋势仍在延续,全年来看,全国性中小银行吸收存款超过3.7万亿元,6家大银行4.8万亿元。全国性中小银行新增贷款2.8万亿,大型商业银行新增贷款4万亿元。2013年两次“钱荒”的出现,第一次的主要原因是当时银行要上交半年度税收和外部监管加强,且有一些虚假的外汇资金通过贸易渠道流入到国内。为了防止外资以虚假贸易的形式流入,加强了外汇贷款监管。使原来作为一个资金重要牵头方的大型商业银行减少了资金拆借。2013年6月拆借成交量不足正常月的40%,不足3万亿元。7月份之后有所恢复,达到4万亿元左右,但仍没有恢复到以往正常状况。以往的拆借资金量约为8万亿元/月。此时,整个货币市场需求很旺盛,供给不足,造成拆借利率、回购利率比利率水平高的状况,年底再一次出现了飙升。

  (五)其他因素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除结构性变化是2013年金融市场趋势性的主要因素之外,国际因素、国内资金供求也对金融市场产生了影响。由于上半年存在虚假贸易数据,由于外贸顺差、外汇占款渠道增加资金少,而中国人民银行未能及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基础货币,造成资金明显短缺。2013年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及时观察到货币市场上资金短缺、利率明显上升的问题,并采取了相应措施,增加了货币市场的供给,缓解钱荒状态。到目前为止,应该说虽然情况比2013年6月底和2013年年底有所缓解,但是一周的拆借利率或者更长期的拆借利率,以及回购利率等等一些指标,实际上与往年的平均水平相比仍高,紧张状况仍未完全缓解。

  三、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

  2013年经济运行趋势和金融市场变化对于判断未来走势提供参考。一是外部经济环境可能有所好转;二是人民币汇率大幅度升值将影响出口;三是投资规模下降将影响经济增长;四是消费增长将保持平衡;五是通胀压力有所减轻;六是金融风险不容忽视。   (一)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与新兴经济体发展的不确定性

  外部经济环境可能有所好转,主要是因为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美国、日本经济增长加快,欧洲从衰退转为复苏。但新兴经济体的发展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香港中文大学刘遵义教授认为,目前印度尼西亚的经济状况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有很多地方类似。印度尼西亚原来就长期存在资本收支和贸易收支逆差现象。而前两年由于发达国家经济状况整体不好,实施了量化宽松政策,使资金进入印度尼西亚、印度、巴西、土耳其、南非等等一些主要新兴经济体。但是现在由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体形势有所好转,并且开始缩减量化宽松的规模,信贷资金开始撤出。因此,原来靠吸引资本流入来弥补贸易逆差的做法较难维持,整个国际收支情况开始恶化,印度尼西亚是一个典型代表。主要表现在股市和汇市上。股市还未完全止住下降的势头,汇率市场从2013年初至今均有波动。2013年9月份有一轮回升,但最近一段时间一直贬值,且贬值的幅度很大。贸易逆差的情况整体没有扭转,资本流入开始减少,如果这种状况不能得到有效改善,汇率和股市继续下跌的话,信心越来越脆弱,情况是很危险的。新兴经济体对于我国经济有比较大的影响。我国近年对东盟的出口增长较快,印度尼西亚是东盟的龙头,其经济恶化将对2014年中国对东盟的出口造成比较明显的影响。这是从外部环境来看造成2014年中国经济不确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人民币汇率大幅度升值

  在外部环境不确定的影响之下,人民币汇率还将有大幅度升值。人民币汇率升值将经历较长时间约半年至一年的滞后期,影响到2014年中国的出口。因此,2014年上半年甚至下半年,尽管我国的出口受发达国家需求递增的影响而可能有所增加,但人民币汇率升值幅度较大,将在很大程度上抵消需求增加。因此,虽然国外需求形势可能有所好转,但是对整个出口形势来说,改善的幅度并不大。

  (三)投资规模下降

  影响2014年经济运行情况的另一重要因素是投资。2014年投资有可能略有下降。一是观察现有的在建规模。从刚刚公布的数据来看,2013年底在建项目规模比2012年同期约增长16%左右,新建项目投资规模比2012年同期增长14%左右。这两个规模都比现在投资增长的规模要慢,投资增长为16.8%。在建项目规模小,后续的投资增长潜力就小。当然,这并不绝对。因为现在大概在建的规模是年度投资完成规模的2倍左右,如果资金供应好,短期内有可能维持较快的增长。但是,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贷款收得比较紧,且到目前为止,虽然贷款相对2012年四季度情况好,但是好转的情况并不太明显。如,房贷的投放仍比较紧张。

  1.贷款收紧影响投资增长

  贷款收紧对于整个经济运行尤其对于投资的增长会产生比较不利的影响。从2013年12月份公布的数据来看,整个贷款增长不到10%,比所有投资性来源增长慢(所有资金来源投资增长20%左右),贷款增长放慢,还将逐渐影响通过其他渠道获得的资金,大多数企业自筹资金也是通过贷款转化的。因此,贷款增长放放慢对未来总的投资增长会产生影响。

  2.利率上升致使贷款收紧

  对投资增速有可能产生影响的不仅仅是信贷的收紧,因为信贷收紧产生的影响就是利率的上升。据调研,很多地方企业贷款的利率超过10%,大企业可能利率偏低一些:7%~8%。高利率致使盈利预期如果并非十分好的项目,推迟投资甚至取消投资。因此,对未来的投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从目前情况来看,预计2014年投资增长应该将慢于2014年的投资增长。

  (四)消费增长保持平衡

  消费的增长将大体保持平稳。首先,消费在三大需求中是最稳定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近期也没有比较明显的刺激政策出台。2013年曾出台一些对消费有短期影响的措施,持续一段时间以后,就产生与2012年基数对比的情况。消费的增长大体保持平稳,许会略微有所加快。综合消费、投资、出口三大形势变化情况,2014年整个经济增长的情况与2013年差不多,大概全年还是在7.5%左右的增长。总体来看可能保持一个相对平稳的增长。2014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有可能保持大体平稳的情况,与2013年四季度7.7%左右的增速相近。

  (五)通胀压力有所减轻

  通胀的压力仍然不大,而且有可能通胀的压力还有所减轻,这整个信贷收紧是直接关联的,与整个需求扩张的步伐不够快有直接关系。短时期内cpi的涨幅有可能略微下降。1月份和2月份有可能不发生变化。工业品降幅收窄,而且环比折年度也在收窄,这对工业部门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从工业品购进情况来看,环比由下降转换为轻微的上涨,但还不足以扭转工业品购进价格下降的态势。整个外围的形势还有一些不利的因素,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即便有短期的回升,力度也不强,对国内有影响,但扭转不了国内整体下降的态势。

  (六)金融风险不容忽视

  2014年中国经济最大的问题还是来自于金融部门对整个经济运行的影响。目前整个金融体系运行中出现了期限错配的问题。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往往用短期资金做长期的投资,使得长短期的利率出现倒挂。本来正常的情况下长期利率应该高于短期利率的规律被打乱了。目前短期利率高于长期利率。如,2013年我国两次出现“钱荒”,每次出现“钱荒”的时候都出现长期利率低于短期利率不正常的现象,这种情况需要警觉。美国历史上曾经出现了6次倒置的情况,几乎每次都出现了经济衰退的情况。在德国、日本、加拿大等很多国家的历史都可验证。欧债危机国家如,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等一些国家都出现了长短期利率倒置的情况。我国目前只能找到1997年以来的数据,在1997年、1998年经济减速时,也出现了长短利率倒置的情况。我国在2013年两次出现“钱荒”,两次出现长短期利率倒置的不正常情况,这揭示着金融系统蕴藏着期限错配等一些金融风险,值得警惕。有关部门应该采取措施预防对经济造成的不良影响。   四、政策建议

  对未来宏观调控的政策的取向有如下建议。一是挖掘经济增长的潜力;二是加大财税政策力度,把握货币政策力度与结构;三是适当放慢人民币增值步伐;四是加大国际热钱的审查力度。

  (一)充分挖掘经济增长潜力

  一是现在经济增长的态势需求略微不足,进入四季度之后,尤其是更近的12月份和1月的情况来看,好像经济略微又出现了回落的态势,说明需求不足的态势还在延续,而且略微加重了。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与微调政策,把需求扩张步伐保持在较为适度的水平上,使经济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态势。2013年以来国内很多人一直主张应该增强对经济下行的容忍度,认为下降至7%左右也是可以容忍的。笔者认为,还是应该抓住现在经济有较快增长的潜力的时机,尽可能挖掘这个潜力,使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势头。

  (二)加大财税政策力度,把握货币政策力度与结构

  2014年财税政策上还是应该适度加大政策力度,一方面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另一方面应当适当加大赤字规模。一方面是支持结构性减税的改革,另一方面是对于经济运行、对于扩大需求起一定的支撑作用。目前的货币政策略微偏紧,应该把握好力度。目前的情况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前瞻性和灵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更好地把握好力度和结构变化对货币运行的影响。在考虑结构变化的同时,应该将外部国际经济环境不稳定因素的影响考虑在内,使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行较为稳定,避免对经济造成不利的影响。

  (三)放慢人民币升值步伐

  2013年整个人民币升值的步伐偏快。印度尼西亚、印度等一些我国有一定程度竞争的国家,其货币在贬值,而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比率仍在升值。汇率的升值步伐太快将使很多传统产品的优势丧失过快。因此,人民币升值的步伐不应该那么快。笔者根据人民币汇率、各国汇率和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的水平之间的经验关系做过相应的研究,认为实际人民币现在升值的已经有一些略高。因此,建议人民币升值的步伐略微可以放慢一些,甚至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双向波动,出现一定时间的贬值的态势。

  (四)加大国际热钱的审查力度

  对于国际上的“热钱”还是要继续保持加大审查力度。2013年一季度,一些外资通过虚假贸易的渠道进入国内,相关机构采取措施后,规模减少。但是这种现象仍然存在。2013年整个贸易数据月度之间波动非常大,有的月度出现了负增长,有的月度出现了百分之十几的增长。相邻月在正常的情况下,不应当出现如此大的波动。这表明,监管措施严格一些,资金就不进入,监管措施放松一些又可能进入。虚假贸易有时候多、有时候少,致使贸易数据忽上忽下。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贸易波动,而是国际“热钱”的流入流出导致的波动。对于“热钱”流入流出还是应当采取措施,加大监管力度,包括必要的时候采取对于资金的流出入征收一些税费的措施。

  (五)调控目标至合理区间

  2014年调控目标的合理区间应该在7%~8%之间,如果更接近8%的话可能更为合理。现在有很多省市区都在下调经济预期的调控目标。我们国家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而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对换挡期的认识还没有现在这么明确,那个时候很多地区制定了“十二五”经济增长目标,认为处于一个高增长期,增长潜力比较高,所以当时各地制定的目标都还是比较高的。而现在对于换挡期的认识更加明确之后,已经认识到原来制定的增长目标过高,因此,很多地方纷纷将增长目标下调了,这是一个更为符合实际做法,符合目前我国增速换挡期、经济转型期的实际情况。当然,各个省的具体情况并不完全一样。个别省市区没有下调增长目标,甚至不排除有个别省相对2013年还要略微上调增长目标,这都是根据本省的经济情况而进行的。比如,有的产业增长比较快,有新投产的大的项目等。

  参考文献:

  [1](美)索洛(r.m.solow),等.经济增长理论一种解说[m]. 胡汝根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9.

  [2](美)迈克尔·佩蒂斯中国经济存在软肋吗:国家资本结构陷阱与金融危机[m].沈超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张曙光.中国经济态势、问题与发展方向探究[j].中国市场,2013(47).

  [4]张斌.论经济下行的逻辑[j] .中国市场,2013(47).

  [5]edward fulton denison.the sources of economic growth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alternatives before us[m].new york:committe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1962.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2017年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三

  公元前500年,古希腊海洋学家狄未斯托克提出了“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的预言。在当下,海洋意识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的,历史上我们经历了过惨痛的教训:失去海洋上的权利,我们不仅由于战败而丧失民族与国家的尊严,并一度面临亡国的危机。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海洋意识发展有了巨大的进步。海洋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带来了文化科学交流的新天地、也带来了海疆领土争端乃至区域格局的复杂化演变。经历这些变化,中国大学生身处其中,不自觉地产生了海洋意识。除了这种自发的海洋意识之外,高校专门针对大学生所开展的海洋意识教育可谓为数寥寥、成果不彰。尤其身处沿海地区的各级高校,本该走在海洋意识教育的前沿,如今看来,效果堪舆。如何加强高校海洋意识教育,本文就海洋意思教育进入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堂的实践做出一些分析和建议。

  首先,海洋意识教育进入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堂,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必要性。有多项研究表明,当前中国大学生的海洋意识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海洋价值和海洋战略地位的认识十分匮乏。当今大学生形成的海洋意识多属于自发性的。在信息媒体时代,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和移动媒体,以及报纸、电视等媒介获得新闻知识,相关内容如海洋开发、周边地区形势发展与变化、各国海上力量、区域海洋问题摩擦与争端、海洋环境保护等等,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发的海洋意识。

  在大学课堂中,海洋意识教育所占的比重极低,不论是教科书还是课外畅销读物等涉及海洋的内容非常少,大学里开展以海洋为主题的活动鲜见。普遍来讲,高校开展海洋意识教育理念和方法上是中学阶段海洋意识教育的复制,所以形式简单、内容单一、逻辑散乱、效果不彰。形式主要是海报挂板宣传、海洋知识竞赛等,进入课堂教学内容很少。内容集中在我国海洋国土、海洋权益争端、海洋经济价值等方面,基本上是海洋相关知识的普及,与国际形势、区域形势的发展变化关联较少。只有当周边区域形势变得紧张而敏感时,高校课堂才做出反应,如2009年“南海问题”、2012年“钓鱼岛问题”在部分高校做专题解读。这些略显粗糙简单、仓促和被动的教育方式,很难满足我国要建设海洋强国所需要的海洋意识基础。

  就当今高校教育的现状来看,若想使海洋意识教育切实有效地开展,进入大学课堂是必要的方式。而“形势与政策”课,则有着开展海洋意识教育的先天基础。第一,“形势与政策”课的时政性强。“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内容,自2004年中宣部、教育部下发《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以来,形势与政策课针对大学生思想特点,结合国内外热点问题,通过课堂与教育实践,帮助学生认清了国内外最新形势。形势与政策课中的海洋意识教育不仅事关中国海洋利益的维护以及与世界主要大国和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更加包含我国国家战略的走向。同时,当今世界谋求发展的国家无不把海洋权益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方面,海洋意识的发展成为全球趋势。形势与政策课正是应对变化发展中的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的有效教育平台,亦是实施海洋意识教育的有效平台。第二,“形势与政策”课具有思想理论深度和政治方向性。高校开展形势与政策课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与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和政策观。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就是从保障和维护人民群众和民族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唯物主义基本原则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握形势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认识论,不断提升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能力和水平。马克思主义政策观就是从推进社会的总体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为人民谋利益,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海洋意识教育亦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原则与方法。

  海洋意识教育进入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堂,需要清晰准确的内容布局。海洋意识教育在“形势与政策”课堂上应当讲授哪些内容?总体来说,海洋意识教育包含六项内容: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科技、文化。在这六项内容中,笔者认为前三项是高校海洋意识教育的重点内容,后三项可作为辅助和补充整合为一个内容项。这四方面布局构成了高校海洋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

  第一方面海洋政治板块中,包括海洋权益在国际关系、国际战略、国际法等方面的内容。当前海洋竞争为代表的国际关系呈现出复杂性和不稳定性,海洋意识是全球性概念,亟须国际视角加以诠释。国际关系是研究当代海洋问题的重点和基础,缺乏对国际关系的整体性认识,不可能形成完整深刻的海洋意识。比如当今国际关系学界中备受争议却影响巨大的地缘政治学理论,如有美国学者阿尔弗雷德?马汉的“海权论”、英国学者麦金德的“陆权论”和美国地理学家斯皮克曼“边缘地带”论等,均对国家的兴衰更迭和海洋实力之强弱关系做出了有力的阐释。当然,作为高校通识课教育,形势与政策课无须完整系统地讲授地缘政治学理论,但当前全球海洋权益竞争充满深刻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地缘政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例如当前不少大学生对于南海问题和钓鱼岛问题的认识存在误解和困惑,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地缘政治观念。不仅如此,还需要从国际战略的角度构建现代海洋意识。不同的国家,以及同一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海洋权益的追求是不同的,所采取的海洋战略也是不相同的。当某一国家告别自然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的时候,就会产生向海洋寻求更大市场和更多资源的客观需求和自觉行动。这期间的海洋意识发展同国家发展之间存在着客观的规律性联系,揭示这种规律性联系进而上升为国家海洋战略是高校海洋意识教育的重点。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国际政治民主化,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代表的现代海洋法规基本文件,为确立海洋权益提供了国际法依据和行为准则。需要注意的是,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内的国际海洋法并非国际海洋争端的终结,因其是各个国家协调、斗争乃至妥协的结果,没有强制性的约束力,同时其中也因为模糊的解释而使海洋利益纷争广泛存在。但是,《公约》的基本内容对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有利。在指导学生认清海洋权益纠纷的复杂性的同时,还要明确学会利用规则,建立规则,趋利避害,有效维护海洋权益。

  第二方面海洋军事板块中,包含军事战略、海上力量等内容。树立正确的战争观是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重点之一。在此可以从军事战略和海上力量两方面着手。面对复杂的海洋利益争端,“战争”与“和平”的选择与把握最受人关注,也最容易走向误区。现代国际局势下,军事打击手段的效能是有限的,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非战争手段的积极运用才能有效控制局面。当前我国海上军事战略要追求的不是作战方面的“胜利”,而是战略主动和战斗效能上的“窒息”。这就需要创建边疆空间和强大的海上力量。有学者指出,在沿海国家所属和管辖的海疆基础上,存在一个为维护本国主权与世界和平、保障公海作业与航行安全而合法延伸的海上疆域,这种战略延伸可称之为“海上战略边疆”,即“战略海疆”。基于这样的战略意图,我国采取的战略选择就必然是主导型的海洋军事战略,强大的海上力量呼之欲出。海上力量主要指海军,但并不仅限于海军,它是国家总体国防力量的集中表现,包括外层空间技术在内的陆海空远程精确打击技术并被应用于海上作战的力量。在这里航空母舰的特殊重要作用凸现出来,航空母舰作为集中陆海空及一切最先进军事技术于一身的作战平台,因其全球范围具最机动性质而成为发展海上力量必不可少的军事工具,所以中国在发展航母的道路上应当走得更远。要明确的是,中国的海洋战略并不走新兴大国挑战传统大国的老路,掀起全面海军军备竞赛并挑战现存的海权优势并不是中国的战略选择。

  第三方面海洋外交板块中,主要内容分为海洋条约和协定、地区和国际海洋事务、海洋军事外交、海洋权益争端等。首先围绕海洋事务展开双方或多方谈判,通过谈判缔结海洋条约和协定,以书面形式规定海洋外交中的权力与义务,赋予其法律意义。其次海洋外交还包括积极参与地区和国际海洋事务,如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海上人道主义救援、打击海上犯罪行为、反海盗、开展海洋科考等。军品贸易炮舰外交、海军外交、海洋法律外交、海上合作外交和涉海民间外交。除此之外,还有把军事与外交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国家外交重要分支的军事外交。军事外交即军事部门之间关于海洋活动的交流合作,包括海军互访交流、海上联合军演、建立海上信任措施、开展海上安全合作等形式。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军事外交特点在于积极推动双边和多边安全合作深入发展,既展示了中国的海军力量,也传递出和平发展的理念,表达了与世界各国友好相处的愿望;与有些国家把海洋军事外交作为推动结盟、兑现安全承诺、威慑潜在危险和孤立竞争对手的工具,不断酝酿新的紧张因素的做法是截然不同的。第四,海洋外交的内容还包括妥善解决海洋权益争端。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各沿海国家均可拥有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不超过350海里的大陆架。因此,任何同濒一个海域且海岸线之间的距离小于400海里的两个国家或多个国家之间,都存在海域划界问题。海洋权益争端难以避免。世界上有2/3的海洋权益纠纷未得到有效解决。但存在争端并不意味着一定就会引发危机与冲突,关键在于如何认识问题和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和平、妥善地解决海洋权益争端是海洋外交所争取实现的重要目标。

  第四方面海洋经济文化板块中,包括海洋科技、海洋经济、海洋文化等三方面内容。海洋科学和技术是世界科学和技术创新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是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健康和实行海洋综合管理的依据,是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开拓生存空间和扩大发展领域的一个重要支撑。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海洋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主要包括两大类别:一类是融入新科学、新技术和新型管理手段,不断进行结构升级、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的传统海洋产业,如海洋造船与运输业、港口业、海洋渔业等等;另一类是依托高新科学技术而直接发展起来的新兴海洋产业,例如海洋油气业、海洋材料化工业、海洋能源产业、海洋生物制药业等等。无论传统海洋产业还是新兴海洋产业,科学技术在其中都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海洋文化是人类在认识、把握、开发和利用海洋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人与海洋之间的关系,通过开发和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活动,所形成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海洋文化内涵丰富,按照文化系统所包含内容的结构层次,可以分为四类:海洋物质文化、海洋制度文化、海洋精神文化和海洋行为文化;根据海洋文化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来对其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划分为九类:海洋民俗生活、航海与交流、海港与港市文化、海洋风情、海洋信仰、海洋文学艺术、海洋科学活动、海洋经济活动、海洋环境保护。根据不同地域高校的特点,选择重点,酌情安排海洋文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最后,海洋意识教育进入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堂,有赖于师资力量的有效提升。海洋意识教育本身处于交叉学科之中,不仅要求具备政治学、国际关系学、地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相关基础性知识,还需要根据形势热点难点的变化对基础性知识加以融会贯通,根据政策要求做出准确的价值判断和形势评估,甚至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形势与政策的发展走向给出合理的预测和建议。可以说这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是一种难度极高的挑战,需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壮大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首先,以专题授课为主要形式,由固定的教师负责所擅长方向的专题。在授课准备过程中,发挥教师团体的优势,集体备课,共同交流,达成共识,确定统一授课教案,强化教师对授课内容的把握。培养稳定性和灵活性共存的教师队伍。其次,建立良性的听评课机制。交叉听评课,课上发现优势与不足。总结经验,对于教学效果良好、教学方式先进的经验加以推广;反之加以纠正。最后,重视学生课后的反馈和成效评估。海洋意识教育也是一种思想教育,除了理论教学以外,实践应用和实际体验也不可忽视。同时还要与学生建立课后沟通平台,如与学生建立微信、微博等交流平台,掌握学生对于海洋形势与政策的理解与把握情况,观测海洋意识教育的成效。根据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检测来发现与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高实效性。


猜你喜欢:

1.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3000字

2.2017形势与政策论文1000字

3.形势与政策论文3000字

4.2017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

5.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