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类学术论文

发布时间:2021-11-15
教育类学术论文

  教育的真谛是一种理解,一种关爱,一种信任,一种尊重。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教育类学术论文,大家快来跟小编一起欣赏吧。

  教育类学术论文篇一

  爱的教育 真的教育

  【摘 要】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育和教学的前提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爱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

  【关键词】理解;关爱;信任;尊重

  教育的真谛是一种理解,一种关爱,一种信任,一种尊重。教师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其专业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师生关系是教师最主要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育和教学的前提之一。那么该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呢?笔者认为最关键的就是师生间的理解。而理解学生,最重要的三个关键词是“关爱”、“信任”、“尊重”。

  1 关爱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如何走进学生心灵,是教师工作的第一要务。教师是学生的精神导师,因此,教师要关爱学生,引领学生的精神,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而学生渴望教师的爱就像大地需要阳光,万物需要水分。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的善良和真诚的爱心,才会愿意听从老师的教诲,才会喜欢老师,才会进步更大。

  18世纪中叶,法国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自由的发展,只有真心实意的去爱学生,才能够精雕细刻的塑造他们的灵魂。”这里说的是,教师要有爱心,要做学生的朋友,才能细心塑造学生,真正爱护学生,而不是追求功利,不只关心学生的成绩。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束缚太紧,会阻碍他们的发展;太松又容易让他们散漫自由。为了使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学习,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让学生更自信,坚信每位学生都是自己的助手,自己也是每位学生的助手。教师只有积极地关怀学生,真心实意地做学生的朋友,才能赢得学生的爱戴,才能在教学中事半功倍,收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爱是教育的前提,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学生,是指热爱全体学生,特别要爱护差生。我们教师应该多找学生谈心,用真诚打开学生的心门,和学生的心灵保持零距离。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师生之间心心相印的活动,唯有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灵深处。”虽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年龄是客观存在的,但心理距离却是可以努力缩短的。

  关爱学生,主动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真诚平等地和学生沟通,争取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只有这样,我们教师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师生之间的关系才能越来越融洽。

  2 信任学生,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理解与信任是师生间存在的情感交流的一种表现,是教育的基础。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对培养学生自尊和增强自己行为的责任感起很大的作用。列宁说过:“没有情感的人,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师生间的情感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师生间的感情就像催化剂一样促使学生把已获得知识转化为行动。因此教师应理解和信任自己的学生,而且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去换取学生的理解与信任。

  春秋战国时期,耕柱是一代宗师墨子的得意门生,不过,他老是挨墨子的责骂。为此,耕柱觉得自己非屈,心情十分郁闷,因为许多门生之中,大家都公认耕柱是最优秀的人,但偏偏常遭到墨子指责。一天,耕柱愤愤不平地问墨子:“老师,难道在这么多学生当中,我竟是如此的差劲,以至于要时常遭您老人家责骂吗?”墨子理解学生的心情,毫不动肝火:“假设我现在要上太行山,依你看,我应该要用良马来拉车,还是用老牛来拉车?”耕柱回答说:“再笨的人也知道要良马来拉车。”墨子又问:“那么,为什么不用老牛呢?”耕柱回答说:“理由非常简单,因为良马足以担负重任,值得驱谴。”墨子说;“你答得一点也没有错,我之所以时常责骂你,也只因为你能够担负重任,值得我一再地教导与匡正你。”耕柱听完,理解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心情十分高兴,他顿觉世界是那么的美丽。理解与信任使耕柱与墨子之间的关系更融洽。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他们总是爱护到极致,什么事情都不愿意给他们单独去做,正因如此,很多学生在学校总希望能有机会锻炼自己,希望老师能够给他们展现自我的机会。而一旦得到了老师的信任,他们往往就会做出惊人的成绩。笔者教过一个很调皮的学生,他很喜欢和各科老师作对,许多老师都拿他没办法。不过他很喜欢阅读,笔者抓住这一点,让他担任语文科代表,没想到他很乐意地接受了。新官上任三把火,结果他把班上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带动了起来。毕业过后,他告诉我:“老师,当别人都认为我无可救药的时候,您叫我做科代表,您那信任的目光给了我希望,谢谢!”善于关注学生,信任学生,宽容地对待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成就感,从而发掘深藏的潜能。这就是信任给予学生的力量,也是信任给予学生的奇迹。

  总之,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能创造和谐的学习气氛,能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从而使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3 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人格

  教师要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既然教师是为学生服务,那就必须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自始至终都要有民主的思想,同学生一起商量教学改革的态度。如果思想上不尊重学生,主观片面的压制学生,那教师就不会得到应有的尊重。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平视学生,不分亲疏,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不居高临下,也不拘泥于师道尊严,保护学生人格,做学生的朋友,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学生是十分关注教师对自己的态度的。如果老师流露出对学生讨厌的情感,则会严重挫伤学生,使学生产生抵触的心理;如果老师以热情真诚的关怀尊重学生,让学生切实感到老师的爱,那么学生就会接受老师的教育。

  教师是教育者,是领路人,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对学生要一视同仁,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这样学生就会觉得这个集体中有温暖、有希望,从而更加热爱这个集体。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多赞美学生。美国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赞美犹如阳光”,“赞美是不花钱而最有效的奖赏”,获得老师的肯定,获得老师的尊重,学生心中便会产生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学习会更认真,待人接物才会更得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有些时候,教师的一句话可以影响学生的一辈子,学生的一句话也可能影响教师的一辈子。可见,教师与学生是一对互相依赖的生命,是一对共同成长的伙伴。

  俗语道:“老师就是学生的再生父母。”生活中,教师应该主动地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表扬他们,鼓励他们;同时要有原则地指出学生的不足,千万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教师真真切切地尊重学生,学生学习就会更有动力。我记得我读书的时候,如果那个老师对我好,我就会特别努力学习这一科,这科的成绩自然就会特别好。这就是师生之间的“良性效应”。

  古人云:“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教师的尊重自然能换来学生的尊重,建立在这样的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师生感情,自然是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总的来说,只要教师能够真心对待学生,尊重学生,学生必然会真情相报。

  4 结束语

  魏书生说过:“教师要理解学生、顺应学生是手段,改变才是目的。”魏书生还说过:“种庄稼,首先要知道各种作物的生长发育特点,才能对症下药;教师必须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才能选择、确定教育的方法、措施。”可见,理解学生有利于教师更好的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理解可以帮助学生搭起通向彼岸的桥梁。

  总之,理解可以是一句关爱的问候,是一个鼓励的眼神,是一张小小的卡片,是一张冰雪融化后的笑脸……只要教师能够洞悉学生的心理,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对学生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和风细雨,师生之间定然能润物无声,定然能画出美丽和谐的画面。

  【参考文献】

  [1]中国职业技术教育[j].论辅导员的信任储蓄,2008(8).

  [2]魏书生特色教育论[m].重庆出版社,2011,3.

  教育类学术论文篇二

  不要把幼儿教育中的保育变成了保护教育

  摘要:所谓保育是指成人为幼儿提供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环境和物质条件,并给予精心的照顾和养育,以帮助幼儿获得良好发育,逐渐增强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作为教育者的职责不仅仅是照顾好每一个孩子,不让他们受到伤害,还应该为他们提供发展机会,教会他们基本的生活技能,不断提高他们各方面的技能,使教会他们自己做,而绝不是代替他们做。

  提起上幼儿园的孩子,总是让人想到年幼的孩子一行鼻涕、两行眼泪的入园情景,还有孩子不会独自入厕、不会独立吃饭的娇娇嗲嗲的样子,正是因为孩子的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缺少足够的自我保护意识,因此,衡量一个幼儿园是否优秀不仅要看教育质量还要看保育质量。

  所谓保育是指成人为幼儿提供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环境和物质条件,并给予精心的照顾和养育,以帮助幼儿获得良好发育,逐渐增强其独立生活的能力。广义的保育包括对儿童身体的照顾和心理、个性的培养。

  幼儿园保育是对幼儿自理能力达不到的方面给予相应的照顾,如:帮助幼儿盛饭菜,小班幼儿如厕时保育员要帮助他们整理衣裤,帮助长发的女孩梳理辫子等。

  对孩子的保育要有一定的范围和要求,许多的保育老师对孩子的保育超出适当的范围,造成了保育过当,把保育变成了保护教育。

  1、造成保护教育的种种原因

  1.1 幼儿年龄小、能力差成了许多保育老师对幼儿过分保护的借口。

  1.2 各个幼儿园和社会上的一些事故报道,也让老师们“触目惊心”、“闻风丧胆”,有的老师就想:在平时的工作中,尽可能的少让幼儿动手也就减少了危险发生的几率。有的老师说: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不是也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吗?只要我们细到不能再细,把孩子们放在口中含着,放在手心里捧着,不就可以了吗?

  1.3 孩子做不好,会给保育工作增添一定的麻烦。孩子的年龄较小,刚开始做的时候,一定是做不好的,不可能和大人做的一样,有的保育员觉得与其让孩子们去做,会做得一塌糊涂,到后来,自己还要帮助他整理,不如自己直接帮助他们去做,既不要费两次事儿还比较容易。

  1.4 家长不良的教养态度。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现在的孩子在家中几乎都是独生子女,许多的家长看不得孩子做一点事情,受一点劳累,他们在家中对孩子包办代替,也希望老师在幼儿园中能对自己的孩子无条件地帮助照顾。

  2、过分保护教育的表现

  事例1:有一天这个班上的保育员请假没来,由行政部的一位老师替班,这天下午的点心有茶叶蛋,这位老师把茶叶蛋放在了桌子中间的点心盘中,让孩子们自己剥皮。两、三分钟过去了,有几个孩子去把鸡蛋拿在手中,不知如何下嘴,问到他们,他们说:不知道怎样剥皮。甚至有个孩子拿着没有剥皮的鸡蛋直接放在嘴中咬,让老师哭笑不得,询问班上的老师才知道,平时孩子们吃鸡蛋都是保育老师把皮剥好再给孩子们吃,从没有让孩子自己剥过皮。问其原因,说是让孩子们自己剥速度慢,还弄得到处都是皮,不方便打扫。

  事例2:该吃点心了,今天的点心是桔子,保育员老师熟练地在每一个桔子上都用刀子切一个口,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容易剥。也有的老师干脆把皮剥掉,光光的桔子静静的躺在点心盆中,等着孩子们来拿。

  事例3:户外活动的时间要到了,班上的两个老师在对话,教师甲说:今天应该是什么游戏。教师乙说:打倒大灰狼。教师甲:什么,“打倒大灰狼”,里面有攀登架,要爬这么高,不行,不行,太危险了。教师乙:就是,出了危险怎么办?干脆还是玩"切西瓜"吧,没有器械,比较安全。

  3、保护教育带来的教育弊端

  3.1 限制了孩子智力的发展。俗话说:动手才能动脑。通过动手操作,身体的动作能够使孩子的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限制了孩子手和身体的动作,也就无形中限制了孩子的发展。陈鹤琴老先生认为:“一切的学习,不论是肌肉的,不论是感觉的,不论是神经的,都是要靠做的。[1]”

  陈老先生认为,小孩子生来无知无识,没有什么能力。他的认识是由经验得来的[1]。如:让孩子们自己剥桔子,第一次他不会剥,老师给他们适当的指导,第二次,在吃桔子的时候,他就会自己去找寻方法自己动手。在几次经验的积累之后,孩子们不仅学会了自己剥桔子,而且还对桔子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了桔子的皮中有很多的水分,知道了从桔子下面的"桔子脐"处开始剥比较容易,知道了剥桔子皮的时候,要离自己的眼睛远一点,因为桔子水溅到眼睛中,眼睛中会疼的。

  3.2 阻碍了孩子自立自理能力的提高。陈鹤琴主张: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们自己做[1]。保育并不是保护教育,并不是什么都不让幼儿去做,完全的包办代替。《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还明确指出: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

  3.3 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帮助班上孩子做一些他们应该会做的事情,会加大保育教师的工作量。与其这样,倒不如在前期给孩子们适当的锻炼,慢慢的教师就可以"退居二线"了,让孩子们在"会做就自己做,不会做可以学着做"的氛围中渐渐的学会独立。当然,对于孩子不应该会做的事情,教师一定不要强行要求,以免发生安全问题。

  3.4 为社会的发展进步造成了隐性障碍。教育质量的高低影响着社会质量,在过分保护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进入社会以后,势必会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麻烦,个人麻烦累积之后就会形成社会问题。

  4、如何摆正保育的正确位置

  4.1 教师应该明白作为教育者,自己的职责不仅仅是照顾好每一个孩子,不让他们受到伤害,还应该为他们提供发展机会,教会他们基本的生活技能,不断提高他们各方面的技能,使教会他们自己做,而绝不是代替他们做。

  4.2 教师要明确各个年龄班孩子的生理特征,利用孩子的生理特征指导保育工作,在孩子年龄特征允许的情况下,为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促使他们自理自立,在尝试探索中不断发展。

  4.3 教师要时刻把幼儿的安全放在首位,各种设备用品要经常检修,在活动中先把方法教给孩子,再加上细心地观察、体贴地照顾,让孩子们安全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鹤琴之声》17期
 

  看了"教育类学术论文"的人还看:

1.关于教育的学术论文

2.基础教育学术论文范文

3.教育方面的毕业论文

4.教育类论文

5.关于大学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