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在读体育硕士生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2021-10-13
浅论在读体育硕士生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论文

  随着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共同发展,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将日臻完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在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史上,发展较早,影响也较大。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论在读体育硕士生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浅论在读体育硕士生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全文如下:

  摘 要:学术论文的写作与发表对在读体育硕士研究生的意义有:作为课程学习内容,中期考核、毕业资格的核心指标,在读期间奖励的条件。在论文写作与发表过程中表现出学术道德缺失,须加强硕士生学术道德教育,培养求真务实、人文与人道、虚心与理性、尊重与自信、探索与创新、勤奋与单薄和奉献与实践的品质。

  关键词:学术论文;写作;发表;学术道德

  1 在读体育硕士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发表的意义

  论文是学术研究的报告形式,是研究生学术、科研水平的载体。为了提高在读体育硕士生的科研能力,丰富读研的内涵,鼓励科技创新,体育院校对无论是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和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培养方案中都有共同的要求,即把学术研究水平的培养放在了重要位置。

  1.1论文写作发表作为课程学习内容

  在《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管理文件汇编》中各专业的培养方案里都有规定:“研究生须每年围绕研究方向阅读30篇文献,撰写1篇文献综述,第一、二学年共计完成2篇文献综述。文献综述由导师考核合格后方可获得1个学分,在进行论文答辩前必须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不少于2篇。”[1] 文献综述是研究的入门基础,是检测我们平时学习的态度和提高学术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

  1.2 作中期考核、毕业资格的核心指标

  在对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内容里明文规定:“科研综合能力:着重考核研究生开题报告完成情况、学位论文进度情况、发表论文情况、获奖情况、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等。”[2]在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里严格规定:硕士研究生按培养计划规定完成课程学习和必修环节,成绩合格,通过学位英语考试,在公开刊物上发表不少于2篇论文,完成毕业论文并顺利通过答辩,德体合格,准予毕业发给毕业证书。可见,科研能力的提高是培养体育硕士研究生的核心目的。

  1.3在读期间奖励的条件

  《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奖励暂行办法》中有规定:如发表论文被sci、 ei,、istp、ssci、ahci收录的论文每篇奖励2000元;在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主办的《体育科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社会科学》国内一级权威期刊上发表的论文,除学校奖励外,学院全额资助版面费,同时每篇奖励2000元;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的论文每篇奖励2000元,作论点转载的每篇奖励1000元;在各体育学院学报等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除学校奖励外,学院资助一半版面费,同时奖励1000元;在以上核心期刊之外的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每篇奖励500元。学年审评奖学金在学科成绩达标的基础上,论文发表按等级量化打分。核心期刊每篇40分,之外的省级以上期刊每篇10分。成绩达标相对容易,论文比拼是实力的挑战。

  2 论文写作与发表过程中学术道德缺失

  2.1 论文写作过程学术道德缺失

  学术论文写作过程是历练硕士生对知识的应用,对材料加工的技巧。“在学术道德教育尚待加强的今天,在当前浮躁、急功近利的学术风气影响下,能够恪守学术道德要求的硕士生乃至导师越来越少了。”[3]此外,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也让大部分研究生导师放松了对学生的要求,导致学生在学术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没有严格要求自己,抄袭现象泛滥。把研究过程简化成“复制――粘贴”。“就目前社会大环境而言,社会充斥着功利化思想,面临着诚信危机,浮躁情绪严重;就学术小环境而言,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不断受到冲击,学术研究中的浮躁、急功近利思想扩大化,学术造假行为时有发生。”[4]这些因素无疑会对硕士生学术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产生种种不利影响,一步步吞噬他们的学术道德因子。近年来,硕士生毕业论文检测时因抄袭成分超过30%而不通过的比例直线上升。

  2.2 论文发表过程中的道德缺失

  为了完成任务或出名,部分学生不珍惜道德底线,占着相对优裕的经济条件,找代理机构、老师或有关系的学生代写毕业论文。今天,代发论文成了经济市场的组成部分,网络上、校园里到处广而告之,其承诺可以完全满足一些体育在读硕士生刻骨铭心且纠结的问题。“钱能解决的问题不构成问题”成了至理名言在大学里流传。学术氛围变坏,学术道德教育迫在眉睫。有甚者在论文写作、发表过程中搭进个人的情感,游戏了人生,折损了整个学术界的道德生态。

  3 反思

  在读体育硕士生应当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经得起外界的诱惑,加强自身的学术道德建设,正确对待学习的目的。要脚踏实地,在有限的时间里去努力实践。要权衡个人得失,有些东西失去了可以找回来,而道德与诚信一旦失去永无弥补的良方。

  3.1正确理解相关的学校奖励制度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了就是充实。不能苛求某种东西而扭曲生活的常态,损坏人格尊严。学会定位目标、言行一致,行动是通往成功的桥梁。相信有付出就有收获,不投机取巧,在学术研究实践过程里领略它的魅力与风采。

  3.2 培养硕士生学术道德品质

  “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无疑是取得学术成功必不可缺少的两个条件,但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素质,用一个适当的词来形容的话,即学术道德,这是必不可少的。”[5]

  首先,求真务实的品质。在做学术时尊重事物的性质、规律和道理。面对茫茫宇宙,渺小的我们以务实的态度,通过点滴积累,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面向事物本身,不断地探究和追寻。

  其次,人文与人道的品质。科学研究鼓励自由探索,但都不能没有科学伦理的规范。做科学研究的人一定要守住科学伦理道德底线,绝对不能为了某些私利而危害人类健康和公共安全。如果研究的成果是为人类所用,至少应遵守两点:一是研究本身不能弄虚作假;二是成果的使用不能危害人类和自然生态。

  再次,虚心与理性的品质。认真学习别人、接受别人的观点和成果,不迷信、不盲从。科学之所以能被普遍地理解,就是因为它是合乎理性的。从这一点说,科学探索是理性的活动,科学事业是理性的事业。

  第四、尊重与自信的品质。做到重视、信任和高度关注,不干涉、不侵犯,相信自己。在研究生涯中,遵循客观规律,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克服急躁、求快、浅尝欲止的心态,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在发表自己研究成果时,努力克服胆怯、担忧不被接受的担心。

  第五、探索与创新的品质。突破思维上的定势,不拘泥于已有的结论,敢于怀疑、敢于探索、敢于挑战传统,用各种方式去认识和把握世界。

  第六、勤奋与淡泊的品质。踏踏实实做学问,甘坐冷板凳,反对学术浮躁。正视学术困难,有正确对待学术成就的态度和心境。

  第七、奉献与实践的品质。不计较个人得失,做好自己能完成的事情,淡泊名利,不断追求真理。面对实际,勤于作为。实践是奉献精神的载体,没有实践,奉献仅是一种良好愿望,不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云南师范大学文件: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管理文件汇编[m].云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8.

  [2]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m].云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0.

  [3]黄富峰、宗传军、马晓辉.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3.

  [4]吴月辉.科学伦理不可或缺[n].人民日报20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