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润方学术论文选集

发布时间:2021-09-07
李润方学术论文选集

  方玉润是清代晚期研究诗经的代表人物,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润方学术论文选集,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李润方学术论文选篇一

  方玉润《诗经》研究模式浅析

  摘 要:方玉润是清代晚期研究诗经的代表人物,由于摆脱了传统的《诗经》强调训诂和大义研究的模式,在《诗经》的研究上有所突破,主要体现在:从文学的角度对诗经进行研究,着眼于整个篇章严谨完整的结构来分析诗歌,运用社会学方面的知识去解读《诗经》。

  关键词:方玉润 诗经 研究模式

  《诗经》研究有两种传统:以汉学为代表从训诂的角度对《诗经》的字义进行阐释和引申;以宋学为代表从大义的角度阐发义理,该模式一直沿续到清朝,主要活动于咸丰和同治时期的方玉润便是清代后期研究《诗经》的佼佼者,其代表作《诗经原始》以独特的研究视角和骄人的成绩,在诗经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方玉润的诗经研究可以说是对传统诗学的继承和批判,其代表作《诗经原始》,对于开拓诗经研究路子的确有不少新的贡献,其自出机杼的研究模式开启了近人研究方式的新河。

  首先,打破了《诗经》研究中的考据之风,以文学的角度立意。诗经作为传统文化的经典,从古到今研究的文章可谓汗牛充栋,但是大多的文章关注的不是作为文学作品的本身,而是把它奉为宣传儒教思想的教条,剥夺了诗经的文学价值,去牵强附会一些莫须有的道义,使诗经的文学价值大大低于其道义上的价值,成为官方的统治工具,而丧失了作为民间欣赏读物的性质。但是方玉润却打破了传统解经的窠臼,重视阐发诗篇的文学意义,颇与历来解经文字异趣,书中叙述文字,亦词采斐然,引人入胜,尝云:“解诗不必尽皆证实,自鸣天籁,一片好音,不以诗为经,尤是令人低回无限,若实而按之,兴会索然矣。”可见其论诗之主旨,以诗经为诗,不以诗经为经,还原《诗经》的文学性价值,书中精彩的论述,举不盛举,如论《蒹葭》:“玩其词虽若望而不可即,味其意,实求之而不远。思之而来即来者,特无心求之,则其人乎远矣。”从方玉润探索诗旨的方式,可以看出他研究诗经模式的独特。文学作为一种以情感性和形象性为表现方式的艺术形式,带给欣赏者的应该是一种审美的享受,因此在解读文学作品时应该发现其中的韵味,而不是夸大其辞的提取和附加道德上的意义。历来的解经者往往是儒家思想的忠实信徒,在解经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就把属于儒家道义的内容添加在诗经上,而方玉润却是从文学的角度追求诗经创作的言外之意和着眼于民间歌谣特征的理解,带给阅读者的不是陈词滥调的王化教义,而是一种审美的享受。这看似寻常的语言在当时却是石破天惊的,从研究的视角来讲是颇为独特的。方玉润不仅在赏析诗歌,探索源流,评点眉批等方面每多机趣、独具慧眼,而且在论诗歌创作方法上亦颇精到,创作方法是文学批评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掌握了文学的创作方式才能把握文章的脉络。但是在传统的文学研究中对此关注的是相对较少的,对诗经创作方式的探索也往往停留在赋、比、兴的层面,主要说明在诗经的篇章中哪句为兴哪句为比,朱熹的《诗集传》就是采用这种说经的模式,此种方式流于简,而方玉润在阐述诗经创作方式的过程中,并不是停留在比、兴的层面,而是深入到诗歌创作模式的内部,去探究其内部的规律,如《陟岵》:“人子行役,登高念亲,人情之常,若从正面写人之所以念亲,纵千言万语,岂能道得意尽,诗妙从对面设想,思亲所以念人之心,与临行勖己之言,则笔愈曲而愈达,情以婉而愈深,千载下读之,犹是令羁旅人望白云而起相思之念,况当日远离父母者乎。”虽然在方玉润的诗经批评中也有从传统的文学批评中借用抽象的总体感觉或象喻式的描绘来品评诗文,但是这其中却透露出了知性的分析方式,开启了对传统诗文创作批评“泛而不附,缛而不切”风气的反叛,开始了文学批评由笼统模糊的整体考察向作品构成要素的分析批评的转型,具有重要的现代批评的意味,而且方玉润运用这种批评对诗经进行研究,无疑向诗经的传统经学研究吹进了一股清新的风。

  其二,着眼于整个篇章严谨完整的结构来分析诗歌,并给诗歌建构了完整的意义体系,方玉润在《诗经原始卷首上》中指出:“今之经文,多分章离句,不相连属,在明者固可会而贯通,在初学者,殊难缀而成韵,解之者又往往泥于字句间,以至全诗首尾不能想贯,无怪说诗经者难于解颐也。”所谓“分章离句,不相连属”是指繁琐的章句之学说,《诗经》一句之下有大量注解,疏笺过分重视字句的训诂,考证,以至肢解了诗经的整体性。方玉润以为这种说诗方法使解经者往往只注意到了某字某句,而忽略了从作品整体涵义和氛围中揭示作诗大旨,对于初学者,甚至连诗的音韵节奏都很难把握,因而在他的诗经研究过程中,大胆地选择了自己的说诗体例:先让诗首二字为题,并总括全诗大旨为立一序,使读者一览而得作诗大意,次录本诗,不用赋、比、兴使全诗联属一气,而章法,段法又分疏明白。诗后总论做诗大旨,论断于小序集传之间,其余诸家或提及之。末乃集释名物,标明音韵,把一首诗的全篇连属在一起,意味着把每首诗看成一个精心结构的有机艺术整体,认为是不可分割,然后在诗后,再评,再批,再论大旨,表明对诗的研究批评是着眼于整个篇章,力求达到对诗的意蕴情趣的整体领悟,而不是局限于个别字句的剖析和引申,如《小旻之什,蓼莪》:“诗歌首尾各二章,前用比,后用兴,前说父母劬劳,后说人子不幸,遥遥相对,中间两章,一写无亲之苦,一写育子之艰,备及沉痛,几于一字一泪,可抵上一部《孝经》读。”方玉润作为传统文化影响下成长的文人,对传统批评的继承体现在这篇解释意义当中,首先采用传统的分析章旨的解说方法,对作品每章的内容进行了概括,可不同的是他并非分而言之,而是把文章大旨都撮合在一起,从篇章结构上寻绎文章的脉络,更把篇章结构与诗人情感联系起来。通过解读可以看出,他首先指出前两章“父母劬劳”与后两章“人子不幸”遥遥相对,这种相互呼应,强烈对比,使整首诗充满悲凉沉痛的情绪,父母养育深恩,极想报之,但却不能终其身以奉养,则不觉抱恨终天,凄婉之情不能自己。中间两章一写“无亲之苦”,一写“育子之艰”,相互衬托,倍加沉痛,更催人泪下,一诗之中,中间串联衬托,前后映衬,其间有一种内在悲痛情绪的勾连。这是诗经本身所具有的审美特征,但是历代的解经者往往会忽视诗经的整体和表情达意的完整,方玉润则通过自己的视角去关注诗经的这一完整性特征。方玉润关注诗经篇章意义完整性的同时,也构建了诗经章旨的整体意义。诗经作为一部诗歌总集,编选者在选定具体的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并非是杂乱无章的选择,必定是按照一个既定的选择标准,然后据此而展开的。但是后来的解经,过多的关注诗经篇章的细节和微处,而缺乏对诗经的章旨意义的宏观把握,使后来的学者入门变的十分的困难。而方玉润则是通过大胆的设想,借助于《易》经中的太极图式,把诗经的各个不同部分连成了一个章旨的总体,他在《诗经原始》中说:“诗亦何太极之有,然夫子不云乎,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蔽以一言,则此一言也,实作诗之真枢也,而可无图乎。”方玉润受易经太极图图式的启发,提出了诗经的图式,尽管带有传统文化影响的痕迹,但也可以看出他的开拓,用思无邪总纲诗经,把风雅颂、志、言、咏、律归入一个体系当中,可以增强初学者对诗经的整体的把握。

  其三,方玉润在阐释和研究诗经的过程中,开始不自觉地运用社会学方面的知识去解读诗经,尽管在某种程度上仍有传统诗经对政治的教化意义,但是他已不再盲从流传多年的信条,开始从诗经所处的时代去呈现、去追寻诗经的最初意义。如《葛覃》:“《小序》以为后妃之本,《集传》遂以为后妃所自作,不知何以证据,愚以为后纵勤劳,其必亲手是刈是劐,后即节俭,亦不到归宁尚服汗衣,纵或有之,亦属娇强非情之正,岂得为一国母仪乎,盖此亦菜之民间,与<关雎>同为房中乐,前咏初婚,此赋归宁耳。”

  无论是诗经序还是朱熹的诗集传,解经的根据并不是从诗经发生的原始意义去考察的,是缺乏社会学方面的根据的,是儒家思想家为了抬高诗经的教化意义而对其进行附会的结果。从方玉润对此诗的解释意义可以看出,他已经摆脱了传统解经的羁绊,从当时社会的具体现实出发来阐释诗经的发生学意义,这种研究方式是对以后闻一多,朱东润,郭沫若等学者的开启。

  参考文献:

  [1]方玉润.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朱熹.诗集传[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洪湛侯.诗经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2.

  (郝阳 河南省周口师范学院 466100)

  李润方学术论文选篇二

  论方玉润对《诗》文学性的体认

  [摘 要]清人方玉润以多维的 文学视角关照《诗》,立足诗歌本身,考察了《诗》的篇章结构,创作中的炼字炼句;并从接受学角度探索了《诗》的文学 影响 问题 ,得出诸多新论,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方玉润 《诗经原始》 文学 研究

  若论有清一代中能别树一帜的《诗》家,则少不了方玉润《诗经原始》的一席之地。与陈启源、马瑞辰和陈奂等推崇汉学,治《诗》谨严慎密,引据赅博相异,方玉润的治《诗》 方法 承姚际恒而下,却不乏创见,尤其于诗旨阐发上屡有新解,诚如梁启超所言:“《诗经原始》……训诂名物方面殊多疏舛,但论诗旨,却有独到处。”(《 中国 近三百年学术史·十四》)可谓公允。

  对于方玉润《诗经原始》一书的独特之处,前人已有一定论述。1947年马子华的《由诗经整 理论 <诗经原始>》,1981年赵制阳的《方玉润<诗经原始>评介》,1987年李先耕的《谈方玉润的<诗经>研究》,1988年吴培德的《方玉润的<诗经>研究<诗经原始>读后》,1995年赵庆详《方玉润<诗经原始>简述》,1995年张启成《评方玉润的<诗经原始>》及1997年边家珍《论方玉润<诗经原始>的 政治 教化思想》等文章,均对《诗经原始》中的思想 内容 、评《诗》特点、对待先儒治《诗》态度、编写体例以及是书的缺点作过 分析 ,着力点仍在于探讨方玉润摆脱传统束缚,注重诗篇文学 艺术 特征之整体研究这一特点,缺少对《诗经原始》解《诗》的艺术手法做微观分析,且较为零散。本文拟以《诗经原始》为考察对象,审视方玉润从文章学角度的篇章结构、炼字炼句,及接受学角度探索《诗》的文学影响问题的治《诗》特点。

  一、《诗》的文章学考察

  方玉润对先前学者治《诗》之法,无论是汉儒的考据,还是宋儒的 理学 ,都颇有微辞。他批评汉、宋的经师们:“说《诗》诸儒,非考据即讲学两家。而两家性情与《诗》绝不相近,故往往穿凿附会,胶柱鼓瑟,不失之固,即失之妄,又安能望其能得诗人言外意哉?”因此,他对于能够超脱门户之见,博采众家的姚际恒颇为赞赏,称《诗经通论》对《诗》旨“颇有领悟”。但惋惜其“剖抉未精,立论未允,识微力浅,义少辩多,亦不足以针育而起废。”

  方氏在点出前人的不足之后,随即提出自己的解《诗》主张。他认为:“读书贵有特识,说《诗》务持正论,然非荟萃诸家,辨其得失,不足以折衷一是。”具体而言就是:“反复涵泳,参与其间,务求得在古人作诗本意而止,不顾《序》,不顾《传》,不顾《论》,唯其是者从而非者正,名之曰《原始》,盖欲原诗人始意也。”于此,方玉润认为解《诗》不仅要超脱门户,而且要深入诗作本身,反复涵泳,以达诗之本意。这样的例子在《诗经原始》中比比皆是,如《周南·芣苢》一篇,毛《序》认为:“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 《诗集传》延续了毛《序》旧说。方氏则从文学维度进行了精彩的阐释,他说:“自鸣天籁,一片好音,尤足令人低回无限。若实而按之,兴会索然矣。读者试平心静气,涵泳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今世南方妇女登山采茶,结伴讴歌,犹有此遗风云。”这种更带文学性特征的解《诗》方式,于汉宋诸家之外,又别开生面,颇为后世学者所接受,程俊英先生解此诗时,就基本延续了方氏的说法,前人对此特征已多有论及,此不赘述。

  二、《诗》篇章构成的多层次分析

  (一)对《诗》单篇诗作局部构成关系的解析

  《鄘风·君子偕老》篇中“君子偕老”一句,因为与后文似乎文义有所断裂,前人多觉得过于突兀。方玉润却不以为然,认为“君子偕老”一句正是题眼所在。他说:“愚谓此诗的刺宣姜无疑,但读首一句即知其为宣姜,不可移刺他人。诗篇极力摹写服饰之盛,而发端一语忽提‘君子偕老’,几与下文词义不相连属。诸儒虽多方为之解说,终觉勉强难安,非的然不易理也。岂知全诗题眼即在此句,贞淫褒贬,悉具其中,何也?夫人者,与‘君子偕老’之人也。与‘君子偕老’,则当与君子同德;与君子同德,乃可与君子同服天子命服,以为一国母仪。今宣姜之於君子也何如乎?其始也,为伋子妻;其继也,为宣公妾;及其终也,又为公子顽配。则其所与为偕老之人尚不知谁属,其不淑也亦甚矣。又将如此法服何哉”,方氏综观全篇,以文学的角度分析诗作所采用的欲扬先抑的手法。《小雅·常棣》篇中“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一句,朱子以为反言,姚氏以为追思。方玉润经过比较,认为:“然追思较反言有意,读之令人酸鼻,是周公当日情景,故从之。须看全诗作法。首章虚冒,次章双题,三四章以良朋陪,后二章以妻子陪,此章是一转笔作中间枢纽。六章乃甚言兄弟之乐,以起末二章耳,此八段古文作法也。”体味诗歌的情感 发展 态势,品味出此句在诗中所起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当然,方氏之前的学者也曾对《诗》进行过文学分析,然其着眼点大多在于对其中存在的赋比兴手法的考察,而方玉润则更多地考察诗篇章内部的情感运势,表述出诸多独到的见解,使后人能够更好地品味《诗》的精妙艺术。

  (二)对《诗》各篇整体构成方式的探索

  《诗经原始》一书在体例上一个独特之处便是除了按语之外,篇末还有眉评、集释、标韵及附录几个部分。而眉评里,往往是方氏对诗歌的篇章构成方式所作的分析,大致有以下几类:

  (1)并列式。《秦风·小戎》篇眉评曰:“首章写车制,章末兼及怀人。下二章同一几轴,而写法各异。次章写驾车。三章写戎器。刻画典奥愧丽已极,西京诸赋迥不能及,况下此者乎!”将全诗对西征将士的描写分为车制、驾车和戎器三个部分。相类似的还有《大雅·生民》,他认为全诗:“一章受孕之奇。二章诞生之易。三章保护之异。四章嗜好天生。五章克勤人事,教种膺封。六章播种肇祀。七章报赛祈年。八章尊祖无怠。通篇层次井然,不待深求而自了了。”八部分组成,历述了后稷诞生之异,周家 农业之始。《召南·采蘋》、《召南·采蘩》、《鄘风·桑中》及《豳风·鸱鸮》等篇亦属此类。

  (2)递进式。《邶风·谷风》篇:“通章全用比体,先论夫妇常理作冒。次言见弃,即从辞别起,省却无数笔墨。三乃推言见弃之故,在色衰不在德失。四自道勤劳,见无可弃之理。五言夫但念劳于贫苦之时,而相弃于安乐之后。末即琐事见夫之忍且薄,因追忆及初来相待之厚,掉转作收,章法严密。”《大雅·板》篇:“首二章言其违圣慢天,乃当时大病,(三、四章)此二章乃进言之,故一言我言虽微,不可不听;一言尔病之深,将不可救。(五、六章)此二章乃正告以以救民之方:民方困苦,虽无思惠以及之,而人心易觉,不难教化以导之。(七、八章)末二章又正告以自修之法:唯德乃足以得人,唯敬乃可以回天”讲述凡伯对同僚的规劝。此法均是按所叙述事情的先后顺序递进式的架构篇章。相似的还有《周南·汝坋》、《邶风·雄雉》、《邶风·终风》、《大雅·公刘》及《大雅·抑》等诗篇。

  (3)对比式。《鄘风·君子偕老》篇:“一章先从象服说起,何等严重!末乃落到‘不淑’,下起二章意。二章其严妆也如是,俨若天神帝女之下降。三章其淡妆也如是,不过国色之娇姿,二面对观,褒贬自见。”《秦风·车邻》:“(一章)未见时如此严肃。(二、三章)即见时如此简易,不惟尽宽礼数,且能备极宴乐。”则又通过前后比照,形成反差,以寓其褒贬,尽其情感。

  [摘 要]清人方玉润以多维的 文学视角关照《诗》,立足诗歌本身,考察了《诗》的篇章结构,创作中的炼字炼句;并从接受学角度探索了《诗》的文学 影响 问题 ,得出诸多新论,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方玉润 《诗经原始》 文学 研究

  若论有清一代中能别树一帜的《诗》家,则少不了方玉润《诗经原始》的一席之地。与陈启源、马瑞辰和陈奂等推崇汉学,治《诗》谨严慎密,引据赅博相异,方玉润的治《诗》 方法 承姚际恒而下,却不乏创见,尤其于诗旨阐发上屡有新解,诚如梁启超所言:“《诗经原始》……训诂名物方面殊多疏舛,但论诗旨,却有独到处。”(《 中国 近三百年学术史·十四》)可谓公允。

  对于方玉润《诗经原始》一书的独特之处,前人已有一定论述。1947年马子华的《由诗经整 理论 <诗经原始>》,1981年赵制阳的《方玉润<诗经原始>评介》,1987年李先耕的《谈方玉润的<诗经>研究》,1988年吴培德的《方玉润的<诗经>研究<诗经原始>读后》,1995年赵庆详《方玉润<诗经原始>简述》,1995年张启成《评方玉润的<诗经原始>》及1997年边家珍《论方玉润<诗经原始>的 政治 教化思想》等文章,均对《诗经原始》中的思想 内容 、评《诗》特点、对待先儒治《诗》态度、编写体例以及是书的缺点作过 分析 ,着力点仍在于探讨方玉润摆脱传统束缚,注重诗篇文学 艺术 特征之整体研究这一特点,缺少对《诗经原始》解《诗》的艺术手法做微观分析,且较为零散。本文拟以《诗经原始》为考察对象,审视方玉润从文章学角度的篇章结构、炼字炼句,及接受学角度探索《诗》的文学影响问题的治《诗》特点。

  一、《诗》的文章学考察

  方玉润对先前学者治《诗》之法,无论是汉儒的考据,还是宋儒的 理学 ,都颇有微辞。他批评汉、宋的经师们:“说《诗》诸儒,非考据即讲学两家。而两家性情与《诗》绝不相近,故往往穿凿附会,胶柱鼓瑟,不失之固,即失之妄,又安能望其能得诗人言外意哉?”因此,他对于能够超脱门户之见,博采众家的姚际恒颇为赞赏,称《诗经通论》对《诗》旨“颇有领悟”。但惋惜其“剖抉未精,立论未允,识微力浅,义少辩多,亦不足以针育而起废。”

  方氏在点出前人的不足之后,随即提出自己的解《诗》主张。他认为:“读书贵有特识,说《诗》务持正论,然非荟萃诸家,辨其得失,不足以折衷一是。”具体而言就是:“反复涵泳,参与其间,务求得在古人作诗本意而止,不顾《序》,不顾《传》,不顾《论》,唯其是者从而非者正,名之曰《原始》,盖欲原诗人始意也。”于此,方玉润认为解《诗》不仅要超脱门户,而且要深入诗作本身,反复涵泳,以达诗之本意。这样的例子在《诗经原始》中比比皆是,如《周南·芣苢》一篇,毛《序》认为:“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 《诗集传》延续了毛《序》旧说。方氏则从文学维度进行了精彩的阐释,他说:“自鸣天籁,一片好音,尤足令人低回无限。若实而按之,兴会索然矣。读者试平心静气,涵泳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今世南方妇女登山采茶,结伴讴歌,犹有此遗风云。”这种更带文学性特征的解《诗》方式,于汉宋诸家之外,又别开生面,颇为后世学者所接受,程俊英先生解此诗时,就基本延续了方氏的说法,前人对此特征已多有论及,此不赘述。

  二、《诗》篇章构成的多层次分析

  (一)对《诗》单篇诗作局部构成关系的解析

  《鄘风·君子偕老》篇中“君子偕老”一句,因为与后文似乎文义有所断裂,前人多觉得过于突兀。方玉润却不以为然,认为“君子偕老”一句正是题眼所在。他说:“愚谓此诗的刺宣姜无疑,但读首一句即知其为宣姜,不可移刺他人。诗篇极力摹写服饰之盛,而发端一语忽提‘君子偕老’,几与下文词义不相连属。诸儒虽多方为之解说,终觉勉强难安,非的然不易理也。岂知全诗题眼即在此句,贞淫褒贬,悉具其中,何也?夫人者,与‘君子偕老’之人也。与‘君子偕老’,则当与君子同德;与君子同德,乃可与君子同服天子命服,以为一国母仪。今宣姜之於君子也何如乎?其始也,为伋子妻;其继也,为宣公妾;及其终也,又为公子顽配。则其所与为偕老之人尚不知谁属,其不淑也亦甚矣。又将如此法服何哉”,方氏综观全篇,以文学的角度分析诗作所采用的欲扬先抑的手法。《小雅·常棣》篇中“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一句,朱子以为反言,姚氏以为追思。方玉润经过比较,认为:“然追思较反言有意,读之令人酸鼻,是周公当日情景,故从之。须看全诗作法。首章虚冒,次章双题,三四章以良朋陪,后二章以妻子陪,此章是一转笔作中间枢纽。六章乃甚言兄弟之乐,以起末二章耳,此八段古文作法也。”体味诗歌的情感 发展 态势,品味出此句在诗中所起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当然,方氏之前的学者也曾对《诗》进行过文学分析,然其着眼点大多在于对其中存在的赋比兴手法的考察,而方玉润则更多地考察诗篇章内部的情感运势,表述出诸多独到的见解,使后人能够更好地品味《诗》的精妙艺术。

  (二)对《诗》各篇整体构成方式的探索

  《诗经原始》一书在体例上一个独特之处便是除了按语之外,篇末还有眉评、集释、标韵及附录几个部分。而眉评里,往往是方氏对诗歌的篇章构成方式所作的分析,大致有以下几类:

  (1)并列式。《秦风·小戎》篇眉评曰:“首章写车制,章末兼及怀人。下二章同一几轴,而写法各异。次章写驾车。三章写戎器。刻画典奥愧丽已极,西京诸赋迥不能及,况下此者乎!”将全诗对西征将士的描写分为车制、驾车和戎器三个部分。相类似的还有《大雅·生民》,他认为全诗:“一章受孕之奇。二章诞生之易。三章保护之异。四章嗜好天生。五章克勤人事,教种膺封。六章播种肇祀。七章报赛祈年。八章尊祖无怠。通篇层次井然,不待深求而自了了。”八部分组成,历述了后稷诞生之异,周家 农业之始。《召南·采蘋》、《召南·采蘩》、《鄘风·桑中》及《豳风·鸱鸮》等篇亦属此类。

  (2)递进式。《邶风·谷风》篇:“通章全用比体,先论夫妇常理作冒。次言见弃,即从辞别起,省却无数笔墨。三乃推言见弃之故,在色衰不在德失。四自道勤劳,见无可弃之理。五言夫但念劳于贫苦之时,而相弃于安乐之后。末即琐事见夫之忍且薄,因追忆及初来相待之厚,掉转作收,章法严密。”《大雅·板》篇:“首二章言其违圣慢天,乃当时大病,(三、四章)此二章乃进言之,故一言我言虽微,不可不听;一言尔病之深,将不可救。(五、六章)此二章乃正告以以救民之方:民方困苦,虽无思惠以及之,而人心易觉,不难教化以导之。(七、八章)末二章又正告以自修之法:唯德乃足以得人,唯敬乃可以回天”讲述凡伯对同僚的规劝。此法均是按所叙述事情的先后顺序递进式的架构篇章。相似的还有《周南·汝坋》、《邶风·雄雉》、《邶风·终风》、《大雅·公刘》及《大雅·抑》等诗篇。

  (3)对比式。《鄘风·君子偕老》篇:“一章先从象服说起,何等严重!末乃落到‘不淑’,下起二章意。二章其严妆也如是,俨若天神帝女之下降。三章其淡妆也如是,不过国色之娇姿,二面对观,褒贬自见。”《秦风·车邻》:“(一章)未见时如此严肃。(二、三章)即见时如此简易,不惟尽宽礼数,且能备极宴乐。”则又通过前后比照,形成反差,以寓其褒贬,尽其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