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比心理消费政治论文

发布时间:2021-11-29
攀比心理消费政治论文

  攀比在心理学上被界定为中性略偏阴性的心理特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攀比心理消费政治论文,希望你们喜欢。

  攀比心理消费政治论文篇一

  论高考生的攀比心理

  当今“独生子女”家庭非常普遍。大多父母对子女都有天性的“宠爱心理”,认为自家只有一个“宝贝”,故而十分偏爱,在家里基本都是以孩子为“中心”,一切围绕孩子“转”,一味采取夸赞表扬的教育方式,并将全部希望寄托于孩子,很少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服务社会教育,更缺乏该有的正当竞争方面的教育,这样极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并且会给我们的和谐社会埋下和带来无法估量的隐患和后患。尤其面临高考这样一次重大考验,高考生难免产生心理变化,尤其是攀比心理不言而喻。高考教育阶段,如何缓解学生攀比心理?何谓攀比心理?高考生哪些现象是攀比心理所驱使?

  攀比在心理学上被界定为中性略偏阴性的心理特征,即个体发现自身与参照个体存在偏差时引发负面情绪的心理过程。大体来说发生攀比心理的个体与被选作为参照的个体之间通常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导致自身被尊重的需求甚为夸大,虚荣动机渐长,更或甚者产生极端的心理障碍和行为。依据作用结果的差别,攀比心理分为正性攀比和负性攀比。正性攀比指正面的积极的比较,是在理性意识驱动下的正当竞争。多数情况下能引发个体积极的竞争欲望,产生克服困难的推动力。负性攀比指一些散漫的、伴随有消极心理障碍的比较,会使个体陷入思维的死胡同,产生极大的精神压力和极端的自我肯定或否定。负性攀比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对自己和环境的理性分析,只是一概地沉浸于攀比中无法自拔,害人害己。

  高考阶段学生存在的攀比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考生甲:“心里明知道,自己的学习成绩最多到中等水平,考上二本还算有希望,但是考上一本就勉为其难了。可是身边的同学预计都能考上一本,这让我觉得很没面子。另外,我的亲戚朋友对这件事也非常重视,经常在别人面前夸赞我多么聪颖,学习成绩多么优异,他们多么为我自豪,我不愿父母因为这件事在别人面前丢面子。虽然还没有真正参加高考,却担心一旦被别人比下去,周遭的讽刺议论会让我喘不过气来。这样的想法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我”。

  应对策略:冷静、客观地剖析自己,制订可行计划,增强实力

  鲁迅认为,面子文化的影响既深且广,其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主要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家族制度、封建等级制度,以及伦理道德至上的观念这三个方面(郑欣,1996)。面子问题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上至国家政要,下到市井平民,都要讲面子,它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当人们参与社会活动时,难免在意他人的看法,假如太过分,就成为人际关系里指出的虚荣心理。

  自尊心和虚荣心有很多微妙的关系,没有自尊就没有虚荣,没有自卑,就不必虚荣。如果自尊心建立在自我认同和自我提升上,人就不在乎和别人比起来怎么样,这是要建立在对自我正确客观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否则只会因为过分追求虚荣心的满足,导致盲目攀比,忽略了可比性本身。上述同学应该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直面现实,选择做好手头的工作,勿要因为虚无的面子问题而耽误正事。

  考生乙:“最近不晓得怎么了,看到其他同学高兴,我就忍不住将自己和他们比较。

  应对策略:暂时回避,让攀比逃离

  嫉妒是一种非常想除掉或破坏他人优越地位的心理趋势,是含有憎恨因素的激烈情绪。存在于个体间的差异性非常微小、外界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轻易就会产生嫉妒心理,具有显著的对抗性,从而引发消极情绪,诱发极端的攀比行为,严重地可能会损害到别人的利益,在情绪、情感上使自己也备受煎熬。

  莎士比亚说过“嫉妒是一个绿眼的妖魔,谁做了它的牺牲品,就要受它的玩弄”。

  考生丙:“近日每当有人在我面前提到有关高考我就烦得很,听到其他同学的复习收获我尤为慌乱。此种心理状态已困扰我将近一个月,吃不好,睡不好。常在睡梦中出现好像已经上了考场的情景,看到别人在那里奋笔疾书,我却什么也不会。甚至在平时练习的时候,我也紧张得很,一旦出错便会耿耿于怀很久。”

  应对策略:改变认知,纠正心理偏差

  高考本来是既公平又正规更正当的竞争,绝非攀比可为。这种竞争常常因为其鲜明的衡量标准,使人心情舒畅,精力充沛;而攀比实则让人感到无能,疲倦,心情郁结。时间越长,对身心的危害就越严重。主要会诱发抑郁症这种心理疾病,现实中不乏迫于巨大心理压力而发生的对自己不利的极端行为;同时对人的体质方面的伤害也不容忽视,严重者导致免疫系统紊乱。

  心理学家凯利的人格认知理论认为,无论现实如何,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的认知,心理障碍的本源是认知偏差。在客观事实无法改变的情形下,变通认知就可以纠正心理障碍。所以与上述同学有类似经历的高考生只要重树自信,并在行动上采取相对应的自我心理调节,糟糕的情形就会逐步好转。

  这里所说的自我调节属于《健康心理学》中所提到的广义的自我调节,指人们给自己制定行为标准,用自己能够控制的奖赏或惩罚来加强、维护或改变自己行为的过程。建议如下:

  一、借助自我暗示。强化自身心理承受能力

  自我暗示是任何人都拥有的一个无形的法宝。它借助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元素给予自己心理暗示或刺激。是人的心理活动中的意识思想的发生部分与潜意识的行动部分之间的沟通媒介。它是一种启示、提醒和指令,它会告诉你注意什么、追求什么、致力于什么和怎样行动,因而它能支配影响你的行为。具体表现为带有鼓励性质的语言、符号以及动作。比如,当感到他人优于自己时,每天拿出十分钟大声喊“我是最棒的”之类的语句,久而久之,盲目攀比的习惯就会有所改善。

  二、加强纵向比较,减弱横向比较

  比较包括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纵向比较是指以自身为参照,今天和昨天比,现在和过去比,找出长远的发展变化,以积极的心态激励自己,从而建构希望体系,强化自信。横向比较是指以他人为参照的比较,利于发现自己与他人差距。然而由于日趋激烈的竞争,人们常常会越来越陷入横向比较的误区,较忽视纵向比较。从而使考生无法清醒的自我认识,不利于考生脚踏实地的复习,导致在考试中难以发挥出真实水平。故而加强纵向比较,保持清醒的自我认识,一步一个脚印,增强实力,高考获胜。

  参考文献:

  [1]《个人建构心理学》作者:美国心理学家凯利

  [2]《人类激励理论》作者:亚伯拉罕・马斯洛

  [3]《与成功有约》作者:邹金宏

  [4]《做自己想做的人》作者:李践

  [5]《心理学探新》作者:赵昌平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攀比心理消费政治论文

  攀比心理消费政治论文篇二

  幼儿攀比心理的疏导策略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品质得到很大提高,家长都希望给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学前儿童之间的攀比行为也随之越演越烈。攀比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对幼儿之间的攀比心理我们要给予有效地疏导,促进之健康成长。

  关键词 : 幼儿;攀比心理;疏导分析;

  一、幼儿攀比心理根源

  (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幼儿的攀比心理提供了滋生空间。随着经济的发展,吃饱穿暖已不再是人们追求的目标。父母疼爱自己的子女、不想让独生子女过的比别人差。尽量满足孩子的欲望,给幼儿的攀比心理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

  (二)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当,为幼儿攀比心理滋生提供了条件。现在独生子女,都由父母和老人共同抚养。家人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幼儿养成刁蛮任性性格,滋生攀比心理。除了溺爱,有些家长经济虽不太宽裕,但怕自己的孩子被人瞧不起。超越经济条件满足孩子需求。

  (三)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的缓慢为攀比现象提供心理基础。幼儿具有强大的模仿能力和好奇心,所以接受能力比较强,学习什么都比较强。但幼儿思维简单幼稚、缺乏自控能力,所以在学习知识学本领的时候,容易养成全盘皆收的习惯,一些不好的东西也跟着学,而未能辨别是非,真善美,因此,这一时期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为攀比现象提供了心理基础,常常被父母忽现。使得这一攀比现象越演越烈。

  二、攀比心理对学前儿童的影响

  (一)攀比不利于学前儿童的个体和心理的发展。当两个孩子在攀比的气氛下,一方被另一方比下去的时候,被比下去的这房很容易产生到自卑、失落、丢脸、生气、嫉妒等负面情绪。不仅损害身体健康,也损害了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一旦有了负面情绪,就容易否定自己,甚至自暴自弃,使得幼儿难以一积极的心态面对事情,影响到个体的发展。

  (二)不利于学前儿童正确价值观、金钱观的形成。学前儿童是一个特殊的人群,这类人群的智力、情感等都未有形成;社会阅历和经验都不足,容易被周边的环境所影响。倘若一直生活在不良环境之中,势必会影响到儿童明辨是非的能力的养成。使得幼儿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受到直接的影响,易出现价值观、人生观、金钱观的扭曲,对幼儿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

  三、解决幼儿攀比行为的有效策略

  (一)改善家庭环境,家长做好孩子的榜样。

  1.适时引导。作为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一下孩子的注意力放在哪个方面,从而引导孩子把攀比的对象从物质转移到其它方面,教孩子和小伙伴不比穿戴比学习,不比文具比志气,不比吃喝比成绩,不比家庭比能力。

  2.学会转移。消减孩子物质攀比欲的根本途径是让孩子树立自信心,培养适合他的兴趣爱好,转移孩子对物欲的注意力。父母可以多带孩子外出运动,和孩子一起学习书法绘画舞蹈等,让孩子找到真正属于自己“快乐世界”。孩子有了精神支柱,就会发觉盲目攀比、过分追求外表的东西是一件多么没有意义的事情,明白只有靠自己努力进取,让自己比别人更出色,才能赢得别人的眼球,也才是最值得骄傲的。

  3.以身作则。家长首先要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端正消费行为,以身立教。如果父母羡慕奢华,以新奇时髦、穿金戴银、追求名牌为美,那么孩子当然就会上行下效了。要让孩子明白,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提高内在的品质比表面的东西重要得多,从而让孩子学会珍惜。孩子的思想问题解决了,就不会再热衷于攀比了。

  4.说“不”,并坚持到底。攀比心态的形成与物欲膨胀有关。在周围小伙伴都是穿名牌衣服、用名牌产品的环境中,孩子很难抵住诱惑,也会向父母提出物质要求。此时,父母如果觉得孩子的要求不是他生活学习的正常需要,或者超出家庭经济能力范围时,要狠得下心予以坚决拒绝,千万不要抱着“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想法,或者在孩子耍赖哭闹中屈服。

  (二)改善班级氛围,教师做好支持者与引导者。

  1.教师要把握其程度,适时给与鼓励,保护童心。幼儿是正发育的幼苗,需要教师的灌溉培育,浇水过多会使幼苗淹没,营养过剩会停滞不前。例如:我们班的楠楠小朋友,平时很爱漂亮,经常穿名牌衣服,每次都会引来幼儿们羡慕的目光,大家也都学着她,叫爸妈买好看的衣服穿,这个影响十分深刻,我知道了这样的情况,通过电话联系了她的父母,一方面让他父母少给她买漂亮衣服,一方面找楠楠谈话,我这样告诉她:“宝贝,其实你本来就是个大美女,所以穿什么衣服都是很漂亮的,楠楠听了可高兴了,回去就叫他的家长不要买好看衣服了。第二天,便把园服穿来,嘴巴里得意的说着:“马老师说了,我穿什么衣服都好看,园服也漂亮。”小朋友们听了,也都竞相模仿,很快这个攀比风气就被遏制下去了。可见,教师适时的鼓励,会给幼儿带来信心,并且能防止攀比风的盛行。

  2.从教师自身做起,从小培养幼儿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俗话说:大狗爬墙,小狗学样。这说明了幼儿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正确教导。幼儿的成长是在你的身边开始的,你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影响,因此,作为教师,应从自身做起,自己不要存在着攀比别人的心理,要时刻为幼儿做表率。有一次,我听到我们班的乐乐和婷婷的谈话。乐乐说:“我家是开厂的,爸妈都很有钱。”婷婷说:“这有什么稀奇啊?我爸妈还开公司呢。而且有很多车呢!比你家可有钱多了!”听到了这样的话,我不动声色。在课堂上,我为小朋友们讲了一个故事《会攀比的呼噜猪》。这个故事生动形象的再现了攀比的现象,语言风趣幽默,通俗易懂,经过我的引导和讲解,大家能明白攀比带来的坏处,可见,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帮助幼儿走出攀比,改正缺点。

  3.用合理的方法来处理攀比问题。当幼儿出现攀比现象时,作为教师应当视其情况做出合理的教育,用巧妙的方法来处理幼儿的攀比问题。比如当有小朋友相互攀比时,教师应上前制止,并告诉幼儿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经过几次的教育,幼儿就能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知道相互攀比是不对的,知错能改。

  参考文献:

  [1]李生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西娅·怀特罕.怎样对孩子说不[m].武汉出版社.

  [3]夏洛特·梅森.夏洛特·梅森家庭教育法全书[m].中国发展出版社.

  
看了“攀比心理消费政治论文”的人还看了:

1.政治论文800字关于消费

2.高中消费政治论文800字

3.理性消费的政治论文

4.关于消费心理的论文

5.理性消费的政治论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