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师在课堂上要讲究语言艺术论文

发布时间:2021-12-13
历史教师在课堂上要讲究语言艺术论文

  语言艺术是艺术的一个门类,它是运用语言的手段创造审美的形象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包括戏剧小品、播音主持、演讲、辩论等艺术形式。它的表达方法可以有呼吸法、语言速度、单人、多人、混声等多种形式。一般说来,语言艺术和文学、戏剧等有所不同。以下是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历史教师在课堂上要讲究语言艺术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历史教师在课堂上要讲究语言艺术全文如下: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在课堂里可以借助板书、图片、幻灯片、电脑等多种教学设备,但是语言讲述仍是最为主要的授课方法。良好的教师语言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特殊工具,是教师驾驭课堂教学最优化的手段之一。历史教师必须掌握练好教学语言的基本功,用确切、生动的语言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遨游于知识的海洋中,听得懂、记得牢、用得上,最后顺利达到预设目标。

  一

  教师的语言应丰富多彩,多变的语言形式不但可以使教师所表达的内容准确、生动,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表达形式的不同,教师语言可以分为叙述语言、说明语言、描述语言等类型。

  1.叙述语言。

  历史学科的叙述语言是指对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历史现象的基本状况、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等进行具体而完整的讲述,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对特定的教学内容进行生动、具体、形象的讲述。如讲一个历史事件,需要讲清事件的由来、开端、发展、高潮、后续及结局等。教师的叙述语言是否具体生动和有感染力,往往取决于选材是否典型、层次和线索是否清晰、情感是否鲜明及对语言是否能够驾驭。

  2.说明语言。

  历史学科的说明语言是指对教学内容进行扼要的概括讲述,以精练的语言勾勒出历史发展的面貌和基本线索。说明语言的特点既不像叙述那样有情节,更不像描述那样要求形象化,而是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逻辑完整[3]。一般用于教学内容中比较次要的部分,如背景性的情况、前后事件的衔接、与重点内容相关的部分、对本课知识的小结,等等。

  3.描述语言。

  历史学科的描述语言是指对一些历史内容进行细致的语言描绘,如历史人物形象、历史地理环境的状况、历史战争的场面、历史活动的背景、历史器物的特色,等等。描述语言的特点是形象化,重在对细节的刻画。一般运用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部分,以突出其特征。

  叙述、说明、描述这三种语言方式在历史课堂教学的实际使用中并不是截然划分、一成不变的,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加以综合、灵活的运用。

  二

  良好的教学语言可以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强化表达效果,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然而,要做到这些,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历史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在课堂上做到以下几点:

  1.音量、语速要适中。

  由于目前课堂教学普遍实行的是班级授课制,这一客观情况限定了教师的教学口语必须有必要的音量。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多少、教室的大小设定自己语言音量的高低。如果音量过大,则会使学生的听觉易疲劳,高音量便成了噪音,而过小,则会使后排学生感到费力。所以教师的音量应该以让坐在后排的学生听得清晰为准。

  教师教学口语语速的快慢虽然没有固定的标准,但教师的授课是为了学生的学,所以易于为学生所接受的语速应该有比较稳定的标准,既要使学生有足够的思考反应时间,又要保证单位时间内语言包含的信息量。

  2.表意要准确,具有科学性。

  教师是利用课堂传道授业解惑的。历史课堂语言作为一种教学语言,最重要的是准确无误,具有缜密的科学性[4]。如秦灭六国之前,嬴政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国君,必须以“秦王”相称,称他为“秦王嬴政”;秦灭六国,全国统一,嬴政称帝,秦朝的历史开始了,这样,称皇帝以后的嬴政,必须以“秦始皇”相称。“秦王”和“秦始皇”、“秦国和秦朝”,一二字之差,但如果颠倒了时序,前后乱用,或者模棱两可,闪烁其词,则都是科学性错误。再比如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应该是: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或者“封建君主制度”。有的教师说成推翻了“封建统治”。其实,辛亥革命只是赶跑了一个皇帝,结束了君主制度,而社会依然是封建社会,无论是袁世凯还是后来的新老军阀的统治,都没有改变封建统治的本质。在这里,“封建君主制度”和“封建统治”文字上的差别无几,而概念完全不同。用字、用词的不准确,不仅会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怀疑,更易导致判断上的失误。因此,历史教师的课堂用语必须严谨、准确,具有科学性。

  3.内容要灵活,具有时代性。

  历史作为一门科学,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基本内容,教师是不可以任意增删和修正的。但实践是不断发展的,这门科学也在不断发展之中。新的古迹、古籍的发现、开发,产生大量新概念与新观点,使这门科学更丰富、翔实。历史教科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其中的观点和材料已经不可避免地显露出陈旧性。如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认识、中国近代史上的人物评价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和误解。这就要求历史教师时刻把握研究的新动向,认真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在不脱离教材的情况下,把一些最新的知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

  同时,历史教师也要注意,在讲古人古事的时候,不可乱用现代名词与现代术语,尤其网络用语最易犯忌。相反,若能适当应用古人说过的原话,则古籍上记述的原文反而能将历史画面鲜明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例如讲汉武帝反击匈奴战争的结果时,教师在讲汉军打败匈奴以后,如果补充一句“从此漠南无王庭”,则可以唤起学生一连串联想:汉军打败匈奴取得了重大胜利,长时间里,匈奴贵族不敢再带兵到蒙古大沙漠以南骚扰,从此大漠以南再无匈奴单于的王庭,西汉北部边郡得到了安定[5]。一句原话,联想一串现象,概括一个时代的面貌。这样做,既能把时代气息染得浓浓的,又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4.语言要通俗、易懂,具有简洁性。   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其表达方式可谓五花八门、千姿百态。浅白通俗的语言,使人听来清楚易懂,且有平易、朴素、亲切之感。毛泽东同志的“十大教授法”中就有“说话通俗化”、“说话要明白”这两条[6]。做到通俗易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需要历史教师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只有懂透彻了,融会贯通了,才能用浅显的话说出来;其次历史教师要有丰富的词汇量,有些教师也做到了深入理解,但不能准确表达出,词汇贫乏是重要原因。

  一节历史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并且每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因此,历史课堂语言务必简练、干净。如在讲西周的宗法制时,可以概括为“嫡长子继承制”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既抓住问题本质,又使学生加深印象,便于记忆。与此同时,也要防止出现“嗯”、“啊”、“这个”、“那个”等口头禅,少问“懂吗?”这样没有意义的问题,否则会使学生原本就不易集中的注意力变得更分散。

  5.要有一定的情感性。

  历史教师站在讲台上不是没有感情的物品,是带着思想、领悟、感动来的。要使学生真正吸收知识,就不能只片面追求语言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有真实感情,真情实感会对学生产生巨大感召力。如在讲到列强的侵略史时,学生要从老师的语言中感受到对列强疯狂侵占的愤怒及对清政府无能的深深失望。历史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从理智上,而且要从感情上分清敌与友、爱和憎,才能通过历史课真正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7]。而要增强语言的情感色彩,就要做到不矫揉造作、故作惊人之语,不堆砌空泛的形容词,不为增加感情色彩而增加感情色彩,只有在此基础上,教师语言的表情达意才能感人至深。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语言非常重要,也有一定要求,如果达到这些要求,就能使语言表达起到融洽师生关系,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巨大作用。因此,每个历史教师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努力提高教学语言修养: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对历史课堂语言加以文学化、哲理化,真正做到读史明智。

  其次,要精心备课。在备课的同时,对学生会有的反应、状态、语言表达的各个环节加以充分思考,在表达技巧上下工夫;同时也要不断向其他优秀教师学习,累积经验。再次,要增大知识容量,丰富史料内容与优秀的语言表达是以教师掌握的史料内容与知识容量为基础的。只有掌握了丰富的史料知识,才能做到用词恰到好处,生动形象,充分发挥历史课堂的语言表达功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提高鉴别、欣赏和创造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