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科学论文

发布时间:2022-01-31
关于小学科学论文

  小学,是人们接受最初阶段正规教育的学校,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关于小学科学论文,谢谢你的阅读。

  关于小学科学论文篇一

  小学科学知识的科学记忆

  担任小学科学课教师后,我细心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学生对科学课很有兴趣,往往在课堂上回答也积极,似乎都消化了当堂所学的知识,但是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过一段时间检测的时候成绩却不是很理想,这在藏族孩子身上表现尤其明显。带着疑惑,在随后的几年教学中,我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也多次反思,多方求证,发现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几个原因:一是课程特点—科学课知识点较多,知识面较广;二是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年龄小、理解能力较差;三是环境—西藏位于祖国边陲,孩子们在这里的见识是有限的。四是藏族学生对汉语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障碍,影响记忆的保存;五是有的学生只会机械地死记硬背而不会科学记忆,归结起来最根本的“元凶”就是记忆障碍。

  有记就有忘,这是自然规律,可是为了减轻孩子们的记忆负担,我一边教学一边摸索,甚至还专门分析了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图,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科学记忆方法并应用于实践,产生了不错的效果—孩子们学会了巧妙而科学地记忆,可以轻松愉快地学习,成绩在同年级中总是名列前茅。以下一些方法体现了科学用脑记忆,具有实用性,与大家分享。

  1.区别记忆法。对于小学科学课本中一些科学术语和科学概念容易混淆的,可以采用比较、区分的方法。比如,哺乳动物特征之一“体表有毛”和鸟类的特征之一“体表有羽毛”,猛地一看意思好像差不多,可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毛”和“羽毛”有本质的不同。如果记错了,那么哺乳动物跟鸟类还有什么区别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字之差值千金。在教学时,必须对此加以强调,让孩子们仔细区别才会正确无误。

  2.反义词记忆法。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些概念是由反义词构成的,比如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概念:“具有比较疏松、柔软、支持力弱的茎的植物称为草本植物;具有比较紧密、坚硬、支持力强的茎的植物称为木本植物。”你看,“疏松对紧密”、“柔软对坚硬”、“弱对强”,记住了第一个概念就等于记住了第二个,事半功倍。

  3.关键词记忆法。科学知识点纷繁复杂,所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孩子们想做到“记住想记住的”很困难,因此有的语句只需要记住关键词,简化记忆就“ok”了。

  例如,植物茎的作用:a、支撑植物身体的作用;b、输送水分和营养物质的作用;c、少数茎也有繁殖的作用。我们在记忆的时候就可以将关键词提取出来:a、支撑;b、输送;c、繁殖,在口答或书面作答的时候将这些词语造句作延伸就容易记住了。再如,八大行星离太阳由近到远的排列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在记忆时完全可以这样:水、金、地、火、木、土、天、海。不要小看只去掉了十个字,对于小学生而言,记忆起来可就容易多了。

  4.重复记忆法。艾宾浩斯通过对遗忘的实验发现: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丢掉几个,转天又丢掉几个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

  观察这条遗忘曲线,我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左右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于是我领悟到:输入的信息在经过人的注意过程的学习后,便成了人的短时记忆,但是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这些记忆过的东西就会遗忘,而经过了及时的复习,短时记忆就会成为人的一种长时记忆,从而在大脑中保持很长的时间。因此,每节课前利用3—5分钟复习上节课的重点内容2—3个,一方面可以巩固新知,达到长时记忆,另一方面还可以自然过渡到下一节课新授,真是一箭双雕。

  5.图画理解记忆法。艾宾浩斯还在关于记忆的实验中发现,凡是理解了的知识,就能记得迅速、全面而牢固,也就是说记忆的理解效果越好,遗忘的也慢。不然,愣是死记硬背,那也是费力不讨好的。比如日食的形成有较多的内容:地球围绕太阳转,月球围绕地球转,当月球转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三个天体大致成一条直线时,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芒,处在月影里的人们就看不到太阳或只看到太阳的一小部分,于是日食就产生了。对此,我们可以一边画图,一边说话,一边理解。这样,孩子们的记忆就会非常深刻了。

  6.活动记忆法。就是运用多种行为方式,充分调动脑、口、手、眼等器官的作用深化记忆,宋朝理学家朱熹所说的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例如记忆“风的形成”,就可让孩子口中念道“空气受热后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形成了风。”同时用双手做上升和合拢的两个动作,印象就入木三分了。在背诵时孩子们可以边写边记,也可以同伴互助你考我、我考你,还可以允许孩子们走着背、站着背、大声背、小声背等,也可以教师引读记忆重点内容,如:我说一句,你们跟我说一句。不管哪种行为,只要是健康,有益于他们的记忆的,我们就支持。

  7.重点记忆法。科学研究表明,虽然人的记忆能力从生理上是十分惊人的,可是每个人的记忆宝库被挖掘的只占10%。既然人的大脑储存量是有限的,我们就不可能将所有知识让孩子们一股脑儿都装入大脑,指望小学生把所学东西记得一清二楚,既不现实也不可能。这就要求教师钻研教材,把握科学教材的重点,有选择、有重点的将十分重要的知识点罗列出来讲解分析,力争做到“第一印象”就记住它们。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小学科学课的重点内容之一,因为正是有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我们的生活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也就是说自转与公转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必须要掌握的科学基本常识。每当教学到这里,我会给孩子们说:“你们到死都要记住这些内容!”孩子们都会心地笑了起来。由于强调了它们的重要性,所以大家就牢牢的记住了。对于非重点知识则要求孩子们大概了解即可,这样才能减轻他们的记忆负担,记住了该记住的。

  8.形象记忆法。在小学科学课本里,有许多我们藏族孩子难以理解的科学术语,也有一些动物和植物是他们没有见过的,仅仅凭借书本或老师的讲解仍然觉得抽象,从而影响记忆。对此,应当采用一些形象直观的手段来刺激记忆,如播放视频、展示实物或图片。珙桐和银杏在我区绝大部分地方是看不到的,甚至有的老师都没见过,因而让孩子们看一看图片或视频就对它们了解得更加清楚了。在记忆时,只需想到这两种植物的样子就没问题了,胜于老师空口讲解一万遍。又如动物的六种分类很容易混淆,我们可以让孩子们在背诵时联想到具体的代表动物。例如,两栖动物的特征在课本中是这样描述的:小时候生活在水里,用腮呼吸,长大以后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抽象地去背诵很难记住,但是只要一想起青蛙这种两栖动物的代表,它小时候生活在哪里,长大后生活在哪里,不就容易记住多了吗?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关于小学科学论文

  关于小学科学论文篇二

  浅析小学科学探究活动

  摘要:本文阐述了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几种基本方法,同时对教师可以如何在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发挥引导作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科学 探究

  在当今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热潮中,探究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关键词之一。按照 《牛津英语词典》中的定义,探究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科学探究不仅涉及提出问题、 猜想结果、 制订计划、 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还涉及对科学探究的认识。科学探究活动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对客观事物和现象进行探索、质疑和探究。科学探究活动大致归纳如下。

  1 几种常用的探究活动

  1.1 观测

  观测是有计划地对研究对象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观察、测量、记录的过程。观测分定性描述和定量描述。如对植物、动物、人体观测大多进行定性描述。如对环境的温度或湿度的观测就必须进行定量的描述。如:1)温度与雏鸡的体温调节、活动、采食和饲料的消化吸收等都有密切关系。2)湿度的大小对与小鸡的生长发育关系很大。雏鸡应保持在 60%~70%的湿度,中雏应保持在 50%~60%的湿度。

  1.2 实验

  实验借助器材对假说进行检验。通过对非观测变量进行有效控制,对观测变量进行有效的观测。如教孩子做生态瓶。田螺、小鱼、小虾,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很难获得,我们可以用水蜗牛来替代。一般一个20升的瓶子中放一两只水蜗牛就可以了。水蜗牛的繁殖速度也很快,不久你就会发现瓶壁上或水面上有胶质状的卵,两周内学生就会观察到卵开始孵化成小蜗牛。水蜗牛主要以绿藻为食, 绿藻就是生长在瓶壁上的那层绿色的薄膜状物质。注意,生态瓶受到阳光的照射量和绿藻的生长速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在一个平衡的生态瓶中, 每天绿藻增加的量应该与水蜗牛能吃掉的差不多。有了这个生态瓶后,同学们就可以根据它们的观察记录进行讨论,对所观察到的变化原因进行猜测,或预测一下这个水生生态系统可能会发生哪些变化。

  1.3 游戏

  游戏是借特殊模型进行的一种探究活动,以游戏的方式加深体验,提高认识。如传话游戏(利用纸杯做的电话模型进行传话)。

  游戏过程:

  ①交代规则。

  先由教师把传话内容悄悄地口传给每一行的第一个学生,然后按座位顺序以最快速度往下传。最后一个学生接到话后,立即上台汇报,又快又准为优胜。

  ②游戏竞赛。

  教师将三项传话内容分三次往下传。每一次游戏完后,分小组总结本组传话的情况,从听、 记、说三个方面找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以利于下次改进。

  ③评比总结。

  在学生传、评、议后评出优胜小组。教师总结传话要领:听得准、记得牢、说得明。活动结束,给优胜组颁奖。通过游戏,学生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1.4 分类

  分类寓于一定的情境之中,与特定的科学问题结合起来,注意对分类结果的解释、分类结果所揭示的问题结合。如对 “我们吃什么” 进行分类

  ①淀粉类:碳水化合物。

  ②蛋白质:鱼、肉、蛋、奶、豆类。

  ③油脂类:脂肪。

  ④维生素和矿物质:蔬菜、水果类。

  通过分类学生知道:

  ①食物的营养有多种。

  ②不同食物的营养成分不一样。

  ③一种食物不能含有身体必需的全部营养对人体生长发育、更新细胞、修补组织、调节机能而言,食物是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也是产生热量、保持体温、进行体力活动的能量来源。营养物质被人体吸收后可以满足人体多方面需要。

  ④注意摄取食物的多样化,不偏食、不挑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1.5 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是克服困难的过程。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进行判断和决策的能力。问题解决步骤:

  ①弄清问题。

  ②考虑周到。

  ③权衡利弊。

  ④不断学习。

  2 探究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2.1 科学探究问题宜小不宜大,宜少不宜多如关于水你想研究什么?可以从水的性质、作用以及与社会、人文的关系提问。

  2.2 让学生自己从探究活动中提出问题

  如关于岩石的性质,通过实验活动后, 问:“岩石变化了吗?”

  2.3 让学生明确所要探究的科学问题

  出示两张大小相同的纸, 一张展开, 另一张捏成团。明确提问:“这两张纸会以同样的方式落下吗?”

  而小学科学课中的教学难点是指重要、难懂的概念、规律。对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教师肩负着重要的责任。那么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突破教学呢?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自制教具、自编实验和改进实验突破教学难点。这些方法对突破教学难点具有针对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自制教具突破教学难点

  科学中的实验是学生认识和研究知识的基本途径,也是引导学生热爱科学、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自制科学教具具有很强的学科特色,趣味性强、实验性强、理论性强,制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科学教师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和实践经验。教学中,笔者希望把课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化、形象化,用形象逼真的自制教具来演示知识,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

  2 自编实验突破教学难点

  有些科学知识很抽象,很难懂,学生缺乏直观的认识。因此,如果在教学中遇到这种难点,教师就要尽可能地把知识形象化、直观化,教师可自己设计实验来展示教学内容。

  3 改进实验突破教学难点

  科学实验课的改进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实验更高效地突破难点,因此教师在改进实验时的作用十分重要。

  通过以上的科学探究活动和注意事项,我们所要努力追求的,不过是促使学生这种天生的探究能力不断提高和完善。从一个小孩想知道蚯蚓如何在地下生活,到一组科学家探究新的纳米材料,只不过是探究能力不断提高和完善的漫长过程中的一个个阶段。而处于这之间的恰恰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最为得意和引以为豪的那个过程: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正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 促成了学生从自发的不成熟的探究, 走向科学的探究。在这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 教育起了关键性的核心作用。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实验稿).

  [2]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3]科学课[m].湖北教育出版社.

  [4]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2).

  
看了“关于小学科学论文”的人还看:

1.关于小学科学教学研究论文

2.关于小学科学的论文

3.关于小学科学教育相关论文

4.关于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5.关于小学科学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