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论文

发布时间:2022-01-23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论文

  人文社会科学是人类对其文明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总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论文,希望你们喜欢。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论文篇一

  人文社科普及与文化产业

  摘要:应该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基础理论研究,即为基础理论进行知识积累;二是应用对策研究,即为政府、企业等出谋划策,担当“思想库”、“智囊团”;三是知识普及,即对全社会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前两方面的作用,社会已经形成了普遍的共识,毋庸赘言。但是对人文社会科学上述第三方面的作用,应该说全社会一直没有对其形成真正深刻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人文社会科学 教育普及

  中图分类号:g114文献标识码: a

  人文社会科学是人类对其文明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总结。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普及,是一项把人类已经掌握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先进的思想和理念,通过各种手段、方式和途径,广泛地推广和传播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为广大社会成员所掌握和运用,从而提高整个社会成员的人文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学校教育的人文社科普及,就是通过学校教育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方式,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向学校和社会普及和传输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思想和理念,提高广大学生和社会成员的人文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学校教育与人文社科普及就其教育的目的、内容和传授方式上是同时共存不可分割的,人文社科普及的活动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无处不在,二者间相互依赖互为补充,相互渗透和影响。

  一、加强学校教育的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人们提起科普教育立刻就联想到自然科学领域,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往往被人忽视或淡化,实质上,人文社科普及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各级各类基础学校,应是社科普及的最大场所,是最重要的阵地之一,但目前在应试教育的惯性下,学校教育很难抽出时间进行课程以外的专门的社科知识普及。即使有一些活动,也由于缺乏科普经验,科普教育的方式方法也很难同学校教育兼容,缺乏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的个性。这与学校科普教育的强大潜在能力是不相称的。多数学生只把一般知识的学习当成迈入高等学府的工具,而普遍缺乏真正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这种现象虽被教育界和科普界所发觉,但却始终没有得到彻底有效的改变。大学校园是具备而且最应该具备人文精神的地方,也是培育未来社会人才人文精神的母体,但其人文社科普及现状并不让人乐观的。大学校园里人文精神中对人生活终极意义与理想的追求、对人的真正人文关怀、真正学术自由与争鸣、怀疑与批判、竞争机制、张扬个性与互相尊重的精神渐渐成为非常稀缺的精神资源。

  二、学校教育的人文社科普及工作的基本要求

  社科普及工作的原则是正确开展科普工作必须遵循的准则,是实事求是的对社科普及工作经验的总结,是社科普及工作规律的反映和体现。

  (一)理论联系实际,弘扬科学与人文精神

  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它一方面要求掌握先进理论能给人们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给人们以信心和力量。因此科学的理论永远是我们行动的指南。另一方面要求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科学理论源自实际,只有面向实际、指导实际并受实践检验,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才富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我们搞社科普及,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反对理论脱离实际的错误倾向。新时期学校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育就是培养学生以人为本,尊重人、关怀人的人文素养,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的身心和谐。

  (二)坚持正面宣传、以理服人

  在当前以及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开展人文社会科学普及的目的是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转化为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力量,这就决定了科普工作必须着眼于一切从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出发,一切从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出发。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建设和谐社会急需真理的指导,二者的有机结合为我们正面宣传、深入普及社会科学知识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在学校教育的社科普及活动中,我们一方面必须坚持“正面宣传”的原则,绝不应该让一些形形色色的、以各种旗号伪装、乔装打扮的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理论侵占我们的学校教育思想阵地;另一方面还应注重“以理服人”的人文社科科普策略,允许讨论和对话,充分摆事实,细致讲道理,密切联系科普对象的思想实际,把握精神实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春风化雨,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不强辞夺理,不以势压人。

  (三)区分层次,因人施教

  科普对象的层次性,其一,是指科普对象的区域层次性。即注重城市与乡村、边疆与内地、经济文化发达地区与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等学校教育以及普及对象的层次差异性;其二,是指科普对象的科学文化理论素养、社会责任角色的层次性。第一是高层次的科普,即以专业理论工作者为对象、以社会科学研究的信息交流为主的社科普及,包括对各级党政部门所要制定的政策进行“超前”研究,并将其成果提供给决策机关参考,从而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第二是一般层次的科普,即以行政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和基层工作者为对象,结合实际工作开展的社科普及,目的是使他们更好地掌握社会科学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认识社会,指导自己的工作。第三是初级层次的科普,即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对学校中的青少年群体的一般性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启蒙工作。

  (四)科普话语对象化、生活化

  各类学校的社会科学教育工作者应该本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良知为此做出艰苦努力。宣传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更要讲究科学的方法,以科学的态度学习、研究、宣传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积极坚持弘扬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生活中来、实践中来,到群众中去、生活中去、实践中去,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意愿、说人民群众想听、愿听的话,讲人民群众能懂、易懂的话,以人为本,体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提倡科学方法。在学校教育的课堂主阵地上,丝毫不能放松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品格教育。针对不同年龄、学龄学生心理的思想特点和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人格和科学人文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五)科普交流和激励机制制度化

  科普交流和激励机制制度化实质是关系到人文社科普及和提高的关键问题,也是关系到人文社科普及工作本身可持续发展、良性发展的问题。普及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为了全民族人文社科素质的提高,也是为了科普工作自身后备人才资源的开发和科研工作的社会氛围营造水平的提高。大力开展科普学术交流,注重对各种科普模式经验进行有机的交流,相互吸收和引进,这对提高科普工作效率、学术水平和人才质量有重大意义。交流是彼此受益的过程,交流可以激发灵感和智慧,有助于发现新的理论,深化和拓展老学科的研究领域。可激励机制是对广大人文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者的检验、肯定、鼓励和引导。通过评奖工作对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的普及成果、发展趋势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鼓励和引导科普工作者和科普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持续健康发展。因此,科普交流和奖励、激励机制的建设很有必要。交流和激励机制应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从制度层面上,化解科普工作和学术活动中的各种矛盾,爱护、支持、关心人文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工作者,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以求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能持续、有效的发展。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论文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论文篇二

  地方专业高校人文社科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近年来,地方专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蓬勃发展,涌现出很多研究人员,逐渐成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但地方专业高校仍以本专业科研为主,辅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因此,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上总体发展目标不明确,质量不高,方式方法不当。通过对地方专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现状的分析,寻找适合地方专业高校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上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地方专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资源;团队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9-110-02

  一、地方专业高校人文社科发展的问题

  高校作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主要阵地,承担了大量的各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也聚集了大量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的科研工作者。随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日益兴起以及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地方专业高校加大了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地方专业高校如医学院校、体育学院等,在立足本专业的同时,也辅以研究人文社会科学,涌现了一大批学者。地方专业高校的人文社科研究的力量,对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地方专业高校基本上都不是综合型大学,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学校中处于弱势地位。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历史延续造成的原因

  许多地方专业高校从建校开始,专业就相对单一,如医学院校、美术学院。也有一部分高校是由以前的中专或者大专升格而来的,专业相对单一、学科结构不合理状况被延续下来。通过多年的发展,学科领域虽然有所拓宽,但整体而言,过分注重原有的基础学科的发展、相对忽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二)师资队伍素质、结构不理想

  地方专业高校中从事原有基础学科的科研人员较多,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人员相对较少,他们主要承担公共课教学。这些为数不多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学科较散,且大多“单打独斗”,个别新兴专业以年轻教师居多,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前期研究成果较少,科研梯队的断层现象时有发生。由于无法形成专业研究团队,他们难以获得高层次研究项目的资助。

  (三)过分强调教学为主,科研氛围不浓

  绝大多数地方专业高校过分强调“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学为中心”固然是办学的根本,但过分强调教学的中心地位,就忽视了科研在教育中的引领与导向作用。地方专业高校对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要求不高,使许多教师仍停留在仅仅完成教学任务上,对科学研究热情不高。

  (四)地方专业高校科研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高校科研管理人员水平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高校科研整体水平的提高。科研管理人员只有具备了相对较高的科研水平,才能引导、策划、建立创新科研团队,打造特色研究,建立专业品牌研究。地方专业高校的科研人员的科研管理水平之所以较低,主要是由于地方院校的科研人员大多偏重原设专业的研究,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不甚了解,认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应用性差,科研成果产出、转化率不高,短期内既不能产生经济价值,也不能产生社会价值。管理水平低拖了地方专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后腿。

  二、地方专业高校人文社科发展的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氛围

  良好的科学研究氛围是开展富有成效的研究的重要保障,地方专业高校要营造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氛围,创造宽松的研究环境。地方专业高校的人文社科科研多被视为专业科研发展的一种陪衬。相当多的地方专业高校认为,发展文科及其科研工作对于学校自身的发展作用不大,甚至是可有可无的。这种看法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地方专业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的发展。理工科是经验学科,是研究客观事实或人为事物的学科。而文科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价值学科,研究事物对于人和社会的价值或人自身的存在价值,对自然科学起到引导作用。地方专业高校由于自身定位的原因,缺少人文研究的氛围。可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举办高层次的专家学者讲座,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科的前沿和动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大学校与外界的人文研究交流。提升科研人员的水平和眼界。

  (二)以学科建设为中心,优化科研资源配置

  地方专业高校应以现有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为中心,利用现有资源、人力等,结合本校特色,明确优先发展的科研方向,选拔学科带头人,优化现有的人文资源配置,在人才引进与培养、团队组建与壮大、学科建设与发展、资源挖掘与共享等方面,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为人文社科研究服务。优化资源配置要加强内涵管理,除了加强财务与人员方面的配置,还要注重配置结构和质量上的资源配置。

  (三)以项目带团队

  团队在人文社科研究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稳定而高效的研究团队既有利于课题的申报,也有利于课题的组织、研究的深入。在团队尚未稳定之前,可先争取一些级别相对较低、范围相对较小的项目,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加大对团队的打磨和对团队成员的挑选,形成以项目带团队、以团队促项目的良好模式。此外,还可以展开广泛的研究合作,积极推进各类的联合研究,如校校联合、校企联合、学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这样既有利于弥补团队的不足,增强科研团队竞争的优势,又可以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促进科研的发展。

  (四)加大交叉学科的研究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趋势。各门学科不断延伸交叉出现了一系列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地方专业院校的整体科研能力和水平与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但地方专业高校在本专业的研究上大多具有一定的实力,可以在人文社科研究中充分利用专业的优势,大力促进交叉学科的研究,加大在交叉学科方面的研究力度,通过在交叉学科方面的创新,获得更宽的研究范围。

  (五)引进高端人才,带动科研的发展

  高端研究人才可以带动学校的某一学科迅速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员成长周期较长,在某一学科有所建树的科研人员很少。地方专业高校如果自己培养人才,不但花费时间长,而且失败的风险高。引进高端人才不失为一条捷径,既节省了高校培养人才的时间,使某一学科的科研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发展,提升科研水平,又可以发挥“学术大师”效应,聚集更多的人才,形成研究团队。

  (六)建立有效的科研激励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的研究热情

  近年来,为了提高科研人员的研究热情,高校在科研管理工作中普遍采用了目标激励、协作激励、竞争激励、情感激励等激励方式。地方专业高校可以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在参考这些激励方式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合本校发展的激励机制,以促进科研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创新激励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的科研热情,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科研人员的参与度,使科研成为一种自我发展的需要。但在激励机制的运行中,要兼顾个体的差异性。科研科研能力不同,采用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只有在实际科研管理工作中充分考虑个体的差异性,才能做到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保证科研工作顺利、高效地进行。

  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专业高校在充分发挥特色学科、专业的优势的基础上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必将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注入一股新鲜力量,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做出更大贡献。

  
看了“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论文”的人还看:

1.浅谈人文社会科学论文

2.有关人文社会科学论文

3.浅谈人文社会科学类论文

4.什么是人文社科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

5.传播学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