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理护理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1-09-27
关于心理护理的论文

  随着医学的发展,护理医学也由简单的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发展到心理学和护理心理学在临床工作中的被广泛应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心理护理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心理护理的论文范文一:脑出血病人的心理护理

  【关键词】 脑出血 心理 护理

  脑出血是指原发于脑实质的非外伤性脑动脉破裂引起的出血[1]。其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患者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脑出血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与人们生活节奏加速,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的改变,脑出血的发病率逐渐呈上升趋势,近年来此病更是越来越年轻化,40岁左右的中年患者越来越多。其中心理问题成为患者的共性问题,并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康复。因此,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已成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医学界同仁的共识。通过对脑出血病人的观察和护理实践,笔者认为此类病人比其它病人更需要心理上的支持、鼓励与疏导。

  1 脑出血病人的心理变化特点

  脑出血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容易表现出焦虑不安、恐惧、易激动、抑郁、急躁、自卑、依赖等心理。脑出血患者起病急骤,病死率和致残率高,在急性期后约有3/4的患者失去劳动力,其幸存者可能有意识、感觉障碍、偏瘫、失语、吞咽困难、共济失调、易激动,认为自己死期将至,精神紧张,睡眠欠佳,性格也由温柔变得急躁,急切需要知道自己病情,希望得到及时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还有部分患者平时身体健康,平时很少发生疾病,突然发病后,瘫痪在床,活动受限,要人服侍,对于突如其来的打击毫无精神准备,缺乏心理适应,担心瘫痪肢体能否康复,病情是否会恶化;担心久而久之遭家人嫌弃;有的患者担心家庭经济困难,治疗费用不足,婚姻破裂;有的老年人担心给子女增加负担等导致抑郁心理。患者情绪变得焦虑,精神受到巨大的打击和压力,会失去与疾病作斗争的勇气,产生悲观消极心理,不配合甚至拒绝治疗,更有甚至会产生轻生自亲的念头。时常表现出失眠、多汗、胸闷、心悸、胃肠功能紊乱等症状。

  在本病的恢复期患者在医护人员精心治疗和护理下,病情逐渐恢复,对康复充满了希望,急切盼望病情能尽快痊愈。但当肢体功能恢复到一定程度,失语患者开始有含糊不清言语,恢复速度开始减慢或停止,体能缺陷常导致活动受限而对前景悲观失望,有的患者经过一段时间治疗而效果不佳,但并未完成全部疗程,便产生急躁心理。有些患者比较娇嫩,情感脆弱,认为自己需要别人的照顾,本来自己可以做的事也让别人去干,变得被动、顺从、依赖。迫不得已的依赖及无能为力的处境,面临职业和地位的丧失等。患者的情绪会再度低落,重新失去信心,表现为忧郁、急躁、自卑甚至拒绝治疗。脑出血病人恢复期抑郁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病前人格特点,如病前有强烈的依赖性和既往应激时易发生焦虑和抑郁。此外,还与家庭环境,家人关系有关,患者在相对孤立无援的状况下更易发生抑郁。

  2 护理对策

  正确分析和了解患者心理状态,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前提,护理人员应从提高自身素质、服务质量着手,与患者心理沟通,使患者振作精神,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疾病康复的重要因素。开展心理护理不仅能有效的控制心理因素的不良影响,而且能够摆脱药物所无法医治的痛苦,得到全身的康复。心理护理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向都能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是治疗的一部分。不良心理状态是脑出血疾病的促进因素,尽早解除不良隐患,对脑出血疾病的康复与减少复发率都有很大的裨益。

  2.1 加强沟通,护患和谐 患者入院后给予热情接待,并全面收集患者资料、评估患者情况,了解患者社会、生理、心理状况,多与其交流,鼓励患者面对现实,消除不良情绪,制定系统有效的护理措施。及时为患者安排舒适满意的床位,向患者介绍病室环境,介绍床位医师、责任护士及与疾病有关的知识,并与患者进行讨论,邀请恢复较好的患者“现身说法”做义务宣传员,创造优美的环境,保持病室整洁、安静、空气新鲜,并让患者参与一定的文艺活动,如下棋、听音乐、并多与人交谈,使其生活更加充实,使患者看到希望,树立“我能行”的信心。在了解了心理需要和动向之后,应多与患者接触,注意与他们的感情沟通,根据职业注意恰当的称呼,切忌以床号相称。要坦诚地与他们交谈,对他们的遭遇表示同情和理解,详细、耐心解释患者疑问,声音要大而不急,语调要柔和,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现实,积极配合,争取早日康复。在检查和书写病历时要像与朋友交谈一样,充分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爱好和家庭情况,不应随意打断患者思绪,使患者感到住院像住自己家里一样温暖,有安全感。

  2.2 树立信心,消除依赖 首先要理解患者这一心理变化,要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他们,加强基础护理,在帮助患者做康复治疗时,要热情、耐心、细致地照顾,耐心讲解饮食在疾病恢复过程中的重要性,并与其家人一同帮助患者翻身、喝水、喂饭使患者感觉到医护人员的关心和温暖,尽量满足其依赖心理需要,鼓励患者尽自己最大可能完成日常生活,如穿衣、洗脸刷牙,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更重要的是予以患者重新生活的信心,使患者主动参与配合治疗。其次根据患者的性格、生活习惯等特点,进行正确指导,选择适当的机会,告诉患者依赖心理属于一种不良的心理因素,让患者了解偏瘫肢体的康复过程和愈后能面对现实;充分调动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并让患者知道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情况;使患者在心理上有所准备,同时对康复治疗进行正确指导,在心里上感到需要“康复”,逐渐摆脱心理依赖;对患者还要讲解偏瘫肢体功能锻炼的重要性,说明关节“用则灵,不用则废”,要求患者克服僵痛,增加毅力,进行患肢功能锻炼。反复与患者及家属说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指导其康复训练,予被动及主动运动,设法调动主观能动性,循序渐进,以达到最佳疗效及生活能力的早期重建,使患者从中看到了治愈的希望,恢复自信心。

  重视家庭与社会的支持,患者是社会和家庭中的一员,家属的态度往往直接影响患者的情绪,在护理中尽量争取家属及其亲友的配合,应详细地向家属介绍病情、治疗情况,使家属用良好的情绪和积极的态度鼓励支持患者,说服家属在为患者创造适于治疗和休养环境的同时,动员家属及亲友多来探视,且探视时应以平静、微笑、轻松愉快的情绪感染患者,不要出现厌烦情绪,多与患者倾心交谈,参与患者日常生活安排,尽量满足患者的心理、生理上的要求,给病人以精神安慰,避免产生度日如年的思想,但同时应提醒家属不要过细照顾,防止产生功能失用退化,从精神、心理上鼓励患者克服自卑心理,面对现实,让患者认识到自己并不是一个人,而是有亲朋好友在身边一起面对疾病、战胜疾病,从而减少孤独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3 掌握技巧,避免冲突 首先护士要严格要求自己,护理技术操作熟练,力争准确,神情镇静自若,不在患者面前透露变异的病变,增强患者的安全依赖感。其次要善于观察,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活动特征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为防止患者在情绪忧郁、大失所望的情况下产生消极行为,应妥善收藏好患者身边的危险物品(如小刀、剪刀、火柴、玻璃器皿、绳子等),对这些患者多加关心和安慰,注意患者的行为。

  在为患者做治疗护理过程中,要注意激发患者对家庭、社会、子女、爱人的责任感,鼓励他们自强不息,消除自责自叹,消除抑郁。要尊重患者的人格,不指责患者,不随便议论患者的缺点和短处,例如,患者在病室内吸烟时,应给予提出批评加以制止,并讲解吸烟给人体带来的危害,影响疾病的愈后。对曾经用语言冲撞过自己的患者要宽宏大量,体会其病痛,谅解其过激,并适当作劝说和解释,切忌发生口角冲突。在患者发怒、暴躁尚未平静时,被攻击的对象不宜直接对患者实施医疗与护理,因为此时操作稍有不慎,易激惹患者,有时患者也会无故寻衅纠缠医务人员,因此回避是十分必要的缓和措施。疾病会影响一个人对疾病的态度、感受及反应,患者的心理是一个随病情发展而变化的过程,护士应该以相应的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对患者进行科学的心理护理,会对不同患者的心理活动特点及个性差异,掌握其规律性的活动,给予耐心、连续的心理护理,家属、亲友的配合,单位领导的支持,亲友的关怀和照顾是给患者最大的心理安慰,保持家庭的稳定,对患者的心理支持起到很大的作用。总之,心理护理不应当只局限在护士单方面,还应当有医生、家属、朋友、同事的共同努力。要善于观察分析不同心理素质病人的思想变化,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病人,使病人在接受药物治疗的同时达到心理康复[2]。

  【参考文献】

  [1] 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42~144.

  [2] 张 宁,钱爱吏.脑血管病人急性期的心理分析与对策[j].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4.23(1):245.

  关于心理护理的论文范文二:浅谈围手术期病人的心理护理

  【摘要】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病人的心理护理要点。方法 对围手术期病人进行术前、术中和术后心理护理。结果 通过心理护理能配合医生手术,使患者减轻心理压力和减轻痛苦。结论 对围手术期病人进行积极有效的心理护理,能减轻患者心理压力,配合医生顺利手术,并可增加手术成功率和效果。

  【关键词】 围手术期,心理护理

  手术会使病人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对手术患者实施术前、术中、术后的心理观察和心理护理,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动状态,使手术病人在术前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克服恐惧心理,术中能够顺利配合,术后能够迅速康复,并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 术前的心理护理

  1.1首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从病人入院开始给予热情接待,护士应面带微笑,积极主动地接待患者,帮助患者熟悉科室环境、医院及科室规章制度,增加患者对护士的信任,使其尽快适应医院的生活,从而消除患者对新环境的陌生感和恐惧感。要求护士做到仪表端庄、语言和蔼。通过护理人员美好的语言、端庄的举止、亲切的问候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可以缩短护患之间的距离,使患者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及被尊重感,使患者与护理人员倾心交谈,解除顾虑,说出心里话。

  1.2注意与患者的交谈方式 与病人在和谐的氛围和良好的情绪中进行交谈。护理人员要由浅入深的、有针对性的向病人讲解与手术相关的知识,完全解除病人思想负担,消除顾虑。在沟通交谈过程中,要力求语言朴素自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说明手术的目的。患者也十分重视手术室医护人员的言谈举止,这就要求医护人员的谈话声音应轻柔和谐,态度应亲切和蔼。

  1.3 有针对性地做好术前心理护理 由于每位手术患者病情、年龄、社会文化背景、经济条件等不同,对患者的心理活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术前常见的心理问题是焦虑、恐惧和悲观。我们针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职业、种族、年龄、性别的病人和不同心态的病人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有计划地向患者做解释、开导工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说明手术目的、方法、意义、注意事项、麻醉方法及手术体位、手术对器官功能的影响、术后疼痛、术后效果等。以消除患者的不安与担心,使患者对自己的疾病及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有所了解,取得患者的信任,并可用相同病例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手术室护士和麻醉师在患者术前1 天均要到病房探望患者,让患者对手术有初步了解,打消病人对麻醉、麻醉过程中疼痛及对人体造成的影响的恐惧,增强病人对手术的信心。

  2 术中心理护理

  将患者接入手术室后,护士要以亲切简洁的语言向患者介绍手术室的环境、术中应做的配合及注意事项,必要时握住患者的手,给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巡回护士观察患者时,应以热忱和善的目光正视患者,通过温和的目光和轻微的点头动作鼓励患者,再配合适当的触摸,可消除患者过多的顾虑。对意识清楚的患者应随时注意其情绪变化,如其心情过度紧张时,应及时给予安慰,耐心地给患者介绍手术的安全性和手术医生的业务素质,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手术顺利完成。在术中一旦发现病情变化或发生意外,医护人员要沉着冷静,避免给患者带来恐怖、紧张和不安。手术过程中器械护士必须眼疾手快地配合手术,尽量减少与手术无关的交谈和噪声,还应尽量减少、减轻手术器械的碰击声,避免给患者带来不良刺激。 3 术后的心理护理

  病人经过手术,尤其承受大手术的病人,一旦从麻醉中醒来,首先急于知道自己疾病的真实情况和手术效果。加之刀口疼痛、不能自主活动等等,多产生焦躁不安的心情。因此,对术后病人的心理护理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3.1及时告知手术效果。当病人术后或从麻醉中醒来,医生护士应以亲切和蔼的语言进行安慰鼓励,告诉他手术进行得很顺利,目的已经达到,只要忍受几天刀口疼痛的痛苦就能恢复健康了。这时,医生和护士应当多传达有利的信息,给予鼓励和支持,以免病人术后过度痛苦和焦虑。

  3.2帮助病人缓解疼痛。病人术后的疼痛不仅与手术部位、切口方式和止痛药应用的恰当与否有关,而且还与每个个体的疼痛值、耐受能力和对疼痛的经验有关。病人如果注意力过度集中、情绪过度紧张,就会加剧疼痛。意志力薄弱、烦躁和疲惫等也会加剧疼痛。从环境方面来说,噪音、强光和暖色也都会加剧疼痛。因此,医生护士都应体察和理解病人的心情,从每个具体环节来减轻病人的疼痛。比如,术后6h给予药物止痛,可以大大减轻病人术后全过程的疼痛。又比如,暗示可以减轻疼痛,让病人听喜欢的音乐也能减轻疼痛。

  3.3帮助病人克服抑郁反应,鼓励其积极康复。有些术后病人平静下来之后会出现抑郁反应。主要表现是不愿意说话、不愿活动、易激惹、厌食及睡眠不佳等。病人的这种心理状态如不及时地排解,必将影响病人的术后恢复。所以要努力帮助病人解决抑郁情绪。要准确的分析病人的性格、气质和心理特点,注意他们不多的言语涵义,主动关心和体贴他们,并给予同情、支持和鼓励,使他们意识到既然已顺利度过手术关,后面的事情还有什么克服不了。若病人术后效果不好或预后不良,不宜直接把真实情况告诉病人,以免突然的精神刺激导致病人心理防线崩溃,给心理带来巨大的创伤,甚至发生意外。可主动与病人家属积极沟通,取得配合支持,共同做好心理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