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科学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2022-01-06
电影中的科学论文参考文献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从诞生之日起就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小编整理了电影中的科学论文参考文献,欢迎阅读!

  电影中的科学论文参考文献篇一

  学在电影媒介中的转接与承续

  [摘要]电影作为一种艺术,从诞生之日起就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它的出现和发展给文学带来梦魇似的冲击和刺激,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却也要仰仗着文学经年累月的传统为其提供发掘不完的潜藏资源。从电影诞生至今,众多不同的学者投入到对其的研究中。本文就是从电影与文学的关系为基点,对文学在电影媒介中的转接与承续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电影;文学;转接

  一、引言

  大部分研究电影的都把电影作为一种艺术样式来研究,而且大多都集中在文学对电影的影响、文学作品改编问题和是否存在着“电影文学”。而对于电影对文学的影响,即从媒介传播这方面来研究的就很少了。电影是一种媒介,一种利用影像和声音传递感情的媒介,相对于文学用纸进行的延时传播,它应该具有更广泛的发展空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问题是如何利用先进的媒介传播先进的文学观念或是说如何用先进的媒介改变传统的文学思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将以最早的传播媒介之一——电影为例,着重探讨文学本体和其他要素在电影这种异质媒介影响下的转向与传承进而研究当代消费社会影视传媒下的新文学观。

  必须说明的一点,本文中所用的“电影”这个概念,是指作为一种影视媒介而存在的传播形式,不包括家庭影院中用vcd、dvd等观看的“电影”。

  二、文学与电影关系探讨与分析

  时至今日,在这个信息像空气般如影随形、声像如洪水般扑面而来的时代,电影,已不再陌生,不再如初期般青涩,相对于文学,它显示出年轻力壮的魅力和魄力,当仁不让地成为一种时尚的消费。而文学,在经历了一连串自身和社会的动荡变革后,在电子媒介的异军突起和读者势不可挡的分流面前,却显得分外的脆弱。谁又能料想得到,当初在极限中那个瘦弱、要依赖文学源源不断输送养料的“小弟弟”,在茁壮成长的过程中会给一直占据着艺术殿堂宝座的文学带来梦魇似的冲击和刺激。在工业技术信息时代,电影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带着生产力高速发展的结果,对传统文学自身各要素产生不同方面的影响,进行不同程度的渗透,使得电影与文学、声像和文字,在先进的技术和厚积的历史之间,在梦幻和虚构的想象中,相互借力,向大众展示着自己的精彩。

  1 文学的视觉化形象化转向

  文学和电影,由于两者间颇有历史渊源,因此,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样式,就难免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基本上,文学和电影都属于一种叙事表意的工具,都要介绍环境、刻画形象、铺叙情节,都要表达一定的内容和表现一种特定的主题。而且,它们的这种叙事表意功能都是在虚构现实,其文本提供给读者或观众的都是一种梦幻和虚幻的满足,一种心理和精神上的补偿。然而,文学和电影本身各自独特的性质又决定了它们在各个层面上不可避免的差异:文学是单纯靠文字符号的抽象表达,电影则是声像结合的具象演绎,文学创作的主体一般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而电影的创作者却是集体性的;文学传播是一种延时个体性的传播,而电影传播却带有现时共享性……这两种艺术样式自身表现的各方面差异,造就了它们的受众也因此在接受中,从受众素质,接受环境、接受层次等上呈现出千姿百态的不同。

  在这个消费欲望充溢的时代,电影作为一种时尚符号,消费的就是令大众新奇的观影视觉和象征心理能得以满足的潜意识。它用自己一套特有的符码传递着文化阐释的多种可能,编译出声像整合的话语力量,使人们各种各样赤裸裸的欲望在短暂的观影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心理满足。古老、一维的文学在这新鲜的电影媒介面前霎时间显得无所适从。同样是虚构,但相对于文学用语言想象这种无穷的模糊性来讲,电影凭借声像糅合的强大科技力量,使缠绕于主题的种种遐思和梦幻带有不可比拟的具象性。这一点是文学文本望尘莫及的。文学的虚构。是通过语言词汇的组合、渗透,给读者提供一片自由想象的空间,使其充分调动思维之翼,展开联想,把各种力所能及的想象、难以掩饰的欲望和热气腾腾的现实召唤都填塞到文本中去。在心理上精神上领略调戏语言的快感,这一切是不确定不满足没终点也没固有形态的,一切都处于增补、过滤、游摆之中。“活动电影通过视觉直接到达我们,语言却必须从概念的理解之幕中渗透进来。”于是,文学文本中的思想形象相对于电影作品中的视觉形象抽象得多,但也丰富得多,它充满了多种解读的歧义性,蕴涵着各种可能想象的心灵悸动。套用莎士比亚被引用得最频繁的一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读者不同经历不同感受不同角度的审视,为文学文本这种不稳定的思想形象衍生出缤纷的色彩和无限的渴望。

  2 文学娱乐性转向的凸显

  “没有任何文本是对每一个人直接敞开自身的”,无论什么文本都是作者主观意识和体验的投射及表现。其中有浮于表面一眼尽识的,也有潜藏在内里需要深挖细嚼的。所以,作者透过文本想传递的信息最终能否全部到达受众那里或是能有多少到达受众那里,除了受作者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影响外,还取决于受传者接受层次、接受环境、生活文化等因素的不同。文学文本如此,电影文本也是如此。就创作主体来说,文学文本的作者一般都是个体,电影文本的创作者却是集体性的。它不仅有演员、导演、编剧、制片、监制,还有化妆师、摄影师、灯光师等等一大批幕后的工作人员,而这些都是缺一不可的。从这个层面上看,如果说文学文本传递的是一种个体精神的话,那电影作品传播的就是当之无愧的“大众文化”,一群创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在这个信息如流水般涌动的时代,作为站在艺术前沿的电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打造出最新的时尚,引导最新的潮流,满足观众松弛神经的视听需要,与幕后有这个庞大的创作集体不无关系。而对于受众来说,无论是电影还是文学,他们想从其文本身上收获的是一种梦幻和虚幻的满足,一种心理和精神上的补偿。但这种满足或补偿却因电影和文学性质、传播上的某些不同而产生深浅不均、强弱不一的接受效果。文字是靠语言文字来承载作者思想感情的,要领略其所思所想所喜所好,首先必然要对文本语言进行解码。于是,读者在这些藏羹纠结的文字中潜行,在纵横交错的言语中用自己的符码对其进行解读。在这种对文本编译的曲折过程中,读者透过文字表面与作者进行或多或少的交流,感受、理解其在文字深层中囊裹的倾向和意蕴。

  这是一个蜿蜒但却充满快意的过程,它需要知识、智慧、激情,更需要耐性。想象一下长途跋涉者见到终点在望的那种激动和欢欣,读者在经历一段艰苦的思想之旅后终有所获,这是何等的畅快!这已经不只是单纯的阅读行为,更是一种历练心灵的精神活动。

  3 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

  或许有人会认为,20世纪电子媒介的高速发展,使文学遭遇前所未有的重创:文学的精神净化和人文升华功能发生异化、出现断裂;人们的审美想象力逐渐弱化,而文学的创造性也被简化为文化工业的机械复制;文学的“舶

  来品”、赝品、复制品骤然增多,崇高叙事、精品意识、艺术独创性渐渐消隐出文学视线。

  总之一句话,电子媒介的发展对文学百害而无一利,使其从高峰跌至了谷底。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别的暂且不说,仅从传播范围来看,电子媒介的勃兴,令文学的覆盖面不断伸展,史无前例的宽广。以电影为例,电影在侵蚀神圣的文学领地的同时,也把文学整合到它那无所不包、无所不在的声像世界中。在这种媒介的商业运作里,文学虽被电影作了视觉化的转型和奇观化的扩张,但也在传播上获得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传统的文学大都是在纸质媒介上,通过某种特定的语言符号来传情达意的。

  不仅传播速度慢,而且各种语言沟通的障碍也多。用某一种语言符号创作的文学作品,在一定范围内可能受人“热捧”,但在另一地域上却可能根本无人问津。像唐诗宋词在我国声名远负,但在国外耳熟能详者疏;我国公认的黄钟大吕之作众,但获得世界文学顶级大奖——诺贝尔奖者至今为零。这使文学的传播空间非常局限。而在全球化步伐逐渐加快的趋势下,电影所采用的声像语言在世界上几乎畅行无阻,它取消了欣赏者与对象之间的距离,消弭了审美想象的中介,凭借其直观性和沟通优势出尽风头。传播特点的这种突出优势,使得不少文学名著也要低下高贵的头,借助影视改编才得以走近读者大众,拓宽传播领域。如钱钟书先生的小说《围城》,1947年出版时知者甚少,1980年再版后也只能是引起圈内人的关注、评读,直至1990年改编成电视剧在全国播出后,竟引得小说一时间“洛阳纸贵”,在1999年11月全国畅销书排行榜中,《围城》位列第三12000年有人曾挑选了一百部中外文学名著作了一次“现代受众了解文学作品的途径调查”,结果表明,有60.5%的人是先从电影、电视、广播、戏剧等非文字传播渠道了解这些作品的。其中,有18.5%的人在看了影视等媒体以后再去看原著,而其余的人看了影视、戏剧后,就不再看原著了。

  4 电影商业化的传播与文学发展的失衡

  文学,在漫长的嬗变过程中,自身发展存在着难以避免的不平衡。历史上,传统的四大文学样式:诗歌、散文、戏剧、小说,在各个时代各有千秋,各领风骚。“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刘赫,《文心雕龙》)一代有一代文学的主要承载形式,或以诗歌为主,或以散文打头阵,或让戏剧独占鳌头,或让小说独美。先秦诸子散文、唐宋诗歌、元杂剧,明清小说,这些都成为各个朝代独特的风标。而到了当代,电影商业化的传播,虽是不断地拓宽了文学撒播的领域,增加了文学交流的触及点,但同时,更是加速了文学自身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了其处于发展瓶颈中的尴尬。

  文学与电影,一个有着深厚的积淀,一个有着前沿的技术,一个在深沉中力求突破,一个在累积里逐渐发展,看似在不同的轨迹上各行其道,实则却在纵横交错的暧昧中相互攀缘缠绕。一百年前,当电影在廉价的咖啡馆里供社会底层的人们消闲解闷时,高高在上的文学对其嗤之以鼻;一百年后的今天,在这个漫溢着声像的时代里,当“读图”成为绝大多数人刷新所得信息的主要方式,高雅、严肃的文学已不再拥有绝对强硬的话语权力,它在图像的包围中不知不觉地被软化,在市场、消费的氛围中逐渐被泛化,内容也越来越大众化,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面对少数特定读者的晦涩难懂的言语。谁也没有想到在一百年后的夸天,当初如婴儿般脆弱的电影会给厚实的文学带来如此沉重的打击和深刻的影响。但在声像时代中蓬勃发展迅速上位的电影,也给处于生存尴尬中的文学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

  三、结语

  作为一种新的媒介,电影对文学本身及其他要素的影响和渗透可以说是潜移默化的。它不仅促使了文学的视觉化形象化转向,更使文学娱乐性转向明显地凸显,使文学在传播上获得更为广阔的空间;它的发展改变了作家的创作心理和写作方式,打破了读者的阅读方式和思维模式,同时也加速了文学自身发展的不平衡。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一系列的变化和转向中,文学的思想内容、创作观念、创作方法也随之渗透到电影中去,而当时的文学思潮、文学技巧也在无形中自觉不自觉地被引入电影作品中。文学传统以别样的方式在电影中承续下来。

  高科技的脚步是无法阻挡的。电子媒介对人类文学行为几乎全方位的覆盖不应成为先进科技对传统人文的颠覆,或是技术对文学的侵略,变成文学前进的包袱,而应成为文学发展的新挑战,引导文学变革的新契机。我们应该看到,原有的文学观念和审美规范是两千多年来适应书写印刷媒介而形成的。既然电子媒介已从不同角度渗透到文学的不同层面中去,原有的文学观念和审美规范也应做出相麻的改变。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电影中的科学论文参考文献

  电影中的科学论文参考文献篇二

  化差异性与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策略

  [摘 要] 电影是大众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英文电影如何翻译字幕对它的传播起着关键的作用。把极富西方文化特色内蕴的语言进行恰当有效地翻译,会增强英文电影的感染力。特别是影片呈现的文化信息,只有通过准确翻译才能赢得观众的厚爱。为此,需要探讨具体有效的翻译方法,才能让英文电影更具有文化的内涵。本文在分析中西文化差异的基础上,以英文影片《阿凡达》(avatar)为个案探讨了字幕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对策以及具体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 文化差异 ;字幕翻译 ;英文电影 ;策略

  电影是承载大众文化的重要方式,是浓缩了的现实生活,起着沟通文化的作用,从影片中,可以看到一个国家和民族丰富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习俗惯例、人文地理等种种文化的方方面面。在字幕的翻译中,如何把影片中极富西方文化特色内蕴的语言进行恰当的翻译,需要探讨具体有效的翻译方法。在影片中呈现的文化信息,如何准确翻译是决定影片能否赢得观众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字幕翻译

  字幕翻译就是指在影片中,把源语的口头对话以共时的方式译为目的语,通常位于屏幕下方。如何理解表达翻译出影片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尤其重要,因为,在欧洲电影字幕翻译中必须充分考虑文化差异、语言的风格要和口语一致等。(carroll,2006)由于中英文化之间有着太多的差异,在字幕翻译中,需要选择恰当的翻译对策来处理字幕中出现的负载文化内蕴的言语,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最好的方法实现源语效果的最大化。通过实践翻译总结了以下四种翻译中文字幕的翻译对策。

  1异化:直接把源语中的文化意象转移过来或者用音译法处理。这种策略可以保持源语文化中的原汁原味。

  2归化:原文中有些文化词移植过来难以理解或者会有歧义,就可以采用归化处理法。当源语的文化内涵用目的语的表达方式表达时,源语传递的信息内涵不发生改变,也就实现了功能意义上的对等。

  3解释:源语的富含文化背景的词语,需要对其进行阐释说明才能为目的语观众理解。

  4省略:源语中有些信息过于冗长拖沓,影响观众欣赏影片的声像,干脆省略掉。采取这一策略,前提是不能影响观众对影片理解的连贯性。

  二、翻译字幕中文化负载词的具体方法

  《阿凡达》(avatar)是一部关于环保的英文影片,影片背景是美国本土的政治环境;此外,为了服务环保的主题,导演卡梅隆在这部影片中加入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导演自己创造了纳美人专用的语言和文化;加上大量的俗语俚语的使用。这三方面使得影片中文字幕的翻译难上加难。下面就以此影片为个案,在翻译策略的指导下,笔者探讨了几种具体的翻译方法。

  (一)直译

  直译就是只把源语中的文化负载词完整不动移植到目的语中,不改变源语的意象,以便使目的语观众充分领略异国的风味。

  例1:在主控室,奥古斯汀教授第一次见到杰克•萨利,一番对话后了解到他以前根本没有接触过科学实验,现在居然要成为阿凡达,非常气愤,立马去找帕克算账,边走边说:

  grace:i?m gonna kick his corporal butt.

  译文:要去踢烂他的屁股!

  直译的这句话,气急败坏的语气突出了奥古斯汀教授作为科学家的原则性,使她的急脾气性格跃然眼前。

  作为影片的注解,用这种方法翻译字幕,具有最佳的效果。电影是一种文化交流的媒介,异化的处理方式能起到更好的交流目的。

  (二)意译

  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对于目的语和源语来说,有些时候,同一个意象所代表的含义大相径庭,甚至完全矛盾。比如中国人对狗不是很有好感,经常含有贬斥鄙视的含义,所以把那些跟着领导点头哈腰、鞍前马后跑的人叫做“狗腿子”,厌恶两个人或者两个帮派之间互相争斗逞强,就叫他们“狗咬狗”;相反,在西方,人们对狗喜爱有加,视狗为自己的朋友。如果有人对你说“you are my dog!”不要误会他骂你,他是表达对你的友好; 如果你遇到好事,他会对你说:“you are lucky dog!”

  在影片中大量的成语、俚语、习语独具意味,可以采用功能对等的词来翻译解读,不仅使目的语观众理解,而且也有同样的联想效果。

  例2:one man: check this out the man.meals-on-wheels.

  原译文:老兄,看,还有人坐轮椅哟!

  meals-on-wheels指“送饭到户服务,通常指妇女自愿组织为老弱病残提供的服务的一种方式”。这句话本意是指那位长官认为杰克•萨利是后勤供给人员,是对杰?克•萨利身份的误解表达,而不是陈述“他是坐轮椅的队员”这个事实。所以,不能照字面翻译成“有人坐轮椅”。汉语没有这种“由妇女自愿组织为老弱病残提供的送饭到户服务”,如此意译,会让目的语观众不知所云。因此最好采取意译翻译成:“看,后勤人员都来了!”显然,这样翻译缺少了原文幽默的味道。

  (三)替换

  替换的使用是因为有过大的文化差异存在于源语和目的语之间,如果直译的话会给目的语观众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影响观看效果,所以就采取相似的表达来代替源语。

  比如在影片中,easy boy.! you are lucky swine! blue monkey! 这些用来称呼杰克的俚语充满幽默生动性,但是却无法在汉语里找到同样的一致的表达方式,就只能用替代成另外一种称呼,可以分别翻译成:好小子,你这幸运的东西,忧郁的小顽童。

  这样翻译效果一样,基本传达了源语的调侃的风趣。在电影中,大量的这些口头俚语通过替换的方法也能产生幽默效果或者更符合口语表达习惯。

  (四)诠释

  对于英汉语文化的差异来说,有些时候会出现词汇空缺,对于这一类负载的文化词汇,找不到可以替换的对应词,又因为所负载的复杂内含,若非进行解释不能被目的语观众明白。所以,只能结合语境,通过说明,阐释出文化内涵以便清除理解的绊脚石。

  例3:we call this tree “utral aymokriy”.我们叫这棵树愿望树。这种树名字是导演卡梅隆自己创造的,专属于纳美人语言文化。如果用直译就只能用音译或者用英文表达,这些方式会让观众花更多的时间对字幕进行解码,从而分散对影片的注意力。

  例4:奈蒂莉让杰克选择自己的飞龙时,杰克•萨利(jake sully) 问奈蒂莉他如何知道飞龙选择了他,奈蒂莉的回答是

  neytiri: he will try to kill you.

  原译文:它会拼命挣扎。

  这句话奈蒂莉的意思是他会想杀死你。注意,这儿奈蒂莉用的是“他”而不是“它”,这个细节也强调了纳美人对自然生物的尊重。奈蒂莉这么说是在表达驯服飞龙的危险和纳美人的生存状态。然后杰克说“outstanding”很好。这里表现的是杰克的勇敢和无奈交加的复杂情绪。如果译成了“它会拼命挣扎”,可以说完全偏离了原来的意思和导演要传达的文化主题。建议译成“他会想杀死你”。

  例5:在杰克和他的队员准备去“潘多拉”星上去收集情报之前,夸奇上校给他的队员介绍纳美人时说:

  quaritch:they are very hard to kill.

  原译文:他们是冷血杀手。

  前面说这些土著人的骨骼是碳化纤维加强过的,后面说they are very hard to kill,意思是说很难杀死他们。翻译成“他们是冷血杀手”,感觉跟原文不搭边。观众会感到莫名其妙,甚至会误解影片要传达的信息,会认为这些土著人很残忍,不可理喻,而实际上,“土著人”在影片中是“在地球遭到环境破坏之前人类社会最原始最自然的状态下生活着的人类祖先”的“化身”。这样翻译完全背离了主题,脱离了语境。所以建议翻译成“很难杀死他们”。

  用这种方法时,必须注意的是,字幕翻译不能影响观众观赏影像的乐趣,解释说明的篇幅要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字幕翻译的译者要把握好尺寸。

  (五)省略

  对于源语中难以理解的专有名词、特殊用语,选择省略是最好的方法。在这部影片中,导演卡梅隆不仅仅把“一个武士身处外星世界,战胜环境带来的身体上的挑战,面对种种的恐惧去征服、开发、融合”的主题表达出来,同时也表达出一种对政府大公司的警惕和反感,《阿凡达》里的rda(资源发展管理)公司对“潘多拉”星进行了掠夺式的开采,并派出保安部队“troopers of sector”来镇压原住民的反抗……为了准确表达这一文化主题,卡梅隆甚至为影片中的纳美人研究发展了整套文化和语言:“我把潘多拉星上的土著民族设定为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水准,他们用箭狩猎,他们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相处……”

  例6:our guys call it a great leonopteryx.我们的族人称它是伟大的巨灵鸟。

  例7:the richest unobtanism deposit within 200 clicks in any direction.方圆200里外,最富足的矿藏上。

  例8:it?s their most sacred place,aybetraya ramnnam,这是他们最神圣的地方。

  在这四句中出现的leonopteryx ,unobtanism ,aybetraya ramnnam以及omaticaya都是导演创造出来的专有名词,分别指的是一种巨型鸟、一座非常富足的矿藏的名字、一个绝对神圣地方的名字以及纳美人的族名,这些专业专有名词翻译起来非常困难,又与影片的观看主题关系不大,所以最好的处理方式是省略。

  三、结 语

  不同文化之间有很大的差异,翻译者对于文本,要考虑文化的差异,在英文电影中,有生态文化方面、物质文化方面、社会文化方面和宗教、语言文化方面的不同,对于译者来说,要确定合适的翻译对策,诸如归化、异化、解释和省略,在这种翻译对策的指导下,可以针对不同的文化用语,使用语境,选择相应的翻译方法。在翻译字幕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字幕的特点。目前,市面上发行的影片字幕翻译的质量不高,笔者希望文中提出关于字幕翻译的建议能给译者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 dries j.dubbing and subtitling: guidelines for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m].manchester: the european institute for the media,1995: 28.

  [2] 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341.

  [3] 纪可,代冰.影视字幕文化负载词的英汉翻译策略和方?法[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2.

  [作者简介] 何科育(1970— ),女,甘肃秦安人,硕士,四川理工学院外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语言与文化及高校英语教学。

  
看了“电影中的科学论文参考文献”的人还看:

1.关于科学论文参考文献

2.计算机类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大全

3.教育学论文参考文献

4.安全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5.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国家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