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财务管理相关论文

发布时间:2021-10-05
浅谈财务管理相关论文

  财务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管理内容之一,关系着一个企业的运作发展,对于铁路企业同样是这样,财务管理是铁路企业的发展关键,掌控着企业是否能够健康良好的成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财务管理相关论文,供大家参考。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范文一:企业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

  摘要:盈利型企业皆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的。对于企业来说,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今,成本控制已经成为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企业可以通过财务管理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在竞争中赢得优势地位。本文从企业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的关系入手分析,进而探讨完善企业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企业 成本控制 财务管理

  很多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往往只关注显性的企业成本,而对自身隐性成本基本不管不问。所谓的显性成本就是指企业对企业以外的经济资源所有者所支付的货币额,如采购成本、营销费用等。隐性成本是一种由于企业自身行为有意或无意行为造成的,游离于财务监督之外又隐藏于企业总成本之中的一种成本,具有一定隐蔽性的将来成本和转移成本。比如,企业在选购设备时,只关注价格低(显性成本),并没有考虑到设备未来需要专业人员操作、需要进行专业培训、维护成本也远高于正常产品等等。忽视隐形成本正是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所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的关系

  当前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已久,企业的财务管理已经成为整个企业进行管理的重中之重,并被外界所关注。所谓企业的财务管理就是要利用自身的价值形态对资金的运作进行综合管理,这种管理贯穿于整个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中。企业的财务管理具有综合性强、灵敏度高以及所涉及的面度较宽广等特征。如果想让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得以良好的呈现,那么就必须在管理中采用成本核算以及成本控制。

  当前对于企业的成本控制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企业进行成本控制的主要是降低企业成本,提高效益,进而实现企业的预定目标;二、在现有既定条件之下,对企业的成本进行控制,并运用各种有效的、创新性的措施对企业成本发生的条件进行改变,进而实现成本降低的目标。

  总的来说,这两种观点主要是集中于成本降低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笔者认为,企业成本控制的标准是能否使得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得以实现,对于当前的企业成本来说,成本控制应当是对整个经济运作全过程的控制,只有这样才会真正使得企业资源以及社会资源的节约利用得以实现。

  二、完善工业企业成本控制的措施

  从对目前大多数企业所开展的成本控制工作来看,很多的企业依旧只重视企业会计成本的控制上,作为显性成本,会计成本有着事后控制以及静态等方面的不足之处。同时,硬性地控制成本支出,会使得很多业务无法得以开展,企业的发展会受到限制。所以说,企业的发展必须从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两个方面来对企业成本控制做出相应的探讨和分析。

  (一)正确认识企业成本控制战略

  对于传统的企业成本控制观念来说,主要观点就是要节约成本、减少支出,但是却缺少一定的战略性观念。虽然企业自身利润的增加需要收入增加或者成本降低,但也并不意味着成本的增加就会使得企业的利润减少。真正意义上的成本管理是对成本效益的管理,将企业不必要的成本进行削减,对于那些能够促生企业市场竞争力以及提升产品质量的支出要做出相应的提升和增加。这主要是从企业的长远发展而做出的经营策略和打算,只有这样有长远的规划和战略性目标才会使得企业的运营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企业隐性成本控制措施

  对于企业隐性成本的控制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对企业沉淀成本进行控制

  这种沉淀成本主要来源于资产的专用性损失,为了避免或者是降低这种损失,应当尽可能的降低企业的专用性资产。(所谓的专用性资产是指某一种资产只有与某一种用途结合起来的时候才会体现这一资产的自身价值或者是使用价值。)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经营相应的设备设施租赁业务使其得以实现。对于企业设备设施的租赁业务来说,企业只是需要上缴一定的非通用性设备的相关使用费用,如果经营目标发生改变或者是使用完成之后就给予归还。当然,这必须是在权衡租赁成本与融资购买固定资产的利息支出和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及减值损失后做出的决定

  2、对企业的交易成本进行控制

  对于企业来说,交易成本是不可避免的,那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要对交易成本进行控制,降低交易成本。降低交易成本的主要措施有:制度层面的措施和技术层面的措施两种形式。如整个集团统一进行大宗原材料采购。又比如,可以通过和客户签订长期的协议和合同,进而使得交易成本降到最小值;建构起相应的物流系统,降低寻找客户时所产生的不必要的交易成本。

  (三)企业显性成本控制措施

  与企业的隐性成本相比,对企业显性成本的控制就会显得更为直接。在会计财务领域,关于企业显性成本的控制也相对较完善。但是在对其进行控制的过程中也应当注意:企业应当加强对物力与人力之间替代关系的重视,企业应当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机器设备的折旧与劳动力成本之间做出相应的比较,进而对两者之间的替代关系做出选择。

  三、完善企业财务管理的措施

  对于企业来说,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方面的财务管理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建立健全资金管控体制

  构建资金管理机制,应当构建起相应的规则体系,使得企业的资本循环效益与效率得到优化。具体来说,就是要依据企业自身近几年的发展规模与生产规模,来决定其自身的实际原料使用量,但是对于财务部门来说,其主要职责就是要依据原材料市场价格,来对所需要的资金额进行测算,同时采购部门还应当与财务部门建立起相应良好的协调机制,进而使得资金管理与资金拨付得到弹性管理。这一点同样还是适用于工业企业的销售以及生产环节。

  (二)构建评价机制

  企业财务主管的相关部门应当建立起相应的评价机制用于评价资金的使用效益,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尽力减少企业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损失,在机制的构建上,应当着重事中的权变管理以及事前的分析,所以说,关于资金现贴的计算模型、公式都应当作为事前进行分析的工具,企业资金使用中,应当依据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值,适当的做出相应的资金调配。

  (三)构建与企业各部门的沟通机制

  企业的财务部门角色主要体现为服务角色,只有在帮助企业各部门创造利益的过程中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和作用,所以说应当建立起相应的沟通与交流机制,创造出良好的环境进而改善与企业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四)加强企业成本的管理

  对于整个企业的原材料、辅助材料等费用的定制要做到恰当、合理,物资的检验、计量以及领退都应当做到严格和健全,同时还应当健全产品、品种、产量、质量、设备使用以及消耗量的记录,各种费用的使用都必须做到清晰明确,此外,企业内部还应当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和完整的结算体系,要按照向相应的、准确的、合理的价格来对企业内部的材料使用和材料提供的各种劳务进行合理的结算。

  (五)预算管理应当全面实施

  企业进行预算管理是整个企业实现经济利润最大化的一项重要保障。要对市场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在对预算进行管理的时候,应当将企业的目标利润作为前提,对费用预算、销售预算、利润预算、现金收支、成本预算以及采购预算等做出较为全面的编制,进而使得企业的活动都可以在预算管理的范围之内进行正常运行。另外,编制完预算之后还应当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将预算分解为每月预算,并对每月的经济活动做出分析,寻找出经营活动中的薄弱环节,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恰当处理。比如在年末的时候,企业应当对自身在一年内的预算实施状况做出合理的、精确的分析,并从中找寻出影响预算没能按照预期完成的原因,并对其进行认真总结,以便使得企业的预算管理水平以及编制水平能够有所提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企业来说,取得利润最大化是整个企业的最终目标,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得企业能够在长期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是当前企业进行成本控制以及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和重要的内容。理清企业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之间的关系,不断总结经验,探求完善企业成本控制和财务管理的相应措施是当前企业提升自身经营管理水平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李从京.企业成本管理模式研究[j].天津理工学院学报,2002,18(3)

  [2]吴媛媛.浅谈企业如何加强成本管理[j].办公自动化:综合月刊,2010(12)

  [3]郭松林.浅谈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科技,2010(30)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范文二:浅谈基于企业性质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分析

  论文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企业性质 eva

  论文摘要:目前对于什么是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尚未达成共识,本文通过对企业性质的分析进而确定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剩余最大化。

  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都还未就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达成共识。本文试从企业的性质着手,谈谈对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几点看法。

  一、企业的性质

  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将企业看成是一个生产函数描述的一种投入产出关系;coase(1937)认识到市场中交易成本的存在,从交易成本角度提出企业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成本而建立的以替代市场价格机制的一个行政权威,是以相对固定的一个长期合约来替代市场[1];张五常(1983)认为企业的性质是以劳动(要素)市场取代中间产品市场或是一种类型的合约取代另一种类型的合约[2];阿尔奇安和德姆塞茨(1972)从企业内部结构的激励问题(监督成本)角度认为企业实质上是一种团队生产方式[2];周其仁(1996)认为从狭义上理解,企业就是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共同订立的一个合约[3]。我们在此并不想对诸多有关企业性质的观点进行评价,而是想从中找到一条通往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途径。

  我们从周其仁的观点出发,并借用谢德仁(2002)的分析框架[2],认为股东、债权人、工人、经营者等市场主体联合组建企业的目的在于:企业可以通过这些专用资产投资而产生某种准租金或组织租金。然而,生存在不确定条件下的企业是一个不完备合约,企业的收入是变化不定的,因此,组成企业的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所有者不可能都获得一个固定的报酬,总应该有人分享那部分不确定的收益,即分担不确定性风险,享有剩余索取权,那么剩余索取权是如何分配的呢?现代企业理论认为(张维迎,1997)企业是一系列契约(合同)的组合[4],并且企业的契约是不完备的,从而出现了“企业所有权”问题,而且自本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企业理论的经济学家已越来越认识到传统上讲“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是一个过分简化的说法。企业所有权只是一种状态依存所有权。若令r为企业的总收入,假定r在0到r之间分布(其中r是最大可能的收入),c为企业的生产成本(不包括人工成本),w为应该支付工人的合同工资,i为对债权人的合同支付,g+m为经营者的支付(其中:g为固定薪酬,m为变动薪酬),股东的索取为s,并且规定工人的索取权优先于债权人和经营者。那么,状态依存所有权说的是:

  ①如果企业处于“r>c+i+w+g”的状态,则股东、经营者是所有者;

  ②如果企业处于“r  ③如果企业处于“w+g  ④如果企业处于“w≤r≤w+g”的状态,则经营者是所有者;

  ⑤如果企业处于“g≤r  从一般意义上讲,各个市场主体组成企业的目的并非期望企业不能持续,因此,企业一般会处于状态①,即此时股东和经营者是企业的所有者。

  对债权人和工人来讲,他们是不想成为所有者的,因为成为“所有者”实际上是一件坏事,这意味着自己的合同收益无法保证了。进而,我们排除了债权人和工人成为财务目标主体的可能;而且,从会计假设之一“持续经营”假设来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该是正常状态下的目标,不能是在选择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时就假定企业将破产或终结,这是没有意义的,因此也就不会出现w+g  对于经营者来说,他们也不想出现除①以外的其他状态,例如状态④,因为在这些情况下,他们将受到股东的惩罚,失去现有的一切,并且会损害其声誉,影响其未来在经理人市场上的预期收益。我们再考虑状态①,此时,企业是赢利的,工人、债权人的固定支付都得到满足,可以说,只要股东和经营者能够得到正的剩余,那么工人、债权人等固定索取者的利益是可以自动实现的。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在正常状态下,现代企业的所有者是作为“联合企业家”的股东和经营者,股东向企业投资永久性非人力资本,选择与监督经营者,经营者享有剩余控制权,从事企业的日常管理,而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则由股东与经营者分享,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该是企业剩余最大化,那么,现实中如何衡量呢?

  二、可操作性和社会责任与财务目标

  1.可操作性问题

  我们基于企业的性质,把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定位于企业剩余最大化,考虑企业剩余最大化的操作性及eva的本质,我们应用eva财务管理系统来评价财务目标,而且在上文中我们也分析了,企业剩余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和eva是不矛盾的,从本质上是统一的,这样做使得企业剩余最大化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务基础,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理论和实务的完美统一。

  2.社会责任问题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合同)的组合,企业是应该遵守社会责任的,而且社会责任也包含在这一系列契约之内,但是是否应该在财务管理目标中考虑社会责任呢?这里应该明确企业和国家的关系,国家的任务是提供制度安排,合理界定产权,在有效的制度安排下,企业的社会责任是自觉或半自觉遵守的,因为在有效的制度安排下,不履行社会责任是有成本的,如果产权明确,企业是不会任意违约而不顾违约成本的,但我们不能寄希望于企业来解决社会问题,它不是社会福利制造商,他所关心的是经济利益,所以在有效的制度安排下,是不用考虑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的,既社会责任不应该包含在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之内。只有通过制度安排将社会责任是否履行同企业利益联系起来,将是否履行社会责任作为约束条件,才能解决社会责任问题。

  企业是一系列不完备的契约组合的性质决定了企业正常状态下是“联合企业家”的企业,这又决定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剩余最大化,又因为eva所特有的优点,使其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天然评价指标。也许“企业剩余最大化”不可能尽善尽美,但eva弥补了这些缺点,是个可操作的概念,要求经理“为所有利益相关者服务”也可能导致经理无所适从,到头来还是无的放矢。把企业剩余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不仅反映了目标主体的要求,而且技术上也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李心合.关于财务理论若干问题研究[j].财经研究,2002(1).

  [2]谢德仁.企业剩余索取任志能权:分享安排与剩余计量[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2:90-98.

  [3]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j].经济研究,19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