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3000字范文

发布时间:2021-08-04 来源:问答库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3000字范文

  马克思主义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立足国情、党情,把它提升到战略高度认真对待。小编整理了马克思主义论文3000字,欢迎阅读!

  马克思主义论文3000字篇一

  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原因探析

  摘要: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产生在国外的理论,飘洋过海、历经数十载,终于为先进的中国人所认同、所选择,并最终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扎根,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其原因如下:

  一、马克思主义符合救国救民的时代需要

  “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1](p.462)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不断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由林则徐、魏源的开眼看世界、师夷呐喊,到洋务派的中体西用、兴办洋务,再到维新派师法日本、君主立宪,再到革命派的师法欧美、革命共和,结果中国依然没有富强。一次次地满怀希望、一次次地希望落空,先进的中国人处于苦闷彷徨之中。“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2](p.1471) 十月革命给中国人带来了希望。袁世凯死后的中国,军阀争权夺利、互相混战,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依然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在世界范围内,欧战暴露了备受赞赏的西方文明的弱点。而布尔什维克的胜利,连同其废除沙皇的在华特权,则为中国的解放指明了一条新的道路。似乎这样一些划时代的事件还有些不够,巴黎和会决定把以前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给日本,而不是公正的归还给中国。在这些事件和巴黎和会决议的综合影响下,中国的思想界与政治气候突然发生了转变——儒家化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主宰地位被彻底粉碎了。”[3](pp.496-497)马克思主义正好适应了这种“群众的情感和吁求”,并且“这些激进的思想能够为中国的社会状况所验证”[3](p.497)。张国焘在回忆录中写道:我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设法去了解俄国革命,相信这里面包含有救国救民的良方。当时许多急进青年,大致和我相似,也走着这样的道路。[4](p.75)严酷的国内外现实唤醒了中国的知识分子,由师法欧美转向师法苏俄,决定使用暴力革命推翻北京政府、打倒列强。

  二、马克思主义被新型知识分子阶层所信仰

  先进的理论还得由先进的阶层来信仰。随着清末新政国内新式学堂的兴办和留学热潮的出现,20世纪初在中国形成了一个新型知识分子阶层,由接受了西方社会思想和科学文化的知识分子所组成。他们爱国意识强烈、思想解放,受过比较系统的西学教育,是中国资产阶级中最为活跃的部分,在中国社会变革中起着特殊的作用。这些新型的先进的知识分子有着相似的成长经历:他们先是在国内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打下国学的基础;继而进新式学堂,接受西学教育;进而出国留学系统学习西方文化,成为当时先进知识分子;最后回国发起或参与新文化运动,而成为新文化的先进人物。[5](p.25)他们围绕着《新青年》杂志形成了一个新文化阵营,这里聚集了先进的知识分子。后来这个阵营发生分化,一些知识分子信仰了马克思主义,一些知识分子信仰自由主义。为什么知识分子会信仰马克思主义呢?“知识分子比其他社会阶层更偏爱激进主义,他们似乎天生就倾向于激进主义;而在知识分子的阶层内部、人文知识分子又比科技知识分子又更容易走向激进。”[6](p.97)更重要的是,依据哈耶克,“激进主义渴望‘一揽子’解决问题的思路本身就是与自由的理念相背离的,因为它过高地估计了人的理性在设计与建构社会秩序方面的能力,而且内在存在通向专制主义的危险。中国激进知识分子的华夏中心主义情结则使他们与保守主义者一样无法忍受丧权辱国的奇耻大辱,并进而产生一种急于‘翻身作主人’的狂躁心理与非理性冲动。”[6](p.104)马克思主义正好迎合了知识分子的这些特点,因此先进的知识分子阶层信仰了马克思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契合点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对外来文化常常具有同化作用。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扎根,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中华民族文化心理、文化价值观念的认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某些契合点。中华文化中本来就有源远流长的辩证法、唯物论、无神论的传统,有家族本位观念、民本思想传统,有许多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因素、有大同的社会理想、道家无为而治的理想。因此,马克思主义很容易在中国的土壤上扎根。中国自古就有陶渊明世外桃源的乌托邦传统,近代又有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的大同思想延续,儒家的这种大同思想,以天下为己任的追求,讲求群体观念,都从不同的层面折射出社会主义的因素。这些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接受科学社会主义的认知障碍,奠定了他们接受科学社会主义的心理基础。由此可见:传统大同思想与共产主义社会构想相契合,传统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相契合,传统家族本位观念与无产阶级集体主义价值观念相契合,经世重教和敢于斗争的传统与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相契合。[7](pp.1-5)正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积淀的这些契合点,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扎根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四、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工人阶级壮大、工人运动 发展的需要

  随着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在通商口岸的外商企业里最先诞生了中国的工人阶级。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企业产生,工人阶级的队伍在加强。辛亥革命后尤其在一战期间,中国的工人阶级队伍得到很大发展壮大。到1919年,中国近代产业 工人的人数已有200万人左右,工人斗争的规模也随之发展[8]。工人阶级是新生力量、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中国的工人阶级所受的压迫重、集中程度高、与农民 联系密切,这些特点决定了中国的工人阶级斗争最坚决、纪律最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一旦得到先进的理论指导,就能够成为变革社会的巨大力量。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给工人运动以理论指导,发生了巨大的威力。中国共产党做出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中指出:党的基本任务是成立工会,加强对工会和工人运动的研究和领导。出版书报刊物,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宣传。 组织工人学校,提高工人的觉悟。为此,成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把主要精力放在领导工人运动上,工人运动出现了新局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成功指导了工人运动, 实践检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为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五、马克思主义能够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 哲学原理表明,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邓小平也说过:“照抄照搬别国 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9](p.2)。要解决中国的问题,还必须了解中国的具体情况。当许多热血青年赴法勤工俭学“输世界文明于国内”时,毛泽东曾表示:“我不愿意到欧洲去。我觉得关于我自己的国家,我知道的并不够,而我可以更有利的在中国花费我的时间。”[10](p.8)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受到遥控。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国际把失败的责任推给了陈独秀。其实,当时“党还不善于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善于根据急剧变化的形势制定党的应对措施,又由于共产国际、联共(布)及其驻华代表指导的失误,所以很难避免不犯错误。”[11](p.440)三大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创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红军苏区在不断发展壮大。但受到一些不懂国情的教条主义者指挥,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长征。中共中央在长征途中与共产国际失去联系,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开始独立自主的解决中国问题。共产国际在中国的革命事业中的作用,“确实,共产国际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中也帮了正忙,但是,恐怕帮的倒忙比帮的正忙要大的多。”[12](p.147)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成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如果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能与具体国情相结合,就可能昙花一现,决不会扎根中国。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006年重印).

  [4]张国焘.我的回忆[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

  [5]张静如.中国共产党通史(第一卷上)[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6]陶东风.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7]李军林.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传统 文化基础[j].云南社会科学,2006(5).

  [8]新华网资料.

  [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毛泽东.回忆五四运动前后的思想和活动·五四运动回忆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11]姚金果.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大革命[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12]胡乔木.胡乔木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马克思主义论文3000字

  马克思主义论文3000字篇二

  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的思考

  一、引言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就要求我们我们必须充分重视这一艰巨的任务,立足国情、党情,把它提升到战略高度认真对待。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我们首先要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才能合理探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途径和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现在的处境是上层化、经院化、少数化、口号化,上层领导(如中央)毫不动摇地坚持,学院内(如大学和学院)有少数学者在孜孜不倦地研究,社会上只有少数人在学习,口号上坚持而实践中却有背离。”[1]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但是,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必须认真审慎地合理探讨和界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新背景下的内涵,弄明白它的实质内容和现实意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巩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化、时代化密切联系、不可分割,三者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只有在与中国化、时代化的相互联系中谈论才有实质意义,否则只能成为空洞的理论。

  从横向来看,马克思主义具有普适性,其范围涵盖整个世界,没有地域之分。但是马克思主义揭示的普遍规律却寓于各国各民族的特殊规律之中,只有把这种普遍规律和各国各民族的具体情况实事求是地结合起来,才能发挥马克思主义巨大的指导作用,而生搬硬套则只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状况。就中国而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不断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从纵向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停滞不前的,而是动态的,是不断与时俱进的。它充分反映了各个时代的具体状况和特征,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使自身与当下面临的具体状况相适应。马克思和恩格斯就不断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不断修改和丰富发展自己的理论。就中国而言,面对新情况,我们不能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条条框框中,而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不断发展变化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状况相结合,以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与此同时,我们又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二者同步进行,不能偏废其一。我们面对的大众是当代的中国大众,因此,我们必须以大众的实际需要和具体状况为前提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否则,大众化便脱离了实际,失去了真正的对象,而只能成为一种空洞的理论。

  三、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

  在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之基础上,我们可以合理提出其实现途径,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以常识化、通俗化的科学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和政界的文风和话风都存在严重的问题。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风十分抽象晦涩,一些理论文章故弄玄虚,引经据典地让人不知所云;存在于政界的话风逐渐泛口号化,讲话空洞、枯燥,动不动就摆出一副高姿态,让听讲者感到厌烦。因此,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要以通俗化、常识化的表达方式来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彻底摆脱“过度学术化”和“枯燥口号化”两种现象。[2]在讲话报告中,要坚决避免空洞的口号和连篇的废话,要在分析说理的基础上循循善诱,使听讲者听得进去,听得明白。

  (二)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学术研究的专业化相结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实现其大众化根源于它的实践性。但应当注意,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过程中,绝不能忽视甚至否定对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究,造成二者的绝对割裂,甚至对立。一般来说,马克思主义这种理论体系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和抽象性,在实现它的大众化之过程中,必然需要把它作为一部分人终生的职业和奋斗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向由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化来引领,将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专业化不仅有利于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甚至还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条件。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但我们要掌握彻底而完善的理论,增强其指导实践的有效性,就离不开对其理论进行认真系统的认识和研究。但是,如果仅仅局限在对马克思主义一般的宣传普及上,那就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的极大限制,甚至会在对马克思主义一些基本原理的认识上发生严重错误的时候而不知所措。如在这一时期广泛宣传的“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以阶级斗争为纲”等错误理论就明显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4]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形成一种完善的机制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学习过程,来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原理宣传普及。对于党员干部,更要开展普遍深入的学习培训活动。“一是制定中长期规划,建立工作责任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确保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持续进行;二是列入各级党委议事日程,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一起部署,一起推进;三是设立专项资金,以政策保证和经费激励为手段,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专门研究机构和理论队伍的作用。”[5]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大而长远之意义,它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自身之发展,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推进,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之巩固都起到异常关键的促进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摆脱了被少数人长期垄断的局面

  在某些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常常被少数人所垄断,马克思主义者的身份也常常为少数人所专有,尤其是一些理论家和个别的领袖,他们常常居高临下,凭着自己的意志来解释、证成、 发展马克思主义,其他人只能一味地被传授、受 教育、被批判。“这种垄断造成了极大的消极影响,少数领袖人物脱离实际,权力欲膨胀,乐于被神化或自我神化,导致个人崇拜在各国的 社会主义运动中泛滥。”那些被推上神坛的领袖,靠个人的标准来划定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一些领袖人物实用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犯了“修正主义”的错误,使马克思主义失去了固有原则和方向,不断地蜕化甚至变质;一些领袖人物甚至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种统治的工具,肆意歪曲马克思主义,以此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而一些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则忙于乱套经典,生搬教条,故弄玄虚,通过所谓的合理论证来宣传领袖人物的领导的正确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则彻底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是人民大众的马克思主义,人民大众完全有能力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在 实践中自觉运用和维护马克思主义,真正打破了马克思主义长期以来被少数人垄断的格局。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摆脱了马克思主义以往经院化的倾向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非常实用的理论,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能有效地指导实践,解决问题,是我们实际 工作中的根本指导思想。但是纵观当下,在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却出现了一些经院化的倾向。个别理论家往往热衷于把马克思主义的某一细节过度解读,做长篇大论,或拘泥于经典文献的研究,不愿意触及现实,不愿意研究当下的实际问题;只是一味咬文嚼字,对某一个问题反复论证研究,于实际毫无意义。我们倡导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就是要用通俗易懂的 语言、生动形象的表述来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就要立足实践,以观照现实的精神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中的问题,这必然促使马克思主义研究要彻底摆脱经院化倾向。同时,因为马克思主义被少数权威掌握,而理论权威又需要建立在对经典著作掌握、对过去实践 经验的 总结的条件上,因此,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现象在实践中较为普遍。而我们倡导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人民大众的马克思主义实践为基础,以人民大众理解、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为标准,这必然会使人民大众有效地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彻底摆脱教条主义的束缚。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当前的形势下有巨大的 政治意义。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和指导思想,极大地凝聚了人民大众,有效地统一了思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提供了量的基础。如果没有“大众化”这个普遍基础,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指导思想的地位是难以巩固的。从全社会的角度看,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如果只有少数人学习、理解、相信、运用马克思主义,而没有全社会大众化作为基础,那么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指导思想的地位是无法巩固的。从共产党自身来看,我们有8000多万中共党员,如果只有少数党员来学习、理解、相信、运用马克思主义,而无党内的大众化基础,那么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地位也是难以巩固的,必会造成向心力的缺失,严重影响党内的团结。因此,我们提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指导思想地位的必然要求和基本途径。

  
看了“马克思主义论文3000字”的人还看:

1.马克思主义论文3000字

2.大学马克思主义论文3000字

3.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3000字

4.大学马克思主义论文3000字(2)

5.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3000字(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