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怎么写学术论文

发布时间:2022-01-25
大学生怎么写学术论文

  刚刚开始接触学术论文时,通常都会手忙脚乱的,有的学生甚至不会写。如果是不会写的同学,你可以参照一下,下面两篇学术论文例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大学生学术论文篇一

  浅谈大学生诚信

  摘 要: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大学生诚信的意义更为重要,但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严重。从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现状着手,分析其形成原因并从社会环境、家庭、高校、个人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道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1-0184-02

  诚信既是一个道德概念,又是一个法律概念。从道德的角度看诚信,诚信的根底在于人具有内在的道德品质;其实施是由内而外,推己及人的,其基础在己,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自尊和尊人的道德要求。从法律角度看诚信,诚信作为“一项法律原则,是指当代各国在法律上尤其是在私法上普遍规定的诚实信用原则,它强调的是规范与监督”[1]。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来说,诚信的意义就更为重要,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当代大学生应该继承和发扬诚信道德,把诚信道德作为高尚的人生追求,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到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所以,大学生只有养成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才能真正忠诚于国家和民族的事业,才能牢固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终生奋斗的理想信念。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现状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说文解字》认为“人言为信”,程颐认为“以实之谓信。”可见,“信”不仅要求人们说话诚实可靠,切忌大话、空话、假话,而且要求做事也要诚实可靠。而“信”的基本内涵也是信守诺言、言行一致、诚实不欺。“诚”主要是从天道而言,“信”主要是从人道而言。故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当前,大学生的诚信状况总体上是健康向上的,但在一些大学生身上存在着诚信缺失现象。

  (一)学习诚信缺失

  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其次才是从事一些学生组织工作、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等,但现在有一部分大学生缺失考试诚信,平时抄袭作业,考试也作弊抄袭,就连毕业论文都是从网上下载抄袭他人的。而且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大学生作弊也出现了新的特点。一是作弊队伍不断“壮大”,由过去个别人变成了一群人,不光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作弊,学习好的学生为了得到高分也开始作弊。二是作弊心态发生了变化,由过去害怕偷摸作弊变得毫无羞愧。三是作弊手段有了新形式,作弊工具现代化,由过去夹带小纸条变成现在用手机给答案拍照发微信,以供大家共享,还有的英语四六级考试用“枪手”代答卷等。

  (二)经济诚信缺失

  拖欠学费,有钱也不去早些交齐学费,助学贷款不按时偿还,这些都是经济上不诚信的表现。助学贷款是国家为缓解高校贫困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求学压力而实行的一种无担保的信用贷款。国家助学贷款不需要担保人,完全凭借大学生的个人信用,这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的重要举措。但助学贷款在执行还贷过程中却遭遇到信用缺失的情况。很多大学生拿到了国家助学贷款却不按时偿还,经济诚信缺失。

  (三)学历作假,就业违约

  一些高校大学生为了在毕业时能够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就在学历和推荐材料上弄虚作假,签订就业协议后又违约等不诚信现象时有发生。具体表现为:有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在推荐材料上不能向用人单位提供真实的个人材料。还有的毕业生为了更好地包装自己,将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向用人单位展示,而将自己薄弱不足的方面加以隐瞒;还有的学生私自篡改学习成绩,制作假证书、伪造学历档案等。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有的毕业生在履行就业协议上不守信用、随意违约,或是就业没多久就跳槽,打乱了用人单位的用人计划,也损害了学校的形象。

  (四)生活方面诚信缺失

  大学生生活方面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同学之间不讲诚信、出卖同学利益、偷盗同学财物,还有的学生恋爱动机不纯,在家庭中为达到个人目的对父母说谎,在学校借阅图书不归还等等。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目前,我国社会诚信体系还没建立健全,信用制度尚不完善,对诚实守信宣传氛围不浓烈,人们的诚信意识淡薄。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也跟着发生了很大变化,一切追求利益最大化,拜金主义思想严重,导致一些大学生对物质需求表现强烈,加之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和现象也使得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冲击,致使诚信意识不强。

  (二)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对人的思想影响具有一种特殊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家庭是孩子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也是诚信教育的启蒙学校。家长及亲戚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而有些家庭在孩子教育上,不注重诚实守信,不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给孩子树立了坏的榜样,导致孩子缺乏诚信观念和意识。还有的家长对孩子不诚信的言行不加以制止和引导,从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孩子的诚信缺失。其实,在家庭教育中,孩子是父母的影子,而家庭就是复印机,孩子就是父母的复印件。

  (三)学校因素

  高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才。有些高校在培养人才中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播,却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而诚信教育就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高校在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方面力度不够,诚信教育和约束机制不健全,而教师只注重教书,诚信育人功能发挥不到位。这些现象都导致大学生诚信缺失。

  (四)个人因素

  当代青年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在优越的环境中成长,物质条件来得容易,以至于心理承受能力差,意志力不坚强,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态,对外界要求多而不思付出,极少考虑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而只顾追求个人名利。这种自私心理使他们往往重利轻义,不守诚信。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到各种利益和功利的干扰,许多大学生变得浮躁,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过少,考试时想用作弊等歪门邪道蒙混过关。   三、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一)社会环境

  要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就要优化社会诚信环境。首先应该为全民讲诚信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用诚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基本规范,倡导诚实诚恳、信用信任,也就是以信用取信他人,对他人给予信任。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领域中基础性的行为规范,也是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基础性道德规范。再有就是应该为大学生诚信创造环境氛围,通过健全诚信道德方面的相关法制并广泛宣传,增强社会全体公众包括大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构建社会诚信体系,使全体公民不做背叛诚信的事。

  (二)家庭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作用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所不可比拟的,家庭成员在教育孩子时应该言传和身教相结合,家长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在教育孩子方面应做到言而有信,重视孩子诚信品质的培养。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要体现孩子的主体性,引领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发展方向,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应该做到,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时刻检点自己的言行,为孩子树立诚实守信的正面榜样。只有这样,才能对孩子的诚信教育取得实效。

  (三)高校

  1.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加强制度建设

  大学生诚信档案是一种写实式的纪录,它对学生的各方面有较为全面、真实的记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学历确认,主要对大学生的学历、学位、技能培训证书等合格情况的确认;二是鉴定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品行、学业成绩、任职、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情况;三是诚信证明,包括个人信誉度、奖惩情况以及学生在校内和社会上兼职和其他重大事项中的经历诚信表现等[3]。因大学生诚信档案是写实纪录,建立诚信档案的好处就是大学生会更加注意自身形象,矫正不诚信行为,学生在毕业时可以凭有效身份证件到信用数据库查询自己的信用档案,而招聘单位可以到信用信息管理中心查询求职大学生信用情况,并结合其综合能力决定是否录用。

  2.构建和谐诚信的校园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环境的必然要求,高校应营造校园诚信氛围。一所学校是否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师生的诚信道德素质,所以高校应该建立诚信教育的长效机制,探索大学生明礼诚信的方法和途径,营造诚信氛围。组织开展诚信考试宣传月活动,设立“诚信考场”,考生自愿报名,考场内不设监考老师,让学生真正理解诚信的意义。成立教师和大学生诚信宣传志愿者服务团,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推动整个校园诚信风尚的形成。教师和大学生诚信宣传志愿者服务队要承担起传播诚信道德知识、弘扬诚信道德文化、践行诚信道德行为的重任,通过参与诚信宣传活动,使诚信理念深入人心,为构建和谐诚信校园做出积极贡献。

  3.教师示范,做诚信典范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职责是教书育人,首先是教学生做人,如何做人,做一个怎样的人。要塑造高尚道德的人才,必须要认真贯彻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的行为规范,注重为人师表,追求以德立身。教师的示范性很强,教师讲诚信,不仅会成为学生的榜样,而且还会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4.校园文化活动中加强诚信教育,培育诚信文化

  高校可将诚信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比如开展“守信为荣,失信为耻”诚信专题讲座,邀请诚信道德模范讲述诚信的意义,普及、宣传诚信知识,组织专业人员为大学生讲解助学贷款的申请、办理、还贷及诚信档案知识,开展诚信助学贷款讲座,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辩论赛和演讲比赛。通过这些活动,将说教色彩浓厚的教育转变为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从而加强诚信教育力度。

  (四)个人

  孟子曰:“车无辕而不行,人无信则不立。”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之一。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树立诚信观念,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讲诚信、讲道德,言必行、行必果,诚实守信、表里如一。在学习、考试、撰写论文、日常生活和经济行为中真实诚恳,为自己塑造一个诚信的人格。

  总之,诚信是立人之本,是一种不可缺少的道德修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就应该优化社会诚信环境,营造诚信氛围;高校应加强学生诚信教育,发挥教师立德树人的榜样示范作用,丰富诚信文化,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大学生自身也应该加强道德修养,培养诚实守信品质、塑造完美人格。

  参考文献:

  [1]王培慧.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探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07(6):64.

  [2]李洪伟,宋平,王炳成.大学生诚信的影响因素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20.

  [3]朱永忠.大学生诚信缺失分析及对策探析[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117.

  大学生学术论文篇二

  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

  当前,我国高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专门人才,为此,高校不仅需要用先进的科技知识武装大学生,还要用先进的文化构筑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民族精神就是这样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古往今来,民族精神都对一个民族的兴盛至关重要,一个民族的起和兴往往对应着其民族精神的抑和扬。因此,重视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塑造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锐意进取精神以及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至关重要。

  一、民族与民族精神的含义

  追溯“民族”的概念是确认中华民族精神的产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在西方,“民族”(nation)一词是从拉丁文演化而来。到了18世纪后期,脱离“同乡会”式的小团体或贵族和高级僧侣圈子的涵义,才逐渐演化成“民众”或群体的涵义,使其具有了政治和法权意义[1]。

  在中国,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在与保皇派进行的激烈大论战中就曾以“驱除鞋虏,恢复中华”这八个字表达了孙中山当时的民族主义——即驱除列强,实现民族独立。此后,中国人学习苏联,认同斯大林的观点,认为民族就是人们基于语言、地域、经济生活的共同性,以及共同心理素质所形成的稳定共同体。通过分析斯大林对“民族”的定义笔者发现其体现了民族的形成条件和划分的四个要素:即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基于共同文化而生的共同心理素质。但随着民族间的交往、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用以维持某一民族稳定共同体的这四个要素的重要性正在下降,例如我国的满、回族等少数民族在语言、地域、经济生活方面与汉族相比几乎已完全混同,仅仅依靠其民族文化、民族特点、民族精神形成的凝聚力就可使之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又如分布在整个云贵高原甚至到东南亚各国的苗族也是如此,在他们本族内有着不同方言和不同的聚集地,但这并没有动摇他们的民族凝聚力、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2]。因此,笔者认为,“共同心理素质”是“民族”这一概念的核心要素。所谓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就是内在表现为围绕民族文化,经由理性思维的长期教化、熏陶、培育,并因此形成的那种深刻的内在心理习惯、思维定势、行为范式[3]。

  “共同心理素质”与民族精神密切相关,它能使民族中的个体超越语言、地域、经济生活的界限而依然具有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通过将藏于民族文化并发展于民族文化的民族传统、民族意识最终形成为一个民族共同体内部核心本质的东西,外在表现为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增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最终是要为高校的教育任务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社会服务的[4]。而中华民族是一个民族共同体概念,在历史上民族与民族之间不断有着冲突和交融。当前我国正处在新型战略机遇期,在这种语境下所推崇的民族精神应是取五十六个民族之所长,并具有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共性的精神内涵,以达到互相交流、交融的目的。民族精神的培育工作就是要通过增强大学生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最终达到对国家的认同,促使大学生统一思想,大幅提升其民族自尊心、民族凝聚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精神力量。

  二、影响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因素

  (一)强势国家的文化输出削弱了中华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力

  有人甚至声称,全球化是民族精神的“剃刀”[5]。我们必须看到当前民族精神研究和培育背景是复杂的,它们产生的作用是双重的,即有消解又有强化。全球化时代并不一定是全球平等的时代,经济、金融强大的国家往往也有入侵他国文化领域的野心。国外教学机构与我国高校竞相合作办学,来自各个发达国家的政府要员、跨国企业家、知名学者纷纷来到中国的高等学府,接连不断的为中国的天之骄子——大学生们进行演讲报告。这些日益广泛的国际学术合作以及民间交流,为我国青年大学生学习和科研提供了一些帮助,也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的提高。但是,由于青年大学生在开放的文化背景下缺乏正确的价值选择体系,追求文化存在着求新和求异的心理,所以他们容易被西方文化的一些徒有其表的东西所迷惑,而忽略了本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却热衷于西方文化知识的猎奇。中国本土文化似乎对青年大学生失去了吸引力,我国所要倡导的民族精神认同的培育工作需要从本国传统文化作为文化基础抓起,帮助当代大学生在复杂特殊的文化环境中作出理性选择。

  (二)网络时代的信息大爆炸冲击了大学生的既有思维和价值体系

  信息化时代,各种真伪不明的信息容易通过日益发达的网络被广泛传播,进而被大学生轻易认同并传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期待工作方法的创新。正如每一次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带来显著变化一样,当前互联网和掌上电子产品的快速发展正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了更加深刻的影响。其中,互联网社区是大学生在互联网上的聚集地,在这里不仅使青年大学生跨越了地域的界限充分交流思想,也给那些素质良莠不齐的社会人士传播他们的思想污秽提供了公共空间。同时,互联网也是一个我国法律监管不够到位的领域,不实的网络传言和网络谣言曾严重影响了我国公共秩序,那些对西方国家恣意美化、对本国恶意抹黑的网络信息极易使大学生民族认同感减弱,逐渐消解掉民族身份,在某种意义上不利于大学生民族精神之爱国情怀的提升。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一些问题动摇了某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逐利思想也得到了传播,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也深受其害,影响着他们的学习观、就业观、择友观等。一些大学生没有理想、没有目标,不求上进,经常逃课、玩电脑,荒废了大好时光;一些大学生缺乏集体精神,自私自利,择业挑三拣四没有吃苦耐劳精神;还有一些大学生用功利心交朋友,用“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来处理自己与同学、朋友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党内外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尚未解决,大学生往往对转型期间的中国缺乏全局化、动态的认识,加上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使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和国家的前途缺乏信息,因此也缺乏了学习的动力。大学生民族精神认同的培育工作既是要通过树立大学生坚强的心理防线来增强大学生积极应对挑战的信心,也是需要依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使培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的。因此,在目前经济相对迟缓,大学生就业率较低的情况下,大学生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动摇了。

  (四)高校思想 政治 教育缺乏创新和活力影响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实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大学生民族精神认同培育 工作的主渠道,应该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为核心,以丰富的校园 文化为纽带,以教职员工和优秀学生干部为 组织,形成大学生民族精神认同培育工作的有效机制。但实际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课堂编制上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往往将一个系甚至几个系的同学编成一个大班进行授课,授课人数高达100人甚至200人以上,与采用小班制授课的专业课的教学课堂相比,思想政治教育课明显受到学生人数过多、师生互动受限的影响,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变得“死气沉沉”,老师变成只是书本的宣读者,难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没有引发学生对民族精神等理论或现实 社会的 热点问题进行理性思考,教学效果大打节扣。

  三、增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路径

  (一)创新大学生民族精神内涵,体现传统精神与时代主题的融合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是一种精神信念,是千百年来人们由内向外、自发地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大好河山、民族文化、民族历史的深厚情感,充分体现了人们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在大学生民族精神认同的培育工作中加强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不光是要向他们实行历史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更要上升到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高度着眼于培育他们对祖国和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对中华传统文化、价值体系、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新时代的民族精神不是静止的,必然要结合传统与现代的要求形成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例如在新时代面对“非典”、“地震”等天灾时我们又形成了“抗震精神”等。这些自强、科学、民主和理性精神使大学生在意识上完善自身,有利于他们养成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作风。当前我国正处在新型战略机遇期,现在我国比以往任何时代具有 发展的巨大潜力,也更需要具有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精神的大学生人才。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最应凸显的主题应该是自强不息的锐意进取精神、永不服输的奋斗精神。当代大学生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将奋斗目的由为自己前途奋斗升华为祖国的未来奋斗,将自己的个人的梦融入到伟大祖国的中国梦中才能一展宏图,实现集体和个人的双重价值。

  (二)整合教育资源,有针对性的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融合

  学校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思想政治教育课是对大学生施加影响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高校要根据党的十六大关于民族精神的主要论述和把民族精神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的规划要求,针对大学生思想特点,制定符合大学生 心理发展特点和适应社会需要的具体的教育规划。通过把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有 计划的在教育资源中回应现实中出现的民族精神方面的社会问题,使大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将教育目标切实落实到人的行动上。

  要加强学科渗透,课堂教育要分阶段分层次推进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工作的纵深发展。民族精神具有历史性、开放性和时代性,它渗透在中华民族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要加强学科渗透,将符合当代民族精神的教育资源整合到课堂教学之中,不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国情和历史传统知识,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自觉辨别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精华和糟粕,而且专业课教师也可以从历史、社会和伦 理学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习专业课知识,如引导学生回答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会与 经济问题是什么,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等。任课老师还要以身作则充分发挥教育育人作用,引导大学生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实现自己的“成才梦”、集体的“小康梦”和“中国梦”。

  (三)建设和繁荣 网络平台,将课堂显性教育与课外隐形教育融合起来

  优化社会 实践的种类和方式,将课堂显性教育与课外隐形教育融合起来。网络作为一个载体在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工作中,由于其自身灵活的性质,可以更为自由的选择教育资源,借助网络媒体的天然优势能够更迅速的到达终端,更能够做到随时随地将实时信息覆盖给同学们。把网络载体的功能运用到极致到底要怎么做,大多数学者认为应该建立有吸引力的“红色论坛”、“红色网站”,在这些论坛和网站上挂载优秀的时评文章或是时事新闻。但笔者认为自上而下的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工作开网站和论坛难免会曲高和寡,为了避免这一情况,增强培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应该充分利用奋斗在思想政治教育一线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老师的影响力,利用多媒体平台,例如开博客、设置群发短信平台、“微信”的群发功能实现思想的传递,而博客内的留言区也能让同学们 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提出问题。由于采用这种方式连结的都是熟悉的教师和同学,其话题所引申的思想渗透力会更强,话题与生活的连接性更紧密,因此更能在潜移默化间引导同学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事实上,隐形教育甚至比课堂教育、显性教育的教育效果要好得多,对人的影响也更深远。因此,充分发挥网络平台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是思想政治工作在当前信息社会的重大课题。

  (四)加强对受教育者的理性引导,促使感性 经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