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学术论文

发布时间:2021-12-04
日本文化学术论文

  日本是我国的近邻,自古以来,中日两国文化就有着密切交流,灿烂的中国文化曾经在日本历史进程和日本文化发展过程中起过极为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日本文化学术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日本文化学术论文篇一

  日本文化研究

  摘 要: 日本是我国的近邻,自古以来,中日两国文化就有着密切交流,灿烂的中国文化曾经在日本历史进程和日本文化发展过程中起过极为重要的作用。探讨日本文化可以增进两国人民的理解,也可以通过研究日本文化发掘中国文化的历史痕迹,据此探索和评价中国文化。此外,近代以来,日本继承传统文化和积极摄取外来文化,促进了近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从文化方面探讨这些问题,也可以使我们得到一些有益启示。本文结合日本文化的研究方法,谈谈对日本文化研究的理解及现今日本文化研究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关键词: 日本文化 民俗学 历史研究方法 比较研究法

  日本文化研究的对象是日本民族文化,一般文化研究中的概念和规律都可以运用于日本文化研究领域,但日本文化本身的历史发展有其特殊性,因此它又有别于一般的文化研究。日本文化研究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它要研究日本文化整个体系和其中的各个文化要素。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各集团共同生活中普遍具有的代代相习的社会世相。它作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种积淀,集中表现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民众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伦理观念及心理结构等方面的传统特征,构成民族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原动力。中日两国有着相邻的地域关系和相似的人文传统,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的友好交往历史,而且中日两国文化存在源与流的关系,从现存的很多文化表象来看,日本和中国的民俗文化有很多共同点,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很多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从民俗学的角度,揭示了日本文化的特殊性,构建了一套独特的日本文化研究方法和视角,这些都为我们认识和研究日本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理论资源。

  1.日本文化的研究方法

  民俗学是研究民间风俗、习惯等现象的一门社会科学。民俗学研究涉及的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越来越广泛,今天在有些国家已经延伸到全部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领域。民俗学既是一门现在之学,又是一门历史之学。它对任何一种民俗事象的研究,都离不开对它的历史过程的考察。19世纪,民俗作为一个科学研究对象,在世界现代人文科学中成为一门重要学科。在日本,柳田国男是日本民俗学的奠基人,日本民俗学是以柳田国男为中心形成的。

  1.1柳田民俗学

  日本民俗学界习惯于把柳田国男提倡、指导和实践的民俗学称为柳田民俗学。柳田民俗学的基本立场是阐明普通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及其历史文化变迁。柳田国男认为民俗学是产生于历史学,并从历史学中独立出来的学问。柳田民俗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历史研究方法,即重出立证法。重出立证法是通过对从全国各地采集获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归纳、分类和比较研究,阐释日本历史文化的变迁和发展。

  正如日本著名民俗学家关敬吾所评价的那样:“柳田国男把民俗学置于历史科学之中,一贯采用了历史研究方法。”柳田国男认为民俗学是产生于历史学,并从历史学中独立出来的学问。他的《乡土生活研究法》、《民间传承论》和《国史与民俗学》等主要民俗学论著中,贯穿着他对民俗学与史学关系的思考和历史研究方法。柳田国男把民俗学放在历史科学范畴中,用历史研究方法采集、整理、分类和研究民俗学。柳田国男指出,民俗学是在历史学的影响下产生、发展和独立的学科。并且民俗学是为了弥补史学中存在的缺陷,解决历史学无法处理的问题而产生的学科。

  关于历史研究法,就是要追溯民俗事象间纵横的历史联系。在民俗学研究中,学者们经常采用历史文化残余分析方法。所谓历史文化残余,是指现代各民族中还以某种变形的形式保留的许多文化现象。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分析研究,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任何一类民俗事象的产生、发展和演变,都表现为一定的历史过程,许多民俗学事象不仅现在仍在民间流传,而且在历史文献中早有记载,借助古籍文献资料,可以追溯某一民俗的原始形态和它以后的发展及今天的传承。

  1.2比较研究法

  这是一种不管是人文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可以采用的研究方法。但是,如果要研究日本文化,尤其是民俗文化,似乎更特殊地需要它。比较研究,是日本文化研究中重要的和不可或缺的方法。因为“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只有通过与其他文化的比较,才能准确地析出和把握日本文化的结构和特征等。

  比较研究法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在“五四”运动之后,随着我国民俗学研究的开展,从国外介绍进来。近几年来,随着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研究的深入,比较研究法引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注意。而所谓民俗学的比较研究法,是指在民俗学研究中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国度的民俗事象拿来作比较,从而找出各类民俗事象之间纵的和横的联系,探讨某一民族民俗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的方法。

  由此看来,比较研究法便可分为两种:历史比较法和类型比较法。历史比较法,就是对历史上有关系的民俗事象加以比较,找出某一民俗事象的历史联系和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变异与原因。它在研究某一民族民俗的特征、分布及文化史方面被广泛采用。这种比较研究法常常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比如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有时也可能是某一具体的民俗事象。类型比较法是将历史上没有关联的民俗事象,作横向的排列比较,探讨它们之间的交流和影响。这种方法重点在横向比较,所以它常常对众多的民俗事象进行分类比较,以探讨同一类民俗事象的传播和变化幅度。在民俗学研究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孤立地看,某一民俗事象并不见得有什么特点,也似乎和别一地区的民俗没有什么联系,但是如果将不同地区的同一类民俗放在一起作比较,则不仅特点很快明显起来,而且这一类民俗互相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十分清楚,即使没有联系,我们也很容易找出这一民俗产生和流传的原因。民俗学中的“中心起源说”和“心理共同说”就是这样得出的。

  2.日本文化研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从近年来发表的著作和论文来看,可以说重视比较研究是中国日本文化研究的一大特色。从中日社会结构、家族的比较,到中日儒学、佛教、实学、书法、绘画、茶道的比较,以及中日启蒙思想、吸收外来文化、思维方式的比较,等等,领域相当广泛。而且不少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有的得到了中日两国学者的较高评价。中国的日本文化研究能在短时期内出现如此众多的比较研究成果,是由中日两国的历史文化条件决定的。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日本文化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曾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因此,从比较的角度入手发掘日本文化的特质,在中国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而且,中日文化的比较研究,由于不同于以往的西欧对日本的比较模式,容易得出新颖和富有启示性的结论。但是,中国的中日文化比较研究中,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   其一,仍存在用先入为主的观念解释日本文化的倾向。比如有的日本文化研究者虽然也承认儒教、佛教等中国大陆文化传到日本后,经过日本人的改造发生了日本化的现象,但不愿承认使中国文化日本化的是日本固有的文化。与此相联系,在中日文化的比较研究中,自然存在一些用中国的概念解释日本文化,或有意无意地抬高中国文化而贬低日本文化的现象。虽然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有渊源,但二者在结构上是不同的。因此必须破除那种先入为主的观念。

  其二,仅局限于对从中国传到日本的东西与中国原产的东西,或一看就有较大相似性的东西的比较,前者如儒教、佛教、书法、绘画、建筑等,后者如近代启蒙思想等,而没有直接对两国土生土长的异质文化进行比较,如儒教与神道等。也就是说,我们在比较中只采用同中求异的方法,但忽视了直接从异中求异的方法。这使我们的比较研究往往带有先天的致命缺陷,即对两国文化的差异视而不见。

  其三,有意无意地忽视西方文化的视点。西方文化的视点之所以必要,不仅在于其在明确中日文化的类型特征时是一个重要的参照系,还在于如果缺乏这样的视点,就无法对中日近现代文化进行比较,也不能对中日文化的未来发展做出切实的展望。因为不仅中国和日本在近现代都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巨大影响,甚至现在西方文化仍然作为世界上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对整个世界都产生深刻影响。这样的现实,要求我们在中日文化的比较中无论如何也不能无视西方文化的视点。

  3.结语

  日本文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是不同于中国文化的一种模式。文化作为一种模式,有超阶层的东西,在研究时必须冻结一些条件,这样才能达到对一种文化的理论抽象和本质把握。比较的方法对文化的宏观研究,对一种文化模式的本质把握都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日本文化只有通过与其他各种文化的比较,才能明确其特征。

  应指出的是,中日两国民俗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民俗互润互补色彩至为浓厚。因此,通过对两国不同民俗文化现象,采取历史和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探讨彼此间的影响和相互关系,寻求民俗文化发展的横向借鉴,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

  研究方法总是与研究思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些研究成果正是因为运用了恰当的研究手法,才能开发思路,独具一格,脱颖而出,言前人之未言,具有创造性。思路不开阔,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观察各种不同的对象,比较分析,自然可以开阔视野,发现以前没有获得的收获,也只有如此,才有可能创造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乌日古木勒.柳田国男民俗学与重出立证法[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0(9).

  [2]马兴国.日本民俗学研究概况[j].日语学刊,2001(3).

  日本文化学术论文篇二

  浅谈日本传统文化

  【摘 要】 日本是我国海天相望的近邻,和我国有着两千多年交往的历史。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不论是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人创造的两河文明,恒河畔的印度人创造的佛教文明,还是源远流长绵延至今的华夏文明,当然日本也不例外。但日本文化现象很复杂,它一方面发展了自身的文化,与此同时又从其他国家吸收了大量的文化和精神成果来丰富自身的文化,形成独特的文化传统。日本著名的汉学家内藤湖南曾说过:“日本民族未与中国文化接触以前是一锅豆浆,中国文化就像卤水一样,日本民族和中国文化一经接触就成了豆腐。”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是多么的深。日本的平安时代则是一个极端崇尚中国唐代文化的时代,特别是宫廷贵族,皆以通晓汉文典籍为荣。但日本不是“拿过来就用”,而是沉淀一下形成自己本国特有的文化。而且日本民族十分重视传统文化,长期以来,日本政府对传统民族文化、文物、艺术等进行了有计划的发掘、保护与利用,较完整的保护了传统民族文化艺术。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日本

  1. 服饰

  和服是日本传统的民族服饰,以其高度的艺术性和独特的款式闻名于世。“用布一幅,中穿一洞,头贯其中,毋须量体裁衣。”——《魏志·倭人传》 这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倭人的服装,这便是和服的雏形了。现在的和服衣领大而延至腰际,向左衽以布带系之,衣袖宽并且较短,袖口处长约两三尺,衣襟垂直脚背,腰间用布带束之。男女和服的款式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女士和服色彩鲜明艳丽,通常有人物、动物、花卉、风景等图案。而男式和服则一般是单色布料,腰间的束带相对来说较短。

  和服之所以能成为一种艺术,除了样式和色彩鲜明的特征之外,不得不讶于和服的繁冗与细致。日本妇女穿和服时,背上都要缠上腰带,用腰带系身可以不让和服松展,显示出形体的美同时也是为了装饰,使艳丽的和服更加多彩。而且腰带在背后打有不同的花结,象征的意义也是不同的,表达着日本人的信仰和祈愿。据统计,日本带的普通结法就有289种,最为有名的是“名古屋带”。这种带宽30厘米,长3.6米。和服除了带、节的搭配外,还有一系列繁琐的配件来陪衬,这些配件使和服的穿法变得很复杂,一般要经过12个步骤才能将全部的行头披挂好。

  和服的种类一般分为盛装礼服、纹服(也称带家徽的礼服)、结婚礼服、丧服、访问服等。按照日本的传统习惯,每逢正月、插秧、中元节之时,人们都要置办新装。一般来说这种服装不能做成长袖衣服,因节日不同这些服装的名称也是不同的。如正月装、中元装、祭祀装、节日装等。江户时代是日本服装史上最繁盛的时期,现今所看到的和服大都是延续了江户时代的服装特式,其后几百年中再没有较大的变动。直到明治维新以前日本人都是穿和服。明治维新之后上层社会的男士才开始流行西服。不过和服在今天仍是日本人的最爱,无论是在节日庆典、毕业典礼、婚礼、葬礼或是庆祝儿童的“七三五”等重大场合之上,随处可见身着传统和服的人们。

  2. 歌舞伎

  日本的歌舞伎和我国的国粹京剧有些类似。歌舞伎所表现的人物豪爽正直、古朴淳厚、动作优美动人,使人赏心悦目,具有独特的日本民族风格。歌舞伎作为一门艺术最后完善可以说是在日本元禄时代。在歌舞伎发展为戏剧之前的100年里,它就一直受到日本人的喜爱。相传歌舞伎的创始人是出云地方一位名叫阿国的巫女。为了修缮某社殿,阿国组织了一个以女性为主的歌舞团。带领歌舞团从出云来到京都,进行了募捐演出,表演轰动了京都。当时战乱已经平息,日本人迎来了相对稳定的和平时期,这种令人耳目一新贴近平民生活的新潮艺术受到了狂热的欢迎,成为当时最流行的消遣。此后,歌舞伎的传人们开始潜心研究技艺,通过表演故事的离奇情节来吸引观众。

  歌舞伎可以分为4类。第1类为历史剧,又称时代狂言。这类戏主要是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第2类是竹本系,又称义太夫狂言。这类戏的曲调为木偶戏大师竹本义太夫所作,因此得名。第3类是世话剧,这类剧是以江户时代平民生活为题材的,还可以细分为形式性较强的时代世话和写实性较强的生活世话。第4类为舞蹈剧,这类剧基本上是从能乐的舞蹈戏转化而来的,既有有台词的也有无台词的。音乐分为“清元”“义太夫”“长歌”等。

  歌舞伎使用的幕布必须按绿、茶、黑三色的顺序染成。这三种颜色也是歌舞伎的代表色。歌舞伎演员的独特化妆方式称为“隈取”。通过勾画脸谱观众可以大致了解剧中人物的好坏。

  3. 茶道

  大批的遣隋使、遣唐使等把中国文化传到日本后,日本人并不急于简单的模仿,而是对其精细的加工和改造,最终把原来简单明了的东西提升为“道”,增加了庄重神秘的因素。茶文化进入日本产生了“茶道”。

  弘仁年间,日本的宫廷和高级僧侣中流行开了饮茶文化,这是日本第一个茶文化高峰,学术界称之为“弘仁茶风”。此时日本饮茶从内容到形式完全照搬唐朝。真正将茶在日本普及开来并使饮茶形成风气的是荣西,形成了以寺院为中心第二茶文化高峰。茶道的雏形和主要要素是在东山时期形成的。东山时期的茶文化是宗教式的书院茶,这是一种封闭、肃静、简洁的茶文化。日本茶文化形式和内容几经剧变最终形成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