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与疾病学术论文

发布时间:2021-10-09
健康与疾病学术论文

  随着地球生态平衡被破环,人类的疾病谱也发生很大变化,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向生物、心理、社会和环境模式转变,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健康与疾病学术论文,大家快来跟小编一起欣赏吧。

  健康与疾病学术论文篇一

  生态健康与疾病

  【文章编号】:1004-597x(2007)10-0082-02作者简介:席焕久,中国解剖学会副理事长兼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全国生态健康与人类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辽宁医学院院长,解剖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医学人类学和解剖学方面研究。

  【摘要】随着地球生态平衡被破环,人类的疾病谱也发生很大变化,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向生物、心理、社会和环境模式转变,这使医务工作者不仅要关注生物学疾病,还应关注到生态环境变化一社会文化发展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而产生的“发展源性”和“文化性”疾病上来。只有人与环境协调发展,人类才能更加健康。

  【关键词】生态健康;疾病;医学模式

  ecology health and disease

  xi huanjiou guo jingpeng liu yong ren pu zheng kun

  【abstract】along with closes the earth ecological equilibrium to break the link,humanity's disease spectrum also occurs very sweeping change,the medicine pattern by the pure biomedicine pattern gradually to the biology,the psychology,the society and the environment pattern transforms,this causes the medical worker not only to have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biology disease,but also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hanges a social culture to develop the development source which a people life style “change produces”and“the culture ”the disease comes up. only some person and the environment coordinated development,the humanity can be healthier.

  【key word】ecology health; disease; medicine pattern

  20世纪以来,人类文明有了飞速的发展,但也破坏了地球的生态平衡,人与自然生态的紧张关系在全球范围呈扩大态势;同时人类的疾病谱也发生很大变化,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向生物、心理、社会和环境模式转变,这使医务工作者不仅要关注生物学疾病,还应关注到生态环境变化一社会文化发展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而产生的“发展源性”和“文化性”疾病上来。事实上,几乎所有的疾病都与生态(包括人与自然环境构成的生态圈,即宏生态;还有人体内细胞和血液,组织液构成的封闭的微生态圈)有关。可以说,没有生态的健康,就没有人类的健康和地球的健康,也就不会有社会的发展进步。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发展,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任务。人类在不断发展,环境在不断变化,疾病也发生着各种变化,人一环境一疾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首先,人成为生物进化的最大推动力,人在不停的改变着自然界,影响整个生态环境。

  另外,疾病随着生态环境变化。一方面表现在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疾病有所不同,病因、死亡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关系也随着时间不同而不同,而且不断有新的疾病出现。

  另一方面也表现在,同一时期生活在不同生活环境当中的人所易患疾病也有不同。再有,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展开,工业文明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甚至一些正常发展,比如河流的开放、垦荒、筑路、都市化、公共卫生计划等产生了很多发展源性疾病。

  最后,人的生活方式与疾病也有密切关系,who报告指出,构成多数国家主要死因的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与吸烟、吸毒、酗酒、缺乏运动等各种不良行为密切相关,行为生活方式已经与生物学因素,环境因素,保健服务一起成为主要疾病影响因素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传统饮食与现代饮食习惯的不协调可能是引起现代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摄入热量过多,能耗降低引起很多人肥胖的同时仍有以百万计的人口由于没有足够的食物满足机体需要,从而导致身患严重的消瘦症和恶性营养不良。食物既可以维持人们的身体健康,也能影响人们的健康。饮食有治疗作用,也有致病作用。

  总之,生态学与人类健康关系密切,人类需要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文化来与环境和谐进步。使人与环境协调发展,只有这样,人在生态健康中才能更加健康。

  参考文献

  [1] 席焕久,王如松,关兴华.医学人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0~146.

  [2] andrew f.the ecology 0f genetically diverse infections.science.2001;292(11)1099~1102

  [3] the human residential ecology:problems and future prospects.gubernskii iud,rakhmanin fua,leshchikov va,vestn rossakad mednauk.2003(3):9-13

  [4] sc streams.evolution jll health and disease(oxford univ.press.oxford,1999)

  [5] m bcgon,jlarper cr townsend.1ndividua,population and communitis.(blackwell,oxfoed,ed,2.1996)

  作者单位:121000 辽宁省辽宁医学院人类学研究所(锦州)

  健康与疾病学术论文篇二

  老年疾病与心理健康护理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疾病患者常见心理问题及其相关护理。方法 将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我医疗保健中心接收治疗的的老年患者140例,按照患者就诊时间均分为对照组及干预组,每组7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管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之上给予全面心理护理。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以及抑郁自评量表(sds)测定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再通过比较两组患者平均康复时间以评定护理干预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sas、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sas评分和sds评分都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而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且两组患者干预后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同类型疾病干预组患者平均康复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老年患者心理状态关系着患者疾病的治疗,对患者给予一定的心理健康护理能够有效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缩短患者的平均康复时间,提高患者生活水平。

  【关键词】 老年患者;心理健康;护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192-01

  前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以及医学水平的提高,人类平均寿命已经由解放前的30多岁延长到70多岁[1]。老年人在我国所占比例逐渐增大,我国人口老年化增逐渐增长。老年人由于年龄较大、各类器官功能也在逐渐减退,使得抵抗能力、应激能力、代偿能力都在逐渐降低,各类疾病就接踵而来。给老年患者生理及心理都带来极大的压力。人类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心理在医疗中也占有很大一部分[2]。了解老年病人的心理变化并对其作出相应的护理,对于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对70例老年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对患者疾病治疗获得良好的效果,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本研究对象均来自我医疗保健中心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所接收治疗的老年患者140例,包括男性84例、女性56例,年龄在64岁-8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0.4±13.7)岁。患者疾病包括高血压18例、缺血性心脏病14例、心力衰竭29例、心律失常14例、糖尿病33例、高血脂15例、脑卒中6例、消化不良11例。按照患者就诊时间顺序均分为对照组及干预组,每组7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种类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护理

  1.2.2 观察组:该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之上进行心理护理。创造温馨的护理环境:医护人员要主动、热情,及时向老人及其家属介绍病情及护理措施,使患者感受到良好的服务,能够安心踏实的接受治疗,保持乐观积极的情绪。

  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沟通是实施患者心理护理的前提,医护人员应该要热情、积极、主动地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积极的沟通,与患者拉近关系。护理人员要像对待自己长辈那样对待患者,要关心和尊重他们,详细的向他们交代各种注意事项。

  体贴、尊重老人:老年人反应相对比较迟钝,因而医护人员在向老年人介绍病情及注意事项时要有耐心的向患者解释病情、态度做到不急不躁,语速要缓慢,多用一些浅显易懂的与语言。医护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帮助患者解决其实际困难,让老年人愿意主动把自己的心里所想向医护人员说清楚,这样有助于医护人员能够更清楚的了解患者病情,对疾病的治疗更为有利。与患者多沟通,使患者充分的认识到生老病死为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使患者活着的每一天都充实且有意义。

  饮食护理:在考虑到患者饮食情况下,还要注重食品健康及饮食营养,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饮食习惯能够有助于患者身心健康。

  健康教育,医护人员需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实施健康教育,即患者希望医护人员能够重视自己的病情。因而医护人员要关心患者并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介绍其病情的发生及发展情况。并对患者做到有问必答,耐心讲解。鼓励患者多做运动,养成良好的自我护理能力。

  1.3 评价方法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对于文化程度低的患者由护理人员解读完成。其中sas评分≥40分即为焦虑患者,sds≥40分认为是抑郁患者[3]。

  在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对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进行评测,以及两组患者平均康复时间进行测定。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干预前,sas、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sas评分和sds评分都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而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且两组患者干预后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具体结果见表1:

  表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表示该项与干预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与对照组对应项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 患者住院时间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同类型疾病干预组患者平均康复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如心血管疾病患者,干预组平均康复时间为(10.1±2.6)天,对照组平均康复时间为(10.1±1.9)天,两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及结论

  老年患者心理状态关系着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等,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患者疾病的治疗[4]。老年患者心里较为脆弱,因而在给予患者生理治疗的同时,配合一定的心理护理,对患者疾病的治疗必不可少。

  本研究通过对患者进行良好的饮食护理、言语沟通、建立好融洽的医患关系。结果显示对患者的心理状态有着良好的提升,并且能够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苏士云.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j].吉林医学,2008,29(14):1171-1172.

  [2]闫玉玲,张艳丽,武斌.老年病人常见心理特征与护理[j].中外医疗,2009,27(21):130.

  [3]常明凤.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护理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3):547-549.

  [4]张晓华.老年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医疗前沿,2009,4(3):127-128.
 

  看了"健康与疾病学术论文"的人还看:

1.关于人体健康与疾病论文

2.中西医学的优势与趋势 学术论文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术论文范文

4.浅谈健康宣教护理论文

5.骨科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