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学术论文应用

发布时间:2021-09-19
毕业论文学术论文应用

  学术,是指系统专门的学问,泛指高等教育和研究,是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小编整理了毕业论文学术论文应用,欢迎阅读!

  毕业论文学术论文应用篇一

  数据挖掘在中医学术流派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谭勇,吕爱平,车念聪,吕诚,蔡念宁,张广中, 姜春燕

  【摘要】   在中医学术流派研究中存在着大量的数据,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获得隐藏在这些数据中的有用信息。文章结合赵炳南学术流派研究的实例,简要阐述了利用数据挖掘进行中医学术流派研究的可行性和先进性,并提出了数据挖掘的实施步骤和具体的工具、算法。

  【关键词】 中医学术流派 数据挖掘 银屑病

  自古以来,中医学术流派林立,既互相争鸣,又互相渗透、取长补短。它们的 发展 和研究促使中医药基础理论逐渐得到了拓展和深化,促使中医药临床实践技术逐渐得到了进步和提升。可以说,中医学术流派的发展和研究促进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1]。

  中医学术流派研究的前提是要对其进行 科学 划分并确定研究内容。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中医学术研究的日益广泛深入,中医学术流派的划分方法不断进步、完善。徐江雁等[2]提出的核心分类模式既涵纳纵向的学术思想传承,又兼容横向的学术思想渗透,有一定的先进性,值得借鉴。我们在“中医皮肤科赵炳南学术流派及其传承研究”的课题中,从以下两方面划分学派和确定研究内容:其一,以创新的学术思想为核心:通过对中医皮肤科赵炳南学术流派学术渊源、基础理论、特色经验、技术方法等的系统研究,确立中医皮肤科赵炳南学术流派学术思想体系;其二,以开放的医家群及其著述为核质:不论是赵炳南门户师承所得,还是博采众家之说,也不论是公开发表的 论文 、论著、会议交流的文字材料,科研成果、发明、专利,还是口述史料, 只要是中医皮肤科赵炳南学术流派有关方面的内容,皆囊括在其核质之中。

  针对上述研究内容,按照以往的研究方法,可以以人、以疾病、以方药或以思维方法为线索进行 文献 整理、分析和 总结 ,或者以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进行临床观察和总结[3~7]。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总结 规律 ,指导临床实践,但存在以下不足之处:①对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缺乏系统地有机关联研究和比较研究;②难以反映疾病诊疗过程中中医辨证的多维时空和非线性特征;③缺乏符合中医特点的多因素信息处理技术,可能致使研究结果产生混乱和差错;④难以真正反映中医学术流派的内涵和精髓。鉴于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我们引进了数据挖掘技术进行中医学术流派研究。

  1 数据挖掘及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1.1 数据挖掘概述数据挖掘(dm:datamining)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8]。它是一门交叉学科,汇聚了数据库、人工智能、统计学、可视化,并行 计算 等不同学科和领域。其中的人工智能能模仿人类对非线性、不完全、不精确和不确定信息的智能处理,具有良好的容错性、鲁棒性和高精度等综合技术优势[9,10]。人工智能方法主要包括人工神经 网络 、模糊系统、进化计算、粗糙集理论、支持向量机(svm)等。针对不同的挖掘目标,往往要将几种方法综合起来应用,以发挥各自的技术优势。此外,将人工智能和其他数据挖掘方法如聚类分析、决策树、关联规则等优化组合应用,更能发挥数据挖掘技术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1.2 数据挖掘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数据挖掘技术能针对医学数据多态性、不完整性、时间性和冗余性的特征实施合理的数据处理和知识提取[11]。它应用于中医药领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2~16]:

  1.2.1 新药开发研究以一种新的、建立在充分利用几千年积累下来的丰富经验及 现代 科学技术所提供的信息基础上的模式进行研究。

  1.2.2 复方配伍规律和方证相应研究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现和认识临床病症与复立组方关系、复方药物的配伍关系、药味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等。

  1.2.3 中医药信息化研究对以古语言和纯文本为主的中医药理论和实践进行结构化解析是中医药信息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其中的某些内容可以通过对文本的数据挖掘来实现。

  1.2.4 中医药专家系统研究对中医药专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把握诊治疾病规律的定性描述、模糊概念,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多层面智能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将它们以可理解的规则或模式表达出来,从而大大丰富专家系统的知识库。

  1.2.5 中医药文献研究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文献研究可以提高文献研究的水平,提高文献利用的效率,进而能提高中医药科研工作的效率。

  2以“中医皮肤科赵炳南学术流派及其传承研究”中的银屑病数据挖掘为例,简要说明挖掘的步骤和挖掘的工具及算法。

  2.1 实施数据挖掘的步骤

  根据全球首个数据挖掘行业通用的模型标准(crisp-dm),银屑病数据挖掘过程可分成6个阶段。

  2.1.1 理解问题明确和细化研究目标。

  2.1.2 理解数据熟悉所采集的有关银屑病数据的类型和存在形式,在此基础上初步进行数据质量鉴定,并建立数据库。

  2.1.3 准备数据有关银屑病的数据中存在着大量不完整的、冗余的和不一致的数据。在进行数据挖掘时,首先要对其进行处理。处理过程包括数据抽取、清洗、转换和加载。

  2.1.4 建立模型针对研究目标,利用已知的数据和知识建立分析模型,并将该模型有效地应用到未知的数据或相似情况中测试并修正模型,如此反复进行以得到最优模型。

  2.1.5 方案评估在模型最后付诸实施以前,彻底地对模型进行评估,再回顾构造该模型的步骤,以确定该模型真正能够达到预定的挖掘目标。

  2.1.6 方案实施基于以上5方面的工作,采用相应的数据挖掘工具和算法进行多次反复、多次调整、不断修订完善的数据挖掘。

  2.2 数据挖掘的工具和算法

  2.2.1 银屑病中医辨证规范研究在银屑病数据库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不完整、不精确的辨证相关信息,首先利用粗糙集对其进行约简,剔除模糊和歧义信息,保留与挖掘有关的重要症状属性。在此基础上使用关联规则方法挖掘证的分布,证的构成比,从而得到静态关联度。采用fp-growth或加权的apriori算法找出频繁项目集,确定关联规则。在关联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相似聚类,通过给定阈值,发现症状的构成以及症状的贡献率,得到症状所属证的聚类。通过遗传算法搜索和k-means局部优化相结合,按照最近基因匹配的交叉算子,在交叉过程中不断产生新个体,保证群体的多样性,减少了k-means算法的早熟现象,解决全局最优的问题。k-means局部聚类可以发现特异症状,利用孤立点算法对其进行特殊处理。所有症状聚类后,会得到n个聚类。因为数据挖掘的结果不带有主观因素,所以这些聚类需要中医皮科专家根据临床实际重新命名。在证候分类的基础上,利用时间序列模式挖掘方法,分析病程中各证基本演变趋势。

  2.2.2 银屑病中西医病、证、症及客观检查指标的相关性研究在银屑病数据库中,进行西医有关症状,体征的特征提取,用关联规则方法建立症状、体征与客观检查指标的相关性模型,再纳入中医证候分类进行规则归纳,从而建立它们之间的相关性 网络 。

  2.2.3 银屑病的证、症及客观检查指标与 治疗 方药和不同疗法对应关系的研究在银屑病数据库中,利用数据挖掘中的分类方法把治疗银屑病的单味中药进行分类预测,以完善其药性。并用决策树和关联规则分析药物功效分类与其药性特征之间的关联关系,用粗糙集简化药物的药性特征。治疗银屑病的复方药味和药量千差万别,利用决策树、关联规则和面向属性的归纳方法分析不同配伍层次(单味药、药物功效分类等)上药味配伍的关系,并用支持向量机和贝叶斯网络在对复方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实现对复方共性 规律 的认识,用粗糙集实现对复方的简化和特征的抽取。中医治疗银屑病有不同的疗法,采用聚类和相关算法确定其适应症。银屑病的证、症及客观检查指标与治疗方药和不同疗法的对应关系主要采用遗传算法模拟研究,对他们的对应关系进行非线性的全局性搜索,寻找出最优化的对应关系状态。

  2.2.4 银屑病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研究在银屑病数据库中,利用信息抽取技术获得能反映中医临床疗效的有效指标(主要指症状和客观检查指标),并利用聚类和时间序列模式挖掘能客观反映中医药干预银屑病的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和方法,尤其要明确症状数据在整个银屑病病程中对疗效评价的贡献。

  以上4方面的研究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它们涉及了多个技术层面的数据挖掘工具和算法。虽然这些工具和算法相互独立,但都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只有在时空上优化组合、紧密配合才能得到满意的挖掘结果。

  3 前景展望

  数据挖掘为中医学术流派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通过它可以拓展和深化中医学术流派研究的内涵,一方面表现在促进了理论的升华和创新,另一方面表现在有利于有 现代 科学 依据的疾病证治规律的发现,更重要的表现在有助于疾病诊疗技术的与时俱进和推陈出新。这3方面有效地提高了中医学术流派研究的水平和质量,促进了中医药学术的 发展 。

  【 参考 文献 】

  [1]胡滨. 中医学术流派散论[j].中医文献杂志, 2004,22(4): 1.

  [2]徐江雁, 谢阳谷, 鲁兆麟. 中医学术流派演绎[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3, 26(3): 15.

  [3]邱志济,朱建平.朱良春治疗寝汗辨证论治和用药经验选析——著名老中医学家朱良春教授临床经验(37)[j].辽宁中医杂志,2003,30(1):14.

  [4]昊承艳,李振彬.历代名医治疗妊娠腹痛的用药分析[j]. 中国 医药学报,2002,17(12):723.

  [5]蒋燕.名医组方用药规律整理研究反思[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1):15.

  [6]刘艳骄.中医临床思维方法学研究探讨[j].中国中医研究院院报,2003:7.

  [7]王映辉,姜在旸,闫英杰,等. 基于信息和数据挖掘技术的名老中医临床诊疗经验研究思路[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5,7(1):98.

  [8]fanm, mengxf. datamining: conceptsandtechniques[j]. chinamachine-press: 2001 : 1-322[范明,孟小峰译.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北京:机械 工业 出版社,2001:1.]

  [9]coulter dm, bate a,m eyboom rh, et al. antipsychotic drugs and heart muscle disorder in international pharm acovigilance. datamining study[j].bmj,2001,322(7296):1207.

  [10]ohrn a,row land t.rough sets: a knowledge discovery technique formultifactorial medical outcome[j]. am j phys med rehabil,2000,79(1):100.

  [11]朱凌云,吴宝明,曹长修.医学数据挖掘的技术、方法及应用[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3,20(3):559.

  [12]姚美村,艾路,袁月梅,等.消渴病复方配伍规律的关联规则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5(6):48.

  [13]顾铮,顾平.信息抽取在中医研究中的应用.医学信息,2005,18(9):45.

  [14]杨春华,李春花,王桂枝,等. 数据挖掘技术在药物研究与发现中的应用[j]. 医药导报,2005,24(12):1143.

  [15]张琴,刘平,张文彤.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证候学研究中的应用.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40(3):3.

  [16]谢含. 数据挖掘在中医药文献研究中的应用[j].中医药信息,2005,22(6):5.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毕业论文学术论文应用

  毕业论文学术论文应用篇二

  漫谈“学术”

  摘 要:本文对学术的概念、学者的类型、学术的分野、学术成果的类型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强调并分析了广播工作者需要加强学术修养。

  关键词:学术 学者类型 学术成果 学术腐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一、“学术”概念解析

  “学术”泛指有系统、较专门的学问。搞学术的人,一般来说应当受过高等教育;应当有很扎实的基础理论功底;默默无闻地致力于长期的潜心研究;淡泊名利,有很好的人品。说到底,就是要勤于积累,厚积薄发,有备而发;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基础理论研究是治学的基础和关键。没有深厚的基础理论研究,就不会获得与众不同的学术研究成果。学术,就是学者在象牙塔中进行的以“为学术而学术”的创造性劳动。学术、学术,学才有术,不学则无术。

  西方国家对学术的解释为:与学院有关;非实用性;进行学术研究并非人人可为、处处可为,只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人在专门的环境中才能进行。学术不能追求实用。梁启超说:不以学术为目的,而以之为手段。学术的目的是要说出和他人不同的真理见解,即使是老的课题,通过学者的潜心研究,也能得出不同的研究成果。学术无新旧之分,无中外之分,无有用无用之分。如果要引用别人的成果,一切引文要注明出处。有了注释,就是学问。没有注释就是抄袭。学问是要自己学的,老师和学校只不过给你指个路而已。学术含量的评判标准关键在于学者本人对史料的占有量和阅读量。具体地说,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作。

  学术是高端和曲高和寡的,学者在其中扮演的是学术与大众文化之间的桥梁角色。学术是中心,学者只是个角色。学术不是普及的,那是专家学者的专属。学术研究到最后即发展为对一个学科或专业领域发展前景的预测。这时只有推论而无论据论证,只有观点而无观察。因为对一个尚未发生的事物,人们是无法提出论据论证的。然而人们却惊喜地发现,根据基础理论研究对一个事物的发展规律所推测出的结果,往往和事物的发展相吻合。这更证明了学术研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术论文到最后只剩论断,没有论证;只剩观点,没有观察,只剩结论,没有讨论;只剩说法,没有方法。学术研究提倡争论,学术观点可以批判、商榷,但对创造学术成果的人,无论年龄大小,也无论资历深浅,都要予以充分的尊重。

  二、学者类型

  学者分为三类:一类是“传媒型”学者,几乎把全部精力放在传媒上,不是发表文章就是到处演讲,在本行业的专业领域却没有非凡的作为,只是泛泛而谈,并无真才实学,在学术界常常受到非议;第二类学者在专业领域中声望很高,研究成果卓著,却对新闻媒体避之唯恐不及,这类学者在专业领域内很有影响,但在社会上却几乎不为人知;第三类学者把百分之七八十的精力放在学术研究上,努力在权威刊物和一流出版社发表、出版自己的研究成果,但同时运用媒体资源把自己的学术思想深入浅出地介绍给大众。最后一类学者在专业领域里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在社会上也具有非凡的影响力。

  十年““””期间,学术受到政治的干扰和压抑,学者甚至丧失了自我,成为政治宣传的吹鼓手和御用文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学术发展由接续断裂、全面复苏进入到空前活跃、硕果累累的繁荣期。这一时期,学术研究的成果、经验非常丰富,无论从政治建设或是经济发展,学术研究对推动社会发展都起到了巨大作用。尤其是当代史研究作为一个新兴学科,正在引起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学术研究的成果也越来越多地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喜欢,其典型的代表就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百家讲坛》节目涌现出来的易中天、阎崇年、王立群、纪连海等知名学者。

  三、学术的分野

  学术可分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大致分为文学、历史、哲学。社会科学是有思想性的。自然科学可分为数学、物理和化学。自然科学是没有思想性、不分阶级的,既不姓社也不姓资。

  这两大学科又可以细分为多种学科。社会科学以人为本,主要是人对社会发展中客观规律的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就是哲学。哲学上分为两大派,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大学派争论了几百年,到目前为止,没有结论,分不清对错,谁也没有战胜谁。自然科学是只讲事实,尊重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用数据和图表说话,答案只有一个。社会科学的答案可以有很多,相互之间并不矛盾,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自然科学是以试验成功做证明。社会科学是指导人们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世界观、方法论的学问,也就是物质第一还是精神第一的问题,它带有前瞻性、指导性和预见性。自然科学是以试验成功来证明的。

  自然科学的目的主要是如何利用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加快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发展。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不仅能造福于人类,同时也能毁灭人类,如核元素功能的发掘,它既可以用于发电,造福人类,也可以毁灭地球和人类。如2011年3月11日,日本地震、海啸中福岛核电站管理不当造成的泄露,给太平洋沿岸国家带来的核辐射危害等等。

  四、学术成果

  学术成果有三种,一种叫“著作”,分量最重,里面都是自己的研究成果;二叫“编著”,里面一部分是别人的成果;三是“编”,都是人家的成果。学术研究的目的是创新,其精髓是精密、精细、严谨、严格、严肃。对引述的东西要无证不信,对引用的文献一定要亲眼所见。我们在各种学术活动中,大多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的,因此,我们在利用前人的成果时,不仅要公开承认、引用并尊重,而且要有陈寅恪先生所说的“对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的态度。

  学术不是大众化的东西。有些学术出版物,比如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政府每年发表的“白皮书”、政府各部门每年出版发行的“年鉴”、历史上各个朝代相继出版的《史记》《资治通鉴》《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专业性太强,不是大众普及性读物,那是专为国家馆藏,传承历史和文化,为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出版印刷的文献。   五、广播工作者需要加强学术素养

  学术素养要靠长期潜移默化的学习和研究才能形成。研究问题是为了做学问,做学问要专,久而久之要形成自己的观点。读书皆不专,庞杂无定法。要在杂中求专,专中求博,学者在他专攻研究的学科里,要做到“大事有数据,小事有来历”。

  作为传播媒介,广播的属性可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大类,新闻事业属性是它非常重要的属性之一。所以广播是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学应将广播纳入自己的研究范畴之内。

  20世纪40年代,广播媒介越来越成熟,在新闻传播方面的优势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外广播在新闻传播方面发挥出了巨大优势,从此以后,人们开始逐步认识到广播是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闻传播中占有得天独厚的重要地位。

  署名“铿”的一位作者于1943年在《广播在新闻事业中的地位》一文中对此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文章认为,从起源上看,广播新闻事业并不比报纸晚多少,广播事业的起源可追溯到“罗马时代的叫街人”和中国古代的“地保鸣锣通知”。就空间而论,广播可以很迅速地把新闻传播到各个不同的区域内,所谓“水银泄地,无孔不入”。正因为广播重要,所以1938年以后,美国民主、共和两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一律改在晚间进行,就是为了方便广播电台向美国各地广播。美国国会在1939年4月设立了广播记者席,以便广播媒体随时传播新闻,发布消息。中国抗战期间,广播可谓一大功臣,因为不管在东北或其他省份,我国沦陷同胞获知消息的重要来源,就是广播。

  民国时期,中国新闻学会在1943年举行年会时,通过包括“确认广播电台负责新闻广播人员与新闻摄影机关之负责新闻摄影人员为新闻记者”的修正条款。正因为20世纪40年代广播事业已经成为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有学者在著述中认为,新闻事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广播新闻时代”。

  广播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广播的诞生使近代的信息传播从“无声的印刷时代进入了有声的电子时代”,使声音的远距离传播成为现实。它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交往方式以及人们的认知方式,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大众传媒的电子媒体,相对于电视来说,广播的历史更为悠久。广播是强大的现代化传播工具,不但具有传播迅速、时效性强、受众广泛的特点,而且,穿透力极强,电波信号在空中没有阻碍地自由穿行,即使一个没有文化的人也可以收听。

  不管过去还是现在,广播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媒体。但是从总体上来说,广播的理论研究还很不够,跟不上广播日新月异的发展。许多同志从事了几十年的广播工作,处理稿件、应付各种变化的能力很强,在重大的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面前,具有很强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但由于平时忙于日常宣传工作,没有时间研究,甚至没有去思考广播的理论,因此,他们始终没有把丰富的经验升华到理论的高度。这对于今天的广播人来说无疑是一件憾事。广播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有了不同于报纸和通讯社的新闻传播方式,广播有“学”已经得到新闻学界的认可。广播由于和报纸、通讯社传播方式不同,可以细分很多小的门类,例如广播采访学、广播新闻学、广播文艺学、广播编辑学、广播播音学、广播评论学、广播广告学、广播技术学、广播管理学,等等。

  目前全世界至少有5万多家广播电台,当大众传媒越来越全球化时,广播提供了一种个性化的服务,如频率专业化。听众通过广播来获得本地的新闻、天气和交通等各种信息。广播同报纸、通讯社一样,都是为党和人民的利益服务的。广播比起报纸和通讯社不同的特点就是“快”。时效性强是广播与报纸、通讯社的重大区别。新中国成立之初,胡乔木同志就对当时的中央广播事业局局长梅益说过:“电台不能光当喇叭,要有自己的东西,要充分发挥广播的特点。”广播不能成为报纸的“再声版”。“自己走路”其中的一层意思就是要注意自己的特点,稿件的编写和节目制作要体现广播的特点,使广播成为党领导下的不同于报纸、通讯社的独立的新闻机关。

  我们搞广播宣传工作的,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应尽可能地多了解和掌握广播的一些理论知识。研究广播学应从广播基础理论起步。广播基础理论是指对广播活动的一般规律或主要规律的研究,并以此指导广播实践活动的共同基础理论。它既包括了对广播的起源、定义、性质、特征与功能的研究,又包括了对作为新闻传播媒介的广播新闻学理论的研究,对作为文艺传播媒介的广播文艺理论的研究,对作为广播(包括电视)专属的播音员和主持人队伍和业务的研究,对作为广告传播媒介的广播广告理论的研究以及广播与社会各方面关系的理论研究等等。我们要加强广播基础理论的研究,以更好地指导广播工作的实践活动。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学会)

  
看了“毕业论文学术论文应用”的人还看:

1.毕业论文是学术论文吗

2.本科的学术论文心得

3.毕业论文与学术论文的关系

4.毕业时写的论文是学术论文吗

5.计算机软件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