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学术论文矛盾论

发布时间:2021-08-25
马克思学术论文矛盾论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发展了黑格尔的矛盾转化思想,但未专门论述矛盾转化理论,相关思想是不系统的;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马克思学术论文矛盾论,大家快来跟小编一起欣赏吧。

  马克思学术论文矛盾论篇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矛盾转化思想研究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发展了黑格尔的矛盾转化思想,但未专门论述矛盾转化理论,相关思想是不系统的;列宁的矛盾转化思想对马恩矛盾转化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毛泽东继承了马恩、列宁关于矛盾转化的思想,对矛盾转化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第一次阐明了矛盾转化原理。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矛盾转化思想

  作者简介:刘秋菊(1974-),女,湖南邵阳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发展。

  矛盾转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范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从各自所处时代的实际出发,批判地继承了人类认识史上关于矛盾转化思想的合理内核,对矛盾转化问题进行了艰辛的理论探索,为和谐转化矛盾,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矛盾转化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发展了黑格尔的矛盾转化思想,并吸收了人类认识史上关于矛盾转化思想的合理内核,使矛盾转化真正奠定在科学基础之上,成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矛盾转化是一个过程,一切表面看来似乎是稳定的事物都是处于不断变化和前进发展的过程中。恩格斯曾指出:“自然界中的一切运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不断转化的过程”[1]。并由此引申出世界是不断地由一种矛盾向另一种矛盾转化的过程集合体,“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2]。很显然,马克思恩格斯把矛盾转化看作是一个过程,并且明确地肯定了矛盾转化在辩证法中的重要地位,认为转化过程是一个伟大的基本过程,对自然的全部认识都综合于对于这个过程的认识中。恩格斯在辩证法主要规律的表述上多次广泛使用转化范畴,明确矛盾转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也在其巨著《资本论》中,常常以矛盾的辩证转化作为结构其庞大体系的纲上纽结。《资本论》中很多篇就用了好些“转化”作标题,如货币转化为资本、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等等。

  此外,马克思在阐述矛盾转化和同一性、斗争性辩证运动的关系时曾指出:“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的范畴,就是辩证运动的实质。”[3]。这里马克思所说的“融合”,正是矛盾梯级转化的一种重要结局。当然,马克思没有明确地阐述矛盾双方共存与相互融合这种结局的内在联系。

  二、列宁的矛盾转化思想

  列宁的矛盾转化思想,虽然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却没有拘泥于马、恩的相关论述,他对矛盾转化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发挥。

  第一,揭示了矛盾转化的实质和方向。列宁指出矛盾转化是一种质向另一种质的转化,其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辩证的否定。在形式上“仿佛是向旧东西的回复”,但实际上是“在高级阶段上重复低级阶段的某些特征、特性”[4]。一切转化都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螺旋式上升运动。矛盾转化是由旧质转变为新质的决定环节,“辩证的过渡和非辩证的过渡的区别何在?在于飞跃。在于矛盾性。在于渐进过程的中断。在于存在和非存在的统一(同一)”[5]。只有实现矛盾转化,才有新事物的产生、发展。没有矛盾转化,新事物不能代替旧事物,事物也无法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矛盾也不可能得到解决。

  列宁揭示了矛盾转化的实质之后,分析了转化的方向。认为没有哪一种事物不能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不仅是事物的整体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且是每个规定、质、特征、方面、特性向每个他者[向自己的对立面?]的过渡”[6]。列宁在这里所使用的“过渡”字样,实际上是对“转化”的另一种表述。显然,列宁认为矛盾转化的方向是向自己的对立面的转化,这样,根据事物本身的性质就可大致预测矛盾转化的方向,而矛盾转化方向的可预测性对于促进矛盾朝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方向转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肯定矛盾转化的重要性及主观能动性在促进矛盾转化中重要作用。列宁肯定了矛盾转化的重要性。他曾经说辩证法是革命的化学,认为矛盾转化是唯物辩证法中“最重要的东西”。他在给辩证法下定义时说:“辩证法是一种学说,它研究对立面怎样才能够同一,是怎样(怎样成为)同一的――在什么条件下它们是相互转化而同一的,――为什么人的头脑不应该把这些对立面看作僵死的、凝固的东西,而应该当做活生生的、有条件的、活动的、彼此转化的东西”[7],把辩证法最后归结到矛盾转化上。他在构思辩证法十六条要素中,十分强调转化,并将其列入第九条。列宁认为只有从转化意义上去理解联系、发展、运动、变化,才能真正树立辩证观点。

  在列宁看来,辩证法是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对立统一,他在《哲学笔记》中说:“人的概念就其抽象性、分隔性来说是主观的,可是就整体、过程、总和、趋势、来源来说却是客观的”[8],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对立统一是强调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事物发展,使矛盾朝有利于我们的方向转化。列宁指出,“人的意识不但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9],列宁肯定了主观能动性在矛盾转化中的重要作用,但强调在转化过程中要注意具体条件,在帝国主义战争激烈爆发的具体情境下,列宁主张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使帝国主义战争转化为社会主义革命,在帝国主义战争暴露出危机后充分加以利用使之转化为社会主义革命。

  列宁主要是在《哲学笔记》中通过摘录黑格尔的言论和他对黑格尔言论的评论(批判、总结、继承),阐明一系列关于矛盾转化的重要问题,对矛盾转化思想作了重要发挥,但他的矛盾转化思想尚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三、毛泽东的矛盾转化思想

  毛泽东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矛盾转化的思想,在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对矛盾转化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作出了新的开拓,并在《矛盾论》中第一次从理论上阐明了矛盾转化原理。

  第一,具体分析现实矛盾,强调发挥自觉能动性促进矛盾转化。毛泽东首创“自觉能动性”,深化了列宁关于辩证法是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对立统一的观点,强调人的能动性在矛盾转化中的作用。毛泽东认为矛盾转化离不开人的能动性,也离不开客观规律。在矛盾转化问题上和在其他任何问题上一样,必须充分发扬遵循客观规律的自觉能动性,反对主观随意性,必须对于具体的事物作具体的分析,离开具体分析,就不能认识任何矛盾的特殊性,也就不能正确促进矛盾转化。毛泽东强调指出,应当从“各个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各个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的各方面,各个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以及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10]去准确地分析、把握形式,这就为如何从实际出发研究矛盾转化过程提供了指南。

  第二,进一步肯定了矛盾转化的普遍性并分析了矛盾转化的两种相反的发展趋势。毛泽东在批判那种“认为根本对立的现象之间的矛盾是不能相互转化”的观点时说,“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不能转化,为什么经过革命,无产阶级变为统治者,资产阶级变为被统治者?”[11]。显然,毛泽东认为矛盾转化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毛泽东指出,普遍存在的矛盾转化具有两种相反的发展趋势:顺转和逆转。他认为矛盾转化的一种发展趋势是顺转,即矛盾朝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转化。矛盾的另一种发展趋势是逆转,即矛盾朝着背离事物发展有利方向的转化。从长远的和全局的观点上看,顺转是必然的,是终究要实现的;逆转是暂时的,终究要被顺转所代替的。当然,促进矛盾朝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顺转需要自觉能动性的发挥。

  第三,提出并分析了矛盾转化方式的多样性问题。毛泽东指出,矛盾转化的方式除矛盾一方克服、消灭另一方外,还有多种多样的转化方式。他同时指出,在一定范围、从一定角度考察,适宜于采用此一方式的矛盾转化,在另一范围,从另一角度考察,又只适宜采用另一方式。“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12],为了更好处促成矛盾转化,达到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预期目的,必须从实际出发,采取最恰当的方式去实现矛盾转化,决不能把本来十分复杂的事物,套用某一种仅在特定条件下适用的方式,去作武断的、简单的处置。但毛泽东在其晚期的理论和实践中,片面地强调斗争的作用,把矛盾一方克服、消灭另一方作为矛盾转化的主要方式,甚至是唯一的方式。

  第四,深刻地论述了矛盾转化的条件性。毛泽东认为矛盾着的对立双方互相斗争的结果,无不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不过,没有一定的条件,斗争着的双方都不会转化。对立双方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互相联结、贯通,这种相互联系使两者互相转化成为可能。同时,要把这种转化的可能变成现实,也仍然需要一定的条件。失败和成功、坏事和好事、后进和先进等等转化,就都是这样。但是强调矛盾转化的条件性,决不是用凝固不变的观点来看待条件,而是在尊重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促成事物的转化,达到预期目的。只要把握住矛盾转化的条件,就可以把握矛盾的转化。当矛盾转化的条件尚不具备时,就不能急于转化。当矛盾转化的条件已基本具备或基本成熟时,就要在尊重和掌握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顺转,防止事物逆转,并且在转化过程中要千方百计地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

  在哲学史的发展过程中,矛盾转化问题被哲学家们所注意,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论述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宝贵财富。他们的矛盾转化思想是和谐转化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依据,而和谐转化矛盾构建和谐社会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矛盾转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5,244,146.

  [4][5][6][7]列宁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哲学笔记[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91,244,191,90.

  [8][9]列宁全集(第55卷) [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78,182.

  [10][11][12]毛泽东选集(第1卷) [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17,311,330.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马克思学术论文矛盾论

  马克思学术论文矛盾论篇二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现实根源的探究

  资产阶级经济学说提出劳动创造价值,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一种人将自己的本质力量、类的力量外化为对象的活动,人通过自己所创造的对象世界来确证自己的类本质。但是在现实中劳动者却不能占有自己所创造的财富、对象。这引起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现实的思考。

  一、马克思对劳动和人的关系理解及与现实的矛盾

  马克思认为人本身是一种对象性的类的存在。人的劳动是一种对象性的活动。这种对象性活动的结果或者说是人们的劳动产品就体现出了人的这种的类的本质、类的存在,“这些对象是他需要的对象,是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重要的对象。”正是通过劳动,人创造出一个对象世界,并在这个对象世界中证明自身的存在和自身的价值;也正是通过劳动,人创造了人类社会、创造了自身。作为主体进行劳动的人,也自然地要求占有他所创造的对象世界,也就是他的劳动产品,并通过这种方式证明自己的存在、体现自己的生命本质。人自身对象性的创造物、劳动产品越多,就越能证明和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自身存在的价值。人们的劳动产品也因此理所当然地归生产它的人们所占有。

  然而在现实中马克思所看到的事实却根本不是这样:“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这造成了这样一种事实:一方面,工人的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对象成为了一种外部的存在;另一方面,他把自己的生命给予了对象,但是这种对象却与他相对立。劳动的对象化却变成了对象的丧失,对对象的占有变成了对象对自身的外化和对立、奴役。“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已的对象的关系。因为根据这个前提,很明显,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已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这样,一方面“一切东西都可用劳动来购买,而资本无非是积累的劳动;”但是另一方面,“工人不但远不能购买一切东西,而且不得不出卖自己和自己的人性。”工人用自己的生命力用努力地生产着劳动产品,但他们却仍然一无所有,他们不能占有自己所创造的对象世界、自己的劳动产品。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根本没有回答这一问题,“国民经济学没有向我们说明劳动和资本分离以及资本和土地分离的原因。”

  从表面上来看,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这些经济事实与马克思对劳动的理解是相矛盾的。因为人的劳动成果并不能为劳动者所占有,人并不能够占有自己生产的对象世界,相反它却反过来成了劳动者的对立物。为什么会是这样呢?马克思引出了“异化”的概念对这一问题进行解释。他认为,这是由于劳动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劳动变成了异化劳动。劳动本来作为一种确证人的自身力量、证明人的生命存在的人的生命活动,现在却成为了使人丧失其生命本质力量的活动,成为了与人相对立的活动,这就是劳动的异化。“马克思对象性的活动的思想克服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哲学家关于私有财产的思辨理解,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现实条件下。人的本质在异化劳动中被否定的历史性事实。”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不再能够通过自由、自主和能动的劳动来实现对自我的创造,因为劳动已经变成了异化劳动,正是异化劳动制造了资

  本主义社会的矛盾现实。

  二、马克思对“异化”概念的改造使用

  马克思认为。正是由于劳动的异化导致了工人同他的产品之间的异化、对立。“异化”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在马克思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一般来说主要指分离、疏远等意思,所以它包含着对立的意思。黑格尔认为异化的含义主要有:自然界脱离绝对精神、观念向自然界的倒退。或是绝对精神外化、转化为自然界、对象世界,或是劳动的异化即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根源。总的说来,黑格尔认为“异化”只是绝对精神在不同阶段的自我运动、是精神的异化。费尔巴哈从人本主义的角度提出了人的本质的异化,认为宗教就是人的本质异化的结果,但是他的异化只是抽象的人的本质的异化。马克思的异化观念是从对人的现实生存状况的关注、是从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事实的分析得出的。在马克思之前,莫泽斯?赫斯就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异化现象进行了关注。他通过对货币的异化现象的分析,揭示了异化同私有财产的关系。他认为人的活动应该是自由的具体的活动,并因为这种活动人才获得自我意识并成为人,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不可能有人的真正的自由的活动,存在的只是人的非人化。赫斯的经济、金钱异化思想对马克思是有一定的影响的。比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货币》一节中说:“凡是我作为人所不能做到的,也就是我个人的一切本质力量所不能做到的,我凭借货币都能做到。因此,货币把这些本质力量的每一种都变成它本来不是的那个东西,即变成它的对立物。”从这些论断中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出赫斯等人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一定的马克思自己的异化观。马克思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对整个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的深入分析来考察异化的根源,因而看到了现实社会异化现象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从对现实的人的生活状况的关注出发,他认为所谓异化就是异已化,就是对人来说那种相对立、相违背的现象、状况、力量等,是在一定条件下人们的物质或精神活动的产物,又反过来支配和统治人,它是与人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自然界也有异化。它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也不是无条件的,因而是个历史的范畴。如果它对人的支配和控制与人的活动没有联系,那么也不构成异化。马克思从对现实、对人的关注出发,将异化与人、人的劳动结合了起来,这也是与他考察问题的根本出发点有关的。马克思在批判研究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深入研究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的内存矛盾,通过哲学的批判和经济学的批判,找出了资本主义经济异化的根本即劳动的异化,从理论上提出了“异化劳动”这一概念,从而揭示出了异化的真正内容。在马克思这里,异化就是指劳动的异化,是人的本质的异化,是人同自身相对立、是人的自我异化。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是工人的劳动,但劳动资料、生活资料等却被资本家所占有,因此劳动也就变成了是和劳动资料、生活资料等相分离的基础之上的劳动。在这样的条件下,劳动必然会走向异化。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劳动,其实质就是异化劳动。正是劳动的异化导致了劳动和资本的分离,导致了人类社会各种异

  化现象的出现。

  三、异化劳动的四个内在规定

  马克思从“异化劳动”的事实出发,从工人方面来看,他认为它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规定。它的第一个规定就是劳动者同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异化劳动使工人的劳动产品反过来成为奴役、统治自己的力量;它毁灭了人的个性,使人的个性的自然性、完整性、和谐性等受到损害;它使作为体现人的生命本质的、原本属于自己的、丰富的劳动产品, 不但不能使人感受到自身的能力和价值,相反却被贬低成为了人保持最低生活条件的手段。马克思认为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必然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如果劳动的产品是外化,那么生产本身必然是能动的外化,活动的外化,外化的活动。在劳动对象的异化中不过 总结了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外化。”所以,劳动产品的异化,只是劳动本身异化的一个结果,劳动自身的异化才是 社会异化现象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通过上述分析得出了异化劳动的第二个规定即劳动者同劳动过程本身相异化,这就是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之间的关系。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这种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劳动不属于他;他在劳动中也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别人。”这些情况表明,工人的劳动过程是同他相对立的,劳动产品的异化只不过是劳动过程异化的结果。

  异化劳动的第三个规定就是人同自己的类本质之间的异化。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最根本的现实的活动,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的东西。作为对象性的类的存在的人。他的存在就是通过占有劳动所创造的对象世界来证明的。但是,劳动过程本身和人之间发生了异化,这就会导致人失去了自己的类生活和类本质。劳动作为人确证自身、 发展自身的活动,作为把人和动物直接区别开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却变成了劳动者维持生存的手段。这种劳动对象的异化和劳动过程本身的异化,实际上也就是人同自己类本质的异化。劳动作为人的类本质,却不能被人所占有,也就是说,人不再能够占有自己的类本质。不再是一个自由的存在物。因为劳动已经不再是人的自由自主的、能动的活动了。

  最后,由异化劳动以上的三个规定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异化,这也就是异化劳动的第四个规定。因为人是一种社会存在物,人同自己类本质的异化必然要通过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体现出来。劳动发生了异化,那么人与人之间也就会产生对立。马克思经过分析认为,“劳动和劳动产品所归属的那个异已的存在物,劳动为之服务和劳动产品供其享受的那个存在物,只能是人自身。”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对立、人与人的异化。这样。马克思从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中得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劳动的异化得出了人类 社会关系的对立。

  通过异化劳动,“人不仅生产出他对作为异已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还生产出他人对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的关系,以及他对这些他人的关系。”总之,正是异化劳动生产出了对人来说异已的产品、异已的人,产生出了私有财产。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劳动对象,夺去了他的类生活。也夺去了他的无机的身体即自然界,它使劳动者一无所有。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劳动已经完全被异化劳动所代替,而这也正是 资本主义社会整个矛盾的社会现实的根源。“这种异化的状态不能达到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只有异化的彻底扬弃,人才能在所创造出来的产品中,真正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只有消除劳动的异化状态,才能真正消除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现实,才能实现整个人类的解放。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 经济 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刘国胜,马克思对私有财产批判的真实意义[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3]罗泽荣,龙佳解,吴红艳,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之 文化批判向度及其当代启示[j],学术论坛,2011,(07)

  
看了“马克思学术论文矛盾论”的人还看:

1.矛盾论学术论文

2.矛盾论学术论文范文

3.美术教育艺术设计学术论文范文

4.矛盾论读书笔记

5.读矛盾论有感3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