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运作管理论文

发布时间:2021-10-26
供应链运作管理论文

  供应链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供应链运作管理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供应链运作管理论文篇一

  敏捷供应链下的物流运作

  在 企业 之间的竞争日益演变为供应链之间竞争的今天,如何保持供应链较高水平的快速反应能力,也即敏捷性(agility),已变得异常重要。

  一、敏捷供应链的特点及其运作策略

  敏捷作为经营管理上的概念,起源于柔性制造系统(fms)。最初,柔性制造的目的是通过自动化使企业生产更富有弹性,提高对产品批量和品种变化的反应速度。后来,柔性制造作为一种管理思想被拓展到与企业经营管理有关的领域,从而产生了敏捷供应链,以及由此所产生的敏捷物流——也就是即将在下文阐述,支撑敏捷供应链运作的物流模式。

  敏捷供应链并非一个崭新的概念,仅仅是指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利用市场知识和虚拟企业,通过整合优化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内外资源,使节点企业及其供应链上的各项业务活动与顾客需求无缝对接,达到低成本、优质服务和快速响应的目标,从而实现供应链的柔性化运营。

  1、同普通的供应链相比,敏捷供应链具有下列显著特点:

  (1)市场敏感性

  市场敏感性是指供应链具有从最终市场获取实际需求信息并对其做出迅速反应的能力。以前,由于受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多数企业很少从终端消费市场来直接获取企业所需要的各种信息,比如顾客的实际需求信息。在当时的情况下,企业一般只能靠 历史 销售数据来进行市场需求预测,并以此来指导企业的采购、排产和销售等活动。市场需求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或发生一些异常情况,企业往往不能对其做出快速反应。但是,随着 现代 通讯技术(如gps技术)、信息技术(如pos技术)和 网络 技术在企业中地广泛 应用 ,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直接从最终市场获取客户实际需求信息并对其做出快速反应的能力已大为增强。

  (2)组织虚拟性

  组织虚拟性是指供应链中各企业通过信息技术连接起来,组成暂时性的网络动态联盟,共享资源,优势互补。一旦联盟目标实现,联盟即行解算。组织虚拟性的程度大小主要取决于系统集成技术等信息技术的运用程度。在传统的实物供应链中,信息在供应链中逐级转换和传播,转换过程复杂,容易发生扭曲,引发牛鞭效应。但随着因特网和xml(可扩展标记语言)的广泛应用,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能够直接依据同一信息源进行商务决策和反应行动。这样,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通过关键信息共享,突破传统供应链和时空上的限制,与相关利益共同体接成动态联盟,形成高效率的虚拟化组织,对市场的变化做出迅速反应。

  (3)过程集成性

  传统企业出于对资源的直接控制实行“纵向一体化”战略,反映在物流管理上,最典型的便是从原料采购、成品制造到产品分销都自备库存,在比较稳定的市场环境下一般可以取得明显的规模效益。但在竞争加速、市场需求迅速变化的今天,企业继续沿用传统的思维模式,必将难以适应竞争的需要。事实上,每个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在所有业务领域都具有竞争优势。因此,企业要突破传统的“纵向一体化”模式,向“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扩展,通过资源外向配置,寻求联盟伙伴,将自己不具竞争优势的业务外包,使企业变得更有柔性,增强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

  过程集成就是根据市场的变化情况,以企业核心能力为基础,通过资源外用的形式,将供应链中的业务活动过程分解为相对独立的环节,重新组合成具有一定功能、紧密联系的新系统。过程集成需要各方互相信赖,达成共识实行信息共享,形成一种彼此之间依赖性比较强的“扩展企业”。

  2、敏捷供应链的运作策略

  敏捷性是敏捷供应链的本质特征,敏捷策略也就成为其最为重要的运作策略。在当今急剧变化的市场环境下,采用敏捷策略,通过对终端产品销售渠道信息的实时收集、 分析 汇总与传递,可以使企业对急剧变化的市场需求情况(包括品种变化和数量变化)做出快速反应。

  在消费者主权主导市场营销的今天,消费者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使大规模定制产品成为必要,供应链运作也因此变得更加复杂。保持供应链敏捷性的难度可想而知,但延迟(postponement)策略为敏捷供应链的运作提供了一种不错的尝试。延迟策略的核心在于产品的外观、形状确定或生产、组装、配送等活动应尽可能推迟到接受顾客订单后再确定。它可以最大化地减弱信息在供应链上传递所引发的“牛鞭效应”,以及供应链上各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减少了订单履约风险,并在提高顾客服务水平的条件下保持了供应链较低的运作成本。

  要使供应链对市场的快速变化做出敏捷反应,采用供应商管理策略,与供应链上游的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是相当重要的一环。企业应从供应链全局的角度、战略的高度建立与供应商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以增强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提高供应链的敏捷性。

  在供应链的敏捷化运作中,企业还可以采用其它一些有效的策略,如再造供应链策略、基于需求管理的策略、简单化策略等等,采用单一或多种策略要视企业所处供应链的具体情况和市场环境等综合因素予以确定。而这些运作策略的效应发挥,则离不开敏捷物流的支持。

  二、敏捷物流——支撑敏捷供应链运作的重要基础

  敏捷物流使供应链的敏捷化运作目标不再遥不可及。事实上,许多供应链从最上游的供应商到最终的消费者往往会在空间地域上达数千公里甚至扩展到全球范围之内,但却依然能保持较高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比如沃尔玛公司的全球连锁分销体系、戴尔公司的快速反应网络等等。这是什么原因呢?答案在于:这些供应链都无一例外的拥有一套快速反应的敏捷物流体系。

  物流为什么要保持敏捷性呢?对供应链来说,敏捷物流不仅意味着物流反应速度的提高和物流时间的缩短,还意味着用较少的投入获得更多的产出。时间是 企业 实施敏捷物流最大的助推器,同时也是其头号敌人。敏捷的物流反应体系即意味着物流时间的大幅缩短,在企业竞争日益以速度取胜的今天,对供应链管理而言,保持物流反应的敏捷性对整个供应链获取竞争优势是十分重要的。它将大大提高企业的客户满意度和对客户定单的反应度。在敏捷物流管理中,企业不仅要针对客户需求的变动及时做出快速反应,如对存货数量的调整、对客户订单的修改、对配送车辆的重新调度等,而且要尽量缩短货物的交货时间。现在,消费者和企业对物流服务的期望值已越来越高,都要求尽可能地缩短物流时间,提高物流服务水平。

  那么,在敏捷供应链上,企业如何进行敏捷物流管理呢?首先,企业必须保持整个供应链的物流运作可视化,这是实施敏捷物流的基本要求。所谓物流运作可视化,也就是要让供应链上的各节点企业能清楚地知道企业自身、供应商、下游客户、仓储设施、以及第三方物流或第四方物流服务商等的物流活动情况。例如,存货数量还有多少,存放地点在哪里?哪里需要存货供应?哪些客户的订单必须马上履行?需要采购哪些货物?订货是否能与销售和库存补充计划保持一致性?

  时间就是速度,就是效率。以缩短物流时间作为敏捷物流管理的突破口,这是实施敏捷物流的根本要求。对企业来说,缩短物流时间也就是提高物流反应速度,包括提高订单履行的速度,库存周转的速度,销货回款的速度,订购货物的速度及产品交付给最终消费者的速度等等。但对过长的供应链而言,过长的链条往往意味着较远的距离和时间的延迟,而距离和时间无疑是企业实施敏捷物流的最大障碍。为了解决诸如安全、远距离运输和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时间延迟等 问题 ,企业需要采取一些相应的技术和对策以扫除敏捷物流的诸多障碍因素。

  1.信息技术的广泛 应用 。在敏捷供应链上,物流运作可视化对其敏捷性是异常重要的。企业要想保持物流运作的可视化,前提条件是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有效支持其物流作业和配套管理,企业的管理者通过信息系统就可以及时、准确地获取、查询、处理相关的物流信息,例如客户的订单情况、企业的库存变动情况、车辆的调度使用状况等等。在很大程度上, 电子 邮件、传真和电话呼叫等仅仅是企业之间进行沟通、交易的一些应急措施,并不能始终保持供应链运作的可视化。因此,最大化地利用物流信息处理与应用技术,已成为许多企业保持物流运作在供应链上可视化、快速化、系统化的重要手段。“零售之王” 沃尔玛通过采用全球定位技术,确保了所有供应链合作伙伴实时共享物流关键信息,为降低配送成本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在供应链敏捷化运作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利用信息技术在信息的收集、处理与传递的优势,保持企业与多个供应商、多客户在各种订单处理等方面的可视化是十分重要的。例如,由于客户需求的变动和库存的增减,企业有时候需要对一些订单进行及时修改,以便在客户反应上保持较高的敏捷度。在这种情况下,采用电子邮件和传真等方式经常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这时候就需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为了使企业与全球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保持紧密的协作,基于互联网的信息管理系统为供应链上的所有节点企业提供了一个廉价而高效的途径。相比企业的内部 网络 系统,互联网不仅便宜,而且拥有更多的用户群。这也正是互联网吸引许多供应链运作企业的魅力所在。

  当然,信息技术也并非全部的答案,它仅仅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有效手段之一。技术仅仅是企业经营取得成功的三大要素之一。运营和人才则是另外两大要素。一些企业曾错误地认为,信息系统将解决物流运营中的所有问题,但一旦问题无法解决时,就会对信息系统感到极度的失望。其实,有些技术问题与企业的运营和人才的使用也息息相关,大多数问题产生的原因便在于信息技术的实施抛开了企业的人才基础和实际的业务流程,结果事倍功半。

  2.友好合作关系的建立。在企业竞争已日益转变为供应链竞争的今天,友好合作为企业谋求“双赢”提供了一种捷径,也为消除敏捷物流的实施障碍提供了可行的途径。

  这里所说的合作应是企业之间长期的战略合作,目标是满足供应链上参与企业进行复杂、敏捷物流运作的需要。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应是供应链上的企业通过紧密协作,实行信息共享与交换,共同管理订单(包括企业的采购订单和客户订单),以及进行共同配送等等。企业通过实施合作战略,不仅可以得到供应链上其它企业的帮助,而且还可以充分利用供应链上的所有资源,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物流竞争力。

  然而,友好合作关系的建立与维持并非易事。由于企业之间往往在关键信息共享上缺乏足够的信赖,以及双方(特别是卖方与买方)或多方合作角色的不同,真正意义上的战略合作往往难以实现。事实上,即使没有上述因素,一个企业也很难与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进行物流合作。但还是有一些关键的 方法 有助于供应链上的企业实现其合作目标。

  对企业合作双方或多方来说,最重要也最棘手的要数合作计划的具体实施。合作企业要从关键信息的共享开始,包括需求的预测信息、库存水平信息、订单信息、产品排产计划等。对合作企业而言,只有在实现这些关键信息共享的基础上,企业才能更好地把握整个供应链上的物流现状,也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问题。通过企业间的友好合作,可以大大减少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在供应链上,不确定性往往会导致库存的增加,因为库存存在的意义就在于作为一个缓冲器,以备企业销售的不虞之需。所以,减少了供应链的不缺定性也就意味着找到了减少库存的钥匙。

  企业合作要集中在供应链的运作上,特别是对供应链上运转货物的管理,包括对采购订单的管理、对供应商的管理、以及对采购货物的运输管理。尽管它只是供应链上物流管理的一部分,但也 影响 着供应链的整个库存水平,对成功实施敏捷物流和企业合作都是不小的挑战。立足于供应链运作计划实施的合作更有利于企业认清形势,并适时做出相应调整。

  3.外包策略的运用。敏捷供应链上的企业还可以通过物流外包策略,即将全部或部分物流业务外包给企业外部的物流服务商,通过利用其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来实现敏捷物流管理的目标。传统的物流外包一般是利用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优势来实现物流效率化。但如果第三方物流公司缺乏供应链运作的大局观,就会制约企业物流服务潜能的充分发挥,许多商业机会和合作机会也会因此而流失。但第三方物流的固有缺点也引发了第四方物流的诞生。第四方物流服务商通过提供核心信息技术,应用先进的物流管理技巧,并通过整合其它一些物流服务商的资源,可以真正达到用敏捷物流来提升供应链核心竞争力的目标。

  三、结束语

  面临复杂多变的商务环境,企业之间的产品和价格竞争正在被供应链之间的敏捷化竞争所取代。物竟天择,适者生存。只有那些敢于变革供应链管理,实施敏捷物流,进行供应链敏捷化运作的企业,才能从容应对快速变化和不可预测的市场需求,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供应链运作管理论文

副标题#

  供应链运作管理论文篇二

  供应链联盟运作理念浅析

  摘要:供应链联盟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本文从概念上界定了供应链联盟同供应链之间的区别联系,描述了供应链联盟的四个典型特点,并进一步阐述了供应链联盟产生的内外部动因。

  关键词:供应链联盟供应链联盟动因

  abstract: supply chain alliance is a kind of special organization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n the form,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this paper, the differencebetween supply chain alliance, supply chain from the concepts,describes four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upply chain alliance, and further expounds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orces of supply chainalliance.

  key words: supply chain alliance of supply chain alliance

  中图分类号: c29文献标识码:a

  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化,企业所面临的内、外环境的剧烈变化,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世界知名的大企业,如沃尔玛(极低的供应链成本),微软(虚拟制造物流),dell(电子商务供应链)等都开始尝试构建更能灵活和有效适应环境变化的供应链联盟组织形式,去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供应链联盟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经济利益同时,也存在潜在风险,据有关资料统计约半数以上的联盟要么完全失败, 要么在合作的晚期也失败了。所以在充分认识供应链联盟重要性的前提下,还需要充分把握供应链的特点及选择联盟的动因。

  一、供应链及供应链联盟概念界定

  供应链(supply chain,简称sc)的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尽管现实中很多企业在实践着供应链管理,但其定义尚无统一界定,国内外学者和研究人员从不同的视角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值得注意的是发展时期不同供应链定义又有所不同。例如,国外著名学者史蒂文森(stevens)和哈里森(harrison)分别从增值、分销渠道和网链的视角对供应链进行定义。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2001)对供应链的定义是:“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该定义涵盖了企业从原材料采购开始,经过运输、生产、仓储、配送,到销售至终端用户的全过程。

  供应链联盟(supply chain alliance, sca)则是以供应链为合作基础的企业战略联盟,它是指供应链上的两个或多个主体企业之间,为了实现共同的供应链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而结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松散型网络组织。严格来说,供应链联盟和供应链(supply chain)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供应链是一种企业间关系的组织形态,而供应链联盟则是组成供应链的节点企业为规制各自的行为所采取的一种组织形式。因此,二者可以看作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二、供应链联盟特点

  供应链联盟具有一般企业战略联盟所具备的共同特点,同时结合供应链联盟的特殊性其同时具备以下四项特点:

  (1)动态复杂性。这一特点是供应链联盟最基本的也是首要的特征。供应链是一个由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等组成的复杂的网络结构,其根本特征就是动态性和复杂性。供应链联盟形成的条件和前提是在市场化的前提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组织,节点企业之间不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企业是否选择加入供应链联盟完全是为了在实现共同的利益前提下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一旦外部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它们就会根据自身发展要求选择进入或退出某一供应链联盟,并且根据环境的不确定性调整供应链联盟的战略战术。当然供应链联盟可以通过鲁棒优化达到一种稳定状态。

  (2)网络化发展。供应链联盟不仅是存在于同一条“链”中不同主体企业的联盟,同时也是“链”与“链”间的联盟形成一种联盟网络。同一个供应链节点企业,可能会在不同的供应链中承担着不同的分工职责,这就导致企业可能同时在多个供应链中拥有“位置”,这样就给这些企业提供了极大“便利”,使相互独立的供应链之间形成了交错的网络形式。通过供应链联盟网络化发展可以达到以下优势:共享互补的资源、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与可能影响到自己核心业务的新兴技术保持同步;与合作伙伴分担成本和风险。

  (3)合作互利、地位平等性。供应链联盟成员为共同的战略目标结成战略伙伴,联盟成员间存在着互利合作关系。互利性意味着:一方面联盟成员间存在着一种利益让与机制,联盟成员都必须对联盟有贡献,愿意让渡部分利益;一方面联盟各方通过合作可以获取大于各自“独立”或“对立”行动所获取的利益。同时供应链联盟中合作企业间存在着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这种关系既不同于组织内部的行政隶属关系,也不同于组织间的市场交易关系。各成员保持独立的经营自主权,可按自己的发展需要运营,各成员通过协商确定在联盟中的权利与义务。因此要求联盟企业在理念层面上,通过授权实现企业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加强合作,真正实现企业之间由竞争走向“竞合”的协同关系;在技术层面上,要求在供应链企业之间实现网络互连,供应链联盟成员企业能够通过联盟内部的技术平台实现信息的共享。

  (4)需求导向性。供应链联盟同其他战略联盟明显的区别在于,供应链联盟在运用过程中是以最终顾客的需求为导向的,所有运营活动的出发点都来自于最终顾客。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商品极大的丰富,消费者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在这种明显的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情景下,供应链最终用户从原来“接受者”演变成了“驱动者”。供应链也可称之为供应需求链,有些学者研究认为“供应链管理”将逐渐的演变为“需求链管理”。因为需求链更贴近最终顾客的需求。并且伴随着it技术、web技术和ec技术等的技术条件进步,及精益思想、业务流程管理、网络治理等理论基础的发展,在稀缺资源、市场开发、不确定性等的驱动下,“需求链管理”研究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朗化。

  三、供应链联盟动因

  供应链联盟组织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产生的一种组织形式,不同的研究学者从不同的理论层次进行了解释。典型的理论分析是市场组织理论、交易成本理论、资源整合理论等。其中市场组织理论认为,企业只是价值链中的一个分工实体,因此需要建立企业间交换关系的网络结构、形成具有多样性契约安排的联盟形式;交易成本理论提出管理效益概念,认为联盟状态这种半结合的组织形式的出现,在于联盟市场管理效益小于市场交易成本,且高于公司管理效益;资源整合理论认为,联盟是公司间资源整合的结果。

  就企业而言,选择建立或者加入一个联盟组织原因在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内部组织观念的转变。外部环境影响诸如经济全球化、客户需求多样化、科学技术进步等,是建立或者加入联盟组织的前提;内部观念的变化诸如增强核心竞争力、快速有效响应市场、共担经营风险等是加入联盟组织的动因。

  外部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开始朝一体化的趋势发展。企业也将直接面临激烈而残酷的全球市场竞争。“势单力薄”的企业因而被迫通过各种方式“自我壮大”,通过建立或者加入联盟的方式可以快速并有效解决这种窘况。同时面对着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及竞争态势的白热化,企业仅靠自身资源能力跟踪全部市场需要,必定得不偿失。那么加入联盟确实势在必行,在一定契约约束的形势下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可以有效解决资源能力有限的状态。

  内部观念转变:外部环境的诸多变化促使企业内部组织和管理理念上也产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如由追逐内部效率转向外部效率的提升,由多样化经营转向专业化经营,由仅重视产品和服务质量转向满足消费者需求为首要目标等等。具体而言,联盟的动因体现在增强核心竞争力、快速响应市场、分担经营风险、学习动机、规模经济效应等。综合现代市场竞争的特点,供应链联盟动因主要体现在前两个动机上。1)加入联盟首先是要增强核心竞争力,经济全球化使许多发达企业处于成本和利润的考虑,不再追求完整的占领某个行业,而是结合自身竞争优势占领某一个经营环节,其余环节留给其他具有相应竞争优势的企业,这种强强联合的形式可以增强各自联盟成员的竞争优势,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2)加入联盟同时也是为了快速有效的响应市场,随着信息技术、生产技术等迅猛发展以及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商机稍纵即逝,“唯快不破”和“快鱼吃慢鱼”的经营理念开始深入人心。供应链管理者需要充分利用联盟中的企业的竞争优势,快速组合产品和服务以应对市场的变化。联盟中的企业在注重速度的同时,还要兼顾有效性,针对个性化需求优化组合供应链,为顾客提供有效的“个性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 黄小原,葛汝刚. 动态供应链与控制问题研究进展[j]. 控制与决策, 2008,11

  [2] 张 晖,蓝海林. 围绕中心企业构建战略联盟网络[j]. 科技管理研究,2004, 2

  [3] 吴刚,陈兰芳. 需求链管理研究综述――从供应链管理到需求链管理[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3

  
看了“供应链运作管理论文”的人还看:

1.浅谈供应链管理论文范文

2.供应链管理论文

3.浅谈供应链生产管理论文

4.供应链管理系统研究论文

5.供应链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