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组织论文

发布时间:2021-09-06
慈善组织论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慈善事业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组成部分已经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得到民众的认可和关注。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慈善组织论文,谢谢你的阅读。

  慈善组织论文篇一

  慈善组织人力资源

  摘 要:近年来,我国慈善事业迅速发展,慈善从业人员不断增加,研究探讨慈善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当前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课题。首先,要从转变思想观念入手,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教育作用;其次,要积极开展高校专业教育,强化行业组织内的系统培训;最后,慈善组织自身要通过制定薪酬福利政策、建立绩效评估体系、注重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等方法来提高慈善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关键词:慈善组织;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0-0089-02

  随着社会的发展,慈善事业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组成部分已经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得到民众的认可和关注。在政府的推动和民众的支持下,各类慈善组织相继成立,慈善从业人员迅速增加,慈善事业的发展瓶颈也随之出现,为了能使慈善资源合理配置、慈善组织稳定成长、慈善工作有序进行,研究和探讨慈善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就成为当前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慈善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一)全职员工少,一人兼多职

  慈善组织同其他社会组织一样,需要有完整的组织机构,需要有与组织机构相匹配的工作人员。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公益慈善组织都存在全职员工较少、一人身兼多职的现象。仅以北京市和黑龙江省为例,北京市现有基金会近200家,全职工作人员不足1 000人;黑龙江省现有省、市级慈善会16家,而全职员工却不足50人。

  (二)工作挑战大,劳动强度高

  全职工作人员少就意味着劳动强度高,每个人不仅要承担两三个人的工作量,还要尽职尽责、出色地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工作方式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较高,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是个多面手,是个一专多能的人才,如果从业人员不能及时地进行充电学习,就难以应对工作所带来的挑战。

  (三)工资待遇低,晋升空间小

  2010年《中国公益人才发展现状及需求调研报告》中显示,从业者薪资收入在6万元以上的仅占10%,中华慈善总会工作人员2010年的人均年收入也仅为4.08万元,部分草根慈善从业者的薪资更低,甚至低于所在城市的平均水平。同时,由于体制和制度的原因,许多从业人员看不到晋升的希望,工作动力严重不足。

  (四)缺乏专业人才,人才流失率高

  目前,慈善组织缺乏专业人才和职业化队伍。据调查,当

  前中国各基金会公益人才的“专业从业经验非常不足”,基金会员工中工作经验在3年以下的占了近70%的比例,工作经验在10年以上的仅占比例的3.7%[1]。而工资福利待遇低又直接导致了专业人才的流失,致使很多公益慈善组织面临生存的挑战。

  二、慈善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一)缺乏对现代慈善的认识和了解

  扶弱助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直以来,我们推崇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雷锋精神,弘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道德风尚。在这样宏观的思想环境下,传统的慈善理念认为,慈善是一种信念抑或信仰,慈善的动机应该是纯粹的、无偿的。施恩不能图报,做慈善不能拿工资或只能拿很少的工资已成为很多人的共识。

  然而,慈善工作不是在做好人好事。随着时代的发展,慈善工作已成为一个正常的社会职业,它与其他职业一样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合理的报酬,也只有合理的报酬才能招揽到人才、留得住人才,才能利用人才管理好慈善组织的日常工作,才能推动慈善组织的健康发展。

  (二)受行业环境和法律制度的约束

  目前,我国公募基金会大都具有官方背景,有公开募集的体制优势;而非公募基金会多是民间组织,捐款主要来自于企业和特殊机构。同时,国务院发布的《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基金会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和行政办公支出不得超过当年总支出的10%,这就意味着越是不具有公募资质的基金会规模越小,日常管理经费越少,人力资源越容易出现困局。

  此外,由于公益慈善行业的特殊性,慈善组织常常会受到外界舆论压力的束缚。慈善组织管理者惧怕做改革的试水者,只能对提高员工薪金待遇、吸引高端人才入职、建立员工激励机制等管理方法望而却步。

  (三)缺少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机制

  慈善事业的快速发展需要与之相匹配的专业化的人才队伍。然而,我国高校目前尚未设立慈善方面的专业学科教育,在培养慈善专业人才方面还处于空白状态。教育体系的缺失直接导致了慈善专业研?a href='//www.xuexila.com/yangsheng/kesou/' target='_blank'>咳嗽焙褪ψ式萄яα康呢逊γ壬谱ㄒ档难踉又竞突嵋楦悄训靡患m保壬菩幸底陨硪踩鄙偈屎显谥霸惫そ蕖⑴嘌档脑谥敖逃⒆ㄒ笛刑只嵋榈龋馐沟么壬迫瞬哦游榻ㄉ枞鄙倭吮匾闹с诺恪?/p>

  三、慈善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一)转变思想观念,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教育作用

  如今,我国的慈善事业正处于由传统慈善理念向现代慈善理念过渡的阶段。若想社会大众理解、接受现代慈善理念,慈善从业人员首先要解放思想,不能因为各种外因和困难而犹豫徘徊,要有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要善于借事造势,利用有影响力的慈善项目来带动慈善宣传,让公众了解慈善工作、了解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慈善事业的差距,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其次,媒体的力量不可小觑。作为传播信息的载体,媒体在宣传报道时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要对慈善理念、慈善文化、慈善活动等进行有深度、有广度的宣传,同时,在报道慈善新闻和事件时也需注重内容的向度和尺度,要引导大众从不同的视角理性、客观的看待我国的慈善事业。

  (二)开展高校专业教育,强化行业组织内的系统培训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理论基础的支持。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设立专门机构定向培养慈善专业人才;同年,南京大学设立慈善研究博士点,并为本科生开设相关课程。两所学校均开创了慈善教育的先河。可是,若想解决中国慈善事业理论不足的缺陷,若想让更多的大专院校开设慈善专业学科教育,各级政府就必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首先,政府要提高对教育科研的重视,要出台政策鼓励、支持高校设立慈善专业;其次,政府要加强对慈善事业研究的关注度,要构建慈善教育研究的组织机构;最后,政府要加大对慈善教育的经费投入,要保障并促进慈善教育事业的发展。   2013年5月,“中国公益慈善人才培养计划”首期培训在北京启动,900多名的报名者中仅有50人可以参加此次培训,这充分说明慈善业务培训的供需已经严重失衡。因此,慈善行业组织要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建立起行业系统内的培训机制。要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的沟通与交流,要寻求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支持与帮助,要将项目策划与业务培训有机结合,要建立慈善信息和学术研究的交流平台,要通过论坛、研讨等方式实现政府部门、慈善组织、专家学者间的对话。

  (三)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慈善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1.制定薪酬福利政策,构建激励机制

  薪酬是一个人地位和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它直接影响着个人的工作态度和行为方式,所以,做好薪酬水平和薪酬体系决策是慈善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任务。在国外,慈善工作者的工资与政府部门相仿甚至高于政府部门,我国慈善组织的薪酬水平不仅要参考组织所在城市的平均工资水平,还要参照所在城市政府公务人员、企业及同行业的工资标准。同时,慈善组织在确定薪酬体系时要权衡各种要素,并对整个工作做全面、综合的分析与评价,在设计工资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到员工的激励工资和福利待遇。另外,慈善组织还要在了解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等激励理论的基础上依据组织需求和组织期望来制定激励机制,在保障员工五险一金的基础上可将假期、交通以及与职位相关的服务等纳入到激励机制之中,除物质激励外,可同时运用精神激励、培训激励、晋升激励等多种激励方法。

  2.建立切实可行的绩效评估体系

  绩效评估可以对员工的工作和行为做出评价。慈善组织与其他营利性组织一样需要切实可行的绩效评估体系。首先,慈善组织的评估指标要具有导向性,要与慈善组织战略目标相匹配,要以薪酬管理为目的。其次,要依据评估内容选择一种或多种考评方法,要尽量减少评估误差,提高评估的精准度。最后,评估要以工作实绩为主,注重考核内容的可评价性和必要性。

  3.注重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与规划

  慈善组织有其特殊性,慈善组织从业人员除了把工作当成谋生手段外还希望能从工作中获得帮助他人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慈善组织进行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将更有利于挖掘个人最大潜力,更能促进员工职业发展,实现职业目标。慈善组织员工职业生涯管理需注重组织发展和员工个人职业发展相协调的问题,在建立职业生涯管理支持系统的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员工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员工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不仅要与组织愿景相匹配,更要与国家以及组织所在地区的慈善事业相适应。注重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与规划将使员工在实现理想抱负的同时能够进一步促进慈善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慈善事业需要职业化发展,慈善组织需要职业化人才。若想实现职业化,就必须加强慈善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因为人力资源是慈善组织运营的基本前提,是慈善组织发展的关键因素,也只有重视慈善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我们才有条件改变慈善事业发展滞后的现状,才有能力踏上现代慈善事业的征程。

  参考文献:

  [1] 中国慈善家.中国各类基金会公益人才匮乏[eb/ol]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慈善组织论文

  慈善组织论文篇二

  慈善组织准入制度研究

  【摘要】郭美美事件、宋基会事件、红基会事件,近一两年,中国慈善界问题频发,慈善事业现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慈善事业在世界各国都源远流长,慈善组织的产生更是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我国的慈善事业自2008年以后蓬勃发展,慈善组织,尤其民间慈善组织,迎来了发展的最好时机。当前,我国慈善事业中显现出来颇多问题,尤其是政府监管方面,这里仅就慈善组织准入制度进行探讨。

  【关键词】慈善组织 “双重”管理体制 价值定位 市场失灵

  一、慈善组织准入制度概述

  (一)慈善组织概念界定

  现今并无一个世界通行的对慈善组织定义的明确界定,各国根据需要和目的,在一定范围内,以一定的方式对其进行界定。我国《江苏省慈善事业促进条例》第一次以立法的形式对慈善组织进行了界定,是指依法登记成立,以慈善为唯一宗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这里的慈善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捐赠财产或者提供服务等方式,自愿、无偿开展的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贩灾等活动。慈善组织活动不限于上述扶老、助残等领域,它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开展减轻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帮助困难群体改善生活和健康状况等符合慈善宗旨的其他活动。在这里,采用广义的慈善来界定,冠以的慈善组织是公益性的非营利性组织。

  (二)慈善组织准入制度

  慈善组织的准入制度即是国家准许具有特定慈善目的,符合慈善组织资格的民间组织设立所设置的标准与程序规则的制度规范。

  现实中,政府对慈善组织及其所属的民间组织均有一定程度的规制和管理,这是政府因自身利益需要处理与新兴市民领域的关系。面对新兴市民领域,各国政府或为了保护公民权利的需要,或为了阻断公众参与,巩固自身权利,或为了使其按照政府希望的方式影响社会生活,或是其他原因,都对民间组织进行了一定干预,慈善组织准入制度即是政府干预的一种表现。

  事实上,现今的慈善组织在市民领域不仅是不可忽视的,也是不可或缺的,它的兴起对界各国乃至整个世界范围内都起到巨大作用,在我国,慈善组织是重要的社会细胞,其存在、发展具有以下功能:

  第一,传播慈善文化,顺应了国际趋势。慈善活动在世界各国都源远流长,而目前世界各国也都致力于大力发展慈善事业。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市民参与,慈善组织正是一条参与途径。

  第二,满足国民需要,体现机制功能。一方面,可以解决大量社会难题,弥补第一次、第二次分配的缺陷与不足,更好地维护国民的民权和社会权,促进社会平等;另一方面,慈善组织有利于社会成员参与公共事务和促进自我实现。慈善组织发展是对社会有形或无形资源的重新开发和配置。它可以缓解政府的救助压力,缓和社会矛盾和社会稳定,承担政府管不好或无力管的事情,优化政府、市场和社会的机制,通过公民参与公共事务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第三,完善分配体系,促进社会文明。中国的经济体制正在走向成熟,社会财富必然经历三次分配。作为第三次的慈善分配,有助于倡导和建立平等、团结、有爱、互助的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

  慈善组织在我国正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因此,应该使其继续良好的运行。而慈善组织的良好运行,离不开政府。一方面,慈善组织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我国发慈善组织的发展壮大是政府催化的结果。慈善组织的目标与政府公共利益趋同,政府采取多种措施促进组织的发展。例如,政府通过大力宣传并鼓励人们捐赠、提供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方面措施来支持慈善组织的发展。另一方面,慈善组织的生存、发展深深依赖着政府。我国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了政府主导型的慈善现状,而慈善组织目前无力改变此现状。中国民间慈善资源贫乏,慈善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很大限制,这要求它必须依附于政府的支持。慈善组织准入制度是政府对慈善组织施以作用的首要环节和重要方式,同时也是慈善组织得以享受许多政府给予的优惠与支持的重要前提,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显而易见。

  二、我国慈善组织准入制度现状

  我国并无专门的慈善法,对慈善组织的规制散见于一些法规中,根据现行规定,我国实行严格的审批登记许可主义。

  (一)注册管理体制

  1.“双重”管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第5条规定,“国务院民政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是本级人民政府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登记管理机关。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国务院或者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授权的组织,是有关行业、业务范围内民办非企业单位的业务主管单位。”《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6条做了同样的规定。也就是说,慈善组织要经业务主管部门确认后才可到民政部门注册登记,两部门双重管理,该业务主管部门可以是政府部门或政府认定的社会团体。它意味着一个慈善组织即使其符合设立标准,也有可能被拒之门外。现实中大量的民间组织要么找不到相应的业务主管机关,要么相应的主管机关拒绝其挂靠,要么业务受多个部门主管而找不到相应的登记机关,慈善组织数量受到严重制约。同时,已经注册的多数带有“官方性”或者“半官方性”的慈善组织,占有大量政府资源。根据而许多无合法民政注册身份的民间慈善组织,正面临着生存无以为继的难题,北京慧灵智障人士社区服务机构就是这样一个组织。双重管理体制下,业务主管部门负责诸如申请筹备、成立、变更及注销登记的审查,人事与财务管理和监督社团活动等慈善组织大量事务,它往往首先选择部门利益和规避风险,其次才是组织发展。同时,由于我国立法对登记部门和组织之间关系的模糊规定,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范围不明确,慈善组织的登记充满不可预测性。我国现有制度下的管理模式已成为我国慈善组织的一道难以跨越的障碍。

  2.严格的设立标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10条规定成立社团必须“有50个以上的个人会员或者30个以上的单位会员,个人会员、单位会员混合组成的,会员总数不得少于50个。”成立社会团体的资金条件是:“全国性的社会团体有10万元以上活动资金,地方性的社会团体和跨行政区域的社会团3万元以上活动资金。”《基金会管理条例》中关于基金会设立资金的规定是:“全国性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800万元人民币,地方性公募基金400万元人民币,非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200万元人民币。”这样的资金数额和人员规模是相对较高的,即使达到设立标准,设立后也难以维持发展,这排除了大量规模小的慈善组织设立登记的可能性。因此,大量的慈善组织在体制外谋求生存。

  (二)限制竞争

  我国为了强化对慈善组织在内的民间组织的管理,还在准入环节对慈善组织的业务和规模进行了限制,即在同一行政区域内已有业务范围相同或者相似的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没有必要成立的,对于非营利组织的成立申请不予批准;社会团体不得设立地域性的分支机构,而民办非企业单位不能设立分支机构。这就是说慈善组织要想设立,业务部门和登记机关不仅审查业务范围、资金、人员,还要审查是否在同一地域内为“业务范围相同或相似”。至于“有无成立的必要性”则由业务机关自由裁量。

  三、国外相关规定及慈善组织准入的价值定位

  (一)国外相关规定

  美国的慈善事业非常发达,美国通过税务法和《模范非营利组织法案》对其进行规制。在美国设立一个慈善组织非常便利:到州政府进行登记,缴纳少量的注册费,且无注册资金要求,很快就可以拿到执照。民间组织还可以选择申请免税登记。免税资格的条件是极为简单,即必须以非营利为目的、成立完全为非营利目的、经营最主要为达到非营利目的、不得为个人谋取利益、不得参与竞选与实质性游说。

  英国是历史上最早设立该制度的国家,它设立有专门的慈善委员会管理慈善组织事务。慈善组织可以向慈善委员会申请登记,设立登记的实质是对慈善组织的慈善地位进行认定。《慈善法》还规定,年收入在5000英镑以上的慈善组织进行登记。《慈善法》中规定对慈善组织进行分类监管,对于一些资金、人数较少的小规模组织,实行较宽松的准入制度,寻求自身管理;而一些公益性组织,则对专门从事慈善活动的慈善组织进行严格监管,在章程、工作内容等方面均有要求。

  (二)慈善组织准入制度价值定位

  慈善组织的价值定位是其设立和完善的基本准则,使对我们完善该制度起到指引作用,它体现了隐藏在制度背后的立法态度。慈善组织准入制度的价值定位为:结社自由、经济效率、秩序与安全。

  结社自由是世界各国普遍保护的宪法性权利。《世界人权宣言》、《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等文件均有对结社自由的规定。我国宪法中规定公民享有按照自己需要设立一定形式社会组织的权利。结社自由的具体体现就是自由的准入制度。当然,自由是相对的,它必然会受到一定限制,《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也规定,只有当结社自由与国家安全、公共秩序冲突时才能限制结社自由。

  经济效率是市场经济追求的基本价值。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本途径,但市场在面对某些公共产品时,总会出现“搭便车”和供给不足的不利于资源有效配置的局面。而政府在资源配置时则会有所偏向。应运而生的非营利组织正好弥补了市场和政府的不足,慈善组织实现了资源的第三次分配,使得社会良好发展。慈善组织配置公共产品的成本极低,效率很高,最终在结果上也满足了经济效率原则。

  秩序与安全是所有活动的前提与底线,慈善组织准入制度当然也遵循此原则。民间组织会要求分担社会事务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了国家权力,同时,也对国家威慑力下形成的社会秩序与安全造成一些影响。结社自由会加剧此种状态,甚至已出现一些违法行为。但其实,结社自由也并不必然与秩序和安全相对立,它们甚至是相互促进发展的。结社自由必须以秩序和安全为前提和底线,而在秩序和安全的基础上发展结社自由。

  四、我国慈善组织准入制度的完善

  (一)政府转变观念,改变角色定位

  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我国政府一直在慈善事业中居于主导地位,它将慈善组织视为其附属。政府对慈善组织从严控制、限制发展、严格管理,通过登记对其数量和结构以及内部管理进行管制,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的秩序,使慈善组织与社会协调发展。政府的严格控制确实对稳定秩序、维护安全起到了作用,但政府所秉承的观念以及管理体制是不符合现实状况的,甚至长远来说对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产生不良影响。由上述慈善组织作用可知,慈善组织的蓬勃发展是社会必需的,而它也正迅速发展着,它对社会秩序和安全也并无太大的威胁,甚至还维护社会的稳定。政府应放转变观念,将控制改变为支持和培育,引导慈善组织日渐作为慈善事业主体,树立起“伙伴”观念,为慈善组织创造一个自由、有序的环境。

  (二)改革登记管理体制

  我国的双重管理体制一直是被诟病的焦点,它为慈善组织的登记注册设置了双重许可,这大大增加了登记的难度,一些大的慈善组织或与政府有密切关系的慈善组织才可能登记。我们应改革“双重”管理体制,在准入审查主体上,可以在民政部下设立慈善委员会,该委员会负责慈善组织的注册登记、财务调查、访问监管及其他措施。同时,设立灵活的慈善组织准入主体的审查标准,即按照慈善组织情况区别对待,实行严格和放松并举的标准。对于小型的草根民间组织,因其虽然资金、人数少,但依然能发挥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作用,因此应给予其生存空间,对其资金、人数可以不做限制,对其进行备案管理;而一些规模较大的专门从事慈善公益事业的慈善组织进行严格管理,因其不仅规模大,公共性也极强。还应扩大政府的管理范畴。我国现行管理体制的管理对象一般是已经注册登记过的,对社会中存在的大量的未登记组织,现行法规将此类组织认定为非法组织,规定对待此类组织应使其停止活动、自愿解散,甚至可以强制解散。此时,对于这些组织,我们应按照上述准入标准重新认定,进行注册登记;不必要登记的,给予合法身份,使其主要受行业监管;非法组织,则直接解散或取缔。

  除此之外,鉴于慈善组织的特殊性,它不同于公司、企业等法人,因此我们应以独立主体定位它。我们应该明确其法人地位,并对法人的准入规则进行规定。慈善组织可以按照当前我国慈善组织种类分别进行登记,例如,基金会按照基金会法人的条件登记;并要求其章程、人员以及设立程序等符合法律对慈善组织法人的规定。慈善组织的定位有利于对其的规制、管理以及其责任的承担。

  (三)降低设立条件

  我国慈善组织的设立条件相对较高,主要表现在人员数量和原始资金方面。英美国家一般在民间组织人员的规定上是2人以上,德国类欧洲国家一般是7人以上。在资金方面,美国甚至无资金要求;英国规定5000英镑为标准,并无其他土地和固定资金要求。我国设立条件的目的在于慈善组织的进入和良好运行,而不应该是压制其发展,应降低设立条件。至于具体的设立条件,根据国情,征求社会民意的情况下,确定一个标准。

  除了上述具体的完善外,笔者建议应制定专门的慈善立法。我国现行的《基金会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等法规,法律位阶较低,不利于慈善组织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应注意慈善组织的准入制度仅仅是政府对慈善组织管理中的一个环节,不应过分重视。为了使慈善组织在内的民间组织有序发展,除了完善慈善组织准入制度之外,还应加强激励制度和事后处罚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侯安琪.慈善组织准入的法律规制[j].社会主义研究,2010 (5):130.

  [2]王俊秋.慈善组织建设在慈善事业发展中的作用[j].山东工商学院学院报,2008(2):58.

  [3]王俊秋.慈善组织建设在慈善事业发展中的作用[j].山东工商学院学院报,2008(2):59.

  [4]王名.改革民间组织双重管理体制的分析与建议[j].中国行政管理,2011(4):97.

  [5]姚建平.中美慈善组织政府管理比较研究[j].理论与现代,2006(2):70.

  [6]刘坤.英国慈善法律制度对我国慈善立法的研究[j].社团管理研究,2011(6):34.

  [7]解锟.英国慈善组织监管的法律构架及其反思「j」.东方法学,2011(6):89.

  [8]童星.第二种市场与政府失灵和公益型民间组织的发展[j].理论前沿2010(9):80.

  [9]褚松燕.中外非政府组织管理体制比较[m].北京: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103.

  作者简介:徐曼(1988-),女,河南南阳人,郑州大学法学院 2010级法律硕士(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看了“慈善组织论文”的人还看:

1.慈善文化价值观与我们的使命论文

2.非营利组织管理论文

3.大学生慈善道德责任培养探究论文

4.浅谈非政府组织管理论文

5.公益广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