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科技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2022-02-28
军事科技论文发表

  事实已经证明,军事科技是第一战斗力,它的发展势所必然。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军事科技论文发表,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军事科技论文发表篇一

  国防科技与军事

  国防 科技 与军事是密切相关的两个领域。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军事上的需要促成了国防科技领域的形成与 发展 ;国防科技的发展为军事提供所需要的物质技术手段,在此同时还会促使军事领域不断发生变革,甚至导致出现军事革命;军事上的变革和战争提出了新的需要又会给国防科技发展以新的推动力。之间相互关系的这种机制或逻辑是一种客观存在的 规律 。近几年来,新军事革命 问题 成为人们关心的热门话题。实际上,新军事革命正是上述客观规律在军事高技术迅速发展这一特定条件下的反映。当然,的关系还会受到 政治 、 经济 等因素的 影响 。

  一、军事上的需要是国防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

  社会 的需要是科技发展的动力。恩格斯曾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 科学 推向前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05页)。同样的,作为整个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防科技,则是社会的特殊需要———军事需要的产物,而且这种需要比任何力量都更能把国防科技推向前进。

  自从国家产生以后,为了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以及维护和获取国家的根本战略利益,便产生了国防和国家间的战争。为了巩固国防或为了夺取战争的胜利,各国都力图掌握更先进的军事技术手段,于是便 组织专门力量研制武器装备,国防科技便由此产生。由于新的武器的发明和使用可以造成军事上的巨大优势,从而使得“最幼稚的公 理论 者”,也从“手枪战胜利剑”的铁的事实中,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国防科技对于军事及战争的重要影响,因此国防科技便愈来愈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正如科学学创始人丁·贝尔纳所认为的:“自古以来,改进战争技术,一直比改善和平生活更需要科学。这并不是由于科学家具有好战的特性,而是因为战争的需要比其他需要更加急迫。各国君主和政府不那么乐于向其他 研究 工作提供津贴,都乐于向军用研究工作提供经费,因为科学界能研制出新的装备,而这种装备由于十分新颖,在军事上极为重要”。这里如实地指出了为满足军事上的需要研制武器装备,是国防科技发展的动力和主要任务与目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从50年代至80年代末,在长达40余年的冷战岁月,美苏两国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争,两国都执行优先发展国防科技的战略,并要求国防科技部门为军队研制出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在战术技术性能上超过对方的先进武器装备。在军事需求的强烈刺激下,两国的国防科技发展获得了强大的推动力,达到了极度的繁荣。许多其他国家在这种临战状态下也被迫采取相应的对策加速国防科技的发展。据 统计,到80年代中期,世界各国每年的国防科研经费累计高达800~1000亿美元。就这样,在冷战的军事需求的推动下,国防科技发展进入了军事高技术 时代 。

  冷战结束以后,世界主要国家都调整了军事战略,压缩了军费开支,军事需求从原先既追求武器装备的数量又重视其质量转向主要追求其高质量,国防科技也因此而进入注重发展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的新时期,即进入了“打什么仗需要什么武器就能研制出什么武器”的新时期。

  自90年代初开始,美国国防部、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及三军,每年都要研究并提出美军的军事需求,同时根据这种需求制定和调整其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 计划。例如,1996年,美军又确定了新的未来11大军事需求,为满足这些军事需求还分别制定了国防科技“基础研究计划”、《国防技术领域计划》和《联合作战科学技术计划》,这些计划对所要研究发展的科学技术领域及武器装备所要达到的性能要求都有明确的规定。俄罗斯、日本及西欧国家也采取了类似的举措。由于未来的军事需求主要是关于信息战能力的需求,因此有关国家的国防科技发展正紧密围绕夺取信息优势的信息战技术、c3i系统和精确制导武器等军事高技术开展研究工作。

  综上所述,国防科技完全是在军事或国防的需要的推动下不断获得发展的。国不可一日无防,国防不可一日无科学技术。展望未来,世界各国的国防科技都将在军事需求的不断推动下,继续不断地获得发展,并随着军事需求的高技术化而日益走向高技术化。

  二、国防科技发展对武器装备的影响

  军事上的需要导致国防科技的发展,而国防科技发展为了满足军事上的需要,必须不断研制出新型武器装备,因而必然对武器装备,即对军事技术手段产生重大影响。

  总体上看,直接从事武器装备研制的国防科技对武器装备发展的影响是全面的、决定性的。这集中表现在:使武器装备的原理和种类不断多样化、结构逐渐复杂化、性能日益得到提高。

  由于国防科研的开展,使许多新的 理论 、原理和技术被用于武器装备之中,从而不断出现一批又一批概念全新的武器装备。从利用 机械能杀伤敌人的冷兵器到利用化学能的近代火器(包括枪、炮、普通炸弹、氢弹、中子弹、激光武器、电磁微波武器),甚至是利用生物遗传密码对付敌人的生物武器等,各种各样的武器装备无一不是国防科研的重要成果。从种类上 统计,国防科研大致已使武器装备从冷兵器 时代 的20多种 发展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200多种,现在又进一步增加到1000种以上。

  随着武器装备的种类越来越多、概念越来越新,其结构也越来越复杂。早期的武器仅由几个零部件构成,后来发展到包括数十个、数百个零部件,现在已增加到数千个、数万个甚至上千万个零部件,其复杂性增加了若干个数量级。

  在武器装备的性能方面,集中表现在国防 科技 的发展使武器装备的作用距离和作用范围不断扩大,可靠性日益增强,射程、威力(精度和杀伤半径)、机动性和生存能力都在逐渐提高。

  现代 雷达的探测距离已达数十公里至数千公里以上,现代的侦察探测  装置可以在数百里之外甚至4万多公里的同步轨道上监视地面的目标。如美国的kh-12照像侦察卫星在几百公里轨道上对地面目标的分辩率为0?1米,一次照像即可覆盖数百平方公里的地面区域。

  至于战斗武器系统性能的提高,更令人惊叹不已。例如,在作用距离或射程方面,采用增程技术可使火炮的射程从20多公里增大到50公里以上。在命中精度方面,采用制导炮弹可使射击精度达0.3米,各种导弹的射程则可依据需要任意控制,其中洲际弹道导弹的射程已达1万多公里,命中精度在10米以内;采用空中加油技术可使军用飞机作远距离的甚至是作不着陆的环球飞行等。在杀伤力方面,国防科技已使单件兵器的杀伤威力大得惊人。

  武器系统杀伤力的提高,主要是由于新的国防科研成果被用于武器系统,使其各方面的性能都得到明显改进的结果。军事运筹学建立了一系列理论模型来确定武器的杀伤效能与有关性能之间的关系。比较典型的一个数学模型是:式中:a、n1、λ1、p1依次为一方武器的作战效能、数量(如火炮数或坦克数)、射速和每发弹的杀伤概率:n2、λ2、p2则依次为另一方武器的数量、射速和杀伤概率。从上式可见,只要提高自己所掌握的武器的性能,就可以明显提高其作战效能。通过采用精确制导技术、高爆弹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完全可以达到这一目的。例如,美国的155毫米榴弹炮,由于采用了“铜斑蛇”激光制导炮弹,使其对坦克的命中概率比使用普通非制导炮弹提高了2500倍。现代坦克和大口径火炮由于采用了自动装填机、 计算 机火控系统,反应时间由数十秒缩短在10秒以内,射速提高了一倍以上。现在研制的坦克、飞机、军舰等的机动速度和战场灵活性都有了明显提高,而且普遍装备有 电子 对抗设备,甚至采用崭新的隐身技术来对付敌方的攻击,以确保自己的生存。

  现代高速发展的 科学 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对武器装备性能的 影响 是全面的,而且使其性能改进的范围之广、程度之高是过去任何时代所无法比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各国所研制的一代又一代的新式武器和一次又一次的战争 实践证明,为一种武器所提供的高技术含量赵多,其性能越好,战斗效能就越高。原子弹、氢弹和中子弹等核武器的摧毁能力是众所周知的,各种高技术常规武器的打击能力也在海湾战争中得到了充争证明。现在,配备有先进电子设备和精确制导武器的6架f-111或3架f-15战斗机就能完成第二次世界大战时300架b-17轰炸机才能完成的作战任务,而8架f-117a隐身战斗机只要配备2架空中加油机就能完成75架非隐身作战飞机和支援飞机才能完成的空袭任务。更有甚者,一艘现代大型攻击型航空母舰的作战能力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全部海军舰队攻击力的总和。

  现代 国防 科技 的进一步 发展 ,正在并还将导致更多更新的高技术武器装备问世,如 计算 机病毒、电磁微波炸弹和炮弹等信息战武器以及天基和空基高能激光武器、无人作战航空器、微型侦察探测器、微型攻击机器人等。这一切将使未来的军事领域发生深刻的变化。

  三、国防科技的重大突破导致军事上的变革

  国防科技发展可为军事或战争的需要提供必不可少的武器装备。与此同时,国防科技发展所取得的重大突破,即战术技术性能得到极大提高的新技术或新型武器装备的研制成功往往会导致军事领域发生变革,或发生军事革命。这种变革涉及军事 理论 或军事学说的各个方面,而且接照马克思主义军事学说的观点,军事理论的变革主要体现为作战方式的变革和军队编制构成的变革。

  (一)新武器强制性地引起作战方式的变革

  所谓作战 方法 ,就是战争过程中的用兵方法,即 组织兵力、兵器实施战斗的方式或方法。作战方法种类繁多,如按行动类型区分,有进功方法、防御方法等;按行动规模区分,有战略、战役和战术范围的作战方法;按军兵种划分,有空战、海战、陆战、坦克战、炮战、化学战等作战方法。军事史表明,所有这些作战方法都是由武器装备决定的,即有什么样的武器装备,就有什么样的作战方法。正如恩格斯所提出的:“一旦技术上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目的并且已经用于军事目的,它们便立刻几乎强制地,而且往往是违反指挥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战方式上的改变甚至变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87)从古至今,要在战场上有效地杀伤敌人以及抵御敌人的进攻,必须依靠手中的武器并充分发挥武器的效能,因此作战方式、方法必然会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而变化。

  当青铜器和铁兵器出现以后,远古时期没有队形的搏斗便被有严格组织的战斗队形———“阵”(如古罗马军队的方阵)所取代。

  弓箭发明以后,较远距离的射箭便成为一种作战方式,而且使古代战车及骑兵受到威胁,于是出现了专门的步兵及步兵战术。

  火药的发明,迎来了军事发展的一个新 时代 。使用火药的火枪、火炮发明并用于战争以后,先后出现了线式战术、散兵战术及线式和散兵相结合的战术。而且,随着军事技术的改进,巷战的方式方法也在发生变化。老式的 建筑街垒和防街垒的方法被炮弹和炸药所粉碎。18世纪60年代以后,舰载线膛炮、无烟火药等伴随着蒸汽动力舰船技术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从而出现了成一线纵列队形进行集火射击的海战方法。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坦克、飞机和航空母舰等一系列新式武器装备获得了迅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相继产生了飞机、火炮和坦克相配合、梯次快速装甲集群突击的闪击战术及大纵深作战方法,还出现了空中战役、空降作战、战略轰炸等新战法。战列舰在海战中的地位最终被航空母舰所取代,舰载机的制空作战讲座?-35- 中国 国防科技信息1998年第3期和空中轰炸攻击作战成为争夺制海权的关键。由于多军兵种的诞生,多军兵种的联合作战逐渐变成了主要的作战方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70年代以来,由于以探测技术、c3i系统、 电子 战技术等信息技术的精确制导武器等为代表的军事高技术的崛起和发展,正在军事领域引起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其中作战方式的变革尤为引人注目。海湾战争和波黑战争都表明,使用精确制导武器的中远程精确打击作战、空袭与反空袭作战、争夺电磁频谱使用权的电子战等已成为现代战争的典型作战方式。

  现在已可以断言,随着国防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以 计算机病毒等为手段的攻击计算机互联 网络 、通信系统、 金融 系统的信息战,以及用各种“软杀伤”武器或“硬杀伤”武器摧毁c3i系统的指挥控制战即将成为未来高技术战争的崭新作战方式。

  (二)新武器引起军队组织编制的改变

  随着武器装备的不断发展,军队的军兵种结构及规模(包括编制人数和武器装备的数量)也不断发生相应的变化。恩格斯在谈到这一 问题 时曾指出:“随着新的作战工具即射击火器的发展,军队的整个内部组织就必然改变了,各个人借以组成军队并能作为军队行动的那些关系就改变了,各个军队相互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1卷,北京:战士出版社,1981.53)实际上不只是火器如此,各种新武器的发明也都会带来类似的变化。

  新武器装备导致新军兵种的诞生和旧兵种的消亡,已是公认的 历史 事实。

  从古代到20世纪初,军队一直由陆军和海军组成,而且以陆军为主,兵种也不多。步兵是最老和最基本的兵种。步枪发明以后,手持冷兵器格斗的步兵被步枪手所取代,步兵逐渐形成了班、排、连、营、团、师的 组织体制。火炮用于战争,导致了炮兵的出现。随着化学武器、坦克、通信设备等各种武器和技术装备的出现,陆军中又增加了防化兵、通信兵、装甲兵、工程兵、侦察兵等兵种。机枪、坦克和装甲车辆大量装备部队使在战场上驰聘了几千年之久的骑兵退出了战争舞台。?海军由于任务的特殊性一直是一个独立军种。潜艇、导弹、核武器及航空母舰的 发展 ,使大炮巨舰主义成为历史。主要以航空母舰为基地的海军航空兵这一海军新兵种的建立使海军舰队的构成由以战列舰为中心变为以航空母舰为中心。

  飞机的研制成功并用于空战标志着空中战场的开辟。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步显示出飞机这一新装备的重大作用,随后空军这一崭新的军种在各国纷纷建立。军用飞机的发展又引起空降兵的出现,同时促进了高炮、防空导弹和雷达的研制,进而导致了防空兵的问世。此外,进入60年代以后,由于核弹头及其运载装置的发展,一些核大国还组建了战略火箭军或战略核部队这一新军种。

  据预测,随着信息战技术和军用航天器(包括各种侦察卫星、作战卫星、军用空间站、军用空天飞机等)及空间武器系统(天基定向能武器、动能武器、电磁脉冲武器等)的发展,未来很可能出现全新的信息战和天战等更新的军兵种或作战部队。

  为了合理地利用多军兵种的各种武器装备更有效地进行作战,以增强进攻和防御能力,许多国家又组建了包括多军兵种的合成军。?新武器装备的出现除了引起军兵种类型的变化之外,还会引起军队中各国兵种构成比例和军队规模的变化。

  一般而论,新武器装备的新技术含量高,性能较优异,但结构复杂,造价昂贵,因此各国只能根据需要和可能组建相应的军兵种,并随着国防 科技 和 经济 发展逐步增大技术性的军兵种在整个军队构成中的比例。以前苏军为例,20年代各军种的比例是:陆军98.6%,空军0.5%,海军1?0%,30年代末上述比例依次变为75.2%,12.8%,9.7%,其余2.3%为新组建的国土防空军。这种比例一直保持至50年代末。60年代以后,由于新武器装备的发展,战略火箭军组建,上述比例发生了重大改变。到80年代末,前苏军的军种结构为:陆军45.2%,空军10.7%,海军10.7%,防空军12.3%,战略火箭军7.1%,边防军5.5%,内卫军8??%。不但如此,陆军、边防军、内卫军等都是由多军种组成的合成部队。美军的技术军兵种比例也逐渐增大,80年代末,美陆、海、空三军的比例为35.9%、27.0%、27.9%,此外还有9.2%的海军陆战队。至于兵种的构成比例,也大致是技术兵种比例逐渐增大。如现在不少国家都组建了强大的装甲兵、 电子 战部队等。

  由于新武器的性能发生了质的飞跃,从而使部队的战斗力越来越强。现在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相比,取得同样的作战效果,所需兵器兵力只及第二次大战时的10~20%。另一方面,由于新武器的杀伤力、破坏力极大,使用大量兵器兵力容易造成更大的损失,并增大后勤保障的难度。因此,从必要性、可行性及减少不必要的损失等各方面因素出发,各国军队的规模及编制单位的构成就越来越小。

  部队的战斗人员虽然在减少,但由于武器装备结构越来越复杂,维护保养任务和消耗量越来越大,因此军队的工程技术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等均在增加。例如,战时美军部队的战斗人员和保障人员的比例为1:3,有时甚至达1:5。平时,美军正规部队中有一半为文职人员。

  一方面部队的战斗人员在减少,另一方面部队的保障人员在增加,这似乎存在着矛盾。如果在保持部队拥有可靠的战斗能力条件下,尽量减少武器装备和战斗人员的数量,则技术保障和勤务保障任务量均可明显减少,保障人员数量也可减少,从而保证整个部队的规模缩小。这正是 目前 各国军队确定组织编制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总之,随着国防 科技 的不断 发展 和武器装备的日益 现代 化、高技术化,军队的 组织编制将进一步从数量规模型转变为质量效能型,从人力密集型转变为科技密集型。

  作者: 是密切相关的两个领域。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军事上的需要促成了国防科技领域的形成与发展;国防科技的发展为军事提供所需要的物质技术手段,在此同时还会促使军事领域不断发生变革,甚至导致出现军事革命;军事上的变革和战争提出了新的需要又会给国防科技发展以新的推动力。之间相互关系的这种机制或逻辑是一种客观存在的 规律 。近几年来,新军事革命 问题 成为人们关心的热门话题。实际上,新军事革命正是上述客观规律在军事高技术迅速发展这一特定条件下的反映。当然,的关系还会受到 政治 、 经济 等因素的 影响 。

  一、军事上的需要是国防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

  社会 的需要是科技发展的动力。恩格斯曾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 科学 推向前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05页)。同样的,作为整个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防科技,则是社会的特殊需要———军事需要的产物,而且这种需要比任何力量都更能把国防科技推向前进。

  自从国家产生以后,为了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以及维护和获取国家的根本战略利益,便产生了国防和国家间的战争。为了巩固国防或为了夺取战争的胜利,各国都力图掌握更先进的军事技术手段,于是便组织专门力量研制武器装备,国防科技便由此产生。由于新的武器的发明和使用可以造成军事上的巨大优势,从而使得“最幼稚的公 理论 者”,也从“手枪战胜利剑”的铁的事实中,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国防科技对于军事及战争的重要影响,因此国防科技便愈来愈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正如科学学创始人丁·贝尔纳所认为的:“自古以来,改进战争技术,一直比改善和平生活更需要科学。这并不是由于科学家具有好战的特性,而是因为战争的需要比其他需要更加急迫。各国君主和政府不那么乐于向其他 研究 工作提供津贴,都乐于向军用研究工作提供经费,因为科学界能研制出新的装备,而这种装备由于十分新颖,在军事上极为重要”。这里如实地指出了为满足军事上的需要研制武器装备,是国防科技发展的动力和主要任务与目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从50年代至80年代末,在长达40余年的冷战岁月,美苏两国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争,两国都执行优先发展国防科技的战略,并要求国防科技部门为军队研制出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在战术技术性能上超过对方的先进武器装备。在军事需求的强烈刺激下,两国的国防科技发展获得了强大的推动力,达到了极度的繁荣。许多其他国家在这种临战状态下也被迫采取相应的对策加速国防科技的发展。据 统计,到80年代中期,世界各国每年的国防科研经费累计高达800~1000亿美元。就这样,在冷战的军事需求的推动下,国防科技发展进入了军事高技术 时代 。

  冷战结束以后,世界主要国家都调整了军事战略,压缩了军费开支,军事需求从原先既追求武器装备的数量又重视其质量转向主要追求其高质量,国防科技也因此而进入注重发展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的新时期,即进入了“打什么仗需要什么武器就能研制出什么武器”的新时期。

  自90年代初开始,美国国防部、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及三军,每年都要研究并提出美军的军事需求,同时根据这种需求制定和调整其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 计划。例如,1996年,美军又确定了新的未来11大军事需求,为满足这些军事需求还分别制定了国防科技“基础研究计划”、《国防技术领域计划》和《联合作战科学技术计划》,这些计划对所要研究发展的科学技术领域及武器装备所要达到的性能要求都有明确的规定。俄罗斯、日本及西欧国家也采取了类似的举措。由于未来的军事需求主要是关于信息战能力的需求,因此有关国家的国防科技发展正紧密围绕夺取信息优势的信息战技术、c3i系统和精确制导武器等军事高技术开展研究工作。

  综上所述,国防 科技 完全是在军事或国防的需要的推动下不断获得 发展 的。国不可一日无防,国防不可一日无 科学 技术。展望未来,世界各国的国防科技都将在军事需求的不断推动下,继续不断地获得发展,并随着军事需求的高技术化而日益走向高技术化。

  二、国防科技发展对武器装备的 影响

  军事上的需要导致国防科技的发展,而国防科技发展为了满足军事上的需要,必须不断研制出新型武器装备,因而必然对武器装备,即对军事技术手段产生重大影响。

  总体上看,直接从事武器装备研制的国防科技对武器装备发展的影响是全面的、决定性的。这集中表现在:使武器装备的原理和种类不断多样化、结构逐渐复杂化、性能日益得到提高。

  由于国防科研的开展,使许多新的 理论 、原理和技术被用于武器装备之中,从而不断出现一批又一批概念全新的武器装备。从利用 机械能杀伤敌人的冷兵器到利用化学能的近代火器(包括枪、炮、普通炸弹、氢弹、中子弹、激光武器、电磁微波武器),甚至是利用生物遗传密码对付敌人的生物武器等,各种各样的武器装备无一不是国防科研的重要成果。从种类上 统计,国防科研大致已使武器装备从冷兵器 时代 的20多种发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200多种,现在又进一步增加到1000种以上。

  随着武器装备的种类越来越多、概念越来越新,其结构也越来越复杂。早期的武器仅由几个零部件构成,后来发展到包括数十个、数百个零部件,现在已增加到数千个、数万个甚至上千万个零部件,其复杂性增加了若干个数量级。

  在武器装备的性能方面,集中表现在国防科技的发展使武器装备的作用距离和作用范围不断扩大,可靠性日益增强,射程、威力(精度和杀伤半径)、机动性和生存能力都在逐渐提高。

  现代 雷达的探测距离已达数十公里至数千公里以上,现代的侦察探测  装置可以在数百里之外甚至4万多公里的同步轨道上监视地面的目标。如美国的kh-12照像侦察卫星在几百公里轨道上对地面目标的分辩率为0?1米,一次照像即可覆盖数百平方公里的地面区域。

  至于战斗武器系统性能的提高,更令人惊叹不已。例如,在作用距离或射程方面,采用增程技术可使火炮的射程从20多公里增大到50公里以上。在命中精度方面,采用制导炮弹可使射击精度达0.3米,各种导弹的射程则可依据需要任意控制,其中洲际弹道导弹的射程已达1万多公里,命中精度在10米以内;采用空中加油技术可使军用飞机作远距离的甚至是作不着陆的环球飞行等。在杀伤力方面,国防科技已使单件兵器的杀伤威力大得惊人。

  武器系统杀伤力的提高,主要是由于新的国防科研成果被用于武器系统,使其各方面的性能都得到明显改进的结果。军事运筹学建立了一系列理论模型来确定武器的杀伤效能与有关性能之间的关系。比较典型的一个数学模型是:式中:a、n1、λ1、p1依次为一方武器的作战效能、数量(如火炮数或坦克数)、射速和每发弹的杀伤概率:n2、λ2、p2则依次为另一方武器的数量、射速和杀伤概率。从上式可见,只要提高自己所掌握的武器的性能,就可以明显提高其作战效能。通过采用精确制导技术、高爆弹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完全可以达到这一目的。例如,美国的155毫米榴弹炮,由于采用了“铜斑蛇”激光制导炮弹,使其对坦克的命中概率比使用普通非制导炮弹提高了2500倍。现代坦克和大口径火炮由于采用了自动装填机、 计算 机火控系统,反应时间由数十秒缩短在10秒以内,射速提高了一倍以上。现在研制的坦克、飞机、军舰等的机动速度和战场灵活性都有了明显提高,而且普遍装备有 电子 对抗设备,甚至采用崭新的隐身技术来对付敌方的攻击,以确保自己的生存。

  现代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对武器装备性能的影响是全面的,而且使其性能改进的范围之广、程度之高是过去任何时代所无法比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各国所研制的一代又一代的新式武器和一次又一次的战争 实践证明,为一种武器所提供的高技术含量赵多,其性能越好,战斗效能就越高。原子弹、氢弹和中子弹等核武器的摧毁能力是众所周知的,各种高技术常规武器的打击能力也在海湾战争中得到了充争证明。现在,配备有先进电子设备和精确制导武器的6架f-111或3架f-15战斗机就能完成第二次世界大战时300架b-17轰炸机才能完成的作战任务,而8架f-117a隐身战斗机只要配备2架空中加油机就能完成75架非隐身作战飞机和支援飞机才能完成的空袭任务。更有甚者,一艘现代大型攻击型航空母舰的作战能力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全部海军舰队攻击力的总和。

  现代 国防 科技 的进一步 发展 ,正在并还将导致更多更新的高技术武器装备问世,如 计算 机病毒、电磁微波炸弹和炮弹等信息战武器以及天基和空基高能激光武器、无人作战航空器、微型侦察探测器、微型攻击机器人等。这一切将使未来的军事领域发生深刻的变化。

  三、国防科技的重大突破导致军事上的变革

  国防科技发展可为军事或战争的需要提供必不可少的武器装备。与此同时,国防科技发展所取得的重大突破,即战术技术性能得到极大提高的新技术或新型武器装备的研制成功往往会导致军事领域发生变革,或发生军事革命。这种变革涉及军事 理论 或军事学说的各个方面,而且接照马克思主义军事学说的观点,军事理论的变革主要体现为作战方式的变革和军队编制构成的变革。

  (一)新武器强制性地引起作战方式的变革

  所谓作战 方法 ,就是战争过程中的用兵方法,即 组织兵力、兵器实施战斗的方式或方法。作战方法种类繁多,如按行动类型区分,有进功方法、防御方法等;按行动规模区分,有战略、战役和战术范围的作战方法;按军兵种划分,有空战、海战、陆战、坦克战、炮战、化学战等作战方法。军事史表明,所有这些作战方法都是由武器装备决定的,即有什么样的武器装备,就有什么样的作战方法。正如恩格斯所提出的:“一旦技术上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目的并且已经用于军事目的,它们便立刻几乎强制地,而且往往是违反指挥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战方式上的改变甚至变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87)从古至今,要在战场上有效地杀伤敌人以及抵御敌人的进攻,必须依靠手中的武器并充分发挥武器的效能,因此作战方式、方法必然会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而变化。

  当青铜器和铁兵器出现以后,远古时期没有队形的搏斗便被有严格组织的战斗队形———“阵”(如古罗马军队的方阵)所取代。

  弓箭发明以后,较远距离的射箭便成为一种作战方式,而且使古代战车及骑兵受到威胁,于是出现了专门的步兵及步兵战术。

  火药的发明,迎来了军事发展的一个新 时代 。使用火药的火枪、火炮发明并用于战争以后,先后出现了线式战术、散兵战术及线式和散兵相结合的战术。而且,随着军事技术的改进,巷战的方式方法也在发生变化。老式的 建筑街垒和防街垒的方法被炮弹和炸药所粉碎。18世纪60年代以后,舰载线膛炮、无烟火药等伴随着蒸汽动力舰船技术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从而出现了成一线纵列队形进行集火射击的海战方法。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坦克、飞机和航空母舰等一系列新式武器装备获得了迅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相继产生了飞机、火炮和坦克相配合、梯次快速装甲集群突击的闪击战术及大纵深作战方法,还出现了空中战役、空降作战、战略轰炸等新战法。战列舰在海战中的地位最终被航空母舰所取代,舰载机的制空作战讲座?-35- 中国 国防科技信息1998年第3期和空中轰炸攻击作战成为争夺制海权的关键。由于多军兵种的诞生,多军兵种的联合作战逐渐变成了主要的作战方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70年代以来,由于以探测技术、c3i系统、 电子 战技术等信息技术的精确制导武器等为代表的军事高技术的崛起和发展,正在军事领域引起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其中作战方式的变革尤为引人注目。海湾战争和波黑战争都表明,使用精确制导武器的中远程精确打击作战、空袭与反空袭作战、争夺电磁频谱使用权的电子战等已成为现代战争的典型作战方式。

  现在已可以断言,随着国防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以 计算机病毒等为手段的攻击计算机互联 网络 、通信系统、 金融 系统的信息战,以及用各种“软杀伤”武器或“硬杀伤”武器摧毁c3i系统的指挥控制战即将成为未来高技术战争的崭新作战方式。

  (二)新武器引起军队组织编制的改变

  随着武器装备的不断发展,军队的军兵种结构及规模(包括编制人数和武器装备的数量)也不断发生相应的变化。恩格斯在谈到这一 问题 时曾指出:“随着新的作战工具即射击火器的发展,军队的整个内部组织就必然改变了,各个人借以组成军队并能作为军队行动的那些关系就改变了,各个军队相互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1卷,北京:战士出版社,1981.53)实际上不只是火器如此,各种新武器的发明也都会带来类似的变化。

  新武器装备导致新军兵种的诞生和旧兵种的消亡,已是公认的 历史 事实。

  从古代到20世纪初,军队一直由陆军和海军组成,而且以陆军为主,兵种也不多。步兵是最老和最基本的兵种。步枪发明以后,手持冷兵器格斗的步兵被步枪手所取代,步兵逐渐形成了班、排、连、营、团、师的 组织体制。火炮用于战争,导致了炮兵的出现。随着化学武器、坦克、通信设备等各种武器和技术装备的出现,陆军中又增加了防化兵、通信兵、装甲兵、工程兵、侦察兵等兵种。机枪、坦克和装甲车辆大量装备部队使在战场上驰聘了几千年之久的骑兵退出了战争舞台。?海军由于任务的特殊性一直是一个独立军种。潜艇、导弹、核武器及航空母舰的 发展 ,使大炮巨舰主义成为历史。主要以航空母舰为基地的海军航空兵这一海军新兵种的建立使海军舰队的构成由以战列舰为中心变为以航空母舰为中心。

  飞机的研制成功并用于空战标志着空中战场的开辟。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步显示出飞机这一新装备的重大作用,随后空军这一崭新的军种在各国纷纷建立。军用飞机的发展又引起空降兵的出现,同时促进了高炮、防空导弹和雷达的研制,进而导致了防空兵的问世。此外,进入60年代以后,由于核弹头及其运载装置的发展,一些核大国还组建了战略火箭军或战略核部队这一新军种。

  据预测,随着信息战技术和军用航天器(包括各种侦察卫星、作战卫星、军用空间站、军用空天飞机等)及空间武器系统(天基定向能武器、动能武器、电磁脉冲武器等)的发展,未来很可能出现全新的信息战和天战等更新的军兵种或作战部队。

  为了合理地利用多军兵种的各种武器装备更有效地进行作战,以增强进攻和防御能力,许多国家又组建了包括多军兵种的合成军。?新武器装备的出现除了引起军兵种类型的变化之外,还会引起军队中各国兵种构成比例和军队规模的变化。

  一般而论,新武器装备的新技术含量高,性能较优异,但结构复杂,造价昂贵,因此各国只能根据需要和可能组建相应的军兵种,并随着国防 科技 和 经济 发展逐步增大技术性的军兵种在整个军队构成中的比例。以前苏军为例,20年代各军种的比例是:陆军98.6%,空军0.5%,海军1?0%,30年代末上述比例依次变为75.2%,12.8%,9.7%,其余2.3%为新组建的国土防空军。这种比例一直保持至50年代末。60年代以后,由于新武器装备的发展,战略火箭军组建,上述比例发生了重大改变。到80年代末,前苏军的军种结构为:陆军45.2%,空军10.7%,海军10.7%,防空军12.3%,战略火箭军7.1%,边防军5.5%,内卫军8??%。不但如此,陆军、边防军、内卫军等都是由多军种组成的合成部队。美军的技术军兵种比例也逐渐增大,80年代末,美陆、海、空三军的比例为35.9%、27.0%、27.9%,此外还有9.2%的海军陆战队。至于兵种的构成比例,也大致是技术兵种比例逐渐增大。如现在不少国家都组建了强大的装甲兵、 电子 战部队等。

  由于新武器的性能发生了质的飞跃,从而使部队的战斗力越来越强。现在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相比,取得同样的作战效果,所需兵器兵力只及第二次大战时的10~20%。另一方面,由于新武器的杀伤力、破坏力极大,使用大量兵器兵力容易造成更大的损失,并增大后勤保障的难度。因此,从必要性、可行性及减少不必要的损失等各方面因素出发,各国军队的规模及编制单位的构成就越来越小。

  部队的战斗人员虽然在减少,但由于武器装备结构越来越复杂,维护保养任务和消耗量越来越大,因此军队的工程技术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等均在增加。例如,战时美军部队的战斗人员和保障人员的比例为1:3,有时甚至达1:5。平时,美军正规部队中有一半为文职人员。

  一方面部队的战斗人员在减少,另一方面部队的保障人员在增加,这似乎存在着矛盾。如果在保持部队拥有可靠的战斗能力条件下,尽量减少武器装备和战斗人员的数量,则技术保障和勤务保障任务量均可明显减少,保障人员数量也可减少,从而保证整个部队的规模缩小。这正是 目前 各国军队确定组织编制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总之,随着国防 科技 的不断 发展 和武器装备的日益 现代 化、高技术化,军队的 组织编制将进一步从数量规模型转变为质量效能型,从人力密集型转变为科技密集型。

  军事科技论文发表篇二

  中国军事科技与军事装备的自主创新

  我国军事科技与装备的科研创新是全国各领域科研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不断加强对科技研究战线的投入。以2006年为例,按美元计算,我国在科技研究上的总投入已达到600亿美元之巨,当年世界排名第3。为了按照科学规律实现对科技领域的管理,国家按一定的序列对科研项目的类别进行了划分。它们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理论研究和自由探索),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亦称973项目(重大理论专题研究是其重要组成),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亦称863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题项目(已知有“神舟”载人飞船、“嫦娥”探月工程等,国务院2009年5月13日又公布了大型飞机等11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在这些科研平台上,为包括军事领域在内的各领域的创新发展规划了一条宏伟的科技发展途径。例如2006年我国还需耗巨资从国外购买大量的盾构机以满足国内基础施工的需要,但经过我国科技界的努力,到2008年初,我国的盾构机就已研制出来,而且还可出口,近来又自主研制完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直径达22米的岩层挖掘机。

  民用技术与装备如此,军事技术与装备的发展更是如此。尤其是我国军事技术与装备的科研创新还面临着困难的外部环境,即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可参考的技术与资料极其缺少,主要的研究途径只能是自主创新。而且这一创新,还应是全过程的,即包括理论研究,技术研究,相应武器装备的研制直到该武器装备的综合技术保障的研究等。

  为了集全国之力,加速国家民用装备与武器装备的现代化,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军事领域与民用领域的“军民结合”,而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还分别存在着“军转民”或“民转军”的问题。前苏联的后期,正是由于“军转民”的不畅,曾形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而我国现时也存在着“民转军”的必然趋势,这一过程虽然也受到某些习惯的惯性滞后。但国务院将国防科技工业局归并到工信部后,军民结合就成为部内的调控问题定会加速推进这一过程。例如在天津滨海新区研制大推力火箭、在上海和西安研制大型飞机。在北京顺义研制航空发动机等,均是军民结合的大举措。

  开展军事技术与装备科研项目的技术途径

  我国从建国到现在,出现过两条研制武器装备的技术途径。

  “技术储备”的技术途径

  建国后的前30年,武器装备的研制及相应军事技术的研究,主要以前苏联的武器为参考系。这一时期研制武器系统的主要技术途径为“技术储备”,即以未来武器装备的发展为目标,先期开展大范围的技术研究,并储备其研究成果,以待未来研制武器装备之需。这样的研究途径对大型武器装备的主体是有效的。当前俄罗斯从前苏联继承了这样的途径发展自己的武器装备,并一直在大型武器的主体上处于世界的领先水平。但“技术储备”的研究途径存在明显的缺陷,这主要表现在,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本来不存在行业界限,但是以军事装备为目的的技术研究很容易将军事技术与民用技术割裂开来,而且军事装备的研究费用十分浩大,甚至达到国力难支的程度,这正是前苏联为了保持其超级大国的军事地位,虽然军事上可以抗衡美国,但国民经济却十分落后的重要原因。目前,“技术储备”也还是我国武器装备研制的技术途径之一。例如我国所开展的歼击机发动机的研制就具有技术储备的含意。而且我国许多深受“技术储备”研究途径之苦的军工行业,在国家提出“军转民”正确方针的指引下,也已完全走上了“军”、“民”双丰收的全新发展道路,并在某些领域继续享有“技术储备”所带来的优势。

  “系统集成”的技术途径

  “技术储备”需要有历史的积累,不是多数单位的所长,只能在少数技术领域上采用这种方式。而当前在大多数情况下,则要采用近年兴起并行之有效的另一重要的技术途径——“系统集成”,来开展军事技术与军事装备的研究。“系统集成”原本是一种指导电子信息系统总体设计的方法和策略,这里所提的“系统集成”,不是单指它的定义与含意,主要着眼于它的社会效应以及这种效应对我国军事技术与军事装备发展的重要作用。我国当前军事及武器装备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主要是现代化战场电子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与改造,以及各种作战平台电子信息系统的研制与改造。完全应该采用系统集成的技术途径,加快战场电子信息化建设,并研制出满足现代军事需求的新型军事装备。

  进入20世纪70、80年代,在美、欧一些国家的引领下,计算机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得到高速发展。这些技术首先都是以民用技术为发端的,并迅速改变着世界高端工业产品的面貌。特别是这一技术改造的触角已迅速深入到军事领域,在不同的军事技术领域分别出现了“航空电子学”、“车辆电子学”和“船舶电子学”等新型学科。这实际上是世界范围内的一次“民转军”的过程,西方各军事大国的大型军事系统和各种大型武器装备在这一背景下,通过“系统集成”的途径,实现了信息化改造,提升到现代化的战技水平。

  通过美国f-22“猛禽”战斗机的研制过程,可以说明以“系统集成”的技术途径实现“民转军”的过程。f-22的电子信息系统在当时无疑是最先进的,除了大量采用民用标准和民用器件纠,也由美国intel公司研制生产了一枚专用的核心处理器“intel i960mx”芯片。但是f-22毕竟有一个研制、试用过程,而需要面向市场不断发展的intel公司,却无法保持该专用芯片的长期供应,已于2005年停止了该芯片的生产,使f-22的生产和技术更新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后来的f-35战斗机就全部采用了民用标准和民用器件,完全按“系统集成”的模式进行飞机的研制。

  我国军事正处于新的军事变革时期,军事技术与装备的创新和改造任务将是大量和艰巨的,而且主要属于电子信息系统的范畴,它的基础技术或基本组件又大都蕴藏于民用高端商品之中。这为我们通过必要的理论研究并以“系统集成”的技术途径开展现代化军事装备中的电子信息系统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可能,这正是“系统集成”的重要意义。

  采用“系统集成”的技术途径,通过“民转军”提高军事装备现代化水平的过程,在我国远未结束,国内不少著名专家已多次联名呼吁,提倡“民转军”的军事现代化发展之路。为加速我国军事系统与军事装备现代化的进程,工业信息化部所属的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必然要承担起推进“军民结合”的重要任务。

  我国军事科技与军事装备的自主创新

  加强武器系统的理论研究是促进我国武器装备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这一命题所显示的发展模式是加强军事装备的理论研究并以“系统集成”的技术途径实现我国军事科技与军事装备的自主创新。当然先进的理论研究成果,并不能代表装备实体的先进,因为从理论成果到装备的创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是

  理论研究却可以找到装备 发展的突破口,是我国当前发展武器装备的必由之路。国家将属于理论研究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973的理论 专题项目列为国家重要科研项目序列的前两位,彰显了自主创新这一发展途径的重要性。

  前苏联和俄罗斯在大型武器主体的理论研究上是领先于欧美的,即使在基础部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也能保持大型武器系统总体性能的领先地位。比较典型的事例是1976年9月6日前苏联“米格-25”歼击机叛逃至日本的事件。当时“米格-25”歼击机是世界上总体性能最先进的歼击机,作为日本盟国的美国如获至宝,派了大批专家前去进行解剖分析。结果大失所望,其组成部件大多落后于美国。这一事件充分证明,系统理论研究的领先,可以弥补基础技术及基础部件水平的不足,使武器系统总体性能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大型武器系统如此,那么,在欧美一直占优的电子信息系统方面,是否也能如此呢,结论是,只要善于分析和付出艰苦的努力,在许多方面都是可能的。以陆战平台的坦克为例,它原来只是陆军在进攻与防御战斗中的中坚力量,而由于车载电子信息系统的迅速发展,它在现代战场上的作战功能与作战模式又都将浴火重生地得到扩充。这里就以陆战平台电子信息系统为背景来探讨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

  控制陆战平台非制导武器进行射击的系统称为火控系统,是陆战平台电子信息系统中最重要的功能系统。当我们探讨火控系统的发展时,发现世界范围内,火控系统的理论研究明显落后于实体系统的发展这对火控系统的发展非常不利,不仅是系统的战技性能受到很大影响,其造价也因之居高不下。这一现象的形成,主要是国外军事装备已高度商品化,只注意系统技术的先进性,而忽视了系统理论研究的导向作用。

  在我国基础技术还处于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加强陆战平台火控系统与指控系统等的理论研究,正是促进我国火控系统、指控系统等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突破口。在我国相关科技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陆战平台火控系统、指控系统等的理论研究已形成体系与规模,并逐渐具有了我国的优势。主要有:

  (1)首先建立了现代数字火控系统的理论体系,并以装备的发展为牵引,将其延伸到战车火控、指控系统和陆战平台电子信息系统。

  (2)突破世界性难题,我国首先实现机动目标运动模型和模态的实时辨识,为火控系统的深化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3)对实现陆战平台信息化至关重要的“全数字化目标自动跟踪系统”,在世界范围内迟迟未能面世的情况下,我国首先完成该系统样机的研制。

  (4)在我国建立陆战平台电子信息系统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新的控制思想,即在理论上实现了多种控制误差的融合。按这一理论设计的控制器,可实现多种控制功能的融合。在火炮控制器和瞄准线控制器中,原有1+n的复杂结构模式,都被1+1的结构模式所代替,其中功能扩充数n已达到3~5的水平。这一理论上的突破,可大幅提高我军陆战平台电子信息系统的设计水平。

  (5)完成了机动平台浮动措载系统动力特性仿真理论的研究。浮动措载系统是决定机动平台主要战技性能的核心系统,它的动力特性仿真一直处于空白,严重影响了大型武器系统的研制。我国提出了运行剖面动力特性的仿真的理论与技术途径,可低成本研制出多功能的仿真系统,既可进行系统和部件的先期技术演示,又可在这一高精度的动力特性仿真 环境中,利用已建立的多个高精度模型,进行系统战技性能的定量评估。

  这些理论成果的取得,为我国陆战平台电子信息系统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空间,定将促进我国陆战平台电子信息系统的长足发展。

  全数字化目标自动跟踪火控系统的自主创新

  具体到目标自动跟踪式火控系统,它是陆战平台最先进的火控系统,也是各国优先发展的电子信息系统。世界范围内从20世纪80年代起,西方各个军事大国(美、德、英等)最早开始了目标自动跟踪式火控系统的研究,但至今也未能在坦克上正式装备全数字化目标自动跟踪系统,突出地反映了研制这类系统所具有的理论难度和技术难度。

  虽然日本、以色列等国已宣称在坦克上装备了该系统,但那只是利用目标自动跟踪单一控制功能的简易系统,远未发挥该系统可融合各种信息化技术的先天优势。按当前的军事需求和理论与技术上的可行性而言,陆战平台全数字化目标自动跟踪火控系统,应同时具有目标多维信息的数字采集、多目标自动跟踪,跟踪过程目标状态的滤波与预测、目标运动模型的实时建模、包括解算命中问题在内的目标信息处理以目标信息为基础的先进控制技术的实现等多项创新功能。它显然是未来陆战平台电子信息系统的主系统,研制这一重要系统的关键理论与技术有三:

  目标状态信息的数字采集

  实现目标多维状态信息的数字采集,是进行系统数字化设计的第一步。可在运动的陆战平台中它却成为不易解决的技术难题。原因是目标的运动是在以地面参考物为基准的直角坐标中定义的,对目标运动位移的测量也应是以基准点为基础的测量。但是陆战平台火控系统中只有旋转的球坐标,在跟踪目标的过程中无法对地面基准点进行标定,因而也无法建立统一的观测方程。每次只能测量目标的相对运动量,还需配合以复杂的测量的信息处理才可解决,其测量精度与信息处理算法的先进性关系很大,这常常成为制约全系统精度的关键。

  机动目标的动态建模

  关于机动目标运动规律的建模是现代和未来陆战平台火控系统都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世界范围内坦克低速段的平均加速度已达1.5米/秒 2,美国新型履带式样车更提高到1.9米/秒 2以上。陆战平台在战场上的“规避战术动作”就是以低速段的加速性能为基础的,如果仍按匀速直线运动的目标模型进行射击,其方向射角误差可达1~3毫弧度以上,是火控系统最大的射击误差源,它们的存在导致了命中率的降低。

  实现目标自动跟踪系统的全数字化设计,解决机动目标运动模型的动态建模,应是首要的任务。国外一直认为无法辨识而放弃了努力。而在我国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实现了“参数辨识”模型实时辨识上的重大突破。如果在我国的陆战平台全数字化目标自动跟踪火控系统中,最终能够实现“参数辨识”模型的实时辨识,那将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性能突破。

  目标的信息处理与先进控制技术的设计

  前两项实际是本系统深度的理论研究问题,本类问题则是全数字化目标自动跟踪系统的总体设计。即目标信息处理的算法设计和先进的控制技术设计,它包含有丰富的内涵,是系统设计的主体。而且某一个关键技术的成功解决,都将映射出某一战技指标的突破。例如,多目标自动跟踪中目标间快速切换控制的质量、瞄准线对跟踪线的跟踪控制精度、瞄准线的稳定精度、跟踪线对机动目标的跟踪精度,当然也包括目标信息的采集精度、目标“参数辨识”模型的辨识精度以及对目标射击诸元的解算精度,无一不与目标的信息处理及先进控制技术的总体设计有关。

  结语

  上述所提及的关键理论与关键技术,我国均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由此应增强沿着这一自主创新方向继续努力的信心。当然上述的内容还只是一个“个例”,只能说明我国和西方各国一样,也在同步地进行该系统的研究和发展。不过我国在基础器件和系统工程化上的某些差距依然存在,今后只有全国各部门坚持不懈地共同努力,才能进一步加快我国军事系统与军事装备现代化的步伐。  事实已经证明,军事科技是第一战斗力,它的发展势所必然。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军事科技论文发表,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军事科技论文发表篇一

  国防科技与军事

  国防 科技 与军事是密切相关的两个领域。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军事上的需要促成了国防科技领域的形成与 发展 ;国防科技的发展为军事提供所需要的物质技术手段,在此同时还会促使军事领域不断发生变革,甚至导致出现军事革命;军事上的变革和战争提出了新的需要又会给国防科技发展以新的推动力。之间相互关系的这种机制或逻辑是一种客观存在的 规律 。近几年来,新军事革命 问题 成为人们关心的热门话题。实际上,新军事革命正是上述客观规律在军事高技术迅速发展这一特定条件下的反映。当然,的关系还会受到 政治 、 经济 等因素的 影响 。

  一、军事上的需要是国防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

  社会 的需要是科技发展的动力。恩格斯曾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 科学 推向前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05页)。同样的,作为整个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防科技,则是社会的特殊需要———军事需要的产物,而且这种需要比任何力量都更能把国防科技推向前进。

  自从国家产生以后,为了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以及维护和获取国家的根本战略利益,便产生了国防和国家间的战争。为了巩固国防或为了夺取战争的胜利,各国都力图掌握更先进的军事技术手段,于是便 组织专门力量研制武器装备,国防科技便由此产生。由于新的武器的发明和使用可以造成军事上的巨大优势,从而使得“最幼稚的公 理论 者”,也从“手枪战胜利剑”的铁的事实中,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国防科技对于军事及战争的重要影响,因此国防科技便愈来愈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正如科学学创始人丁·贝尔纳所认为的:“自古以来,改进战争技术,一直比改善和平生活更需要科学。这并不是由于科学家具有好战的特性,而是因为战争的需要比其他需要更加急迫。各国君主和政府不那么乐于向其他 研究 工作提供津贴,都乐于向军用研究工作提供经费,因为科学界能研制出新的装备,而这种装备由于十分新颖,在军事上极为重要”。这里如实地指出了为满足军事上的需要研制武器装备,是国防科技发展的动力和主要任务与目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从50年代至80年代末,在长达40余年的冷战岁月,美苏两国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争,两国都执行优先发展国防科技的战略,并要求国防科技部门为军队研制出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在战术技术性能上超过对方的先进武器装备。在军事需求的强烈刺激下,两国的国防科技发展获得了强大的推动力,达到了极度的繁荣。许多其他国家在这种临战状态下也被迫采取相应的对策加速国防科技的发展。据 统计,到80年代中期,世界各国每年的国防科研经费累计高达800~1000亿美元。就这样,在冷战的军事需求的推动下,国防科技发展进入了军事高技术 时代 。

  冷战结束以后,世界主要国家都调整了军事战略,压缩了军费开支,军事需求从原先既追求武器装备的数量又重视其质量转向主要追求其高质量,国防科技也因此而进入注重发展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的新时期,即进入了“打什么仗需要什么武器就能研制出什么武器”的新时期。

  自90年代初开始,美国国防部、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及三军,每年都要研究并提出美军的军事需求,同时根据这种需求制定和调整其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 计划。例如,1996年,美军又确定了新的未来11大军事需求,为满足这些军事需求还分别制定了国防科技“基础研究计划”、《国防技术领域计划》和《联合作战科学技术计划》,这些计划对所要研究发展的科学技术领域及武器装备所要达到的性能要求都有明确的规定。俄罗斯、日本及西欧国家也采取了类似的举措。由于未来的军事需求主要是关于信息战能力的需求,因此有关国家的国防科技发展正紧密围绕夺取信息优势的信息战技术、c3i系统和精确制导武器等军事高技术开展研究工作。

  综上所述,国防科技完全是在军事或国防的需要的推动下不断获得发展的。国不可一日无防,国防不可一日无科学技术。展望未来,世界各国的国防科技都将在军事需求的不断推动下,继续不断地获得发展,并随着军事需求的高技术化而日益走向高技术化。

  二、国防科技发展对武器装备的影响

  军事上的需要导致国防科技的发展,而国防科技发展为了满足军事上的需要,必须不断研制出新型武器装备,因而必然对武器装备,即对军事技术手段产生重大影响。

  总体上看,直接从事武器装备研制的国防科技对武器装备发展的影响是全面的、决定性的。这集中表现在:使武器装备的原理和种类不断多样化、结构逐渐复杂化、性能日益得到提高。

  由于国防科研的开展,使许多新的 理论 、原理和技术被用于武器装备之中,从而不断出现一批又一批概念全新的武器装备。从利用 机械能杀伤敌人的冷兵器到利用化学能的近代火器(包括枪、炮、普通炸弹、氢弹、中子弹、激光武器、电磁微波武器),甚至是利用生物遗传密码对付敌人的生物武器等,各种各样的武器装备无一不是国防科研的重要成果。从种类上 统计,国防科研大致已使武器装备从冷兵器 时代 的20多种 发展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200多种,现在又进一步增加到1000种以上。

  随着武器装备的种类越来越多、概念越来越新,其结构也越来越复杂。早期的武器仅由几个零部件构成,后来发展到包括数十个、数百个零部件,现在已增加到数千个、数万个甚至上千万个零部件,其复杂性增加了若干个数量级。

  在武器装备的性能方面,集中表现在国防 科技 的发展使武器装备的作用距离和作用范围不断扩大,可靠性日益增强,射程、威力(精度和杀伤半径)、机动性和生存能力都在逐渐提高。

  现代 雷达的探测距离已达数十公里至数千公里以上,现代的侦察探测  装置可以在数百里之外甚至4万多公里的同步轨道上监视地面的目标。如美国的kh-12照像侦察卫星在几百公里轨道上对地面目标的分辩率为0?1米,一次照像即可覆盖数百平方公里的地面区域。

  至于战斗武器系统性能的提高,更令人惊叹不已。例如,在作用距离或射程方面,采用增程技术可使火炮的射程从20多公里增大到50公里以上。在命中精度方面,采用制导炮弹可使射击精度达0.3米,各种导弹的射程则可依据需要任意控制,其中洲际弹道导弹的射程已达1万多公里,命中精度在10米以内;采用空中加油技术可使军用飞机作远距离的甚至是作不着陆的环球飞行等。在杀伤力方面,国防科技已使单件兵器的杀伤威力大得惊人。

  武器系统杀伤力的提高,主要是由于新的国防科研成果被用于武器系统,使其各方面的性能都得到明显改进的结果。军事运筹学建立了一系列理论模型来确定武器的杀伤效能与有关性能之间的关系。比较典型的一个数学模型是:式中:a、n1、λ1、p1依次为一方武器的作战效能、数量(如火炮数或坦克数)、射速和每发弹的杀伤概率:n2、λ2、p2则依次为另一方武器的数量、射速和杀伤概率。从上式可见,只要提高自己所掌握的武器的性能,就可以明显提高其作战效能。通过采用精确制导技术、高爆弹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完全可以达到这一目的。例如,美国的155毫米榴弹炮,由于采用了“铜斑蛇”激光制导炮弹,使其对坦克的命中概率比使用普通非制导炮弹提高了2500倍。现代坦克和大口径火炮由于采用了自动装填机、 计算 机火控系统,反应时间由数十秒缩短在10秒以内,射速提高了一倍以上。现在研制的坦克、飞机、军舰等的机动速度和战场灵活性都有了明显提高,而且普遍装备有 电子 对抗设备,甚至采用崭新的隐身技术来对付敌方的攻击,以确保自己的生存。

  现代高速发展的 科学 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对武器装备性能的 影响 是全面的,而且使其性能改进的范围之广、程度之高是过去任何时代所无法比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各国所研制的一代又一代的新式武器和一次又一次的战争 实践证明,为一种武器所提供的高技术含量赵多,其性能越好,战斗效能就越高。原子弹、氢弹和中子弹等核武器的摧毁能力是众所周知的,各种高技术常规武器的打击能力也在海湾战争中得到了充争证明。现在,配备有先进电子设备和精确制导武器的6架f-111或3架f-15战斗机就能完成第二次世界大战时300架b-17轰炸机才能完成的作战任务,而8架f-117a隐身战斗机只要配备2架空中加油机就能完成75架非隐身作战飞机和支援飞机才能完成的空袭任务。更有甚者,一艘现代大型攻击型航空母舰的作战能力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全部海军舰队攻击力的总和。

  现代 国防 科技 的进一步 发展 ,正在并还将导致更多更新的高技术武器装备问世,如 计算 机病毒、电磁微波炸弹和炮弹等信息战武器以及天基和空基高能激光武器、无人作战航空器、微型侦察探测器、微型攻击机器人等。这一切将使未来的军事领域发生深刻的变化。

  三、国防科技的重大突破导致军事上的变革

  国防科技发展可为军事或战争的需要提供必不可少的武器装备。与此同时,国防科技发展所取得的重大突破,即战术技术性能得到极大提高的新技术或新型武器装备的研制成功往往会导致军事领域发生变革,或发生军事革命。这种变革涉及军事 理论 或军事学说的各个方面,而且接照马克思主义军事学说的观点,军事理论的变革主要体现为作战方式的变革和军队编制构成的变革。

  (一)新武器强制性地引起作战方式的变革

  所谓作战 方法 ,就是战争过程中的用兵方法,即 组织兵力、兵器实施战斗的方式或方法。作战方法种类繁多,如按行动类型区分,有进功方法、防御方法等;按行动规模区分,有战略、战役和战术范围的作战方法;按军兵种划分,有空战、海战、陆战、坦克战、炮战、化学战等作战方法。军事史表明,所有这些作战方法都是由武器装备决定的,即有什么样的武器装备,就有什么样的作战方法。正如恩格斯所提出的:“一旦技术上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目的并且已经用于军事目的,它们便立刻几乎强制地,而且往往是违反指挥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战方式上的改变甚至变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87)从古至今,要在战场上有效地杀伤敌人以及抵御敌人的进攻,必须依靠手中的武器并充分发挥武器的效能,因此作战方式、方法必然会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而变化。

  当青铜器和铁兵器出现以后,远古时期没有队形的搏斗便被有严格组织的战斗队形———“阵”(如古罗马军队的方阵)所取代。

  弓箭发明以后,较远距离的射箭便成为一种作战方式,而且使古代战车及骑兵受到威胁,于是出现了专门的步兵及步兵战术。

  火药的发明,迎来了军事发展的一个新 时代 。使用火药的火枪、火炮发明并用于战争以后,先后出现了线式战术、散兵战术及线式和散兵相结合的战术。而且,随着军事技术的改进,巷战的方式方法也在发生变化。老式的 建筑街垒和防街垒的方法被炮弹和炸药所粉碎。18世纪60年代以后,舰载线膛炮、无烟火药等伴随着蒸汽动力舰船技术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从而出现了成一线纵列队形进行集火射击的海战方法。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坦克、飞机和航空母舰等一系列新式武器装备获得了迅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相继产生了飞机、火炮和坦克相配合、梯次快速装甲集群突击的闪击战术及大纵深作战方法,还出现了空中战役、空降作战、战略轰炸等新战法。战列舰在海战中的地位最终被航空母舰所取代,舰载机的制空作战讲座?-35- 中国 国防科技信息1998年第3期和空中轰炸攻击作战成为争夺制海权的关键。由于多军兵种的诞生,多军兵种的联合作战逐渐变成了主要的作战方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70年代以来,由于以探测技术、c3i系统、 电子 战技术等信息技术的精确制导武器等为代表的军事高技术的崛起和发展,正在军事领域引起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其中作战方式的变革尤为引人注目。海湾战争和波黑战争都表明,使用精确制导武器的中远程精确打击作战、空袭与反空袭作战、争夺电磁频谱使用权的电子战等已成为现代战争的典型作战方式。

  现在已可以断言,随着国防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以 计算机病毒等为手段的攻击计算机互联 网络 、通信系统、 金融 系统的信息战,以及用各种“软杀伤”武器或“硬杀伤”武器摧毁c3i系统的指挥控制战即将成为未来高技术战争的崭新作战方式。

  (二)新武器引起军队组织编制的改变

  随着武器装备的不断发展,军队的军兵种结构及规模(包括编制人数和武器装备的数量)也不断发生相应的变化。恩格斯在谈到这一 问题 时曾指出:“随着新的作战工具即射击火器的发展,军队的整个内部组织就必然改变了,各个人借以组成军队并能作为军队行动的那些关系就改变了,各个军队相互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1卷,北京:战士出版社,1981.53)实际上不只是火器如此,各种新武器的发明也都会带来类似的变化。

  新武器装备导致新军兵种的诞生和旧兵种的消亡,已是公认的 历史 事实。

  从古代到20世纪初,军队一直由陆军和海军组成,而且以陆军为主,兵种也不多。步兵是最老和最基本的兵种。步枪发明以后,手持冷兵器格斗的步兵被步枪手所取代,步兵逐渐形成了班、排、连、营、团、师的 组织体制。火炮用于战争,导致了炮兵的出现。随着化学武器、坦克、通信设备等各种武器和技术装备的出现,陆军中又增加了防化兵、通信兵、装甲兵、工程兵、侦察兵等兵种。机枪、坦克和装甲车辆大量装备部队使在战场上驰聘了几千年之久的骑兵退出了战争舞台。?海军由于任务的特殊性一直是一个独立军种。潜艇、导弹、核武器及航空母舰的 发展 ,使大炮巨舰主义成为历史。主要以航空母舰为基地的海军航空兵这一海军新兵种的建立使海军舰队的构成由以战列舰为中心变为以航空母舰为中心。

  飞机的研制成功并用于空战标志着空中战场的开辟。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步显示出飞机这一新装备的重大作用,随后空军这一崭新的军种在各国纷纷建立。军用飞机的发展又引起空降兵的出现,同时促进了高炮、防空导弹和雷达的研制,进而导致了防空兵的问世。此外,进入60年代以后,由于核弹头及其运载装置的发展,一些核大国还组建了战略火箭军或战略核部队这一新军种。

  据预测,随着信息战技术和军用航天器(包括各种侦察卫星、作战卫星、军用空间站、军用空天飞机等)及空间武器系统(天基定向能武器、动能武器、电磁脉冲武器等)的发展,未来很可能出现全新的信息战和天战等更新的军兵种或作战部队。

  为了合理地利用多军兵种的各种武器装备更有效地进行作战,以增强进攻和防御能力,许多国家又组建了包括多军兵种的合成军。?新武器装备的出现除了引起军兵种类型的变化之外,还会引起军队中各国兵种构成比例和军队规模的变化。

  一般而论,新武器装备的新技术含量高,性能较优异,但结构复杂,造价昂贵,因此各国只能根据需要和可能组建相应的军兵种,并随着国防 科技 和 经济 发展逐步增大技术性的军兵种在整个军队构成中的比例。以前苏军为例,20年代各军种的比例是:陆军98.6%,空军0.5%,海军1?0%,30年代末上述比例依次变为75.2%,12.8%,9.7%,其余2.3%为新组建的国土防空军。这种比例一直保持至50年代末。60年代以后,由于新武器装备的发展,战略火箭军组建,上述比例发生了重大改变。到80年代末,前苏军的军种结构为:陆军45.2%,空军10.7%,海军10.7%,防空军12.3%,战略火箭军7.1%,边防军5.5%,内卫军8??%。不但如此,陆军、边防军、内卫军等都是由多军种组成的合成部队。美军的技术军兵种比例也逐渐增大,80年代末,美陆、海、空三军的比例为35.9%、27.0%、27.9%,此外还有9.2%的海军陆战队。至于兵种的构成比例,也大致是技术兵种比例逐渐增大。如现在不少国家都组建了强大的装甲兵、 电子 战部队等。

  由于新武器的性能发生了质的飞跃,从而使部队的战斗力越来越强。现在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相比,取得同样的作战效果,所需兵器兵力只及第二次大战时的10~20%。另一方面,由于新武器的杀伤力、破坏力极大,使用大量兵器兵力容易造成更大的损失,并增大后勤保障的难度。因此,从必要性、可行性及减少不必要的损失等各方面因素出发,各国军队的规模及编制单位的构成就越来越小。

  部队的战斗人员虽然在减少,但由于武器装备结构越来越复杂,维护保养任务和消耗量越来越大,因此军队的工程技术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等均在增加。例如,战时美军部队的战斗人员和保障人员的比例为1:3,有时甚至达1:5。平时,美军正规部队中有一半为文职人员。

  一方面部队的战斗人员在减少,另一方面部队的保障人员在增加,这似乎存在着矛盾。如果在保持部队拥有可靠的战斗能力条件下,尽量减少武器装备和战斗人员的数量,则技术保障和勤务保障任务量均可明显减少,保障人员数量也可减少,从而保证整个部队的规模缩小。这正是 目前 各国军队确定组织编制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总之,随着国防 科技 的不断 发展 和武器装备的日益 现代 化、高技术化,军队的 组织编制将进一步从数量规模型转变为质量效能型,从人力密集型转变为科技密集型。

  作者: 是密切相关的两个领域。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军事上的需要促成了国防科技领域的形成与发展;国防科技的发展为军事提供所需要的物质技术手段,在此同时还会促使军事领域不断发生变革,甚至导致出现军事革命;军事上的变革和战争提出了新的需要又会给国防科技发展以新的推动力。之间相互关系的这种机制或逻辑是一种客观存在的 规律 。近几年来,新军事革命 问题 成为人们关心的热门话题。实际上,新军事革命正是上述客观规律在军事高技术迅速发展这一特定条件下的反映。当然,的关系还会受到 政治 、 经济 等因素的 影响 。

  一、军事上的需要是国防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

  社会 的需要是科技发展的动力。恩格斯曾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 科学 推向前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05页)。同样的,作为整个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防科技,则是社会的特殊需要———军事需要的产物,而且这种需要比任何力量都更能把国防科技推向前进。

  自从国家产生以后,为了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以及维护和获取国家的根本战略利益,便产生了国防和国家间的战争。为了巩固国防或为了夺取战争的胜利,各国都力图掌握更先进的军事技术手段,于是便组织专门力量研制武器装备,国防科技便由此产生。由于新的武器的发明和使用可以造成军事上的巨大优势,从而使得“最幼稚的公 理论 者”,也从“手枪战胜利剑”的铁的事实中,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国防科技对于军事及战争的重要影响,因此国防科技便愈来愈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正如科学学创始人丁·贝尔纳所认为的:“自古以来,改进战争技术,一直比改善和平生活更需要科学。这并不是由于科学家具有好战的特性,而是因为战争的需要比其他需要更加急迫。各国君主和政府不那么乐于向其他 研究 工作提供津贴,都乐于向军用研究工作提供经费,因为科学界能研制出新的装备,而这种装备由于十分新颖,在军事上极为重要”。这里如实地指出了为满足军事上的需要研制武器装备,是国防科技发展的动力和主要任务与目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从50年代至80年代末,在长达40余年的冷战岁月,美苏两国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争,两国都执行优先发展国防科技的战略,并要求国防科技部门为军队研制出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在战术技术性能上超过对方的先进武器装备。在军事需求的强烈刺激下,两国的国防科技发展获得了强大的推动力,达到了极度的繁荣。许多其他国家在这种临战状态下也被迫采取相应的对策加速国防科技的发展。据 统计,到80年代中期,世界各国每年的国防科研经费累计高达800~1000亿美元。就这样,在冷战的军事需求的推动下,国防科技发展进入了军事高技术 时代 。

  冷战结束以后,世界主要国家都调整了军事战略,压缩了军费开支,军事需求从原先既追求武器装备的数量又重视其质量转向主要追求其高质量,国防科技也因此而进入注重发展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的新时期,即进入了“打什么仗需要什么武器就能研制出什么武器”的新时期。

  自90年代初开始,美国国防部、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及三军,每年都要研究并提出美军的军事需求,同时根据这种需求制定和调整其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 计划。例如,1996年,美军又确定了新的未来11大军事需求,为满足这些军事需求还分别制定了国防科技“基础研究计划”、《国防技术领域计划》和《联合作战科学技术计划》,这些计划对所要研究发展的科学技术领域及武器装备所要达到的性能要求都有明确的规定。俄罗斯、日本及西欧国家也采取了类似的举措。由于未来的军事需求主要是关于信息战能力的需求,因此有关国家的国防科技发展正紧密围绕夺取信息优势的信息战技术、c3i系统和精确制导武器等军事高技术开展研究工作。

  综上所述,国防 科技 完全是在军事或国防的需要的推动下不断获得 发展 的。国不可一日无防,国防不可一日无 科学 技术。展望未来,世界各国的国防科技都将在军事需求的不断推动下,继续不断地获得发展,并随着军事需求的高技术化而日益走向高技术化。

  二、国防科技发展对武器装备的 影响

  军事上的需要导致国防科技的发展,而国防科技发展为了满足军事上的需要,必须不断研制出新型武器装备,因而必然对武器装备,即对军事技术手段产生重大影响。

  总体上看,直接从事武器装备研制的国防科技对武器装备发展的影响是全面的、决定性的。这集中表现在:使武器装备的原理和种类不断多样化、结构逐渐复杂化、性能日益得到提高。

  由于国防科研的开展,使许多新的 理论 、原理和技术被用于武器装备之中,从而不断出现一批又一批概念全新的武器装备。从利用 机械能杀伤敌人的冷兵器到利用化学能的近代火器(包括枪、炮、普通炸弹、氢弹、中子弹、激光武器、电磁微波武器),甚至是利用生物遗传密码对付敌人的生物武器等,各种各样的武器装备无一不是国防科研的重要成果。从种类上 统计,国防科研大致已使武器装备从冷兵器 时代 的20多种发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200多种,现在又进一步增加到1000种以上。

  随着武器装备的种类越来越多、概念越来越新,其结构也越来越复杂。早期的武器仅由几个零部件构成,后来发展到包括数十个、数百个零部件,现在已增加到数千个、数万个甚至上千万个零部件,其复杂性增加了若干个数量级。

  在武器装备的性能方面,集中表现在国防科技的发展使武器装备的作用距离和作用范围不断扩大,可靠性日益增强,射程、威力(精度和杀伤半径)、机动性和生存能力都在逐渐提高。

  现代 雷达的探测距离已达数十公里至数千公里以上,现代的侦察探测  装置可以在数百里之外甚至4万多公里的同步轨道上监视地面的目标。如美国的kh-12照像侦察卫星在几百公里轨道上对地面目标的分辩率为0?1米,一次照像即可覆盖数百平方公里的地面区域。

  至于战斗武器系统性能的提高,更令人惊叹不已。例如,在作用距离或射程方面,采用增程技术可使火炮的射程从20多公里增大到50公里以上。在命中精度方面,采用制导炮弹可使射击精度达0.3米,各种导弹的射程则可依据需要任意控制,其中洲际弹道导弹的射程已达1万多公里,命中精度在10米以内;采用空中加油技术可使军用飞机作远距离的甚至是作不着陆的环球飞行等。在杀伤力方面,国防科技已使单件兵器的杀伤威力大得惊人。

  武器系统杀伤力的提高,主要是由于新的国防科研成果被用于武器系统,使其各方面的性能都得到明显改进的结果。军事运筹学建立了一系列理论模型来确定武器的杀伤效能与有关性能之间的关系。比较典型的一个数学模型是:式中:a、n1、λ1、p1依次为一方武器的作战效能、数量(如火炮数或坦克数)、射速和每发弹的杀伤概率:n2、λ2、p2则依次为另一方武器的数量、射速和杀伤概率。从上式可见,只要提高自己所掌握的武器的性能,就可以明显提高其作战效能。通过采用精确制导技术、高爆弹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完全可以达到这一目的。例如,美国的155毫米榴弹炮,由于采用了“铜斑蛇”激光制导炮弹,使其对坦克的命中概率比使用普通非制导炮弹提高了2500倍。现代坦克和大口径火炮由于采用了自动装填机、 计算 机火控系统,反应时间由数十秒缩短在10秒以内,射速提高了一倍以上。现在研制的坦克、飞机、军舰等的机动速度和战场灵活性都有了明显提高,而且普遍装备有 电子 对抗设备,甚至采用崭新的隐身技术来对付敌方的攻击,以确保自己的生存。

  现代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对武器装备性能的影响是全面的,而且使其性能改进的范围之广、程度之高是过去任何时代所无法比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各国所研制的一代又一代的新式武器和一次又一次的战争 实践证明,为一种武器所提供的高技术含量赵多,其性能越好,战斗效能就越高。原子弹、氢弹和中子弹等核武器的摧毁能力是众所周知的,各种高技术常规武器的打击能力也在海湾战争中得到了充争证明。现在,配备有先进电子设备和精确制导武器的6架f-111或3架f-15战斗机就能完成第二次世界大战时300架b-17轰炸机才能完成的作战任务,而8架f-117a隐身战斗机只要配备2架空中加油机就能完成75架非隐身作战飞机和支援飞机才能完成的空袭任务。更有甚者,一艘现代大型攻击型航空母舰的作战能力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全部海军舰队攻击力的总和。

  现代 国防 科技 的进一步 发展 ,正在并还将导致更多更新的高技术武器装备问世,如 计算 机病毒、电磁微波炸弹和炮弹等信息战武器以及天基和空基高能激光武器、无人作战航空器、微型侦察探测器、微型攻击机器人等。这一切将使未来的军事领域发生深刻的变化。

  三、国防科技的重大突破导致军事上的变革

  国防科技发展可为军事或战争的需要提供必不可少的武器装备。与此同时,国防科技发展所取得的重大突破,即战术技术性能得到极大提高的新技术或新型武器装备的研制成功往往会导致军事领域发生变革,或发生军事革命。这种变革涉及军事 理论 或军事学说的各个方面,而且接照马克思主义军事学说的观点,军事理论的变革主要体现为作战方式的变革和军队编制构成的变革。

  (一)新武器强制性地引起作战方式的变革

  所谓作战 方法 ,就是战争过程中的用兵方法,即 组织兵力、兵器实施战斗的方式或方法。作战方法种类繁多,如按行动类型区分,有进功方法、防御方法等;按行动规模区分,有战略、战役和战术范围的作战方法;按军兵种划分,有空战、海战、陆战、坦克战、炮战、化学战等作战方法。军事史表明,所有这些作战方法都是由武器装备决定的,即有什么样的武器装备,就有什么样的作战方法。正如恩格斯所提出的:“一旦技术上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目的并且已经用于军事目的,它们便立刻几乎强制地,而且往往是违反指挥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战方式上的改变甚至变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87)从古至今,要在战场上有效地杀伤敌人以及抵御敌人的进攻,必须依靠手中的武器并充分发挥武器的效能,因此作战方式、方法必然会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而变化。

  当青铜器和铁兵器出现以后,远古时期没有队形的搏斗便被有严格组织的战斗队形———“阵”(如古罗马军队的方阵)所取代。

  弓箭发明以后,较远距离的射箭便成为一种作战方式,而且使古代战车及骑兵受到威胁,于是出现了专门的步兵及步兵战术。

  火药的发明,迎来了军事发展的一个新 时代 。使用火药的火枪、火炮发明并用于战争以后,先后出现了线式战术、散兵战术及线式和散兵相结合的战术。而且,随着军事技术的改进,巷战的方式方法也在发生变化。老式的 建筑街垒和防街垒的方法被炮弹和炸药所粉碎。18世纪60年代以后,舰载线膛炮、无烟火药等伴随着蒸汽动力舰船技术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从而出现了成一线纵列队形进行集火射击的海战方法。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坦克、飞机和航空母舰等一系列新式武器装备获得了迅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相继产生了飞机、火炮和坦克相配合、梯次快速装甲集群突击的闪击战术及大纵深作战方法,还出现了空中战役、空降作战、战略轰炸等新战法。战列舰在海战中的地位最终被航空母舰所取代,舰载机的制空作战讲座?-35- 中国 国防科技信息1998年第3期和空中轰炸攻击作战成为争夺制海权的关键。由于多军兵种的诞生,多军兵种的联合作战逐渐变成了主要的作战方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70年代以来,由于以探测技术、c3i系统、 电子 战技术等信息技术的精确制导武器等为代表的军事高技术的崛起和发展,正在军事领域引起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其中作战方式的变革尤为引人注目。海湾战争和波黑战争都表明,使用精确制导武器的中远程精确打击作战、空袭与反空袭作战、争夺电磁频谱使用权的电子战等已成为现代战争的典型作战方式。

  现在已可以断言,随着国防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以 计算机病毒等为手段的攻击计算机互联 网络 、通信系统、 金融 系统的信息战,以及用各种“软杀伤”武器或“硬杀伤”武器摧毁c3i系统的指挥控制战即将成为未来高技术战争的崭新作战方式。

  (二)新武器引起军队组织编制的改变

  随着武器装备的不断发展,军队的军兵种结构及规模(包括编制人数和武器装备的数量)也不断发生相应的变化。恩格斯在谈到这一 问题 时曾指出:“随着新的作战工具即射击火器的发展,军队的整个内部组织就必然改变了,各个人借以组成军队并能作为军队行动的那些关系就改变了,各个军队相互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1卷,北京:战士出版社,1981.53)实际上不只是火器如此,各种新武器的发明也都会带来类似的变化。

  新武器装备导致新军兵种的诞生和旧兵种的消亡,已是公认的 历史 事实。

  从古代到20世纪初,军队一直由陆军和海军组成,而且以陆军为主,兵种也不多。步兵是最老和最基本的兵种。步枪发明以后,手持冷兵器格斗的步兵被步枪手所取代,步兵逐渐形成了班、排、连、营、团、师的 组织体制。火炮用于战争,导致了炮兵的出现。随着化学武器、坦克、通信设备等各种武器和技术装备的出现,陆军中又增加了防化兵、通信兵、装甲兵、工程兵、侦察兵等兵种。机枪、坦克和装甲车辆大量装备部队使在战场上驰聘了几千年之久的骑兵退出了战争舞台。?海军由于任务的特殊性一直是一个独立军种。潜艇、导弹、核武器及航空母舰的 发展 ,使大炮巨舰主义成为历史。主要以航空母舰为基地的海军航空兵这一海军新兵种的建立使海军舰队的构成由以战列舰为中心变为以航空母舰为中心。

  飞机的研制成功并用于空战标志着空中战场的开辟。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步显示出飞机这一新装备的重大作用,随后空军这一崭新的军种在各国纷纷建立。军用飞机的发展又引起空降兵的出现,同时促进了高炮、防空导弹和雷达的研制,进而导致了防空兵的问世。此外,进入60年代以后,由于核弹头及其运载装置的发展,一些核大国还组建了战略火箭军或战略核部队这一新军种。

  据预测,随着信息战技术和军用航天器(包括各种侦察卫星、作战卫星、军用空间站、军用空天飞机等)及空间武器系统(天基定向能武器、动能武器、电磁脉冲武器等)的发展,未来很可能出现全新的信息战和天战等更新的军兵种或作战部队。

  为了合理地利用多军兵种的各种武器装备更有效地进行作战,以增强进攻和防御能力,许多国家又组建了包括多军兵种的合成军。?新武器装备的出现除了引起军兵种类型的变化之外,还会引起军队中各国兵种构成比例和军队规模的变化。

  一般而论,新武器装备的新技术含量高,性能较优异,但结构复杂,造价昂贵,因此各国只能根据需要和可能组建相应的军兵种,并随着国防 科技 和 经济 发展逐步增大技术性的军兵种在整个军队构成中的比例。以前苏军为例,20年代各军种的比例是:陆军98.6%,空军0.5%,海军1?0%,30年代末上述比例依次变为75.2%,12.8%,9.7%,其余2.3%为新组建的国土防空军。这种比例一直保持至50年代末。60年代以后,由于新武器装备的发展,战略火箭军组建,上述比例发生了重大改变。到80年代末,前苏军的军种结构为:陆军45.2%,空军10.7%,海军10.7%,防空军12.3%,战略火箭军7.1%,边防军5.5%,内卫军8??%。不但如此,陆军、边防军、内卫军等都是由多军种组成的合成部队。美军的技术军兵种比例也逐渐增大,80年代末,美陆、海、空三军的比例为35.9%、27.0%、27.9%,此外还有9.2%的海军陆战队。至于兵种的构成比例,也大致是技术兵种比例逐渐增大。如现在不少国家都组建了强大的装甲兵、 电子 战部队等。

  由于新武器的性能发生了质的飞跃,从而使部队的战斗力越来越强。现在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相比,取得同样的作战效果,所需兵器兵力只及第二次大战时的10~20%。另一方面,由于新武器的杀伤力、破坏力极大,使用大量兵器兵力容易造成更大的损失,并增大后勤保障的难度。因此,从必要性、可行性及减少不必要的损失等各方面因素出发,各国军队的规模及编制单位的构成就越来越小。

  部队的战斗人员虽然在减少,但由于武器装备结构越来越复杂,维护保养任务和消耗量越来越大,因此军队的工程技术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等均在增加。例如,战时美军部队的战斗人员和保障人员的比例为1:3,有时甚至达1:5。平时,美军正规部队中有一半为文职人员。

  一方面部队的战斗人员在减少,另一方面部队的保障人员在增加,这似乎存在着矛盾。如果在保持部队拥有可靠的战斗能力条件下,尽量减少武器装备和战斗人员的数量,则技术保障和勤务保障任务量均可明显减少,保障人员数量也可减少,从而保证整个部队的规模缩小。这正是 目前 各国军队确定组织编制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总之,随着国防 科技 的不断 发展 和武器装备的日益 现代 化、高技术化,军队的 组织编制将进一步从数量规模型转变为质量效能型,从人力密集型转变为科技密集型。

  军事科技论文发表篇二

  中国军事科技与军事装备的自主创新

  我国军事科技与装备的科研创新是全国各领域科研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不断加强对科技研究战线的投入。以2006年为例,按美元计算,我国在科技研究上的总投入已达到600亿美元之巨,当年世界排名第3。为了按照科学规律实现对科技领域的管理,国家按一定的序列对科研项目的类别进行了划分。它们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理论研究和自由探索),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亦称973项目(重大理论专题研究是其重要组成),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亦称863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题项目(已知有“神舟”载人飞船、“嫦娥”探月工程等,国务院2009年5月13日又公布了大型飞机等11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在这些科研平台上,为包括军事领域在内的各领域的创新发展规划了一条宏伟的科技发展途径。例如2006年我国还需耗巨资从国外购买大量的盾构机以满足国内基础施工的需要,但经过我国科技界的努力,到2008年初,我国的盾构机就已研制出来,而且还可出口,近来又自主研制完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直径达22米的岩层挖掘机。

  民用技术与装备如此,军事技术与装备的发展更是如此。尤其是我国军事技术与装备的科研创新还面临着困难的外部环境,即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可参考的技术与资料极其缺少,主要的研究途径只能是自主创新。而且这一创新,还应是全过程的,即包括理论研究,技术研究,相应武器装备的研制直到该武器装备的综合技术保障的研究等。

  为了集全国之力,加速国家民用装备与武器装备的现代化,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军事领域与民用领域的“军民结合”,而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还分别存在着“军转民”或“民转军”的问题。前苏联的后期,正是由于“军转民”的不畅,曾形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而我国现时也存在着“民转军”的必然趋势,这一过程虽然也受到某些习惯的惯性滞后。但国务院将国防科技工业局归并到工信部后,军民结合就成为部内的调控问题定会加速推进这一过程。例如在天津滨海新区研制大推力火箭、在上海和西安研制大型飞机。在北京顺义研制航空发动机等,均是军民结合的大举措。

  开展军事技术与装备科研项目的技术途径

  我国从建国到现在,出现过两条研制武器装备的技术途径。

  “技术储备”的技术途径

  建国后的前30年,武器装备的研制及相应军事技术的研究,主要以前苏联的武器为参考系。这一时期研制武器系统的主要技术途径为“技术储备”,即以未来武器装备的发展为目标,先期开展大范围的技术研究,并储备其研究成果,以待未来研制武器装备之需。这样的研究途径对大型武器装备的主体是有效的。当前俄罗斯从前苏联继承了这样的途径发展自己的武器装备,并一直在大型武器的主体上处于世界的领先水平。但“技术储备”的研究途径存在明显的缺陷,这主要表现在,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本来不存在行业界限,但是以军事装备为目的的技术研究很容易将军事技术与民用技术割裂开来,而且军事装备的研究费用十分浩大,甚至达到国力难支的程度,这正是前苏联为了保持其超级大国的军事地位,虽然军事上可以抗衡美国,但国民经济却十分落后的重要原因。目前,“技术储备”也还是我国武器装备研制的技术途径之一。例如我国所开展的歼击机发动机的研制就具有技术储备的含意。而且我国许多深受“技术储备”研究途径之苦的军工行业,在国家提出“军转民”正确方针的指引下,也已完全走上了“军”、“民”双丰收的全新发展道路,并在某些领域继续享有“技术储备”所带来的优势。

  “系统集成”的技术途径

  “技术储备”需要有历史的积累,不是多数单位的所长,只能在少数技术领域上采用这种方式。而当前在大多数情况下,则要采用近年兴起并行之有效的另一重要的技术途径——“系统集成”,来开展军事技术与军事装备的研究。“系统集成”原本是一种指导电子信息系统总体设计的方法和策略,这里所提的“系统集成”,不是单指它的定义与含意,主要着眼于它的社会效应以及这种效应对我国军事技术与军事装备发展的重要作用。我国当前军事及武器装备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主要是现代化战场电子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与改造,以及各种作战平台电子信息系统的研制与改造。完全应该采用系统集成的技术途径,加快战场电子信息化建设,并研制出满足现代军事需求的新型军事装备。

  进入20世纪70、80年代,在美、欧一些国家的引领下,计算机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得到高速发展。这些技术首先都是以民用技术为发端的,并迅速改变着世界高端工业产品的面貌。特别是这一技术改造的触角已迅速深入到军事领域,在不同的军事技术领域分别出现了“航空电子学”、“车辆电子学”和“船舶电子学”等新型学科。这实际上是世界范围内的一次“民转军”的过程,西方各军事大国的大型军事系统和各种大型武器装备在这一背景下,通过“系统集成”的途径,实现了信息化改造,提升到现代化的战技水平。

  通过美国f-22“猛禽”战斗机的研制过程,可以说明以“系统集成”的技术途径实现“民转军”的过程。f-22的电子信息系统在当时无疑是最先进的,除了大量采用民用标准和民用器件纠,也由美国intel公司研制生产了一枚专用的核心处理器“intel i960mx”芯片。但是f-22毕竟有一个研制、试用过程,而需要面向市场不断发展的intel公司,却无法保持该专用芯片的长期供应,已于2005年停止了该芯片的生产,使f-22的生产和技术更新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后来的f-35战斗机就全部采用了民用标准和民用器件,完全按“系统集成”的模式进行飞机的研制。

  我国军事正处于新的军事变革时期,军事技术与装备的创新和改造任务将是大量和艰巨的,而且主要属于电子信息系统的范畴,它的基础技术或基本组件又大都蕴藏于民用高端商品之中。这为我们通过必要的理论研究并以“系统集成”的技术途径开展现代化军事装备中的电子信息系统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可能,这正是“系统集成”的重要意义。

  采用“系统集成”的技术途径,通过“民转军”提高军事装备现代化水平的过程,在我国远未结束,国内不少著名专家已多次联名呼吁,提倡“民转军”的军事现代化发展之路。为加速我国军事系统与军事装备现代化的进程,工业信息化部所属的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必然要承担起推进“军民结合”的重要任务。

  我国军事科技与军事装备的自主创新

  加强武器系统的理论研究是促进我国武器装备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这一命题所显示的发展模式是加强军事装备的理论研究并以“系统集成”的技术途径实现我国军事科技与军事装备的自主创新。当然先进的理论研究成果,并不能代表装备实体的先进,因为从理论成果到装备的创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是

  理论研究却可以找到装备 发展的突破口,是我国当前发展武器装备的必由之路。国家将属于理论研究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973的理论 专题项目列为国家重要科研项目序列的前两位,彰显了自主创新这一发展途径的重要性。

  前苏联和俄罗斯在大型武器主体的理论研究上是领先于欧美的,即使在基础部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也能保持大型武器系统总体性能的领先地位。比较典型的事例是1976年9月6日前苏联“米格-25”歼击机叛逃至日本的事件。当时“米格-25”歼击机是世界上总体性能最先进的歼击机,作为日本盟国的美国如获至宝,派了大批专家前去进行解剖分析。结果大失所望,其组成部件大多落后于美国。这一事件充分证明,系统理论研究的领先,可以弥补基础技术及基础部件水平的不足,使武器系统总体性能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大型武器系统如此,那么,在欧美一直占优的电子信息系统方面,是否也能如此呢,结论是,只要善于分析和付出艰苦的努力,在许多方面都是可能的。以陆战平台的坦克为例,它原来只是陆军在进攻与防御战斗中的中坚力量,而由于车载电子信息系统的迅速发展,它在现代战场上的作战功能与作战模式又都将浴火重生地得到扩充。这里就以陆战平台电子信息系统为背景来探讨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

  控制陆战平台非制导武器进行射击的系统称为火控系统,是陆战平台电子信息系统中最重要的功能系统。当我们探讨火控系统的发展时,发现世界范围内,火控系统的理论研究明显落后于实体系统的发展这对火控系统的发展非常不利,不仅是系统的战技性能受到很大影响,其造价也因之居高不下。这一现象的形成,主要是国外军事装备已高度商品化,只注意系统技术的先进性,而忽视了系统理论研究的导向作用。

  在我国基础技术还处于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加强陆战平台火控系统与指控系统等的理论研究,正是促进我国火控系统、指控系统等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突破口。在我国相关科技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陆战平台火控系统、指控系统等的理论研究已形成体系与规模,并逐渐具有了我国的优势。主要有:

  (1)首先建立了现代数字火控系统的理论体系,并以装备的发展为牵引,将其延伸到战车火控、指控系统和陆战平台电子信息系统。

  (2)突破世界性难题,我国首先实现机动目标运动模型和模态的实时辨识,为火控系统的深化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3)对实现陆战平台信息化至关重要的“全数字化目标自动跟踪系统”,在世界范围内迟迟未能面世的情况下,我国首先完成该系统样机的研制。

  (4)在我国建立陆战平台电子信息系统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新的控制思想,即在理论上实现了多种控制误差的融合。按这一理论设计的控制器,可实现多种控制功能的融合。在火炮控制器和瞄准线控制器中,原有1+n的复杂结构模式,都被1+1的结构模式所代替,其中功能扩充数n已达到3~5的水平。这一理论上的突破,可大幅提高我军陆战平台电子信息系统的设计水平。

  (5)完成了机动平台浮动措载系统动力特性仿真理论的研究。浮动措载系统是决定机动平台主要战技性能的核心系统,它的动力特性仿真一直处于空白,严重影响了大型武器系统的研制。我国提出了运行剖面动力特性的仿真的理论与技术途径,可低成本研制出多功能的仿真系统,既可进行系统和部件的先期技术演示,又可在这一高精度的动力特性仿真 环境中,利用已建立的多个高精度模型,进行系统战技性能的定量评估。

  这些理论成果的取得,为我国陆战平台电子信息系统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空间,定将促进我国陆战平台电子信息系统的长足发展。

  全数字化目标自动跟踪火控系统的自主创新

  具体到目标自动跟踪式火控系统,它是陆战平台最先进的火控系统,也是各国优先发展的电子信息系统。世界范围内从20世纪80年代起,西方各个军事大国(美、德、英等)最早开始了目标自动跟踪式火控系统的研究,但至今也未能在坦克上正式装备全数字化目标自动跟踪系统,突出地反映了研制这类系统所具有的理论难度和技术难度。

  虽然日本、以色列等国已宣称在坦克上装备了该系统,但那只是利用目标自动跟踪单一控制功能的简易系统,远未发挥该系统可融合各种信息化技术的先天优势。按当前的军事需求和理论与技术上的可行性而言,陆战平台全数字化目标自动跟踪火控系统,应同时具有目标多维信息的数字采集、多目标自动跟踪,跟踪过程目标状态的滤波与预测、目标运动模型的实时建模、包括解算命中问题在内的目标信息处理以目标信息为基础的先进控制技术的实现等多项创新功能。它显然是未来陆战平台电子信息系统的主系统,研制这一重要系统的关键理论与技术有三:

  目标状态信息的数字采集

  实现目标多维状态信息的数字采集,是进行系统数字化设计的第一步。可在运动的陆战平台中它却成为不易解决的技术难题。原因是目标的运动是在以地面参考物为基准的直角坐标中定义的,对目标运动位移的测量也应是以基准点为基础的测量。但是陆战平台火控系统中只有旋转的球坐标,在跟踪目标的过程中无法对地面基准点进行标定,因而也无法建立统一的观测方程。每次只能测量目标的相对运动量,还需配合以复杂的测量的信息处理才可解决,其测量精度与信息处理算法的先进性关系很大,这常常成为制约全系统精度的关键。

  机动目标的动态建模

  关于机动目标运动规律的建模是现代和未来陆战平台火控系统都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世界范围内坦克低速段的平均加速度已达1.5米/秒 2,美国新型履带式样车更提高到1.9米/秒 2以上。陆战平台在战场上的“规避战术动作”就是以低速段的加速性能为基础的,如果仍按匀速直线运动的目标模型进行射击,其方向射角误差可达1~3毫弧度以上,是火控系统最大的射击误差源,它们的存在导致了命中率的降低。

  实现目标自动跟踪系统的全数字化设计,解决机动目标运动模型的动态建模,应是首要的任务。国外一直认为无法辨识而放弃了努力。而在我国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实现了“参数辨识”模型实时辨识上的重大突破。如果在我国的陆战平台全数字化目标自动跟踪火控系统中,最终能够实现“参数辨识”模型的实时辨识,那将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性能突破。

  目标的信息处理与先进控制技术的设计

  前两项实际是本系统深度的理论研究问题,本类问题则是全数字化目标自动跟踪系统的总体设计。即目标信息处理的算法设计和先进的控制技术设计,它包含有丰富的内涵,是系统设计的主体。而且某一个关键技术的成功解决,都将映射出某一战技指标的突破。例如,多目标自动跟踪中目标间快速切换控制的质量、瞄准线对跟踪线的跟踪控制精度、瞄准线的稳定精度、跟踪线对机动目标的跟踪精度,当然也包括目标信息的采集精度、目标“参数辨识”模型的辨识精度以及对目标射击诸元的解算精度,无一不与目标的信息处理及先进控制技术的总体设计有关。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