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的自然科学论文

发布时间:2022-01-29
标准的自然科学论文

  自然科学并不是一系列已被人发现了的事实,它是一个过程,一种对世界进行思考和理解的过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标准的自然科学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标准的自然科学论文篇一

  自然科学知识在幼儿园其它领域的渗透

  摘要:在儿童进行自然科学探索时,教师可以提出开放性问题,以便引出更多的问题或引导出儿童探索的新方向。高质量的教育鼓励儿童具有选择性的思考,多重性的答案和创造性的洞察力。教育者不应仅仅是教给儿童已有的自然科学事实和规定的实验程序,而应允许并且鼓励儿童探索自然科学,因为这样可以促进孩子思考能力的发展,例如组织、分类、问题解决、推论以及逻辑。这也是自然科学知识在幼儿园其它领域的渗透过程。

  关键词:自然科学 知识 幼儿园 其它领域 渗透

  黑龙江高等教育厅规划课题《有效提高幼儿教师自然科学素养,促进幼儿科学潜能激发的研究》,课题项目编号:gzc1212037

  自然科学并不是一系列已被人发现了的事实,它是一个过程,一种对世界进行思考和理解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观察、对即将发生事情的预期、对预期进行检验和对观察的事物进行有效的解释几个方面。研究者提出“儿童是通过‘建造’而非指导来掌握科学知识的”。他们一定会对所观察的现象和实验的结果给出一个自己的解释,一个具有个人意义的解释。在儿童进行自然科学探索时,教师可以提出开放性问题,以便引出更多的问题或引导出儿童探索的新方向。高质量的教育鼓励儿童具有选择性的思考,多重性的答案和创造性的洞察力。教育者不应仅仅是教给儿童已有的自然科学事实和规定的实验程序,而应允许并且鼓励儿童探索自然科学,因为这样可以促进孩子思考能力的发展,例如组织、分类、问题解决、推论以及逻辑。这也是自然科学知识在幼儿园其它领域的渗透过程。

  一、通过对自然科学的观察激发儿童的科学热情

  在幼儿的科学课程中应该呼吁:“请亲手触摸!请亲自探索!”我们必须培养儿童学习的兴趣并且鼓励他们问:“如果……会发生什么?”然后给他们相关的材料去发现答案。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儿童定义基本概念,激发他们天然的好奇心去探索和发现。如儿童可以观察植物从种子到发芽再到开花,最后又产出种子这样一个生长周期。他们还可以通过观察植物的不同部位,发现它们在颜色、形状、相对大小和组织等方面的相似点和相异点。儿童也可以观察环境元素,例如水、光、温度等所起的作用。

  所有的儿童都是通过他们的感官来学习周围世界的。婴儿和学步儿童以及学前儿童,他们的科学知识是以他们看到、听到、品尝到、闻到和触摸到的东西为基础的。适合发展的科学课程通过激发观察、质疑、兴趣和描述来拓展这一儿童成长和发展的情形。

  作为教师,也将和孩子们一起去观察、提问、预测、实验和验证很多科学事实。这就是科学教育在幼儿阶段所包括的所有内容。为发现世界创设环境并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我的环境中都有什么?对我有什么样的影响?我能做什么样的改变?”态度是在早期形成的,我们应该培养儿童天然的好奇心,满足他们想要知道“为什么”的需求,这也会鼓励孩子进行科学探索的热情。

  当你想方设法来进行探索和发现时,你会认识到“我们应该把科学作为整个课程中正在进行的一部分,融入到日常活动和常规中”。当儿童激发起科学热情时,可以自发地和创造性地去改变物理环境(室内的布置),还应该利用户外环境,允许儿童在那里花费大量的时间,提出问题探索假设的情况,拓展观点。这可以点燃他们终身热爱科学的火花。

  继续展示你对科学和发现的热情。吉尔玛提供给我们一种刺激性的方式来做到这点:当你在初夏的早上抬头看橡树上最高的树枝时,你可能没有思考树木从土壤中获取养分,传送到树干以及每片新叶和橡树果胚芽的科学原理。但是你有下面那样的意识,并指导你的学生们也知道,这也是教学的一部分。问一些问题:“我在想,是什么让叶子变得那么绿?我在想,这棵树要长这么高得需要多久……”我们可能没有教授具体知识,但是我们在教授好奇心。

  二、鼓励儿童对自然科学进行探索,完成儿童对自然科学的自我解释过程

  经常性的引导孩子观察周围的世界,孩子的观察能力就会越来越强,同时求知的欲望也会加更加强烈。相比教师直接告诉儿童事实是什么这种方式,儿童在自我解释过程中会学到更多的东西。因此,教师应继续为孩子提出开放性的问题,从而鼓励孩子对他们在活动中所做的观察进行加工和总结。这个过程会促使更多的问题提出,并实施进一步的探索。

  对于教师来说,与幼儿一起分享自然世界是一件很兴奋的事情。孩子们渴望主动获得第一手的经历。如果教师希望儿童用他们的感官去探索自然世界,就需要鼓励孩子与世界的真实接触。从触摸软的泥巴或凹凸不平的树皮,到闻新鲜的干草或腐烂的树叶;从看到盘旋的蜂鸟,到听到蟋蟀重复的叫声;从品尝脆甜的苹果,到酸葡萄的味道一一没有什么能像大自然一样提供如此丰富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和嘆觉体验的机会。

  儿童可以品尝或看到空气吗?他们可以触摸到它吗?怎样做?在操场上,引导儿童体验风(移动的空气)怎样来自不同的方向。儿童可以用风向带、风向袋、风铃等来进行体验。

  儿童在自然环境中散步的过程中有很多进行发现的机会。在去散步之前,鼓励儿童做望远镜。把两个卫生纸筒(或把一个纸巾筒剪成两个)绑在一起。在筒的一端打上洞并穿上一根绳做成颈带。蝴蝶或小鸟飞是儿童可以通过他们的望远镜来观看的很多事物中的一部分。每个儿童可以做一个户外散步用的“收集袋”,用折叠的建筑纸或标签纸来做并穿上绳子,绳子要留足够长来作为肩带。用结实的纸板做书页并用环扣在一起来做一本课堂书。儿童把他们在户外散步中发现的东西贴在书页上。把书放在图书区给儿童玩。

  哈姆弗瑞斯说:“儿童有想把他们发现的所有东西带回家的倾向。要向他们解释自然的平衡是非常微妙的,大自然中的每一样东西都有它的目的(例如,豆荚为来年的生长保留种子,一块树皮可能是很多昆虫的家)。鼓励他们收集一些他们以前没有收集到的东西……”新鲜的树叶可以放在报纸中间,这样很容易被压平,可以夹在两个纸板之间并用橡皮条紧紧地保护好。一周后,树叶可以移动并粘到剪贴簿上或以其他方式在教室中展示。

  通过种草,也可以进行一次“自然科学探究”,儿童可以寻找在他们生活环境中生长的不同种类的草。在教室中为儿童提供草籽来种植。使草发芽的最快并且最容易的方法是把一块湿海绵放进一个有水的平锅中并把草籽撒在海绵上。这些草籽通常能在任何地方生长,只要给它们定期浇水并且放在有阳光的地方。很好玩的是把海绵剪成不同形状,然后看草长成圆、三角形或心形。这是儿童直接观察自然的一种方法。另一种种草的方法是在塑料杯里面装上泥土或陶土 (儿童可以把杯子装饰成一个脸的形状)。把草籽撒在泥土上,然后浇水。不久,儿童会很高兴地看到“头发”长出来。

  对幼儿来说,他们计划、种植并照顾植物时,就学会了对他们以后生活都有帮助的、有用的概念和技能。当他们观察植物的生命周期时他们学习了科学,计算以及把种子分类时学习了数学,读种子袋上的字和种植指导时学习了语言。并且,当儿童把一粒种子培育成一株茂盛的植物时,他会有一种自豪感。儿童可以在沙水台或窗台上的花箱里种植出一个室内花园(花和蔬菜)。这一活动是另外一种鼓励儿童对植物主动负责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苏远连.论科学学习策略[j]. 上海:世界图书出版社,2003.

  [2] 吴霞、王蔷.幼儿适宜性教育实践[j].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3] 张丽波. 对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思考[j]. 辽宁高职学报. 2004(05)

  [4] 孙亚男. 对儿童科学教学方法的思考[j]. 辽宁高职学报. 2004(05)

  [5] 郑家佳. 高职教育科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 2011(01)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标准的自然科学论文

  标准的自然科学论文篇二

  马克思和谐自然观中国化的科学实践

  摘 要:马克思和谐自然观认为人类在自身发展中,要自觉保持与自然和谐统一,才能保持人类生生不息。“两型”社会建设是马克思和谐自然观中国化的现实使命使然,是马克思主义和谐自然观中国化的实现,是自觉遵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规律,是马克思两个和解命题的科学实践。

  关键词:“两型”社会;和谐;自然观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1-0005-03

  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是全球各国面对的共同焦点之一,中国为应对资源短缺和环境承受压力,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两型”社会建设道路符合马克思和谐自然观思想,是马克思和谐自然观中国化的使命,是马克思两个和解命题的科学实践。

  一、马克思和谐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一)马克思和谐自然观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本身是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1] 个体生命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生命物质是由非生命物质发展变化而来的,人和人类世界是物质世界长期进化的结果,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恩格斯认为人“从最初的动物中,主要由于进一步的分化而发展出无数的纲、目、科、属、种的动物,最后发展出神经系统获得充分发展的那种形态,即脊椎动物,在它身上自然界达到了自我意识,这就是人”[2]。马克思从客观唯物主义角度出发,提出人是物质自然界的一部分,具有物质属性。人在生物学上的特性包括人的生理结构、生理机能、生理需要等等说明人本身是具有自然属性的。“人直接是自然存在物。”[3] 因此,恩格斯也指出:“人们必须牢牢地记住:人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的,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2] 马克思从人类发展自然史,人类和自然关系中,明确指出人是自然的产物。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人依赖于自然界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作为自然的存在物,不能脱离自然界而活,必须依赖自然界,自然界是人类的无机身体。“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是等于自然界与自身相联系,因为自然界是人的一部分。”[1]一方面,构成人的机体的生命物质来自自然界,人体内的各种元素来自自然界;同时,人类为了生存,必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人必须依赖自然界进行生活资料的生产,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资源来自自然界的各种物质资源。另一方面,人类的发展、生生不息必需依赖自然界提供的生态系统而生存。可见,对人类而言,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环境条件,不管是作为自然存在物还是社会存在物的人,生存和发展均离不开作为其“无机的身体”的自然界。

  (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具有意识能动性。人对自然界的依赖,不是消极的适应,而是积极的改造。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1] 人在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的过程中,即“人化”自然的过程中,人作为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主体,能够从自然界满足自身的需要,同时还改变着自然界,创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新物种,原来没有的新东西。人在异化自然的过程中,与自然界紧密相连,相互影响。“人同自然界的关系直接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而人与人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同自然界的关系。” [3] 因此自然界与人类一起构成了内在关联的生态系统,在这个互相关联的系统中,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人依赖自然生存发展,自然在人类的改造中改变摸样,成为异化的自然。“人与自然是否协调和谐的生态文明状况是影响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大因素和重要变量。”[4] 人类只有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才能和谐共生,才能生生不息。因此维持人类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两型”社会建设是马克思和谐自然观中国化的现实要求

  (一)“两型”社会建设是突破资源瓶颈制约的现实要求

  人类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不仅生产着必须的生活资料,而且还要进行生产资料的生产。这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自然界,都必须依赖于自然界提供的生态资源、生物资源、矿物资源等。离开这些资源,人类无法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无法生存下去。

  但是由于人类在进行生产资料生产中,违背自然规律,过渡的开采和滥发滥用资源,从而造成了资源短缺问题。另一方面自然界的许多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或者再生周期比较长,出现资源再生危机。人类在使用自然资源中的粗放和效率低下,也造成了资源浪费,这一切,破坏了人类生存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平衡,产生了资源问题。

  从资源禀赋上看,中国既是资源大国,又是人均资源比较贫乏的国家;从资源需求来看,之后,面向2020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保持一定经济增长速度,必然造成人均资源消费增长较快和资源结构快速变化,资源需求总量将稳定上升,因而经济发展中对资源需求的压力必然加大;从资源供给来看,经济建设中资源缺口依然巨大,对外能源依存和资源进口逐年增加。显然,要缓解经济持续发展和资源短缺瓶颈制约,节约资源,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建设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两型”社会建设是缓解生态环境质量恶化压力的现实要求

  人类依赖自然生存,改造自然创造新世界。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异化自然的历史。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改变世界的同时也在极大地破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同样也遭到自然的报复和惩罚。近些年来,全球气候变暖,飓风洪水等超恶劣天气频发。恩格斯曾公开警告人类:“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2]这就是环境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2012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2 万亿,跃居世界第二位,成为第二个经济大国。但是中国的经济增长基本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上,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在中国集中出现,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新世纪生态环境呈现复合性环境污染现状,从陆地到近海,地表到地下,单一污染到复合污染。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日益剧增,逐渐成为中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是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缓解生态压力的现实需要。

  (三)“两型”社会建设是实现中国经济更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开放取得巨大成就,但主要依靠传统优势,低劳动成本,低含量科技水平应用以及一定程度对资源粗放消耗和生态环境恶化承受。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产业升级阶段,资源需求急剧增加,对外依存提高,阻碍了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同时中国环境问题现状严峻,经济成本抬高使中国经济“悲惨式增长”。中国的消费形势也出现了向“大量消费、大量生产、大量废弃”模式的升级和转型。这是绝大部分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也是人类社会应该吸取的深刻教训。因此,如何在消费升级和转型的初期,汲取教训,发挥后发优势,及早倡导可持续消费模式,实现跨越式发展是现阶段中国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随着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党的进一步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在规划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时,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使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实现中国经济更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

  三、“两型”社会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和谐自然观中国化的科学实践

  理论分析的最终落脚点往往是对现实的考察。现今,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由传统农业文明社会向现代工业文明社会转型的现代化进程中,“两型”社会指出转变发展方式,科学发展,建立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善待自然资源和环境,这是对马克思和谐自然观中国化的具体实践,是中国自觉完善科学发展,防止和消除工业文明中可能出现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克服和抵制潜在的或已显示的资源、环境问题,发展生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义的有益尝试。

  (一) “两型”社会是自觉践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规律

  “两型”社会指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科学含义明确指出,人们在利用、使用自然资源中,以节约、高效率的方式进行生产。环境友好型社会指出人们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们通过在利用自然资源、使用自然资源以及与自然休戚与共的紧密联系中,力求最大化利用自然、保护自然,就是自觉和谐自然、亲近自然。它体现了人们自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自觉与自然相协调的发展理念。

  马克思曾经指出:“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5]但是“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质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6]。“两型”社会建设就是通过资源节约和创设友好环境,适应自然环境,在实现人与自然交换中,达到发展目的,实践人类发展的目的与自觉遵循自然规律的统一。

  (二) “两型”社会是不断创造的人化自然

  “两型”社会建设的本质是生态文明。就是学习生态系统的智慧,建设一种具有资源利用率高、稳定性强、物种多样性丰富、个体之间、组织之间相互协调、和谐共处、对自身环境和外部环境起到稳定作用的生产系统、消费系统和分解再循环系统。“两型”社会建设的基本途径就是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提出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是基于人与自然之间内在统一性的正确认识。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实质是人造生态系统,人造的新自然,也即人类、资源、环境、自然和谐的生态自然圈。中国建设“两型”社会,正是人类意识到大自然是人类生存的第一基本要素,妥善解决人类发展与破环自然环境的关系,解决人与人、利益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存在着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人们自觉改善环境,自然界也会反作用人们,人们善待自然,自然会善待人们。生态文明的建设体现着人类利用自然,创设人工自然的思想,希望通过人类和自然的相互作用,产生新的运动结果,也包含着人类即将创设人类、自然和谐生态的理念。

  (三)“两型”社会建设是马克思“两个和解”命题的自觉实践

  当前全球各国都面临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实质上是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开发掠夺导致人与自然相处失衡的生态危机。马克思认为:“人类是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所从事改造自然的活动,必然影响、制约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即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及由此决定的生产目的、消费方式、技术模式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7] 因此解决生态危机,马克思提出两大变革的历史任务:“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的大变革,即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理想和解。”[8]“两型”社会建设是自觉改变生产发展方式、技术手段和消费理念,树立新的生产发展价值观: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与大自然同呼吸共命运,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两型”社会建设正是顺应人与自然发展规律,创设新的人化自然,主动进行人与自然和解实践。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的一大重要发展举措和伟大建设实践,它是马克思主义和谐自然观中国化的必然结果和具体实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和谐自然观在当代的自觉运用和发展,是指导中国当前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本思想,是重建新型科学发展经济模式的理论创新。

  
看了“标准的自然科学论文”的人还看:

1.自然科学论文规范格式

2.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范文

3.什么是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4.挑战杯自然科学论文格式

5.科学学术论文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