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专业科技论文

发布时间:2022-01-29
农学专业科技论文

  农学专业是农业高职院校的传统专业,它为我国农业战线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农业人才,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学专业科技论文,希望你们喜欢。

  农学专业科技论文篇一

  高职院校农学专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摘要农学专业是农业高职院校的传统专业,通过调整专业方向、拓宽专业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以及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方式、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等,能够使其获得新的生机和活力,得到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农学专业;持续发展;策略

  农学专业是农业高职院校的传统专业,它为我国农业战线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农业人才,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新专业、热门专业的不断出现,农学专业在农业高职院校中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如何使传统农学专业持续发展是目前农业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1调整专业方向,培养实用型人才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发展、村级组织建设、农村城镇化建设和工业化建设的加快,不仅对传统农业领域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需要大量与之相适应的科技人才。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院根据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已基本形成以传统农学专业为基础的“多方向”专业。①围绕农作物、园艺植物(蔬菜、果树、花卉、草坪)等植物的生产而设置的植物生产技术专业;②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成果(如转基因育种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生物信息预报技术、抗病虫新品种的选育等),改造整合传统农学专业而设置的植物生物技术专业;③围绕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商品品质等方面,介绍农产品加工技术和农产品质量检测技术,从而优化传统农学专业的食品加工与检测专业;④根据农业资源的现状和特点,介绍保护农业资源和农业环境的措施,以及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的方法,从而使农业生产得到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与环境保护专业。

  2拓宽专业培养目标

  (1)从服务的范围看,面向大农业。为了适应农学专业科技人员的岗位需求,农学专业的学生不但要懂得大田作物栽培技术,而且还要懂得植物保护、土壤肥料、园艺植物(果树、蔬菜、花卉)栽培、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保鲜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实践证明,通过多技能的培养能够使传统农学专业获得新的生机与活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动手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2)从服务的对象看,面向大市场。高职院校培养的农业人才要能够既适应国内,又面向国际农业人才需要;既适应国有部门,又适应私有经济部门的人才需要;既适应农村基层一线,又适应各级各类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需要。

  (3)从服务的层次看,面向两个农业。即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综合需要。

  (4)从服务的重心看,面向基层农业、农村。高职院校培养的农业人才要能够进入村行政组织,带领组织广大农民,做农村致富领头人;进入农村小城镇,做农村社区城镇化、现代化的建设者;自身创业,直接成为专业大户,做私营企业的示范者。

  3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也称课程结构,是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和配合。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以下几种比例关系上,即公共课程、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理论课和实践课;必修课和选修课;隐蔽课程和显性课程。这些比例关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我院根据目前农业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改变了过去必修课在总学时中所占的比例偏大、学生选修课程的自主性有限、实验课普遍偏低的现象,构建了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教学体系三体系相对独立、有机结合的新型课程体系。

  3.1根据岗位需求,重组课程体系

  由于高职院校培养的农业人才是面向农村基层,这就决定了他们必须是“多面手”人才。也就是说,他们不仅要懂得农作物的种植、培育等传统知识,而且还必须懂得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农业环境保护、农业生物工程、农业信息技术、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管理等相关学科的知识。

  (1)打通基础课,淡化专业课的界限,拓宽选修课重组课程体系。所谓打通基础课,就是将农学类(如农学、园艺、种子等)专业的基础课打通,设置基本相同的基础课。这样既能满足学生对基础知识学习的需要,又能服务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所谓淡化专业课的界限,就是将有关专业课内容相同的部分整合为综合化课程,如将作物栽培总论部分与园艺植物栽培总论部分整合为植物生产技术原理课程;另外,将某一专业方向的专业课作为其他专业方向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设置,并在学时和教学内容上有所区别。如蔬菜栽培课程是园艺专业的主干课,而农学专业则作为专业限选课。所谓拓宽选修课,就是除了选修本专业相关的前沿课程外,还可选修人文素质类、理学类和工程技术类等课程。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培养的需要,又有利于学生宽口径就业、多次性就业的需要,从而保证学生素质教育的完整性、知识技能的超前性、智力发展的可持续性。

  根据学科的发展进程及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规律和系统的结构原理,将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顺序化、系统化,科学安排开课时间和教学进程,并根据课程知识点的多少与课程类别的权重安排教学时数,同时,较大幅度地增加选修课的学时比例,体现课程体系、满足岗位需求的办学方针,从而使培养的学生受社会的欢迎。

  (2)以市场为导向,设置课程体系。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对农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为了使农学专业的学生成为既掌握植物种植、动物养殖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又掌握农产品的加工、贮藏和销售等方面技术的生产经营型人才,我院对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对于较传统的、陈旧的课程取消或对繁琐、陈旧的内容删除,开设农业经济管理、市场营销、农产品加工与贮藏、无公害食品生产、食用菌栽培、畜牧概论等课程。实践证明,通过课程体系的调整,能够提高学生面对市场的竞争能力和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发展能力。

  3.2根据生产需要,开设实用课程

  为了满足农业生产一线、农村基层的需要,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学历型农业技术人才,而且要大力培养非学历型技术应用性和实用性人才。近年来,通过邀请农场私营业主、乡镇农技站、农产品流通行业、市农业局、农业科研部门、高等农业院校等相关行业专家,以及生产一线的劳动模范等,对所开设的课程进行论证,并提出修改意见。根据这些意见,我们对农学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删除一些不适用的课程,选用生产上必需的、实用的课程,并在课程中补充新技术、新成果。如增设wto与中国农业、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农产品质量检测技术、净菜加工技术等课程,从而使所开设的课程既符合生产的需要,又符合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要求。

  4改革教学内容

  以生产实践为导向,安排教学内容。我院农学专业根据植物生产的直观性、季节性、周期性等特点,合理安排专业课教学,使教学进程与植物生长的季节保持同步。这样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有利于现场讲解与现场操作相结合,有利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从而使学生能够做到活学活用。另外,课程教学内容除了教材上的知识外,还及时增加当前生产上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成果,从而加强了教学与生产的联系。

  根据农业行业的工作实践体系,组织编写适合于本地农业生产的乡土教材。编写时,根据植物生长进程和农学专业能力教育体系的要求,充分体现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技能特点,注重理论对实践操作的具体指导,注重操作技能的培训,从而实现教与学的统一,提高教学的实用性。

  5改革教学方法和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课程教学内容,我们采取课堂讲授、现场教学、专题讨论、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式组织教学。在课堂上为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及讲课的趣味性,辅助以幻灯片、标本、挂图及新鲜材料等,进行形象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思维,引导其解决教学中的知识难点,培养并提高学生分析、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在专业课教学时,采用本校教师主讲与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助讲相结合的形式;采用教师课堂讲授与专家专题讲座相结合的形式,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既有传统的理论知识,又有生产上推广应用的新成果、新技术。

  6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

  职业技术教育的最大特色是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水平。校内实习基地是实施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场所,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并且让他们参与一定的实际生产,在实践中巩固课堂学到的知识,使学生们在校内也可以得到良好的生产实习锻炼。由于农村生产体制的变化,安排学生毕业生产实习已经不象以前那么容易,因此建立校外学生实习基地则显得非常重要。我们根据学校关于在校外建立教学实习基地的要求,建立了农学专业学生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对保证学生的正常实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之,高职院校农学专业要以社会需求为切入点,不断调整专业方向,创新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培养适应社会岗位技能要求和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

  农学专业科技论文篇二

  绿色革命与农学专业设置

  摘要:文章通过概述绿色革命带来的技术进步与实际问题,描述了绿色革命的历程,总结了农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展望了农业发展的方向。依照绿色革命带来的启发对高等院校农学专业设置提出了注重发展分子育种、植物保护、动物科学等重点领域的建议,给学科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证参考。

  关键词:绿色革命;农学;专业设置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8-0264-2

  我国有13亿多人口,是粮食生产与消费大国。中央政府连续提出农业问题是中国的根本问题,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中国的粮食状况如何?中国的粮食生产潜力有多大?中国人民能不能养活自己?这是政府和社会普遍关心的三大问题。而解决这些疑问的关键在于农业科学的发展,在于农业现代化的最终实现。各大高等院校与农业研究院对人才后备力量的培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保障。因此农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设置科学与否?结构是否合理和重点学科是否突出支撑学科是否完善等等都是十分严肃而又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文并未考虑绿色革命带来的政治问题,仅以绿色革命带来的科技进步为基础,以近现代世界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问题为启发,浅议农学专业设置,并为科学的学科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1 绿色革命

  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农业和粮食问题就始终影响着全人类的文明进程。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人们都被粮食和人口的问题困扰,18世纪中期,马尔萨斯在其代表作《人口原则》和《政治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著名“马尔萨斯人口论”——人类必须控制人口的增长。否则,贫穷是人类不可改变的命运。悲观的马尔萨斯认为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粮食的增产,贫穷和饥饿是人类不可改变的命运。但回到21世纪往回看,马尔萨斯的忧虑并没有变成现实。而致使马尔萨斯人口论出现偏差的原因就是——绿色革命。

  绿色革命是于20世纪中叶,洛克菲勒基金会发起,国际农业发展组织广泛参与的西方国家大规模投资农业科学研究,导致农业产量戏剧性的突破。现代化种植模式、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加速了提高产量的进程。在20世纪下半叶,绝大多数发达国家获得了稳定的食物供应,消除了饥饿的威胁。

  绿色革命强调灌溉、化肥、农药和育种在粮食生产中的重要性,农田水利的建设,以我国杂交水稻技术为代表的传统杂交育种的发展,廉价化学农药和杀虫剂的广泛使用,使世界范围粮食总产量在1950年到1990年的40年内翻了将近10倍。中国,墨西哥,印度等主要发展中国家的粮食产量上升了70%。

  2 绿色革命带来的问题和我们专业设置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绿色革命发展到今天在缓解粮食人口矛盾的方面起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必须清楚的看到绿色革命带来的严重问题:

  (1)全球农作物产量已经达到了高产平台期,灌溉、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已经够多,在此方面可挖掘的潜力已经很小,同时过多的使用化肥和农药已经带来土壤退化,水污染等很大的环境成本。

  90年代初,又发现其高产谷物中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很低,用作粮食常因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不良而削弱了人们抵御传染病和从事体力劳动的能力,最终使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降低,经济的持续发展受阻。

  (2)推广的品种不适于旱地种植,绿色革命推广的品种存在要求肥水条件高、不适于旱地种植等问题。这些品种仅在灌溉条件好和降雨充沛的地区得以大面积推广,而在降雨稀少的地区则难以种植。

  (3)同时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蛋、奶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对以玉米和大豆等为主饲料作物的需求更加突出,并应注意动物科学的发展,提高肉、蛋、奶的产出和避免饲料的损耗。

  3 绿色革命对农学学科专业设置的启发

  绿色革命带来的成效是毋庸置疑的,大大缓解了人口和粮食的矛盾。但是前一阶段绿色革命的手段(灌溉、农药、化肥、传统育种)的潜力已经挖掘殆尽,并且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但是人口的增长并没有放缓,粮食问题依旧压力很大。我们的农学专业设置必须参照绿色革命带来的启示,着力于解决绿色革命带来的矛盾。寻找新途径针对性解决粮食增产和改良方法:

  (1)分子育种的重要性

  绿色革命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是粮食增长潜力问题。粮食增产的核心问题是亩产的提高,在传统育种和农药、化肥潜力挖掘殆尽的背景下、我们必须寻找新的粮食亩产提高的方法。传统育种费时费力,且受野生作物物种资源限制。

  在后基因组时代,许多重要作物均已完成全基因组测序的背景下,使得能够对作物基因组进行重组,可以做到跨物种寻找高产相关基因、抗病虫害相关基因、抗旱相关基因、缩短生长期相关基因等重组到作物中,起到改良作物的目的。更先进的思路还包括把玉米、甘蔗等c4(碳4)循环相关基因重组到水稻、小麦、大豆、棉花等c3(碳3)植物中,提高二氧化碳固定效率,有利于植物在干旱环境生长,增加产量等。由于将供体植物带目的性状的遗传信息者dna分子或其中的目的基因分离提取出来,导入待改良受体细胞中(受精卵、种胚细胞等,使之整合、父子、表达和遗传,这一系列过程都是运用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技术手段。发现和研究功能基因都是以分子生物学为基础。

  因此必须提高生物技术相关课程在农学中的比例,强调和提高分子育种在农学中的主导地位,强化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等传统生物技术学科在农学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的实验室动手能力。农学的相关分子生物学课程要有农学特色,突出和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家禽家畜的关联。

  (2)植物保护的重要性

  绿色革命的成绩突出的一个主要措施是杀虫剂的使用,其指导思想是减少其他生物对农作物的侵害。但是传统杀虫剂带来的病虫害抗药性和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解决这些问题要跳出传统化学农药的思路——利用转基因等手段开发更具抗虫效果的新品种(如转bt基因水稻、转bt基因棉花);从分子层面上研究病虫害的致病机理,结合施水施肥等手段,选择更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如对白粉病的致病机理研究等);了解病虫害的生态特点,利用性外激素等昆虫行为方式杀灭病虫害。这一系列着力于挖掘动植物自身潜力的方法手段,既可做到高效经济的杀灭病虫害,又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植物保护的重要性使得我们要开设动植物病毒学、农业生物科学、农业生态科学、农业病虫草鼠生物学及其致害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方面的学科。

  (3)注重动物科学和农产品的经济性

  绿色革命的进程中还凸显了技术的成本问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蛋、奶的需求越来越旺盛,经由家禽家畜从饲料中转换营养元素会造成大量损耗。因此必须重视动物科学的发展,培育产量、转化效率更高的动物、开发更经济高效的饲料体系、重视动物营养、重视动物病害的防治。同时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绿色健康的要求更高,需要在学科建设中突出绿色、健康无公害的指导思想。

  针对此指导思想动物科学的专业应开设动物营养学、动物胚胎学等专业,并专注于动物转基因、胚胎移植等专业技术平台的建立。

  参考文献

  [1] 熊愈辉.对绿色革命与新绿色革命的若干思考[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3.

  [2] 周凤珏.农学专业教学计划的现状及改革思路[j].广西农业科学,2003,06.

  [3] 潘宗瑾.作物分子育种应与常规育种紧密结合[j].江西棉花,2010,10.

  作者简介:马亢(1983-),男,回族,河南商丘人,商丘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实验员,助教,理学硕士,研究方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管理;李毅然(1982-),男,汉族,河南人,商丘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实验员,助教,理学硕士,研究方向:微生物。

  
看了“农学专业科技论文”的人还看:

1.农学论文范文

2.农学毕业论文范文

3.农业科技论文范文

4.关于农业科技论文

5.科技论文范文: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