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领导科学论文

发布时间:2021-12-09
大学生领导科学论文

  科学指可合理解释,并可靠地应用型知识的主体本身。小编整理了大学生领导科学论文,欢迎阅读!

  大学生领导科学论文篇一

  当代大学生需要思维科学

  摘 要:思维科学是一门古老而新兴的科学,在国家大力提倡创新,又难以改变应试教育体制的情况下,在大学开设思维科学课程,无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生在应试教育阶段产生的缺失。湖南理工学院开设思维科学课程是一次卓有成效的尝试,教学效果表明,大学开设思维科学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助于为国家创新决策体制培养后备人才。

  关键词:思维科学 创新 创造性思维培养

  2006年7月11日在上海举行的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会上,国内不少著名大学校长就我国目前难以改变的应试教育体制所造成的弊端提出了许多看法,特别是对于学生在应试教育阶段产生的缺失如何通过大学的熏陶给予弥补问题,提出了不少很好的建议。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认为:“在目前难以改变应试教育体制的情况下,大学该怎么办?是否有可能通过大学的熏陶,弥补学生在应试教育阶段产生的缺失?”中国思维科学学会秘书长刘奎林教授针对弥补大学生创造能力这一问题,在湖南理工学院政治与法学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设了由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创建的中国思维科学课程。总结湖南理工学院政治与法学系开设思维科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对于弥补大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可能的,效果也是显著的。

  思维科学的内容很丰厚,刘教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首先着重讲了马克思恩格斯论思维和思维科学:“1999年bbc举行了一系列民意测验,请人们说出一千年来最伟大的人物。bbc于1999年10月向人们宣布了评选结果,人们评选的‘最伟大的思想家’是卡尔・马克思。爱因斯坦、牛顿和达尔文分别列第二、三、四位。”“马克思作为一名哲学家、社会科学家、历史学家和革命者所取得的成果在今天仍然得到学术界的尊重。”可以说,在人类历史上对思维和思维科学阐述得最科学、最准确、最清楚的是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学习和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知道了“思维与存在”的问题,这不仅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思维科学的基本问题;明白了“思维”是人脑的机能,是大脑对外部客观世界的反映;理解了我们的理论思维的本能和无条件的前提是“我们主观的思维和客观的世界遵循同一些规律”等等。尤其是使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在以往的全部哲学中仍然独立存在的,就只有关于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这个学说就是思维科学。

  刘奎林教授就钱学森院士创建的思维科学展开了深入浅出的讲解。钱学森院士在创建思维科学的同时就明确指出,虽然以往的全部哲学不包括思维科学,但在研究人的思维及思维科学时,无论如何是离不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的。

  恩格斯说:“每一个时代都有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因此,关于思维的科学,也和其他各门科学一样,是一种历史的科学。……思维规律的理论并不像庸人的头脑在想到‘逻辑’一词时所想象的那样,是一种一劳永逸的完成的‘永恒真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95年版,第284页)钱学森院士创建的思维科学体系,从本质上讲就是遵照着恩格斯的这一教导。钱学森院士认为,人的思维规律除了抽象(逻辑)思维规律,还有形象思维规律、灵感思维规律、社会思维规律。其实,形象思维规律、灵感思维规律等都不仅限于“逻辑”范畴,特别像灵感这样的思维规律就是一种典型的非逻辑、非线性思维规律。

  钱学森在建构思维科学体系之初给沈大德的信中说:“凡是有创造经验的同志都知道光靠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不能创造,不能突破;要创造,要突破,得有灵感。”可见,创造性思维不能与抽象思维规律、形象思维规律、灵感思维规律相提并论。创造性思维是综合各种思维规律、思维方式和方法的一种综合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不受现成常规思路约束,寻求对问题的全新的独特性的解答方法。其实创造性思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只是一般人们都是常规性思维占主导,所以创造力发挥不出来。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学生这方面能力时,要设法引导他们打破创新性思维的障碍。学生创新性思维之所以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除了自身的原因之外,还与当今的教育体制是分不开的。大学校长论坛涉及“创造与创新问题”,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说:“目前这种应试教育体制,是先把青年学生的创造性扼杀完了,然后又要他们去创新,那怎么创造出来呢?”湖南师范大学校长刘湘溶说:“培养创新人才应该是一项系统工程,大学不过是中间的一个阶段,因此基础教育与大学人才培育是怎样的关系,目前我们的基础教育的现状对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将产生怎样的影响,需要我们很好地思考。”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创新性、启发性不够。教师讲课的典型的方法是,第一章第一节,一二三,1 2 3,①②③,abc……层次清楚,逻辑性强。学生记笔记、背笔记、考笔记,最后掌握的是一本笔记。学生沉湎于背诵标准答案,不擅长标新立异、提出质疑,长此以往,我们的社会就会越来越缺乏具有创新性思维的人才。所以我们的大学教育、社会教育,要在创新性思维、创造力发挥方面下工夫。在荷兰,创新性思维是教育的精髓,其教育机构的全球化视野以及学生对其他国家科技文献的熟知确保他们很快适应国外职场,并有出色的表现。

  基础教育与大学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是目前我国各大学普遍遇到的问题。湖南理工学院政治与法学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按照钱学森院士创建的现代思维科学体系,通过对学生进行抽象思维方式、方法的教育,升华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水平,进而普及创新性思维教育。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认为,大学主要努力的方向就是使学生能够成为参与发现、解释和创造新知识或开拓新思想的人。通过学习思维科学课程,学生们不仅学到了关于思维科学方面的知识,而且掌握了科学的创新技巧,其心得体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其一、创新,就必须及早树立自主创新理念。建立创新型国家是中央的战略决策。江泽民同志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迎接未来的科学技术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他还多次提出要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我们人类社会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就是一部创造性思维实践、创造力发挥的历史。学生们深刻地认识到:毕业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时,正值实施创新型国家战略决策时期,这就要求我们从现在起确立创新理念,以便投入到火热的创新实践活动中。将改革开放决策坚持下去,“发展”是第一要务,而我们讲的发展是知识产权占主导地位的发展,因此就得坚持自主创新,没有自主创新就没有真正的发展,就没有真正的民族复兴。可见,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是以创新为动力的,没有创新,就等于失去了灵魂。

  其二、创新,就不能没有理论指导。钱学森院士在创建思维科学的同时就明确指出,虽然以往的全部哲学不包括思维科学,但在研究人的思维及思维科学时,无论如何是离不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的。实践证明,没有理论指导的创新是盲目的。指导创新的理论,从宏观上来说就是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创新实践,就可以将创新实践活动纳入“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从而达到“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指导创新的理论,从微观上来说就是《创造学》、《思维科学》等,在这些学科中直接关系创新的理论因素就是创造性思维方面的相关内容。通过学习思维科学,学生们普遍认识到钱学森院士倡导学习思维科学的远见卓识对于我们在学习、工作中进行创新、创造起到了良好的指导性作用。

  其三、创新,须坚持常抓不懈。创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心血来潮了就抓一下。学生们也有这样的学习心得:“针对问题抓创新,追踪机遇抓创新,克服困难抓创新。”这一结论是很现实、很实在的。在工作中,矛盾问题是常见的事,这就为我们创新选择目标提供了基础。任何创新都离不开客观事物运行过程中给我们提供的机会,抓住机会就为创新提供了可能。在创新和创造时,出现困难、挫折甚至失败都是正常的,应将困难、挫折、失败视为成功之母,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则更有利于创新和创造。

  其四、创新,要不断学习和积累创造技法,通过学习大家都知道古今中外的一些发明创造的方法和技巧。但是,各种创造方法和技巧都是与时俱进、相互借鉴、不断更新的。不管是发明创造,还是革旧创新,都需要巧妙的方式和方法,好的成功的方法和技巧是学来的,是体验来的,是不断积累起来的。

  党中央、国务院在2006年1月9日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提出了,至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而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在合肥召开的“庐州讲坛”上指出:“年轻人缺乏创新能力将是我国今后发展的一个瓶颈。”在教育实践中,我们明显觉察到当代大学生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缺乏创新所需的观察力,缺乏创新的毅力。所以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科技创新活动的引导者,崇尚探索精神与求实精神,与学生一道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延保.着力构建创新型人才生成的教育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6,(23).

  [2]顾萧.科研自主创新的人文条件[j].学术界,2007,(5).

  [3]朱孔军.大学文化与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育,2007,(9).

  [4]刘道玉.论中国当代教育之改造[j].新华文摘,2007,(19).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学生领导科学论文

  大学生领导科学论文篇二

  浅谈大学生之科学发展观

  摘要从当代大学生“担子很重,责任重大”谈起,提出了当代大学生应该坚持“修德、累才、炼体魄”的科学发展观,号召在校大学生珍惜美好青春年华,从现在做起,从实处做起,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为“能挑重担、能负责任”的一代新人。

  关键词大学生 科学发展观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8-0011-02

  胡锦涛在《推进合作共赢,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论述中讲道:“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这个大国要想成为世界强国,就必须有发展自己国家的科学发展观。同样的道理,大学生要想在将来的工作实践中有所作为,对国家、对社会有所贡献,在校期间就必须制定自己的科学发展观。

  那么,在校大学生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呢?笔者认为:大学生应该坚持“修德、累才、炼体魄”的科学发展观,在校期间努力地锤炼自己、科学发展,力争将来“能挑重担、能负责任”,为祖国的强大、人民的幸福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修德”就是要有理想,就是要有服务祖国、建设祖国的远大崇高的理想。当代大学生的“德”要在传统意义的“德”字上有所发展、有所升华,在崇高理想的引领下,坚定信念、志存高远、直面现实、脚踏实地的过好大学生活的每一天。有的同学在谈论大学生发展观时,侧重于“要牢固树立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正确人生观,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等等。但是我们生活在校园里,在我们的人生阅历中,不太可能对“国家、集体、个人”的含义有深刻的理解,更谈不上“在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以人民的利益为重”。所以,我们应该从“修德、树理想”这一正确人生观形成的基础做起,有了这样的成长基础,我们就能自觉地抵制大学校园中的各种不利于成长的因素,始终沿着正确的成长道路健康地成长。

  “累才”就是“掌握”和“博学”。大学生在校期间都有自己的所学专业并有明确的专业培养要求。所谓“掌握”就是要学透“专业要求”里的专业知识,不得抱着“六十分万岁”的错误理念,为了文凭苦熬四年,虚度光阴。现代社会是信息知识爆炸的社会,更多的了解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和社会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站在这山望那山”,“学着理科学文科”的作法大可不必。“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 的传统古训告诫我们要学有所专、专有所长。现代大学的文理科里细分的众多专业,其目的就是要把大学生引入“行”并希望在“行”里学得专注,能够成为某个方面的专业人才。所谓“博学”就是指在学好自己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在自己精力容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了解、学习相关相近专业的知识。在“掌握”和“博学”之间,要处理好先后主次的关系。

  “炼体魄”很好理解但却难于实践。六十年代的“为党健康工作五十年”的理念深深地影响了那个年代的大学生,使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长年累月坚持锻炼,练就了健康的体魄。我家附近公园里每天早晨必有一位七十有余的老者持之以恒地晨练长跑,几十年如一日。他是六十年代华中工学院毕业生,是我们的老学长。他不仅做到了“为党健康工作五十年”,而且现在健康地安度着晚年。他面色红润,精神焕发,头发里竟无太多的白发。我想,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以这位尊敬的老学长为榜样,从今天开始,好好地认识自己,好好地锻炼身体,将来为国家建设健康工作五十年。

  大学生有了以上的对科学发展观的理性认识后,在校期间又该怎样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自己科学发展呢?

  首先,要从“德”上下功夫,做到万事先修德。修德,除了修炼传统意义的“孝顺、忠诚”等内容外,还要升华与拓展德的修炼范围,即还要注重修炼自身的心理素质。人要有思想,更要有精神。思想、精神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为载体,才能更好地体现它的先进性和振奋性。人的理想实质上是一种催人奋进的激情。这种激情来自于个人对前途、事业的畅想。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向上的心态是合理、大胆想象的源泉。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和谐是科学发展的基础。修炼积极、阳光的心态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首要任务,更是一项必修课程。

  有了健康向上的积极心态,有了对人生未来美好畅想,人生的近期目标和远大理想将会逐渐清晰起来。在具体的修德实践中,我们要处理好如下的关系:一是“感恩修养”。应该明白,我们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除了自己的勤奋努力、父母亲的辛勤付出外,还与社会各个层面的爱抚是分不开。所以,我们在感恩父母的同时,还要学会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我们身边的人们。有了这样的感恩修养,我们就会时时肩扛一种责任――自己的成长与祖国与人民紧相连。有了这样高境界的认识,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就会游韧有余,就会正确处理好与师长、同学、社会各层面人士的关系。二是要处理好个人的得失关系。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得与失。这些得和失最容易左右我们的心态平衡,极易产生负面影响。所以,一个立志于有所作为的青年一定要学会处理好得与失的关系,不使自己耿怀于众多繁琐的得失漩涡中,轻装上阵,修炼自己的人生观念和主流学业。三是要处理好青春期的活力关系。青年人朝气蓬勃,正是兴旺时期,精力旺盛,胆识过人。我们一定要学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遇事冷静、理智,坚决避免“一失足而成千古恨”的人生悲剧的发生。四是要处理好网络与学业的时间分配关系,不要使自己的青春年华流失在无期无果的虚拟娱乐世界中。

  其次,要努力完成好阶段性的学业任务。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通本职专业、兼修相关专业、注重文理渗透,全面提升自己的学识能力是优秀大学生的内在要求。为了有序、有效地完成学业任务,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是要努力学好基础课程。有很多同学对基础课的学习认识不足,认为学习基础课程是多余的。殊不知,诸如哲学类的基础课程,对理工科类的学生来说不仅不是多余的,而且应该是必须学习且应该努力学好的。它对于我们的积极的世界观的形成,对于我们掌握辨证法、方法论是很有好处的。现在世界上很多的知名企业家、管理大师他们的哲学修养、人文修养堪称一流。多读他们的成长传记,多读他们的管理经验,对于我们的成长定有裨益。

  二是要学好专业课程。专业课是我们将来立足社会、奉献社会的基础。很多同学都明白这个道理。在我看来,我们学习专业课要注重筛选,分清重点,突出主干,夯实基础。为了更好地实施这一学习原则,我们一定要经常温习本专业的教学大纲,明白专业的学习要求,做到学有方向,主次明确,整体推进,稳步提高。

  三是要注重捕捉知识前瞻性、拓展性的新信息,不断更新学习的新观念。时代在发展,知识在更新。我们在集中精力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一定要跟踪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更新发展方向,随时收集整理这方面的信息,提纲挈领,分类储存,以备查阅运用。

  四是要学习一些市场知识,为自主创业作一些必要的储备。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相应体制和机制的不断完善,为大学毕业生提供的发展空间和展现自己才华的舞台会更大更广。也许不久的将来,自主创业是新时期大学生就业的一种不错的选择。我们要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和能力储备。

  第三,全方位地整合自己的能力是科学发展的必经之路。整合自己的能力首先是要开放自己、平价自己。“开放自己”就是要有海纳百川的思想,“平价自己”就是要有“三人行必有吾师”的境界,把自己作为一个细小的精微放到社会这个大的熔炉中去锻打。“不知天高地厚、满脑目中无人”的清高情绪或者是一味的低沉怠慢、得过且过的消极情绪都是不可取的。整合能力要从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融合,不同观点、不同见解的有机融合,行为习惯与社会规范的融合,多种决策的选择与最佳方案的优选等方面着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夏志林.构建和谐德育 奠定人生根基――大学生德育教育读本[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看了“大学生领导科学论文”的人还看:

1.军校领导科学论文

2.部队领导科学论文

3.大学生党建论文范文3篇

4.大学励志论文3000字

5.关于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