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科技论文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1-08-22
生活科技论文怎么写

  生活包括人类在社会中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日常活动和心理影射,而生活科技论文是是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的方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活科技论文怎么写的方法,希望你们喜欢。

  生活科技论文怎么写

  1、科技论文的选题

  科技论文的选题一方面要选择本学科觅待解决的课题,另一方面要选择本学科处于前沿位置的课题。选题有大有小,有难有易。太大了,由于学力不足,无法深人;太小了轻而易举。写作时要确定科技论文的具体题目和论证角度,应该量力而行,实事求是。

  2、选题确定后,就要确定题目

  题目要求准确恰当、简明扼要、醒目规范、便于检索。

  常见的繁琐题名如:"关于饮用水中所含化学成分的快速分析方法的研究"。在这类题目中,像"关于"、"研究"等词汇如若舍之,并不影响表达。凡是论文,总包含有研究及关于什么方面的研究,所以上述题目便可精炼为:"饮用水化学成分的快速分析法"。这样一改,读起来觉得干净利落、简短明了。

  若简短题名不足以显示论文内容或反映出属于系列研究的性质,则可利用正、副标题的方法解决,以加副标题来补充说明特定的实验材料,方法及内容等信息,使标题成为既充实准确又不流于笼统和一般化。

  3、 科技论文的准备

  确定科技论文的题目和论证角度后,就要做搜集材料的工作,尽可能了解前人对于这个问题已经发表过的意见以及取得的成果。汲取前人已有的经验,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新问题。在搜集有关材料的过程中,应该时刻以自己论题为中心去思考这些材料,区别其正确、错误,找出其论证不足与需要增补、发挥之处,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论文的观点。搜集材料的过程,就是调查研究、思考钻研、形成论点的过程。

  制定提纲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去检验每一个部分所占的地位,所起的作用,相互间是否有逻辑联系,每部分所占的篇幅与其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否相称,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是否恰当和谐,每一个字、每一句、每一段、每一部分是否都为全局所需要,是否丝丝 入扣,相互配合,都能为主题服务。

  4、 科技论文的撰写

  科技论文提纲确定了,就要撰写初稿。原则上要简明扼要,指出问题,说明问题,分析问题。提纲只是预拟一个轮廓,不可能对每一细部都考虑周密完善。在写作时,顺着写作思路而作,对于论点、例证和论证步骤等等细部,很可能发现原来提纲中某些设想计划是不恰当的,就应该加以修改和调整;临时发现某些论点、例证和论证理由不确切,还应该重新查书、思考、斟酌和推敲,给予增补,使之完善。

  初稿写成以后,应再三修改,审查是否符合要求。

  一篇好的科技论文不光主题突出,论点鲜明,还应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要安排好结构,一般应遵循以下5个原则:

  一是围绕主题,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材料,根据需要,加以适当安排,使主题思想得到鲜明突出的表现。

  二是疏通思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就是说,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内部联系,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

  三是结构要完整而统一,符合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客观事物的发展必然经过开始、中间、结尾3个阶段,同样每篇文章也必然经过3个阶段。

  四是要层次分明,有条不紊。文章结构中最重要的是层次。层次就是文章中材料的次序。写文章时把所选材料分成若干部分,按照主题思想的需要,适当安排,分出轻重缓急,依次表达,前后连贯,充分而鲜明地把主题思想表达出来。

  五是要适合文章体裁。体裁不同,结构也不会完全相同。各种文体都有自己的结构特点。一般说来论说文是以事物的内部逻辑关系来安排结构层次,因此论说文以说理论证为主,同记叙文以“事”为主不同。

  5、 科技论文撰写的格式

  6、摘要

  摘要是对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主要内容包括:

  1)该项研究工作的内容、目的及其重要性。

  2)所使用的实验方法。

  3)总结研究成果,突出作者的新见解。

  4)研究结论及其意义。

  7、关键词:包括叙词和自由词。

  1) 叙词--指收入《汉语主题词表》、《mesh》等词表中可用于标引文献主题概念的即经过规范化的词或词组。

  2) 自由词--反映该论文主题中新技术、新学科尚未被主题词表收录的新产生的名词术语或在叙词表中找不到的词。

  8、引言的主要内容

  1)简要说明研究工作的主要目的、范围,即为什么写这篇论文和要解决什么问题。

  2)前人在本课题相关领域内所做的工作和尚存的知识空白,即作简要的历史回顾和现在国内外情况的横向比较。

  3)研究的理论基础、技术路线、实验方法和手段,以及选择特定研究方法的理由。

  4)预期研究结果及其意义。

  引言的写作要求

  (l)引言应言简意赅,内容不得繁琐,文字不可冗长,应能对读者产生吸引力。学术论文的引言根据论文篇幅的大小和内容的多少而定,一般为200~600字,短则可不足100字,长则可达1000字左右。

  (2)比较短的论文可不单列“引言”一节,在论文正文前只写一小段文字即可起到引言的效用。

  (3)引言不可与摘要雷同,不要写成摘要的注释。一般教科书中有的知识,在引言中不必赘述。

  (4)学位论文为了需要反映出作者确已掌握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开阔的科研视野,对研究方案作了充分论证,因此,有关于历史回顾和前人工作的综合评述,以及理论分析等,则可将引言单独写成一章,用足够的文字详细加以叙述。

  (5)引言的目的应是向读者提供足够的背景知识,不要给读者悬念。作者在引言里不必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或自己的能力过于表示谦意,但也不能自吹自擂,抬高自己,贬低别人。

  9、正文

  科技论文是用论据经过论证证明论点而表述科研成果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以下部分或内容:调查对象、基本原理、实验和观测方法、仪器设备、材料原料。实验和观测结果、计算方法和编程原理、数据资料、经过加工整理的图表、形成的论点和导出的结论等。

  正文可分作几个段落来写,每个段落需列什么样的标题,没有固定的格式,但大体上可以有以下几个部分(以试验研究报告类论文为例)。

  1)理论分析。包括论证的理论依据,对所作的假设及其合理性的阐述,对分析方法的说明。其要点是,假说、前提条件、分析的对象、适用的理论、分析的方法、计算的过程等。写作时应注意区别哪些是已知的(前人已有的),哪些是作者首次提出来的,哪些是经过作者改进的,须交待清楚。

  2)实验材料和方法。材料的表达主要始对材料的来源、性质和数量,以及材料的选取和处理等事项的阐述。方法的表达主要指对实验的仪器、设备,以及实验条件和测试方法等事项的阐述。写作要点是:实验对象,实验材料的名称、来源、性质、数量、选取方法和处理方法,实验自的,使用的仪器、设备(包括型号、名称、量测范围和精度等),实验及测定的方法和过程,出现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等。材料和方法的阐述必须具体,真实。如果是采用前人的,只需注明出处;如果是改进前人的,则要交待改进之处;如果是自己提出的,则应详细说明,必要时可用示意图、方框图或照片图等配合表述。由于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必须接受检验,介绍清楚这些内容,目的在于使别人能够重复操作。

  3)实验结果及其分析。这是论文的价值所在,是论文的关键部分。它包括给出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定量或定性的分析。写作要点是:以绘图和(或)列表(必要时)等手段整理实验结果,通过数理统计和误差分析说明结果的可靠性、再现性和普遍性,进行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的比较,说明结果的适用对象和范围,分析不符合预见的现象和数据,检验理论分析的正确性等。给出实验结果时应尽量避免把所有数据和盘托出,而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并采用合适的表达形式如插图或表格等。在整理数据时,不能只选取符合自己预料的,而随意舍去与自己料想不符或相反的数据。有些结果异常,尽管无法解释,也不要轻易舍去,可以加以说明;只有找到确凿证据足以说明它们确属错误之后才能剔除。结果分析时,必须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出发,以理论为基础,以事实为依据,认真、仔细地推敲结果,既要肯定结果的可信度和再现性,又要进行误差分析,并与理论结果做比较(相反,如果论题产生的是理论结果,则应由试验结果来验证),说明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要切中要害,不能空泛议论。要压缩或删除那些众所周知的一般性道理的叙述,省略那些不必要的中间步骤或推导过程,突出精华部分。此外,对实验过程中发现的实验设计、实验方案或执行方法方面的某些不足或错误,也应说明,以供读者借鉴。

  4)结果的讨论。对结果进行讨论,目的在于阐述结果的意义,说明与前人所得结果不同的原因,根据研究结果继续阐发作者自己的见解。  写作要点是:解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说明成果的意义,指出自己的成果与前人研究成果或观点的异同,讨论尚未定论之处和相反的结果,提出研究的方向和问题。最主要的是突出新发现、新发明,说明研究结果的必然性或偶然性。  论文正文的写作必须做到实事求是、客观真切、准确完备。合乎逻辑、层次分明、简练可读。

  具体要求有如下几点:

  (1)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2)事实准确,数据准确,计算准确,语言准确;

  (3)内容丰富,文字简练,避免重复、繁琐;

  (4)条理清楚,逻辑性强,表达形式与内容相适应;

  (5)不泄密,对需保密的资料应作技术处理。

  正文写作时主要注意下述2点:

  (l)抓住基本观点。正文部分乃至整篇论文总是以作者的基本观点为轴线,要用材料(事实或数据)说明观点,形成材料与观点的统一。观点不是作者头脑里固有的或主观臆造的,正确的观点来自客观实际,来自对反映客观事物特征的材料的归纳、概括和总结。在基本观点上,对新发现的问题要详尽分析和阐述,若不能深入,也要严密论证,否则得不出正确的、有价值的结论,说服不了读者,更不会为读者所接受;而对一般性的问题只需作简明扼要的叙述,对与基本观点不相干的问题则完全不要费笔墨,哪怕只有一句一字。

  (2)注重准确性,即科学性。对科学技术论文特别强调科学性,要贯串在论文的始终,正文部分对科学性的要求则更加突出。写作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绝不能弄虚作假,也不能粗心大意。数据的采集、记录、整理、表达等都不应出现技术性错误。叙述事实,介绍情况,分析、论证和讨论问题时,遣词造句要准确,力求避免含混不清,模棱两可,词不达意。给出的式子、数据、图表,以及文字、符号等都要准确无误,不能出现任何细小的疏漏。

  10、结论

  科技论文一般在正文后面要有结论。结论是实验、观测结果和理论分析的逻辑发展,是将实验、观测得到的数据、结果,经过判断、推理、归纳等逻辑分析过程而得到的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整篇论文的总论点。读者阅读论文的习惯一般是首先看题名,其次是看摘要,再次看结论,读完结论后才考虑这篇论文是否有阅读价值,决定是否看全文。结论既是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重要内容,又是文献工作者作摘要的重要依据,因此,写好论文的结论很重要。结论的内容主要包括: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得出了什么规律,解决了什么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对前人的研究成果作了哪些补充、修改和证实,有什么创新;本文研究的领域内还有哪些尚待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关键。

  对结论部分写作的要求是:

  1)应做到准确、完整、明确、精练。结论要有事实、有根据,用语斩钉截铁,数据准确可靠,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

  2)在判断、推理时不能离开实验、观测结果,不作无根据或不合逻辑的推理和结论。

  3)结论不是实验、观测结果的再现,也不是文中各段的小结的简单重复。

  4)对成果的评价应公允,恰如其分,不可自鸣得意。证据不足时不要轻率否定或批评别人的结论,更不能借故贬低别人。

  5)写作结论应十分慎重,如果研究虽然有创新但不足以得出结论的话,宁肯不写也不妄下结论,可以根据实验、观测结果进行一些讨论。

  11、参考文献

  在科技论文中,凡是引用前人(包括作者自己过去)已发表的文献中的观点、数据和材料等,都要对它们在文中出现的地方予以标明,并在文未(致谢段之后)列出参考文献表。这项工作叫做参考文献著录。

  参考文献著录的目的与作用

  对于一篇完整的论文,参考文献著录是不可缺少的。归纳起来,参考文献著录的目的与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1)录参考文献可以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和论文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也反映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

  2)录参考文献能方便地把论文作者的成果与前人的成果区别开来。论文报道的研究成果虽然是论文作者自己的,但在阐述和论证过程中免不了要引用前人的成果,包括观点、方法、数据和其他资料,若对引用部分加以标注,则他人的成果将表示得十分清楚。这不仅表明了论文作者对他人劳动的尊重,而且也免除了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的嫌疑。

  3)著录参考文献能起索引作用。读者通过著录的参考文献,可方便地检索和查找有关图书资料,以对该论文中的引文有更详尽的了解。

  4)著录参考文献有利于节省论文篇幅。

  5)著录参考文献有助于科技情报人员进行情报研究和文献计量学研究。

  参考文献著录的原则:

  1) 只著录最必要、最新的文献。

  2) 一般只著录公开发表的文献。

  3) 采用标准化的著录格式。

  12、科技论文写作应注意的问题

  对于初写科技论文的人来说,论文题目不宜太大,篇幅不宜太长,涉及问题的面不宜过宽,论述的问题也不求过深。应尽可能在前人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一点新的看法。

  在第二步时,论文的题目可大一点、深一点。论文题目可以是着重谈某一点,如某个重要问题的某一个重要侧面或某一当前疑难的焦点,解决了这一点,有推动全局的重要意义。

  在第三步时,对某专业的基本问题和重要疑难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对这个专业的学术水平的提高有推动作用。

  第四步时,对某一学科有关的领域有深邃广博的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对某学科提供创造性见解,对此学科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或对此学科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突破。

  注意不必要去追求写全面论述性的大问题,所写的主题,可以很小,却又是重要的。其实选题很多,选自己熟悉和所从事的工作,并对今后工作有益的选题,既能总结工作的得失又能促进工作。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关于生活的科技论文

  关于生活的科技论文

  生活方式、发展模式与科技风险

  摘要:从某种意义上说,风险社会是科技时代带来的。防范、降低科技风险,需要整个社会的努力,尤其应强调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总体上,科技的发展不由个人控制,它已经完全纳入了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中。社会的发展模式归根结底取决于人们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因此现代人首先要反省生活方式。如果风险理论能促成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型,科学也将随之调整自己的节奏。

  一、科技时代与风险社会

  近年出现的风险社会理论有其特定的背景。在物质生活条件匮乏的时代,人们是没有多少风险意识的,那时饥饿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维持温饱,许多冒险是值得的,因而也就不成其为“险”。大规模风险意识的出现,和社会的广泛冗余有关,简单地说,就是物质比过去多得多了,基本物质生活得到保障了,一种新的对生活中诸多不确定性的恐惧就袭上心头,这个时候人们不喜欢冒险了,“风险”的意识就强烈了。有句玩笑话说,传统社会人们的基本心态是“我饿”,现代社会是“我怕”。

  传统社会也会遭遇很多风险(做什么事都有风险),但风险意识没今天这么强,不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因为传统社会的预测能力差,对未来会发生什么变化并不清楚,“预测”不是生活中基本的态势,因此对“预测”的偏离也不是显著的现象。现代社会预测性很强,我们生活在一个可预测、可确定的世界之中,我们的日常生活都是被预定的,这样一来,对预测的偏离就会给社会生活带来混乱、带来危险。所谓风险,就是对于可确定未来的偏离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当事情并没有按照人们所预想的那样进行,就出现了风险。一个社会越是按照可预测、可确定的模式运作,风险问题就越是普遍,风险意识就越强烈。

  表面上看,风险社会是广泛的冗余,特别是物质生活的冗余带来的;但从深层意义上说,风险社会是社会的科学化,是科技时代带来的。因为首先,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和基本生活条件的改善,都是科技发展的成果。而更重要的是,现代科技带来了一种决定论的生活模式,带来了一个精确预测、高度确定性的现代社会运作模式。

  科技一方面使得人们的日常生活变得非常充实(甚至过于充实),另一方面又使得这种生活变得十分狭窄,没有什么余地可选择,因为在科技武装起来的现代社会,生活的节奏、范围、限度、路线、轨道,都十分清晰和严格。而这种严格的社会生活就是风险产生的一个基本的前提――只要一偏离,就带来问题,所以确定性越高,风险就越高。为争取不偏离,我们就不得不投入相当的时间成本、精力成本、物质成本。过去没有钟表,约人见面估摸个时间就行,比如说饭口上见,那么早一点晚一点都可以。但是现代人约会见面,定时定点,如果任何一方不能准时到达,就会耽误对方的事情和自己的事情。再比如说火箭发射,理论上讲应该要预测到每一秒、甚至零点几秒该做什么,才能最终发射成功。然而,如此严格控制的过程就充满了风险:下一步不那么做或出现什么差错、故障,就会出大问题。正是由于这种严格的定时、定点已经深入扩展到了社会生活的每一个层面,从而导致了风险大规模、全方位的出现。

  古典科技促成了风险社会的到来。我们现在的社会生活模式某种意义上是由古典科技塑造的,严格说来是由牛顿时代的机械自然观塑造的,而不是当代科技所塑造的(科技对社会生活模式的构建有一个相对滞后的过程)。今天的作息制度、交通定点(赶火车、赶飞机,什么都是赶),车间里的流水线生产、标准化作业,学校里的按部就班,政府里的科层制度,等等,这一套明确的社会分工和作业体系,实际上是由机械自然观所带来的一种社会建构。

  应对风险社会的一个基本方略是改变生活模式,从这种刻板的机械生活模式中解放出来。可能让现代人获得解放的一个基本的思想资源。就是现代科学本身并不支持传统的机械自然观。过去我们认为宇宙整体上是确定性的,是决定论的、机械的,只是局部可能会有一定的复杂性;而现代科学不再像古典科学那样理直气壮地说世界、宇宙是一个机械的、决定论的体系,说人类可以精确地预测到什么。相反,现代科学包括新兴的系统科学、非线性科学、混沌学、生态科学等,都在强调这个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认为宇宙是一个不确定性的汪洋大海,而可确定性只是里面的一个孤岛,一个短暂的或局域的现象。

  所以,现代科技实际上已经在挑战由古典科技所塑造的现代社会风险结构,通过对世界观的转变来提醒我们:现代社会运作模式的根基是有问题的。如果世界不是一个机器,不是一个决定论的体系,那么用决定论的思想来构建社会生活的模式,当然就存在问题。随着这种新型科学思维影响日增,未来的人们将会考虑构建一种新的社会生活模式:是不是什么事都非得像现在这样,安排得那么满满当当、不留余地呢?可以说,对于古典科技造就的现代社会的困境,现代科技本身的发展已经准备了一些预留方案,但这个方案的消化需要时间。

  二、科学家应关注科技应用的社会后果

  在现阶段防范、降低科技所带来的风险,需要整个社会的努力。科学的理论和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产生现实的社会影响,需要很多中间环节,在这些中间环节里,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政府管理部门,包括立法部门,等等,都有责任。但是在当前,尤其要强调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科学家要不要考虑科技应用的社会后果?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古典时代,科学被认为是追求真理的事业,而真理被认为是普遍的,是不因时间、地点而变化的,因此追求真理事业的这些人(科学家)应该具有某种超越的情怀――既超越个人身份、民族文化、宗教,又超越时代,当然也就不必考虑当下的社会后果。过去把科学和技术严格地区别开来,技术因为要付诸运用,被认为要考虑社会后果,科学则不必。至少直到19世纪、甚至20世纪初,还是这样一种看法占主流。

  而到了20世纪,这种看法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原因之一就是科学技术应用的后果过于严重,像核武器的出现,全球性的生态破坏、环境危机,等等,给人类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二战后,美国那一批做核武器的物理学家反省很多,都用触目惊心之类的词来形容核武器的爆炸、核能的释放给人类带来的惊恐感。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还不足以说明为什么科学家普遍要关注社会后果,因为已经出现的灾难只是少数科技实践造成的,很多科技的后果仍然并不明显,没有那么强的视觉冲击力。

  关键在于人们的科学观念也在发生变化。二战以后,出现了一批专门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人。这些人的研究颠覆了传统的科学观,颠覆了科学是追求真理的,真理具有超越性、普世性等看法,而提出真理是有时间性、时代性、地域性的,科学的探索本身并不都是清白无辜的,它也是有利益诉求的。

  通过一些具体的社会学研究和案例研究,人们确实发现,科学家的研究事业并非与利益无关。相反,科学研究的利益相关性越来越明显和突出。19世纪以前,科学转换为技术的本来就不多;而19世纪,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特别是电磁学的大发展,让科学转换为技术的速度越来越快,产业化也越来越充分。19

  世纪70年代电力的发明和应用,掀起了第二次工业化高潮;20世纪,生物学开始全方位地实验化和数理化之后,也很快转化为生物技术产业。在这样的情况下,已经高度职业化了的科学家就越来越具有产业的形象了。19世纪之前的科学家不是职业化的,对于真理,大学教授可以追求,农民也可以追求;而现在,科学家这个群体的职业化非常之强,于是就有其特定的职业利益诉求:从事什么研究,往哪个方向研究,研究到什么地步,扩大到什么规模,都通通变成了职业化的行为。而这些行为都会产生相应的社会后果。因为在很多情况下,科学研究后面直接就有一个产业链条在等着,尤其是生物科学、化学,更加明显。

  所以到了19、20世纪,还说要区别科学与技术,那就有问题了,因为区别不开了。也有人说,是不是所有的学科都区别不开呢?化学、生物等学科和应用结合得比较紧密,固然不容易区分,但仍然有一部分学科是跟应用环节隔得比较远的,比如说理论科学。然而,隔得远不是理由。从两个方面说。第一,许多理论科学是有潜在的应用前景的,即使现在隔得远,最后仍然是要投入应用的。理论科学里面完全原则性的东西,完全看不到应用可能性的东西,实际已经宣告了一种世界观,在世界观的意义上,它会对社会产生影响。例如,有些物理学家就相信世界是机械的、是冷漠的,是没有生命的。反复宣传这样的世界观,已经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实际上,今日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就是由这种世界观带来的。

  第二,即使是最纯粹的、社会化并不明显的理论科学家,仍然要遭遇经费的分配问题。过去理论科学比较简单,一支笔、一张纸,科学家动脑就行了。但现在的理论物理学也好,纯粹理论科学也好,都需要经费。像高能粒子物理学,得建大加速器、大实验室,这要花很多钱。钱哪儿来?一部分可能是商家出,更大一部分是政府出(纳税人出)。政府的钱为什么用来做这个而不做那个?这里面就有利害关系了。

  因此,今天的科学家被卷入到经费分配机制里面,更多地像一个经纪人了。现在大学理科的学生管自己的导师叫“老板”,这个称呼是从美国传过来的,它很能说明问题――科学家已经不再是带领一帮弟子去商量学问、培养情操、追求某种境界了,而是带着大家干活、拿钱。所以科学家的工作更多地是去跟各种基金会打交道,写申请报告、汇报材料。在科学家基本上已全面职业化、科学事业本身进入某种准企业化(或者产业化)的情况下,科学再说自己只是追求真理,不必关注社会后果,就绝对行不通了。一战被认为是化学战争,制造毒气的那些・人后来受到了世界的谴责;二战被认为是物理学战争,原子弹爆炸之后,那些有良心的物理学家都是很内疚的。

  科学家要关注自己研究的社会后果,实际上已经成为今天国际社会的共识。20世纪末期,各种各样的国际科学家组织纷纷发表宣言表明这种态度,认为科学家如果预计自己的科研发明会引起不合适的社会后果,或者对可能带来的影响没有把握,那么就应该在一定程度上主动终止研究。这些理念在中国也有反响,中国科学院就曾经发表了一个《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虽然中国科学家未必都认同,但至少说明中国高层和主流社会还是认为科学家应承担相关社会责任的。

  结合“风险社会”这个话题来讲,我们可以说,科学家应该对自己研究成果的风险有基本的评估,这在今天应该是必然的要求。而不是额外的要求。过去,这个要求是额外的,如果有科学家这样做,大家会称赞这个人很不错,德才兼备。当年爱因斯坦就是这样,他不仅有伟大的科学成就,而且关心人权,关心民生。但现在,问题比那个时候更加直接,因为所有的科研成果都有潜在的应用可能性,都可能带来风险,无论是直接的,还是潜在的。因此,每个科学家都必须考虑和关注自己的科学研究所带来的社会后果,进行风险评估,并自觉将这种评估结果体现到自己下一步的研究中去。

  三、现代人首先要反省的是生活模式

  科学发展的速度不是个人所能控制的,即使是科学家自己,也不能完全作主。前面我讲,科学的研究离不开经费,从这一点来说,政府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控制某些具体学科的走向。但是总体上能不能控制,我说不好。比如说由于美国国会的拨款停止,美国高能物理学研究基本停止了20多年,研究这个领域的人就少了很多。但政府的钱不给物理学,还会给别的学科。过去几十年,美国的生物医学经费多得一塌糊涂,钱都用来解决制药、治病的问题了,因为那里面有巨大的商机。

  总体上科学的发展要不要放慢速度,不由我们说了算,但类似的问题可以提出来,包括现代社会的发展速度是不是可以放慢,都是可以讨论的。如果整个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发生变化,科学发展模式可能也会相应地改变。因为现在的科技已经完全卷入经济发展的模式里,经济发展快,科技当然得跟着快。如果经济发展慢,科技应该也可以跟着慢。但这里面又涉及到很多其他复杂的问题,比如说,人期待过怎样的生活?

  某种意义上,科学的发展是人的进取心和永不满足的追求的体现;服务于人类意志,造福人类,实现永无止境、永不满足的新目标,是近代科学的一个基本特点。当然,说得难听一点,科学就是满足人性贪婪的。科学本身并不隐讳这一点,因为人性的无休止的要求(或者说贪婪)不见得就是个坏事。比如说人们希望活得长一点,吃得好一点,住得舒服一点,这有什么错呢?科学就是服务于这些目的的。但问题是,什么叫舒服?是呆在空调屋里舒服,还是呆在山里吹着风舒服?什么叫活得长?多少年算长、算够?怎么样的活着?要知道,有时活着,是生不如死。这都是问题。但这些问题已经超出了科学之外,进入了人性的层面。

  拿对待长寿、对待医药治病的事情来说,最近大家反省比较多。传统社会说“寿终正寝”,人老了就该安详地去世;现代社会,基督教的人道主义加上现代科技使得死亡问题世俗化,带来了很多问题。生物医学领域,科技越来越先进,器材和药物越来越昂贵,在产业发展上它当然养肥了一批资本家。但是诚如有人所说的那样,一辈子挣的钱,用来延缓几个小时的生命,这究竟又有多大的意义?而且正因为可以给人插上各种管子,使生命再延续一段时间,最后就出现了一些非常荒谬的事情。,比如说,巴金已经完全丧失意识了,但是靠呼吸机维持着,他又“活”了很长时间。这对巴金本人是不是不尊重?然而,因为科技向人们展现了延续生命的可能性,这个问题就很难靠医药行业的自律来解决,而是取决于对生命的看法。谁不希望健康、长寿呢?但问题在于,什么是健康?多长的寿为长寿?多活几个小时算不算长寿?

  归根结底,社会的发展模式取决于人们对生活本身的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人首先要反省的倒是生活模式。当今的消费社会,通过不断地消费激发不断地发展,滚雪球一样。这种模式既带来了自然生态多样性的丧失、生态平衡的破坏,也带来了文化生态的单调化甚至死亡,造成了个人生活内容的贫乏化。所以,我们今天要多维度地来考察科学的影响,而不能单纯地说科学总是为了人类好,不是害人的。我们可以追问得更细一点:今天的科技主要服务于哪些人?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大众?

  总之,科学是不是能放慢步子,不取决于科学,而取决于这个社会的发展模式本身。如果风险意识、风险理论很好地发展,能够促成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型,我想科学最终也会随着社会发展的节奏来自动地调整自己的发展速度。

  
看了“生活科技论文怎么写”的人还看:

1.小科技论文800字范文

2.关于科技论文的范文

3.电子科技论文怎么写

4.关于科技论文范文3000字

5.关于科技论文30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