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科技论文

发布时间:2021-08-18
计算机专业科技论文

  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模式的培养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用来检测学生课程学习的接受程度和教师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计算机专业科技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计算机专业科技论文篇一

  浅谈计算机专业教学

  摘要:培养21世纪人才的核心内容就是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创造性人才,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首先实现教育思想的转变。同时,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以往那种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亟待改变,需要把最新的计算机知识加入到课程体系中。文章从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入手,研究了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问题,同时对计算机课程建设、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对实际工作中的研究、开发、应用归纳为三个过程:理论、抽象和设计。按照现代教育思想处理基础理论与使用计算机之间、素质与能力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发现传统教育思想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现代教育思想则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为此,我们需要从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及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等各方面进行改革,以实现我们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02

  一、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从整个大学来看,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总体原则是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很快,但是其基本原理,基础知识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只要把基础知识学好,就可以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开设一些比较新的课程,实现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的对接也是很有必要的。

  计算机专业课程大致可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三个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研究方向,发展自己的特长如网络研究方向,可选择网络编程、计算机网络、网站规划与信息服务、网络操作系统等课程。对于一些主要课程,都可设置课程设计,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另外,根据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性较强的特点,还必须加强专业实习的组织。

  二、计算机专业课程建设

  (一)更新教学内容、把握重点

  根据计算机课程在培养方案与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任务来设计它们的教学内容。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极其迅速,因而在教学中一方面专业基础课应有其成熟和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另一方面需要不断更新其内容和技术背景。

  如:概率统计的基本内容比较稳定,但如果仅从纯数学角度提出这些概念就显得很抽象,而且它的大部分内容相对独立,因此这门课的内容既“抽象”又难学。本科阶段的后续课程也较少直接应用它们,学生对学习这门课的目的不是很明确。针对这些情况,我们一方面不仅强调概率统计是计算机科学理论的数学基础,特别是其中的逻辑和证明,对于培养抽象思维和统计推理能力极为重要,而且强调其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我们将概率统计课定位于基础理论与应用基础的结合部,大量引入程序设计等计算机科学的实例,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抽象数学概念也是源于实际、用于实际的,同时,开设人工智能选修课等作为其后续课程。

  (二)课程建设的其它方面

  对一门课程,除了教学内容之外,还应在师资队伍、教学硬件、教学规章制度、实验室等方面进行综合建设,才有可能把一门课程建设好。

  三、教学方法研究与改革

  (一)推行“问题式”教学法

  现代教育思想强调以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首先是发现问题,这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起点,所以“问题式”教学法是许多现代教育家所提倡、推崇的教学方法。“问题式”教学法的正确使用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强化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积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自始至终都围绕问题而展开教学活动,激发学生自觉思考、主动探索,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按照“问题式”教学法的思想我们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组织多种方式、多种目的、多种层次的问题,反对将课堂教学视为一个封闭的体系。例如:教师可以自问自答,作为问题或一段内容的引入,避免交待式的讲解;还可以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做出判断并回答,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二)加强实践和动手能力

  1、精练习题、强化基础。习题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巩固基本概念,是检查对授课内容理解和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是掌握实际技能的基本训练。根据各章节的具体内容,精选习题,促使学生加深对各章节主要概念、方法、结构等的理解。为充分发挥习题的作用,及时指出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对普遍性问题集中讲解,对个别性问题单独辅导,对学生写的优秀作业加以表扬。由于专业课程的理论与技术往往表现出较强的综合性、前沿性、探索性,是发展中的科学,我们还鼓励学生撰写自己的小论文或总结报告,让他们时刻跟踪本课程的最新动态。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了课程基础。

  2、强化基础实验指导、提高实践技能。上机实践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课程知识的能力,且使学生在编程、上机操作、程序调试与正确性验证等基本技能方面受到严格训练。为此我们加强了对实践环节的过程管理,主要从两个方面加以强化:

  一个方面是规范实践内容。我们专门设计了一套完整的实验大纲,为学生的实践提供指导。同时,对实验报告进行规范,这种规范对于学生基本程序设计素质和良好的程序设计习惯的培养,以及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的训练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另一个方面是采取“实践―查漏―再实践”的方式进行上机实践。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相关课程精心设计了几组不同类型的有一定综合性的问题作为实习题。不仅抓实验过程中的辅导,同时还抓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和实验后的总结工作。要求学生每次实验前熟知本次实验目的、认真编写程序,保证在实验时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杜绝学生在上机时临时编写程序。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仔细调试程序,一周后给出一个示范程序,要求学生对照示范程序发现自己程序设计中的漏洞或不足之处、改进或完善示范程序,然后再修改、调试自己的程序。最后要求学生写出完整的实习报告,实习报告批改后,对学生的上机实习情况做及时总结。通过这种“实践―查漏―再实践”的方法训练,对实习问题的深入分析、剖析,避免上机变成简单重复,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编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强化课程设计、提升学生综合解题能力。课程设计着眼于全课程,是对学生的一种全面的综合训练,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课程设计掌握全课程的主要内容,并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和软件开发的能力。为此,我们对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设计了一套完整的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大纲,为学生的课程设计提供指导。规范课程设计报告,按照软件工程的要求,从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调试分析、用户使用说明,测试结果等几个方面组织文档,要求学生尽量采用软件工程的思想,如:模块化、信息隐蔽、局部化和模块独立等来实现程序。

  (三)加强教学监控和考核措施

  建立由系领导、教研室主任参与的课程建设检查指导小组。定期对课程建设的质量、进度进行检查评估,听取校、系专家的听课意见,以及学生对课程的建议与意见,并及时将意见和建议反馈给任课教师,督促任课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制定严格的教学管理和考核措施,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每学期开学前任课教师都必须按照教学大纲认真填写教学进度表,由系主任、教研室主任把关听课制度和教学问卷调查,可进一步检查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考试内容除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外,还特别强调结合实际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构建“双主”教学模式

  网络的平台作用、教学资源、教师、学生都是关系到互动式网络教学的因素。我们的教师在基本保留传统课堂教学环境的前提下,创设多元化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利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通过人机交互方式去主动地探索和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认知能力,即“双主”教学模式。还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研究、探索、解决问题,采用任务驱动,围绕问题、项目开展实践活动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双主”教学模式的应用推广,有利于学习者认知潜力的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认知能力。

  四、结束语

  经过以上分析探讨,在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中必须体现三个目标、三个层次和四个方面。三个目标即学生不仅是计算机使用者,更是软件开发者、设计者;三个层次即要求学生掌握硬件、系统软件、应用软件这三个层次;四个方面即要求学生不仅具有应用层的编程开发能力,而且还需深入掌握计算机硬软件内部组成原理与工作机制,同时,还应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当然,好的教学方法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授课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或者重点用某种方法再辅以另一种方法,这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参考文献:

  [1]杨晨宜,黄陈容,袁宗福,廖雷.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5,(6).

  [2]冯建华,鲍丽薇,胡事民,蔡莲红.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实践教学[j].计算机教育,2005,(5).

  [3]杨起帆,陈观林.谈“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及教材建设[j].计算机教育,2005,(8).

  计算机专业科技论文篇二

  试论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计算机教学

  摘 要 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承担着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专业技术实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那么作为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根本任务就需要对计算机课程和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对计算机人才的广泛需求。本文将对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作一个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计算机教学 灵活教学 情感教学 个性发展

  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模式的培养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用来检测学生课程学习的接受程度和教师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可以通过考核来评价学生对课程掌握的程度,也是教学质量评价的有效依据。而这一培养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在充分用好“课堂”这块阵地的同时,走出教室、走出微机室、走出校园,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和新颖的考核手段,培养有个性特征的、创造性的、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方法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这种教学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使学生成了盛装知识的容器而不是具体的有个性的人――生命主体。如今的社会需要的是专业素质高、适应能力强、进入角色快的人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培养出这样的人才。学生实际上不是容器而是有待于点燃的“火把”有很大的发展潜能。那么怎样才能点燃学生这个“火把”这就需要我们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践操作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①灵活教法,提高质量。要根据职业中学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其教学效果。②根据学生学特征,实施情感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圃的需求―― 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青少年时期,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③个性发展与协作学习相结合。计算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每一位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与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同时,为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可以对同一个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协作完成任务。例如,在多媒体网络教室建设班级网站,学生练习即时交流,并通过学习和互相评价受到启发,进而完成自己的研究。这样把个性化发展和协作学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可以突出共性,发展个性,相辅相成,共同实现教学目标。

  二、改变观念,创新模式,适应社会

  思想和行动的关系,永远都是先有思想,才会行动。要想进行教学模式改革,首先就要改变思想,改变观念,从本质上去改变。作为培养新时代高技能人才的计算机教师,在面临新时代信息膨胀,知识爆炸的今天,如果仍然沿用陈旧教学思想、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是无法培养出时代需要的创造型高技能人才的。教育理论家曾明确指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最重要的就是要适应社会的需求,而目前经济发展最需要的就是高技能人才。学校培养学生就要以技能为主,对学生的教学方式要都围绕“技能”来做,实践操作就是最佳途。而如何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必须进行教学模式改革。首先,以多媒体技术为教学环境的互动教学模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了,互动式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更快的进入到课堂学习中。老师通过制作的教学课件,模拟出实践情景环境,让学生更直观、深刻的理解掌握知识。对于一些无法用文字或者语言表述清晰的部分,学生可以通过看、听等方式,加深理解和认识。加上老师辅助合理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充分的讨论、交流。这些多种不同的感官刺激,不仅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掌握,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其次,以网络为教学系统的教学模式。网络是最大信息存储和信息传播的工具。职业院校要充分有效地利用这一教学资源,例如:网络虚拟课堂,网络图书馆,网络考试,等等。学生可以不受时间限制、地点限制,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网络进行“适合自己的”学习。最后,以社会实践为主的嵌入式教学模式。社会这个讲堂,可以增加学生阅历,考核学生知识掌握深度及技能能力。学校应当在学生课堂教学之外,经常组织学生走入社会,通过调研、实践等方式,了解行业,了解市场,了解社会,通过这些来更清醒的认清自己,包括知识量、个人能力、个人修养等等,找到自身的不足和缺点。通过社会这个大环境,还可以培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当然教学模式还有很多其他形式,但是没有哪一种模式是最完美的。我们在职专教学中,无论采用哪一种教学模式,都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去探索总结。

  三、重点培养思维创造能力

  一般学生的思维方式可以分为聚合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发散思维亦称扩散思维、辐射思维,是指在创造和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中,从已有的信息出发,尽可能向各个方向扩展,不受已知的或现存的方式、方法、规则和范畴的约束,并且从这种扩散、辐射和求异式的思考中,求得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衍生出各种不同的结果。它的特点要求思维敏捷、思路灵活、具有创造性。聚合式思维又称求同思维,集中性思维。它是遵从传统的逻辑规则,从已知信息出发,沿着单一或归一的方向论证推导,探求正确答案的思维形式。计算机语言具有逻辑性强、处理问题周密、严谨的特点。根据专业特点,有目的的通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作为培养学生能力应用的突破口。首先要抓好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确立算法、上机实践、调试程序、优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精神。其次,通过计算机课外活动、第二课堂等方式,打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提高学生自我能力,同时增加学生互相交流、探讨的机会,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路,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