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学素养相关论文

发布时间:2022-01-11
中文学素养相关论文

  文学素养作为语文素养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学生形成审美情操 健全人格 创新精神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文学素养相关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文学素养相关论文范文一:艺术教育中文学经典的作用

  【内容摘要】文学经典是一种特殊的文学文本,在专业艺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艺术生获取知识、认识生活、培育情感表现力、提高审美能力、拓展精神空间、塑建审美境界、健全心理与人格、提升道德水准的重要媒介。

  【关键词】专业艺术;文学经典;教育

  高等艺术教育包括普及性艺术教育和专业性艺术教育。专业性艺术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培养美术、设计、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各门类艺术人才。文学是艺术之母,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源泉。在众多文学文本中,文学经典犹如文学深海里的宝库,在专业艺术人才培养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文学经典是艺术生获取知识的宝库、认识生活的教科书。当今的艺术专业与其他学科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相互迁移、融会贯通,使艺术生获取通识知识,依然是专业艺术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同时,生活是艺术的创作源泉,积累生活阅历是加强艺术修养的必备功课。

  中国电影戏剧理论家洪深认为,演员最好自己去阅历人生,次之直接观察人生①,即对生活的直接体验与间接体验都有助于艺术才能的发挥。文学经典是知识的宝库,是生活的教科书。《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内容丰富。读《卫风•伯兮》《小雅•采薇》,可窥见古代徭役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读《郑风•子衿》《邶风•静女》《郑风•将仲子》《邶风•谷风》《卫风•氓》,可了解古人对待爱情婚姻的态度;读《豳风•七月》,可明了奴隶在一年中的劳动与生活。孔子说读《诗经》可以“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即能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红楼梦》里,生活图景洋洋大观,园林建筑、酒水菜肴、衣着服饰、方剂药单历历在目。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人们从中所学到的东西,甚至“比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东西还要多”②。文学经典能够潜移默化地培育艺术生的情感表现力。情感是艺术的法则与灵魂,直接影响艺术的表现。《乐记》肯定音乐是表达情感的艺术,认为“凡音而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斯坦尼在他的表演体系中表示“第一个和最重要的统帅,创作的推动者和动力”就是“情感”③。

  当今时代,人与人之间有疏远、淡漠的倾向,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感情世界是重要的教育内容。一个人情感丰富不丰富,善不善于体验、表达、处理情感,表明了一个人的情感表现力。情感表现力是人的情感发生、感受、表达、提升、创造、处理等的综合能力。比如演员在创造角色形象时,情感的创造非常重要。而创造角色情感首先要有相关的情绪和情感体验。缺乏情感表现力,就无法创造人物的情绪体验,反之,就比较容易把握角色的情绪与情感,从而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情感表现力既是先天质素,也是后天能力。可通过日常生活实践培养,也可以在文学艺术活动中培育。情感是文学的本质。经过审美的提升,文学情感比日常生活情感更具美质。文学经典以恰当精妙的语词,以描写、叙述、比喻、暗示、象征等手法,细腻地展现人的复杂的内心活动。通过系列练习,读者可增强情感感受能力。文学经典可提高艺术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人们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文学经典作为艺术,首先是审美的。“没有审美价值,文学经典就失去了灵魂,失去了立命之本。”④通过美的艺术形式,文学经典把现实中的自然之美和社会之美,典型地表现出来,形成美的艺术形象。审美感知能力是最基本的审美能力,对作品欣赏品评时,欣赏者凭借感知能力捕捉形象画面,对审美对象形式的把握能力会得以培养和强化。审美想象能力是最突出的审美能力,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是带有创造性的能力。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可以使人才思敏捷,一个情节的叙述、一个场景的描绘、一个比喻的运用、一个词语的取舍,无不与作者的想象力相关。艺术对想象力的要求是丰富而活跃的,对艺术来说,想象力是极为可贵的品质。黑格尔曾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⑤想象是文学经典飞翔的翅膀,“在文学的建筑工艺学上,想象力成为最重要的建筑师”⑥。

  马克思推崇古希腊神话、荷马史诗,因为它们有丰富的想象力。艺术想象贯穿在文学意象创造和文学欣赏再创造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文学创作训练和文学欣赏操作可以培养受教者的审美想象能力。此外,描写艺术的佳作让受教者体验各种口味的美感。“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林嗣环《口技》),让人体验民间仿声艺术的魔力;“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魏学洢《核舟记》),让人体验微雕工艺的精巧绝伦;“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让人体验琵琶女演技的高超;“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让人体验公孙大娘刚柔相济、吞吐自如的舞蹈风神。在此,文学与艺术水乳交融,引人无限遐思。文学经典能够拓展艺术生的精神空间,塑建其审美境界。艺术是精神活动的产物,人的精神活动越丰富,艺术创造力就越强。“艺术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人们在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活动中产生一种身心的喜悦,一种美感的喜悦,从而进入一种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人生境界。”⑦文学最本质的功能就是让人的精神活动越来越丰富,精神空间越来越宽广。学者钱理群曾指出,要用“科学的眼睛”和“文学的眼睛”看世界,世界才会丰富多彩⑧。

  文学经典构筑了独特的心灵空间,“在超感性的体悟中,人们摆脱了感性物态和现实生活的种种羁绊,使精神获得升华,从现实境界进入到理想的境界”⑨。通过对文学的审美形式意味的感受、领悟,使情感、心灵受到涤荡、净化,从而塑建审美的人生境界。文学经典能够健全艺术生的心理与人格,提升其道德水准。艺术之路漫漫,既有快乐幸福,也有辛苦、痛楚甚至折磨。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是专业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作为心灵活动的具有代表意义的载体,文学经典是心灵的栖息地。“在什么地方人才能找到自己梦牵魂绕的心灵家园呢?回答当然只能在文学与其他艺术里,因为除此之外,并没有什么东西能使人既置身于一个个十分具体的境界又可以对它们来开审美的距离,获得心灵的满足。”⑩文学经典让人宣泄内在情感,心灵得到解放。“艺术在我们身上引起的温和的麻醉,可以暂时抵消加在生活需要上的压抑。”文学可以疗伤,“艺术本质上是肯定,是幸福,是生存的神话,是人们的自我救治、自我保健。”

  文学经典使人心胸开阔、心灵纯洁、人格完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游于艺”,孔子认为,君子人格的养成从始至终都离不开文艺经典的熏陶与启迪。“文学的目的……就是在人们的灵魂中间唤起羞耻、愤怒和英勇,并想尽办法使人变得高尚有力,使他们能够以神圣的美的精神鼓舞自己的生活。”文学经典的精神道德力量巨大。屈赋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杜诗的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圣洁情怀,保尔相信自己、不怕困难,牛虻信念坚定、敢于牺牲,令众多读者受到鼓舞、获得力量。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说:“文学不是一门职业,但是,它对于人们认识自身的感情世界的丰富性,洞察人性的复杂性,以及学习美,感受美,传播美,进而提高人的整体性修养,有着根本性的意义。”要之,以文化人的重要功能使文学经典与其他艺术门类具有共通性质,能使接受艺术教育的人触类旁通,对艺术有更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中文学素养相关论文范文二:浅析科学课堂中文学素养的渗透

  摘要:教学中的学科渗透多种多样,其目的在于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主阵地。

  关键词:科学;中文学素养

  在“运动和静止”的教学中引用了“坐地日行八万里”的诗句,对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有很好的帮助作用。又如宋词“双蛾来翩翩,慕此堂上烛,附炎尽何功,自取焚如酷。”把飞蛾的夜生活习性和趋旋光性描述得惟妙惟肖,学生听后自然会对所学的知识格外感兴趣并且印象特别深。

  谚语教学中的渗透

  教学中重视知识的来源和知识的运用,有利于引导学生从生活走进科学,将科学融入实践。谚语是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能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在教学中把有关科学知识方面的谚语引进课堂,既加深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认识,又能使学生运用学习到的科学知识,来解释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所遇到的现象。在“平面镜成像”教学中,采用“捞不到的是水中月,摘不到的是镜中花”引入,提出问题:水中月和镜中花是实际光线汇聚而成的吗?以此引发学生积极讨论,使学生明白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这一农谚充分体现了水和矿物质元素对植物的重要性。也就是说,植物的个体发生和系统发育,植物的体内和体外,都必须有足够的水同时存在,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另一方面则说明,除了水分以外,植物还需要各种矿物质元素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此外“,有水无肥一半收,有肥无水看着丢”、“庄稼一支花,全靠肥当家”等都是对水分和无机盐在农业生产中重要性做出的恰当评价。以上这些谚语,在教学中适时引入都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再如:早在战国时期就有这样一句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其实这正是对食物链的生动描绘。通过“树→蝉→螳螂→黄雀”这一食物链的有机联系,引伸出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的传递过程,学生听来有趣,简明易懂。我们还熟悉这样一句最通俗的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正是在这种哲学思想的指导下,著名的生态学家林德曼才得以从食物链角度揭开了湖泊生态系统的奥秘,发表了轰动生物学界的第一篇论文。在教学中引用这一谚语,将起到意想不到的激趣和升华知识的效果。这样的谚语还有很多:“一个巴掌拍不响”说明了力的产生需要两个物体;用“一条绳上的蚂蚱”来说明串联的特点;用“磨刀不误砍柴功”来分析改变压强的方法;用“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告诉学生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墙内开花,墙外香”说明了分子是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的;借用“马尾巴穿不起豆腐”说明摩擦力的作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说明了生物具有遗传现象;“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又说明了生物具有变异现象;“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说的是条件反射的建立……

  成语教学中的渗透

  有些成语本身涉及丰富的科学知识,如能深入思考、综合运用,就能使学生克服对科学知识运用的局限性,能利于拓宽学生思路,实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例如:在“压强”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如坐针毡”,引导学生分析:坐针毡与普通座位的感觉有何不同,造成不同效果的原因等,学生在谈笑中积极思考,不知不觉中巩固了压强概念,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时,引入“破釜沉舟”,对学生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教学中可使学生分析“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所涉及到的科学知识:“扬汤”使液体的表面积增大,加快了蒸发,蒸发要吸收热量,从而使液体停止了沸腾;而“釜底抽薪”则说明了沸腾需吸收热量,并且还蕴含了木柴燃烧能将化学能转化成热能的科学道理。“耳听八方,眼观四面”很好地说明了声音和光传播的区别“;偕老同穴”表示生物的共栖现象;“作茧自缚”表示适应的相对性;“金蝉脱壳”表示变态现象;“飞蛾扑火”表示趋旋光性;等等。教学中适时创设情境,对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能力无疑是有益的。

  修辞教学中的渗透

  修辞的目的是为了使语言表述得更好,常见的方法有比喻、拟人、设问等,这对于学生理解知识、活跃课堂气氛起到良好的作用。如比喻的方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我在初一自然科学下册各种组织的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用与自然科学相关的文学形象比喻。分生组织———雨后春笋,机械组织———不屈不挠,输导组织———藕断丝连,保护组织———出淤泥而不染。讲种子结构,我做了如下比喻:种子———襁褓儿,种皮———包裹的衣物,胚———小宝贝,胚乳———奶粉袋,休眠———沉睡态。再如拟人,我在教学“适应现象”时做如下比拟:保护色———我不在这里,警戒色———我在这里,但不要碰我,拟态———我不在这里,我是xx。设问是教学中经常采取的方法,艺术性的提问能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教学中的学科渗透多种多样,其目的在于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主阵地。教师在备课时,应根据课堂内容,充分挖掘知识内涵,拓展教学外延,精心设计,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知识传授多样化、生动化,将思想性和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地相结合。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改革教学方法,对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塑造复合型人才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与欧洲文学李定清华中师范大学2011-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