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心理学研究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1-10-24
广告心理学研究论文范文

  广告心理学在广告学科的整体构建中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在广告实践中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广告心理学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广告心理学研究论文范文一:多媒体技术在广告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文章指出,在新形式的教育教学环境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性、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的发展为根本目的。目前,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已成为广告心理学学科建设的迫切需要。

  关 键 词:多媒体教学 广告心理学

  21世纪中国广告业需要大量达到培养目标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作为广告设计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广告心理学”的开设,为艺术设计、广告设计研究学术领域增添了新的内容。在广告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问题。多媒体教学是适应21世纪信息时代教育的新模式,通过多种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有助于优化教学环境,提高教师教育技术素质,培养学生适应网络时代的综合能力。

  一、广告心理学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的必要性

  目前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是物质的、金钱的交换形式,而且在心理需求与心理满足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内外现在普遍认为:科学的广告,遵从了心理学定律。成功的广告人,无论是通过个人的努力获得成功,或者是通过所在的广告部集体的努力获得成功,都必须认真研究心理学。

  广告心理学已成为开设广告专业高校的学生所必修的一门综合性理论课程。该课程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广告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其应用技能;认识广告活动中受众的心理活动规律、特点及广告策略, 培养学生广告创作、设计的创新意识;增强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能力、社会适应性能力,为学生进行广告设计、平面设计等工作奠定良好的广告心理学理论基础。由此可见,广告心理学课程在广告专业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是,由于广告心理学内容涉及知识面较广泛,与广告学、心理学、平面设计、广告写作、广告文案、图形创意、色彩构成、市场营销学等学科密切相关,而其中大部分学科是广告专业学生从未接触过的。因此,为了强化学生对课程理论性强、内容抽象等方面的认识,我们要及时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具有先进性、主动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调整广告心理学的教学内容、手段、方法与模式。当然,在教学中积极采用多媒体技术,对于提高广告心理学教学效果会起到重要作用。

  二、广告心理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传统的广告教学模式中,教学手段以教师讲授为核心,教学过程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学生不是教学的主体,而是教学的客体。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以粉笔加黑板为主,是老师讲学生听的班级授课。而广告心理学的学科以及广告专业实践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要求在教学中浏览大量的广告案例,如影视广告、平面广告来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领会广告创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创作中所遵循的心理学原理,并通过广告实践训练,指导学生在广告实践中进行广告策划与设计。

  由于条件所限,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只能用语言描述广告案例的画面设计特点和文案内容,用语言来解释广告制作的原理与创作意图。这种单纯的声音、文字板书方式,使信息传输渠道单一,信息量小,传输速度慢,效果差,难以使学生形成深刻的印象,更无法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导致课堂气氛枯燥沉寂。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系统在教学上的运用,标志着教学媒体质的飞跃。近年来,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兴起,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教学手段更加丰富。由于计算机是人脑的延伸,是人脑思维活动的模拟,是对人类思维活动的结构、功能及其规律的把握。在广告心理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使视听与启发、讲解相结合,即教师设计教学引出问题,通过多媒体手段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通过多媒体手段与教师交流、反馈信息,以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获取知识。

  从心理学来讲,注意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多媒体中的声、光、色、动为一体的资料能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在广告心理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这一优势,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扩展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将生动、形象、清晰、美观的文字、图片、国内外优秀的影视广告、平面广告与基本理论的课件进行链接,使学生对抽象理论有了直观形象地认识,能增强对抽象事物的理解和感受,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

  三、广告心理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注意事项

  尽管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现代教学手段,以非凡的功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但在教学应用时也要注意相关的事项。

  首先,在制作课件中,要购置各种相关硬件设备,收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广告影像与平面资料,并且要熟练掌握powerpoint、photoshop等软件。在此基础上,还要遵循课件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原则,开发不同于教科书和备课笔记的,“讲思路、讲方法、讲要点”的多媒体课件。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优化设计,做到“效果最佳、时间最省、过程最简”。多媒体课件制作质量的优劣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很大,课件制作要层次分明、结构清晰,具有良好的用户接口,操作简单直观,便于课件的维护与修改。画面设计要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否则会给学生造成视觉疲劳、心理压抑,严重影响学习兴趣。不要穿插伴奏音乐,而要适当地穿插相关的广告案例,从而较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开发和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广告心理学教学,要适应现代人的思维模式,这将为日益发展的广告行业培养出高素质的广告人才、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基金项目:黑龙江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项目编号:qw200744)

  参考文献:

  [1]王春月,张文诚.广告多媒体教学实践与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4,17(2).

  [2]方国柱. 浅谈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6,4.

  [3]刘余业.浅谈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j].教法研究,2007,4.

  [4]刘晓静.广告心理学教学中创新人才的培养[j].中国教育走向,2007,12.

  广告心理学研究论文范文二:心理学策略在广告中的影响与应用研究

  摘要:广告与心理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个科学的广告往往是依据心理学法则制作出来的。广告欲达到最佳的效果,必须运用心理学的原理、策略来指导广告活动,提升消费者对产品的注意。只有充分运用心理学知识,了解消费者的心理效应,才能使广告取得成功,使企业从中获益。旨在介绍心理学在广告学形成过程中产生的巨大作用,以及各种心理策略在广告创作中的运用。

  关键词:广告历史;心理效应;广告创作

  1 广告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广告心理学,萌芽于本世纪初,从本世纪六十年代起便发展迅速。1900年,美国心理学家哈洛·盖尔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写成《广告心理学》一书。1901年1月,美国西北大学校长、社会心理学家斯科特最早提出心理学的原理可以应用于广告与销售技术;1903年,他出版《广告论》,试图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广告宣传。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对广告学的理论背景起到了支持的作用。1912年,德国心理学家敏斯特伯格出版《心理学与经济生活》一书,研究了工业心理学的诸多问题。其中,明确提出了广告效果、橱窗陈列等因素与消费心理紧密相关的问题。

  20世纪50年代动机研究的兴起又为广告学提供了新的思想动力。20世纪60年代以来,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广告心理的研究,把广告心理学视为一种“说服大众购买商品和劳务,为促使其采取购买行为而研究其心理与行动的学问”,或当作一种“为促使大众购买而将所研究的心理与行为的结论付诸实施的技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在广告的实际运用中大量使用了心理学原理和模型,为了解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提供了值得信赖的理论依据。

  2 心理学策略

  2.1 注意理论

  根据引起注意时目的明确性与努力的程度。可将注意分为随意注意与不随意注意两类。

  不随意注意是指既无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比如,商场中大大小小的招贴海报,由于鲜艳的色彩,巨大的版面等原因从而引起了顾客的注意,导致了顾客的购买行为。另外,在电视节目中突然插播某条广告,也可以引发消费者的不随意注意。

  随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当一个消费者决定购买某种商品后,他就会有意关注相关的广告,进行学习,对于出售此类商品的卖场、商店也会表现出更加积极的关注。

  引起人们的注意是广告心理策略中的重要问题,是广告产生效应的首要环节。广告以声音、文字、色彩、图画等刺激引人注意,可以从增加刺激物的强度,充分利用对比关系,增加刺激物的新颖性等方面来唤起消费者注意。总之,只有充分运用好注意的心理功效,才能让消费者对商品有所了解。并产生积极的认同。

  2.2 记忆理论

  记忆,就是指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是对于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对于广告信息的记忆,是消费者作出购买决策必不可少的条件,但是,在人们接触广告与日后产生的购买行为之间可能有相当长的时间间隔,这就要求强化广告在消费者心中的记忆。

  与记忆相反,遗忘是指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回忆或者提取时有困难。遗忘的主要原因是干扰,次要原因包括衰退、压抑以及提取失败等等。在广告学习中,干扰是指消费者在广告学习和回忆的这段时间内受到了其它刺激的影响。

  因此,如何避免遗忘,排除干扰,迅速并长期记住广告,就成了广告创作者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具体做法有:广告制作要简洁明了,减少广告材料的识记数量-广告信息要适当重复,便于消费者巩固并加强记忆;设置鲜明特征,完善广告内容等等。

  2.3 思维联想理论

  在想象的心理范畴中,最重要的概念就是联想。它反映了人脑对于不同事物间的联系。例如。某个钟表厂商将自己标榜为“时间”的生产者,而并非是“钟表”的生产者,就是运用了钟表与时间之间的关系,让消费者产生浪漫、高雅的产品联想。

  因此,在广告宣传中,必须有意识地运用联想这种重要的心理活动,充分利用事物间的联系,形成各种联想,方能起到增加广告创意,引起消费者注意,提高广告记忆效果的作用。   3 消费者的心理效应

  3.1 曝光效应

  曝光效应是指人们往往会喜欢那些经常出现的事物。如果刺激频频呈现并因此越发受人喜爱,被人接受,曝光效应就产生了。如果某一个商品在广告中经常出现,那么消费者常常会对该商品做出不假思索的、自动化的偏爱反应。即使人们对某一种商品没有特别强烈的感情,但仅仅通过简单的重复,也可以使消费者对该商品的产生积极的正性情绪,从而增加商品的销量。

  3.2 移情效应

  移情效应是把对于特定对象的某种情感迁移到与该对象相关的人或事物上来,通常表现为“人情效应”、“物情效应”和“事物效应”。这些效应在生活中是相当普遍的。人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就是这个道理。利用歌星、影星、体坛名将等社会名人代言其公司的产品,就是利用“名人效应”,设法把公众对名人的情感迁移到自己的产品上来或者迁移到自己组织的知名度上来,这是公共关系活动常用的手段,也是一种典型的移情效应。

  3.3 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人们看问题时,就像日晕一样,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是一种在突出特征这一晕轮或光环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社会心理效应。很多广告在宣传自己的产品时,都强调是自己是“中国名牌”、“质量免检”,为的就是标榜自己的产品质量上乘。从而提升品牌形象。

  3.4 紫格尼克效应

  紫格尼克效应是指人们对已完成的工作比较健忘,而对未完成的工作则在脑海里萦绕不已。现代社会心理学之父,德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人类有一种自然倾向去完成一个行为单位,如去解答一个谜语,学习一本书等,即“心理张力”。被唤起但未得到满足的心理需要产生一个张力系统,决定着个人行为的倾向、心理的基调和特点。如果中断了满足需要的过程或解决某项任务的进程而产生了张力系统,就可以使一个人采取达到目标的行动。例如,旁氏七日净白的广告就采用了类似于剧集的方式先后播出。分七集讲述了一个故事,并将产品融入其中。当消费者观看到第一集广告片之后,尚未结束的故事就驱使着消费者以后更加关注这个广告,因此带动了该产品的销售。

  3.5 首因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