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政治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2-03-07
初三政治论文范文

  初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写政治论文,对于学生的思维与行为都有一定的规范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三政治论文范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初三政治论文范文篇一

  坚韧与梦想

  摘 要:海明威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小说家。他创造了那个时代的神话,也创造了美国文学史上的神话。他的作品风格独特,设计精巧,也因此在整个欧美文坛上极负盛名。1954年,海明威凭其《老人与海》一举获得诺贝尔文学大奖。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老人与海》的作者海明威,作品人物圣地亚哥的形象、精神以及性格,作品的内在含义,以及海明威这部代表作的文学风格和影响,使读者对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海明威 《老人与海》 圣地亚哥 影响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是个很了不起的作家,他于1899年7月21日生于美国伊利诺斯一个叫oak park的地方。受父亲影响,海明威自孩童时代起就热爱户外活动,尤其热爱打猎和捕鱼。打鱼几乎是伴随他一生的爱好,也正是这一爱好极大地触发了他写作的灵感,促进他独特个性的形成。他喜欢冒险,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曾数次身负重伤。1922年,海明威定居到巴黎,从这个年代开始成名。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作为愤世嫉俗的一代人,海明威对理想、信仰不抱任何幻想,常常生活在悲观绝望之中,这一点也正是他早期作品的时代背景。《太阳照样升起》发表于1926年,这部作品反应的是战后一代人的生活态度:空虚、无聊、迷惘。海明威也成了战后“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人物。海明威从中学时代开始写作,从此,写作伴随其一生直到1961年去世,而且有好几部作品是在他去世后才面世的。《老人与海》出版于1952年,海明威本人作为国际文坛上的一个巨星,一直闪耀在历史的天空。

  一、《老人与海》的故事情节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是世界上最具影响的文学瑰宝之一。这部作品影响范围很广,有人甚至说,有识字的地方就有人知道《老人与海》以及它的作者海明威。这部作品是海明威最经典的作品,作品最负盛名的写作特点是:句子整齐而简短。这种有趣而独特的写作风格也一直是读者们对作品痴迷的地方。

  小说叙述也非常直截了当:圣地亚哥,一个古巴的老渔夫,打鱼一直不走运。一个名叫曼诺林的年轻人(对他来说就像自己的儿子),在他的小船(名叫克里夫)上总想帮助他。虽然圣地亚哥的运气日趋变小,曼诺林并没有气馁。他认为老人终究会成功,因此他继续帮助老人。即使饥饿时刻伴随着他,也没有钱,但他相信圣地亚哥会有办法弄到食物吃,会有毯子睡。这部小说揭示的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冲突和抗争时人所表现的大无畏的精神。圣地亚哥为捕获马林鱼先与马林鱼抗争,后与鲨鱼搏斗并最终将马林鱼带回家,显然,他独自应对这些艰险是非常勇敢的。明显的感觉自己一直不走运,但他没有放弃,内心里一个强大的精神力量支配着他继续前进。他或许只能被摧毁但不会被打败。

  二、圣地亚哥的形象、性格和精神分析

  《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是海明威所有作品中最优秀、最出名的一位人物。这个人物最重要的特点是自信、勇敢、坚忍。

  海明威成功地刻画了老人最优秀的品质——自信。老人身瘦如柴,形体憔悴,但他生性乐观,总是自信地认为第二天一定会捕到一条大鱼。是信念、是内心里怀着的那份希望支撑着他、鼓励着他,使他坚持每天都去打鱼。他不去梦想暴风雨的来临,也不设想任何的战斗和冲突,他只梦到过海滩上的狮子。他老了,青春和力量已被岁月甩走,但这些梦给他力量和勇气。小说对老人捕鱼的过程描写得非常详细,目的是衬托出老人不屈不挠、勇敢、坚定的性格。小说的第二部分从最后一天的清早开始,怀着希望,老人又如期默默地驶向深蓝色的大海。

  他向往大自然的美丽,根本没有考虑先前的失败。对他来说,新的一天就是一个新的开始。这是自古以来就颠覆不灭的真理;而且,人的这种信念在美国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老人生活上追求简单朴素。他穿着简单地出海,独自一人航行在大海上,不用现在器具,没有地图,没有指南针。幸运的是下午他捕到了一条大鱼,在与大鱼的搏斗中,他想起了自己的过去,通过描述和马林鱼搏斗的过程,海明威给我们刻画出了圣地亚哥的硬汉子形象,展示的是他面对强敌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圣地亚哥博弈的是一个强大的马林鱼,对阵的双方谁都不想服输。两天的搏斗之后,他用长矛杀死了马林鱼,因为持续的战斗和谁都不愿服输的终极对决,圣地亚哥到最后已经筋疲力尽。从这位老人和鱼的搏斗描述中,很典型地反映了海明威所推崇的勇敢和英雄主义精神。

  小说中圣地亚哥这个人物的性格是复杂的。首先,这位老人是勇敢和无畏的化身。没有人能比他出海出得更远。四周漆黑、暗流险滩,还有凶狠的海鸟和鲨鱼,这一切随时都会把他摧毁。在这样的环境下他独自驾驭着小船在海上两天两夜,绝对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冒险航行。甚至当他已经筋疲力尽,没有了鱼叉和鱼镖头插死鲨鱼群的时候,他的勇敢也丝毫不逊色,仍然挣扎着把小船驶到家。其次,老人也是智慧的化身,智慧有时能帮助他避开险境:老人根据云的变化能够预测出何时飓风会出现。老人一生的经验是他智慧的源泉,从而使他无论处在何种险境都能从容应对。当海明威塑造出了圣地亚哥勇敢、有智慧、有尊严、冷漠的个性形象,他潜心打造出了一个不同于他本人的人物形象,一个不同于任何一个时代的人物形象。正像文中所说的那样,“有很多不错的渔夫,甚至是很了不起的渔夫,但你只是你自己”。

  三、《老人与海》的深刻内涵

  关于《老人与海》内涵深刻,不同的阅读层次会悟出不同的含义来。首先,它是一个精彩的悲剧故事。一位几近崩溃的老人,被那份可怜的骄傲和自尊支撑着,独自一人驶向深海区的险滩急流,都用鱼钩逮住了大马林鱼,但却遭遇鲨鱼抢劫,自己最终带回家的只不过是一个大鱼的骷髅架而已。但小说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那就是人的精神是不可战胜的。人有一种能战胜灾难和物质上失败的一个精神胜利。海明威笔下的这位完美主义者圣地亚哥告诉我们:作为一个男人,就要为荣誉和尊严而战,对苦难永不低头,毫无怨言地接受自己的职责和义务,最重要的是要有最强大的自控力。在故事的结尾他提到:“人生来不是要被打败的,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垮。”圣地亚哥最终没有被打垮,他仍然拥有自己的那份尊严,因此他是精神胜利者。海明威就此区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成功:一种是外在物质方面的成功,一种是内在精神方面的成功。

  初三政治论文范文篇二

  阅读.成长.梦想

  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告诉我们,人要吃饭,才能生存,这是常识。人要读书,读佳作、读精品,精神才能成长,才能真正脱离爬行动物状态,成为有脊梁骨、有精神支柱的人,否则,灵魂卑琐,品质鄙陋,做人底线都把握不住,还谈什么服务国家、造福人民?这也是常识,但社会上泛滥的急功近利、金钱拜物、权势喧嚣,已迷惑了许多人的眼睛,更何况缺乏人生阅历的学生?为了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为了引导和教育他们成为素质良好的现代中国人,首先,要让学生以及教育者真切体会到阅读对于生命成长、对于生命价值创造有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1]“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2],阅读的力量能够影响终生。

  金庸先生说:“古今中外我最佩服两个人,古人是范蠡,今人是吴清源。”吴先生对围棋有过人天赋,他除了学习父亲从日本带回的围棋书籍,又吸收了中国棋艺精华。十一岁时,父亲去世,生活困难。舅父说:“不要整天下棋,下棋没有用,将来能拿下棋吃饭吗?”他不假思索地说:“能!”当时正是段祺瑞执政时期,他喜好围棋,很是欣赏吴先生,每月发给吴先生百元大洋。此后,吴先生到日本下棋,1939年到1956年,被称为“吴清源时代”。

  下棋前,吴先生总要通读一遍《老子》。在震古铄今、空前绝后的十次十番棋决战中,吴先生孤军奋战,战胜日本最顶尖七位超级棋士,并把所有对手打到降级,迫使败者改变交手身份以表示弱者不具备和强者公平竞争的能力,结果打败所有对手,登上围棋顶峰。正是《老子》的“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思想使他排除了贪胜之心带来的干扰,心境澄明,发挥出最好水准。[3]

  华应龙老师的小学数学课,有数学味,更有文化味。华老师读《老子》到了痴迷的地步,书中批注密密麻麻;他读《创新启示录:超越性思维》,把极限思维运用到教学中。读到什么书,他都想着怎么迁移到数学教学上。因为爱读书,他迅速成长为特级教师。有人说:“我们工作很忙,没有时间读书。”华老师则说:“因为没有时间读书,所以我们工作很忙。”就任何一套目前使用的小学语文教科书来说,希望一二年级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的百篇文章就形成独立阅读能力,只能是痴人说梦。扩大学生阅读量,让学生在不同语境、语言材料中逐步感受、理解所识的字,才有可能形成阅读能力。

  中小学是人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因为对多数人来说,这一时期是人生真正的起始,精神基础打好了,将会影响人一生的生命质量,而阅读正是提升人精神境界的捷径。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取决于其阅读的量和质,这就是积累。名著、杰作和经典凝聚了人类智慧,积淀了人类精神创造精华,是促进精神成长取之不尽的源泉。多读,多思考,多比较,阅读的理解、领悟和鉴赏等能力也就水涨船高。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通过优秀文化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

  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要求语文教师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交流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4]语文学科的基础就是阅读,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要让学生喜欢上读书。语文老师有职责向学生介绍好书、推荐好书,并且范围不宜过窄,重要的是要让每个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自己喜欢的书。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些资本在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5]语文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的最珍贵的服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养成爱好读书的习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够“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6]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阅读究竟重要到何种程度?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瑟夫·布罗茨基说:“鄙视书、不读书,是深重的罪过。由于这一罪过,一个人将终生受到惩罚;如果这一罪过是由整个民族犯下的话,这一民族就要因此受到自己历史的惩罚。”入木三分的剖析,令人震惊,催人警醒。

  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去图书馆阅读的意义重大,它可以培养人一辈子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受益终身。一个家庭、一所学校、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爱阅读才有好教育,读书铸就教育梦,教育梦助推中国梦。图书馆的职能之一,就是保存和传承人类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必须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7]阅读是破解一个民族文化密码的过程,也是继承和创造民族文化的过程。阅读是每位公民的权利,任何国家都应保证公民享有这样的权利。

  北京大学贺麟教授郑重指出:“读书是人类特有的神圣权利。”读书是划分人与禽兽的界限,也是划分文明人和野蛮人的界限。读现代的书是和同时代的人作精神上的沟通交流,读古人的书可承受古圣先贤的精神遗产。读书可以享受或吸取思想家多年心血的结晶,贺教授对读书做人的道理阐述得十分深刻。要想堂堂正正地做一个人,就要努力读书。[1]世界读书日只有一天,我们要把每一天都当成“读书日”,使阅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莫言先生说:“如果要实现梦想,必须靠读书来补充知识,开阔眼界,获得前进的力量。

  任何一个梦想都可能因为读书而产生,任何一个梦想也必须借助读书来实现。”[8]在全国人民共筑中国梦之际,让更多人通过阅读丰富人生、实现梦想,对于中国梦早日实现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早日到来至关重要。 “实现中国梦,离不开读书。这两件事紧密相连。”[8]读书梦,教育梦,中国梦,任重道远,我们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于漪. 阅读推广要在落实上下功夫[n].中国教育报:2013-4-22(12).

  [2]安徽医科大学网. 读天下书,圆中国梦[d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