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政治论文

发布时间:2021-10-22
形势与政策政治论文

  形势与政策课是对高校大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形势与政策政治论文,希望你们喜欢。

  形势与政策政治论文篇一

  经济形势与政策前瞻

  内容提要:gdp增速短期回调、长期回升,cpi涨幅回落但物价水平仍在高位震荡,结构调整步履蹒跚,都决定了应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基调不变,但要适时、适度做好必要的预调与微调。

  2011年,中国经济运行中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怎样认识这些趋势性变化?2012年宏观政策如何调控和引导这些发展态势?

  明年是换届之年,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一年。认真分析中国经济运行中发生的趋势性变化,研究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宏观政策,对于实施“十二五”规划,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具有重要意义。

  gdp增速短期回调

  这一轮增速回调,既是对上一轮高速增长的调整,又是下一轮高速增长的前奏。在两轮高速增长之间回调的深度和时间,内在因素取决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进度,外在因素受到全球经济复苏状况的制约和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尽管有些年份增长率超过14%,也有些年份增长率低于5%,但30年平均增长率接近10%。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更是进入新一轮持续高速增长通道,从2002年到2007年,年均增速10%以上。

  巧合的是,与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几乎同时,从当年三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增速连续七个季度逐季下滑,从13.8%剧烈滑落到2009年一季度的6.6%。是什么原因导致的?2009年4月我曾提出“内生因素为主,多种因素叠加”,由次贷危机引爆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只是外部诱因,根本原因在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问题。

  不幸的是,2009年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经济刺激政策有点过头,m2增长了30%以上,投资增长了30%以上,导致投资膨胀和流动性过剩。仅仅用了四个季度,就迅速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的态势。到2010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又重回11.9%的高度。一年多来,中国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把经济过热的趋势压住了。

  令人苦恼的是,中国经济随后又一路回调,从2010年二季度的10.3%、到今年三季度9.1%,不少机构预测今年四季度为9%左右,刚好又连续回调七个季度。

  历史给我们开了一个玩笑。今天,我们似乎又站在2008年四季度的起点上,很多人对于未来经济走势莫衷一是。

  目前,社会上对中国目前经济状况和明年走势又有许多议论:有人认为,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潜力下降,今后将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速增长甚至是低速增长;也有人认为,中国经济正在朝硬着陆的方向发展,明年有可能出现二次探底,甚至会发生滞胀。这些意见与3年前的“w”型(怀疑派)、“l”型(悲观派)如出一辙,惊人相似。

  我认为,今明两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虽然有所回落,但不存在硬着陆问题,也不可能出现二次探底和滞胀问题。

  今年中国gdp增速虽然有所回落,但仍有可能达到9.3%左右,与去年gdp增速10.4%相比回落只有1个百分点。就季度之间增速看,即便今年四季度降低到9%左右,与一季度9.7%相比,回落幅度也不到1个百分点。

  从2010年开始至今,中国经济增长由依靠政策刺激开始向恢复市场力量和经济内生性增长转变,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多数机构预测2012年gdp增速将保持在9%左右,即使再回落也不会降低到8%以下,既不会发生从过热急剧转变为过冷的“硬着陆”,也不会出现下降到2009年一季度6.1%以下的第二次探底,更不会发生滞胀。

  我也不赞成使用所谓“增长潜力下降”,来否定今后仍有可能的新一轮高速增长。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在经历30多年高速增长后,潜在增长率将从原来的10%左右下调到8%左右,经济增长速度下滑一个台阶。还有人提出,2010年-2020年如能达到8%的增长即算常态,2020年-2030年如能达到6%的增长也可算常态,越往后越会逐步降低。这有点牵强附会。

  潜在增长率通常是指各种资源充分配置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经济增长水平,主要取决于资源、资本、劳动、技术等要素生产率的变化,与经济体制、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有很大关系,并不存在由高到低的直线变化。

  在“十二五”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中国仍处于战略机遇期,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仍有许多有利条件,如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区域互补性强回旋余地大,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旺盛,长期紧缺的资金已经变得比较宽裕,人力资本提升空间较大,技术进步、科技和管理创新能力增强。

  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开放、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肯定可以抵消劳动力、资源、能源、环境约束和成本上升所丧失的传统优势,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撑动力依然强劲,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度过短期增速回调之后,到2012年下半年或者2013年,中国经济仍有可能继续高速增长的奇迹。

  cpi涨幅将回落

  这一轮物价上涨势头之猛、范围之广、影响之大,已经不是结构性物价上涨,而是全面的、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在建立拐点之后,物价水平仍处于高位,中期的通货膨胀压力仍不能低估。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逐步摆脱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价格由负转正后进入上涨通道。2003年11月至2004年10月,cpi连续12个月上扬。2007年3月至2008年10月,cpi连续19个月上扬。

  从cpi的八大分类指数看,这两轮cpi上扬都表现为食品、居住类价格上涨。在第一轮中,其他六类都出现下跌。在第二轮中,烟酒及用品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出现上涨,但衣着类和通信类价格持续下降。因此,这两轮cpi上扬只是结构性物价上涨,而不是全面通胀。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从2007年3月至2008年10月的cpi上扬,不是被调控下来的,而是因为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断的。针对当时形势,2007年曾提出“稳物价”,2008年又提出“两防”。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冲击中国经济减速,而且也导致物价下滑。

  在经历短暂沉寂之后,2009年11月cpi同比涨幅由负转正,结束了连续9个月的负增长。2010年11月cpi同比涨幅5.1%,创28个月新高。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后,12月cpi短暂下降到4.6%,但今年7月又爬升到6.5%,涨幅达到年内最高点。cpi涨幅在连创36个月新高之后,才勉强开始回落,11月降至4.2%的水平,预计今后两个月涨幅还会进一步回落。cpi涨幅连续数月自高位回落,表明中国经济已经成功实现“软着陆”。

  现在看来,2011年全年cpi涨幅肯定突破4%左右的预期目标。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轮cpi上扬从去年下半年特别是四季度开始明显加速,物价涨势之猛、范围之广、影响之大,已经不是结构性物价上涨,也不是单纯的通胀预期,而是现实的、全面的、比较严重的通胀。

  与以往不同,在新一轮cpi上扬中,八大类价格出现了全面上涨态势。从2010年10月至今年10月,有4个月涨幅在5%以下(温和通胀),4个月超过5%(严重通胀),4个月超过6%(恶性通胀),12个月平均涨幅接近5.5%,今年前三个季度同比上涨5.7%。

  这一轮cpi上扬虽然没有超过2007年-2008年期间的6%,但社会反映更为强烈,主要是因为物价与房价同时上涨。尽管房价没有列入cpi,但房价上涨同样会导致购买力缩水。由于肉禽、粮食、油脂、鲜菜、鲜果等食品类价格和居住类商品价格上涨幅度大。

  据有关机构抽样调查,有近80%的人感到物价上涨已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有超过50%的人感到工资上涨赶不上物价上涨。如果再加上负利率对储户的剥夺,通货膨胀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是明显的、严重的,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更大。

  实际上,这一轮通货膨胀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叠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全球主要农产品减产、美元贬值引起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走高,中国资源、能源、土地、人工等各类要素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以及自然灾害的影响。但最根本原因在于长期经济过热,直接原因则与近两年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刺激政策的副作用密切相关。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为拉动中国经济回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也为通货膨胀奠定了坚实的货币基础。从长期看,中国投资膨胀和货币信贷超常规增长对物价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被cpi和ppi所覆盖的普通商品价格上,也表现在以房地产价格为主的资产价格飙升上,最终为通货膨胀埋下伏笔。

  在今后一个时期,撇开投资膨胀和货币流动性仍然充裕的因素不说,导致这一轮通胀的原因还没有消除。外部输入性通胀压力有所加大,国内成本推动压力成为长期趋势。

  今年适逢地方政府换届和“十二五”开局之年,各地、各方面加快发展的动力较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能源、原材料、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要素成本逐步上升,节能减排和资源价格改革、税费改革也要推进,这些都加大了物价上涨的压力。

  再加上国外大量热钱流入、国内一部分游资投机炒作,不仅会推升短缺商品的价格,放大涨价效应,同时也必然加剧社会恐慌心理。尽管目前物价上涨已经见顶,明年的物价水平将会回落,但中期的通货膨胀压力仍不能低估。

  结构调整步履蹒跚

  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暴露出中国经济结构的重大缺陷。近几年来,我们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取得一些进展,但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仍然面临艰巨的任务。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需求推动。1978年-2010年,资本投入对gdp增长年均贡献率接近50%。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们把扩大政府公共投资作为刺激经济增长最主动、最直接、见效最快的手段。

  2008年-2010年仅中央政府就新增公共投资1.26万亿元,推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67.58万亿元,其中2008年17.28万亿元、2009年22.48万亿元、2010年27.81万亿元,分别相当于同期gdp的55%、67%、70%,2009年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95.2%。

  最近几年,一些地方和部门为投资而投资,高铁、高速公路、机场、港口、地铁、网络建设出现新的“大跃进”,基础设施过度超前。因扩大投资也加剧了投资领域不均衡、投资质量和效益不高等问题,导致产能过剩和信贷扩张,产生了地方债务和通胀压力等消极后果。

  投资拉动型需求结构必然影响产业结构变化。建国之后,中国经济发展从工业化起步,更多依靠第二产业主要是制造业拉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明显偏重第二产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逐步摆脱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发展水平较低、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的局面,产业结构调整虽有成效但进展缓慢。

  一、二、三产业比例,从2000年的15.145.939,转变为2010年的10.146.843.1,但还存在产业结构偏重、一次产业不稳、二次产业不强、三次产业不大的问题。今年以来,重工业增长依然快于轻工业,高耗能行业增速加快,很多地区出现油荒、电荒,突出反映了中国经济结构矛盾、增长方式粗放等问题依然严重。

  在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严重的情况下,目前的经济结构很难延续。2010年,中国的发电量和能源消费量都超过美国,单位gdp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一倍多。中国gdp占世界总量不到10%,但消费的铁矿石、粗钢、氧化铝和水泥占世界消费总量的比例却分别达到54%、43%、34%和52%。石油、铁矿石、铝土矿、铜矿等重要能源资源消费对进口的依存度都超过了50%。今年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仅下降0.8%,资源、生态、环境等问题十分突出。

  明年政策基调不变

  最近我到一些地方调研,许多人士认为明年经济增长速度和物价上涨幅度将进一步回落。估计今年gdp增长9.3%左右,cpi同比上涨5.5%左右。预计明年gdp增速回调到8.5%-9.3%之间,cpi涨幅回落到4%-5.5%之间。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希望明年国民经济计划将gdp增速确定为8%,将cpi涨幅确定为4%。

  关于明年宏观政策,大家希望保持基调不变,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密切监测经济运行的变化,适时适度做好必要的预调与微调,保持前瞻性,提高针对性,增强有效性,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合理把握调控的力度和节奏,推动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

  第一,财政税收政策重在加大结构性减税的力度,提高民生支出比重,严格控制并逐步减少中央赤字和债务余额规模,切实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防范债务风险。

  第二,金融货币政策重在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优化融资结构和优化信贷结构,大幅度降低融资成本,增加对实体经济和小微型企业的金融支持,防范金融风险。

  第三,产业科技政策重在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促进自主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对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支持,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第四,环境资源政策重在改革能源供给和资源价格体系,节能和生态建设,大力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加强环境保护。

  第五,收入分配政策重在调整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健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制度,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促进农民增收,尽快扭转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第六,社会政策重在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社会保障、就业、保障性安居工程,以及社会发展薄弱环节、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在制定和执行宏观政策过程中,我们还必须注意加强宏观政策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坚持依靠改革推进,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为长远发展留下空间和余地。

  (作者系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

  来源:《财经》2011年30期 作者:尹中卿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形势与政策政治论文

  形势与政策政治论文篇二

  论新形势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摘要]形势与政策课是对高校大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从生态经济学的视野构建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有效性的重要路径。依据生态低碳经济学的原则,建立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横向协同机制;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统一的纵向协同机制;建立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内控机制;实践教学制度和管理机制;建立学校内部各有关部门相互配合、校内与校外密切联系的联动机制,以此形成优化的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整体合力。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作者简介]文丰安(1973-),男,重庆人,重庆工商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庆400067)

  [课题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校辅导员运用网络载体创新工作方法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2jdsz3082)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1-0145-03

  形势与政策课是对高校大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同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也是一个由主体(教育者)、客体(教育对象)、介体(教育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等)、环体(环境)等要素组成的动态系统,实践教学效力的有效发挥是由系统内外诸多因素影响和决定的,需要各种要素的有效整合、协同推进、动态平衡。强调整体性(holistic)、系统性(systemic)、动态性(dynamic)的生态世界观正好适应了这种要求,是激活实践教学活力,提高其实效性的科学思维范式①。

  一、建立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横向协同机制

  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多元因素构成的复杂整体,其所有成员是以一个网状的关系而使彼此相互关联的整体,在这个关系中,所有的生命历程都是相互依赖的②。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不是孤立的,它是整个高校教育结构的一个部分或者说一个节点。其目标的实现依赖于与之相关的各种教育要素的整体互动。

  1.把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结合起来,形成全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形势与政策课既有系统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学目的及课程特点、人的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现代教育科学发展的趋势等决定了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养成高尚的理想情操、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体现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辩证统一,只有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才能真正得到实现。因此,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构成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系统中缺一不可的两个子系统,二者既有各自相对独立的体系、结构和功能,又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贯通的方式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其中,实践教学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和依托,理论教学通过实践教学加以体验、印证、丰富和发展,共同服务于总体教学目的的实现。应把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并行设置,相对独立并相互支撑,做到实践教学、理论教学贯穿整个教育教学全过程,协同一致,功能互补,形成整体效应。

  2.把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高校担负着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各类高素质人才。笔者认为,在制定实践教学目标和内容时,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培养合格人才高质量就业为导向,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紧密结合专业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的高素质人才,使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体系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全方位突出专业特点。实践表明,这种实践教学方式既强化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又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思想品质,培养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建立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纵向协同机制

  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通过一次实践或几次实践是无法让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发生全面或根本性变化的,正如一个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实质性的突破一样。也就是说,实践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会在实践中经历着反复,故而需要一个长期的、一贯性的(而非偶尔的、间断的)实践过程。按照这一观点,在实践教学时效的规划上,应当充分考虑到长期效益与近期效应的结合,做到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所谓实践教学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统一,就是依据课程的教学目的、课程特点以及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有计划、分阶段、有侧重地设计和实施实践教学活动,各个学期或阶段相互衔接,依序递进,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打下基础,后一阶段在前一阶段基础上向前巩固发展,这样一来,使纵向教育力量不断积累深化,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产生巨大的纵向教育合力。对此,笔者认为,应制定形势与政策课系统化、序列化的框架,根据大学不同阶段不同课程划分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例如,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应体现系统性、连续性和渐进性,大学四年既要一以贯之,各阶段又要相对独立。新课程方案规定的四门课程各有自己的定位和基本教学目标,在进行实践教学时,我们应根据每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设立不同阶段的实践教学目标和内容。第一阶段,即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和第一个寒假,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开设,实践教学应以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标和内容;第二阶段,即第二学期和第一个暑假,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开设,实践教学以了解党史国情,帮助大学生理解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和正确性,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分析、解决中国近现代史和现实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标和内容;第三阶段,即第三个学期和第二个寒假,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开设,实践教学应以提高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社会生活、分析社会热点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容和精神实质为主要目标和内容;第四阶段,即第四学期、第五个学期和第二个暑假、第三个寒假,结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开设,实践教学应以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为主要目标和内容。

  实践表明,只有将实践教学贯穿到大学的各个阶段,融入教育学生的每一个环节,实现教育过程的纵向协同和良性循环,才能形成纵向合力,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生态低碳经济学的自组织性就是指系统自发形成组织结构、自我发展和自我运动的过程。自组织原理强调的不是依靠外部力量,而是发挥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达到某种均衡状态③。

  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每一项具体活动,都需要经过策划、组织实施、取得成果、总结等各个环节,为了保证实践教学育人功能的真正实现,教师必须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发挥主导性作用,这是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活动存在并得以有效展开的基础和前提。但也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和能力,并引导学生群体成为能进行自我教育的社会主体。因此,在教师发挥主导性作用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主体性意识,为实践活动提供定向与驱动力量,让学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由知到信、由知到行的转化提供可能性和现实性。所以,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充分体现是教师主导性作用、实践教学目的、实践教学内容及实践教学实效性体现的主要表征和基本条件,因而成为实践教学体系的关键因素。

  四、建立健全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制度和管理机制

  生态系统的发展无疑是一个有序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实践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实践的主体性作用,让实践教学真正具有实效性,还必须诉诸制度。当前,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活动需要在相应的环境中获得稳固的依托,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实践教学活动很可能就是一种形式,成为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一个要求,或者是只是为了完成而完成的一个要求,而不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积极的教学行为。因此,在有认识和行为的基础上,还应形成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体现在各个方面的完备机制,做到实践教学行为与制度约束相辅相成。具体来说,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制度安排在内容上应当包括:

  1.建立“基地”资源科学使用制度。一般来说,在高校周边都会有爱国主义、法制理念宣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现代国有大型企业等教育资源,因此,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这种地缘优势,开发利用周边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资源,加强与周边企事业机构交流和联系,系统科学地整合基地资源,连成一个既能满足实践时间,经费实际需要,又能有序兼顾各门课程实践教学内容需要的基地群。

  2.建立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训、进修制度。目前,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主要是由任课教师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的,在大班教学情况下,能否制定与理论教学、学生实际相适应的实践教学方案、能否调动所有的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能否让学生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取得实效性等,都与具体组织实施实践教学的教师有直接关系,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尤为重要。建立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训、进修制度,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师资,加大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培训力度,支持和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进修和培训,参与社会调研和科学教学研究,能够不断提高师资水平,提升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3.建立实践教学网络管理制度。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它包括校内实践教学(课堂的实践论文研究、讨论课、案例分析、艺术欣赏、影视体验、虚拟实践等;校园的各种文化活动、社团活动、勤工助学活动、环境保护活动等)和社会实践教学(根据课程内容安排,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进行参观调查、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等),它与专业实践不一样,它不需要特定的环境和场所就能实现,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通过报刊、网络、专业书刊等途径也能得到所要联系的实际,而不一定都要到社会中去、到某一特定基地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网络为平台,开通网络课堂,随时捕捉信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实践教学网络管理制度。可弥补或者一定程度缓解实践活动中出现的经费不够、时间不够、不能持续、学生不能全面参加等问题。

  4.建立监督、激励、奖罚等评价制度。实践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五个阶段:一是有的放矢地选择实践主题。二是制订实践教学实施计划。实施计划应包括实践时间、地点、形式、内容、进程和预期效果等内容。三是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指导培训,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进行实践的相关知识、技能和方法。四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实践活动。五是教师要安排专门时间进行交流和点评,巩固实践教学效果。建立过程的监督管理制度,可以严格规范实践教学过程,增强教学实效性。为了更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还应建立一套相对独立的、完整的、科学合理并便于操作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同时针对学生和教师。对学生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从学生参加活动的时间、质量、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并将参加社会实践的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考评体系中,作为发展党员、选拔学生干部及各种评优活动的重要依据。同时,明确实践教学成绩在学生成绩中的比例。考评教师主要看教学计划是否科学、是否贯彻实施,教学组织是否到位,教学效果是否明显,把对实践教学效果的考评纳入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范围之列。

  五、建立学校内部的联动机制

  生态世界观认为,任何系统必须具有开放性,只有通过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不断交换,系统才有保持生机与活力的可能。不与外界发生作用的系统,必然会出现功能衰退或消失等现象。在社会条件下,学生的思想认识、理想信念、行为方式的形成与发展,绝不是单一因素影响与作用的结果,而是持不同价值观的主体,在高度综合化、开放化的社会环境中进行比较与选择的产物。这就要求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内外系统必须实现多种形式、方法和渠道的融会与沟通,只有校内外各个方面协同一致,相互配合开展实践活动,才能形成横向教育合力,取得良好教育效果。建立学校内部各有关部门相互配合、校内与校外密切联系的联动机制,形成学校内部各有关部门相互配合、校内与校外密切联系的全方位的育人体系。

  一是学校内部各有关部门相互配合。建立由学校党委统一负责,宣传部、教务处、学工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分工负责的领导与管理体制,实践教学工作由学校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具体工作由教务处会同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单位安排教学计划,由教学单位和学工部、团委等部门共同组织实施。二是学校与社会密切联系。建立学校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校外实习实训教学基地、行业企业等社会单位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三是构建学校与家长委员会、任课教师与家长组成的多元实践教学主体,形成完善综合的实践教学功能体系。

  从生态低碳经济学的视野构建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有效性的重要路径。构建整体性、系统性、动态性的生态世界观教学体系对于促进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注释]

  ①何小春.生态学视野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系统架构[j].广西社会科学,2009(7).

  ②刘贵华,朱小蔓.试论生态学对于教育研究的适切性[j].教育研究,2007(7).

  ③王勇.生态学视野下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j].教育探索,2008(11).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2004-08-26.

  [2]柳礼泉.论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形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3).

  
看了“形势与政策政治论文”的人还看:

1.2017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 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范文

2.形势与政策中国梦论文精选

3.2016大一形势与政策论文

4.2017形势与政策论文1000字 形势与政策论文1000字范文

5.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