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政治论文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1-10-02
中国梦政治论文怎么写

  中国梦包含着对繁荣富强、广泛民主、文明昌盛、民生幸福、美丽和谐的社会理想的执着追求,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国梦政治论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中国梦政治论文篇一

  试论“中国梦”

  【内容提要】 中国梦不仅包含着对繁荣富强、广泛民主、文明昌盛、民生幸福、美丽和谐的社会理想的执着追求,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感召力更是将整个国家、民族的关注、期待汇聚成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奋斗的合力从而形成新的历史超越。着眼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与统筹规划,扎实构筑起实现中国梦的建设维度与实现保障,让中华儿女激情飞扬的中国梦在不远的将来成为美好的现实。

  【关键词】 中国梦 建设 “五位一体”

  【作者单位】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图分类号】 c9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3)07-0004-04

  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发表重要讲话首次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探究中国梦的历史渊源、深刻内涵和美好愿景,我们不难发现,顺应时代诉求、民意呼唤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不仅包含着对繁荣富强、广泛民主、文明昌盛、民生幸福、美丽和谐的社会理想的执着追求,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感召力更是将整个国家、民族的关注、期待汇聚成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奋斗的合力从而形成新的历史超越。着眼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与统筹规划,扎实构筑起实现“中国梦”的建设维度与现实保障,让中华儿女激情飞扬的中国梦在不远的将来成为美好现实,成为中国人民的福祉。

  一、经济建设:铸就实现繁荣富强之中国梦的坚实基础

  中国梦是国家繁荣富强之梦,持之以恒地大力发展经济为实现繁荣富强之中国梦铸就的坚实基础,也唯有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才能拥有实现梦想的硬实力。党的报告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①众所周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党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做出的正确抉择,是我们党持续探索形成关于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才能稳固社会主义制度、突显社会主义优越性,才能更好地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才能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尽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繁荣富强之中国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带领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胆识探索出一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之路,成就了举世瞩目的宏基伟业。之所以这番实践探索能够取得伟大的胜利,是因为我们党把握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并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基本方针。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也是我国“最大的实际”,中国的一切事情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党的报告强调指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国情,推进各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②因为这一现实国情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此阶段,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举措。我们的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广阔的道路。这种改革是史无前例的伟大事业,没有经验可循,必须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要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敢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敢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以更大的政治智慧和勇气把改革开放向前推进。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没有中国的明天。我们要直面当今中国和世界实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以改革创新为核心内容的强大驱动力为实现中国梦注入更多的硬实力。

  经历了3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探索与实践,今日中国之发展,无论在发展目标、发展任务还是发展模式等方面,相较过去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始终不变的是,无论在怎样的历史与现实背景下,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不动摇,“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既要深刻把握发展规律,又要不断加快发展之进程,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既要勇于探索、实践创新,又要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矛盾与特征,自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经济建设,铸就实现繁荣富强之中国梦的坚实基础。

  二、政治建设:指引实现人民民主之“中国梦”的正确方向

  人民民主之中国梦,是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指向,是我们坚定不移、大步迈进的正确道路。“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③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这是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实现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保证人民安居乐业的必然要求;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和政治保证,指引着实现人民民主之中国梦的正确方向。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扩大社会主义的人民民主。马克思满怀热情地预言,人类社会历史“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④人民创造历史,民主是人民创造历史的工具,真正的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在我国,只有人民才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唯有社会主义中国才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真正实现了最广泛的人民民主,这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最大的特色和优势。90多年来党的发展历程也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人民民主始终是我们党高扬的光辉旗帜,是我们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根本目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自己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将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推向前进。   三、文化建设:凝聚实现文明昌盛之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又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继承人类宝贵精神成果的优秀文化,又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及其成果的先进文化,具有很强的科学性、鲜明的时代性和浓厚的民族性。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旗帜,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实现文明昌盛之中国梦凝聚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

  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旗帜,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顺应历史潮流,反映时代精神,代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方向,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毋庸置疑这种先进文化易于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并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力量,成为“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从而“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同时,强大的文化创造活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吸引力。时代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多种多样、层出不穷,只有不断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坚持对文化进行创新,才能把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下,才能永葆自身的特色性、时代性和先进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党一贯重视先进文化建设。毛泽东提出文化“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邓小平倡导“三贴近”和“两手抓”, 江泽民重视文化软实力竞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可见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视程度和建设决心。党的再次发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号召,并用了整章的篇幅全面分析了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阐述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明确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本原则、政策措施和重点任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为我们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发展、建设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

  四、社会建设:构筑实现民生幸福之中国梦的健全保障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全部奋斗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根本目的。从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字之变”体现了我们党对全国各族人民的郑重承诺,更体现了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坚强决心和信心。党成立90多年来的艰苦奋斗,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始终如一的信念与追求;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日新月异的历史性巨变,更体现了我们党领导人民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气魄与力度;新世纪10多年来,我国经济总量飞速增长,已跃升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较快增长,社会保障水平大幅提升,社会建设水平上了新台阶……繁荣富强之中国梦、民族复兴之中国梦已经展现出光明的前景。与此同时,我们党更加凝心聚力、孜孜以求民生幸福之中国梦。“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⑤同志三个“共同享有”铿锵有力地道出了我们党对人民群众个体的人生理想、成长进步、全面发展的重视和尊重,凸显了“发展靠人民、发展为人民”党的执政理念,更是进一步将国家梦、民族梦与个人梦连接起来,让中国梦更加有血有肉、可亲可感,中国梦不仅意味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更意味着人民幸福。

  加强社会建设,增进人民幸福,努力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党的报告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这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大飞跃,也是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转型期和社会矛盾尖锐凸显期,在改善民生和管理创新中加强社会建设对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意义尤为重要。加强社会建设,大力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管理。正如同志所指出,人民热切期盼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生活环境。这些关乎民生的最直接最现实最根本的问题是我们的党和政府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多谋民生之利,多解群众之忧,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增加社会和谐因素,激发社会创造活力,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努力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社会建设的范围甚广,关乎人民幸福的方方面面,人民的需求、人民的愿景是引导社会建设的方向;满足人民的需求,实现人民的愿景才是社会建设的根本。成就个人之梦,融汇民族之梦,实现国家之梦。蔚为壮观的中国梦既是“强国梦”、“复兴梦”,更是“幸福梦”。

  五、生态建设:塑造实现美丽和谐之中国梦的和谐环境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从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到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强调生态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律的认识进入新境界、达到新高度;显示了我们党深切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待,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的新调整、新安排;更展现了我们党站在历史和未来的制高点上,着力塑造美丽和谐之中国梦的逻辑指向和必然抉择。

  面对资源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显然,实现美丽和谐之中国梦绝非轻而易举。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使我国的经济总量大幅度增长,当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人们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物质财富的丰富并不是幸福生活的全部内容。人们对物质产品的需求相对减弱,而对清新的空气、茂密的森林、广袤的草原、洁净的饮水、宜居的环境、优渥的生活、健康环保需求则越来越迫切,这些才是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实际上,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和规划也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节能减排、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问题。报告中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深刻理念,到“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发展战略,再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实现路径,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发展谋划和安排部署,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然上升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升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的历史高度,既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之根本方略,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持久国策。

  总之,“繁荣富强、广泛民主、文明昌盛、人民幸福、美丽和谐”之中国梦是“富强梦、复兴梦、幸福梦”。这样伟大的梦想属于国家、属于民族、属于人民;这样伟大的梦想必将引起中华民族对自身光荣、责任、使命的热切关注,激发中华儿女走向伟大复兴的高度自觉;这样伟大的梦想也必将整个国家、民族的关注、期待汇聚成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合力从而形成新的历史超越。

  注释:

  ①②③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④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⑤ .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精神――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中国梦政治论文

  中国梦政治论文篇二

  青年志·中国梦

  【摘 要】社会主义建设在建国以来的60年中取得了巨人的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新的基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始于一段屈辱的历史,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的期盼。大学生是青年中具有特殊优势的群体,新的世纪是我们中华民族复兴的世纪,生长在这个伟大时代的大学生,是责任重大、任务艰巨的一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是我国进入21世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全局的中心和主题。

  【关键词】中国梦;青年;四个全面

  一、中国梦的内涵

  中国梦的总体轮廓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的军队,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国家,坚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实现祖国统一,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一系列思想鲜明地表明了中国梦蕴涵的人民主体本质属性,深刻揭示了实现中国梦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归宿,是中国梦的深厚底蕴。

  二、四个全面建设理论的提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是以为的党中央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治国理政的总方略。2014年12月,同志在江苏省调研考察时提出“四个全面”的思想,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是一个重大战略思想,是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对新形势下治国理正新的战略思考、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部署,不仅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工作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而且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方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指引。

  三、“四个全面”建设与实现中国梦的关系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国梦的关系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现阶段目标。其基本内涵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如果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不能如期完成、目标不能如期实现,那么,中国梦的实现就会被延迟,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和基础。

  (二)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

  全面深化改革不是推进一个领域的改革,而是要协调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全面社会改革要着力解决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影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各种突出矛盾和问题,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努力开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国梦的支撑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全面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从重大现实意义看,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法制保障。从深远历史意义看,全面依法治国着眼于解决法治与人之的关系问题,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无论从重大现实意义还是深远历史意义看,全面依法治国都是实现中国梦的支撑。

  (四)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

  全面从严治党,是同志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着力强调的,同志指出:“这次教育实践活动,对我们探索新形式下从严治党的特点和规律具有重要的牵引作用,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尤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当面临“四大危险”和“四大考验”,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更加紧迫。

  四、青年人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青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继承人,他们将决定祖国的命运。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佼佼者,具有优势的特殊群体,大学生们必须坚定自己的理念,时刻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肩负起时代的重任,而且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将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关系到他们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作为青年要认清自己的历史责任:首先,我们应关心祖国和民族的命运,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继往开来,中国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再者,我们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顺应人民群众的需要。扎根基层,投身到西部,积极的到偏远贫困地区支农等。积极培养自己地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投身社会经济建设,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最后,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踏踏实实地打好基础,积极迎接科技和知识经济的挑战。我们更要能够实事求是的工作和学习。少说空话,多干实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以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世界新技术革命正在形成新的高潮,世界经济正在走向知识经济,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作者简介:

  李英(1990―),女,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在校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杜晓丽(1990―),女,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在校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国梦”:内涵・路径・保障[n].人民日报,2013-03-04(04).

  [2]梁启超,少年中国说[a].

  
看了“中国梦政治论文怎么写_中国梦政治论文如何写”的人还看:

1.政治小论文中国梦范文

2.中国梦政治论文范文

3.中国梦政治论文范文(2)

4.我的中国梦政治论文

5.我的中国梦政治论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