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政治论文3000字

发布时间:2021-10-02
自强政治论文3000字

  自强是自己努力向上。自我勉励,奋发图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自强政治论文3000字,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自强政治论文3000字篇一

  独立自强之路

  摘 要:韩国当代杰出长篇小说《单人房》,以其独特的自传体和深情哀婉的文字记录了韩国产业革命和军事独裁时期的社会风俗和个人的成长艰辛。作者申京淑是韩国最具代表性的女作家之一,她关注女性成长和女性主体性的确立,呼吁女性真正的自由解放。小说《单人房》中女性成长意识的表现是值得关注的主题。本文将以小说《单人房》为中心,对其中的女性成长意识作简要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作品。

  关键词:申京淑 《单人房》 女性 成长意识

  申京淑,韩国当代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被誉为韩国上世纪90年代的文学神话。1963年生于全罗北道井邑郡,毕业于汉城艺术大学文艺创作系。1985年,申京淑凭借中篇小说《冬天的寓言》入选《文艺中央》新人文学奖。1993 年,出版短篇小说集《风琴声起的地方》,引起了韩国文学界的关注,在韩国文坛崭露头角。1995年出版的《单人房》是申京淑最为重要的长篇代表作,被誉为90年代韩国文坛的重要收获。著有长篇小说十多部,作品多次获奖。她极具写作才气,作品感情细腻、真实委婉,弥漫着淡淡的乡愁。她以切己体察的方式表达出人在后工业化时代的精神迷失和灵魂自救。

  《单人房》带有作者早年自传的影子。风云动荡的时代,少女申京淑离别农村,来到城市,租住在偏僻的单人房,奔波于车间和课堂之间,一心追逐心中的梦想。同学希斋姐姐的死给她的心灵蒙上了浓重的阴影,周围的人们为反抗军事独裁奋不顾身的精神加速了她的成长。《单人房》承载着作者的成长历程,可谓一部“成长小说”,同时也是韩国社会动荡、急剧向现代奔突的历史进程的缩影,是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的传记。下面我们将从女性成长小说层面,对作品中流露出的女性成长意识作具体的解读。

  通过上世纪80 年代的社会变革,在现代化和产业化的过程中,韩国社会中自我本体性丧失的问题逐渐变得具体起来。尤其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女性的主体性丧失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因此,在这个时期,许多作家通过文学活动具体确立了女性的本体问题。他们首先开始了一种告白题的“为了探讨自我本体性的苦斗”。作家所着力表现的女性角色是个体生存意义上“人”的“自我”,而不是宏观世界的“女性”,并通过文学创作把女性还原成“个体生存的”切实人物。作品集中表现韩国现代社会中的女性“自我”形象,强调被遮蔽在男尊女卑社会体制下,男权家族利益的女性主体性自觉意识,着力表现人物如何通过“选择”找到真正的“存在感”。这种普遍的人性的揭示与现代人精神实质的开掘,构成其作品深厚的社会现实意义,也成为女性“自我”主体性觉醒的主要思想内涵。

  作家申京淑关注女性成长和女性主体性的确立。长篇小说《单人房》描述了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韩国社会政治体制发生变革的背景下,一个从农村走向城市的女孩从青春期走向成熟的成长历程,集中深入地表达了对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呼吁和关注。

  一、成长之路

  《单人房》里主人公“我”真正意义上的心理成长,从离开家乡踏进那间狭窄的单人房开始。十六岁的“我”走过艰难而又漫长的成长之路,不断等待理想的实现。首先是成长之路的艰辛。“我”每日拖着疲惫的身体,带着沉重的心情,周而复始地重复着枯燥无味的日子。“不管怎么节省,生活费总是捉襟见肘”,总是累得疲惫不堪。对于一个女性来说,成长的过程中往往要体会比男性更多的艰辛与苦涩。十六岁的“我”以及工厂中众多的“她”,在城市中的生存位置被一再剥夺,特别在经历了女工被搜身、女工怀孕等事件,“我“更体会到女性成长中不可言说的曲折与痛楚。亲历生存艰辛的一点一滴后,“我”懂得了这一份成长的来之不易,更加珍惜成长的经历和机会。

  其次是成长中的梦想之殇。对于每一个走进城市的人来说,大多是怀抱着梦想与希望的,而现实的残酷将理想与梦想击得支离破碎。表姐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梦想,而我也举步维艰地一点一点地守护着最初的梦想(成为作家)。“作家那些人好像天生就是与众不同的”,“我”坚信这一点,为了继续守护这份与众不同,“我”加倍努力,顽强地与生活进行抗争,因为“我”知道梦想的实现是需要付出血泪的代价。

  爱情也是“我”成长路上必经的元素。那时的“我”十六岁,唯一令“我”开心的是给喜欢的男生昌写信,在乡村与城市之间,通过书信传递与分享着成长中那份辛酸和欢乐。同时这份感情也成为“我”艰难生活里最温暖的慰藉。而邻屋希才姐姐穿着上的改变,也使“我”第一次意识到作为一名女性的不同。还有成长中的死亡之重。对于十六岁的“我”来说,生活的苦难、梦想实现的艰辛以及爱情的苦涩都是成长中的必经之路。但沉重的死亡之痛,对于“我”来说,却成为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仿佛刻于心间,永远无法忘记。希才姐姐的死以及时代政变下发生的一次次流血事件及惨案,变成了我生命中永远无法解开的心结。即使“我”长大成人拥有家庭后,这些依然使“我”感到无法抑制的忧伤。

  二、父亲角色缺失

  父亲角色的缺失是《单人房》女性成长意识的重要表现。父亲角色缺失的问题和“我”的主体性确立的问题密切相关。父亲一般被认为是家庭的供养者和对家庭负有责任的家长。父亲角色的缺失会导致家庭的生存危机。而且,父亲作为家庭秩序的维护者,他的缺失也会导致家庭的无秩序和混乱。在《单人房》中几乎看不到父亲这一角色的身影,原本应该被父亲守护和供养的我们――“我”和哥哥、姐姐们独自来到城市打拼,努力生活,克服在城市工作和上学的困难,不断走向独立自强之路。尤其是主人公 “我”在经历了社会的动荡不安、生活的艰辛以及希才姐姐的死亡之后,精神上受到洗礼,“我”克服过去的苦难和挫折所造成的阴影,怀揣着成为作家的梦想,努力向前,不断写作,完成了精神上的巨大成长。这一过程也正是“我”主体性形成的过程。作为女性的“我”,完成了属于自己的成长之路。

  三、姐妹情谊

  同时,姐妹情谊也是《单人房》女性成长意识的另一重要表现。与其他女性小说注重在男性他者的注视与压制中展现女性主体成长命运的方式不同,小说《单人房》则更为关注女性独立个体的发展与自我价值的获得。申京淑细致入微地探索个体女性心理,并且深入地将女性个人生活与时代背景相联系,是女性向社会证明自身价值和存在的可贵探索。近代以来,随着以人性觉醒和个性解放为核心的启蒙思潮的兴起,女性得以迈出封建家庭的围栏,走进学校,甚至走到社会上进行自由的社交。与此同时,女性之间的姐妹情谊(sisterhood)也随之浮出历史表面。   姐妹情谊伴随着每一个女性的成长始终,成为女性成长小说中较常出现的主题之一。女性成长中的共有经验被相互分享与保存,成为成长过程中的一种精神慰藉,更为在成长道路上处于生存困境和性别困境的女性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援助。这些播撒在女性成长叙事深层的姐妹情谊,阐发了女性在灵魂沟通基础上相互给予的温情与关怀,成为女性心灵生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精神庇护所,并因此更加注重自我的独立和发展,从而走上更为健康的女性成长之路。《单人房》中“我”与表姐、希才姐姐在艰难生活中所结下的深厚友谊正是我成长道路上的避风港,在缺少了父亲的守护和母亲关爱的情况下,姐妹情谊显得尤为重要甚至不可或缺。表姐和希才姐姐作为“我”成长道路上的伴随者、影响者,甚至是引导者,也是主人公自我形象的投影,在姐妹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这也说明了“我”个体精神的不成熟状态。因此,与姐妹暂时或者永久的别离,成为主人公心里挥之不去的阴影,直到勇于穿过这片黑暗的影子,才能完成蜕变,收获成长。但我相信个体生命的成长必定将主人公引向独立的成长道路。正如希才姐姐的死亡让“我”久久不能忘记,成为心中挥之不去的噩梦,但也正是这痛苦而艰难的经历使“我”不断成熟,最终完成蜕变,走上独立自强之路。

  四、写作

  《单人房》中“我”的主体性确立或者成长的完成最终是通过写作(文学)实现的。 我们有必要考察一下作者自己认为的写作(文学)的意义是什么。关于写作的梦想,“我”把它描述成为“面向星空,站在高处优雅入睡的鸟”。这是非常浪漫和具体的形象。而被现实压抑的“我”只描述了在笔记本上抄写《矮子射出的小球》的事情和“我”对文学(梦想)的热情。换言之,小说并没有描写“我”在阅读或抄写《矮子射出的小球》时有什么想法,以及这部作品对“我”的生活产生了何种影响。小说重点强调了“我”那被囚禁在自我和家庭共同体藩篱内的梦想。“我之所以从事文学并不是想用文学改变什么。只是因为喜欢而已。只有通过文学,我才能梦想那些在现实中不可能的东西、被禁止的东西。”

  “那些梦想究竟来自何方?我认为我是社会的一员。如果说我之所以能够做梦是因为有文学,那么社会不正是让人做梦的地方吗?”主人公认为写作能够带给自己梦想的力量,写作能够使自己冲出灰暗现实的泥沼,寻求自己心灵的乌托邦。最终通过写作(文学),主人公完成主体性的确立和自我的成长,获得了自我认同。而对于作家自身,写作则无疑是心灵深处的赎罪和灵魂的拯救。这也反映了后工业化时代的精神迷失和灵魂自救这一深刻主题。

  本文从成长之路的艰辛、爱情的体验、父亲角色的缺失以及姐妹情谊等方面对《单人房》中的女性成长意识作出分析,最终落脚到写作(文学)这一梦想之翼上。主人公在经历了成长的艰辛之后,最终通过写作(文学)完成了自我成长和主体性的确立,在实现了自身价值的同时也完成了心灵的救赎。主人公完成了自己的独立自强之路。《单人房》细腻地记录了女性成长之路,深刻地反映了女性的成长意识,对于反思现代社会女性的成长现状、促进女性实现真正的自由解放具有重要的文学意义和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 高印焕.申京淑小说中“家庭”的意义――以《单人房》和《寻找母亲》为中心[j].当代韩国,2011(12).

  [2] 黄�希.申京淑《单人房》中的成长主题研究[d].云南大学,2011.

  [3] 薛舟.从少年到白头,没有一天不忧伤――关于韩国作家申京淑和她的《单人房》[j].外国文学动态,2006(10).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自强政治论文3000字

  自强政治论文3000字篇二

  浅谈大学生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的培养

  【摘 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青年是一个民族的未来和希望,青年的文化自觉对自身的成长、社会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大学生作为青年当中知识最丰富、思维最活跃、受各类文化冲突影响最大最深的群体,再加上应试教育和功利性学习导致的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等因素,也最容易在文化交流融合中出现全盘否定或盲目效仿等极端现象。本文从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的内涵、意义、学生特点等方面探讨了实现大学生文化自觉的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自觉;培养

  少年强则国强。大学生是社会的栋梁、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也是精力最充沛、知识最丰富、思维最活跃、受各类文化冲突影响最大最深的群体。但由于应试教育和功利性学习等因素导致传统文化教育和人文素养缺失。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面对各种文化的冲突碰撞以及西方强势经济支持下的强势文化对发展中国家校园文化舞台的侵蚀和占领,大学生缺乏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觉和对各类外来文化的辨别能力,不是夜郎自大、固步自封就是妄自菲薄、盲目效仿。在当前全国上下努力实现“提升文化自觉 增强文化自信 实现文化自强”的潮流和行动中,大学生更应该也更需要走在国人的前列。

  一、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内涵及意义

  文化是软实力,是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最根本因素。但由于历史的原因,相对于其他方面,我们的国民素质和文化修养已成为制约发展的短板之一。

  面对全球一体化趋势对文化建设所带来的冲击和挑战,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首次提出文化自觉的概念,之后胡锦涛在讲话中引申出文化自信,后署名云杉的作者在2010年《红旗文稿》中发表文章《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简称《文化“三自”》),最终演化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

  文化自觉一般指一个民族或一个党团体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深刻认识文化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作用,正确把握文化发展规律,主动担当发展文化历史责任,本质是对文化价值的觉悟觉醒。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影响文化自身的繁荣兴盛,还决定着一个民族或政党的前途命运;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本质上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信念,是在充分理解自己的文化后产生的发自内心的信仰;文化自强本质上是对文化发展、文化强国的向往追求,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目的是要实现文化自强。文化自强的“自”,就是立足自身实际、依靠自身力量、突出自身特色,走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文化自强的“强”,就是要使文化具有强大吸引力影响力、强大活力创造力、强大实力竞争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直以来都称我国是文明古国、文化大国,《文化“三自”》率先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二、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的客观要求和一般原则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文化自觉的关键时期,面对外来文化及思潮的冲击,加之国内现行教育政策上的重理轻文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的激烈竞争,造成了相当部分大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薄弱,面对西方文化无法做到去粗取精、兼收并蓄,而是盲目地推崇和仿效。民族文化自觉性的缺失是可怕的,它可以让一个民族失去传统,让一个社会的主流文化改变轨迹。文化决定民族精神,文化乃国本。高校肩负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的重任,培养并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义不容辞、刻不容缓。

  1.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的客观要求

  提升文化自觉需要我们深度认同文化的意义、地位和作用,勇敢担当对文化建设、发展、进步的责任;增强文化自信需要我们理性审视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包容借鉴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现代文明成果;实现文化自强需要我们正确把握文化道路、方向、灵魂,协同推进文化创造传播、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人才队伍培养。

  2.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的一般原则

  (1)坚持文化教育的精英化。高等教育作为社会文化体系的中心,精英文化表现出了独特的文化性格,并以理性的思考张扬着中国文化精神,深刻影响着社会文化体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的实现有赖于大学独特的文化性格。

  (2)坚持文化的自主性。在多种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大学生要强化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坚持文化的自主性。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本民族历史发展的积累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在该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起着维系社会秩序、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全球化背景下必须要坚持文化的自主性,否则就没有了民族特色和民族认同的标志、思想凝聚的基础,最终民族文化难免走向衰亡。

  (3)坚持文化交流的双向性。双向性交流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形成对不同文化兼收并蓄的开放态度,理解文化双向传播的意义、价值。全球化浪潮中,西方文化以雄厚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实力为基础,强势推进发展中国家,文化单向传播愈演愈烈。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旗帜,帮助大学生进一步认识文化对国家安全、民族独立的重要性,培养一代代欣赏中国文化的接班人;然后在未来才可能有优秀的中国文化产品、文化产业、文化资本,真正让中国文化赢得世界认同。

  三、当代大学生的一般特征

  1.价值取向方面

  单一选择转向多元选择;更多地采用生产力的标准而不是意识形态的标准;更多地采用市场经济的标准而不是传统道德的标准;更多地采用世界标准而不仅仅是中国标准;更多地采用具体利益的标准而不是抽象的政治标准。

  2.学习与教育方面

  传统文化学习不够,对西方文化和各类外来文化缺乏辨别能力,不是全盘否定、固步自封就是妄自菲薄、盲目效仿,容易走极端;同时,增长才干是第一需要,最愿学习和掌握实用技能,如英语、计算机等;学习途径大大拓宽,如网络和打工创业等;部分学生人文精神缺失、实用技术主义盛行。   3.人际交往方面

  交往心理日益主动、开放;师生关系期待平等互动;受网络影响巨大;部分学生对诚信重视不够,助学贷款还贷情况不理想。

  4.消费方面

  学习消费占大部分;凸显实用性、多样性、个性化、差异性和前卫等特点;需向理性消费、健康消费方面引导。

  5.性健康与婚恋方面

  性生理成熟提前,性心理问题不少;对大学期间谈恋爱多数持肯定态度;“择偶”重人品。

  6.就业与创业方面

  以平稳的心态对待交费上学和自主择业;就业市场“操纵”大学生的人生定位;职业价值观世俗化倾向明显,名利双收的职业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就业行为更加务实。

  7.心理方面

  热情、开放与沉默孤独并存,大部分大学生都充满活力,善于言谈,但多数仅限熟人或宿舍内;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不希望别人打扰,但在日常事务、经济、情感上对父母的依赖非常大,但同时又不愿意和父母做深入的交流;在网络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代,追求新鲜感,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学习能力也很强,思维活跃、创造性强;责任感往往体现在关键时刻,比如“5・12”大地震中争先恐后捐钱、献血等;心理承受力不强;人际交往缺乏自信和包容。

  四、对大学生培养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的方法

  根据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客观要求和一般原则,针对学生的具体特征,大学生提升文化自觉自信自强可以从提升学生自主能力、营造良好校园氛围和构建校园文化建设长效机制三方面入手。

  1.提升大学生自主能力

  提升大学生自主能力首先要加深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加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其次,增强大学生对外来文化的辨别取舍能力,引导学生既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又反对“文化割据主义”,坚持“和而不同”、兼收并蓄;最后,提升大学生创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参与意识和能力,引导大学生从先进文化的受益者逐步发展成为传播者、创造者。

  (1)开展专业相关的各类竞赛活动。以外语专业为例,可以开展各类中英文演讲比赛、英文辩论赛、英文相声小品大赛、外文电影配音大赛、外文卡拉ok大赛等,将第一、二课堂结合,将专业知识学习与文体竞赛、综合素质提升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同步学习、共同提高,加强不同文化碰撞,促使学生自主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比较中实现民族文化自觉自信。在其他文史哲或农医理工科专业中也可以开展类似知识竞赛活动,加强国情教育和本专业的研究历史教育,增强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

  (2)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科研活动。鼓励学生在课余自由结合,以4-6人为准,自由组队,聘请指导老师,自主选题立项,学校每年拿出一定配套资金,用以资助和奖励。年初公开申报优中选优、年末公开答辩验收评比,以此来提高学生科研意识和能力,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和团队协作沟通能力。

  (3)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以迎新生、送毕业生或国庆、元旦等各类晚会、运动会、节日庆典等为载体,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多方面健康兴趣爱好,提高人文素质,增强创造先进文化的参与意识和能力。

  (4)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实践活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以大学生军训、寒暑期社会实践、植树、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等为载体,引导大学生了解国情民情民意,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

  2.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营造良好校园氛围首先要树立成才报国的主流意识,引导学生避免用西方一时一地的理论和观点看世界,避免人才培养的功利化和实用主义;其次,引导学生深入开展文化思考、催生先进文化,面对近年来西方文化对发展中国家校园文化舞台的巨大攻势,要守住阵地就必须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思考和创造创新;最后,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1)大力开展校史院史教育。校史是高校发展历程的反映与总结,是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通过德育课、入学教育、参观校史馆、设立展板、纪念物等形式,以校庆院庆等重大庆典活动为契机开展校史校情院史院情教育。深入挖掘院训内涵,制作完善院徽、院歌等,从而增强身为母校一份子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2)大力举办人文社科类报告会。通过人文社科类报告、思想政治理论课、业余党团校等阵地大力开展主流文化和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提升大学生思想素质和认识水平,同时让党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进课堂、进大脑。

  (3)不断深化制度建设。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新学子新特征,进一步完善学生管理工作各项规章制度,提高工作规范程度,建立长效机制,明确政策导向。

  (4)大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十佳大学生、单项奖、五四团组织评先、七一党组织评先、党员民主评议等为抓手,大力开展典型教育。

  (5)加强网站建设。通过网络加强和改进对内宣传,使工作重心下移,更多关注班团组织及大学生社团活动,同时积极深入开展文化比较和学习,加大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加强人文关怀,提高学生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营造学子精神家园。

  3.构建校园文化建设长效机制

  校园文化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重要依托,集中表现为办学理念、师生的价值取向与观念以及在这些观念指导下所表现出来的校风、学风和教风等。构建校园文化建设长效机制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更是大学生和教职工培养文化自觉的需要。其要点如下:

  (1)以坚持“先进文化”导向为基本要求。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师生,深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

  (2)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重要目标。高校是形成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定位要以人为本,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

  (3)以提升“文化品位” 为重要任务。一是从基础文明抓起,主要是指校园环境卫生、秩序,学生的行为、习惯等;二是突出思想性,弘扬时代精神和主旋律;三是加强制度建设,赏罚严明。

  (4)以突出“个性特色” 为建设方针。一是立足学校实际包括地域特征、学校类型、历史传统等,找准特点和优势;二是从师生员工教学科研日常活动中去创造、发现,并及时归纳总结和升华。

  (5)以立足“整体推进” 为坚实基础。校园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渐进的过程,要从整体上推进、在全局上构建。一要真正形成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二是纳入学校长远的整体发展规划,不断建立和完善日常管理和评比奖励制度;三是建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四是完善保障机制,加大投入,切实解决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6)以形成“全员共建” 为可靠保证。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而且全校收益,故一要各部门密切配合;二要全员参与,全体师生员工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三要进一步扩大参与范围,延伸到社会,与社区、企业结合。

  参考文献:

  [1]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红旗文稿.2010.15―17

  [2]王冀生.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加强大学文化问题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2.(11):10-13

  [3]何涛.大学的重要使命: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文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7):86-87

  [4]潘玉驹.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及其培养.光明网.2012年1月28日

  
看了“自强政治论文3000字”的人还看:

1.形式政治论文3000字

2.中国梦政治论文3000字

3.关于创新的政治论文3000字

4.关于传统文化政治论文3000字

5.大学政治论文3000字